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文章

请欣赏缅怀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缅怀文章1:缅怀母亲

文/张秀军

壬辰年母亲节前的一个凌晨,抚育我四十余年的慈母溘然长逝。

母亲是外祖父母的幺女,孩童时候,曾跟着教私塾的舅父旁听过几天《三字经》《百家姓》《女儿经》等规范做人做事道理之类的传统蒙学小册子。到了该上小学的年龄时,受“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思想影响,再加上外祖父家道中落,渴望求知的她,虽眼巴巴地看着同龄男孩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堂,自己也只能默默不语、暗暗泪流。

年轻的母亲嫁到我家时,物质条件匮乏,婚礼是极简单地办了。对此,母亲终生没有半句怨言,总是每天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争抢着多干农活家务,妯娌邻里间大小事都处理得稳当妥善。

从我能记事时起,母亲就没黑没明不知疲倦地缝洗、纺织、纳鞋,多少个夜晚,当我半夜被尿憋醒,光着屁股蛋钻出被窝,揉着蓬松的睡眼,却常朦胧地看见在昏黄的老油灯下,母亲身下垫一盘麦草蒲团,左腿抵压在家里那辆老旧的纺车底杆上,右腿屈缩着,伴随着母亲摇动纺车时身体一起一伏的节拍,纺车就唱出了“嗡儿,嗡儿”般悠扬的歌声。炎热的夏夜,我们姐弟几个围着母亲横七竖八地躺坐在打满补丁的芦席上,母亲缓缓挥动自己用旧布片精心包裹了扇檐的芭蕉扇子,不停地替我们驱赶着蚊虫。扇风袭来,阵阵凉爽沁人心脾。这时,母亲会教我们辨认天上的北斗七星,还给我们讲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等美丽的传说。严寒的冬日里,当我们一大家人围炉取暖、谈笑开怀时,母亲往往一边用铁钎戳旺火苗,一边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王祥卧冰等《二十四孝》中的经典故事,红亮亮的火苗,暖和了屋子,也照亮了我们的心。

母亲虽不识字,但却特别喜欢子女们学知识、有本事。母亲最爱看秦腔《三娘教子》,常常用古戏里的故事情节和话语启发教诲我们姐弟自强有为。母亲有句口头禅:“我不‘眼红’别人有华厦万间,也不‘眼红’别人有良田千顷,我最‘眼红’别人家里能出几个大学生。”那一年,我高考败北,心情郁闷沮丧,在未告知家人的情况下,索性跟着同学的哥哥去西安建筑工地打工,我这一离家出走,可急坏了母亲,她让姐姐、哥哥四处打听,当好不容易打听到我的下落后,托人捎话给我:“没考上大学,也不是啥丢人的事,大不了回家种地务农,咱这村里,老几辈没考上大学的人多的是,不是也活得好好的么?你现在正年轻,脑子也不笨,不要松劲,再下下功夫,明年争取考上大学,那就是给咱增光添彩了,妈这一辈子即使累死累活也值得。”后来,在母亲全力支持和鼓动下,我最终进了高考补习班。每当我在家里看书看得身疲意懒、昏昏欲睡时,一抬眼看见母亲缝衣、做饭、喂猪、扫院的身影,听见母亲在房前屋后的脚步声,立刻浑身一震,脑子也就清醒了许多,又抖擞精神看书学习了。

母亲虚龄八十辞世,一般来说也算是高寿了。虽然我也明白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谁也不可违背。可刀子只有割在自己身上时,才感觉到真正的伤痛。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里就是迈不过母亲离世这道“坎”,转不过这道“弯”。每当闲下来时,满脑子都是母亲,特别是见到有亲人提到有关母亲生前的话题或事情时,总禁不住泪流满面,只要看到母亲用过的东西,想到母亲说过的话,母亲的音容笑貌就会立刻浮现在眼前。

