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时候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小时候的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小时候的散文1:月夜瓜棚

文/刘早生

小时候,每年父亲都要种几亩地的西瓜,种的是那种又长又大,名叫“马兰瓜”。家乡穷僻,西瓜并不好卖,每斤才三两毛钱,记得有一年五分钱一斤都没人要,许多瓜吃不完只能烂在地里。母亲常常埋怨父亲说,种西瓜最是费人工,到头来钱没赚到划不来,不如种季水稻,活也省了好多。可父亲总是笑着说,西瓜是不好卖,可挣了自家几个小娃儿的嘴。父亲说得在理,母亲末了也只好同意。

父亲到镇子上买回西瓜种子,用温水浸泡一天一夜,淘洗干净后沥干水,用湿的细纱布包好,放碗里,再用个小点的碗盖好,放到灶台上催芽。灶台的温度刚刚好,三四天的样子,芽就露白了。芽催好就可下种,几天后,一株株顶着籽壳的小苗破土而出,两片还未完全张开的嫩绿的叶子上带着露水,肥嘟嘟的,可爱极了。

待到早稻抽穗扬花,莲花盛开时,西瓜长成海碗大,皮色由深青变得微微泛白,有了光泽,瓜柄刚毛日渐稀疏。这时,父亲忙着搭瓜棚,在西瓜成熟时守瓜用。因为村子里种瓜的不多,加上村里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又多,难免会有偷瓜的事发生。瓜棚就搭在瓜田的一角空地上,正好不远处有棵大枫树,白天可遮阴。棚架用几根杂木搭成,顶上盖一层厚厚的茅草,里面放一张宽竹床就可以了。

暑气越来越重,西瓜陆续成熟,又是农忙时节,瓜棚就成为村里人歇脚的好去处。一个十几斤重的瓜两三块钱,村里人都愿意来地里买瓜。想吃瓜的,自己到地里挑个甜熟水多的,称过,砰的一声破开,露出鲜红的瓤,端起一块大口地啃,饱满的汁液溢出,沿着下巴往下淌,一身的暑气劳累也消退了下去。

每天晚上,我和父亲轮流值守瓜田,我值守上半夜,父亲则值守下半夜。我喜欢有月亮的晚上,光着身子,躺在竹床上,夜风习习,送来一阵阵西瓜成熟时田间特有的味道。

父亲常常在月亮西斜的时候来替我,那时夜露渐浓,天空朦胧一片,没有了先前的清新瓦蓝,知更的水鸟发出“咕嘟咕嘟嘟”的叫声,叫一会儿又沉寂下去。我闻到父亲浓烈的旱烟味,感到异常亲切。这浓烈干爽的味道似乎含有一种暖人的东西,使我依恋不已。父亲见我没有睡意,就给我说一段故事,那些故事在这寂寞的村子不知流传了多少年……

