小城散文

请欣赏小城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小城散文1:风中驿站

文/陈美英

溜溜的高原小城康定,是我这次从北京游学回来,打算安住的目的地。

这次觉得坐到康定特别漫长。到二郎山的时候,满目苍翠从车窗外给我的眼睛舒润,我发烧的背部有了清凉,心情从烦躁转为安宁,思维从通达转为闭塞。远处的山峦连绵,白云层叠点缀其间,天空碧蓝阳光明媚。山间溪流潺潺,山花灿烂。这次去康定也要租房,难道比北京容易?

住下以后,我觉得康定的六月冷得出乎想象。山顶积雪不化,折多河与雅拉河的风联合夹击着人们。

我的眼疾带到康定来看,趁这次好好参观州医院。在住院楼院子里,有三个人物雕塑可以给病人慰藉:希波克拉底、佛祖、华佗。三个人物以米白色为基调,以自由的姿态站立或坐在一起,旁边有大树和盆景。河流穿过州医院,在桥上拉着经幡。经幡随风烈烈飘荡。眼科在五官科住院部一楼,收费处挂着很大的唐卡。观音菩萨的站立像给人肃穆的感觉,他手托净水瓶,轻扬柳枝。

也去情歌广场,这里可以看到很多休闲的藏族老人穿藏装,手持转经筒捻着佛珠的日常宗教景观。架设在河上的多座拱桥以吊篮式为主,还有精雕的大理石栏杆。桥上的雕塑造型栩栩如生,内涵丰富。我站在桥上,看湍急的河水,承受风更强烈的刺穿。河水卷起千层浪,这皱褶诉说着如何繁复的命运,这跌落喻示着一个人强迫自己的张力。

如此说来,外来者对一个地方真正了解多少呢?应该如何定位在他处的在?想起追美老师有一次在文联办公室对我说:“不要花太多精力在康巴,民族的东西我们自己也不一定太懂,何况你们。这只是看世界的一扇窗口。不要轻易写。”我激动地说:“是的,这也只是一段人生旅程,弄懂是不可能的。我要去北京游学以后才写。”我以往住在文联附近旅馆,想到在精神上离作家们近,第二天转车。作为驿站的康定,我这样默默地经过很多次。

感冒一周也没好,吃药吃得快吐。去看了两处住房,都不适合。图书馆、书店都浏览两遍了。来了两周了,再这样下去不行。去稻城吧,追随以前想过的回来定居康巴念头,剧本也是写亚丁的雪崩。我在还咳嗽的情况下买了车票,告诉旅馆老板要走了,此去稻城采新的风,其实稻城以前去过。

冷是一种缘分,我跟它只是路过。康定作为早上六点发车去往州内各县的旅游集散地,住一晚是必需。我以往反复经过的住一晚,与这次的徘徊长住区别太大。由此我比以前熟悉康定,但没有到熟得厌倦的地步。它保持着不熟的新奇,又令我因了解而亲切。康定这座风中驿站,既不像石渠令我情丝萦绕,又使我对它持有不倦的旅游感。

小城散文2:桃花雨

文/阿素

每年三月,我居住的小城春风飒飒,携裹着清香的桃花雨开始翩翩飘落,令人赏心悦目。

我居住的小城,位于长江北岸。小城很美,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外观优美的楼房鳞次栉比,精心设计、培育的绿地,如绿色的地毯点缀在小城的各个角落。小城街道洁净,空气清新,蔚蓝蔚蓝的天空,总能给人带来好心情。然而我最倾心的是小城的桃花雨。

小城的人喜好种桃花树。不仅许多公共绿地和公共场所栽种了桃花树,不少的居民还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栽上了桃花树。这不仅在于桃花树四季常青,充满活力,能够美化人们的生活,在于它的花清香四逸,沁人心脾,让人心旷神怡,更在于它的花翩翩飞落的意境,引人浮想联翩。因此,每每桃花俏立枝头时,总有许多小城居民喜上眉梢。落英缤纷时,总能看到有人伫立在桃花树前,脸上露出惋惜的神情;有人静静地站立,或徘徊于桃花树下,接受翩翩飘落的桃花的洗礼,感受翩翩飘落的桃花--桃花雨的诗情画意。