静夜里,绵绵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默默地滋润着干涸的大地和庄稼。我穿着母亲亲手给我做的黑平绒平底布鞋,倾听着无意间保存下来的那年冬天母亲和小侄子一段婆孙间嘘寒问暖的电话录音,品读着着名作家张洁倾注心血书写的那本《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在悲切的幸福里缅怀母亲,不由地联想起两句唐诗:“唯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缅怀文章2:缅怀爷爷

文/柳叶飞青

花圈、挽幛,泪水、木讷。虽然心里早已确定了爷爷的病属不治之症,但当这一天真的到来,还是令人猝不及防。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当所有的人都陶醉在迷人的绿色中,爷爷却与世长辞,驾鹤西游。原本固执地以为,爷爷自会吉人天相,可最终,我那份美好但不过分的愿望,成了奢求,成了心中永远的痛。

爷爷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我们方圆几个自然村的信用站会计,一任四十多个春秋。虽然文化不高,却德高望重。奶奶病逝后,姑姑接手了爷爷的工作。如今儿孙满堂,家庭日渐红火,爷爷本该享清福了。

医院确诊癌症后,大爷便把爷爷接到了峰峰。那天,我从铁厂去看他,爷爷很是高兴,吁寒问暖,无限喜悦荡漾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儿时记忆中,爷爷是那样的高大伟岸,现在爷爷还是那样豁达、爽朗,却瘦削了许多。爷爷笑着说:没事,我只是嗓子发了炎。我的眼湿了,爷爷的眼神中充满了埋怨和嗔怪,喃喃道:没啥大毛病,七十岁的人了,哪能没个头疼脑热。

背转爷爷,大爷对我说:你买的东西,爷爷都不能吃了,每顿饭只能喝几口汤。以后不要对着你爷爷哭了,你看我和你大娘,背后愁是愁,对着你爷爷还是高高兴兴的,免得他生疑。

第二天回铁厂上班,临行时,爷爷叫住我说:小庆,你爹不领事,以后有啥事,要多和你大爷和你四叔商量。我辞了爷爷和大爷大娘便急匆匆地下楼,满脑子装的都是爷爷瘦如秋叶的身影。

这一别,竟成了永诀。那一天,我从宿舍到公司,刚准备换衣服上班,同事喊住我说:“你家人刚打电话,说你爷爷病逝了!”我脑中一片空白,只感觉天空不再象往日那样蓝,天气也好像不再春光明媚。

坐车急奔家中,望着门前那团微微飘摇的白纸条,爷爷已经躺在了灵前。当我擦干泪水,本家的一位奶奶说:你爷爷临终没有闭上眼,那是在等你啊!我的眼泪又来了。

晚上,全家人守在爷爷的灵前,叙叨爷爷的生前,父母遗憾地说“咱爹临终都不知道自己啥病”,大爷说:其实咱爹比谁都心明,咱哄着咱爹,可咱爹还哄着咱呢!只是这层窗户纸,没有彼此戳透而已。于是大爷讲了许多爷爷可能知道自己患病的事情。每当提及自己病时,爷爷总是岔开话题,打破尴尬的局面;每当买回药物,家人总是扔掉写有癌字的包装盒,爷爷也不问,可爷爷并不糊涂啊!

于是,泪眼婆娑中,我想到了爷爷在大爷家对我的一番叮嘱。这叮嘱是如此的语重心长啊!爷爷或许已经感觉到自己来日无多,他是想给子女宽慰呀!

爷爷晚年身板硬朗,精神抖擞,耳不聋,眼不花,逢人便说自己没啥毛病,说不定还能活个大岁数。如果爷爷不是这种病,肯定能活得更长些。可是,爷爷走了,带着对子女操不完的心,带着对晚辈那份深深的眷顾,永远的走了!

