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中秋节的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1:难忘的中秋节

文/海仔

老妈打电话说今年中秋回来过节吧,全家有好几年没团聚过了,再说家里添了个小宝贝,你当舅父的能不高兴?我在电话里回话“行啊!”

小宝贝是大妹的儿子。前些日回了趟家,见到小宝贝,头发乌亮乌亮的,有说像妹夫,有说像大妹。他俩听到都是乐呵呵的,老爸老妈也甚是开心……因此,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想起那个难忘的中秋节。

三十多年前的中秋节,是个异乎寻常的节日,丝毫不逊色于红红火火的春节,于我的原由是我的好吃好玩。现在回想起来,旧年对所过节日的情感几乎都建立在吃和玩的基础上。常跟老爸老妈去海康乡下大伯家送礼。大人走在前面提着篮子,里面放着月饼、酒、水果之类的礼物,有时还有活的公鸡,大多是我抱在怀里,力气渐长时便拎着,有时单手,累了便换双手,公鸡扑腾腾的一点不安分。礼物大伯总是会收一半回一半,从来不忘给我拿些只有节日里才会岀现的食物。中秋加餐是自然的,乡镇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平日里少见荤腥,能见着不常见的鸡鱼肉蛋烹饪的菜肴满满一桌,似乎将要漫出桌外,望得口水顿生,咂嘴缩脖。终于盼到开席,大人们端着辣白酒或凉凉的啤酒,相互敬着,谈笑风生。小孩们则是闷声大嚼,双手不停,嘴脸满是油水。

那时的月饼也是稀罕的美食,只有在中秋节里才能吃到。记忆中的老月饼是豆沙或者肥肉作馅,偶尔会有五仁莲蓉躺卧其中。老月饼外形圆圆的,用红腊纸包成一筒筒的,每筒顶端贴着红纸片儿,轻轻一揭,只见剥落的碎皮渣脆脆的,不忍丢弃,集于掌中,倾入口内。我每每分到一块,爱惜着,小口咬了又咬,待吃完后,故意去奶奶身边玩,自然会再得一块,带着爱意浅浅地咬着吃。吃了月饼,还有白籺和甜薯糖水。这是老妈和大伯姆的重头戏。那些年每年都会做,常常把糯米粉发好,移至方桌上分块,将花生仁、椰肉丝、白肉丁炒熟磕碎搅拌在赤砂糖里做馅,然后大人围成一桌用菠萝叶两面挟包成圆饼状,一排排搁入热锅蒸煮,个把小时后即成美味。全程我都紧紧望着,就等新出锅的香喷喷的白籺端上桌,便去抢拿第一块。

中秋这一天到了晚上,我们男孩子要做的事是放火把。火把的做法多种多样,常规的是到乡下黄麻地拔了些新鲜黄麻,去芯留皮,再去找来麦秸杆仔细绑住,留有一段足够长的黄麻皮即可。也可用细铁丝拧住破布棉絮,蘸上柴油或煤油,这便是更高级的火把。我们在空荡荡的乡道村场上举着火把叫着比着笑着,恍若生番。这时,圆圆的月亮高高在上,有时风儿吹过,凉凉地绕过脖颈,一些引而不发的事物,蜷在四周沉默不语了。火把烧完了,还有事可做,趁着夜色跑去附近的果田瓜地,摘果摸瓜。记得去过一片花生地,随意拽了一棵花生秧,抖了抖泥土,摘了花生,在裤子上擦擦,吹了吹便送入嘴里,然后将光秆仍旧埋在原处。这就叫“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多少,是不会叫骂的,大家图个喜庆。不过,三十多年过去,这些习俗如今已经不再存在啦。

近年来,因为忙于工作因为感情,中秋节大多都是在外面草草而过,慢慢地便少了过节的兴致。有时想想,还是旧时光美好,亲人们能够聚在一起过节。不过,今年无论如何也要回家过个中秋节,了却老妈的心愿,毕竟老爸老妈已老了,我们要珍惜每年不多的团圆时光……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2:唐诗里的中秋节