在小城,欣赏桃花雨绝妙的地方有两处:一是鸡哈寨北端,另一处是汉坊的山坡。

鸡哈寨北端两侧各有一株高七八米,枝繁叶茂,树冠如擎起的巨伞的桃花树。树下砌了环状的坐椅,供居民休闲歇脚之用。花开半月是欣赏桃花雨的最佳时机。此时满树桃花夭夭灼灼,和着桥上南来北往的汽车声响,时疏时稠地飘落,犹如舞蹈小精灵翩翩起舞。看久了,可以望望桥上或悠闲或匆匆而过的行人;看看夕阳下富屯溪波光跃金,渔舟破水,泛起一道道水痕的美景;看看苍穹中自由自在飞翔的鸟儿。置身于此,桃花雨、行人、夕阳是自己眼中的一道道风景,自己也是行人眼中的一道风景。此地虽然有些嘈杂,但是心情却不会烦躁;有些许伤感,更有无尽的遐思。

汉坊的山坡是居民休闲的好去处。三国时期蜀主刘备的点将台就建山脊上。那儿林木蓊郁,一条蜿蜒小径,从林间穿过,桃花树风致夹道。桃花怒放时,清香远逸,连点将台上都清香扑鼻。走进林间观桃花雨,静谧、空灵、泠泠,偶尔从密林深处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林间就显得更加幽静。走进桃花雨世界,“点点桃花雨”就如调皮、可爱的孩子扑入你的怀抱,亲吻你的脸;又像金黄的蝴蝶站立在人的头上、肩膀上,有时当你用手去捕捉它,它却无声地飞走了。正因为有这般的情趣,桃花雨翩翩飘落之际,这里才不会过于寂寥。

我是小城痴迷“桃花雨”居民中的一分子。无论是骑车行走在大街上,还是信步于居民小区、小巷间,只要闻到桃花的清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追香寻树,直至看到翩翩飘舞的桃花雨并欣赏一番后才肯罢休。

在九曲回肠的小巷中寻找“桃花雨”,常遇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事。每次遇到这样的事都是一阵惊喜,从未出现过心不起波澜的时候。

桃花雨美,桃花茶香。几年前,我在一所偏僻的乡村小学任教。一天,一位学生家长送给我一包刚制好的桃花茶。他说:“制作桃花茶,采集桃花很重要,必须在它最香的时候采摘。用这样的桃花制作出的桃花茶才清香扑鼻,味厚爽口。”

丰姿秀逸的桃花雨,是我心目中最绚丽多彩的雨,是我感到最温馨的雨。它那翩翩飘落的身姿在我脑海中久久荡漾,它飘落时包蕴的诗情画意,在我心田里回旋。我为自己能从平凡的景物中享受到令人心醉的美而感慨,禁不住想到: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要有一双善于寻找美的眼睛,拥有一份感受美的心情,美就会伴你同行。

小城散文3:城市里的鱼

文/苗蕾

在我生活的这座小城,几乎一年四季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永远都是那么黝黑、瘦削、疲惫、汗流浃背!他们就像一群游走在城市各行各业、大街小巷的沉默的鱼。他们做工不分季节、不分地点,所以一年四季只要外出行走,你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或单枪匹马、或三五成群……

他们之中已极少见到年轻人,不知道是因为工作太苦,还是现在的年轻人觉得工作太不体面,更或是劳动力太廉价,总之见到他们时多数是一群年长者。我好几次有幸路过他们午餐时的小摊点,他们围坐在外面摆放的一张长桌上,清一色的阳春面,每人满满的一汤碗。有嘴馋的就搭两只荷包蛋,也有食量更大的便从带来的布袋里掏出两块面饼搭着吃。那白瓷汤碗少说有20多厘米的直径,10多厘米深。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真不敢把那碗面和他们那干瘪的前胸几乎贴后背的肚皮联系在一起。

