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时光的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时光的散文1:旧时光的吆喝声‘记长纺的老面馒头’
文/东山峰人
在慢下来的时光里,与往事静坐,思绪总会与熟悉的声音相遇,曾经做过的事也总会与留下的记忆重逢,清新淡淡,那种清澈与沉思,如仿佛还在眼前,将一些熟悉唤醒,捡拾起来收藏,养在心中,或许还是有些快意。比如这个冬日里,虽是寒冷,但瞬间邂逅的暖阳,终还能使自己在心里暗暗抿笑。我蛰居在河西一所高耸入云的办公楼里,雾也弥漫在周围,在空调如春的温度中每天蹲守在电脑前,用疲惫的眼神在视频里搜索着各种信息,不知不觉已是下午时分,突然间楼下传来‘买长纺的老面馒头’,这悠长的声音在窗外低沉回荡,吆喝着唤来了人来人往的目光,它是我十分熟悉的声音,我侧身府望窗外,一位中年妇女骑着电动三轮车,尾箱搁着成堆的用朔料袋装满的馒头,五毛钱一个,十个一包,三三两两的人群凑上前去替过钱去提着馒头走了,吆喝声随着远去的车轮还在彼此起伏。我早就听说过长纺下岗职工的老面馒头了,以前它是由我过去的同事王冠州承包,利用长纺的食堂原来的设备由传统工序发孝揉面蒸至而成,它有嚼劲、不含任何有害添加剂,深受广大职工的欢迎。只是不知道他现在混得如何?久违了‘长纺的老面馒头’耳际边就这样与一段声音相暖,与一首吆喝声相契,我又回到了十九岁的那年;这一年,在我人生的路上又多了份回忆和铭记,所有的聚散沉浮,都让我们感叹,人生无常,惟愿珍惜。别说你的人生有多么孤单无助,也别说你的命运有多么黯淡无光,如果,你能真正读懂生命真正的意义,你便会明白,生命未必都要繁花似锦,活着,已然是一种幸福,通往美好的路就在脚偶尔。回眸间,把伤心的事情,写在遗忘的瞬间,已然是一种不能忘怀的心灵问候。四十一年前年底,我被招工进了长沙纺织厂,旋即就被配到食堂工作,说实话打心底里我不愿意,学技术是当时十分时髦和羡慕的工种,而那个年代能够进厂参加工作已是非常万幸的‘福彩’如同现在的‘中奖’一样。我揣着一份喜瑞,一份天真,一份伤感,在青春奇妙无穷,充满魅力,充满痛楚的心情,就职于几千人的纺织厂。干上了民以食为天的三班倒的职业,咬下牙来决定从食堂里抒写自己的青春。有些记忆,如蓬勃的激情,似青涩与成熟,愈加回味温醇。光阴,总会将一个人历练的不惊不扰,慢慢的学会将喜欢的事装在心里,把不喜欢的事忘掉,学会了背过身子哭转过身子笑,学会了将心事悉数隐藏,学会了安静和独处,学会了拾技作艺,六年下来,留下了满满的生活技巧。
其实做食堂工作还是蛮有讲究的,食堂工作具体分为‘红案’与‘白案’。‘红案’工作即负责菜肴烹制,包括原材料初加工、精加工、半成品组配及烹调成菜的全部工艺流程,又由于工种以炉灶和煤火为基本手段,故名‘红案’。与红案并列的一大工种称做‘白案’。白案负责糕团、面点制作。此工种因与米、面及案板有关,故名。白案内部又分‘大案’、‘小案’(亦称‘主案’)和‘面锅’等工种。大案负责大宗面点制作,包括手工面条、馄饨皮擀制及各种包子、馒头、花卷、水饺等制作。小案负责筵席点心的制作,或按顾客需要制作各种点心。面锅主要负责下面条。做馒头就属如‘白案’之一。馒头是我国特有的面制发酵食品,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馒头制作工艺流程与基本配方主要是;面种发酵法、酒酿发。首先将面粉调制又称为‘和面’、‘搅拌’等。 一般采用中筋粉加精制级普通湿面筋10—20%  粉质曲线稳定时间(分钟)= 3.0降落数值(秒)= 250灰分(%)=0.55 0.70②发酵剂主要为面种、酒酿、即发干酵母或鲜酵母。也可使用发酵粉,但风味较差。③食用碱,即纯碱。④水目前尚未考虑水质对面团发酵的影响,一般用自来水即可。⑤糖用于制作甜馒头,加糖量约 ⑥乳化剂如硬脂酰乳酸钠,目前使用者不多。而老面馒头先将老面用水泡过混匀,放入面粉和水,待面发酵后,放入固态的糖和碱,反复柔合,加入适量的干面粉,继续柔合后制成馒头形,入锅点火开始蒸烙。馒头揉面就如同搓揉自己的岁月,十九岁的青春年华就好比是一首永远写不完的诗,只要你想写,各种各样的精彩都会有。