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文章

请欣赏日常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日常文章1:从“日常”走向“新的日常”

文/贾慧珍

“你那碱就没搁对,馒头蒸出来能不酸么”。

“哦,我说么”。

伴随着这段对话,一阵嘻嘻哈哈的笑声在艾灸室响起。

2021年年末,因为耳朵旧疾加重,我开始了漫长的针灸之路,因此结识了一些病友。她们多是些阿姨婶婶辈老人,被腰疼、腿疼、头疼等病痛折磨,一看就知道是长期操劳所致。

最初,她们迷茫、焦虑、眉头紧锁、沉浸在自己的疼痛中,抱怨着候诊时间怎么这么长。慢慢的,大家熟悉了治疗的流程,也熟络起来,开始从就医经验、治疗效果一路聊到生活经历、家长里短,彼此疗愈、相互打气,神奇地打造出一种温馨气场,仿佛大家来这里不是为了瞧病,倒像是来串门似的。

我逐渐体会到,这种气场,来源于“日常”的力量。它就像是家常饭,像孩子的哭闹声,像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悄无声息却隽永悠长,最抚慰人心,最能支撑我们前行。

2021年,国内局部小规模聚集性疫情和零星散发病例时有发生。其中,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这次离我们最近。3000多位滞留游客转运至包头,在按照规定接受了必要的集中健康监测后,带着这段独特的人生体验,带着对内蒙古、对包头的感激之情平安返乡。

由于工作上的分工,我和一些同事见证和参与了这段被评价为“疫情应急处置中的大胆创新”的历史,隔着屏幕与其中一些滞留游客进行了交流。“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生活尽快恢复原来的样子”。一位滞留游客在接受采访时的一句话,让我动容。

我以为,“日常”之所以能够成为力量,不仅是因为它蕴含着“如常”,更重要的是它将始终途经绝对的“无常”,最终抵达一种“新常态”。

刚刚结束的“双十二”网购狂欢节上,老弟下单的零食店家联系到他,请他取消订单,原因是由于当地成为中高风险地区,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暂停快递收寄服务。老弟默默申请了退款,重新下单。

包医二附院门诊大厅入口处,“滴”、“滴”声此起彼伏。前来就诊的患者们早早打开“健康码”,倒扣手机,依次有序扫码、测温,进入大厅后分赴不同科室。

晚高峰,5路车上依然人满为患,“上了车的往里面走啊”,安全员忙着维持车上秩序。人们戴着口罩,快速刷着手机,舒缓着工作一天的疲倦。

满洲里某医院,我市支援疫情防控的医护人员们正忙着照顾确诊患者。“大多数症状都很轻,就跟感冒差不多”。一位医生告诉我,她负责接诊的确诊病人大多情绪稳定,偶有担心的,过了几天发现症状不重,很快也就释然了。

一切跟生活“原来的样子”很像,人们上班下班、工作娱乐。一切又跟生活“原来的样子”有些不同,人们已经习惯了蓝色口罩、随时散发的疫情和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毒株。

“这个冬季和春节我们将和国际社会一起度过最后一个寒冷的冬季,我们终会‘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新年来临之际,张文宏医生在他的微博中发表了最新判断。

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又在与一种新病毒的长期共存中,走向新的“日常”。2022,愿山河无恙,烟火寻常,你我皆安。

日常文章2:日常人间

文/介子平

溽热敞窗,不远处的广场舞曲清晰可辨,老曲子耳熟,料是同龄的庸俗粉黛所为,真是自在,人生不过尽兴而已。日无笑,夜无觉,即将进入迟缓世界,却还得将班上工作带回家中延续。逢疑必问,遇错必纠,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更新越发得快,跟不上也得跟,虽说有些只是换了个洋说法的先锋派。

人生苦短,有时也长,多数父母为落伍之人,单位情形,大致亦然。人老不以筋骨为能,脑子也陷停滞,不再想着改变,想着可以怎样不变,忘性渐大,丢三落四,慌乱中洗面奶当成了牙膏。