他们扔在一边的安全帽上蒙着厚厚的灰尘,他们一边抹着额头的汗水,一边用劲吸溜着汤碗里的面条,偶尔也抬起头相互调侃几句,紧接着是一阵轰笑,笑开的褶皱里是一道道 浅浅的与黝黑皮肤不和谐的白痕。再低了头猛地几口喝尽碗里的面汤,抹抹嘴角的油腻和额头的汗水,找一处树阴或背阳的墙角,幸运时也能找着一处就近的公园或小区的凉亭,坐在地上或躺在长凳上,将帽子扣在脸上小憩一会。也有相互点了支烟,小声地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着。

我也曾试探着走近他们,聊这城市的变化,聊他们当下的生活。他们大多是来自周边和近郊的农民工,也有一些城里失业人员和无养老本钱的人。我问他们觉得工作苦吗?他们的回答惊人得一致:“现在干啥都不容易!”我问他们觉得生活苦吗?他们竟然咧开嘴乐了:“有啥苦不苦的,吃得饱穿得暖干点活也不会累死人,晚上回家叫老婆子炒盘小菜喝上两杯,睡一觉就歇过来了。这吃喝穿戴不用向儿女张口了,省去了多少烦心事。就巴望着没病没灾的,能再多干几年,给自己和老婆子攒几个养老钱。”我没有再问下去,因为心里已然泛起丝丝莫名的酸涩。

我原本是打算再问那句俗不可耐的话:你们现在觉得幸福吗?但觉得已经没有这个必要,答案很明显,他们的幸福就是有副好身板,有身好力气,继续在城市的各行各业、大街小巷穿游。只要你还能再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就还在幸福着。如果幸福是水,幸福的欲望和能力是上帝赐予每个人手中的一个杯子,那么只要他们还端得起这个杯子,他们杯子里的水就永远会是满的。

我也知道,如果这小城是个池塘,他们就会永远是一条鱼,继续游走在这个小城的大街小巷。

小城散文4:秋声

文/童端琴

处暑过后,小城的白天依然热情似火,肆意的汗水早晚才收敛些;八月过后,树梢的蝉声时而高亢时而悲鸣,秋风再紧一点,它们就声嘶力竭了。

九月的初夜,听见“虫声新透绿纱窗”,一呼百应,时急时缓的蟋蟀声此起彼伏,或雄壮苍老,或稚嫩绵柔,白天充斥耳畔的汽车声、电话声骤然静止,到夜间如天籁之音,声声绕耳,怜虫惜草之心更加强烈。

九月的初晨,听见窗外清脆的鸟鸣忽远忽近,然后清晰。梦与醒的交汇口,听觉所产生的感知,梦里所产生的光辉,分外悦耳,分外澈亮。

听见秋日了。听见饱满的豆荚行将迸开,听见一些凉而不寒的风,有午后软软的日光,有丝丝小雨,有早早的薄雾及草木的清新。

听见一个季节,就如听见一段大好年华涓涓流去。

小城散文5:小城有座捧檄桥

文/金志伟

小城东门有两座桥:东门小桥和东门大桥。

东门小桥,原是横架在护城河上的吊桥。后来,城墙和城门楼子都由实物演变成了地名,只有护城河还在滋养着这块土地,桥也由原来的木桥变成了一座石桥。

过了东门小桥再往东走二百米,才是东门大桥。在我小时候,出了东门大桥就是城外了。那时候,县城的人口比现在少多了,生活节奏也没有现在这么快。人们的生活虽然清苦,但有着一份满足和从容。夏天的傍晚和冬日的午后,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聚在一起听一些老人们谈古论今。这些“古今”中,既有薛仁贵征东征西、杨志卖刀这样的经典故事,更多的是庐江这块厚土上土生土长的今古传奇。老人们说得最多的除周瑜、吴老帅和王大韶外,就是捧檄桥了。传说也好,传奇也罢,这些小城人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人间故事,不仅仅是夏日的清风、冬天的暖阳,还是滋养一代又一代小城子民的精神钙质。