每个人都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青春纪念册,青春年少的我,有点痴狂,有点羞涩,有点无助,有点伤感,有点对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我记得长纺食堂的白案室是一个五十多平米见方的作房,内有四米长两米宽的案板和做白案的滚筒、擀面杖等工具,两个隔栏箱(放面食初胚之用),一台赶面机,两台搅拌机,一大一小,小的机子是搅拌干湿面加碱赶面条,大的机子是搅拌发酵好了的湿面团加干面粉、按温度、称量放碱,然后捞上来放在案板上用双手使劲反复揉匀,揉面其实是一个十分繁重多体力活,看着老师傅們再用手搓成长条,依规则大小用刀切成一两重的馒头形状,用薄片版将馒头初胚放在隔栏中,完工后再统一将馒头放置饭蒸里,一般蒸20至30分钟,蒸熟后再翻过身来以免粘连,每个班每次投面一般是一包至两包半也就是说,每次做出的馒头将近600个至1200多个。因为厂里职工有几千人就餐,还要包括厂里家属和附近学校、外单位就餐人员,可以说当时长纺食堂就是银盆岭公共大食堂。经年往事都烟消云散,唯有微笑触动着不再震颤的心。那些远去的精彩,成为而立之年后的丰满经历和骨感生活。
不久后,我也学会了许多做‘白案’的技巧,做馒头更是不在话下,象包包子、饺子、银丝卷、马蹄卷等许多面食我都能巧手生花。食堂里偶尔也进行一些‘白案’比赛,主要是做馒头比赛,其规则;一是看放碱、二是数量、三是时间,放碱;就是酸、碱要适度达到中和,碱重了馒头变成花色没有看象,酸了馒头就会变得黑色、味道酸涩。数量;就是规定数量的面必须做出规定个数的馒头出来。时间;就是说在规定的时间内谁最先做完。几次比赛下来我基本都是第一名,奖品无非是一个茶杯之类,但却也充分肯定了我的工作技能,因为我想总有一个时刻会给我这个机会,那怕是卑微的,如青草之乡里一株失去名字的青草;但我又是蓬勃的,不想辜负了这新鲜涌动的青春季节。
虽然我会有很多错过,但我总是告诉自己:别错过季节,别错过青春!生活一切如此真实,却又如此虚妄。在时间都去哪了的感慨中,长纺食堂做馒头的记忆伴随着模糊的视线依然萦绕在我的思绪中。我很早就想写一篇文字来纪念,纪念这一路走来的生活点点滴滴,可提起笔,却总显得笔端清浅,也许是这一刻,有太多的感慨弥漫心间,太多的铭记需要描绘。是楼下‘买长纺的老面馒头’的叫声再一次唤醒了我沉睡的思绪。
飘渺游离的雾散去又起,楼下窗外的一些残树枯枝在风里轻轻抖动,偶尔还传来买馒头的吆喝声已经渐行渐远,人已从青丝变得鬓白,但那馒头的味道依旧浓浓。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学会了接受和适应,接受生活的不如意,适应季节和流年的辗转,一个人坐在办公室也许孤独了些,但我是不寂寞,有爱陪伴,再单调也是丰盈的。
写于2016.1.8
时光的散文2:流年静好,只是寂寞微染
文/安小丑
时光在盛夏的阳光里开始怒放。从记忆的始端穿梭到现在,一路跌跌撞撞,踏着时光的印记无知无畏的向前,错过了四季的花开,错过了彩虹流星,错过了那些人、那些事。天空的底色还是那样的透彻,天空下我们仍旧不知所谓的忙碌着。青春。梦想。似乎都成了很遥远的东西。想伸手去抓住些什么,但是残留在指尖的只是时光投下的倒影。
夏天匆匆的在寂寞的天空里静静的盛开,繁盛的香樟树首尾相连似乎覆盖了整个校园的苍穹,于是在校园里找不到整片整片的阳光。阴影下谁在和谁说着最动人的情话,谁在和谁讲述着青春的感伤,谁在一个人诉说着离别。青春是脆弱到无法挽回的东西,如果可以,我愿意拿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交换,但是到最后才知道那才是生命中最最珍贵的东西,也是在无意间就被我们挥霍的东西。
遇见。在最落寞的年纪。似乎一直相信在离自己远远的地方会有一个人默默地看着自己,等待着一场相遇。一直都不知道自己是乐观多一些还是悲观多一些,虽然自己一直不肯承认自己是个悲观的人,但是有些不经意间的情绪只有自已知道。平时总是安慰身边的人说不管天空多么的阴霾,终究还是会蔚蓝的;不管年华是多么的黯淡,终将羽化为华丽的燕尾蝶。但是当自己陷入悲伤时,再多的安慰也说服不了自己。不知道是自己倔强还是固执。
等待。似乎是一件很漫长的事情。但是我们却都在用一生的时间去做。站在季节的风里,我们把喧闹等成了安静,把白天等成了黑夜,把时光等成了过往,把过往等成了回忆。于是那些离不开的离开了,放不下的放下了,聚了散了,哭了笑了,想了忘了,一辈子的事情也不过如此。
