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时令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时令文章1:写给春天
文/马嘶鸣
时令已过大寒,挥手告别大学已然许久,春天的脚步渐行渐近。
儿时的梦想,就是身着深蓝色的警服、头顶庄严的国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2014年7月,我如愿以偿,来到了高交大队陕川界巴山执勤点,心里着实荣幸高兴,也算是圆梦吧。记得那晚难眠时,望着蜿蜒的高速公路、看着被路灯拉长的树影、听着不知名的虫鸣声。心里瞬间空荡,情绪堆积瞬间满格,是有些恋家,但更多的是陌生。在这里,我意外遇见了我的初中校友,他竟然也在这里,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我们一起打球、健身,慢慢地和其他同事也熟悉起来。一起起床、一起吃饭、一起上班,仿佛又回到了大学宿舍,还有那让人无限怀念的大学生活。
“激情在热血里激荡,寒来暑往,尘土飞扬,只为那生命之舟导航”。这跌宕的词句或许是对交通警察生涯的第一描述。交通警察在警察队伍中只是最为平凡的一个警种,没有刑侦警的刺激惊险,不像巡逻警英姿飒爽,更没有治安警的潇洒威严。长路上的岁月更像是一首歌,一幅画,我们用汉水谱写青春的旋律,用艰辛描绘靓丽斑斓的色彩;检查服务的时光更像是一条河,我们用理想和追求闪烁成欢腾的浪花;巡逻的日夜像是一座钟,我们把每一项工作都当成神圣的责任和使命。这就是肩负着祖国神圣使命的交警,因其工作的特殊性。也常三餐不济,也会晨昏颠倒,但作为交警我们是光荣的,我们守卫着法律的天平,让肇事者得到严惩,使受害者得到救助,护卫出行的平安……
热爱工作,忠于事业。我常给自己说的一句话就是“阳光下做人,风雨中做事”,做事重要,做人也重要!老话说“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翻看词典“工作”二字,释义为在长时间内做重复的动作,通过工作来产生价值,主要指劳动。我觉得工作是通过劳动产生价值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人人都应该有工作、人人都应该好好工作。刚从校园走出来的我,涉世未深,没有太多经验与磨练,遇事不沉着冷静,显得过于浮躁。在工作中得到的每一次指点开导,都让我收益受益。在岗位上得到的每一次帮助照顾,都让我感激感谢。感谢那些在工作与生活中帮助、照顾过我的人,谢谢你们!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不知不觉中2014年结束了,总感觉过的太快,总感觉还有回忆。记得,毕业收拾东西出校门时的落魄。记得,穿上警服面对镜子时的激动。记得,第一次被司机师傅称赞时的欣喜。记得……
太多的感悟、太多的慨叹,无法一一倾诉笔端。车流作韵,大道作弦。又是一年春天,新的开始,祝愿所有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幸福安康,所有看得见看不见的的旅程都平安顺畅。
时令文章2:燃烧的梧桐叶
文/松山居士