对于老人,我们往往总是这样,总以为他们还年盛,以后尽孝道的日子还有很多,但真的到了那一天,才突然发现,一切都已为时已晚。

缅怀文章3:缅怀那一段不曾驻足的时光,童年

文/江湖寨

今天“六一儿童节”。这个被我不知遗忘多久的节日突然间让我感觉好亲切。怀念起小学里那种永远单纯宁静、没有喧嚣的氛围,深知那是世外桃源。想到校园里最常见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口号,想到操场边的大槐树,想到臭鸡蛋的囧事。在那岁月里一张张稚嫩的面孔绽放着灿烂如花的笑容,洋溢着童真的气息 。感谢有你(同学),让我有了彩色的六年。感谢有你(老师),让我有机会接受更多知识。

童年,像是断了线的风筝,飘啊飘啊,早已飘得无影无踪;童年,像是那艘远航的海船,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茫茫大海中;童年,像是老树上沉淀下来的年轮,看似清晰,却摸不出岁月的轮廓。童年,它已然远去!逝去!只余下一段又一段的回忆带来一次又一次的缅怀。这些年我几乎忘记了所有,只顾着长大,只顾着一味去追求梦想,原以为走出“象牙塔”就意味这一切都结束,但是等到我真正踏进社会后,我才意识到一股我前所未有的压力,向我正面袭来的是学习生活,学习为人处事,还有就业竞争等一系列新挑战,一下子都成了必然选择,我就连说放弃的资格都没有。离开家庭庇护的生活,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一样,虽然此刻翱翔于蓝天,但稍不留神,就会面临摔得粉身碎骨的境地。

“越长大越孤单”这句歌词说的真贴切,回首这一路走来,曾经的良师益友都在为各自的梦想奋斗。我算了一下,有的同学已经为人父为人母,也许有的同学和我一样还在外面辛辛苦苦的打拼,整天为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而奋斗。唉,同行者愈来愈少。面对这些,我不得不去选择承认时间的力量是我无法去想象和揣摩的,似乎只要它愿意,都可以把任何一个谁变成另外一个谁。

回想曾经,我做过了太多的错事,走过了太多的弯路,我总在后悔,可我却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那个曾经纯真的年代,多么希望有一天突然惊醒,发现自己是在小学的一节课上睡着了,现在经历的一切都是一场梦,桌上满是我的口水。我可以这样地告诉旁边的人,说做了一个好长好长的梦,梦到了现在的一切一切。让他们骂我白痴,叫我好好听课。我还依旧可以看看窗外的风景,一切都那么熟悉,一切还充满希望,就像我们还可以“三国”一样……

有时候,我真的不确定我现在是否应该去想这些,似乎很遥远很遥远,而且是那样的触不可及,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自从我关心的话题从学习成绩转变到就业与生活上时,我的思绪就再也控制不住的去想。渐渐地,渐渐地,耳边听到的越来越多是关于就业前景如何,现在楼价的浮动,等等现实话题。岁月设下一重重的谜团,让前路变得迷惘,谜底或许很苍凉,或许悲怆,更或许……

以前,我因为无知而烦恼,现在是因为知道了太多而烦恼。以前,我总天真地认为,我可以有很多的选择,一切都可以变为现实,可是,我现在就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面对。长大了,烦恼的时候,我不再想去发牢骚,而是静静地听着,静静地看着,这个虚伪的却又现实的世界。

二十多年了,作为这场追梦游戏的主角,不再轻易地泪流满面,不再为一点挫折失败而说放弃。没有了儿时的轻狂,试着把遇到的挫折困难,都当成是人生的一种阅历,试着去包容试着去忍耐。也许,偶尔累得想过去放弃,深吸一口气,继续向前走,相信总会有一个可以停靠的彼岸,哪怕还很遥远。这一路走来,那些没心没肺的日子不再有,又何必去苦苦追寻?所谓的刻骨铭心,终究敌不过时间的流逝,是否已经在记忆中逐渐退去?或许,人生本来就像浮萍般,落地生根本来就是一个华丽的谎言,回首只会伤感了追忆,践踏了流年。谁记住了谁?谁又遗忘了谁?谁也不曾属于谁,谁也不曾欠谁。