微风轻轻摇曳着树叶,不知是在倾听谁的悲伤。夕阳从窗外无声的遁去,暮色如烟,踏着微微月光漫不经心的在校园闲逛,不时遇见认识的人,微笑,然后擦肩走过。这样的场景回忆起来总是有点凄凉的感觉,不过人总是在习惯之后就忘记了曾经的伤痛。那些无可名状的悲伤不经意的散落在每一尺每一寸的年华里,然后慢慢地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在纯白的地面上投下巨大的阴影。
几米说,最痛的地方要用最美的方式来包扎。很喜欢这句话。然而又有谁真正在受伤之后去仔细包扎过那些鲜血淋淋的伤口,更多的人选择的是置之不理,从而就留下那些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青春是一首甜蜜而忧伤的歌,每个人都是主唱,不管有没有观众,我们都要骄傲的歌唱。
流浪。两个写满了诱惑和勇气的字。三毛为了它走遍了整个撒哈拉沙漠。安妮为了它在各个城市间穿梭。一直梦想着自己能够像她们一样以自己的方式去流浪,把晨露和落日写成回忆,把一切美好的事物装入眼眶。这个梦想很温柔地卷缩在内心深处,一直没有离开过。
时间不停的奔跑,但我仍是个无知无畏的孩子。那些走失的夏天,那些错失的青春。那些无法忘记的人。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一直在追求着,同时也一真在失去。成长带来的伤痛太过于沉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永远大于我们的想象,真的好想一直做个孩子,无忧无虑,肆无忌惮。
寂寞是一群人的狂欢,而我只是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事,与爱情无关,与青春有染。谁是谁的救赎,谁是谁此生到不了的彼岸。喜欢一个人,然后勇敢的说出来,以为这样就能在一起,是谁太幼稚,还是这个世界太复杂。不敢奢求永远,却希望给一个人一生不换的爱。站在繁华喧闹的大街,我们的无奈宛如空气中的灰尘一样随处可见。不敢对这个世界要求太多,只求现实安稳,岁月静好。
时光的散文3:中秋月故乡情
文/坏坏兔皮
岁月悠悠,时光匆匆,秋风的微凉渐渐扫去了夏末里的最后一丝余温。又是一年中秋夜,又是一年圆月时,灯火阑珊处的街道依旧喧嚣,唯有深邃的夜空中那一轮孤独而皎洁的明月俯瞰着大地。
从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再到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内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千百年来对月抒怀已成为诗人宣泄情感的最好代名词,同时也被无数古人写进诗句里流传后世。在我心里,月光融融和那洒落一地的清辉却偏偏只有在八月十五这天最为唯美。
曾经小时候的中秋是甜的,它夹杂着浓浓的月饼香将所有的快乐凝聚在一起,幸福地听着奶奶在我耳边为我讲着嫦娥与玉兔的故事,亲口吃着母亲早已为我准备好的月饼娃娃,父亲还为我用脸盆盛了满满一盆清水,并告诉我用这盆水赏月时就能清楚地看到月亮里的嫦娥公主。那时候我也天真地以为只要我静静地赏月嫦娥和玉兔就会降临人间并将我带到月亮上。长大后却发现中秋不仅只是一个浪漫美好的节日,更是一个蕴含浓浓亲情的节日,因为奶奶远去了,父母也渐渐地老去了。
月亮不仅是花有清香月有阴的时景,更是红尘作伴对酒当歌的团圆。 抬头仰望星空,皓月千里,不禁想起“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日子总像指间的细沙,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原来月似无情,有情的是我们,月似无心,有心的也是我们。
中秋月,家乡明。中秋是一台无声的时光机,将一份份情怀集合成一张张老照片,翻阅着消瘦的日历,如同翻阅那满是美好的记忆被重新拾起。挂满银露的页霏和写满故事的情节渐渐地滑进双眸,然后变成中秋夜里的最后一段往昔…
时光的散文4:乡村的年
文/梁惠娣
好像时光在村前的老槐树上打了个盹,眨了个眼,便到了年关。