文/付振双

古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呢,对于喜欢穿越的现代人而言,应该是个很感兴趣的话题。而唐代诗人的如花妙笔,或也能为我们描绘一个比较清晰的画面。

在唐代,中秋赏月的风俗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有“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诗句,写出了寂寥、沉静的中秋月色,尤以“树栖鸦”和“湿桂花”最为打动人。最后,诗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的抒情结尾,想象丰美,怀人思绪彰显,引人同思这位“杜郎中”。不过,作此诗时,诗人正与良友相聚,并非独吟,此由诗题下注的“时会琴客”可以得知。

比较起来,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玩月》光从题目看,就让人觉得趣味不同。全诗为:“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首联描写如水月光一次洗涤了整个尘世。颔联点出酷暑初退凉秋即至,九霄清净,万景澄明。颈联一“让”字,可谓神来之笔,说明明月光彩非星辰可比。尾联由天上回归人间,饱含着对凡世不停变迁而月亮始终闲适从容的感慨。全诗虽曰“玩月”,读来却觉满卷月华,心摇神荡。无疑,诗人的中秋,在此般“玩月”之中,更多了些思想的深度和温度。

正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圆缺总能迎合我们的情感,或者说我们的处境、心情总可以在某个时刻,由月亮上找到某个契合点,故而发些“牢骚”。难怪,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一上来就说:“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以对比之句开篇,体现今昔反差,隐含现实中不顺意的悲苦,可谓起笔不凡。接着,诗人吟道:“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其实,全诗对比既有时间的,又有情景意境的,这个中秋月夜,观赏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看来这中秋节,也并非所有人都如节日寓意的那般美好,而团聚时也会有想念的离人,至于人世凡景改变、个人位置转换等等,亦是难以避免,其上的忧郁、苦痛,或只有冥思的人或亲身体验的人才更有发言权。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3:父亲的中秋节

文/严群英

时间如白驹过隙,今年的中秋节又临近了,因为父亲的生日正好和中秋节差一天,所以每年给他老人家过生日,我们都放在中秋节这天。所以在我们心目中,中秋节就是父亲的节日。

今年我父亲七十岁了。我们计划在中秋节这天,给父亲好好过一次生日。

小弟早早定好了酒店和蛋糕。我们兄妹四人携家带口提前赶回了家。这几天看着儿子女儿孙子外孙都围在身边,父亲快乐地像个小孩。看着父亲如霜的鬓发,看着桌子上摆放的各种口味的月饼、鲜花和红酒,小时候过的一次中秋节却一幕幕浮现眼前。

父亲是邮电学校毕业的高材生,后来成为通信行业一位出色的工程师。因工作关系,他经常要去各地出差。记得在我很小时,一年快过中秋节了,父亲被派去成都。为了能在中秋节之前回家,他加班加点赶任务,为了省钱给我们兄妹四人带礼物,竟然一周舍不得吃菜,只吃米饭,最后如愿以偿在中秋节当天赶回家,而且带回了他一去就相中的礼物:四把可爱的竹椅子和一个憨态可掬的竹背篼,背篼里装了一整柱子香蕉,还有两大盒四川特色月饼。

当父亲背着沉甸甸的竹背篼,左右两手各拿着两把竹椅子刚一走进家门,我们四兄妹惊喜欲狂,一拥而上帮他卸下这份如山的父爱。当父亲亮宝似的擎起那一整柱香蕉时,我们兴奋疯了,围着他欢呼雀跃。因为那时南北交通不便,我们这北方小县城没有卖香蕉的,就更不知道香蕉是怎么长在树上的了。因此左邻右舍好多人都来我家瞧稀罕。父亲索性请大伙在我家过中秋节。香蕉自不必说全分给大伙吃,还让妈妈把月饼也都切成小块,不然不够分。接着,又让哥哥去商店买来好多烟、糖、瓜子,加上自家树上结的水果,统统拿出来招待大家。