时令深秋。大前天早晨,上班路上,一片黄灿灿的落叶,吸引了我的眼球,我躬身捡起它。
仔细观瞧,叶子湿润饱满,鲜嫩金黄的叶面上,镶嵌着针头一样大小的绿斑。叶片,像一只蝴蝶的翅膀。在开始一天的忙碌之前,我随手将它放进了抽屉。
三天过去了,那片湿润的金叶,已完全失去了水分,枯萎地卷缩在角落里。用手抚摸,干枯且无弹性。我不禁感叹:时光这把刀刃,或会不经意地给万物划下一道或深或浅的伤口,然后,在愈合的伤口上,长高,长大,长壮。繁衍。
夜晚。窗外。月色朦朦,秋风瑟瑟,落叶沙沙。
那片叶子,仿佛从夜空神秘的通道跳进我的脑海,唤起记忆深处,一段稚嫩的时光。
当时的小县城,机关学校,厂矿企业,以及通往乡下的公路两旁,到处都是春荣、夏茂、秋瘦、冬秃的梧桐树。每到秋天,梧桐叶,便成群结队地从空中飘下来,漫盖大地。
几乎每个礼拜天下午,我都会领着两个弟弟,在道旁路边、院墙内外,把宽大的落叶,用一根细绳穿起来,直到拖着水车一样的桨叶。在晚霞的催促下,回家。
那时候,由于居民生活用平价燃煤,是凭票供应的,而且数量很有限,因此,城里的家家户户都支有锅灶,煮饭、烧水一般多用柴草,我们叫柴禾或柴火。柴禾,一般从市场上购买,也有托人从山里代购的。对于平常人家来说,宽大的梧桐落叶,是秋天小小的赐予。轻缓炊烟,似乎在向上苍传递生命的气息。
我曾在农村的奶奶家呆过几年,知道农村孩子划柴禾是用筢子筢的。而我,更喜欢一片片地捡拾叶落,然后把它们穿起来。仿佛,穿起一片叶落,就是燃起一朵火焰,端上一碗饭香,听到一句鼓励。
小小落叶,那么容易点燃,那么容易燃烧,那么容易满足。还懂得感恩。凋零之后,也不忘记亲吻生它、养它的根土,回归母亲的怀抱。
现在的马路边、庭院里、公园内,已很难看到梧桐树了,它们的身影,已被常青树、常青藤所替代。那些斑驳的梧桐叶,只能借着梦境,向我眨着忧伤的眼睛,似乎在问我:还记得我吗?然后,乘着燃烧的火焰,飞逝。
时令文章3:用爱取暖
文/宋芳华
时光清浅,凭任时令轮回,只眨眼间,一年又是岁末。
看飞舞的大雪渐漂白了整座城池,心头便不由得涌现出一种念头:暖一壶酒,或泡一壶茶,与你围炉而坐,促膝而谈。无烦无恼,岂不乐哉。
这样想着,也顺手接一朵雪花,手心里的那一丝清凉伴随着念想,缓缓深入。此时的情景故事里,应该有你!远隔着那些饥饿、忧伤、动荡、和狂热,遥望春天。哪怕跋山涉水,也要去聆听花开的声音,因为,我坚信,春天还在路上。
当我把一片雪花融化在手心里的时候,心中其实充满了暖意,亦或是多了些许期待,如同期待一朵花开。我突然觉得,爱上了这个冬天。
好吧,既然爱上这个冬天,那就认认真真的去做一些暖心的事,譬如:轻轻地问一声,你还好吗?或者写一段文字伴你入梦,可好?
呵!你可明白,岁月薄寒,我们只好,用爱取暖……
如同这场突如其来的雪,欲望纷纷扰扰,而雪后的相逢和别离,或许一样的持久。这样的场景,适合谈一场恋爱,两个人说着说着,春天就来了不是?
我蹑手蹑脚走着,生怕惊扰了你的清梦;也小心翼翼的看着,在那时光的不远处,依然是梦与爱的纠缠,是呵,只欲望才是不死的念想啊!在冬日的仰望里,梅依然坚挺,雪依然苍茫。去采一缕温暖的阳光,也暖一暖所有情景故事里--那些美丽的怀想。
雪,你是上天派来的精灵吗?若非精灵,那又为何一个姿势便成一首诗、一朵念想便成一句痴?好吧,别回答,让我慢慢领会。
当相逢和别离撞入我怀里的时候,有点凉意、有点感叹、有些担忧也有些想念。你能陪我,看一场雪吗?
