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家风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家风文章1:用家风铸就国风
文/孔令建
家风是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懿德丰盈的家风,必铸就馨兰般的人生美景。所以,有家风与没家风,是两回事。钱再多,没家风,子孙一样败光;没钱,但传承了好家风,生命也会发光。家风无关乎物质,穷人与富人,都可以讲家风。家风与精神有关,它是衣柜里一块典藏的粹玉。
咱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德懿丰盈的好家风。无论是身居高堂,还是枕席露野,都不忘祖宗遗留下来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这是司马光的人格正气,祖辈们视之为碧霄;“一食千金,吾不忍食,吾不忍睹”,这是曾国藩践行节俭之道的百年回响,先人们捧之为琬琰……正是这些先祖用中华民族最清正的遗风,在家室中垒起一道道天高之善,海阔之德,才使整个华夏大地,流泻着一股厚德载物的清波遗韵。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上梁不正下梁歪”,又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茫茫天地之间,家是构成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风败坏,社会风气必匪。所以,注重家风的构建,是命旅中头等大事。家风是一首多声部的乐曲,好学尚德,是家风;孝悌淡泊,是家风;勤俭节约,也是家风……无论你在生活中唱响哪一个声部,都必将对你的后代产生深远影响。有一位博学多才的哲学家爱德华,在家族中树起了勤奋好学之风,后世子孙竞相承传,结果有13位盘居大学校长,100位高就教授,80位摘冠文学家,60位成了医生,还有1位问鼎过副总统;而另一个酒鬼兼赌徒珠克,一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他的鄙践与纨绔,不幸成了后世竞相仿效的玉律,结果在他的后代子孙中,有300多人当过乞丐,400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7人犯过诈骗罪、盗窃罪、杀人罪。正与反两方面铁的事实,给视家风如草芥,或者将家风败坏、身陷权势嚣、货利浮、声色舞的家长,敲了一记贯顶的钝击!
家风绝不容忽视,更非“雕虫小技”,它是森林里的一阵怒涛,是大海里的一股飙风,能力透纸背,狂吹四野,以水木清华的气流,迅速覆盖茫茫天地,给人类以清冽、以润泽。所以家风就像一粒种子,撒播于华夏大地,必成国风,成森林。家与国,从来就是唇齿相依的。古语有云:“身修而国治”,如若我们家家户户,以身作则,存真理、摄正义、留仁爱,练达而不失扑鲁,严谨而不掉疏狂,坦荡高尚,则“国治”无疑如老子所言:“治大国如烹小鲜!”
咱中华民族,自古有厚德载物之风。泰山脚下,长江黄河之畔,那万千灯火下“昭昭如日月之明,离离若星辰之行”的懿德善心,曾在时代的烟云中,从家延伸到国,激迸出一阵阵钟鼎巨鸣。到过岭南九江烟桥村的旅游者,必见村中的麻石门楼上,刻有“烟桥正道”几个升斗大字。据清末流传甚广的一本宣讲小说《吉祥花》载述,该村何君和,“慷慨好施,自奉俭朴,家虽贫能识大义”。德性自能流芳,有其父必有其子。曾授兵部主事的何文绮,深揖其父何君和之风,一生倡导利物济人,晚年憩归,谆谆诱教乡人,致令学生朱次琦这位岭南雄儒,掬其绳墨芬芳,在襄陵为官之际,心系民瘼,造福一方,到离任时,竟是千巷联袂,万人相送!辞官后的朱次琦,又将其厚德精神灌输给学生康有为。雄才大略的康有为,更是将师德发扬光大,在国难民蹇之际,毅然将生死置之度外,发动维新变法,解黎民于倒悬,其滔天巨德,正是从“烟桥正道”这条陋巷里的家园中始,升腾到京华的皇殿终。这个经典的例子,更加说明了家风与国强民伸,始终唇齿相依的。
在当今提倡民族复兴之际,让我们齐齐唱响家风的主旋律,用良好的家风,铸就伟岸的国风!