那个中秋节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把院子照得如同泼了水一样明晃晃的。大人们聚在葡萄架下的石桌边,赏着月、吃着月饼和水果,听父亲讲四川的风土人情和奇闻趣事。我们小孩们吃完香蕉,便在月光下逮蛐蛐玩了。几个婶婶大妈们,美滋滋地看着父亲带回的那几件竹器。妈妈似乎很赞赏爸爸的做法,一晚上都在热情地招呼着大伙,出进忙碌不停。

月圆人团圆,那年的中秋节,我们不仅小家团圆了,还和邻居们一起分享了快乐,那个友善祥和的中秋佳节给年幼的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父亲豁达豪爽的胸怀,更是我们一生学习的榜样。

父亲为人忠厚善良,不管在单位还是退休后在家乡,都是有口皆碑的。由于他工作原因,对无线电技术很精通,所以经常给大伙免费精修当时很流行的收音机、录音机以及电视机,甚至连村上的广播扩音器维修他也给承包了,还给村里的一些耳背的老年人组装价廉物美的助听器……

更让我对父亲肃然起敬的是,2008年四川大地震时,平时节俭朴素的父亲,竟然一次性给灾区捐款一万元,还不让留名。对他来说这不是个小数目,因为这是他不吃不喝近四个月的退休工资啊。

为了把我们四个子女培养成才,父亲更是呕心沥血。等我们一个个生活事业平稳下来,他却不知不觉老了。

年轻时,由于工作的劳累和营养的缺失,父亲的身体亏欠了很多,以至于年老退休后,身体状况愈来愈差,十年左右,动了三次大手术,受尽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坚强的他一次次挺了过来,以他从不屈服,不认输的精气神,给我们树立了一位伟大父亲的榜样。

每年的中秋节,是我们最盼望的,但也是我们最不愿过的,盼望的是又可以阖家团圆了,不愿的是可敬的父亲又老了一岁。

祈求天上的明月,在中秋节之夜,将健康快乐的种子合在浩荡的月辉里,洒遍人间的每个角落!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4:今夜我将敬月

文/杨全富

临近中秋节,那一轮月亮就更加的明亮,更加的浑圆。当一袭黑色的幕布在天边渐渐拉伸开来时,夜就悄然间降临在这座我栖居的小城里。站在阳台上,看着渐渐失去光泽的天空,我怅然若失,然而这伤感还没有酝酿太久,月儿这个精灵已经从山边努力的探出了头,在云朵之中若隐若现。不一会儿,月儿就冲破了大山的笼裹,悬挂在湛蓝的天空里,那清冷的月光霎时间洒满大地,给这个无边的宇内增添了一丝生气,一些活力。看着眼前柔柔的月光和黑魆魆的大山,忽然间,时光仿佛倒流,儿时中秋敬月的场景一下浮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小时候,由于受地质条件的制约,老家的人们并不富裕,吃的都是自己地里出产的玉米等粗粮,在天旱的日子里就连这粗粮都会断顿,只好饱一顿饥一顿的,那时候,生产队组织电影队到村寨中播放电影,从黑布勾边的白色屏幕里我们看到了雪白的大米,这让我们这些小孩垂涎欲滴,吃一顿大米饭就成为我小时候的最初梦想。7岁那年的春节,父亲凭关系买来了几斤大米,那一年的除夕夜终于吃到了用大米熬成的粥,那香喷喷的味儿至今令我回味无穷。那时候母亲每天都要到地里去劳作,虽然我们年龄还很小,但是也要力所能及的帮助大人们干活,喂猪放羊干家务是我们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清晨忙完家务之后,我们几个邻里的孩子都要相邀一起将家里的牛羊赶到几里外的草坪里去,那里霎时成了欢腾的乐园,我们在林间小径上飞奔,手里拿着折断的树枝,学着电影里的人物互相击打,有人不小心被打着了,这时是绝对不能哭的,不然会被同龄人们耻笑。回到家里,带着新增的伤痕,大人们也从不过问,就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我们懵懂的成长着。