时令文章4:季秋抒怀
文/高永军
时令已经进入季秋,突然间就觉得,我心目中真正的的秋天到了。
天气渐渐凉起来,一早一晚外出锻炼的人逐渐减少,衬衣加外套已是人们着装的标配;白天的时间也渐渐短起来,下午6时刚过,天就黑下来,再也没有了初秋时节下午6点钟艳阳高照的感觉;秋风也渐渐刮起来,一阵秋风刮过,公路两旁高大的白杨树上枯萎的叶子洋洋洒洒密集的飘落,打着旋儿追逐着行驶的汽车。
多少年来,我一直认为,没有落叶的秋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秋天。这个时节,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完毕,放眼望去,一片空旷的田野,只有种植园里红红的海棠果儿、山里红和路边稀疏的红的黄的月季花、野菊花儿点缀着晚秋的景色,落叶就成了季秋里独舞的主角儿。
没有风的中午,坐在窗前,一边享受着暖阳的爱抚,一边看窗外白杨树、梧桐树枯黄的叶子静静的飘落,一片儿一片的落下,毫无声息。小城的街道上,洋槐树的叶子也开始脱落,满树槐花早已被一串串的槐豆所代替。洋槐豆也叫槐角,是一种北方常用的中药药材,泡水喝可以清热泻火,凉血止血,还有改善视力、发质的功效,另外,据科学家研究发现,饮用槐豆泡的茶汤,高血压、血脂肪也会获得改善。在我的记忆中,槐豆也可以吃。记的小时候,母亲就曾把槐豆用清水浸泡后煮熟了给我们吃,依稀记得那和黄豆、大绿豆差不多的味道。
河边的垂柳,因为有河水的滋润,落叶最晚,在这个季节里,依然是柳色青青,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有风的日子,是从北面刮过来的秋风,不怀好意的把低温一点点向南推进,风中藏着利刃,浸润着花草树木,侵蚀着世间万物,于无形中慢慢终结生命。
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小城的运河景观带中,盛开着各式各样的菊花,与百花凋零之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那黄色的菊花,黄色的花蕊像火苗,给人温暖的感觉,张扬着生命,引领着季秋季节赏花的潮流。
霜降过后,已是晚秋,在这个时节,如果你能有幸参加一场菊花花展,目睹一场菊花盛宴,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在万物日渐枯萎的日子,赏菊花就成了心理上视觉上奢侈的享受。既有闲适之乐,又有点滴感悟。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在人生的拼搏之余,在秋风对万物的肃杀之中,观菊花依旧昂首盛开,赏菊花不畏秋风绝处求生之精神,亦有所得。
时令文章5:裸春夜雨
文/若成风
按时令计算,冬季早已退幕。可它的威严尚且犹存。清冷的感觉在晨暮里油然而生。让人只想偷懒在被窝里寄存着丝许的温暖。房外有鸟鸣的声音,清脆悦耳,似想撕破清晨的宁静,又或是想唱破清冷,渴求着春暖花开的到来。
走出房间,踩着竹梯,登上置顶,瞩目远眺。依然一片光秃的苍茫!冬天的寒威依然起着不允反抗的效用。当然,除了触眼可及的香樟、木樨、冬青还在依旧威武的抵抗。在寒冷中,它们越发地把自己穿得墨绿些,这样看来,深沉,默许得上一个合格的长期斗争者。
然冬寒没有过分的嚣张,在阳光的明媚中渐渐隐匿、缩影,成为一种念冷的人的惦记!春阳不愠不火地裹着缓缓苏醒的大地,慢慢地孕育着春的繁花似锦。
万事俱备,只欠春风。待春风一抚,春满人间!小草给大地戴上了绿帽子,大地笑出了花儿。这里,值得赞扬安慰的要算小草,冬欠一把火,春欠一掌风。