虫声停歇,群山寂寂,我不知何时在父亲的臂弯里沉沉睡去。

关于小时候的散文2:打糍粑大PARTY

文/谷彦平

糍粑是小时候家家必备的年货。糍粑圆圆的,象征丰收、团圆、吉祥。糍粑是可以随身携带的干粮,也是赠送亲友的最佳礼品。在我的记忆中,做糍粑的乐趣远远大于吃。

每年打糍粑是家乡的一件大事,因为单靠一户劳力是打不成糍粑,打糍粑需要十几个壮汉一起参加的大party。

腊月二十七晚上,主妇将淘好的糯米装入木盆里浸泡。第二天,太阳升起,木盆里的水变浅了,糯米粒变大了,就把糯米倒入透风的竹篾箕里,凉上两个小时。待水分滤得差不多了,再把糯米一瓢一瓢地倒入大木甑里蒸。烧大块的松木,壮劳力将闲了一年的石臼和捣糍粑用的木棍,丁家形木槌,洗干净,并用茶油涂抹一遍。等糯米蒸熟了,倒进石臼,几个壮汉洗干净手,分持木棍和丁家形木槌,唱了起来:“二十八,打糍粑,打得好,大家呷。”这像符咒一样的话语,使得打糍粑充满了神秘的仪式感。然后,他们猛地舂捣起来,糯米饭马上捣成了糊糊,在嗨哟嗨哟的声音中,糯米又被捣成了饼。这种集体劳动的节奏似有似无,他们有时候好像在各捣各的,有时候又像在一起捣。木棍扬起优美的线条,捣得石臼发出沉闷的“咚咚”声,一直可以传到地下。直到将糯米捣碎看不到完整的米饭粒,并紧紧黏合在一起,然后齐喊一声“起”,汉子们将木棍向上扬起,黏在木棍的糍粑团被扬得高高的,一团白光一闪,糍粑团被整个翻了一个边,然后“扑哧”一声落在涂有糯米粉的大木板上,热气猛的一腾,他们的脸都看不清了,巨大的糯米香味弥漫开来,充盈了整个屋子。

女人们趁糍粑团还没冷却,将其滚成圆条,然后扯下一块,再搓成球形,按进特制的模具里,压平再取出来,就成了一个一面有图案或文字的糍粑。这些图案和文字很吉利喜庆,如:福、囍或者荷花、梅花、仙鹤、桃子、元宝等。稍微富裕一点的农家,家中藏有几块或十几块模具。印有图案的糍粑经过一夜的冷却而变得梆硬,就可以当作礼物带出去走亲戚了。因为糍粑纯白,送礼前还要在糍粑上用筷子点一个红点,添些喜庆。

糍粑绵软嫩滑,甜香可口,百吃不腻。它既是美食,又是药食。它通气化痰、润肠通便、养胃健脾。

糍粑可放油锅里煎着吃,也可煮着吃、蒸着吃、烤着吃,当然,最过瘾的吃法就是烤。将几个糍粑放到火钳上或铁丝网上,然后将它放到炭火上烤,不停地翻边倒面,使它两面受热均匀,糍粑渐渐鼓胀,表皮微微隆起,烤得像一个大包子时就大功告成了。烤好的糍粑可以蘸糖吃,也可将糖灌入糍粑中,等其中的热度将糖溶化成糖水,此时糍粑入口甜香无比。

过年时,乡亲们能尝到自己亲手制作的美味,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如今,在党的富民政策下,乡亲们大多进了城,年关打糍粑这个古老的风俗也渐渐远去。走进超市,随处可以买到糍粑,方的、圆的、还有印花的,可却吃不出小时候家乡糍粑的甜香味道。我们怀念家乡的糍粑,更多的是怀念家乡、怀念亲人、怀念儿时,以及一个远去的、朴素而美好的年代。我们希望能守住这份手艺,这种过节的仪式,能让人们想起逝去的年代里,那质朴但浓郁的年节气氛。

关于小时候的散文3:养路工

文/翔子

小时候,外婆告诉我,外公有两个家。

一个家在长着很多竹林开着很多梧桐花有外并婆长年在门前喂猪养鸡拾掇针线的小村子,另一个家在好远好远的大山外边。

外公常奔忙于大山外边的家,外婆说外公对她这个家很死心眼。怪不得小时候我很少见到外公,因此对外公的印象一直很模糊。

记得有一年春节,饭桌上我忍不住问外公他为什么狠心丢下外婆这个家不管而去山那边这很不公平。外公笑了笑,摸着我的头说山那边有个很好很好的 “外婆”,不信你长大了我带你去看看。大家都笑了起来,而我却委屈地哭了。

后来外婆告诉我外公是干养路工的很辛苦,他爱这一行并不怪他

养路工是干什么的?外婆说就是修桥补路的工作。

后来,我长大了,我知道其实外公不只两个家。走到哪儿哪儿都是家。

再后来,二舅和三舅相继考取了交通学校,人们都说外公外婆真不简单培养了两个大学生,他们真好福气。

外公捋捋胡子,笑着说: “谁叫我是干养路工的呢?可能跟遗传有关吧。这不,咱家又出了两个养路工。这也算是后继有人嘛!