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节,因为可以吃到平时从不敢奢望的食物,在节日这天,大人们忙碌起来,我们几个小孩也在这时守住了狂野的心,静静地聆听从厨房里传来的锅碗瓢盆碰撞时发出的声响,当母亲喊吃饭时,我们一下欢呼雀跃起来,快步向家里跑去,在桌子边占领最佳的位置。每一年过中秋节的时候,母亲早早的起床,从房梁上取下平时舍不得吃的腊肉,将肉皮烧软后开始烹煮,父亲挽着袖口,剁肉、择菜、熬油,一刻不息的在锅台边忙碌,我们几个小孩则聚集在土灶前烧火,中午时分,我们围坐在桌子边大块吃肉,喂饱那早已渴求油分的肠胃。吃过饭后,我们就盼望着夜幕快点降临,因为那才是中秋节的高潮部分。每年的中秋这天,夜晚仿佛来得特别的迟,我们差不多是在焦急的等待之中度过。当暮色在我们的期待下笼盖住山巅时,天空中的云朵已经在山背后还没露脸的月光照射下发出淡黄色的光辉,这时,父亲已将一张桌子放到了房屋的最高处,桌子上摆放满了自产的水果与诱人的糕点,在桌子的两边点上了省吃俭用后买来的两只白色蜡烛,烛光在风中轻轻的摇曳,照亮了桌上的食物,反射出一道奇异的光芒,格外的诱人。此时我和弟弟们已经早早的跪在桌子边,等待那一轮明月的升起。在一段难捱的苦等后,月亮才慢吞吞的从山边升起,月光斜斜的照射在大地上,原本热闹的乡村一下仿佛进入了梦乡。在清幽的月光照耀下,充满了祥和与宁静。远处的山峰也显露出其粗犷的身影,像兽的脊背连绵不绝的向前奔去。我们虔诚的磕着头,在心底用本民族嘉绒语反复的默默祈祷“自拉桑桑,呢样得思一锵,自拉桑桑,得西额桑也即……”大意就是:“月亮光光,让我与你一样美丽;月亮光光,让我每天都快乐;月亮光光,让我家乡繁荣昌盛……”其实那时候,我们几个小孩的眼光一直扫射着桌面上的食物,心里一直默默的数着桌上月饼的个数,计算着等会儿能分到多少个,祈祷的语言只是为完成任务敷衍塞责而已。月亮已升得很高,敬月仪式终于在我们的“虔诚”下完成,父亲又爬上楼顶将桌上的食物端回家中,我们围坐在一起,吃着桌上敬完月之后的各种糖果,满屋只剩下我们吃糖果时发出的声响,满脸堆着幸福的笑容,更显得其乐融融,家人们尽情的享受着这天伦之乐,夜已深深,我们带着满嘴的余香回到床上,走进甜蜜的梦乡之中。

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足了,一盒盒包装精致、馅儿多味美的月饼却再也已不能吃出原来中秋之夜的美味,再也不能勾起我的食欲,只是象征性的吃上几口,我想这也许就是家乡人所说的“惯坏了”的结果吧。不过,我想今夜,我要延续父亲的敬月仪式,与家人一起等候月亮的升起,再念念故乡人的喃喃祷告。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5:中秋节的思念

文/刘国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到节日,便会思念故去的亲人。特别是团圆的日子,对亲人那种浓浓的思念,就会萦绕心头,久久不去。

那年中秋节,我和爱人、儿子一起回老家,陪父亲过中秋。刚进村,就看到父亲坐在胡同口的大石头上痴痴地向村头张望。看到我们,父亲那因患脑血栓而有些呆痴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父亲趔趔趄趄地随我们走回家,嘴角一直抿着。看着父亲的样子,我的心有些痛。自从母亲去世后,父亲一直和二弟一起生活。有时,我会把他接到县城住上一段时间。很快他就要求回家。在父亲的意识里,乡下的老屋才是他真正的家。