三月未到,柳絮不飞。只有轻风徐徐,宛如少女羞涩的亲吻,柔在面庞,漾在心里,惹来一片惬意。
当然,这是白天的温暖,有阳光,特别是午后慵懒的感觉。穿过千绦万丝的垂柳,那灿晃的明束,弹起落定的尘埃,剪下满地的碎媚,在春的流光里,荡漾了几多缱绻,舒朗了几番清逸。
到了傍晚,天色没有预兆地增厚了一些云朵,酝酿着……凝聚着……等待着……
待人们醉人梦香。春雨偷偷地蹭下几滴,没有人的惊扰,开始一阵急啪啪,短暂的;紧而又缓和起来,变得轻盈盈,似怕吵了别人甜美的梦境。
细雨无声,夜作曲章。雨滴儿敲在家家户户,如弹奏的琴键,催生着一支香醇的摇篮曲。偶有几户失眠者,起身收理露天的衣裳;又或躺在床上静静地听着雨曲,豁然开朗或幽叹深呼;又或冥想春意,想快点煮入梦乡。
寓言雨是有灵韵的。可以洗灈污垢,净美心灵,亦可聚多成渊,淹人于底。这就要看听雨、赏雨的人的心态。
这是一场——裸春里的夜雨,凝着一股寒凉,滴在身上,丝丝发颤,抖落身上几许遥寂。举掌呵护住一颗,借着房里璀璨的灯光,折射着令人莫名的惊喜。忍不住琢磨:雨若有味,当数纯洁。这不仅仅是它自身晶莹剔透,而是藏着一笔水晶的心态,有着一种悠久的怀念,勾勒着令人唯美的记忆。
读过一句:你忘了回忆,我忘了忘记。且不论这句在佚名何种心情写下的,至少这是一句有故事的话。很多人在人生的成长中淡却了回忆,迷离了心绪。但无论曾经是如何最美或最坏或不值一提,一旦有了雨的点缀,心情也难免的滋润起来了。
至少心曾湿过!
在这春夜的雨里。清冷点不燃瞌睡。古老的思绪穿不透亘古的时间,只能蛰伏成一种睿智在书中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很想知道一觉醒来的情景,是否会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奇妙,尽管这里桃花还没绽,只打着苞儿。希望这一夜的寒冷能够冻裂它们的芯,翌晨一睹——夜来风雨声,花开知多少?
夜很深,空气标榜着寒气蔓延在四处;雨很柔,情绪沾染着湿润飘逝在远方;心很静,沐着夜,浴着雨,温暖在开花。
落笔于二零一三年二月二十八日
时令文章6:青山依依新田地
文/杨眉官
时令虽已立冬,我却还感念着乡村多彩的秋日。
那天,头顶上沐浴着淡淡的阳光,面额前抚动着轻轻的柔风,我还没有走进村庄,眼前那田园的风光,就浪漫了我的心田。
是的,乡村里的秋天,跟城市里的就是不一样。那青一块、紫一块、黄一块、绿一块的色彩,好像是铺在大地上的花布,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呼吸着从田地间飘来的清爽,看着眼前斑澜的彩色,仿佛觉着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故乡的秋天就是这样的。当秋天到来之时,那斑澜的色彩就会盈满我的眼帘,那凉爽的秋风就会抚慰我的面颊,我和村里的小伙伴,陶醉在秋色里,到处疯颠。上山摘果子、逮圪狸,下河摸鱼儿、抓青蛙,还会跑到草丛里逮蚂蚱……童年的那些记忆,总是陶醉在乐趣里。
后来我离开了村庄,有几次回去,看见大山沉默了。大山沉默在人们的向往富裕中,但人们把山梁采挖的一片疮痍。在责任心的驱使下,我找到一些部门,说出了我心头的疼。
去年我回过故乡一次,看见山梁有了改观,种植了一些树木,绿了,没有人再开采了。
啊!大地母亲,抚养了我们的母亲,我们生存依赖的家园,又一天天茁壮健康起来。
今秋,我没能回故乡。而是来到一个陌生的村庄。在村边举目四望,从村里窜出狗来,冲着我“汪汪”叫了起来。我正不知如何是好,跑出几个人,一边呵斥狗,一边问我说,是不是来旅游的?