家风文章2:母亲的家风
文/吴建
我的母亲是个心地善良、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她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母亲虽不识字,但她有许多朴素的做人道理,一直影响着我、渗透在我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
母亲特别看重子女读书,笃信“书中才有黄金屋”。每天清晨,母亲都要送我到村口,一直望着我走到学校大门,她才折回身;傍晚,母亲也总是站在路口等我回家。晚上,昏黄的煤油灯下,母亲一边做针线活,一边看着我做作业。每每我有懈怠的时候,母亲总是用“树不盘不成材,人不学不成器”、“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读书各人好”等她不知从哪儿学来的“至理名言”来教导我。上初二时,我因和外校几个学生打架,被班主任处分,我一气之下跑回了家。“不争气的东西!”一向对我没高声的母亲,那天竟狠狠地打了我一耳光,勒令我跟她回学校。可学校为严肃校纪,拒绝接收。从未在任何人面前委曲求全的母亲,居然跪在校长面前,用近乎哀求的口吻请学校接纳我,还代替我向校长保证一定改过自新,绝不再犯,母亲的倔强和泪水终于感动了校长。如果不是母亲的执着,也许长大后的我和她一样在土里刨食呢。
“穿不穷,吃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这是她告诫子女勤俭持家的常用语。我的童年时代生活比较困难。但在母亲的精心操持下,日子尚能过得去。日常饮食自然没有大鱼大肉,却从不断粮挨饿,一家穿的也很破旧,衣服基本上是补丁连着补丁,可总不至于春秋露肉冬天挨冻。我和两个姐姐上学的费用从来没有拖欠过。有一次,母亲煮了一锅薄粥,外加黑面馒头,我嫌馒头粗糙,扔在地上,母亲默默地捡起来,掸去灰尘,大口大口地吃了下去。“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母亲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这粮食是怎么来的吗?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啊。”上课时老师讲《锄禾》,我似懂非懂,现在听了母亲这一席话,我才真正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含义。
母亲虽不“知书”,却很“达理”。 祖父母在世时,母亲让他们住向阳的房间,睡温软的床铺,有好吃的总是先孝敬他们。他们生了病,母亲送他们去看医生,端茶递药,伺俸病榻。人们常说婆媳关系最难处,可奶奶却常常夸奖我的母亲:“我是前世修来的福,遇上这么好的儿媳。”虽然我家也穷,但只要乡邻有困难,母亲总是尽最大力量帮助别人,小到淘米篮,大到农具,母亲都接济过人家。因而在四乡八邻,母亲拥有极好的“人缘”。
现在看来,母亲的这些“乡言土语”虽然很俗很平常,但没有读过书的母亲能传承着这些朴素的道理,使我耳濡目染,如沐春风,是多么难能可贵。
母亲的家风,是我一生的财富。
家风文章3:说家风 道国格
文/汤云明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有国格,家有家风”,其实,“家规”也就是家风的主要内容,或者说制度化、格式化了的家风。
而家庭、家族又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细胞,所以说,家风虽小,但它影响着国家这个大风、大气候,也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特质。
家风,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从氏族、家庭的出现一直走来,每时每刻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它融入一个个家族的血脉,成为一种精神特质和细胞。
不同的人家,家风的影响可大可小,会强会弱,凝聚成家庭的精神力量。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家教作为尺度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子,就会有怎样的子孙后代。
从某种程度上说,你现在的形象,可能就是子女以后的样子。你现在的所作所为,都会直接影响到子孙后代的言行。祖先的荣誉和成就,始终是子子孙孙的楷模和榜样。你现在怎样对待身边的亲人朋友,你的子女长大后也会这样去做。