到了二弟家,我找出父亲的剃须刀,为父亲刮去胡须。这是我每次回家的必修课,因为父亲无论胡须多长,都不让二弟刮,非得等到我回家。然后,我就和妻子开始忙活中午饭。父亲拿个凳子静静地坐在一边,看我们忙活,不时说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看我们听不懂,他就急着再说一遍。他一急,我们更听不懂了。我知道,父亲是太寂寞了。平时,二弟一家要去地里干活,收工后还要做饭、洗衣。而家里喂养的鸡、鸭、狗都张着嘴眼巴巴地等食吃。二弟没有时间陪父亲说话。

于是,我让妻子准备午饭,自己拿个凳子坐在父亲身边聊天。我对父亲说,当年您在县城上班,一到星期就把我接到厂里,买上一份红烧肉或是炒鸡蛋,看着我狼吞虎咽地吃下去,自己满足地在一边儿就着咸菜吃馒头;我对父亲说,那年我上高中,骑着同学的自行车去工厂里找你。半路上自行车前叉子折断了,我推着自行车走到你的工厂。见到你,我像见到了救星似的哭了。你一边安慰我一边找人把自行车修好;我对父亲说,那年我上中专,你送我去车站。等车的时候,你买了一碗香喷喷的馄饨让我吃,自己却在一边看着我吃,一脸的笑意。

我慢慢地说,父亲静静地听。父亲毫无表情的脸上忽然现出了慈祥,伸出粗糙的手在我的头上抚摸。我知道,父亲听懂了我的话。中午,全家人又像往年那样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那天,父亲非常高兴,还喝了两盅白酒。吃过午饭,父亲满面红光,一脸的幸福。

半个月后,父亲因脑血栓并发症走了。那个中秋节成了我们全家最后一个团圆节。从此,我们兄弟三人天各一方过着各自的中秋,品味着各自的寂寞。年年中秋,今又中秋。我愿化作飞舞的蝴蝶,穿过柔柔的月色,飞到亲人身边!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6:中秋节

文/薛睿颖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

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爷爷家,爷爷奶奶很热情地欢迎了我们。叔叔和姑姑两家人也一起来了,大家在一起共度佳节。为迎接大家,爷爷奶奶做了很丰盛的饭菜。大家一边说说笑笑,一边品尝着丰盛的团圆饭,大人们少不了喝酒,我们小孩便以饮料代替酒,互相祝福,浓浓的亲情在饭桌上互相传递,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

吃月饼也是中秋节的一大习俗。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发动农民起义时,用月饼作为秘密传递通知的手段,约定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起义,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人们以中秋节吃月饼来纪念起义军的胜利。现在,月饼已演变成合家团聚的象征。于是,吃过晚饭后,我们每人手里拿一块月饼,到楼下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月到中秋分外明”,是的,今晚的月亮特别明亮。一轮圆月像一个银色的玉盘高高地挂在天空中,皎洁的月光,像水似地泻向大地,照亮了整个院子。天空中云很淡,风很轻,月光很美,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7:搁笔中秋节

说来很惭愧,真正的吃月饼和赏月着实还没有实现过。以前的时日,大都是在外面,或许真的没有歆享陌生弯月的福分。就像今晚,仍旧在床铺的前案深读。以前是很惮怕聒噪的,尤其是写随想。然而现今竟习惯了听歌,而且音量该过了四周,屋外万籁俱寂。耳机内仍旧是蔡琴的“雨后花”(ape)……

我有一个朋友,大抵连我也搞不清楚关系,以前寒暄、聊天时面带笑容,完全不会掩饰。前几天碰面了,倏忽间就显得拘谨了,空气也僵闷的狼籍弥漫,雍容不再。我是很擅于把朋友的关系弄僵,然后,又会无所适从。看过网上有个关于“平时朋友”的论坛,有人跟帖说“朋友是用来消遣琐碎的时间的”随后又跟了“但愿一直可以这样”。假若这般的定义“朋友”,我的知己就微之又微了。