捧檄桥就是东门大桥。

捧檄桥,是庐城境内最古老的一座桥。汉代以前,这里就有一座桥,但是那时桥的名字还叫“临仙桥”。临仙者,仙临也。哪位仙人曾光临此地,已不可考。但是,临仙桥易名为捧檄桥,却同一个叫毛义的人有关。

毛义,字少节,东汉末年庐江人。毛义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同母亲相依为命。小小年纪的毛义,尝尽人间的酸甜苦辣,为了生计,他帮人放牧,以奉养其母。母病时,他不仅在榻前伺候汤药,还曾割股为母疗疾。遂以孝行称著乡里,被举为贤良。朝廷得知,送檄文封赏他为安阳县令。为了安慰母亲,毛义迎至“临仙桥”喜接檄文。然时隔不久,毛义母亲病逝。朝廷派人专车前来看望,岂知毛义却跪拜于“临仙桥”上,将原赏封安阳县令的檄文双手捧还,“躬履逊让”,不愿为官。葬母后,毛义隐居山野,终生不仕。范晔的《后汉书》中载有其事。“百善孝为先”,毛义重孝并且不贪图利禄功名,被世人称道。后人便改“临仙桥”为“捧檄桥”,并刻碑石以记之。

明宣德九年(1434年),时任庐江知县的马骥在重修此桥时,工匠们曾在桥下掘得碑石一块。碑上刻有“临仙桥”三字,自此,世人才知捧檄桥之原名。

清光绪三年(1877年),淮军将领、曾任广东水师提督的吴长庆,回乡捐巨资重修此桥。重修后的捧檄桥,为五孔青石桥。桥身高大雄伟,造型古朴。该桥长46米,宽6.7米,中孔跨度6.3米,桥面两侧饰有石雕栏杆。新桥竣工后,人们在桥头立了一块刻有“捧檄桥”三个大字的石碑,碑的两侧还镌刻着“捧出真心归大隐,檄来强喜慰慈亲”的楹联。由此可见,崇高会引发崇敬,崇敬能激活缅怀。

同姓氏一样,地名带着一方水土与生俱来的胎记。地名的演变中,不但藏有一个地域温热的生命密码,还伴随着一种精神的传递与继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上世纪80年代,319省道扩建时,为保护捧檄桥,县里决定在捧檄桥上游东100米处新建一座公路桥。“捧檄桥”由此专为人行桥而得以保存下来。2017年,为了不忘先贤、激励后人,县政府在修建城东景观带时,新建了一座捧檄亭。亭上有匾额一方,“捧檄亭”三个大字系本土书家王升所写,字写得苍劲秀美,同亭外美景相映成趣。亭内,有庐江籍词赋家何智勇撰写的《捧檄亭记》。

重修捧檄亭,乃盛世盛事。

从此,捧檄桥与捧檄亭成为小城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桥是河的注脚,也是岁月的记忆。西哲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中国的圣人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由此可见,时光和岁月也是一条河,一条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

桥是一种沟通和连结的工具,但捧檄桥连结的不仅仅是此岸和彼岸,它是今人和古代贤者心灵的对话,是今人对古代贤者的膜拜和致敬。

小城散文6:小城清雨后

文/雪里听禅

一声惊雷伴着一场夜雨,洗净了小城的夜。清晨醒来,忽觉要去看看雨后小城的景象,于是穿衣下楼,有点怕不急待的样子。

走在街上,一阵风吹来,清凉凉的,新铺设的宽阔的道路旁,一株株高大挺拔的法国梧桐,就像一群威武的哨兵,守护着满城的绿色,清风掠过,叶子哗哗作响,好像在为城市鼓掌给力,而不时从叶子上滑落的雨珠,调皮地蹦到我的脸上和脖子里,别是一番惬意。

外环路两旁的白色路灯,经过雨水的洗刷,更加光洁夺目,它们是光明的使者,是夜晚盛开的最美丽的花。花池里的那些花花草草,受了雨水的滋润,也都争先恐后的给路人展示着妩媚和翠绿。那座精致的小桥下,不见了污水横流,清澈的水面上不时冒出小泡泡,那是鱼儿的梦吗?

