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文章

请欣赏下午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下午的文章1:团结就是力量

文/韦欣怡

学校下午拔河比赛,同学们个个都精神抖擞。

比赛快开始前,场面就像高低不平的大海,由高潮转为低潮,低潮又变为高潮。选手们摩拳擦掌,活动活动筋骨,然后提起粗又长的麻绳站好了。接着,选手们个个弓步站立,用脚顶着脚,身子往后倾斜,双手像螃蟹的大钳子一样,紧紧地抓住麻绳不放。

哨声一响,同学们便像一只只猛虎似的,用力拉紧绳子,身子慢慢地移动着,脸红得像关公似的,两眼如铜铃,恨不得自己是力大无穷的大力士。一旁助阵的同学扯着嗓子喊“加油,加油……”本班的健儿们手都勒红了,头上汗珠滚滚,铃铛却始终在中间。突然六班像发疯似的把铃铛拉向他们一边。此时此刻,我的心似乎都要跳出来了。我们团结一致,使出九牛二虎之力,脸涨得通红,两手死死地抓住麻绳,身子几乎躺着,肌肉紧绷。同学们的加油呐喊声越来越大,渐渐地,选手们一直后退,铃铛也慢慢地靠近我们班这边。“嘟——”我们赢了!

虽然那激烈的拔河比赛结束了,但比赛过程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胜利是由全班同学团结拼搏才获得的,是属于全班每个人的。它让我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

下午的文章2:黄昏

文/爱虾的小子

那年下午的回家途中,总会遇见一对年近花甲的老夫妇。老爷爷柱着根拐杖,老奶奶扶着他。

在这回家的黄昏街道上,他们显得特别又似不引人注目。冰冷的汽车穿梭于街道。白领、毕业班的学生面色匆匆而过。而有的是些孩提正成群嬉闹,还有他们的纯真爽朗的笑声。他们的活力在他们该有时光里不会落日西山。我看着老爷爷走路有些颤巍而缓慢,他微靠着老奶奶的肩上。老奶奶一路说着什么,看表情有些赌气却又有耐心。老爷爷只是偶尔应答声,然后就安静的听着,像只安静的猫安心地依靠在这个温暖的怀抱里。或许老奶奶真悉心“教育”他,或是回忆他们曾经的日子呢。

人的一生,终归是匆匆的,须臾之间,已化作沧海一粟。孩提的朝阳般的活力,终究会在让无情的岁月逐渐拖入日落的宿命中。我们能找得个对的人终究也更是不易的。

爱情是什么?我自己也不敢轻易说些什么。金钱?责任?还或是承诺?岁月虽是无情,但也该有平静的心享受她的静好。用心去找寻个伴侣,从日出的炫目一直陪你看到日落的唯美谢幕。就像这对老人,在历经几十年沧桑后,仍相扶相持地一起品饮这缱绻时光。我想这定是极美的事吧。

物欲横流,灯红酒绿。喧闹世间,我们对爱情还残留着几分时光最初的那份纯真?经常听身边的朋友说,谁和谁很快就分手了。乃至现在网上到处充斥着各色小三新闻。这是个浮夸的时代,变了的不是时间,而是一些人的心态。三毛与荷西情路坎坷,然三毛认为她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那段简单清贫的生活是她度过的最美好的时光。因为有爱人伴她身旁。

我望着这对老人远去的背影,偕手相伴步入黄昏的余晖中,定格在了黄昏的黑白照片里。

日暮迟迟,时间老去。每一个黄昏,都是流逝岁月的积淀,都是一段长远爱情的呈现与见证。

夕阳无限好,我相信陪伴才会拥有一段最美好的时光。

下午的文章3:一锅乱炖

文/关山狼刘杰

教师节的前一天下午,快要放学的时候,教务主任找到我,说六年级的几个学生叫老师们吃饭,目的是庆祝教师节。我有点纳闷:农村里的孩子,六年级娃娃都是十一二岁,没有大人的操持,他们能做出什么样的饭呢?我原本不想去,可是学校里只有六个老师,我如果不去,同事们觉着失落,学生们也觉着不完全,为了顾大局,我还是跟着去了。

六年级只有十个学生,聚餐的地点选在王杰家里。我没有给六年级代课,王杰家也没有去过,只知道这个娃娃好像头脑里面有病,动不动就眩晕。王杰家在新农村,房屋是统一规划修建的,整齐时尚。