我在以前的很大一段时日,总迷恋说“bonjuor”(法语“你好”的意思。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的法语。)但是,热度过后冷淡便会袭拢而来……尔后我才知道,当你见到外国人你会豁达的来句“同志:你吃了么?”。估计大多的人都会抓狂的。

就在刚刚下过雨的今天,我没有想过月亮会如此的圆亮。吃罢饭回寝室的路上,看见了许多庆祝的“莘莘学子”,有的甚至还带来了啤酒。父母每天都是高三的生活。我一直以没有时间的理由推脱着没有回家过中秋节,就在此刻,弟弟带着父母的慰问接着短讯已经传了过来。我一直对身边的朋友劝慰“要是想家了,就会家看看罢!”弟弟今年才10岁,发个短讯至少5、6分钟,母亲眼神不是很好使,通常就是弟弟念母亲听。接电话母亲是很谨慎的再加上眼睛近视,电话总得响十几秒,而我的电话,母亲是毫无犹豫的……

今晚照旧是寒冷的。吃过室友王皓天带来的一盒月饼,吃罢就卧了床。窗外的月光撒了一地的霜尘。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8:那年中秋节

文/文竹

记得,那还是十几年前的一个中秋节。

妻姨表弟阴历八月十六要在老家应县结婚。新婚夫妻俩在太钢的一个采矿厂工作,地处忻州代县峨口镇的富含高等级铁矿石的山角下。这里有条铁路通往北京和太原。

十五那天清晨,提前从大同出发参加婚礼的我们,突然接到她姨家的邀请,要我们夫妻履行一项特别的任务,去代县峨口接亲,并知道亲家那边已准备好两辆汽车。我们只需坐车提前赶到目的地即可。但我们夫妻知道,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啊!

中秋节是人们合家团圆的日子,加上当时交通不很发达,要买一张车票真是难上加难。

好不容易托人搞到两张到砂河镇的长途汽车票。我们硬是从返乡人的大包小包和人丛中挤进车尾的两个座位上。汽车在崇山峻岭、坎坷不平的山路上缓缓前行。我们被健壮的农工们挤得像“苗条的黄爪”似的一起一落在人群中。遇到颠簸时头能撞到汽车的顶蓬上。车上弥漫着果香、月饼、劣质烟草、汗臭的混合味道。车上农工们用异样的眼光不时地扫视着我们---我们两个穿着体面的城市干部模样的中青年人。

汽车在山中蜿蜒行进。车上人默默地各思其想。我也构想着这趟不寻常的旅行。

十一时左右,在砂河镇下车后,立刻赶到当时名曰“五台山火车站”问询购买去峨口的火车票。得知火车下午三点开前一小时才卖的讯息后,我们准备离站进镇吃点饭。此时,站上仅有五六个青年人在玩扑克打发时光,也像是等火车的样子。不知他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这个合家团圆的日子。

砂河镇是个比较繁华的小地方。它因附近山里有稀有金属等矿藏,又紧傍铁路,人们生活比较富余。街面饭店一个紧挨一个。一路问去,今天没几个开的。正略带失望地问到最后一家时,店主人见我们这个时节过来吃饭,既诧异又同情。“和我们家一块吃吧。今天是中秋节呢!”。饥肠辘辘的我们没作任何推辞,坐下和他家一块过了个非同寻常的节日。饭后我们象征性地留给他们一点钱,作为友情的回报。

离开车时刻还有一段时间。于是,我俩在火车站附近闲逛起来。一会儿,漫步在公路旁;一会儿,追逐到田野里。尽管旷野迷蒙,行人稀少,但穿着入时的一男一女,还是十分惹眼。秋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也烤着我们。走进玉米、高粱地看收成时,我猛然想起电影《红高粱》中的情境。“我们极像偷情的男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和特殊的地点。”我和妻子都领悟出了这个的意思。“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有情更添情”。我们互相挽挎着,漫步中带着些许羞涩,些许骄傲,和些许感慨 ……