清淡饮食,简约起居,通讯录里满坑满谷,联络之人寥若晨星,无事不沟通,免得虚情假意,想起席慕蓉《送给幸福》里的一句,“友谊和花香一样,还是淡一点的比较好,越淡的香气越使人依恋,也越能持久”。昨闻外省一老先生故去,翻遍本子,还是没找到电话号码,网上发了些文字,姑作怀念。

春天岁岁来,你的春风却已不再,事隔经年,定格一刻,单曲循环,往昔时光似不肯老去。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若时光可以倒流,何须一切珍贵。天生刘伶,以酒为名,喜剧背面,悲伤人生。每个醉酒人的心里,都筑有一座孤寂城池,里面住着无法触及之人、不便提及之事。

嗜好太广,能力太小而无力支撑之,无用的美好,量才适性,只得舍弃。自己有多不喜欢做某种事,但须一声不响,照单收下,鲁迅《准谈风月》所言“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大概指的即白天日下无奈继续着的生活。生活有如一场永无休止的苦役,一份弃之鸡肋的营生,尚有不断入职者。鄙夫也有志,求而不得,终是遗憾,谁能天天沐浴在阳光里?不必占有,或是世间一切美好之前提,成熟即经得起世事的颠簸,容得下生命的欠缺。

晚年惟好静,孤独中,或可恢复人的本来面目。留意一些素常不被关注的微小,久坐惟闻落叶声,没有窗外的噪音,怎会感受到寂静的宁帖。将一朵花的开落,与人之命运关联,以前以为无聊至极,今日始觉此中之趣。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人说“羲之之书晚乃善”,其善在意,而不在法。

本就凡人,偏要远离凡人幸福。哪有主角,都是风景,自我非自私,自敛而已。

日常文章3:日常细节不可忽视

文/若愚

常言道:时久见人心,人品看细节。细节,可以提升对一个人的好感度,反之也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实人品,每一个生活、工作细节里,不仅可以体现一个人的良好涵养,也能折射出其为人处事的智慧和卓识远见。真正的修为和人格魅力,不是刻意用言语表达和表现出来的,而是显露在生活、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里。不要因是小事就漠不关心,放之任之。任何一件小事、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让结果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

日常生活、工作里,有良好修养和大智慧的人十分注重细节的处理,如遇有人礼貌问候,定会礼貌回应。不管你是领导、普通职员,还是一般人员,别人向你问好,是对你友好的示意,如你仅是报以淡淡的“嗯”的一声,甚至目不旁视,虽是非常微小的一个细节,轻者恐有轻视之嫌,重则会被看成没有素养,长此以往,朋友远离,下属疏远。礼貌虽小,影响却非常大。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细节是管理是否到位的重要标志。管理不到位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更难成为成功的企业。一次和朋友闲逛商场,随意走进一家品牌男装店,一进门就看到1名服务员睡眼朦胧,这本就给我们一个非常不好的印象,但既然来了,还是看看吧,带着侥幸的心里往楼上走去,服务员拿起一个盒装的白色的男士衬衫给我们介绍说,这是店里的精品,不看则以,一看真是大跌眼镜,白色衬衫上全是一层黑色的絮状尘物,加上服务员懒散的精神面貌,让我们顿时失去了购物的兴致。工作期间职工散漫、商品不整洁,商场管理如此不注重工作细节,着实让人担忧。

实际管理中,大多管理者都不乏远大的抱负和高瞻远瞩的志向,缺少的是对细节管理精益求精的态度及对规章不折不扣的执行力,存在随意性。一些单位的很多规章要么束之高阁,要么挂在墙上做做装饰,说起来重要,执行起来“软弱无力”。一位领导在职工会上明确要求全体职工须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如有违反将严格按照规定处罚,可几天后就有人迟到了2个多小时,当考勤部门对照制度拿出处罚意见时,领导却说:“这是小事,是特例,另当别论”。何为小事?因何为特例?事后没有任何合理的解释。领导出尔反尔的行为不仅大大的自降了威信,还引起了大家的猜忌,严重影响到今后制度的执行力,由此及彼,后果可想而知。管理无大小,更无特殊可言,成功的管理者善于细节管理,善于从小处做文章,能够让大家从细微看到希望。如果管理做不到一视同仁、公正透明,一件所谓的“小事”都有可能成为导致全面崩塌的“导火线”。