我们走进王杰家的时候,上房里没有人,我们到灶屋里去查看,六年级的娃娃都拥挤在灶屋里,两个女生一个在切洋芋片一个在洗菜,几个男生有的在剥葱,有的在刮洋芋皮,更多的在东抓西抓,瞎忙着。看到这幅情景,我转身就出了大门:家里没有大人,几个娃娃在折腾,我们几个老师如果等着吃了这顿饭,不要说要等多少时间,就是从心理上来说,这顿饭吃的真是不应该。

就在我和另一个老师走出大门不远时,教务主任领了几个学生追了出来,说是我这样走了会伤娃娃们的心,我一想也是,就很矛盾地返回了王杰家。经过询问,才知道是咋回事:因为学生知道教师节老师们要开会,六年级学生就私下商量如何给老师们过节日,最后决定大家捐资,买些蔬菜之类的,请老师们吃一顿火锅。商量好了之后,就派王杰下午到镇上的商店购买食材、调料。之所以把地点选在王杰家里,是因为王杰家只有他和奶奶,地方宽展。王杰的爸爸妈妈都在银川打工,爷爷还在山里老家种庄稼。听了班长的陈述,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再一次走进灶屋,依然是两个女生在切菜,几个男生在瞎忙。我看了看他们准备的电磁炉和小铝锅,摇了摇头,让王杰把他奶奶找来。我喊来一个同事,让他切菜,我洗了手,准备亲自操作这顿饭。

王杰的奶奶帮我生着了锅灶里的火,又用抹布反反复复地抹着灶台,一再表示歉意,说家里平常就她和孙子俩,做饭都是在电磁炉上面,大锅多日子没有用了。我洗净了大锅问老奶奶油在哪里,老人家从案板下面拽出一个很大的塑料桶,说里面是刚榨回来的胡麻油,自家种的。我请她往锅里倒点油,她很大方地倒了不少油,我说倒多了,她说油多了香,自家屋里的,放开吃。我把娃娃们买来的调料在油锅里炝了一会,倒上水,放进适量的盐煮开,先把鸡爪子倒进锅里煮,然后把一些耐煮的菜倒进去,譬如豆、豆皮、火腿肠之类的,最后再倒进去一些老奶奶从自家园子里拔来的青菜,还有洋芋片。不到一个小时,一锅乱炖好了,屋里屋外,香气飘溢,娃娃们使劲吸着鼻子:“真香啊,真香啊!”

屋里支了两张桌子,老师们围坐一张,学生们围坐一张,每人一碗乱炖,就着电烤饼吃了起来。娃娃们狼吞虎咽,我们则吃得有点沉闷——孩子们的先斩后奏弄得我们有点措手不及。

看着娃娃们稚气而纯真的笑容,我心里五味杂陈。按理说这顿饭是不应该吃的,虽然学生们出于好意出于真心,他们觉着这是在小学的最后一个教师节了,为了表示对老师节日的祝贺和感谢,他们私下里商量了这次活动,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这样做,使我们左右为难,我们从事的职业就是教书育人,不应该接受学生的礼物或者宴请,但是十个娃娃经过精心准备的聚餐,如果我们拒绝,一定会伤害那些幼稚的心灵,他们会认为老师们看不上他们准备的食材,或者老师们嫌弃他们的家里。幼稚的孩子们不能理解老师的心情,因为我们所处的乡村,好多家庭还不是很富裕,不少的家长还在外常年打工,他们这次聚餐,每个学生捐的钱有多有少,多的二三十元,少的八九元,这对于城里的娃娃来说,简直微不足道,不足挂齿,但是在农村,这些钱可以做更重要的事。

从教三十二年,一直和农村娃娃打交道,我深知农村孩子的淳朴。在我还是民办教师的时候,在关山深处任教的那段时间,山里的娃娃不止一次的给我送洋芋,拿酸菜,帮我度过了一次又一次断炊的困窘。每年到了腊月里,老师们就成了学生争抢的对象,差不多有学生的农户都要请老师到家里吃一顿饭,为的是表达他们的谢意,感谢老师对他们娃娃的教诲。其实呢,饭菜就是家常饭,不是洋芋片炒肉就是手擀面,但是那一份真诚足以叫人铭记一生。家长们不晓得有教师节这个节日,只晓得老师是“天地君亲师”之列的,应该受到尊敬。

今年是我从教以来度过的31个教师节,从第一个教师节收到孩子们的一张自制的贺卡起,到现在已经拥有厚厚的一沓了,这些贺卡有的很精致,有的有声有色有味;有的很简单,就是自己在一张硬纸上绘制了一副简单的图画;有的干脆就是在一张卡纸上写了几句话……无论精致还是简单,我都喜欢,珍藏多年,这些贺卡有来自戍边的军人,有来自高校的学子,也有来自天南海北的打工者,还有我那位恢复高考三十年全县第一个考上清华的学生;当然了,还有和我一样躬耕在三尺讲台的中小学老师……

从教32年,不止一次地应邀吃过饭,但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吃一锅乱炖,而且还是自己亲自操作的乱炖,师生们都吃得无拘无束,淋漓酣畅!这一锅乱炖,应该是自有了教师节之后,我吃到的最特别最难忘的一次宴请了!