老槐树上的天空,愈来愈清朗。洁白的云朵,像成群结队的绵羊,在悠闲地溜达。欢快的风在田野上游走,像调皮的乡野小孩蹦来跑去,吹皱了村前清瘦的河面。菜园里的蔬菜长势喜人。青菜绿油油的,像踌躇满志的少年。大椒像旧时的大户人家,挂满了红彤彤的灯笼,喜庆得很。扁豆像弯月翡翠,挂满了枝头。紫茄子害羞地躲在硕大的绿叶下,却藏不住它们那肥硕的身躯。还有小葱、小蒜、香菜、芹菜……一律鲜嫩欲滴的青翠。过年的餐桌上,红的大椒、紫的茄子、绿的青菜……那一道道菜,像盛开的五颜六色的花,多么诱人,多么温暖。
快过年的时候,走在乡村的路上,总会见到一些平时鲜见的面孔。那是外出的游子,纷纷像归巢的鸟儿回到家乡来了。不管走多远,家乡总会有些人,一直在等你,等你回家过年。游子回家过年,是因为需要心灵深处,那些来自故乡、来自亲人的慰藉。路上遇见,流露的都是久违的笑脸,和那永远不改的乡音。乡音,就像装在老坛里香醇的酒,醉着游子漂泊的身心。
接近过年的时候,村里搭起了戏台,请了戏班子来做大戏。晚上,好戏开始,锣鼓筝弦被摆在戏台的一角,敲敲打打,吹拉弹拨,伴奏声如高山流水,悦耳动听。穿着各式戏服、化着浓妆的生旦净末丑纷纷陆续登场,咿咿呀呀地唱,演绎着一段段传奇故事。村里的老人们看得津津有味,他们一边跟着节拍拍着大腿,一边跟着摇头晃脑地哼唱,完全沉浸在戏剧的世界里。小孩子的心思可不在看戏上,他们像欢喜的燕雀飞来飞去,呼朋唤友,买各种各样的零食,买小水枪,买弹珠,买花炮,买烟花,尽情地玩。
除夕当天中午,人们开始做年夜饭。东家大娘在宰鸡,西家大婶在杀鱼,北边新娶进门的新妇,在认真地洗菜。人们一番热火朝天的忙碌过后,美味的饭菜端上了餐桌上。白切鸡、红烧肉、炸肉丸子、香焖茄子、腊肉青椒……家乡过年的餐桌上,少不了的一道菜是鱼,寄寓着人们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年夜饭。那一顿年夜饭,是一年之中吃得最香最快乐的一顿饭。
将近子时,一声鞭炮的炸响,掀起了乡村过年的又一个高潮。乡村里过年,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代表着人们一年里的日子红红火火。人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鞭炮,拆开,长长的鞭炮能绕院子两三圈。除夕夜,“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忽远忽近,此起彼伏,绵绵延延地响一整夜,那一夜,我们通常兴奋得睡不着,于是走出去捡“哑炮”。那时候,每家每户门口的地上满是爆竹的红纸片,陡增几分喜庆的色彩。空气中弥漫着爆竹的硝烟味,那是过年的味道。
乡村的年,是说不尽的欢乐与热闹。
时光的散文5:时光依旧变迁 枫叶开始飘零
文/冰雨柔情
它带走了我最纯真的小时候…
光阴如流水,岁月不停留。童年是最有趣,最快乐难忘的时光,每个人都曾嬉笑追逐、无忧无虑过;每个人也都必须要和童年说再见的那一天;时过境迁再也回不去了那个纯真的年代。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小山村,那里的天空很蓝,天空下飘着朵朵白云;河水很清,可以清澈的看见河里的鱼、虾;乡情很浓,热情好客的人们总是面带可亲的笑容;民风很正,世代延续着山村里特有的民间艺术。
春天,田间勤劳的人们在忙碌,小山坡上漫野的颜色各异的花朵和茶园里采茶的姑娘们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家乡的小河流很多,细细的河水四季常流,河里的鱼虾也不少见。每当夏日的暴雨过后,满涨的河水和鱼、虾一起泛滥。这些可爱的水生物,总是让我和小伙伴们梦萦魂牵,总是一次次偷偷的去抓,又一次次让父母带着细竹条把我们揪回来。天高气爽,缤纷的枫叶飘落和田园里沉淀淀、金灿灿的谷物相结合,更是一种别样的诗情画意的景象,无不让劳动人们脸上激情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笑容…冬天人们把家里的粮仓和柴房堆的满满的,然后整个冬季足不出户,在家中传承着祖先留下的各种当地民间艺术与竹器编制的绝活。民间艺术可以在过年或正月里演出,编制的竹器等到春耕前拿到集市上卖点钱为新的一年春耕作准备。