关于小时候的散文4:我的兽医梦

文/赵礼贤

小时候我曾有过许多个梦想。上幼儿园时,妈妈送我去学舞蹈,我看到舞蹈老师舞跳得很好,我也很喜欢跳舞,每天我都可以和那么多小朋友在一起,非常开心。也不用像幼儿园或学校里的老师那样操很多心,这时候我便很想当一个舞蹈老师。到了二年级,一个星期天我去画画。这天我提前把老师教的画画完了,我到后面拿了一本《漫画角色》看了起来,看到书上的那些人物的服装又精美又漂亮,华丽的礼服,飘逸的短裙,素雅的纱裙……这时候我梦想当一位服装设计师。

舞蹈老师、服装设计师还不是我最终的梦想,一次经历让我立下了我的梦想。那是三年级的一天,我和姐姐在院子里玩,玩着玩着,我看见花坛里有一个毛绒绒的东西在瑟瑟发抖,凑近一看,是一只小花猫。这只小花猫很瘦,眼睛里充满了悲伤,它周围有许多苍蝇,好像生病了,左腿也断了,不知是谁把它遗弃在这儿。我想将它抱回去,妈妈却说这只小猫的病会传染给我们,让我把它扔了,我只好无奈地把小花猫放回了花坛。几天后,这只可怜的小花猫死了。再看看街上的那些流浪狗、流浪猫,它们生病了谁来管?从此我立志要当一名兽医,帮助那些奔波在街头的流浪狗、流浪猫。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我相信我会成为一名很棒的兽医。

关于小时候的散文5:放飞后的自由

文/微风与思念

小时候,我们总想着有一天,盼望着自己长大成人,就不会来到来自父母亲方面的压力。那时候我们真的很天真,但也不缺乏暇想,因为我们是单纯的幼稚。请让我们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吧!有一种执著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对自由的追求、对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的向往!也许在这过程中我们会受到伤害,但是请不要阻拦我们,让我们尽情地飞向属于我们自己的那片蓝天。等我们长大了的时候,我们可以向别人讲我们是如何去奋斗的,如何同困难做斗争的!我们一定会为我们的反抗与成功而骄傲。我们在畅想:“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无比欢乐,我们到处飞翔”.

长大后,我们总想着有一天,盼望着能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就不会再牵挂着飘浮不定的生活。那时候我们不知不觉中竟忘却了儿时的想法,开始了人生新的生活,新的追求,新的航向,只是我们还需要更清楚地认清自己,明白人生。那时候,我们更缺乏理性地的思考。我们用心在呐喊:“问仓茫大地,谁主沉浮?”

变老后,我们总想着有一天,有一个属于自己心灵的归宿,就不会再受到来自社会的压力,来自社会各种不满、不公、不平,甚至是各种抱怨、各种愤概、各种呼唤,各种叫喊。这时候,我们总算了懂得了,什么才是生活,什么才是人生,也总算明白了什么才是命运,明白是老天对自己的不公,还是自己的不奋斗,总算是大彻大悟了。但是,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可谓是人比黄花瘦,已不在年轻,也不在有年轻的心态,似乎人生的舞台与我们渐行渐远,此时此刻,我们:“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老了,无论是身在他乡,还是漂泊海外,都有一种归家的迫切感,而是心灵的呼唤,是心与家产生了一种共鸣,一种久远的渴望。

举手投足之间,我们似乎明白得太多,只是醒悟得太晚。似乎我们也懂得了放飞后的自由,然而,自由有自由的代价,它会让寻梦的鸟儿受伤,但鸟儿仍回去寻找,因为“自由”这个词在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下,在属于自己的宝典里。

生命的脚步已渐渐地在加快,而我们呢,也似乎被各种生活的压力,已经在路上,碌碌地奔波着,害怕一停下来,就会失去一切一样,我们也未曾停息。常遭磨难的手,会长出厚厚的老茧来保护它。请让我们尽情的飞吧,自己那片蓝天下的空气的清新一定会陶醉每一个人,乃至深入到每一个的生命!这也许就是对生活或者说是放飞后的自由最好最充分的合理诠释。