当他们得知我是特意来乡村里看看秋天的,赶紧介绍他们的旅店。说住在这里,既可以到果树园和葡萄园采摘,还可以带我到农田里去看看。
我不想住店,只是来感受秋天。我摆摆手,独自一人走进了村庄。嗬,眼前的村庄,跟我想象的不一样。没有小平房,眼前出现的都是二层小白楼。进村的道路也不是泥土路,而是宽敞的水泥路。摩托车、电动车、小汽车,从我身边不时开过。道路两旁建着许多绿油油的蔬菜大棚。
我慢慢走进村里,发现秋忙之际,有好多人并不下地干活儿,而是坐在街边打扑克。惊讶中,由不得向一位善眉善眼的老年人问说。
老人眯起眼,看着我嘿嘿笑了。说,现在的秋收,不用像以前,以前秋收都是靠人,现在有收割机,忙上几天,啥事都办完了。
哦,原来这样!我抬头向村里望去,没有听到牛马的嘶叫声,只是看见那些白色的二层小楼下,停有不少的小汽车、三轮车、电动车。我看到今天的乡村,跟过去真的不一样了。
我走在村庄,没有看到王维笔下“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情景,倒是感觉出了孟浩然笔下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好景象。
乡村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我到乡村里去寻找秋天,感受到的是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今天乡村的那种惊人的变化……
时令文章7:夏日的早晨
文/段嘉婷
西安的夏是不按时令来的。它总是悄悄地向你打一个招呼,也许某一天的清晨,当你睁开惺忪睡眼,窗外的绿意便更浓了。褪去了春的青涩,西安的夏拥有无限魅力,即使一个早晨也有万种风情。
在西安,夏日的早晨是安静的。风干爽又充满活力,给你献上一个火辣的拥抱后便吹着口哨跳开了。天空中的白云被风吹成各种形状,一会儿是两颗心,连在一起宣告古城的幸福指数达到了百分百;一会儿又散成了一群绵羊,悠悠然地踏着步。风起云动,又安静地绘成了新的图案。地上不知名的小花贪婪地汲取着清晨带来的甘露,等待迎来那恣意地绽放。一切都是安静的,空中偶尔掠过的飞鸟撒下一片叽喳声,诉说着它们眼中的古城之夏。
在西安,夏日的早晨是忙碌的。单是姥姥家的小小阳台,就从六点多开始忙个不停。姥姥起床后,总是先为心爱的太阳花浇水,从东到西一个不落。原本是一盆干瘪的花苞,皱巴巴地挤作一团,可不一会儿就变得饱满起来。红的,白的,粉的,黄的,紧紧合拢的,绽开小口的,舒展了一半身子的……仿佛只要一瞬,就会迎风怒放了。在这奇幻的魔术秀里,有几位身着黑黄相间条纹服的先生,嗡叫着,扇着透明的翅膀,钻进了花苞里。不一会儿,它们的脚上虽然沾满了黄澄澄的花蜜,但仍旧不甘心地在花丛间横冲直撞着。每每看到这一幕,总会想起一句话,“自然每天上演的画面都是我们生活的缩影”,可不是吗?
每个夏日的早晨,古城便这样从沉睡中安静醒来。一切都有条不紊进行着,从慢节奏的黑夜转变成忙碌的白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伴着雁塔钟声,红日从一个小点开始,冉冉在高楼间跳跃,升起,最后登上天际。老人们的锻炼声,小贩们的叫卖声,汽车的鸣笛声,鸟儿的欢叫声……此起彼伏的声音汇聚成古城的早晨,在天边悄悄弥散。
时令文章8:情暖冷冬
文/雷媛媛
冬至在我们家,是时令节气,也是一个重要日子。公婆身体还算硬朗,一年到头从来不用寻医问药。然而,每年冬天来临时,公婆都要去医院打一个礼拜的吊瓶。公公一直都很注重养生,他说气温骤降,输些营养液体能增强身体抵御疾病的能力。公公说保养调节身体要顺应时令气候,他特意把住院的日子定在冬至这天。
回家陪父母上医院,成了我们家迎接冬天的仪式。冬至一大早,散居在小城的兄弟姐妹们,都会放下手头的大事小情,匆匆往老家赶。
一行人赶回家,帮公婆收拾好行李,浩浩荡荡拥着公婆去医院。楼上楼下一番忙碌,把公婆在病房安排妥贴。公婆躺在床上一脸笑意:“看着全家人围着我们忙乎,心里真热乎!”我们这些子女们,心里也是暖融融的:有机会在老人床前尽孝,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啊!