随着时光的游走,我年年在成长,那种天真无忧的日子,渐渐离我远去。儿时的我,总盼着早点长大,熟不知长大后再也回不到小时候了。人生不可预测,不可计划,每一个人都就无声的时光里无知无觉的成长。岁月它带走了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何时我变得安静了,何时我变得不哭也不闹了,何时我变得开始多愁善感了……
光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会为谁停留,不会给谁重来的机会,在流淌时光里,无论再哪一个瞬间我们都要好好珍惜时光,因为在下一个瞬间我们再也回不去上一个时光,就像我们永远回不去的小时候。
时光的散文6:那些美好的读书时光
文/紫花儿
我家不是书香之家。
用父亲的话说,咱家八辈子,不是贫农,就是工人。金银珠宝,没有。书,更没有。是的,父亲,爷爷,爷爷的爷爷,都不大认得字。父亲能认识一些字,完全靠的是自学。我家因此也就没有留下什么可以看的书。小时候在奶奶纳鞋底的篾箩里,我看见过几本民间故事之类的书,好像是初中文化的小叔买的,最后都成了奶奶纳鞋底的材料。
我最早读到的书,是《小朋友》、《儿童文学》之类的画报和杂志,是向我一个小学同学借的。她家有一个很大很高的书架,上面摆满了书。最让我羡慕的,是她的父母,都在邮局工作,总源源不断地有好看的新杂志和新画报可以看。书架上有什么好书,我不记得了。估计那时小,没怎么借,借了,估计也看不懂。借的最多是还是那些《小朋友》之类的儿童读物。同学很大方,每借必应。我童年时代的幸福,很大程度,来源于这样借书读书还书的快乐里。
初中的时候,琼瑶的小说盛行,同学们在班上传着看,都看疯了。不知道为什么,我那时却不大喜欢看。好像只认真看过《烟雨蒙蒙》和《剪剪风》,少女的情窦,也没有因此初开。书名倒是记住不少,什么《月满西楼》、《寒烟翠》、《却上心头》、《庭院深深》,等等,因这些美丽的书名,那阵子对古诗词很是喜爱。之外,就没有太深的印象了。我因此至今想不起来,初中三年,我都看了些什么书。好像都荒废掉了。记得应该是看过不少的小说。路遥的,巴金的,张恨水的,郁达夫的。还有《红楼梦》、《孽海花》、《西游记》之类的书,也大致读了。许是没有书香底子的缘故,都印象寥寥,记忆不深。
最喜欢读书,也确实认真读了一些书的时候,是在高中。那时除了喜欢林语堂、梁实秋、巴金的散文,还喜欢看国外的一些名着。还迷上了席慕容的诗,和三毛的流浪文集。总之也是博览,泛泛而不精。那时小城有一个老图书馆,里面有好多我想看的好书。我特意办了一个借书证,每个周末,借书还书,乐此不疲。记得曾经煞有介事地做过好多读书笔记,写过许多感概激昂的读后感。
想来还是因为没有书香底子的缘故,我所看过的名着小说,大多想不起来具体的情节,有些甚至连主人翁的名字也不记得了。只记得那真是一本好书啊,我还写了长长的读后感呢。诗歌和散文,倒是印象不浅,热爱至今。从高中起,我自诩为孤莺。备了好几本薄薄的本子,很清高地写了好多青涩的分行的文字。可惜并没有保存下来,有些在搬家的时候,辗转弄丢了。有些被高中一个男同学要去了,至今下落不明。其实即使保留下来了,也一定因为幼稚得不能看,而不会有太大的价值。但我的青葱岁月,却因此美丽,清雅,朦胧,还略带淡淡的哀怨,和忧愁。
上大学,因为读的是理工科,也不能系统地读文学方面的书。但手里却有可以自由支配的钱了。于是从那时起,我开始自己买书来读。我读大学时的简朴是有点出名的。不谈朋友不打扮,几乎所有的零花钱,都送给了附近的书店和夜市的书摊。为了省钱,我那时买了好多岳麓书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那种字体很小的简装读本。真羡慕那时的视力和心力,买得起劲,看得也起劲。其实那些书真是没法看的。字太小了,密密麻麻地堆在一起,看书不是享受,是受罪。我现在即使看几页,眼睛也酸胀得不行。如今那些书,安静地躺在我的书架上,成了摆设,只是偶尔拿出来翻翻,除除尘,淡淡回想一下年轻时候美好的读书时光。
彻底不看书的时间,是有了孩子后的差不多十年。做母亲的快乐和幸福,填满了我的心房。我喜爱的读书,成了遥远的不能记起的前世。也常常出入书店的,但买的都是孩子需要的书。我自己,几乎不读书了。