不悔童年染指了一段岁月也苍老了这一段时光,岁月尘陌若烟,破碎了一段年华,回眸来时的路,弹指间已流走了二十多年的时光,这段时光,足够把当年懵懂的我养大成人,但长大毕竟是需要付出代价,我似乎丢失了脸上那个长挂的笑容和那漫无边界的天马行空,那些年,我总渴望着长达,总以为长大就能得到一切,长大就能把心中所想的一切都变成现实,孰不知,此刻的我卑微到看到别人的大笑,也觉得是一种幸福的羡慕!有时候想想,活着就是把空虚苍白变成充实的苍老年华,就算明天即将离去,也能含笑九泉。

岁月的风带走昨日美好的一切,伫足于每一个黄昏,我都要笑着轻吟,人生在世本来就很简单,其实也不过是两点一线,眨眼间便是一段不可悔改的岁月。

童年,在举不胜举的快乐里、纯真里。童年,本来就是一段不曾驻足的时光,它已然远去,童年,没有留给任何人后悔的时间。而我有的,只能是抽丝剥茧的回忆,回忆那曾经的美好和童真,回忆那曾经的峥嵘岁月。童年!

生命不可以重来,“穿越”都是假的。在今天,在六一,我致我那已逝去的童年!

缅怀文章4:缅怀英雄,立志报国

文/童嘉怡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去了……”看着《抗日英雄王二小》这本书,我不由地哼起了这首熟悉的歌。

王二小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的父母亲都是被日本侵略者杀害的,可怜的王二小11岁便成了一个孤儿,被八路军收留了。后来,王二小加入了儿童团并从八路军战士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和道理,立志要做八路军叔叔那样的人。

那天,王二小所在的村子又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放牛时被日本鬼子抓住,要他带路,机智的王二小假装听话的样子,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当四面八方响起枪声时,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刺死了王二小。年仅13岁的王二小就这样英勇地牺牲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王二小的英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想起上星期去医院拔牙齿的时候,当医生刚给我打了麻药,还未动刀,我就嚎啕大哭起来……和王二小相比,我觉得很惭愧。王二小非常机智勇敢,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临危不惧,从容应对;他不顾个人安危,将鬼子引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最后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我要学习王二小这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退缩、不害怕,努力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我还要学习王二小这种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他人的精神,热爱我们的班集体,维护班级荣誉,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成为老师的合格小助手。

今天,当我们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温那段历史故事,在缅怀抗日小英雄的同时,一定要记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作贡献。

缅怀文章5:回不去的记忆是好缅怀

文/2CC

他曾是我最好的朋友蓝颜知己,他很暖会给我唱儿歌讲笑话,他是最让我安心的存在。

过年天天腻在一起他带我飙车喝酒,虽然都是他的朋友可是我很开心没有陌生的感觉。大年初一那天晚上他们要打架所有人把我护在后面很心安。不小心扭了脚他一直抓着我的手不放开。

他去喝酒去玩忘记回我信息手机关机,我等了一整晚哭了一整晚后来他看到了开始打我电话给我留言,留言里有一条我记得很清楚直到现在都记得,他说我爱你你不要走。那时候我们没有在一起隐约觉得他会喜欢上我但是不敢确定。后来他的朋友告诉我他是喜欢我的很久了。

慢慢开始向他靠近,以另一种关系。我们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在一起和分手,我知道是爱情。在一起时候很开心就算没有见面没有联系想起他会心安的。

他是我的鑫鑫只属于我的鑫鑫。

昆明事件时候,他说啊,也许有一天我身边会有危险但是他绝不会让我受到伤害他会保护我就算自己快要死了也要护我周全因为我是他爱人。

他的朋友问他为什么会喜欢我,他说因为她脾气很坏被我惯坏了所以我要宠着她陪着她,因为她爱哭爱乱想所以我要给她安全感,因为她小孩子性子所以我要保护她。真是有感动到哭的,从来不知道我对他那么重要。

可是后来我腻了我烦了我觉得我要的不是这样,我要陪在我身边的人而不是心理的安慰。犹豫了很久终于跟他说出口,我说我累了对不起我的错。他却把错误归结到了自己身上。依旧感动可是感动不是爱了。