远处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幢幢,一排排美观亮丽,结构坚固,布局合理的新楼房,如雨后的春笋,拔地而起,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如莲花般开满了一个个花园式的小区。房子因有了质量的保驾护航,使入住的人舒心而欣慰。高高的塔吊,网织的脚手架是老城换新颜的标志牌,一座新的城市将在它们的怀抱里诞生。看到了一群群眉开眼笑的农民工,欢快的进入了井然有序的工地,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建造着小城的美丽,从他们那写满笑意的笑脸上,可以读出他们内心的欢乐和踏实,因为在城建工作者的切实关怀下,再也不用为自己的工资担忧了,小城因他们而鲜活,他们因小城而充实富有,他们也是小城的主人和我一样深爱着脚下的这片热土。

晨练是小城街道旁最祥和的一道风景线,跑步,跳舞,练太极拳……一切都在这个清新的早晨充满了活力,而最让我感动的是一对年过花甲的老人,女的腿脚不太灵便,那男的就倒退着步子,手上还拎着一个黑色的老式皮包,里面应该装着药品和食物的,他们一个前行一个倒退着走,双手紧紧的拉着,牵着……那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此刻一切爱情的华丽语言,都会是一种苍白和无力。真正的爱是无声,无形,无定式的,执子之手,相携到老,世间难得是一种永久的幸福。

雨后的小城清净、明媚。我突然想起那位曾经来过这里的山东战友,我想告诉他,如果再来定会见不到那时的“灰县”了。现在这里天已经变蓝,水正在清澈,城市品味正在提升,人们素养逐渐提高,城市建设更加趋向人文化,市民为在这里安居乐业而骄傲自豪。

阳光穿过林荫道上方的枝叶,诗意般地落在人们的脸上,幸福从小城的早晨开始,我也该为小城的美丽做点事情了……

小城散文7:太阳从青菜叶上升起

文/金小贝

小城还在沉睡的时候,乌梅已经骑着三轮车吱呀吱呀地走在街道上了。有一段上坡路,她加了油门,三轮摩托发出低沉的吼叫声,像弓背正待跃起的豹子,一个箭步,冲出去。

整个菜市场还是一片沉寂。她把三轮停好,搬了塑料筐,踩上去,从车子最上面往下拿青菜。上海青、莜麦菜、蒿菜,一束束青枝绿叶的,还带着刚从地里薅出来的水汽。

对面鱼店的卷闸门呼啦一声,灯光一下泄出来,老板娘薛二浪的笑声抛了过来。又是你第一个!伤好点没有?就为那十块钱,把你打成那个样,老松也真是!

不碍事,怨我账没算清。乌梅把萝卜筐往外挪了挪。

一会儿各个饭店的采购们就要来买菜了。这两年的生意还行,积累了好多老主顾,收入相对就稳定了些。乌梅刚从四川来的时候,就和老松一起在菜市场的空地上摆摊。拉她出来的本家二叔说,老松是个本分人,腿瘸点,不算啥,总比回到咱们大山旮旯里强。乌梅点点头。

老松还没来。往往乌梅已经营业了好一会儿,他才揉着眼睛走过来。

白菜摆得有些乱,乌梅走过去,把白菜帮子竖在下面,翡翠般的叶子朝上。乌梅整理的时候手稍稍有些抖,她下意识地往那筐四季豆看了看。

老松怎么还不来。乌梅又往那筐四季豆上望了望。

她摸了摸脖子,光光的。

我给你买串项链好不好。孙老板搂着她时说。

不行,他会发现的。乌梅低了头。

唉!孙老板叹了口气。

要不是进货,我也不能认识你,头一回见到你,我心疼死了。一个女人,大冬天,骑着三轮车,手上全是冻疮,我当时眼泪都想掉下来,你知道不?