下午三点许,火车开来了。这个站上车的也就不到十个人。车上也没有多少旅客,车厢里空荡荡的,座位上到处是煤粉面。这是晋煤外运中对此车的光顾。我们找了较干净的座位并垫了张报纸坐了下来,隔窗欣赏沿途的风光。铁路两旁全是金灿灿的向日葵。一片片整齐地绽放笑容的脸,目送列车和我们前行。

大约四十分钟后,火车途停峨口镇。表弟早就在站台上迎候我们了。他戴着眼镜,文质彬彬,是北京科大毕业后分配到太钢的。由于学的是采矿专业,便又安排在这个小镇的采矿分厂担任技术工作。在采矿厂的接送车上,他兴致勃勃地介绍分厂的概况、主要矿产和生产流程。放眼望去,山角下,几十辆重载汽车轰隆隆地拉着铁矿石前往铁路货场,然后通过铁路送往太钢。

晚上,亲家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接风晚饭。亲家住在一个整洁的生活区内,紧傍山边的楼房。从楼房窗户向山上望去,影影绰绰的,貌似幽绿的灌木和草丛。也像我们那里的山,秃秃的不很美丽,但下面蕴藏着闪光的矿产,是内秀的山脉。

是夜,极想亲眼目睹“外地的月亮”。但,高山拦住了我们的视线。我想那湛蓝深邃的天空,一定有个冰洁般的玉盘挂在天上。我默默地祈祷,让她的玉容穿透一切障碍闪亮在我们的心房,照亮思乡、思情人的心房 ……

身在异乡为寄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亲不亲,故乡明。月,永远是故乡的好啊!在异乡的新房,在思月的恋潮中,我渐渐进入梦乡……

每年中秋,我都会忆起那年中秋的浪漫之旅。今年更甚,于是写文记之。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9:中秋节

文/何章正洋

中秋节到了,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在家过中秋节。妈妈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月饼,有火腿的,有五仁的,有水果的,有豆沙的,还有蘑菇的……真是香甜可口,美味极了。

此时,一轮明月升起来了,大地洒满银光,多么像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一阵清风吹来,飘来阵阵桂花香,令人陶醉极了,蛐蛐叽叽地叫着,好像在开中秋晚会。

我拿起一块月饼,边吃边看着明月。透过朦胧的月光,我仿佛看到农民伯伯在田间辛勤地劳作;环卫阿姨在清理垃圾;交警叔叔在街头指挥交通;还有乞丐老爷爷不知他们现在是否和我一样吃着香甜的月饼?

我希望总有一天,所有的人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中秋佳节。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10:生之趣,在一粥一饭中

文/杨秀云

中秋节,收到作家雪小禅回复的微信是后半夜,那时,她正要赶赴机场去武夷山。她的微信是一则短文,回复如此盛大颇让我意外而高兴。“最喜的是这仲秋时节,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烫一壶热热的女儿红,倚仗着微醉微醺,云有多高心就会有多高!天水辽阔,一派清明,秋山秋水,烟光云影共我徘徊!”字里行间都是对生活的感悟和享受,一句一景一事,花香、蟹香、酒香袅袅,作者在花下赏月的愉悦跃然眼前,真是好时光、好心情呀!

忽然觉到人与人的差距。

中秋节的下午,去超市购物,里边顾客拥挤、人声嘈杂,各种气味混浊。我热汗涔涔,匆匆拎回大包小包,已食不甘味。晚上,仅一碗冬瓜羊肉汤就打发了传统佳节。那些超市的购物者们,大抵同我一样,也挤掉了过节的心情。由此想到芸芸众生,或奔波红尘、慌慌劳碌;或疏懒潦草、无聊度日,忽视了最基本的生活,何谈享受美味的精致?节日,也过得潦草而马虎。以致出现了过节不适症,有的感叹“没有胃口,吃什么也不香”,有的在暴饮暴食中寻找往昔对美食的感觉。原本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奋斗改变命运,为什么丰衣足食了,反而体验不到节日之乐和盘中美食?原因在于心灵的花园早已荒芜,精神世界贫乏苍白,已经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以致节日变味,人生变味。