无论企业、还是机关单位,有大事也有小事,如果领导只抓大放小,小事放任不管,或是不严管,那一定会因对细节的忽视,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出现问题的即使是日常小事,也能严重影响到单位的声誉和形象,久而久之,量变引起质变,蝼蚁也能蛀塌大厦。

日常中,些许的关爱,丝毫的服务,细微的处理,点点滴滴的坚持和重视,都将铸就你无限的魅力。细节虽小,但不容忽视,不可小觑,既不能让那些所谓的“小事”成为影响生活品质的因素,也不能让它影响事业顺利前行。请注重每一个日常细节吧,使之“发光发热”,让它成为我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能量和“试金石”。

日常文章4:日常小情绪

文/沈萍

每个人都有小情绪,这些小情绪略隐晦,很难准确地描述,只是有点而已,但就是那么一点点,在身体里游来游去,调皮地这里碰碰,那里撞撞,痒了神经末梢。

抱怨、愤怒、委屈串成了一个个小情绪。很多时候,抱怨来得很突然。有时课多,脚疼得不听使唤,下班后却还得跑菜场,再回家把晚饭张罗出来,生活的激情刹那间冷却。多想吃顿现成的热乎饭,但这个小目标的实现困难重重,家里那人视厨房为洪水猛兽。为了使他向厨房妥协,我做过无数努力,却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两句诗用在这里并不是十分恰当,但他对厨房的抗拒之强烈已了然于目。冷静时想想厨房之外的事他一直很尽心,心里头也就释然。既然纠缠放下,又觉生活有味了,今天吃啥呢,百度一下,一个荤,一个蔬,一个汤,今天与昨天不重样,明天再换换新花样,挺好。

偶尔有点小愤怒。早晨掐着时间匆忙去上班,却发现雨披被谁顺手牵羊了。望着倾盆大雨,竟束手无策。恨自己,驾照考出十多年了,居然还不敢开车。雨柱子砸在地上,砸出了一个个小水塘,若砸在身上,砸出无数个窟窿也极有可能,心沉了下来。那个人是谁呀,起码的公德心都没有,没形没影的,愤怒只好在心窝里挤挤挨挨。有一日又遇大雨,一个上点年纪的女人要骑车出门,东张西望一番,手竟然往旁边车子的兜里探了进去,嘴里自言自语:借着用一下。我赶紧过去阻止,她有些讪讪地把手缩回。我内心里的火熊熊燃烧了,但最终还是趋于平静。何必呢,就为了一件雨披扼杀掉好心情,太不划算!这些事是恨不尽的,见之,阻之,而自个儿绝不为之,生活里的不和谐音符不时地跳几下,这本是生活原来的样子。

时不时地有点小委屈。有时委屈无穷无尽,差点摧毁意志。鼓足勇气试图口诛笔伐,把内心里的郁闷挪到阳光下晾晒。可晒了又怎样呢,搏人同情有何益,徒增无关之人饭后谈资更是荒唐!再进一步想想,以为比山高比海深的委屈其实不过是一种狭隘的计较,在乎了,它便在眼面前晃悠,愈晃愈心烦意乱。无视了,说不定会知趣地逃遁。哪怕这种情绪有些顽固,避之,调头走另一条路总可以。这世上路有千千万万条,一直在等着各种人去踩,踩对了,便同样是星光大道。

小情绪是负面的,但负面得并不彻底,每一种都有点躲躲闪闪,很委婉的样子。其实,要是这些所谓的小情绪都没有了,生活才真正地乏味透顶。倒是小情绪的存在,成了平静如水的日子里的一朵朵顽皮的浪花,生活因此而变得多姿多彩,也变得无比真实。