乌梅闭了眼睛。

明年,我换一辆皮卡,有空调,省得你冷。孙老板把自己的大棉袄往乌梅的身上拽了拽。

乌梅揉了揉眼睛,进来一个老主顾。

他轻车熟路地挑选,装进乌梅递过来的袋子。

老松终于来了。

天渐渐亮起来,顾客也多了。饭店总是要趁早把一天所需的蔬菜买好,所以,早市特别忙。乌梅一边招呼,一边紧张地盯着那筐四季豆。

青椒、红椒、苦瓜,都销得不错,只剩下小半筐了。倒是四季豆,今天也是怪了,动都没动。

乌梅焦躁起来。

她抬起头看了看天,粉粉的,太阳还遮在闺帐里。

河东烧烤店的赵长贵开了面包,嗤,停在门前。老板,赶紧赶紧,拿袋子!

一来就咋呼,你老丈人死了?老松笑骂道。

你老丈人才死了!赵长贵还道,看见乌梅,说,这可不怨我,是你男人先骂我的。

乌梅说,你也不是啥好东西。

乌梅,四季豆在哪儿?赵长贵四下张望。

乌梅的心跳了一下。我来给你装,你先弄别的。

她走过去,蹲下来,提着塑料袋,右手在筐里扒拉着。突然,她叫起来。

这儿咋有条金项链!

老松瘸着腿跳过来:一条金光闪闪的项链混在四季豆里,一青一黄,很是显眼。

快拿出来,看是不是真的。几个顾客走过来说。

乌梅看了看老松。老松捏起项链,放在手里瞅了瞅,又拎起来,眯着眼睛看了看,提起项链的吊坠,放进嘴里,轻轻咬了一下。是真的。

一个顾客一边挑菜一边说,乌梅,好事儿都叫你碰上了,早知道我今天买四季豆了。

你买那项链也不是你的。另一个顾客马上反驳,谁看见就是谁的,你说对不对乌梅?

乌梅说,可对,今儿我运气好。

她把项链捧在手心里,一颗硕大的吊坠从指缝中垂下去。那是一个小老鼠的图案,两只耳朵精巧地竖着。

乌梅,你是属什么的?孙老板问。

鼠。

右手边的一堆青菜湿漉漉的,叶子上反射出闪亮的光。乌梅抬起头看了看天。哦,太阳出来了。

小城散文8:小城漫步

文/高士林

说实话,我居住的这座小城这几年的变化越来越大了,特别是绿化地带的扩张,几乎扩张到了每一幢楼宇的墙根处。曾经无人问津的那些“空地”、“闲地”慢慢地均被绿色与花卉所吞噬,就更别说湖岸桥傍了,整个一座小城,倒像是一个天然大氧吧。

这些天闲着,尽管秋凉给人几分寒意,但每个傍晚,我都会出门转转,有时是在小区内,有时是在大街上,最让我流连的还是湖畔,及湖上的小桥……

湖畔、桥边,路灯掩映在绿树丛中,繁星般闪烁;杨柳依依,绵软的柳枝在晚风中招手,仿佛一群群玲珑的蝴蝶;亭亭的莲荷在湖面上簇拥,宛若一群群清新脱俗的舞女;整个一座小城仿佛被花蜜浸润过一般,无论走到哪里,空气中都充满了迷人的甜香味。

如果说五彩斑斓的霓虹灯火、绿树花草给小城披上了一件硕大的华服,那么小桥两旁的湖则是小城明亮且灵动的眼。每每站在小桥上听湖水在桥下轻轻流淌,那细柔的声音飘荡在小城夜空中,仿若迷人的小夜曲,弹拨着我的心弦,我的心便会如湖水一般澄澈清明。

其实,湖畔让人流连的远远不止这些,每一次转悠,我都怀有一种认识新事物的新鲜感和好奇感,总觉得前方一定会有令我意想不到的喜悦。

每当夜幕降临,湖畔及小桥便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大人们的露天舞台。湖畔那不宽的场地上有爱美女人们的“最炫民族风”,有年轻人的“伦巴和恰恰”,以及孩子们的溜冰场……