下午的文章4:还是读点书吧

下午在办公室里,聊到读书。老马(实则小马)说女儿想读纳兰的词。我说,喜爱读书好哇。最少,读书不用依赖他人就能获得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快乐。老马说,是啊,不读书的人,内心孤独,须整天找人排遣寂寞,获取慰藉。

当今社会的总体性格性格就是浮躁。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反省内心。而读书就是反照自己的最好的CT。

老马家一家三口都爱读书,老马在生活与书籍的撞击下,多有着述。夫人常与谈论,并为校对。夫人、女儿既是第一读者,也是第一评论者,也是第一沾溉者。所以全家儒文,其乐融融。

我常讲,如果父母喜爱读书,孩子没有不喜爱读书的,家庭精神没有不健康向上的。常有家长为孩子不爱学习伤透脑筋。我总说,多读点书吧,爸爸也看,妈妈也看,孩子自然也爱看了。

我原来有一个学生,从内地来深圳,爷爷是退休老教师,爸爸是工程师,妈妈是会计师,全家醉心阅读,这个学生也就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受爸爸影响,孩子对飞机制造颇有兴趣。后来走上了这一职业道路。

人生其实是一趟没有返程的探险。为了少走歧路,甚至避免危险,探险者多么期待路标的出现。

在你人生的歧路上,没有富有见识的父母告诫你,在你人生的山崖前,没有富有学识的师长点拨你,请你不要惊慌,也不要莽撞,只要你有书的陪伴就行。

记得大学毕业前夕,我去看望我的初中数学老师。老师对我讲,你看过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了吗?里面有很多教你怎么为人处世的道理呢。

虽然我至今还没有看过《上海的早晨》,但我读过苏东坡,知道了再艰难的人生也要积极乐观,没有必要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前行;读过路遥,知道了还有起点更低的行者,你没有理由不坚持奋斗;读过莎士比亚,知道了同情不可滥施;读过《史记》,知道了性格决定命运;读过《师友杂忆》,知道了人生的选择如此重要……多读书吧,培根说得够好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过,我劝老马:纳兰多愁善感,女儿暂时还是别读吧。

纳兰性德是权臣明珠之子。虽因旗人出身及文才出众而扈从康熙,但体弱多病,且发妻早卒,故多愁善感,年寿不永(只活三十一岁)。纳兰词声誉之高,以至于“家家争唱”(曹寅语),但“所为乐府小令,婉丽清凄,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顾贞观《纳兰词序》)。特别是爱妻亡后,纳兰所作大量悼亡词,哀感顽艳,令人不能卒读。如此性情,即使是写景叙事诗,也是缺乏开朗乐观的精神。

老马女儿性格细腻,准备暑期去北欧留学,本是独生女,又离开父母远赴异乡万里,难免思乡伤感。不读纳兰也罢。

好读书当然好。但所读书还是应该有所选择。年少应该广泛涉猎,博学多识;成人应该学有专攻,在自己的专业上做深入挖掘。但影响个性与思想的书必须择善而从。有时误入歧途也就是他人一句话的诱导而已。

刚刚读完钱穆的《师友杂忆》。

年轻时读书,性子急,读完一本再选一本。

这两年有点特别,不急不躁,几本书或几个系列齐头并进: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周作人的《生活的况味》、《看云随笔》,张惠民、张进的《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马斗成的《宋代眉山苏氏家族研究》、苏轼的《苏东坡全集》,四条线同时推进,不求一次看完,抓到谁就看谁,想看谁就看谁。

这倒也有点意思:如果说年轻时看书是饿虎扑食,盯紧一个菜狼吞虎咽,虽能解饥,往往不知滋味;如今看书,好似满桌佳肴,逐一品尝,细嚼慢咽,滋味满口。不在乎饱食一顿,而在于享受一餐。这样的好处,由于咀嚼充分,感受深入,感悟也就深刻;有时由于时域跨度不一,人物思想异同,更能理智俯视。