日常文章5:等你,共赴日常烟火

文/张金刚

已经二十多天没有见面了,真的好想你。虽然,我们经常“屏对屏”闲话不断,可此刻,只想疫情散去,能够脱掉口罩、走出家门,和你“面对面”,哪怕一句话也不说。

上次与你聚餐,话说是在年前。你从北京归来,绕了大半个县城来见我。最家常的醋熘土豆丝、黄瓜花生米素拼、葱花饼、疙瘩汤,吃得不过瘾,你毫不顾忌博士的身份,又点了一份,说:“就好这口儿!”如今你在北京居家办公,盼着早日能与你拣一家街边的老字号凭窗坐下,点一碗卤煮、喝二两牛二,再来两碗炸酱面,望着车水马龙、享受人声喧嚷,我俩自顾自地用家乡话聊着北京。

你一直用崂山、鲜啤、牡蛎、海风,描述你家乡青岛的惬意畅快;我也一直用青山、绿水、大枣、民宿,介绍我山里老家的模样。我们彼此艳羡神往,却因生活碌碌而未曾造访,又因这疫情而时日无期。也好,来日方长。你说在青岛“等你”,我说在太行山“等你”,只盼着早日启程,奔向你我,把微信里的字句再当面讲一遍,真切地响在耳畔,飘上彼此的蓝天。

练了很久的歌,还没来得及一同演唱,就取消了一切文娱活动。我自知几斤几两,只是出于热爱而敢于放声,你却用专业的要求指导我,又用业余的标准鼓励我,让我对下乡演出跃跃欲试、充满期待。我们约定,春耕时节,组织一群人,将舞台搭在田间地头,联袂唱响那首《中国步伐》,看台下老乡的笑脸如盛开的油菜花,而你我相视一笑,笑靥如花。

父母在电话里说了很多次:“窖藏的红薯特别甜,鸡蛋又攒了不少,墙根下的韭菜蹿出了芽儿……”我懂,就是盼我回家。可小区出入不方便,村头路口封了路,难以成行呀。我已与我的小伙伴合计过,等全面解禁之后,一定相约“浩浩荡荡”入村,帮乡亲们卖掉积压的红薯、鸡蛋、花椒、萝卜干。饿了,就到咱家、邻居家,痛快吃一顿杂烩菜、杂粮粥、铁锅烙饼,好好解解馋。

每个春天,我都与花树有约,也让几株特别偏爱的成了“网红”。有意一同前往的朋友,不知今年会否错过花期。若能幸运赶上,我会在单位院里的玉兰树下等你,欣赏那蝴蝶般的玉兰轻盈落满枝头;我会在城边山坳的杏树下等你,惊叹那凤冠般的繁花何以开得如此绚烂;我会在林果基地的梨树下等你,化作那嘤嘤嗡嗡的蜜蜂在花间流连飞舞,酿造甜蜜生活……历经严寒,花树依旧绽放;度过疫情,生命注定更加灿烂。

从没想过,开会要戴上口罩,间隔一米,这非常举措让最讨厌开会的我,也不由心中陡然一酸;且有的改为网络会议,有的推迟召开,有的干脆不开,会风大转变。而此时,倒想重回曾经会议不断的日子。领导高谈阔论、大讲特讲,偶尔也会大发雷霆;与会人员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竟然还拍了桌子;你我往往不是在开会,就是在赶往会场的路上……可这又何妨?因为我需要工作,亲爱的同事也已如隔三秋。

平生最喜安静、最爱独处的我,突然被一窗玻璃锁于屋内,原本想好好创作,却总也静不下心来。站在十四楼,望着挨挨挤挤的房屋困住了曾疲于奔命的全城人,熙熙攘攘的街道再没有油条香、炸鸡香在人群中蜿蜒穿梭,一直响个不停的防疫广播让小城静悄悄、空荡荡……这怎能心安?坚持!坚持到那一天。等与同城的熟人、陌生人一起,走在同一条街道,挤上同一辆公交车,吃着同一家美食;出入单位、小区不用再填表登记,不会再在额头或手腕处“来上一枪”。你我走在街头,相逢一笑互致问候,哪怕是擦肩而过,都甚是美好。

封闭管理的小区解除了封闭,隔离观察的朋友解除了隔离;确诊的病人陆续康复出院,关停的企业陆续复工复产;明丽的阳光已普照大地,和煦的春风已吹面不寒……好消息纷然而至,“日常烟火”归来也定当为时不远。我长舒一口气,默念:“好久不见,我在春天等你!”

