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散文

请欣赏中秋节的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中秋节的散文1:难忘那年中秋节

文/马阿林

中秋节是个美好的节日,天空中高悬的明月,清澈的月光给人以温馨、团圆的美好感受。

又是一年中秋,你看那商店柜台上醒目的地方,摆满了各种精美包装的月饼礼盒,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让人感觉到浓厚的节日氛围。望着这一情景,不禁使我回想起43年前那个久久不能忘怀的中秋之夜。

那是1976年的9月5日,中秋节前夜。那天,在煤球店里忙碌了一天的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位于公园山17号的家中。家中只有我一人,父亲因为防震抗灾在单位里值班,母亲带着弟弟去了东门姐姐家。我一人胡乱地吃了一口晚饭,就躺在床上看起了书。家里虽然不是书香世家,但我自小就喜欢看书,家里没书怎么办?就到处找书看,所以那时的我想看书,都是找别人或者是去图书馆里借。那天白天刚好向别人借了一部书,答应明天还。连夜就看了起来。这一看不要紧,竟一口气看完了两本厚厚的书,直至凌晨3时才睡。因为家住在半山腰,夜里蚊子多,又没有蚊帐,于是我便点了盘蚊香放在床架上就睡着了。迷糊中,只觉得耳边发热,睁眼一看,原来是蚊香燃着了枕头,又燃着了床上垫的草席和床板,那火就像冬天里的火盘一样火红火红,一闪一闪的。惊醒之后的我,赶紧起床,端水浇灭了火。

第二天,是中秋节。一夜没睡好的我,准备上街买只月饼当早饭。可是那会儿有钱却买不到月饼,因为买月饼要票。由于母亲不在家,我又不知道买月饼的票放在哪里。那天,连我自己也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真的很想吃一块月饼。可是,营业员任你如何协商也没有用,没有票就是不肯卖你。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会理解当年计划经济是怎么一回事,那时候买什么东西都是要票的,定人定量定点定时供应。我记得有粮票、食油票、肉票、豆制品券及备用券,还有布票、煤球票、烟票、自行车票、手表票等。我家里至今还有一些粮票和布票呢。在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商品短缺,各种物品虽然都是凭票供应,但是还要排很长很长的队,有时还得起个大早去排队,特别是冬天,排队的滋味真不好受,冷得人直跺脚。

中秋佳节,古往今来都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可是,那年的中秋之夜,我却一个人坐在屋外半山腰的山坡上,面对一轮皎洁明亮的圆月,想想家中只有自己一个人,以及早上想吃块月饼都未能如愿,顿时觉得特别的沮丧。那是我一生中度过的唯一一个非常沮丧的中秋节。

如今,商店里丰富的商品应有尽有,我们再也不用凭票去购买什么东西了,再也不需要起早去排队购物了,让我们张开双臂,热情地去拥抱未来每一个中秋节吧。

中秋节的散文2:泰国的中秋节

文/程中学

泰国也有中秋节,也是八月十五这一天。泰国是佛教之邦,与中国的佛教文化有相通之处。中泰友好近邻,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盟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虽然同为中秋,但各国习俗略有不同,多样的形式一并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泰国人把中秋节唤做“祈月节”。同中国人一样,为了庆祝这个节日,国民也会在这一天“疯狂购物”。泰国首都曼谷在中秋前夕就会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人们纷纷到这里选购月饼、水果,准备与家人共度中秋佳节。由于地域与文化的不同,泰国人在这一天必吃柚子——象征团团圆圆,还有榴莲味的月饼。

泰国的月饼也很讲究。泰国是一个华裔颇多的国家,尤其在首都曼谷,超过一半的人都有华人血统,因此,月饼也是节日食品,但泰国有榴莲馅的月饼,这在中国是很少见的。泰国的月饼制成较贵的礼盒,包装精美,上面的画大多近似于中国工笔仕女或近代上海的月份牌风格,富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色彩。

泰国的八月十五之夜,各家各户都要用甘蔗扎成拱门,男女老少都要参拜月亮。中秋桌上供奉着中国民间传说的“八洞神仙”。个个栩栩如生,向祈祷者传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桌上还摆满了寿桃、月饼之类的美食。据泰国传说,中秋祈月,八仙会带着寿桃到月宫给观音祝寿,菩萨神仙们就会“降福生灵”。这与中国人祭拜月神的习俗相似,国度不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都是一样的。

不同的是,中国人在中秋节讲究幸福团圆,共同赏月。泰国的中秋节是举国狂欢的一天。他们或坐游船赏月,或是参加“月满派对”。苏梅帕岸岛的哈林海滩每到十五,月亮又圆又亮,很多欧洲游客慕名而来赏月,人气渐旺,最后成了每月农历十五左右的电音狂欢舞会之“月满派对”。它与西班牙的伊比萨岛派对、印度的果阿海滩派对,并称世界三大户外RAVE狂欢舞会。

中秋节,中泰两国景有不同,庆祝的方式也有所不一,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一样!