放飞后的自由,我们似乎唾手可得。蝶在沉默了一冬之后,积蓄了全身的力量,终于把飞的梦想变成现实;依米花在沉默了五年之后,爆发了自己毕生的心血,终于把花的芬芳吐露给大家;而我们呢,纵然相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许我们还年轻,也许我们什么都没有,可至少有无限有可能的未来。人生的道路上,总是布满荆棘,一路走来,我们风雨兼程,会受伤会落泪会怯懦,但仍记得心底那份执着的信念。

我记得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心灵觉醒经常被描述成一趟登山涉岭之旅。我们舍弃了对世俗的执着,缓步迈向山顶。到达顶峰时,我们已经转化了所有的痛苦。与其超越众生的苦难,不如反过来尽量深入于内心的骚乱和困惑。我们探索痛苦和危险的真相及其不可逆料的本质,而不企图将它们推开。就算花上一辈子的时间,也在所不惜。我们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疾不徐的朝着山下一步一步的行进。与我们同行有数百万人,他们都是逐渐从恐惧中觉醒的道友。到达山脚下时我们发现了水源--富有治愈力的菩提心泉。菩提心就是我们那颗柔软而受创的心。它是平和而温暖的。它是清澈而灵敏的。它是开放而宽大的。觉醒的菩提心就是众生最根本的善性。”一路上,我们打抱不平,不停地呼喊,不停地歌唱,不停地一路欢歌。

小时候,总以为自己很聪明,于是不听父母亲的话,总觉得自己就是不得了,也总是习惯了固执己见的心态。所以,很多时候都总是吃了很多的亏。长大了,明白了,懂了,理解,但是不知为何,却有一种越哭越厉害的感觉,而这样感觉,也不知道是坏是好?我真希望能跟自己解释清楚,但这一切,却好像一片汪洋大海,给人茫茫然的感觉。人生,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懂是珍惜,才开始懂得去挽回。难道这就是生命的惯性吗?现在,面对一切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突然间明白,原来并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简单,自由之后,必然会有许多的烦恼。曾经总以为大学,就是自我对自由的一种追求,一种理解,实则是不合理的,因为一切都会遵循客观规律不停地在做运动,不停地在翻转,不停地在轮回,是啊,也许我们是对了,我们在这座美丽的城市,在这所美丽的大学里,什么也不害怕,什么也不用想,因为我们有父母做坚强的后盾,所以我们学会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也不知从何时,我开始怀疑,开始扣问自己,因此我学会了静思人生,思考明天,畅想未来,因此我也学会了彷徨,当我徘徊于生命的前沿时,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当我践行于生命的使命时,我学会了如何做事。当我面临于生命的抉择时,我学会了如何去爱。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短暂而又脆弱,我曾在自己的人生中徘徊过许多次,也曾因为某事而消沉过,更曾因为故人的过逝而哀伤过,脆弱的生命也许让我懂得了如何去“爱”,如何去“感恩”,如何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天,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存活过,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曾借此知道他还非空虚。

也许我们没有先人的广阔胸怀,也没有先人的豪放洒脱,也许在他们的生命中早已没有了“哀愁”,没有了“眷顾”.更没有了人世间的“庸俗”.也许他们的灵魂得到了神的“升华 ”得到了神的“洗礼”.故而使的后人们这般的敬重他们。 脆弱的生命就像秋天里的树叶,在秋风的吹动下也失去了当年的光辉,变得“瘦弱不堪”禁不住外界的干扰,世人们的灵魂不断地得到亵渎,无数次的被别人所践踏,无数次的被别人所玩弄,如果我们有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德,我相信我们也能有像先人那样的广阔胸怀和洒脱豪迈的情怀。