我不知道他花了多长时间多大精力忘记我,也不知道他现在心里究竟怎么想是否已经全都过去,所幸的是吵吵闹闹现在还是要好的朋友,还可以说心事开玩笑还是我心底最踏实的存在。

再后来,我们疏远了,不说心事不聊天不联系,就连我从他身边走过,他竟会没有察觉。

于爱情,我失去他很久了。

而我以为不会失去的友情,终究被时间打败。

是输给了时间距离还是输给了那场爱情。

缅怀文章6:缅怀王懋先生

文/董道传

清明节是缅怀作古之人的日子。今年的清明节,我蓦然忆起恩师王懋先生。

先生生于1926年,龙口人。17岁参加工作,从事书画教育。先在平度师范任教,离休后又于平度老年大学任教。85岁时走下讲坛,为平度的书画教育贡献了毕生精力,真正做到了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寸草去”。其先后从教68年,桃李芬芳,是着名的书画教育家。平度是他的第二故乡,他的品行,他的业绩,数以万计的学生有口皆碑。

初识王老师,是在1960年,当时我考入平度师范,王老师在师范任教美术。第一印象是:留分头,戴眼镜,风度翩翩,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老师学识渊博,多才多艺,通古文,讲京语,善书画,谙音乐……真可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老师当时给我班教美术。他的画技极为高超,记得他曾给艺体组的老师每人画一画像,挂于座位之旁,画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当时学校有两位美术老师,根据工作需要,局里要调走一位,他硬是被教导处的丛主任留在了师范。

老师书法出众,善书多种字体。记得有一次期中考试,是老师抄题考试。王老师分在我班监考。在黑板上抄题时,每场考试换一种字体,每种字体皆书写娴熟,秀丽可人,学生们无不为之折服,大开眼界。

老师擅长音乐。记得在1962年的新年师生联欢会上,王老师应邀到我班演出节目。他演奏了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调子悠扬,动人心扉,倾倒四座。老师还时常为各班学生导演节目,他的导演水平非凡。记得他给我班导演的小喜剧《吹鼓手招亲》,由陶美芝、陈爱华、刘秉善等同学演出后,轰动全校,师生好评如潮。后又多次应邀到城中剧院演出,社会观众赞誉鹊起。

老师的美术课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学生愿意接近他,美术也学的有趣,进步甚快。有不少学生经他培养,成为书画高手。如我班的泮惠九同学,毕业后成长为着名书画师。老师平易近人,喜欢与学生交往。我当时,因喜爱书画,时常与王老师交流,老师曾赠送我书法国画作品各一帧。书作为毛主席词《沁园春·雪》,舒同字体,丰肌劲骨,秀丽隽永;国画为《双燕剪柳》,柳丝依依,春燕翩翩,神韵飘逸。

我毕业后,分配到乡下教学,虽与老师仍有往来,但交往毕竟是少多了。1999年,我退体后,来教师新村定居,老师也居教师新村,交往又频繁起来。我和老师都参加了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他任分会副会长,每次开会时,总是及时入会,会上每每发表建设性意见,对研究会的工作和会员们的进步多有裨益。

2012年以来,我筹备出版个人《书画散文集》,得到老师的真诚支持。其时,老师已患肺纤维化,他抱病为我谈指导意见,并挥毫题词,使我深受感动。翌年六月,书籍印出,我于当天晚上请示老师:“什么时候让老师过目?”他答复我:“马上送过来”。于是,我即刻带书过去。王老师坐在轮椅上,借着灯光,翻看着集子,脸上展现出惬意的微笑,并鼓励说:“很好,很好,要再接再厉……”

这一幕一幕,犹如发生在昨天,可是如今王老师已远去。老师虽去,恩泽长存。他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们这些学生的记忆中。

缅怀文章7:清明,缅怀父亲

文/温筱鸿竹

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了!