中秋节的散文3:牧童遥指“高兴白”

文/杜明骏

今年中秋节与国庆节赶在了一块儿,自然而然就让假期又多了一天,表面上好像是给出行提供了更大方便,但实际上却又有可能起到限制出行的作用,因为中秋节恰是10月4日,这就等于是用一个更应该在家里团聚的节日,把一个可以走出去的长假拦腰斩断了。如果平时让我选择,我可能会选择留在家里,因为我的家庭观念还是比较重的,但有了首届保定旅发大会,我又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出游,目的地就是人们所常说的“高兴白”。

说起首届保定旅发大会的举办地——高碑店、定兴、白沟,我与它们都颇有渊源,当年我大学毕业前实习的地方就是高碑店,参加工作后因公或因私都不止一次去过这三个地方。既然这么熟悉缘何还要将其当做今年长假出游的目的地呢?说白了,我就是想看看那里的沧桑巨变。去年首届河北省旅发大会一下子让我的家乡涞源从穷困山区小县变成了人见人爱的人间天堂,首届保定旅发大会也肯定会让“高兴白”这三个地方更上一层楼,我何不去大饱眼福?

中秋节的散文4:没有月饼的中秋节

文/郭华悦

那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当时,临近中秋,母亲想尽了办法,从亲友手中换来了几张月饼票,说是要让我们过上一个难忘的中秋节!得知这个消息,几个孩子都兴奋得无法言喻。要知道,在那个年头,想吃上一个做工精致的月饼,可不是容易事儿。

那时,都是凭票供应。每家能分到的月饼票,少得可怜。多数的人家,中秋节都是吃自家做的月饼,月饼票则拿去和别人换布票或粮票。因此,我们总念叨着,不知道啥时能吃上商店里卖的月饼,那味道肯定棒极了!

听得多了,母亲就放在了心里。中秋节那天,一大早,母亲让我拿着票,去供销社买月饼。我乐坏了,把票放进口袋里,一路飞奔,只恨自己少生了两条腿。

到了柜台,我说要买几盒月饼。可手一伸进口袋,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月饼票没了!我把口袋翻了个底朝天,又把全身都搜了个遍,也没找到月饼票。那一刻,我心里直冒冷气,完了,月饼票丢了!

我这才想到,肯定是刚才跑太急了,把票颠出了口袋都没有察觉。

我沿着那条路,来来回回找了十几遍,还是没找到。一直到下午,我才垂头丧气地回家。一见到我,母亲就气急败坏地说,让你去买几盒月饼,买了大半天,怎么回事?早饭午饭也不回来吃,不会把月饼都吃光了吧?

一听这话,我眼泪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母亲得知我把月饼票弄丢后,反倒收起了怒气,叹着气说,算了吧,丢了就丢了,还以为什么大不了的事呢!

接着,母亲赶紧烙了几个饼,当成过中秋的月饼。以往,尽管没有买月饼,但自家都会做点月饼,只不过比较费工费时。当时,已经来不及了,母亲也就没有做月饼,而是烙了几个圆形的饼。

那个中秋节,许久以来的盼望,眼看着就要实现,却又因自己的疏忽而落了空,心情的失落可想而知。可在吃烙饼过中秋的时候,母亲没有提月饼票的事儿,也没有责备我,反倒给我们讲了好多和月亮有关的故事,把孩子们逗得呵呵直笑。

在母亲的故事里,我这才渐渐把丢失月饼票的不快抛诸脑后。吃完烙饼,听完故事,已经是深夜了。母亲让我们回房睡觉,隔天还得早起帮忙呢!