我国古代有“三代四翰林”、“一门五进士”、“满门忠烈”的家族。现在身边也有连续几代当“惯偷”的世家,或者“子承父业”当地痞流氓危害社会的家庭,甚至也有因吸毒贩毒导致父母或兄弟姐妹几个轮流进牢房的。可见,有什么样的家风习气,肯定会影响这个家族、家庭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做人的标准,也就决定这个家族、家庭的兴衰、命运和前程。
家风的形成和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也不是一成不变。当不同家庭成长起来的人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家庭时,也就是两种家风融合、提炼成一种家风的过程。当优势互补,就形成了更优良、更稳固的家风。但要是“吃喝嫖赌”、“好逸恶劳”等不好的风气和习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或占了上风,那就可能让这个家庭从此走向衰败或平凡。
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富不过三代”,其实也正是没有把握好家风、家教的问题,有的人因机遇或手段,甚至通过非法所得,一下子成了暴发户。但他没有把持和运用好这些财产的能力,再或者他们的子女因贪图安逸、享乐而不思进取,成了名符其实的败家子。一个没有良好家风的家庭,即使有幸富裕了,也只不过是过往烟云的“土豪”。
当然,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不好的家风会逐渐被淘汰或替代,从而失传。优良的家风始终是社会正能量,是社会进步促进剂,它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凝聚起来,形成合力,构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家风也就从人格魅力上升为国格力量、民族精神,从而引领着社会文明的进程和方向。
家风文章4:年夜饭中传家风
文/王国梁
毫无疑问,年夜饭是我们中国家庭最隆重、最丰盛的一顿饭。这顿饭是团圆饭,家里所有的成员齐聚一堂,其乐融融一起吃饭。三代或者四代同堂的大家庭,男女老少都挤在一张大桌上,欢欢喜喜开始吃饭。这时候,每个大家庭都展现出不同的风貌,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家风。
记忆中,我家年夜饭的气氛总是特别热闹。我的家人性格都属于外向型,喜欢高谈阔论,而且嗓门都大,吃年夜饭的时候,小屋里的欢声笑语好像永远都停不下来,气氛非常热烈。每年的年夜饭对父亲来说,都好像召开一次意义非凡的会议,他要定好基调,确定主题,把控全局。我们的家风,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传承。
年夜饭准备好了,满桌的美味佳肴馋得我们口水直流。不过无论我们多馋,父亲都不允许孩子们先跑到桌前吃饭。等到祖父、祖母都落座后,大人们再依次坐下,最后才轮到我们坐到桌前。大家坐好后,父亲和母亲要亲自给祖父、祖母倒茶、倒酒、盛饭,他们从来不敢有一丝马虎。每当看到母亲郑重其事的样子,我就想起父亲的话:“咱家祖祖辈辈都把孝当成头等大事,从来没出过不孝子。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就不配当人!”吃饭的时候,必定要等祖父和祖母吃第一口,我们才能吃。
丰盛的年夜饭散发着香味儿,但我们还要耐心等一会儿,因为父亲每年这时候都要发表一番“演说”。这样一年一度的演说,是父亲的年终总结,他会把一年来家里的情况做个简单总结,然后向我们姐弟提出明确要求。我一直觉得,那样的时刻是郑重和神圣的,所以父亲说的话我都能记在心里。父亲站起身,亮开嗓子说一句:“今年呢……”我们立即竖起耳朵听。父亲每年的“演说词”大同小异,一定要强调一个“勤”字。关于勤劳的谚语,我都是从父亲那里听来的,什么“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勤天下无难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父亲是小学老师,口才很好,总能够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父亲几句简单的话,明确和传承了我家的家风。村里的人都知道,我们家的人勤勉,能吃苦,这都得益于家风的传承。
开始吃饭了,一家人边吃边聊,欢声笑语弥漫着。小辈给长辈盛饭,长辈给小辈夹菜,气氛和乐融洽。我们把自己经历的趣事和乐事讲出来,把一家人逗得哈哈大笑。家人性格豪爽,笑声特别响。小屋里飘出阵阵笑语声,除夕夜显得格外温馨。