打开网络,好友的个性签名更新为:拥个暖男过暖冬!后面是个娇滴滴的笑脸,一看就是情场得意的表情。好友在情路上披荆斩棘好多年,刚开始立誓非土豪不嫁,屡屡受挫后把目标降为经济适用男,后来又想找个“都教授”……寻寻觅觅,最终把自己熬成了资深剩女。看她现在的签名,好像终于情有归处了。
拨通好友的电话,不等我开口说话,她的幸福就溢到了我的耳边:“正要给你打电话呢,我决定订婚了,青春好年华眼看连尾巴也抓不住了。再说天冷了,一个人的冬天好难熬……对方没什么钱,却是个标准的暖男呢!”
是啊,最好的感情归宿,无非是有一个人,能给我们脚踏实地的爱:热的时候开空调,冷的时候盖毛毯,饿的时候做吃的,渴的时候烧开水,委屈的时候温柔地劝慰……好友在冬天来临时,终于遇到了她人生的春天。
快递员敲门送快件,打开包裹,抖出一条艳红的羊毛围巾、一件雪白的羊毛衫。一张精美的卡片随之掉了下来,卡片上的字迹温婉秀丽:亲,冬天来了,亲手织一份温暖邮寄给你!原来,这是隔着千山万水的网友,为我寄来的礼物。
网友是南方人,多年前因为喜欢文字,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前些天我在网上跟她抱怨:“冬天就要来我们这里了,真羡慕你生活在温暖的南方,不用经受严寒的侵袭!”她说要寄一份温暖给我,以为是玩笑话,没想到她真的做到了。针短线长,这千针万线都是她浓浓的情意啊!
凛凛冬日,山寒水瘦。在萧瑟衰败的季节,用心感受那些身边的暖事,恍然觉得,心的世界花开春暖!
时令文章9:大塘游记
文/伍祖华
时令已近仲春,田间地头,各种花次第开放。在桂北全州,近期最风光的恐怕是油菜花了。不信去看看微信朋友圈,晒的尽是金黄色的花海,美景美人,那是说不尽的撩人。已在南宁工作的粟仙,经不起故乡花海的诱惑,趁着周末急匆匆地赶回了全州。
在全州看油菜花,主要有两个地方,一是龙水的桥渡,二是安和的大塘。我们选择去大塘,因为那里除了看花,还有一处人称“小九寨沟”的山村也早就吸引我们了。
3月4日,星期六。天气预报说有小雨,还好,只是阴天。我和粟仙、小谢等五人,在县城吃过早餐,便驱车直奔大塘。原想今天只要不下雨,就是万幸,不想到达大塘时,天空竟然还亮爽起来,虽然仍不是拍摄油菜花的最好天气,但也足以令我们由衷地感谢上苍垂青了。
大塘是全州安和镇的一个村委,129县道穿村而过,交通很方便。我们到达时,油菜花田边已有数十人在观赏、拍摄了,从停在公路边的车辆及各人携带的装备来看,有些人是路过花田,见景生喜,临时下车观赏,用手机拍拍,也有的是带着摄影的“长枪短炮”有备而来,至于那几位忙着替一对青年男女拍摄婚纱照的,则肯定是一专业团队了。
此景此情,让昨晚才坐夜车回乡的粟仙立马兴奋起来,趁着光线好,抢拍了几张后,就对同行的小谢说,你是女的,又是老师,会讲话,去跟那几个穿红衣服的美女沟通一下,能不能配合我们,拍几张美美照?