多年后,我曾问母亲,当年丢了那么重要的月饼票,怎么就不把我痛打一顿呢?母亲却笑着说,买月饼本来就是为了满足你们,结果票子被你丢了,你肯定比谁都难过。这种时候,哪还能骂你打你,安慰你都来不及了。

如今,尽管每年都能吃上口味颇佳的月饼,但那一年,母亲的烙饼,却永远印在了我的脑海中。那是一个母亲,用宽容和爱做出来的,是任何美味都无法比拟的。

中秋节的散文5:与苏轼一起过中秋

文/艾兴君

中秋节如何过?只是吃月饼、看月亮吗?那你完全落伍了,现在流行像古人一样过中秋,吃月饼、赏月、观潮、燃灯、吟诗、寄相思,就连偷瓜偷菜都是习俗。穿越回去,与苏轼一起过中秋,看看宋人是如何过中秋的。

中秋节真正开始盛行是在宋代,这跟北宋政府在东京举行的科举考试有关。宋代的科举考试三年一次,恰好也是在八月举行。于是,佳节和桂冠结合在一起,就把应试高中者称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就进行隆重庆贺。《宋史·太宗纪》中说:“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从此,中秋节开始作为正式的节日,最先在东京盛行,接着风靡全国。

宋代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着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水果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中少见。夜市人马杂沓,即使是住在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馔,准备欢度中秋。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开篇序言就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如此看来,苏轼这首词肯定是他玩了一个晚上才有的成果了。

宋代中秋节是通宵欢庆的,这一天人们不会因为天色已晚而熄灯入眠。《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每逢这天,北宋都城开封的许多显贵和豪门,在自家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清雅,至晓不绝。普通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月光照着开封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妇女们拜过月亮之后,拿着小刀郑重地切月饼……

宋代的月饼制作更加精致。苏轼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那时制作的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不过宋人过中秋,月饼并不是必需品,很多人家都不会刻意准备月饼作为当晚的佐餐之物。比起月饼来,饮酒倒是更为普遍。因为在当时条件下,制作月饼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大难事。一来制作月饼的工序较为复杂,一般人家难以做到。二来月饼所需材料不是每家每户都能置办齐全的。酒水就不一样了,村镇、街坊大都有酒肆,而且,中秋时节正是新酒上市的时期。中秋之夜,富人酌酒高歌,穷人也置衣买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除了拜月、赏月、宴饮外,宋代还有各种民俗活动。如江浙地区的观潮、摸秋求子等习俗。中秋之时,月圆之夜,正是钱塘江大潮涌动之时,当地就有了弄潮习俗。苏轼曾写过一首《中秋夜看潮》,描写了观潮人数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在中秋节当夜,女子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瓜和豆子,放到床上伴睡一夜,第二天煮熟吃掉,据说就可以怀孕。这就是江浙地区当时颇为流行的“摸秋求子”习俗。

中秋夜放水灯也是宋代百姓欢庆中秋的习俗之一。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写道,“此夕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中秋放水灯在宋代人眼里主要目的是为了迎接潮神生日的到来,其意或是以此取媚于潮神,请求潮神不要给人们带来灾难。而从《梦粱录》等书记载来看,这种习俗不仅在沿江、沿海地区有,就是在内陆地区也都存在。

由此看来,大宋花样繁多的中秋过法,的确让人神往。而赏月、品月饼、吃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足见其影响之深、之远。

中秋节的散文6:月饼DIY

文/陆鹏然

中秋节快到了,想到外面商店出售的月饼不安全,我决定来个月饼DIY,何况我还有个做高级面点师的阿姨呢!

做月饼需要面粉、馅(有豆沙、鲜肉、蛋黄)、擀面杖、几张油纸、保鲜膜、电子秤、芝麻、鸡蛋。阿姨已经提前准备好了月饼馅,所以接下来就是和面了。阿姨首先和了一大团面,然后借助电子秤捏出若干20克和15克左右的小面团。

接着,阿姨开始分工了:我用擀面杖擀20克的面团,哥哥用擀面杖擀15克的面团,把它们都擀成椭圆形。然后“大鱼吃小鱼”,用大的包住小的。包好后再用擀面杖擀成椭圆形,再卷起来,放在保鲜膜上,再用湿的纱布盖住,以免干掉不好捏。这样擀好卷起,一共要做3次,我和哥哥分工合作,一个擀、一个放,干得热火朝天,配合十分默契。

接下来就是包馅的时候了,阿姨反复强调包的时候一定不能把皮擀得太薄,要不然馅会露出来的。我们包得不亦乐乎,虽然个个奇形怪状,但在我们眼里它们是世界上最可爱、最独特的月饼。最后我们还要在月饼上面涂蛋黄、撒芝麻,才能把月饼放进烤箱里,大概30分钟左右新鲜美味的月饼出炉啦。

迫不及待地掰开一个我最喜欢吃的豆沙月饼,皮脆脆的,馅儿甜甜的,美味极了!啊,努力之后的收获这么甜美!