那日床上小憩,忽闻窗外阵阵婴儿响亮的啼哭。细细辨明,定是楼下并不熟识的兄弟家添了二宝,因为年前在院里见他媳妇已近临盆。期待早日能轻叩他家房门,送上红包,看看那个疫情期间降临人间的小生命,并告诉他:“孩子,一个全新的世界在等你……”

日常文章6:合肥酒令

文/王贤友

合肥民间日常用餐形式比较简单,俗话说:一碗饭跑遍一个村。意思是说端一碗饭,串门,拉家常,可以串完整个村庄。农家除来客人外,通常一般情况不坐桌,各人盛一碗饭,夹上菜肴,满满盖上碗头,出去边吃边串门。在村头约定俗成的公共“集合地”上,或蹲或站,或背靠墙根,或身依树干,或脱鞋为垫,或以石块为凳,汇集一起,边吃边说,有的议论农事,有的谈古论今,闲话说说东家长,西家短之类的,十分热闹,透露出难得的快乐和散淡。

好客是合肥人的共性。有客“光临”,自然要杀鸡备酒热情款待。“没菜不要紧,酒一定要喝好”,“有菜没菜,不要见怪,多喝两杯酒”,这是普通人家待客的谦辞,却也是大实话,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以敬客为主要内容的饮酒习俗。

合肥人饮酒,习惯于慢慢呷,缓缓饮,俗称“咪老酒”,这与近年来流行“放雷子”可谓是大相径庭。但饮酒的习俗却没有多大的变化,总是以让客人多饮酒、饮痛快酒,以致一醉方休为“热情”、“好客”。但作为个体的饮者,却又总是以少饮为妙。这样就形成了酒席上“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解决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拔剑“决斗”——行酒令。酒令既公平解决了饮酒的“矛盾”,又刺激了大家饮酒的兴趣,也是一种很好的益智游戏。合肥民间配合行令的饮酒方式主要有:打通关,即主战者逐个挑战全席成员,一般是三拳两胜,最多五个回合,输了就饮酒,赢了不喝酒;独胜令,仍然是主战者逐个挑战全席成员,只是不定回合数,只有赢了当令对手才能进行下一个。而行令的方法却很多,主要有:

划拳,通过举拳出指来确定胜负输赢,只能两个人进行,其他人观战。合肥民间常见的划拳术语五花八门,主要是营造一个吉祥友好的氛围,不外乎是吉祥祝福、成语典故和恭维对方的词语。当两拳所出指数相加之和,与口呼之数相吻合者为胜,如果双方同时吻合则不计,需继续划拳。划拳行令虽然是酒席上的“决斗”,但也有一些礼节不可忽视,要“论资排辈”、门当户对和互相尊重。如晚辈对长辈和领导,不可叫“咱俩好”,而要因人而异说“阿爷好”“长辈好”;初交不可叫“五魁手”,因为“五”与“武”谐音,“魁”与“刽”谐音,等等。

捣杠,以生活中的“老虎、杠子、虫、鸡”4种物体互有循环相克的道理来裁定输赢。一般是两个人,也可4个人同时进行,可选取以上4物中任意一种同时喊出,然后根据虎吃鸡、鸡叼虫、虫蛀杠、杠打虎来判定输赢,输者饮酒。只有相克两物相遇方见输赢,若不相克,则继续进行。

出“宝”, 选取一可以用手握住的物品作“宝”。出“宝”者将“宝”在两只手里暗中变换后,握拳伸出,让猜“宝”者猜“宝”在哪只手里,或是猜单双数,猜中为赢,不中为输;也有猜钱币的正反面定输赢。出“宝”可两人间进行,也可一人出数人猜。如8个人吃酒,一人出“宝”,可用7根火柴,从中任选几根握在手中,其他7人谁猜中了火柴根数谁饮酒,若都没有猜中,出“宝”者饮酒再出。

酒令对于饮酒,是以各位饮者共同认可的方式决出彼此的胜负,最后由胜者罚负者饮酒。从这个意义上讲,酒令确为劝酒的好方式。但好的酒令形式,不是以追求胜负为目的,而是以活跃酒席气氛,调节宴饮节奏为旨要。酒令由于历史的积累,形成许多种类,据清俞敦培《酒令丛钞》的说法,可分为古今、雅令、通令和筹令四类。有热心于此者,将它又分为筹令、雅令、骰令、筹子、酒牌等若干类,分类有区别,但包纳的内体大体一致,大同小异。