一会儿,小谢便兴冲冲地回来了,说,成了,有两个是我的同行呢!原来那四个红衣美女都是本地人,有两位在桂林从事教育工作,也是趁着假期回来看望父母,顺便赏花的,另外两个是陪他们来的,都很好说话呢!
于是开拍。几组照片拍下来,大家都尽兴了,也相熟了。互加微信后,我们便打算离开,去大塘的龙井一游。一年龄稍长的红衣美女说:“我家就在旁边那村子,大家相遇就是有缘,你们跟我侄女又是同行,中午就去我家吃餐便饭吧!”我们连忙推辞,说还要去龙井一游,起码得一个多钟头呢!她则热情地说:那不是正好吗?等你们游览完了,我们也煮好饭菜了。盛情难却,我们愉快地答应下来。而后,驾车去龙井。
龙井,“古名鱼井,位于安和镇龙家村旁岩石岭下,泉水清澈质好,四周树林茂盛,环境幽雅,丰水流量1000升每秒,枯水流量700升每秒,是境内第一大井泉,可供饮用并灌溉农田10000余亩。”这是县志《全州志》中的描述。为啥古人称之为鱼井呢?据说是因为泉水从岩穴中涌出后,形成两个数亩大的深塘,清澈的水里常有鱼儿游泳,大者体长数尺,小者亦尺余,鱼不畏人,投以石摇尾而已,故才有鱼井之称谓。
从129县道转入村道,有一门楼,很醒目;沿着门楼下新修的水泥路再行约一公里,便到龙家村了,全部车程也就几分钟。一下车,便觉眼前一亮:一弯溪水,从村头轻轻流过,一簇簇水草,在水流中摆动起舞,便若在空气中被风吹拂着一般,是那么的绿,那么的柔;小桥边,几株茶花正盛开,绿叶枝间点点红,真一个靓丽;空气极清新,闭着眼,深吸一口,从头到脚,便觉一阵舒爽,仿佛全身三万六千个毛孔都睁开了眼。沿着小溪边新修的木质栈道,我们溯流而行。几只白鸭,在栈道下的水里自在地觅食,过往的行人,似乎与它们毫无相干;洗衣服的紫衣大嫂,一边麻利地在溪水里漂洗着衣服,一边笑呵呵地回答我们的提问……
在村中穿行数百米,小溪蜿蜒到村后。栈道沿着溪边柳树延伸,高高的树影,倒影在蓝汪汪的水中,与天连在了一起。栈道上,有三三两两的游人,悠闲地漫步;一个深潭的对面,一老农在种树,我问道:“老伯,种的什么树呀?”
“白果树。等秋天你们再来,黄爽爽的叶子,更漂亮!”老人乐呵呵地回答。
我指着身边的潭水又问道:“这是最大最深的塘(潭)吗?”
“不是。你们再走过去一点,就到最大一股井水涌出来的地方了,那里深不见底呢!”老人热情地指点。
果然,又走了两百米,过一小亭,一汪湖蓝色的潭水便展现在眼前:绿树环绕的水潭中央,一大股泉水静静地涌出,悄悄地向四周扩散开来,若不注意,还当就是一潭静水呢。大自然就是神奇,这么大的水量涌出,却是如此的无声无息。
小谢走到潭边,拘一捧泉水,说,这水是温的呢!
旁边一洗菜的大妈接口道:“你热天来试试?冰骨呢!”
这我相信,冬暖夏凉,这是上好泉水的共性。
还想继续往前游,却被告知前边虽然还有好几处绝美的井泉,但还在修路,不好走!正犹豫间,便接到了红衣美女打来的电话。看看时间,已是十二点半了。她在催我们去吃饭了。
那就留点念想待下次吧!这么美的花,这么美的景,更有这么淳朴真诚的人,这样的地方,不就应该多来走走吗?