整天徘徊在人生的最低谷,我彷徨过多次,每次彷徨我的心灵都会得到很大的触动,每次彷徨我的灵魂都会得到很大升华。也许正是这些一直处于“隐身”的朋友改变了我的人生。也许也正是这些一个个不停地小触动,才会让我真正理解成长,理解生活,学会去面对,而不再是选择去逃避,我们正成长,正在蜕变,正在接受心灵的洗礼。

一晃二年过去了,我由一名高中生变味成一名大学生,人生的道理我明白了许多,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在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时,我又选择了“彷徨”,不知是选择前进,还是选择后退,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大学生活改变了我,改变了我的性格,改变了我的人生。虽说在大学里有很多不如意,也许正是这些不如意才激发我们不断的前进,不断的改变。以适应更好的生活,只有懂的什么是生活,才能懂得享受生活。曾几何时,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曾仿徨过。但是每当我会想起那些事情时,都会痛苦万分,因为在那个时候我失去了所有,失去了我所爱的人,失去了我的好朋友,失去了自己的灵魂。曾几何时,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曾仿徨过,但是每当我会想起那些事情时,都会激动不已,因这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也明白人生的航向。

望着茫茫人生。我转只有放弃,才是一种明智的解脱

说到放弃,当然并不是草率从事。放弃是智者的抉择,是经过深沉的思考、冷静的审视与分析,然后去其糟粕,对事物做出适当的取舍。只有彻底放弃了,才有机会获得一个崭新的开始。树木放弃了黄叶才有嫩叶冒出,生命放弃了痛苦,幸福才会登陆。而对于我放弃打游戏,上网聊天这无聊的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明天是崭新的。明媚的。相信自己,懂得放弃,珍惜自我,是对自己人格的一种善待。

我终于改变了,或许是想真正的过好余下的大学生活吧。我的大学仍然在继续,只是和以前不同了,少了些张扬,多了些沉稳和成熟,少了些迷惘,多了些执着和勇气。我相信我的明天肯定是个艳阳天,晴空万里。这不是奢望,是感觉,我的感觉我仍然相信,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能相信了,那他还能相信谁?大学终究是美好的,努力的付出,加上自己的执着,就将会有美好的未来和美好的回忆,这就是大学生活一半时的感悟,我生命中重要的一站。

回想过去,展望未来,我祈祷着将来会更好。

关于小时候的散文6:淡出视线的叫卖声

文/树根

小时候,叫卖声犹如世间最动听的音乐,不时地萦绕在农村人的耳畔。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年深化,物资供应富足了,商品流通渠道通畅了,这些熟悉的声音也渐渐地淡出了视线。

那时候,农村还比较贫穷,物资短缺,商品供应不足,民生相对贫苦。应运而生的叫卖,为百姓的日常生活平添了便利,同时也为叫卖者提供了赚钱谋生的机会。

那时候,在繁杂的叫卖声中,有卖食物的,也有卖杂货的,还有不卖东西卖手艺的。那叫卖声就像悦耳的地方小调,清脆婉转,抑扬顿挫,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道的风土人情。

记得,天刚刚亮,门口便响起敲着梆子“卖豆腐”的叫卖声,贪嘴的小孩子们争先跑去,用小半盆粮食换回一大碗嫩呼呼的豆腐,加点盐调匀做成特色凉菜,让全家美美地吃上一顿。对于敲着小铜锣“卖香油”的叫卖声,小孩子们不感兴趣。可是听到“大糖葫芦儿”、“甜年糕”和“嘣棒子花”的叫卖声,会紧紧地围上去。

卖杂货的叫卖声,很受大人的欢迎。“卖针头线脑”的叫卖声会喊出很多女人争先选购,那时的女人们的手都很灵巧,做起针线活来有板有眼。“肥猪崽呀”和“小鸡儿喽”的叫卖声会唤来不少大人讨价还价,那时家家户户都需要养头猪、养几只鸡来卖个零花钱。可是,当“换泥娃娃”的叫卖声响起时,活蹦乱跳跑过来的再也不是那些大人们了,而是我们这些小孩们拿着烂头发或破铜烂铁争相换取自己喜欢的泥娃娃。