我记得有一年家里遇到了难事,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但父母咬咬牙,依旧把年夜饭准备得非常丰盛。那年吃年夜饭时,父亲慷慨激昂地对我们说:“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咱不能遇到点事就趴下,人得抗住事才行。放心吧,明年咱们的好日子就来了!”父亲的这种乐观坚韧的精神感染了大家,也深深影响了我们姐弟。至今想起来,我都觉得从父亲身上汲取的是取之不尽的财富。
其乐融融聚一堂,年夜饭中传家风。我也会像父亲一样,把家风传承下去。
家风文章5:家风是“敦”
文/朱俊杰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爷爷家的客厅里摆着一个红色的盒子,上面写着四个黄色的大字“朱氏族谱”,底下还有三个小字“敦本堂”,盒子里面装的是“朱氏族谱”,叙述着一个姓氏的发展脉络。
记得小时候,爷爷把我抱在怀里,问我:“小杰,你知道‘敦’是什么意思吗?”我疑惑地望着爷爷,摇了摇头,爷爷的神情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看向族谱,说:“‘敦’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厚道、诚恳。你看咱们是‘朱氏家族,敦本堂’,就代表着我们这一姓的家风是‘敦’,也就是敦厚。”爷爷紧接着又说:“对人要厚道,做事也要厚道。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等你长大了,进入社会,为人处世一定要多想想这个字,知道了吗?”看着爷爷严肃的神情,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懂了此话的真意。爸爸告诉我,爷爷也对他说过同样的话,而家中的其他长辈们也用行动诠释着这个字。
爷爷十八岁离家,只身一人来到洛阳,一直秉承“为人厚道,做事厚道,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的风格。我从小跟着爷爷,爷爷的许多行为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爷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吃亏是福!每当对生活琐事感到困惑的时候,想想爷爷说的这句话,心情自然就会好很多。
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家风,长辈们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风在耳濡目染中影响着每个人的心灵,塑造着每个人的人格,升华着每个人的思想,因此,每个家庭成员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
我家的家风是“敦”。我也会一直秉持着这个家风,一辈辈地传承下去,让后代都做敦厚的人。
家风文章6:家风论
文/周洪宇
家,身之生养之舍,智之启蒙之地,性之养成之所,心之眷恋之湾,梦之萦绕之境也;风,以无形之相,无声之音,无痕之流,吹拂天地山水,遍扫城乡田宅也。所谓家风,由远祖之训,经先祖之传,受父母之教,得子孙之承,依同宗之播,使血脉相通,性格相合,操守相近,得而开枝散叶,生生不息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稚子无心,言其所闻,师其所见,行其所学,故闻有雅俗,而言判高下;见贤见佞,而师分贤庸;学因择类,而行成善恶。所谓生来无贵贱,风异而习远矣。“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重教而择良地而居,毁良绸而劝学,不苦迁徙,不吝资财,孟子得传尧舜之道,扬儒家之学,成亚圣之尊,不可谓无孟母之启智,无家风之浸染。“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行克己利人之举,何来后裔辱没门楣之患?尽言传身教之责,何有子孙背德毁家之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上行于下,先施于后。诗曰“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是矣。
旧时家风之盛,因聚族而居、累世同堂,乡里村落皆同源之水、同本之木,家风亦民风,民风亦社风,宗族之威权系于祠堂宗庙,始于家法训辞,施于世代子息。读书正业则家门长于科举,蜀中有“三苏”练达文章,徽地有周氏六世书香;精忠报国则世代赤胆忠心,汉有李广虎父无犬子,宋有杨家将满门皆骁勇;淡泊明志则为吏廉洁奉公,廷敬系宦途,无关儿营生,诸葛诫子书,修身不受污。或曰,今时不同往日,家族流散,谱系断裂,世路多漂泊之客,乡间少安土世家,家风式微,再无用武之地。此论谬矣!
