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辛苦的散文(精选6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辛苦的散文1:辛苦背景上情暖梦圆
文/王继颖
伏天,夜晚十点,华灯灿灿的上海外滩,依然被罩在近四十度高温的无形蒸笼中。两个年轻保安,正对着一个跑进草坪摆姿势让人拍照的女人叫喊。两人除沙哑的声音引人注意,更惹眼的是与季节不合拍的长衣长裤。
人潮渐渐退去,他俩依然警觉地坚守岗位。见缝插针和他们闲聊几句,得知他们来自北方农村,在外滩做保安已几年,有时一年也回不了一趟家。最难耐的就是夏天。每日工作十二小时,顶烈日冒酷暑在外滩巡逻,不能坐不能歇,汗水浪潮般一层层漫出体外,衣服整天都湿漉漉的。
“下班回宿舍,脱下的衣服能拧出水来。如果不洗就晾干,衣服上泛着一层盐……”高个子保安说。
“不穿长衫长裤,要不了几天,一层皮就晒掉了……”说这话的保安个子矮些。
他俩说话的神气平静淡然,沙哑的声音轻松愉悦,辛苦的似乎是别人。我却心潮暗涌,眼前云雾氤氲,模糊起来。
上海归来,几次想起外滩邂逅的两个保安,想象晒伤的皮肤浸在汗水里的滋味儿,每每心疼。季节流转,我居住的北方,已秋风瑟瑟。暗暗思忖:上海外滩也凉爽些了吧?
下班回我们小区门外,一抹鲜艳的红点亮了萧索的眼。一个六旬上下的妇人,坐在矮凳上,面前一地鲜美可人的菜:一个憨态可掬的南瓜、两把儿清秀的紫苏、三捆儿青翠欲滴的韭菜、几十个饱满的豆角……黄的、紫的、深绿的浅绿的,都干净漂亮,楚楚动人。穿鲜艳红夹克的妇人,短卷发在风中舞蹈,被皱纹烘衬着的喜眉笑眼,一会儿对着地上的菜,一会儿对着进出小区的行人。偶尔有人上前搭话买菜,她浓重的河南口音就快乐地飘漾到风里。
菜是妇人侍弄出来的。她常挂在嘴边的“老头子”,在工地看材料。她随老头子住在工地的简易房里。闲来无事,便在工地角落辟出一片小菜园,随时令更迭侍弄各种蔬菜。菜吃不完,就隔三差五择得干干净净到我们小区门口卖。一天黄昏,天刚擦黑儿,妇人的菜还剩一点儿,她身后站着个老头子。老头子不帅气,却和妇人的菜一样,干净整齐。
我买下剩余的那点儿菜,妇人欢喜地唠叨,老头子不放心,托别人看材料,来接她回。
妇人和老头子,让我记起迟子建中篇小说《踏着月光的行板》。背井离乡在异地打工的农民夫妇,中秋节各自意外得到一天假,为给对方惊喜,都早早踏上驶向爱人的慢车。虽然一天中往返四趟,直到圆月高悬,才在反向行驶的列车交错时看了对方一眼,虽然平时一两周才能见一次面,然而辛酸的生活背景上,浪漫的爱如皎洁的明月,温馨的真情比春日阳光还晴暖。
我又想到身边的诗人墨刚。初中毕业后,因家庭贫困,墨刚开始四处漂泊打工。一次他发着烧吊着安全绳在建筑工地30层楼顶晃晃悠悠坚持支完钢板,下到地面坐在阴凉里喘粗气。地上一只叼着米粒艰难爬行的蚂蚁让他含泪在烟盒上写下《蚂蚁》:“我要跟一只蚂蚁做亲戚/我经常看到他整日忙忙碌碌/有时为自己的理想起早贪黑/有时仅仅为得到一粒米……//人生在世,多么不易/有时感觉自己就是一只蚂蚁……”他写一群中午吃着馒头和炒白菜的疲倦民工,挤在楼与楼之间空隙里斜斜投来的一方狭仄阳光里取暖:“高楼巨大的阴影里,上映着多么温暖的一幕啊……”
民工的艰辛生活虽然有时让墨刚感觉自己是一只蚂蚁,然而,一幕幕温暖的瞬间像内心幸福的闪电,他坚持追求的作家梦,更是恒久闪亮在心里。尘土飞扬的工地上,没有书,他捡废报纸阅读副刊上的文学作品;没有稿纸,他捡工友们扔掉的烟盒拆开压平在上面写诗。逐梦20年,他的诗歌发表在许多报刊上,他的诗集顺利出版并引起强烈社会反响。评论家桫椤认为他的诗语言清新,有简约质朴之美,“追求想象中的远度,在现实与想象中间进行理想主义徜徉”。
由看工地的老人、小说中的打工夫妻、文友墨刚,想到上海外滩的保安,终于释怀。外出打工者的立体生活画图,背景是辛苦的色调在所难免,但只要有温情暖意点染,有梦想花苞闪亮,他们命运的天空,就永远有明月运行。如《踏着月光的行板》结尾所说,月亮就像在天上运行的列车,永远起始于黑夜,终点永远都是黎明。
关于辛苦的散文2:洗碗记
文/方一行
我看妈妈每天都在辛苦地洗碗,心想:妈妈一定很累吧,不妨我也来试试,如果学会了,以后洗碗的事儿我就全包了!这样妈妈也会轻松一些了。
说做就做,我立刻跟妈妈说这事,妈妈问:“你是真想学吗?”我连忙点头。妈妈说:“好吧,今天晚上我就教你洗。”
吃过晚饭后,我迫不及待地让妈妈教我洗碗,只见妈妈拿起一个脏碗,又拿起一个黄色的东西,对我说:“这个是丝瓜瓤,专门用来洗碗的。”然后就开始洗了。她一边洗一边说:“先把碗里接一点水;再放点洗洁精;然后用丝瓜瓤把碗内外擦一遍;接着用一只手抓着碗,另一只手把碗转着用水洗,一直这样,直到它会‘唱歌’为止;最后冲一下,沥干水就好了。”我心想:很简单嘛,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试试吧!于是我就学着妈妈的样子洗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碗就洗好了。这次虽然我洗得不是很亮,碗“唱”得也不响,但只要以后多练习,一定会让它们“唱”出清脆悦耳的歌儿!