再次想起读书,是孩子大了,心稍稍空了闲了的三年前。在网络上,偶尔读一些电子书。但不能读得太久。久了,眼睛疼,脖子也疼。这时候就很想买一些纸质的书来读。可是再逛书店的时候,我很是失望。我想看的书,书店里几乎都找不到了。连季羡林、丰子恺等一些老作家的散文,书店里都买不到。记得以前书店里到处都是这类的好书,可惜那时候口袋里没钱,只能翻翻过过眼瘾。
我现在没事喜欢逛逛网上的旧书店,在那里时常能淘到一些物美价廉的好书。我一般先下载电子档,看看书的目录和内容,觉得心仪就买下。像《蒙田随笔》、《苏东坡笔记》、《季羡林散文全编》、《杨绛文集》、《萧红文集》等书,我都是在网上买的。昨天下载了《孙犁散文集》电子档看,越看越喜欢,也买下了。过几天就能收到。
我漂亮的女同事们喜欢网购化妆品,她们看我时常网购图书,就露出诧异的表情,我知道我在她们眼里,是有点书呆子样的。其实我算不上书呆子,因为我虽然买了不少书,但认真看的,看了就记住的,却并不多。因为我的心总是浮躁,不够静。
接下来的岁月,我将努力拂去心间的浮尘,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读一些好书。即使被称为书呆子,也无妨。
时光的散文7:遗留在时光里的浅痕
往往最容易忽略的东西,最不在意的东西,偏偏会在某一刻,被证实为心底最在意的东西。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空间里,一缕清风、一场凉雨、一袭月芒、一片寒霜……便让你忍不住落下泪来。
似乎总是在我浅睡或者非常困倦的时候,那些被埋的很深、很深的东西,就会浮现出来。只是等到醒来的时候,那些本就模糊的风景也在突然间便消散了。唯一还记得的,是那个时候,心里似乎是被什么划出了一道细微的口子,不断流淌着莫名的感觉,这种感觉有怀念、有快乐、有悲伤。
某些时候,你不得不认为,是现在自己走的太快,才把曾经的自己丢在了陌路。在某一条路上,所有人都在不自觉的改变着。只是当我们真正意识到自己变化的时候,一切就都已经迟了。记得那个夜晚,我看到曾经的自己从我身旁走过,消失在路的尽头时,我就已经明白了一切。
我走过了很长的路,在一次次睡梦中时,我才能看见那不知道存放在哪的美好。只可惜,人只能选择向前走,背后留下的那片时空,只是剩下的残缺的怀念和回忆,让人在回头翻看的时候,可以感到一丝欣慰与淡然。
我一次次回到,那个走过了许多次的空间。只是希望,在那些熟悉又陌生环境里,找到一点曾几何时的单纯光影,看看那个可以轻易打败现在的自己的人,还留下些什么微不足道又弥足珍贵的岁月痕迹。
然而,在一次次寻找中,我却没有找到任何,只是在每一次的过程中,我的心可以变得更加淡然,可以更加清晰的看清现在……或许,这就是,曾经的自己,给自己留下的最珍贵的东西。
然而,你又知道么?在现在的时间里,就连简单的字、词、话语,似乎都变了质一样。就好像曾经的“平淡”,指的是简简单单的生活,不富裕,却安稳一生。而现在的“平淡”呢?仔细看一看,便会发现,它代表的其实是挣扎苦难,在现实的漩涡中不断的挣扎,就只是为了存活,这就是现如今“平淡”代表的意义。
在当下的年代里,曾经的那份“平淡”,其实早已消失在茫茫岁月里,就像曾经的自己一样,被留在了过去的岁月之中,只能回头阅览,却再已无法去扑捉。
时光的散文8:沉睡的冬天
文/曹广武
在一路向往的时光里,日子匆匆而至。转眼之间,冬天的脚步纷沓而至。大街上的莎莎们也害羞的穿上了欲说还羞、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衣服。能穿多少穿多少还是能穿多少穿多少,也许只有身在寒风中的人儿更清楚两者的不同。
孩子们也从夏日的热闹和秋日的奔放中沉寂了下来,也许家的温暖更让他们留恋。暖气来了,上年纪的老人也开始裹起了厚厚的衣裳,这一切都昭示着又一个新季节的到来。入冬了吧。怪不得这天冷得让人的心也像结了冰,仿佛一伤即碎。冬日的早晨,特别的冷。刺骨的寒风吹在脸上,人们支起了衣领;吹在手上,只好将他们藏在口袋里;吹到心里,想起了昨晚梦中温暖的春天。