中秋节的散文7:又到中秋水果飘香时

文/孟宪丛

中秋节就要到了,行走在大街上,看着街面上水果摊琳琅满目的各类水果,有关水果的记忆便不由地像空中飘升风筝的丝线一般在心灵深处慢慢抖落开来,胀鼓鼓地充满于脑海里。

小时候,村里水果奇缺,吃水果只能等到中秋节,而且就那么几天,那么几个。快到中秋节的时候,家里买上三五斤水果,放到柜子里锁起来,等到中秋节晚上供月亮之后才吃。有的家里孩子多,怕偷着吃,就用篮子高高地吊放到屋子的檩条上。即使这样,聪明的孩子们也要用铅丝弯个钩子绑在长长的木棍上,伸到篮子里把水果“扎”出来偷着吃。其实,那时北方农村的水果也没有几样,无非就是槟果。槟果的香味很浓,放到柜子里一阵子,直到冬天打开柜子还香味扑鼻,现在想起来还舔舌头。

中秋节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不大的圆桌旁,圆圆的月饼,圆圆的槟果,就着圆圆的明月,咀嚼圆圆的喜悦。供完月亮后,兄弟姊妹每人分到两三个红红的槟果,一时半会舍不得吃,母亲就用玻璃丝或线绳编个“果笼子”,将果子放到里面,挂在胸前,晃来荡去地在小伙伴们面前张扬,围在一起看谁的“果笼子”好看,看谁的果子红、果子大,相互比评一番。“果笼子”里的果子是万不能着急吃的,要不然吃完了看见别的小伙伴有,心里那个“低人一等”的痒痒劲相当难受,没有了果子是“无颜”和小伙伴们玩的,就像缺少了家庭温暖的城市流浪儿。直到很长一段时间后,果子有点焉了,才开始吃。吃的时候,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切成两组莲花瓣儿,一小牙一小牙地放到嘴里咂吧,慢慢享受……

那时候,由于见的水果少,特别是南国的热带水果,以致吃水果还吃出了许多笑话。第一次买了橘子不懂得剥皮,带着皮咬着吃,苦涩得差点把眼泪流出来。第一次买了个菠萝,看着满身的钉刺没法下口,竟然像切西瓜一样,切成四瓣,拿了一瓣啃着中间的吃,感觉塞牙齿。有一年中秋节,我给家里买了一把香蕉捎了回去,小侄女看着新鲜想拿起来吃,母亲说不能生吃,得放到锅里蒸熟了再吃……

后来,随着商品流通和经济地发展,中秋节的时候,有了苹果、葡萄、梨等,人们的生活也富裕了,能买上一筐大个的“红元帅”、“黄元帅”苹果,储存在地窖里,慢慢享用,有的可以放到春节的时候拿出来吃。

而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新鲜水果,南国的香蕉、橘子、芒果等成了大路货。特别是荔枝,从课本上读过《荔枝蜜》,也知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只是印象中的荔枝是一种娇贵、奢侈的代名词,离平民太遥远,对荔枝味美的垂涎只能想象而已,而今却到处都有新鲜的荔枝。

一桩桩水果往事,一段段中秋感怀。想想童年的水果情结,虽然在今天看来有点幼稚可笑,但从中既可读出过去艰苦的岁月,也可折射出今天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尽管现在的孩子们对水果不屑一顾,谁也不会再将果子装在“果笼子”里挂在胸前张扬了,也不会有谁羡慕杨贵妃吃荔枝的那份娇宠了,但改变不了人们对那水红果的深深回忆和对那段时光的久久思念,对享受美好生活的无限喜悦!

中秋节的散文8:再逢禅韵

文/微心如澜

今年的国庆和中秋节重逢,很是难得,所以这个节日比往年更加喜庆和热闹,我也趁此长假回家和家人团聚,休息两天之后,自称业余驴友的我就想出去转一转。本来每逢十一长假期间正是北方秋收秋种的农忙时节,因为土地流转,我就成了脱产的农民,也可享受工薪族的假期,因此就有机会到处走走。

早就听说为了开发旅游事业,庆都山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以庆都山为依托,以唐尧文化为纽带,建成了唐尧古镇,儿童乐园,尧母湖等景观,打造了集游览,住宿,娱乐为一体的唐尧文化园。我们望都和唐县毗邻,骑单车也只需一两个小时的路程,近水楼台,所以我不止一次的去那里游览。