刚刚卒读钱穆(1885—1990)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由于钱先生一生历经清末,民国(1949年前),香港,台湾(1967年后),八十多岁才写此书,所以这两本书几乎就是考古学所说的历史的层积。书中无论是钱先生的主观的感悟,还是回忆历史的客观的呈现,都有不少东西让人感喟唏嘘。

钱先生以一高中学历步入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圣殿,为中国历史文化立言,并取得辉煌成就。其《刘向歆父子年谱》一出,即封冻了北京各大学开设的康有为的经学课程;三十六岁,入燕京大学任教;三十七岁,入北大清华北师大任教;去香港后又后创办新亚书院;后又在美国着名的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处上课、讲座。观其一生,勤奋不辍,不惧权威。挑战王国维,叫板胡适之。人说“少年要狂,青年要闯,中年要养,老年要放”,钱先生是一生能狂,一生在闯。

一生能狂,一生在闯,并不是说钱先生缺乏理智,不识时务。相反,他审时度势,择善而从。老师们因偏激反对校长时,他能态度鲜明的站在校长一边,讲清形势,扭转危局。他远离京津沪渝,远离政治。他专注学术和教育,不攀龙附凤,不沽名钓誉,而最终名至实归。只要有人情味,他也接受领袖的接见。很多留在大陆的民族实业家、学者、教授,相继在不间断的政治运动中喋血。虽然钱先生也荣幸地被毛泽东钦点为与胡适、傅斯年并列的“反动文人”,但大陆对香港鞭长莫及,他最终能够躲过劫难,高寿九十又六。

熊培云在他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里,写到抗日战争时期他的家乡江西永修县国伪两县长共治的故事。国民党县长杨华松坚持抗战,上世纪五十年代被镇反枪决;汉奸县长陈允兹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捕,死于监狱。其实,从人们回忆的资料看,这两位县长一为明里抗日英雄,一为与日寇虚与委蛇暗助抗日的“好人”,都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挽救了不少老乡的生命,以至于县长被抓之前,乡民们为感激救命之恩,千方百计掩护。

但是,县长们的命运最终都是不加甄别,难逃一死。对他们的处理,与美国人对待南北战争南方的俘虏何其不同乃尔。

钱穆不仅多次受到蒋介石的接见与关心,而且在其《国史大纲》的引言里直接反共。如果1949年听从荣氏集团掌门人国务院副总理荣毅仁之父后来被活活饿死的着名实业家荣德生的劝告,留待大陆,结局不言而喻。

你不能不承认,钱穆的选择是多么的英明!

还是读点书吧!

下午的文章5:匠心独运

文/惠子

云淡风轻的下午,我随文友探访一处地方,才发现,在我们的故乡,有这样一座精美绝伦的古建筑,穿越流转的时间,将古典与富丽堂皇结合得美不胜收,它就是从熙公祠,落在一个彩塘乡村的小巷里,在斜角头处静静地散发它的浓郁古韵。不论时代更迭,它依旧恢弘大气。漫步于从熙公祠中,精致的石刻,褪却石器的冰冷与生硬,似乎富有灵气般,优雅又浑厚地在时光中展露它们的风姿,带着世间的温情,细腻柔美地调动着人的感知,令人在琳琅满目的艺术品中叹为观止。

当我抚摸着门口的石狮时,我竟有一种时空交错之感。石狮威猛中透着母性的慈爱,雌狮的怀里紧搂着一只小狮子,爱恋地看着雄狮戏球的场景,就这样逼真生动地呈现在我的眼前,石狮口中的石球似乎在滚动着,又似乎凝固了,精巧的雕刻艺术定格在这一刻,赏心悦目,让人赞叹石雕的绝妙!

在惟妙惟肖的石雕面前,栩栩如生的“渔樵耕读”;蓬勃大气的“百鸟朝凤”;妙趣横生的“花鸟虫鱼”;尽态极妍的“仕农工商”,富有生活烟火味又含有诗意……它们犹如在诉说着时代的故事,这一切的背后都蕴含着手艺人的独具匠心,那斧凿声仿佛回荡在耳边,你能深刻地被他们精雕细刻的精神内核所感染。