最引人注目的是小桥边老人们的“卡拉OK”。不仅有歌手,还有小型乐队呢。吹笛子,拉二胡、手风琴的都是白发老者,最年轻的二胡手怕也已过六十岁了。别看他们一个个都上了年纪,但吹拉弹唱样样有板有眼。都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每次驻足聆听他们的歌声、琴声,欣赏他们投入的表演,我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人生最值得耐人寻味的年纪,莫过年老至黄昏。我想,当我老了的那一天,也要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去。

在小桥上转悠,时不时会有几片树叶飘落。每逢此时,我会静默地站立,目光凝注那青黄、浅绿、紫红,在晚风的轻抚下或静默或翻转着,不悲不喜。这些小生命啊,起始于青葱的春,绚烂于热闹的夏,陨落于丰盈的秋,我想,这也许就是它们洒脱一生的完满吧。

其实,人生一世,本是一道风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葱郁时枝繁叶茂,凋谢时心境安详,岁月如桥下流淌的湖水般,悠悠流向唯一的彼岸。既是如此,我们何不自在逍遥,尽览一路风景?然而,大多数人却被欲望劫持,眼里只有遥遥的目标,全然忽略了湖畔绿柳扶风的雅致,薄雾岫云的曼妙,忽略了小桥边字正腔圆的韵律,白首相嬉的洒脱……更不知道,生命里有着太多的不期而遇,每一个都是不可复制的美好。

凉风起,寒霜降,但我的心头很安详。因为我懂得了无论身处何时,无论获得什么,都是人生的财富,都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在小城里漫步,我感悟到了很多,很多……

小城散文9:淡淡的菊

文/马慧梅

高原小城的深秋,霜来得早。清晨,所有的植物都披上了厚厚的白外衣。雪,也紧紧跟随。百花在霜和雪中纷纷凋零,只有小毛菊在瑟瑟寒风中鼓着花蕾,努力绽放。

小毛菊的颜色多,粉红、雪白、玫红、淡紫,绚丽多姿。千层的,花瓣层层叠叠,中间是黄色的花蕊,毛茸茸的,多了一份华丽。单层的,花瓣大,花蕊也大,成筒状,显得素雅大方。

乡间,把这种菊叫小毛菊,随处可见。篱笆旁、花园里、小路边,到处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每家每户的院落里都少不了它。哪块地方有空闲,慌着怪可惜的,农人们就会撒一把菊花籽,因为毛菊易活,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小毛菊的花期长,可以开一两个月。走到哪儿,都有小毛菊烁烁怒放。

小院里,母亲也种了许多小毛菊,秋天一到,花开得热热闹闹的。风吹过,一阵清香沁人心脾。

菊开的小院,比平时美丽了许多。

天气晴好的时候,母亲把吃饭的小木桌搬到菊花旁,我们边赏花边吃饭。简单的农家饭菜,因有菊花相伴,吃得有滋有味。让人不由想起陶渊明的田园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也想在山林深处,拥有几亩方田。房前屋后,种上一大片毛菊,开成一片花海。去田里锄草,伴着夕阳,带着一身的露水、带着旷野的风、田野的花香回来,带着一路的蝉声鸟声流水声牛鸣声回来。捧一杯茶,边赏菊边喝茶,是何等惬意!

遥远的陶渊明,是大地上生长起来的一株袅着淡淡清香的布艺菊花。

喜欢小毛菊,还缘于李清照笔下的菊,更具一番风韵。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朵朵菊上都息满了甜蜜,千般相思、万般眷恋在菊上绵延了千百年。李清照的离愁别绪千回百转,如一丛深秋的菊花,温婉纤弱、寂寞凄冷。这千愁万寂中还暗流着期许,夫君只远行,归期总有期,此时的菊花是一朵朵摇曳的闲愁清寂……

南渡以后,年岁渐老的李清照韶华已逝,想到山河破碎,夫君逝世,国恨家愁郁积心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满地黄花无心采摘,每一朵菊上,都落满了忧愁,余生慢慢,凄苦愁闷。隔着幽幽岁月,一株株黄灿灿的菊花在风中开得惨淡凄清,是人与黄花各自怜的痛。

林徽因说过,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只有在内心修篱种菊,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温软坚韧,不论风雨,心灵花园的自会开得缤纷一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