我开始怀恋我的家乡,那个坐落在黄土高坡陇东塬上的家。那里的冬天,没有暖气,也没有冰箱,那里只有烧的热烘烘的土炕和老婆娃娃热炕头的农家日月。那里的冬天,人们把玉米棒挂在院子里的树架上,等冬天闲暇时候再用簸箕从架上拿下来,或者选个晴朗的日子,摊在院子里清理出玉米,或者大人娃娃围在屋子里一个个的扭下来收拾干净装到袋子里。那里的冬天,人们把萝卜、洋芋放到地窖或者院门外挖的深坑里,用塑料袋子装起来,还要用破毛毡或者厚实的布料包裹起来放在里面,上面还要盖上厚厚的稻草,以便到冬天没有蔬菜的时节或者过年时候全家人聚到一块再拿出来吃。那里的冬天是沉睡的,人们也大多喜欢躺在热热的土炕上,蒙头大睡。女人们也起得迟了,尿盆子倒得也晚了。那里的冬天,男人们没事的时候更喜欢聚在一起打打麻将,或者陪着家里的懒婆娘看看电视,睡得迟了,起得也迟了,日子在沉睡中又开始过的有滋有味了。他们会在冬天还没来的几个月,就把晒干的牛羊粪便和树上掉落的叶子和柴草,早早的收拾回家,贮存起来,就为了在冬天来临的时候把土炕炜的热热的。有钱人家,也会早早的买上了烧的煤炭,等冬天真的来了,就把窑洞或者屋子里的炉子烧得红红的,懒惰些的女人还愿意在炉子上烧水做饭。当然烤馍馍、烧洋芋也是很多大老爷们闲来无事爱干的事情。当然还有那些我熟悉或者不会表达的场景,但冬天大概都是这样的,在这样的冬天里,我长大到了20多岁。
在20多年前的岁月里,我曾经深恶痛绝的厌恶这种生活,我常常觉得,男子汉大丈夫,能走多远走多远才是我所向往和羡慕的生活。面对俗世的冲击,纷乱,家庭的琐屑、吵嚷,还有人们的比拼、嫉妒,邻人的嘲笑、辱骂,我将父辈的隐忍承继下来,加上孤单磨砺出的尖刻和冷漠,一路上左冲右突,终于在寄居的临水城市里结婚、买房,寻找到一盏明亮耀眼的灯,映照出我挂在墙上的地图。
现在,我与农村的日子已渐行渐远。公交、办公大楼、冰箱、暖气、抽油烟机这些城里的东西已渐渐的融入了我的生活,而我也早已告别了那种沉睡的冬天。在城里,只有不完整的周末和买菜、做饭、看电视、睡觉、上班、聚会这些日夜循环的事物在整日陪伴着我们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忽然开始羡慕和怀恋家乡的冬天。
早上上班时,看到一中年大哥肩上扛着包,手里提着大小包,从巷子里往出走,一幅回家的行头。看得我竟有一丝的羡慕。
我想那三十多岁的大哥,该是家里有贤惠的老人、温暖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在等着他吧,看他匆忙的脚步,也许心早已飞回到家了吧。
看到一则笑话是这样说的:一位出国多年的经济学家回国讲学,记者访问他"你对国内经济奇迹的说法,有何感想?"
"真了不起,大家越来越健康。十年前,如果买一百块钱的大米,要一个彪形大汉才扛得动,现在一个小学生就能一只手提回家了。"
如果世界由物质构成,意识又可以反作用于物质,那么生命的和弦又有多少余音绕梁,任它与孤独做伴,随黑夜静默,为的只是能在喧嚣的站台上回味静默。
看到那个大包小包回家的大哥,我想他也一定是充实的,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可以用将近大半年的辛劳,换来父母疏朗的笑声、妻子温柔的体贴和孩子可人的神情。
想到这些的时候,我的内心也为他感到高兴。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长年漂泊在外,历尽磨难和诱惑,正是回家的念头支撑着他,使他克服了一切磨难,抵御了一切诱惑。最后,当女神卡吕浦索劝他永久留在她的小岛上时,他坚辞道:"尊贵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可是我仍然天天想家,想回到我的家。"
岁月在掌心结痂成老茧,咀嚼汗涔涔的生活,干涸的思维,似醉汉星夜踏出的零碎的足印,魅惑起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当心灵的迷津,于刻骨铭心的禁锢中被指点青春,才懂得,人生是一门严肃的课题。在这个沉睡的冬天,我开始理解人生的活法有多种,其实无端的鄙视和不屑才是我们最大的毛病,普通平凡的日子也有震撼心灵的美感存在。
这一季,清香冷冬的气息到处游荡,显得不可理喻,显得肆无忌惮,就像是我毫无预谋地游荡在一座清冷的城市继续着我的探索一样。在沉睡的冬天里,我荒凉的家园,就躺在那里,如同一座无人问津的孤坟,凄清、冷落。窗外一只逆行的鸟,正朴棱着翅膀飞向南方,那些拔地而起的大楼,或许有它体面的头颅。我想起多年前那个判逃的孩子,如今正满载着一身乡愁走来。脱轨的泪水却在乡愁溢满的那一刻,砸向沉寂的村庄,夕阳下折射出满眼的绿色,肇了一地的悲情。沉睡的冬天,温暖的家乡,那里有那如缕的情思,更有那古老的良善!