享受生活,是一种能力,需要修养。当对感官存在的意义有一定敬畏时,当除了眼前的苟且还让心灵保留一点诗意时,或许,就能于俗事庸常的生活中获得不同凡响的发现。谈到喝茶,有文学大家写到:“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这哪是饮水止渴,纯属上升到精神享受了。吃饭也如此,物质不是问题、果腹不是问题的时代,对生活的理解和体悟也需要自身的内功。推而广之,我们有目不能发现色之美,有口不能辨味之甘,有耳不能听声之韵,有鼻不能嗅花之香……封堵了心灵之窗,浪费了上苍馈赠给我们的福分。

海伦·凯勒,美国历史上伟大的女性,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哑残疾人。她说,假如给她三天光明,要看看亲友的眼睛、婴儿的面庞,看看家里琐碎简单的东西;看看绚丽多彩的落日、宏阔而光华灿烂的朝阳;看看千奇百怪的高楼大厦、街上妇女们色彩斑斓的服装和商品琳琅满目的橱窗……读了她的文字,被深深触动。她希望只要三天时间就可实现的愿望,感官健全的人却麻木到熟视无睹,有眼睛的人所看到的东西其实很少。是审美疲劳吗?不,是审美神经从来就没有正常发育。我们一方面满足于饮食男女的温饱和腹胀,一方面为了物欲虚荣而对生活的精美不屑一顾。结果,身为物役,缘木求鱼,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疲惫不堪、忧心戚戚,难得浮生半日闲。

很为两则故事感动,“十年动乱”时,文学翻译家冯亦代在劳改农场做着力所不及的苦役,有一天,衣衫褴褛的他推着沉重的粪车,走过一个农家茅屋时,看见硕大金黄的向日葵,从篱笆里探出头来,背景是澄澈碧蓝的天空,美丽非凡……从此,他每天拾粪时,总要多走不少路,到这家农户门前兜个圈,就是为了看看向日葵———面对向日葵,他想到凡·高,得到了力量,那是一种疯狂的渴望啊,绝望中蕴涵着希望!画家黄永玉提到这样一件事,他的表叔沈从文在下放湖北咸宁劳动时,已年过花甲,多雨而遍地泥泞的季节,老人给表侄写信,说:“这儿荷花真好,你若来……”荷花,出污泥不染,超尘脱俗地绽放,娉婷而遗世独立,对困境中的人是多么好的抚慰和启示。看了表叔的来信,黄永玉说:“我虽然也在另一个倒霉的地方,倒真想找个机会到他那儿去看一场荷花……”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怎么能付于断壁残垣?处处有美好,与境况际遇无关,需要的是发现的眼睛和敏锐的心灵。在日常,在周遭,在一花一木中,感受阳光下万物成长的绚烂和轮回,品享生活花开的精致和芬芳,才是天地间其乐无穷的人生!

品享细微而凡俗的生活,有些古人做得好。想起一首小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多么温馨的场景和可爱的享受。人间烟火,民以食为天,在这一点上,没有谁能免俗,高低之分就在于可否品出活色生香。如果能一丝不苟地对待一粥一饭,颀赏其色其香,发现其独特的滋味,每天都会得到小小的快乐。况且过节,有酒有肉的日子,我等凡夫俗子,更应让心灵放假,认认真真地过一回琐碎的生活,与家人分享一下饮食之乐,这不正是垂手可得的幸福?

“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如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不入雅士之流,不会琴棋书画、残荷听雨,也不会“温一壶月光下酒”,熟不知,情趣就在柴米油盐的简单生活里。同事说过这样一句话:“活着真好,草莓过季了吃杏,杏过季了吃桃……”的确是真理!吃得时候,动作一定要慢下来,要欣赏一下草莓的鲜红、杏子的嫩黄和水灵灵的桃粉。即便到了菜市场,也要记得欣赏黄瓜的碧绿、辣椒的艳红、茄子亮亮的紫和芹菜又香又嫩的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