你看那一条名扬千里的“牛索”,就在黄岗石上雕刻而成,纤细透空,自然弯曲,它能有如此高的艺术价值,离不开石雕艺人的大胆创新与日复一日的恒心打磨,一丝不苟,将石雕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度,手艺精湛到极致。“细微之处彰显非凡品质”,这样一根细如线的牛索显然超越物质价值,它铸成一股牛索精神,脚踏实地,追求精致,锲而不舍的实干精神。它是一种文化符号,记载着潮人漂洋过海的奋斗的足迹;它是一座精神丰碑,激励着代代潮人努力创造辉煌的人生。

这样的牛索精神是艺术的精髓,最为耐人寻味的是它的溯源——匠心。这份独具一格的匠心,需要多么执著的坚守,不为浮华所惊扰,不为利欲而熏醉,倾尽毕生精力,精心雕刻,这是任何时代各行各业都需要坚守的美好品格。所谓的匠心精神,就是将人的优秀品质融入到生活,求真务实。我想起日本秋山利辉的著作《匠人精神》,书中阐述了作为一位顶级木匠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技术、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等,里面强调了匠人们“富有激情、负有责任”的态度,以及“注重品质、注重细节”的匠人情怀。

所以,我想,匠心不仅是艺人工匠应该具备的精神品格,也是生活中每个国人所应该提升的精神素养。比如爱岗敬业、实事求是、精益求精,这些都是匠心精神的体现。也就是说,匠心落实于世间,始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作于点滴的行动努力,才能成就于宏伟的价值。像当下,从熙公祠所处的彩塘镇,小镇里的人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已经有意识到严重的环保问题。在一手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严谨进行环保治理。环保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小事,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因此,在治理环保的大潮中,更需要这份工匠精神,落到实处,调动全民行动起来,共同守护干净的家园。环保问题更像一块待打磨的璞玉,需要民众的齐心协力,耐心雕刻,倾注心血治理,方能焕发温润之气,方能守护青山绿水,方能提升生活质量。

当我们怀着一颗匠心,专心留意身边的风景时,同样拥有了别样的收获。彩塘乡村的小巷里这样一座典雅的从熙公祠,不仅传承着建筑的高超造诣,也是一面工匠精神的旗帜,引领着后人们脚踏实地干实事,精益求精创造幸福生活。

下午的文章6:拥抱中年

文/矜持的风筝

每天下午,喝一碗内涵红枣、花生、红豆的营养粥,半个馒头,就着素菜,完成一个人的晚餐。

休息调整,换上一身轻便装,带上水杯,在微信群里约定好的时间,吆喝一声“出发了”,踩着太阳的余晖,迎着徐徐的凉风,舞友一同向附近公园去跳广场舞,这样悠闲规律的日子,好像已经三四年了,我意识到,从女儿开始步入大学那一天起,自己已经迈入一名中年女人的行列,耳闻身边同龄人舍不得对孩子的牵挂,每天看着孩子空荡荡房间抹眼泪的日子,我决定,我要拥抱中年。

在单位,技术职称已走到最高,这样的年龄已经到达我身处四五线这样的小城市在事业上的瓶颈期,祖国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高精尖仪器设备的使用,是年轻人发挥顶梁柱的时候了,做好他们的配合就可以了。

加入广场舞大军,只是我拥抱中年其中的一个改变。市文化艺术中心,每周四的晚上,我也会同同龄的一些姐妹们挥毫泼墨,虽然达不到书法的境界,练练毛笔字,让自己静下来,也算是培养一个中年的兴趣。每周二,我也会去另一间教室,练练形体,伴着悠扬的曲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芭蕾手位、脚位,拉伸,感觉自己在一点点变美。

星期天,同丈夫一起,带上父母,去近郊赏赏景,谈谈心,聚聚餐。扮演一个妻子及女儿的义务和责任。

自从开始这样的生活,婉拒了一些无谓的社交、聚餐,慢慢淡出了你争我抢、尔虞我诈的竞争圈子,不再为永远也干不完,总也干不完美的工作着想了,八小时内工作,工作生活分开。

忙忙碌碌的兴趣,逐渐治愈了因长期焦虑的脾胃虚弱,花花绿绿的药片越吃越少,体重也趋于正常,瘦弱的身体也日渐强壮,每晚运动后的睡前泡脚,神经衰弱也弱化了,睡眠都变得香甜了。

都说中年女人油腻,我觉得培养自己的爱好兴趣,一切事情顺其自然,拥抱到来的中年,不好吗?