现在,只要一吃过饭,我家就会传出碗的歌声,动听极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洗碗后,爸妈轻松多了。
关于辛苦的散文3:碾砣碾米
文/陆福兴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许多人能明白粮食来之不易,但你是否想到,稻子收割后碾成米也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在过去。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乡下庄稼人吃的米,主要是靠碾子碾出来的。碾子一般由碾座、碾磙和碾架三部分组成。
要安置一座碾子,必须有一块比较大的场地,然后堆起一个圆台体的土堆并压得非常结实,或者用几块大石头做基座,上面安放碾子的大石片。大石片上有不少斜向的纹理,小一点的由整块大石头凿成,大一点的由若干个成扇形的石片连接成一个大圆盘,中间是一根立柱,呈中间高、四周低的态势。大石片的四周是微微翘起的平石或高起的齿口。
碾磙是用坚石打磨成的石柱体的石磙,上面同样有不少斜向的纹理,农村人俗称“碾砣”。石磙两头分别有一个凹孔,凹孔上装有铁轴。这个铁轴可不是随便能安装牢固的。试想,石头和铁都是很硬的东西,紧了一点就安不上去,松了一点又要掉下来。据说为了这个,我们的先人是颇费了一番脑筋的:他们用糯米和融化的明矾混合捣匀,塞进石磙的凹孔里,然后把铁轴嵌进去,等糯米明矾的混合物凝固以后,铁轴就牢牢地固定在石磙上了。
石磙是安放在碾座上碾米的,但石磙滚动时会偏,所以必须有碾架固定。碾架由两根直木套牢石磙的两头,再在两根直木的另一端装上一根粗木,和石磙形成一个“口”字形。粗木的中间装上一根连杆,连杆的另一端就通向拉磨的牛了。为了防止石磙偏出碾座,这个连杆还必须和碾座中心的立柱相连:一头套在中间的立柱上,一头做个卡榫,套在连杆上,这样,就能控制碾磙始终绕着碾座运转。
碾磙一般靠牛来拉动。为了让牛一心一意拉磨,一般都要给牛戴上眼罩。眼罩不能用黑布之类的软物,只能用两块毛竹片做成眼镜状,因为用毛竹片做的眼罩上下透光,牛看不到前面,但能看到脚下的路。为了不使牛走偏,牛鼻子上的绳子也套在碾座的中心立柱上。牛往往受不了米香的诱惑,会吃出壳的新米,这时还要做一根“举嘴棒”。这个“举嘴棒”一头套在中心立柱上,一头拴在牛的嘴上。这样,牛的头只能固定向前乖乖地拉磨,吃不到米了。
碾米时,先把稻谷倒入中间,然后驾上牛,牛走石磙动。石磙在碾盘上不断地对稻谷磨碾,直至壳破米出糠成细粉。这样,米就碾熟了。碾米时,牛拉石磙走,看碾子的大孩子或妇女就跟在牛的后面,时而用小耙子把碾盘中间的稻谷耙出来一些,时而用小笤帚把碾盘边上还没有成米的谷粒扫向中间。过一段时间,让牛歇歇,妇女孩子们就把碾熟的米小心地扫下,送到风车边去扬了。
那时候,驱牛碾米成了十一二岁孩子的专业。有时开小差,牛偷吃了碾槽里的稻米,大人发现后少不得打记耳光。但是碾米却有城里孩子无法体会的乐趣。春暖花开,碾边的大树绿荫婆娑,从枝叶间露出斑驳的日光,鸟雀儿婉转地歌唱,蜻蜓蝴蝶儿在碾架上下跟着飞舞,家里的黄犬乖巧地帮着驱赶偷吃谷米的鸡鸭,那氛围那意境,简直就是一首唐诗宋词。
几十年过去了,碾子早随着科技的发展隐入历史的深处,那碾米的情景也只有在梦中重现,碾米的苦与甘现在的孩子是无法体会的。他们吃着亮晶晶的机器米,根本不知道米是怎么来的,也不懂得粮食得来的艰难。所以对他们讲起以前碾米的故事,告诉他们记住古人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诲,既是很有必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辛苦的散文4:老师辛苦了
文/金文娅
每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还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所以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帮助过我们的人。我要感恩的人很多,其中,我要感恩的是老师,因为我的每一点儿进步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都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诲。