卖手艺的叫卖声不比卖东西的叫卖声少。最受家庭主妇们欢迎的是“磨剪子喽抢菜刀”、“锔盆子锔碗锔大缸”和“焊锡壶”的叫卖声,那时生活条件不宽裕,东西用旧了或用坏了,都舍不得扔,都是让手巧的艺人们帮着修好再用,勤俭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一种习惯。

小时候那些熟悉的叫卖声,喊出的是老百姓的勤劳、质朴、智慧和乐观,虽然现在已经难以听到了,但它已经浸润到我们生命的深处,缠绕在几代人的心间。你可以忘记生活中的幸福快乐,也可以忘记都市的喧闹繁华,还可以忘记旅途中的奇遇美景,绝对忘不了那悠扬的叫卖声。

关于小时候的散文7:送一把花香

文/赵自力

小时候,母亲在墙角种了一棵栀子花。立夏前后,洁白的栀子花大朵大朵地开在绿叶间,一茬又一茬的花儿,接连不断地开放着,把小小的农家小院开得热闹无比。

每次上学,母亲都嘱咐我带把花去学校。每天一大早,我把一些刚刚开放的栀子花,轻轻采摘下来,拂去露水,细心地放进书包,然后背着一缕花香去学校。讲台上、课桌上和窗台上每天都开满了栀子花,简陋的教室里,书香带着花香,师生浸润其间,美妙无比。

那些栀子花,除了被我带到学校外,母亲还叫我给邻居们都送些。我问母亲,花开在树上不更好吗,为什么要摘下来送人呢?母亲说:“又不是都摘下来,是花总要谢,何不拿去送给需要的人,让更多的人闻到栀子花的香呢?”的确,我们在送栀子花时,也收获了浓浓的乡情,他们有什么也必定往我家送,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的风气浓得发酵似的,大家亲密得俨如一家人。

我长大后,慢慢领悟到母亲那番话的深意。在工作和生活中,我总是把阳光的一面传递给同事和朋友,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就像给别人送去花香一样。这样,既芬芳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送给别人一把花香,那么这个世界一定是芳香的。

关于小时候的散文8:如歌的吆喝:冰棒啊冰棒

文/海子

小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印象,烈日下叫卖的声音那样苍凉,仿佛挥之不去的叹唉,依稀响起,声声入耳。越是骄阳似火,声音越是起劲,诱惑的冰棒总会引人伫足,渴望品尝溽热下一丝清凉的快感。肤色黢黑的一、两卖冰棒的大妈,头戴草帽挺立在建工路上,尤其是学校门口的摊位,买冰棒的学生不少,就是经济再拮据的家庭也会给自己的孩子买根冰棒解馋。

不知兰州那时冰棒的牌子叫什么?五泉或是白塔?没有啥印象了,到是上学前南京生活的感受颇深,一是南京“火炉”的酷热,二是奶奶的娇惯纵容,三分二分的小钱还是能给的,南京的:冰棒马头牌,马头牌冰棒,两句连一句辗转反复,音律顿挫,在南京话下缭绕不止,遥远又清晰存在脑海褶皱缝隙里,难以泯没。

说毛泽东时代生态环保安全,不可能。连冰棍都常常吃出苦的。一旦买了苦冰棍,有时还不给退换。卖冰棍老太太说,拿回去批发站不给我退换。这样的苦冰棍虽属偶然却又常见。买了就吃了,那时,人好讲话,咬了一口就不好意思再和老太讨价还价,苦也吃了。

毛泽东时代沿街叫卖的冰棍,都是用糖精制作的,甜度高,对人体有害无益。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会出现头晕恶心。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认为,小时候吃的那种冰棍并非更安全,“那时候人们都无知无畏,添加剂品种虽然比较少,但用量更没谱。 别的不说,冰棍放糖精放色素放香精都是正常操作。 那时经常发现苦冰棍,其实就是糖精混合不均匀所致。 ”

我那会吃了很多年的冰棍,偶尔碰上苦的也将就了。两毛钱一块的冰砖还是少有人问津,那牛奶味浓浓的,实在招人心动,绝大多数人是吃不起的。五分钱的小豆冰糕,冰棍3分。香蕉两毛多钱一斤,带鱼3毛六一斤。那会多好啊,没有化肥农药添加剂,没有得癌症的,食品安全又卫生,老百姓看病住房上学都不要钱,或要很少的钱,没压力,没愤怒,不像现在每一个人心里不平衡,都是炸药包,一点火就着,不是吵架打架,就是杀人放火,那会咱们捡到一分钱还要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现在谁敢交钱啊,先弄到局子里写情况说明什么的,还不够能烦的呢?