下午的文章7:嗬,喜雨

文/许培良

昨日下午开始,天空雾霭低沉,气温渐降,因为庆贺母亲80大寿,正是家中散客时分。走出街门,仰望苍穹,似乎孕育着一场雨。

傍晚看了天气预报,说是明日有中雨,伴随大风和降温,内心一阵欣喜。去年整个半岛降水稀少,大地已干渴得出现了道道裂痕。

因为白日里劳碌过甚,已是身心俱疲,当晚便和衣而眠。心中却滋生一种期盼——天降喜雨!

渐至半宿,睡意朦胧中,始闻室外“唰唰唰”、“嗖嗖嗖”,连绵不断的急雨声和风的呼啸声,嗬,雨终于来了!我心中期盼已久的雨啊,你可好!

夜里,有了雨,就似乎有了什么灵性,人也好,物也罢。我睡意渐去,浑身上下精神起来,我要去聆听这夜的喜雨!

扭亮白炽灯盏,披上一件外大衣,踱到屋外院内听雨。因为上方覆盖着铝合金顶棚,所以,纵然外面世界雨狂风骤,心中依旧波澜不惊。这夜的雨啊,你就尽情而又潇洒地下吧,我在为你欢呼!

或许,我与上苍有着某种默契与共鸣,雨下得越来越狂,风刮得越来越骤!此时此刻,我喜欢大自然有这样的状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与我的心灵是和谐共振的——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室内微弱的灯光射向夜空,雨丝像一根根冰晶棒,闪烁着斑斓的光芒。与此同时,院内的各种花卉,在夜色的笼罩下,也都尽显风采,枝条摇曳,迎春的花儿极力绽放!

鲁迅先生曾说过:“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我陶醉在这样的夜雨中。因为,这雨下得好下得妙!在欢度丙申新春之际,它不仅滋润万物孕育生机,也潜滋暗长了我生命崭新的希望!

嗬,喜雨,一直持续地下着,从深夜到黎明到日中。在物我两忘的静谧世界,我站在院子的顶棚下,翘首遥望——外面的天,外面的雨,外面的风,似乎整个身心也全部融入其中……

下午的文章8:行走山林

文/梦桐疏影

下午,阳光出来了。林呼叫着我去山林走走。这是我们繁忙的工作之余最喜欢的一件事。

山林仿佛有一种声音,来自树木、翠鸟、清风,来自山石、小溪、空气。淡淡的声音,浮动的声音,自由的声音,有着强大的引力,掣拉着我,非去不可。

隐藏在寂静中,被人世忽略。那片山林极少有人走动。幽幽的梦像碎金一样铺满林子……古木参天。落叶铺地。废殿无声。经幡摇曳。行走,驻足,呆坐,仰卧。不见影子的泉流声,风过枝头的沙沙声,唧唧复唧唧的蝉虫声,划过天际的鸟鸣声……听空寂之中的和声,纯美之极。有时,我听见空中的声音悬垂而下,轻轻敲打着我的脑门,有遥不可及的星辰坠落。闭上眼睛,仿佛看见陶潜、王维、李白姗姗而来,着灰白长衫,风度翩翩。他们活在空气里,在落叶里走来走去。此刻,突然有一种魂天归一的感觉。热血在慢慢冷却,风又卷起了我的呼吸。有魏晋唐宋的风吹来,改变着我的肉身和灵魂。

有时,也喜欢看一片枯叶从枝头掉下来,从肩上飘然坠地;喜欢慢慢观察叶脉细筋,如同掌纹,如同生命线怎样交错纵横的爱恋;喜欢看叶子上的露珠,看露珠里的眼睛,在那颗眼睛寻找世界最初的声音。我喜欢这样的简单和纯粹,喜欢这样的寂寞和遗忘。

在这片林中飘荡,看着风与树的决斗,最后都输给了时间。人类总是诅咒时间的无情,时间却又如此深深眷宠着人类。诅咒和热爱同在,如同灵魂和肉体相生,死生合一。山林所有的存在之谜就像移动的光与影,简单,又眩迷。林中包存着生命,草木参透着人生。

“宇宙自身就是一条大路,为旅行的灵魂安排的许多大路。”造物者总是神奇。既能将自然造得纷繁芜杂,又能从繁芜中归向单一。

存在不是单一的走向。有时顺时间而行,有时亦逆流而上。古人是我们前世的存在,今人是古人遗落的梦。灵魂可以穿越,可以反光。在林中,一层又一层的幻影里反射着爱、思想、情感、历史、宗教、艺术等。山林全然无知,以微笑映射痛苦,以平静抵挡躁狂,用空渺注释一切。

行走山林,所有的东西都在消失,只有灵魂在生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