每当教师节来临时,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张老师,她是我最敬佩的人之一。她中等个儿,留着短发,圆圆的脸上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让人觉得特别和蔼可亲。无论是三伏盛夏,还是数九隆冬,她总是第一个到教室,又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每当我考试取得了好成绩的时候,就会骄傲起来,上课时不专心听讲,与同学讲小话,她会向我投来很严厉的目光,好像在说:“上课要专心,不能走神……”我会立刻回过神来;每当我遇到困难而失去信心时,她总会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好像在说:“遇到困难不能害怕退却,要遇难而上,大胆实践,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记得有一天上午,张老师正在给我们讲解课文,突然就昏倒在了讲台上。教室里顿时乱了起来:有的同学在议论纷纷,张老师这是怎么了,有的同学着急地呼喊“张老师,张老师……”有的同学赶紧跑去教师办公室喊来了其它的老师,把张老师及时送往医院。后来我才知道,张老师是血糖低,那天为了给我们上课,忙着做课前准备,连早点都顾不上吃,加上头天晚上熬夜备课和批改作业,疲劳过度而导致的。
张老师啊,您为了我们的成长,而不顾惜自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那句赞美老师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要大声地说:“山高水长有时尽,唯我师恩日月长。老师,您们辛苦了!祝老师们节日快乐!”
关于辛苦的散文5:为理想而奋斗
文/朱安淇
当我费尽辛苦爬上那最高的山,眺望远处,仍看到连绵起伏宛若盘龙的山坡连缀在无垠的土地上,此时我才明白,走出大山,用一双血肉的脚,真的很难。
可怜的是大山深处的孩子们,高山围住了他们狭小的生活,他们看不见闪烁迷离的霓虹灯,也没有彩色的糖果和新奇有趣的玩具,他们有的只是一捆捆扎人的柴草,一柄斑驳的镰刀,一件补了又补的破棉衣。
可爱的是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生活沉重的担子太早地压在了他们瘦弱的肩膀上。额头上的咸湿的汗水,教会了他们幸福的来之不易;足下刺痛的水泡,教会了他们坚强;深夜里瘆人的狼吠,教会了他们勇敢……我们可以从这些孩子小小的身体里窥探到人们该有的一切美好品质——乐观,努力,满足……只是,缺少了梦想的光芒。
我曾在草原遇见过一个男孩,他在某度假基地游乐区射箭的地方当帮手,孩子虎头虎脑,眼睛亮晶晶,看起来很是机灵。他声音洪亮,不拖泥带水,毫不羞怯,俨然一副大人的模样。难以想象的是,男孩只有七八岁——脸上是红锈般的高原红,还有淡淡的雀斑。我想问他是否读书,却没有机会。草原固然好,但外面还有更美的风景。我默默祝愿这个能干的男孩:好好学习,努力奋斗,寻找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我看来,山里的孩子要走出大山,靠的只有读书这条路。当孩子们通过书本了解到外面神奇的世界,就会有目标和决心,就会在心中埋下梦想的种子。以梦为马,再崎岖的山路,再无尽的草原,再高耸的山,也挡不住孩子追梦之心。有梦者,事竟成,梦想的光芒可以改变一个人,而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就是努力读书。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就以此句来自勉并送给大家,送给那些孩子。
关于辛苦的散文6:爸爸辛苦了
文/毛睿
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在家里最关心我的人就是爸爸了,爸爸每天辛辛苦苦地忙里忙外,还要操心我的作业。
每天放学回来,爸爸就会问我:“作业做完没有?”爸爸每天都是这样,我都听烦了,但我知道爸爸也是为了我好才这样的。每当我取得好成绩时,爸爸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每当我的成绩下降时,爸爸心里就显得非常难过。
爸爸为了我的学习,连休息的时间也很少,天天都叮嘱我要把知识学好。有一次,爸爸正从地里回来,因为我那天正考完单元测试,发下来了。爸爸就问我:“单元测试考得多少分?”我低声说:“我没考好,只考得86分。”那天,爸爸也没有骂我,只是说了我几句。后来,爸爸就跟我讲了我卷子上的错,有一题,爸爸跟我讲了好多遍,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做。爸爸气得暴跳如雷。后来爸爸写在草稿纸上,让我看着又耐心地讲给我听,我才知道怎么做。那天,我知道爸爸很生气,他就是生气我不动脑筋,生气我凡是要动脑筋的题,我差不多都不会做。
爸爸对我很严格,他心情好的时候,常常都是笑容满面的,对我也很好。爸爸现在很忙,但他还是每天都要检查我的作业。天天如此。
我现在终于知道爸爸是那么的和蔼可亲了。爸爸我想对你说:“您辛苦了,您把知识教给了我,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不会辜负您对我的辛苦的。”我要大声地对您说:“爸爸,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