那遥远的冰棒,一声一声的叫卖声呢?

关于小时候的散文9:那一刻,我长大了

文/毛凯烽

小时候的我喜欢玩虫子,见到一只摁死一只,好像它们本来就该杀似的。我虐待虫子的行为,我的杀戮直到那一刻,才结束。

那是一个阴天,天空被乌云笼罩,空气中若有若无地飘散着一丝令人烦厌的气氛。

我在爷爷奶奶家没事情做,就找来一把小铲子去小山岗挖泥土。我很喜欢这项“劳动”,常常幻想着挖出些什么。我把铲子往泥土里用力地铲,心潮澎湃地将泥土挖开,干得很卖力。过了一会儿,我感到无聊,也不知怎么我的目光好像被什么东西所吸引,我感觉周围似乎有什么动静。我疑惑地向四周一扫,“咦,没什么呀?难道还有什么不明生物?”

等到我再看向小土堆时,我惊奇地发现一只毛毛虫正奋力地想要从土堆中爬出来,显然是我铲出的土把它盖住了。无知的我顿生邪念,心里暗笑:哼哼,你死定了!我似笑非笑地把铲子用力向下切去,一阵风的瞬间,一缕灼热的阳光冲破云层,射向我正猛然向小虫切去的铲子,电光火石间,铲子闪出刺眼的光芒,就像一把把利刃刺向我的眼睛,扎向我的内心。我不禁皱紧眉头,放下差点就切到虫子的铁铲,手指轻轻一松,将它安稳地放在地上。

在那一刹那的刀锋闪耀中,我明白了万物皆有生命,其实毛毛虫和蝴蝶是一样的美丽,只是毛毛虫还没有完成蜕变罢了!那一刻,我长大了,我懂得了什么是放下,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美与丑陋,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从那以后,我不再欺负弱小,我开始善待生命,保护生命,我真的长大了。

关于小时候的散文10:尴尬的童年

文/尹苏熠

谈起小时候,免不了一箩筐的糗事,令人忍俊不禁。

厕所大营救。二年级的时候,学校厕所隔间的门有点生锈。那天下午,我去上厕所,就把门锁上了。等到我要出来时,可怕的一幕发生了:门居然打不开了!而此时,预备铃响起,我的心里火急火燎,慌乱不堪。我尝试着将门把手转动了好多下,丝毫没有反应;我随即又试着将门把手拆下来,依然无果。我怯生生地向四周望望,并伴以呼救。同伴见我“有难”,赶忙帮我联系“救援人员”。不一会儿,我就被两位老师顺利“营救”出来。那一次,真是有惊无险!

外号一箩筐。五年级的时候,外边刚下过一场雨,我们正在参加大课间活动。跳绳的时候,几个男生发现了一条蚯蚓。出于好奇,他们用绳子去拨弄它。蚯蚓看起来非常痛苦,它抽搐的姿势好像在求救。我看不下去了,就大喊一声:“住手!”他们停了下来,奇怪地看着我。我说:“再微小的动物也是一条生命,谁也不能伤害它!”于是,我们争辩起来。事后,在老师的劝解下,男生们承认了错误。可后来,我就有了一箩筐的外号:蚯蚓的亲戚、蚂蚁、蚂蝗……虽然得了这么多外号,我依然为自己挽救了一条小生命而高兴不已。

如今,童年也已经渐渐离我远去了。多么希望回到那些年,重拾那份简单的快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