清明节,在个这草长莺飞飘着的四月里如期而至,天气阳光明媚,没有一点要淋雨的迹象,可是因为怀念父亲,我的心一点都快乐不起来!

每年清明,我都要随着父亲上坟祭奠先人,一路上,父亲总是要给我讲着他们过去的事情,讲着一些先人的事迹,他说道我的祖父、祖母、大叔、大爷,在他看来这些人再也熟悉不过,而在我的记忆里,这些故去的先人里我只亲见过我的祖母,祖母待我很好,在我小的时候,经常拿好东西给我吃,然而,我们家的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刚刚有些好转,就在我上初中一年级那一年,我的祖母离我们而去!一去许多年,这个老人就一直成为了我生命里最难忘的记忆!

清明,在世人眼里是一个祭奠故人的日子。而在故去的人们中,这又是一个什么时节呢?

每年清明将至,父亲总会带着厚厚的纸钱,带着我们上坟,伫立在祖父母的坟墓钱,父亲拿出纸钱,点然焚香,摆出煮熟的贡品来祭拜。在那一刻,父亲无语,脸上全是悲伤,眼里滚动着泪水。在那时,我不能明白父亲的感受,也不能明白一个人失去亲人的那一份孤独与寂寞,如今父亲离我们而去,再度回首,我突然意识到父亲缅怀亲人的那一份感受!一个人失去了父母,心里就会滋生起无限的孤独,更何况在这个清明时节!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喜欢抽烟、喝酒,特别是抽烟,每天早晚起床总是要点燃一支烟,烟圈在小屋里盘旋,将屋舍弄得乌烟瘴气,也因此便常常遭受到我母亲的责备,可就在他走的那一些岁月里,他没有再抽烟,也没有再喝酒,尽管这样,病魔依然没有放过他的生命……

想起这些,我心里就是一阵的酸疼,倘若父亲健在,他一定还会带着我们一起上坟地,给我们讲述着过烟的往事;倘若父亲健在,他一定还会如往常一样在祖父母的坟前祭拜、沉默与心伤。倘若父亲健在,他一定会给我们讲述许多远去的故事,可是,这一天,我想,父亲却再也回不到了这个世界,而我也只能在这岁月的流逝里,用追忆来一次次缅怀我故去的父亲啦,倘若九泉有耳,我想,父亲一定能听到一个儿子在缅怀他时的哭泣声,一定能听到儿女的祝福声吧!

父亲走啦,永远成为了我生命里一个符合!如果说,往年的清明是我们是缅怀先人,而今年的清明则是去探望出远门的父亲。九泉下的父亲是否能也感知到他们儿孙的到来,是否能听到儿女心里哭泣的怀念?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诗句淋湿多少清明的眼泪?淋湿了多少人的心?今年的清明,看似没有下雨的迹象,可思念父亲的雨在走进四月却早已打湿了我的文字,回想起与父亲的日子,我一次次在孤独里挣扎与疾呼,眼泪也一次次浸透着我的心……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这个世界,生死别离虽人之常情!可那份失去至亲的孤独又何尝不令人心碎!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千百年来生死何曾能逾越?在这个清明里我再也一次将视线移到父亲离开人间的那一刻,他没有挣扎,眼角里流出最后一滴泪,就安然地离开我们,我拉着父亲的手,那一刻,感到身子软绵绵的,泪水泉涌而出!这是一份怎样的不舍?

生死别离,我们肝肠寸断,那一幕便成为了父亲在世留给我最后的一次记忆!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一天,而每个人都不愿意面对这一天,那一刻除了伤心,更多的是一个生命离去的悲凉与寂寞!

今天俗称“头清明”,即清明的第一天!在的地方也已经开始了祭祀活动,于是行文自此,我脑海里便不由的想起了自己家乡山坡上那些高高拱起的坟墓,那些飘扬在坟顶上的纸标,那些响彻天上人间的鞭炮声,那些悲悲泣泣的哭声,以及滞留在在空空的山谷里悠悠的回荡。在这清明时节,有多少无从寄托的哀思,有多少肝肠寸断的几乎,有多少对故人的怀念,一如清明的细雨都得于这些日子里得以释怀……

四月,悲戚就会在清明里放歌,一个石碑,一捧黄土,一吊纸钱,一段记忆,打湿了人世间一个个跪拜祈福者的是那清明的泪!