时光的散文9:廊桥上的恬淡时光
文/莫沽
龙江只是一条溪,她的下游也不是江,而是古田溪,再往下才是浩荡的闽江,但龙江却是屏南境内唯一以“江”命名的溪流。龙江是短而壮的溪流,经一个个峡谷的孕育后,至长桥村头龙门港喷泻而出,形成气势磅礴的宽阔河床,大有“江”之气势。
溪流正中有一块二水夹流的冲积洲为卧龙岛。据明版《古田县志》记载,岛上“松荫蓊蔚,影映楼台”,昔建有“沧洲书舍”,戊子年废于兵火。明一代清官“断狱数千,无有称冤者,时号为‘章铁板’”的刑部郎中章润曾就读于此,而章润发甲时尝一见蛟龙……“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江,龙江,她那不息的奔流中莫非蕴藏着无数迷人的故事?
顺流眺望,水尾处一座木拱廊桥如龙如虹飞渡两岸,这就是传说中“中国最长的木拱廊桥”万安桥。墩上的桥碑,记载了桥始建于宋元佑五年。这座五墩六孔的木拱廊桥原名龙江桥、龙江公济桥等,长110米,是申报世界“非遗”和“申遗”的龙头廊桥。有诗赞曰:“月照虹弯飞古渡,水摇鳌背漾神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该桥多次废于水火或战乱。每次,又都在成城众志中挺立起来了。1932年重建时,有工匠从三四层楼高的廊屋上跌落却安然无恙,遂更名为“万安桥”。溪因水壮、潜龙而得名龙江,桥因佑民而得名万安桥,村因桥长而得名长桥。长桥,长桥,这座古老的村落悠悠地倚在万安桥边一晃千年!
因改造二级公路,已有好些日子没去长桥了。前些天,有幸与两位来自宁德的文友一起重走长桥。
长桥,廊桥故里,中国传统村落。这里是屏南平均海拔最低的另一片天空;是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黄春财的家乡;是屏南古代唯一通水路接闽江的南大门;曾经还是屏南县治所在地……车停在哪里?朋友的询问拢回了我纷涌的思绪。想不到,原本一小时多的车程,如今缩短了一大半。
下车后,眼前是另一道风景。街道宽敞笔直,车水马龙,洋楼林立……完全一幅新农村范儿。村中一座石头老屋吸引了文友的兴趣,近前一看,是一座木拱廊桥博物馆。通过“编木”式结构的大门,如行桥下,如入一个浓缩的廊桥世界。展厅内展版、桥模、电子屏幕,将一座座美丽的木拱廊桥、古老的传统营造技艺尽情展示,一股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展架上鲁班尺、斧头、刨刀等简单的大木作工具,却造出了技术含量最高的木构桥梁——木拱廊桥。走出博物馆犹如穿越了一座木拱廊桥,征服了一条溪,一种质朴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沿着博物馆背后的幽深小弄,穿过长桥古村,一座如长虹卧波的木拱廊桥呈现眼前。万安桥,这座桥中之桥风采依旧!桥堍下豆腐、光饼、麦芽糖小贩粗厚的吆喝声,台阶上妇人家晒苦瓜干的悠晃身影,溪边村姑高高举起的棒槌,老屋内村奶奶绑竹锅刷娴熟的手法,廊桥上手舞足蹈侃大山的、翘足引领听说书的、或干脆躺在美人靠上呼呼睡大觉的老少村民……乡村慢生活的画面层层堆集,形成一幅恬澹的田园水墨画。
万安桥边,炊烟袅袅,卧龙岛上,清风吹拂。昔日“沧洲书舍”的朗朗书声已经远去,随之飘来的是,岛上新建成的农民公园中扬起的欢快的广场舞旋律。廊桥上闲侃声、蝉鸣声、打鼾声交织,廊桥下舞乐声、鸟啾声、流水声附和。乡村的岁月就在这灵动悠扬的乐章中静静流淌。
“新农村建设去旧迎新!”有古村建设专家忧心忡忡地感叹!
“古村开发不破不立!”有领导挥拳定音。
“建设与保护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对立体!”有学者无奈地叹息!
……
在长桥,这些都是伪命题。静谧午后,徜徉其间,新与古、闹与静、快与慢等矛盾在这里都如此和谐统一。古村的美丽容颜须要呵护,否则村将不古;新人新生活不可回避现代化,否则民将舍弃。你和他,纠结吗?不妨随我来长桥,散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