时令文章10:时令之味
文/钱红莉
二十四节气中,对于清明,我一直怀有美好感情——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后,地气盛极,我家门前一树一树的泡桐花,紫嘟嘟地垂坠而下。
【清明螺】
菜市里售卖的螺蛳,大多为沟沟汊汊里出产的小螺蛳,不太经吃,要么挑出一丁点黑咕隆咚的肉粒子,与春韭同炒。
我曾于芜湖吃到过最美味的一种螺蛳,叫作酿田螺,亦即——清明螺。
田螺是一种生长于水田的浅水螺,大于鸽子蛋。先用老虎钳剪去螺尾,再将螺肉整颗挑出,洗净,剁碎,掺入猪肉糜,拌以葱姜粒,盐、酱油适量,打一只鸡蛋,生粉少许,顺时针搅拌。若为了口感上的韧劲,再团起肉糜重重摔打几十下,效果更佳。将肉糜塞入螺壳,隔水干蒸。这边起火烧油锅,素油适量,葱姜粒煸香,放入田螺,略烩一下,收汁前记得勾芡,关火,上桌。
吃酿田螺,要趁热,拿一只,先将螺身覆盖的芡糊吮净,再拿一根牙签,有人嘴功了得,无须借助牙签,直接吮,一吮一个准。螺肉的韧劲颇似脆骨,在口腔里发出闷闷的微香,猪肉糜是软糯的,两者相遇,刚柔相济中,恰如推手,一来二往中,口感繁复,滋味无尽。
每当食螺之际,已近晚春了。正值柳絮纷飞,人将日子过到了一年中最为慵懒的时段,所谓春懒。精神上还总是困,终日迷迷糊糊,又有美食可供享用,人变得简直要失智起来了,不思进取。
慢慢地,清明后的螺蛳,开始有了寄生虫——若要吃它,还得等待来年。
这便是春风一度的珍贵。
【泥鳅面】
老家村口有一池塘,常年水色浑黄,也是一村鹅鸭们的栖息地。一年年地,鹅屎鸭屎沉积塘底,渐而发酵,淤泥尺厚。偶尔,塘水枯竭,但看淤泥表面不时鼓起小白泡,那是泥鳅躲在泥里呼吸——双手插进小白泡附近的淤泥,轻轻捧起,就是一只肥胖泥鳅。
泥鳅多得一时吃不掉,可用盐腌,晒干,搁饭上干蒸,滋味殊异。风干的泥鳅肉,韧而紧实,咸香肥腴。
小城有一家泥鳅面馆,一到晚春,宾客盈门。坐落于一个窄巷里,大清早出摊。需排队,才吃得上。
泥鳅提前清水养几日,滴一点色拉油,令其吐出肠中泥沙,继而宰杀,洗净,佐以八角、花椒、香叶等料包稍微腌制数小时,再清洗一遍,沥干水分,滚油锅内炸透,复慢慢卤煮。
一绺儿细面,滚水大锅里焯上一焯,断生后,迅速捞入漏瓢,上下颠颠,沥去水汽,搁进蓝边碗,盖五六条泥鳅,撒一撮香葱,再泼上一瓢泥鳅卤汁。
坐好了,不要急,先贴碗沿喝一口透鲜的泥鳅汤,醒醒胃,再吮几根细面,最后用筷子夹住泥鳅头部,送到嘴巴里,再用筷子拖住泥鳅尾,略微抿一抿,泥鳅肉下了肚,吐出一整根脊骨。
泥鳅经过繁杂的煎炸、卤煮程序,最末到了舌上,确乎细如宣纸了,风卷残云般,面尽,汤光。
也有老人闲得慌,颤颤巍巍自口袋里掏出一小瓶二锅头,拧开盖子,不时抿一小口,生生让站在一旁等位的年轻人颇为焦灼。可是,这就是生活啊,有什么法子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