春风依旧,春色依然,只是一颗思念的心在散落的光泽里徘徊!

今夕何夕,再逢清明,缅怀父亲,伤感由此而来……

缅怀文章8:缅怀姑父

文/周慧文文文

我姑父走了,而且是以自挂东南枝的方式走的。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惊愕得半天回不过神,为什么?读了一辈子书的姑父莫非一世清明,到了晚年却成了书呆子,在身体健康,儿孙承膝,颐养天年之时遇烦心事却没拐个角,而往死胡同里撞了。

那几天工作很繁忙,我没有前去吊唁,很是遗憾,想必姑父那清癯的身影,正襟危坐在台阶上,手捧一本古书,摇头晃脑地放声唱着的形象会永远留在我脑海。

姑父是个读书人,虽然他也是个贫穷的农民,养育了7个儿女,但他始终不事稼穑,柴米油盐之事不为他所谋,而读诗作文才是他一生的主要功课。据母亲说姑父出身大地主家庭,而且他是家里唯一的少爷,因此,他少年时颇得父母宠爱,不要说粗重的农活,连家务都冒沾过手,而年长他三岁的姑妈是他父母选定的最佳媳妇,一个是应了“女大三,抱金砖”,二个是身材高大的姑妈被认为是持家,做农活的好手。当时才14岁不谙世事的少年,当新娘过门时,他还害羞地躲在父母身后,不肯拜堂。

姑妈嫁过去,就成了伺候姑父的最好侍女。在我的印象中,姑妈永远都是忙忙碌碌,忙完田里,忙地里,忙完地里,忙家里,即使我们去做客,姑妈做饭,洗衣,扫地,从未停息过,而姑父即永远是手执一本书,坐在太阳下,灯下优哉游哉地读着,春节我们切拜年时,看到姑妈忙完所有家务后会打盆水来给姑父洗脚,这时姑父总会抬起头来,摘掉眼镜,与我们说起各种有趣的时文来。这桩看似不平衡的婚姻,旁观者也许会为姑妈打抱不平,可当局者却无怨无悔地乐在其中,她乐于承担所有农活和家务,也乐于把他当小弟般照顾,古话说得好: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姑妈之所以无怨无悔地庇护了这个男人几十年,因为他有着读书写文这一高雅的爱好,还有读书人的儒雅和风度。

姑父一辈子生活在农村,永远以书、纸墨为伴的他,总是一身干干净净,有着白面书生的清秀,有着温良恭俭让的亲和,真乃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典范。

我父亲走后,是姑父写的祭文。记得那天下午,姑父在太阳下铺开有几米狭长的白纸,对折几下,凝思几分钟,便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用蝇头小楷写了三千多字。写完后他边读边讲解我听时,我当时的感觉是崇拜姑父到无以复加,他清晰地记得我父亲一生的生活、工作轨迹,甚至情感历程,而且措词情真意切,褒贬有度,加上那工整遒劲的小楷,如同结队前行的蚂蚁,有情感地匍匐于纸上。

我那才情横溢的姑父,一生为乡邻主管过各种各样的红白喜事,为亲人,乡邻写过很多篇祭文,状子。不知现在他离去会由谁来捉笔,那个人会不会写得如他所意。还有记得当初他为我父亲写祭文,就某问题是用直笔还是曲笔,征求我意见时,我回答说直笔吧。那今天姑父以如此决绝的方式结束生命,用我们老家的话说是让儿女们背负不孝、不义的骂名啊,那他希望执笔的人就他的死因是用直笔还是曲笔呢?如此说来,我只能用乡邻的话来说这个让我崇拜的姑父了:姑父,你好糊涂啊!

逝者已矣,姑父,一路走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