庆都山位于河北唐县东北八公里的北高昌村西北,由于尧母庆都所居得名,唐尧幼年随母在此生活,为唐尧故居地。东汉章帝封尧母为“灵台大母”,又因尧母庆都死后,虽葬于今望都旧城处,但其灵魂仍在庆都山,故名灵源山,俗称黑龙山,黑龙头。此山孤山独居,海拔只有二百多米,但钟灵毓秀,林木葱茏,山溪环绕。又因尧母庆都的美丽传说,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故而闻名遐迩,游客络绎不绝。

骑行在北方的原野,青纱帐已成熟收获,秋阳下展现出的是一幅幅田园画卷,那些忙碌的人们和田间耕作的农机构成移动的画图,我就行进在这丰收的画图中,分享人们收获的喜悦和播种的快乐,心情格外地舒畅,轻车熟路,很快就到达庆都山脚下。

来到山前不禁惊讶于眼前新奇壮观的场景,原先的山路,陈旧的山门都消失殆尽,山脚下低缓的山地被开凿,铲平。重新修建的山门,古色古香,十分壮美。穿过山门拾级而上是殿前广场,广场上游人如织,喧嚷,欢笑,使群山沸腾。广场中央是高出的多边形平台,用汉白玉的雕栏围成一座别致的舞台,一些大人和孩子在上面尽情地玩耍嬉戏,横亘广场东西是玉带河,河水澄碧清澈,锦鲤游弋,人们流连驻足,临水慕游鱼,几座玲珑的玉带桥跨卧小河,桥上不时有人依栏留影。从桥上穿过便是二十四节气的图文柱石,矗立广场两侧,为广场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

前面就是雄伟的尧帝庙,即唐尧文化博物馆,巍峨壮阔,气势磅礴,大殿是仿唐代建筑,木质榫卯结构,四周是挺拔的廊柱高高擎起庑殿式的重檐顶,檐下是苍劲的“唐风尧德”古朴的巨大匾额。殿内是高大的尧帝塑像,四周墙壁是上古传说故事的彩绘,塑像和壁画前尽是观摩和朝拜的人群。殿前有东西配殿,构成完整的庙宇建制。

大殿后是八卦亭,亭两侧是人们休息的长廊,休息片刻,就该上山了。如果你有足够的体力,可以直接登上山顶,体力不济,每攀一段路就有休息的平台供人们小憩。山顶有小广场,可以从山前攀登而上,也可乘游览车从后山缓坡直接进入。广场上人头窜动,游客的嬉闹,小贩的叫卖,显得格外热闹。广场上的唐尧塑像,彪悍,魁梧,威严耸立,俯视众生。

山后的半山腰传来缕缕佛音,那是诵经的声音,委婉柔缓地在山中飘荡。苍松翠柏间红墙碧瓦的寺庙掩映其中,这便是著名的灵源寺了。据《大清一统志》载:山半有灵源寺,山上有井,可以窥晓月。“灵源晓月”为唐县古八景之一。灵源寺原为圣母祠,建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后改为寿圣祠,是唐代武则天为追念尧母庆都养育圣祖唐尧功德而修建,现存武后供养的巨型佛经碑五通。可不知为什么大殿的匾额是观音殿,殿内供奉的并非尧母,年代久远,大概无从考证。

夕阳穿过松柏浓密的枝丫,给庄严的庙宇镀上一层辉煌,使金色的屋脊更加肃穆,沉静,翘动的飞檐更加灵动,鲜活。使飘动着烟火的香炉,铭刻史料的碑石更加神秘。几只鸽子从容地在斗拱和古朴的雕栏画栋间灵活的跳跃,翻飞,“咕咕”地叫着,衬托着寺院的幽静。

几位土黄色僧衣,绛色袈裟的僧侣,在香客和游人间有序的穿行,准备着例行的法事,一阵忙碌之后,庙内佛像前,众僧侣庄严肃立,双手合十,口中诵念,主持敲动檀板和木鱼,清脆悦耳,和唱着舒缓的乐音。

门外一帘之隔,几位善男信女,静立合掌,口中轻吟,一脸虔诚。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夹杂在人群中,学着大人的样子,见我举起相机拍照,便怯怯地望着我,满脸羞涩。