家风无关乎族人众寡,而关乎心之向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乃家道益兹、人丁兴旺之本。宗族衰而风骨存,家道落而精神在,必得天地护佑,定有重光之日。家风如和风细雨,润泽后代,又惠及邻里。家风乃文化之沉淀、民族之传统、家国之根基,家风良善,则民风淳、社风正,则国运昌、民富强。反之,家风贪惰,则为学不勤,为人不义,为商不信,为官不廉,波及党风政风,国将危矣。故今时今日,家风之倡树,乃大势所趋,复兴之需。
“沂蒙母亲”王换于支援革命、爱党拥军,“红嫂精神”接力传承,代代发扬,影响万千人;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立家规三条,热爱劳动、艰苦朴素、不搞特殊,成“焦家家风”,再定“干部十不准”传之于今,家风促政风,政风带民风。皆如斯,则建设文明昌盛之邦大有希望矣。而贪官污吏、锒铛入狱者,莫不痛悔家风不正,骄奢无度,步步堕落,终酿人腐而家败之恶果。
天地有正气,无处不流化。家风亦应秉天地之正气,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随基因而传承,随文化而广布。一身之不修、一室之不扫、一家之不齐、一族之不睦,何天下之为?仁、义、勤、俭、信、善、厚、健之家风,于家于国于民之利,昭昭然矣。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倡树好家风,从我辈做起,从当下做起,可不勉哉!
家风文章7:礼仪家风代代传
文/卢建斌
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遇上好邻家,披红又插花,”可见邻里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曾清楚地记得在爷爷那辈,他就非常重视邻里之间的友好相处,并将礼仪相处,友好相待,互相帮助,宽容相济作为家风家规来要求家人。为此,大到邻居过事帮忙,小到洒扫门街无不言传身教,为子孙树立楷模。爷爷教导我们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忍忍忍,饶饶饶,忍字更比饶字高”,日常生活中,只有学会了忍让和宽容,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处好邻里关系,过好平安和谐生活。在今天想来,爷爷的话语真的是有很深的道理的。
爷爷如果活到现在,就超过百岁了。他曾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难处,要学会体贴人,多站在别人的立场看事想事做事,并尽量去帮助人。他的一次亲身经历令我至今不曾忘记。那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闹饥荒,用关中农村的话就是遭年馑,饥饿困扰着每一个人,晚上经常有偷粮食的事发生。那年冬天的一个晚上,爷爷突然听到家里有响动,急忙披衣下床,只见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正在揭开麦缸的盖子,准备往口袋里灌麦,爷爷并不生气,他说:“娃呀,慢慢灌,别跌了”。小伙儿不由得内心震惊,感觉就好像是在自己家灌麦一样,羞愧地低下了头转身要跑。爷爷还是拦住他,硬让他灌了一些麦子带走。用爷爷的话说,小伙能那样做可能是实在没办法了,能救人处且救人,得饶人处且饶人,咱也不缺那一点。
在爷爷的熏陶和感染下,我的父亲更是继承了和众乡邻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好传统。父亲是名教师,喜爱写毛笔字,村民无论谁家过事都让父亲写对联,父亲写对联都是根据乡邻的不同家境去拟联,然后去写,因而很实际,深得乡邻喜爱。记得那年,父亲任教的村中“耍社火”,父亲提前通知了乡邻,让乡邻们都赶去看热闹,感受十里乡俗的民风民俗。父亲去世多年,乡邻们始终念念不忘,路上碰见我总是提起父亲的好,让我很愧疚,总觉得自己跟不上父亲的脚步。
礼仪家风一辈辈传下来,我更是体会出日常生活中和乡邻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美好和悦。邻里、同事见面多问好,有事相帮忙,这是多么和谐啊!不仅如此,我更是用实际行动感化家人,不要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伤了乡亲们的和气。人与人相处,万事和为贵,你敬我一尺,咱还人一丈。这样人人彼此礼让相待,家风村风乡风岂不其乐融融?