如合肥的酒令划拳就有“三字令”和“四字令”。

三字令:

宝一对(意为零,不出数)

一家亲 俩相好

三结义 四季彩

五魁首 六六顺

巧七梅 八福寿

九州同 十(实)在好

四字令:

宝拳一对

一殿高升 二龙戏珠

三星高照 四季来财

五子登科 六六大顺

七星高照 八仙过海

九老长寿 十十(实实)在在

看来,酒令这种习俗,是人们心理的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在漫长的历史现实中形成的。研究合肥酒令,是研究合肥文化的一个“切口”。

日常文章7:信任的温暖

文/汉风堂

平淡的人生岁月里,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信任是盐,平常却能调出一切美味”。

人都需要被认可,被信任,同时也需要给予信任。信任中蕴含的潜能很大,也许只是几句推心置腹的坦诚话语,也许只是几句良药苦口的真诚意见交流,信任就像会像一股暖流,给予取得信任的人全身心的温暖——即便是在雪花飘舞的冬天!

对信任的感悟,来源于我参加工作多年,在日常工作的经历和体会,有些事情虽然很小,在别人看来也许微不足道,那些信任至今仍然带给我感动,让我受益、让我铭记。

95年在新疆鄯善油田参加鄯善至乌鲁木齐输气管线首站施工时,我只是一名技术员职称的技术人员,能参加这么大型的国家级项目工程,内心的诚惶诚恐让我在每一项工作中如履薄冰,同时也让我内心充满成功的渴望。在施工中,我负责现场技术工作,原本担任质量和焊接技术工作的人员,因为家里有事,离开了施工现场,我作为初生牛犊承担了整个首站的技术、质量、安全和各项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项目部领导对我信任和器重,让我独立担当首站各项技术工作的信心爆棚,每天早起审阅当天要施工的项目图纸,然后参加一天的施工项目建设,在现场按施工图纸要求做技术指导,同是对施工质量和现场安全做现场监督工作。晚上回到宿舍,再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每天的深夜,我宿舍的台灯萤火虫般在闪亮着自信和被信任的光辉。

自己的努力换来了参加首站施工的职工们的认可和信任,信任的力量又在无形中转化成一种支持与鼓励、形成一种责任与默契、一种和谐与赞许。彼此的信任唤起团队全体成员的饱满的斗志、激发着团队成员的内在潜能、换来大家彼此的沟通与协作,首站在全体团队成员齐心合力下按期完成,受到了业主的高度赞许。在投产的那个大雪飘飘的日子,全体成员聚餐,当我给领导敬酒时,千言万语汇聚成了一句话:感谢领导的信任,让我有了展现自我的平台。

如果没有相互间的信任、支持与合作,就不会有一个优秀的集体和共同的荣誉,想着团队成员彼此信任带来的工作的收获,我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就得到一种升华,信任在团队中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要对得住这份信任不遗余力干好工作的不竭的动力。

要取得别人的信任,首先要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人品有着自信。97年在我参加陕西到北京输气管线首站施工中,已经是助理工程师职称的我,作为现场技术负责人,在面对一片沙漠边缘的荒丘,在用经纬仪打出首站的坐标点时,施工团队中一位石油大学毕业的新同事心情跟我当年是一样的忐忑不安。我信任他的学历和能力,我和他是同事更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在他看来可能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完全按照计划在一步步完成时,我了解他当时迫切需要的是自信和信任,我在鼓励他的同时,帮他分析解决施工问题,以充分信任的态度感染着他,鼓励他大胆工作。我在与他共同进步的同时,也在醒悟和完善着自己,在彼此信任中成熟着自己。工程如期完工,首站工程资料评比获得全线第一名。多年之后,这位已成为高级工程师的朋友,在遇到我时对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感谢你当年对我的信任。