山前是熙攘的人流,穿行的车辆,叫卖的小贩,诱人的风景。山后是肃穆的庙宇,袅娜的香火,飘渺的禅音,僧众信徒的虔诚,好像有一道看不见的藩篱把山前山后隔成两个世界,一边是浮世繁华,功名利禄,一边是遁世修行,修身明志。

太阳就要躲进西山,唤来几分暮色,给群山和翠柏浅施一层青黛,让它们更加沉稳而庄重,倦鸟归林,人寻归途,寺庙袅娜的吟诵渐行渐远,耳畔送进几声清脆的铃声,那是飞檐上的风铃在风中摇曳,震颤,发出悦耳的声响,推开烦乱的心扉,象一涓清泉流入干涸的心田,慢慢地侵入,润泽。又像是荡在平静心湖中的涟漪,一圈一圈的漾开,细微而清晰。又有几声钟鸣洪亮,浑厚,缭绕山谷,余音悠长深远,跌入俗世,消失在飘起雾霭的山中。

又想起几年前的冬天,我来到庆都山,那时还未开发,水光山色,自然天成,游人不多,不似现在的喧闹。一样的夕照,一样的禅音,一样飘动的风铃声。灵源寺也是香烟缭绕,也有燃起香烛的香客虔诚的膜拜。庙内一袭灰布棉袍的年迈的老尼,守在门旁动作迟缓地整理着香烛,一只黄狗很安静的趴着,伴在老尼身边,眯着眼睛,好似也进去了佛的世界。这次到来没能见到那位老尼,见到的一只狗也不是从前那一只,偌大年纪的老尼,现在可安好?不知为什么每有琐事牵绊,每逢烦乱和苦痛侵袭,总会想起那幅安静祥和的画面,总会想起佛音中彳亍在山间沉寂下来的心境,周身顿觉清爽,一切释然。

我不信佛,也不信奉所谓因果,可我崇尚佛家的慈悲为怀,敬畏寻求善念的佛心。我喜欢修身参禅的意境,喜欢缠绵悱恻的袅袅佛音,喜欢庙宇飞檐上“叮当”作响的风铃,喜欢回荡在山谷中警示俗世人心的钟鸣,喜欢人生修行中禅韵的博大和空灵。

中秋节的散文9:抢出爱来情更浓

文/郭领军

中秋节的时候,去年大学刚毕业,今年元月应聘到北京一家公司的儿子回来了。

中秋团圆的节日,儿子回家,我和老婆很高兴。正好单位放假,我和老婆就在家给儿子做好吃的,畅说知心话语,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那天吃晚饭的时候,我们坐在餐桌前,有说有笑,我对儿子说:“你在北京找到了工作,你工作单位在哪里?是什么样的公司?我和***也没去过,到国庆时,你就别回来了,我和***上北京去看看你。”没想到,儿子听到我的话,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笑呵呵地转移了话题,而我也没有再细追问,顺着儿子说得话,聊起天来。

到了国庆节前两天,我接到儿子的电话,儿子说:“国庆放假,我再回家看你们,火车票我都网上买好了,九月三十号回去,这回休七天。”我一听很高兴,放下电话,我想起中秋节儿子在家我与他说得话,说是上北京看儿子,但儿子抢先了一步,多亏我和老婆还没买票。既然儿子已买好票,他回家我们照样高兴。

九月三十号下午,儿子回来了,晚上吃罢饭,我和老婆与儿子闲聊,我半开玩笑地说:“本来我们计划上北京看你,没想到你抢先回来了,你可真会‘抢爱’呀!”儿子说:“老爸不亏为写文章的,总结得真舒心。”他得话,让我们都笑了。

七天过得很快,到了七号,儿子要回北京了,老婆送儿子去了火车站,我一个人在家,约一小时后,老婆送儿子回来了,我看到老婆双眼有些红肿,明显哭过,我说老婆:“你也真是,送儿子出门又不是一次了,你送一回掉一回泪呀!”老婆说:“你不知道,儿子有事瞒着我们呢?”我忙问:“怎么了?”老婆说:“在送儿子去火车站的路上,儿子忸怩地给我说了件事。他说,我本来是欢迎你们二老上北京的,之所以我国庆抢着回来,是因为我在北京租房子住,住得地方又小又乱,居住条件太寒碜,简直连猪圈都不如,如果你们真去北京,我怕我爸和你看到后心酸,我真怕你们心疼流泪……”

听老婆说到这儿,我忍不住鼻子一酸,两眼湿润,我动情地对老婆说:“这臭小子学会疼人了,好样的!他这个爱,抢得好,抢得我们幸福、温暖!”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