家风文章8:阅读的美丽
文/何红雨
在我还不懂得什么是“家风”时,就已经开始阅读了。
那时候,年幼的我,常会依偎在父亲宽厚温暖的胸前,翻开几页黑白色的小人书,似懂非懂地看着。
父亲时而会十分和善慈祥地为我讲解,幼小的我,在父亲的讲解中,似懂非懂地明白了小人书所描画出来的人物和故事。
这算是我有关阅读的最早记忆了。
读小学时,学校分给父亲三间房子,从那时起,我家就拥有了一间正式的书房。
记忆中靠东墙的位置,摆着两个高大气派的书柜,书柜的两扇门儿全都镶着洁净透亮的玻璃……我们,便可非常清楚地看见书柜中的藏书了。喜欢哪本,就取出来慢慢阅读。
父亲的书房还有一张宽大的床、一个长条沙发和一张米黄色的木桌。已然被书香所熏染的我,那时虽小,但已离不开书籍。
寒暑假,是我最自在惬意的时候,因为那时,可以一整天都泡在父亲的书房中,只静静地翻阅那些喜欢的书籍。
也常常会为一本还没读完的小说而忘记了吃饭,直到母亲将一碗温热的饭送到我的面前,才想起——呀,我还没吃饭哩。
参加工作后的我,换过几份工作,但是,却都不曾放弃过阅读。也是因了不肯丢弃的阅读,我才有了更多的择业机会。
女儿学前班时,我常常会做的事情就是:周末,带她去少儿图书馆。犹记得那时的她总是欢愉自在的,甚至不需要我的跟随,便只一个人,穿梭于图书馆的书架中,寻觅自己喜欢的图书。
喜好阅读的我,不知不觉间,竟影响带动了女儿、甚至老公,来参与阅读。
静寂的夜里,开启一盏略微晕黄温暖的台灯,然后,或静坐于桌前、或斜倚于绵软的沙发,细细地阅读一本自己分外喜欢的书籍……世界,在那个时候,仿佛都是自己的。书中的文字跳跳跃跃,亦翩翩跹跹,于是,心绪便也轻灵欢愉起来。
有天,读初一的女儿,捧回一份“西安市碑林区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的证书……我便再次肯定了阅读的作用和意义,也感觉到“家风”——家庭(家长)风气与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重要。
正是喜欢阅读的良好“家风”,熏染了女儿,使她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也愈加开阔了视野,从而提高了写作水平,更提升了个人素养。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曹文轩在《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一文中这样说:“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则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
而今,在我一个人,十分恬静欢愉地回忆一些往事的时候,我忽然想到了属于我们的“家风”——阅读。
那是父亲传承给我们的一种高尚良好亦难能可贵的“家风”,这成为我们家庭的精神财富。
正因了这种阅读的“家风”,我们一家人才会在纷纭喧嚣的尘世中恬然淡定,也内心宁谧从容。
早春的雨丝滴答答地洒落,淋湿了我的发梢,一阵清风穿越清晨的微雨,赋予我从未有过的净澈和自信。——或者,这样的一份净澈和自信,并非清风所赐,而只是,只是阅读的“家风”给予我的一种最珍贵礼物。
“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我十分喜欢也分外陶醉于这句话。但我更庆幸自己拥有酷爱阅读的好父亲。是他,给了我们良好的,关乎阅读的——“家风”。
家风文章9:“懂事”
文/尚梅兰
父母在世时,很注重家风的传承。虽然我的父亲只读过两年私塾,母亲目不识丁,但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良好的家风传承。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常常教诲我们:“一个家要想过好,那么可能让家不好、让家人不好、让自己不好的事情都不要去做;自己不好,家也不会好。一家人要惦着彼此的好,必须使家常常充满正能量,要善解人意,对家人的爱要真心,无论对任何人都应持以善心!”从小父亲就给我们立规矩,使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那些“不能”——做人不能没有教养,不能对父母视若无睹,回家不能如入无人之境,不能遇到长辈和家人横眉冷目、不屑搭讪……这样的跋扈和乖戾之气,父母绝不能容忍。
“一定要做个懂事的人”,这就是我们的“家风”!