时常温存着那份被人信任的温暖,坚信“人生之幸,莫过于被人信任;人生之憾,莫过于失信别人”的真谛。信任是对人的一种鼓励,是一种肯定与赞赏,被人信任更是一种幸福的感觉。多少年过去,岁月洗涤了很多生活的痕迹,但信任带给平淡生活的诸多美好与幸福,往往会被刻画在记忆的最深处,成为人生里值得记忆的甜蜜的人生感触。

日常文章8:品味“做”

文/符建国

“做”,这个字很常见,我们日常的一切行为活动都与它紧密相联,细细品味这个字,含义很广,寓意深刻。

从字体结构来看,“做”字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人”、一“古”、一反“文”。“人”,明确了“做”的主体,一切活动都由人来完成;“古”,启示我们要以史为鉴,借古鉴今;“文”,可以理解为“条文”、“法规”,是“做”的准则和依据,要求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按照条文法规行事,尊重客观规律。从词性来讲,“做”多作为动词来用,既然是动词,就有个标准和态度问题,就有高低好坏之分。无论做任何事情、从事什么活动,只要标准高、要求严、态度好,就能做出成绩,达到理想的效果,反之则不然。

“做”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日常所引申的方面,无外乎做人、做事、做官,这三者辨证统一,互为关联,互相作用。做人、做事、做官,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养,需要终身领悟、躬身实践。做人、做事、做官,一定要有良好的态度,只要用心做人、尽心做事、公心为官,就能有所作为、成就事业、赢得口碑;要善于以古鉴今,学习历史、熟知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寻规律、搞好借鉴;要坚持依规行事,注重学习掌握条文法规,明确依据和准则,自觉按法规政策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才能保证不出大的差错和问题。

日常文章9:二十三 送灶君

文/周华诚

在中国人的日常家庭生活里,还有什么比灶更重要的吗?

吃饭从来就是一件和天一样高的事。

有家,必有灶。一日三餐离不开灶。灶王爷目光炯炯,注视着一家人的饮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灶王爷虽是神,但几乎就要跟家庭成员一样亲近了。

春节,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当然不能忽略了灶王爷。我们的春节,这漫长的节日,就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也可以说,是从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灶王爷开始的。

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来的特使,“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我小时,经常能在各家的厨房里看到灶王龛,灶王神像前插着香。那时不懂,觉得敬畏,现在想来,觉得颇为亲切。乡下村妇,一年到头忙碌,日子琐碎又艰辛,没有什么好伙食的时候,也要变着花样为一家老小做出好吃的饭食来。在烟火与炒辣椒混合的浓烈气氛中,呛出泪花的村妇抬头看见神龛里的灶王爷,大抵心里会产生一丝丝的安慰吧,到底还有神与我们在一起。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述职。这是一件重要的工作,谁家都马虎不得。这一年来一家人所吃的饭,所行的事,所施的善,所创的业,欢笑与泪水,纠结与艰辛,都被灶王爷看在眼里,现在他要上天,如实地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切;更重要的是,他的汇报,还将决定着来年这一家的吉凶祸福。在一周之后的除夕晚上,灶王爷将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好坏未来,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会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间,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过着平凡又烟火的日子。

那么,在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之时,送送他是缺少不得的仪式。很多地方,会把麦芽糖作为祭灶的主要物品。童谣说,“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写道:“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南方祭灶,和北方一样,也是用的甜食。爆米糖、米糕。为的是让灶王爷吃了甜食,嘴巴甜一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人们对待这一位日常的灶王爷,随意惯了,到了灶王爷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突然地对他要热络起来。这跟拉选票是一样的道理。好吃好喝地侍奉着,好听的恭维话也说一通。这样一种习俗流传到现在,慢慢地已经变成一种游戏,通过灶王爷表达一下内心对美好的希冀而已。

灶王爷回来时,是在除夕。除夕大家都要接神、接灶王爷。接灶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龛前燃香就好。我们老家的习俗,会备好两块又大又干燥的劈柴,在年夜饭之后,整个厨房清理完毕,灶内烬火都熄,便在灶膛内塞进两块劈柴——这是给辛苦忙碌一年的灶王爷的压岁钱,也算是给灶王爷拜年啦。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