父亲说:“没有良好的家风,想在社会上立足是很艰难的。”
长大后我们都相继成家立业,偶尔有家庭矛盾时,去父母那里诉苦,父亲就会谆谆教诲我们,告知我们幸福的秘诀,他说:“没有人的婚姻是完美的,生活的确很累,但是作为家长,必须努力做个有涵养的人,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学会忍耐,想想身上的责任和义务,为了自己的家人相互包容,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好婚姻都是夸出来的,男人需要的是肯定和赞美,尤其是在外人面前一定要给足面子;学聪明点,做一个儿女孝顺,亲友爱戴,豁达通透却不自以为是的人;要想有美满婚姻,必须切记:假话全不说,真话说不全,要学会妥协和退让,要懂得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婚姻才能和谐幸福,长久维持。”
父母的智慧,是这个家永远掘之不尽的宝藏。谨记这些良好的家风,代代相续,才能让这个家未来更美好。
家风文章10:家风无声化春雨
文/秦志峰
“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是父亲的口头禅,也是我们祖辈留下来的座右铭。
爷爷秉性耿直,开朗,为人好抱打不平,做事一丝不苟。我几岁时,家里有几分自留地,养着十多只羊,花甲之年的爷爷,放羊,拾柴,种自留地。几分自留地硬是被爷爷割成了一块一块的菜田,这一垅是土豆,那一脊是茄子,埂坡上栽着洋葱,西红柿,豆角结的一打一打的繁。爷爷种的菜瓜,瘦弱的瓜秧上菜瓜一长就是一尺多长,每一次的菜瓜摘回来,洗净切成段,吃起来又脆又甜,即解渴又充饥。那些年爷爷的菜瓜既是蔬菜又是主粮。爷爷为人豪爽,每次有邻里路过菜田,总是大方的赠送一些蔬菜给人家。爷爷也是村子里闻名的老好人。爷爷以身作则,做什么事都是尽职尽责,放羊不光赶着自家的,邻居谁有事请他帮忙代着放羊,他都不推辞。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困难之时帮人一把比啥都强。”爷爷也是庄子上出了名的公道佬,他就事论事,向理不向人。谁家婆媳不和,夫妻闹仗,乡里乡亲的吵架拌嘴的,都是爷爷评的理和的事,爷爷在庄子上威信很高,从来做事都是以自己为先,他爱说“自己能过去别人自然就过去了”。爷爷的五个儿子谨遵自己父亲的家训,一个个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维护着家族美好的传统。
爷爷走了,父辈们继承了“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的优良传统。父亲不好言语,他一生默默坚守着家族长子的责任,对兄弟们和自己子女们从来都是有一口好吃的,省着让一家人都尝点。他教育我们的同时从不忘自己的父亲,“向你爷爷那样做一个直骨人,做一个让人人都想的人……”这是父亲教导我们兄妹时说的最多的话。我父亲虽然不识字,不懂秦唐汉史,但是他的人生哲学,他与家族荣辱与共的理念,他所说的家族凝聚力都是以一个长子,一个大哥,一个父亲的形象以身作则的。父亲的节约,惜物,做事情的严谨,做人的耿直,是我和我的叔叔兄弟们最最实用的榜样。
记得弟弟七八岁吧,因为邻居家小朋友的玩具枪特牛,弟弟人精明又会动脑子,便和小朋友玩纸牌打赌,最后小朋友输了就把自己的玩具枪输给弟弟了,结果人家大人因为此事出口不训骂脏话。爸爸让弟弟给人家道歉把枪还给,弟弟认为自己没有做错就是不道歉,记忆里那是父亲第一次出手打自己的孩子,弟弟流着鼻血给人家道了歉。父亲心疼抚摸着弟弟红彤彤浮肿的脸缓缓的语气铿锵有力:“儿子,爸爸今天打你,不是你做错了什么,是你根本就不应该那样做,别人的东西再好咱都不能稀罕,你爷爷一辈子再穷都不拾别人地头的一根柴,一定要长记性……”父亲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维护着一个大家庭的兴荣,教育着自己的五个孩子。
如今,父亲老了,我们长大了,我们的孩子也都成了人,而我们家族的这句“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的家训却永远不会老,六十多岁的父亲没有和他的兄弟们红过脸,对他的子女更是没有用父权掌管过所有事,父亲默默无闻,父亲任劳任怨,父亲一直用行动诉说着一个人生哲理,我们作为他的孩子,更是把这些优秀的美德看在眼里,记住在心里,用在最真实的行动上,不贪图别人的便宜,节约节省,乐善好施,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家风无声化春雨,滋润心田辈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