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文章

请欣赏听风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听风文章1:夏夜,听风去

文/雪年

七月,绿色不减,温暖不变,清凉的月光跨过篱笆小园,从我的窗台上路过。

这样的七月,宁静适宜,芳香清远,适合一个人把所有的情绪交给文字,交给知心的笔墨,只安静不语。同样的,适合坐在葡萄架下,静下心来,再听一遍牛郎织女的悄悄话;适合泡一杯菊花茶,翻开一部古老的诗集,把一阙阙婉约的宋词从氤氲的茶水里打捞;适合怀揣淡淡的心事,一个人去廊下赏月、听风,采集整个夏夜的凉与香。无论时光远近,你在与不在,光阴都一样温暖,馨香。

刚下过一场下雨,空气里尚有凉透的感觉,从树下穿过,月光轻而易举就爬进我的眼里,如一个调皮的孩童玩捉迷藏。它一点点挪动脚步覆上假山,水池,树木和花朵,把它们都揽进自己的怀里,骄傲的又像个妖媚的女子,放肆人间。风是清的,天空很蓝,像是静默的湖泊,微风只稍一吹,就能泛起美丽的涟漪。

只留下六分绿色,四分月光,剩下的,都交给来往的风。七月,我行走的步伐不能太急,绿色和月光都跟在我身后,我怕一个转身,它们就跟丢了,就像丢了一个人,一段曾经刻骨铭心的回忆。

时常一个人乘着夜色去河边。只一个人,在河边安静行走,河水清澈,月光叮咚,静下心来,能清晰的听到水流和月光碰撞的悦耳之音。然后,找一个台阶坐下,看看不远处的花花草草,偶尔还能听到从某一栋楼层里听到悦耳的葫芦丝,那是我最熟悉的曲子《小小新娘花》,《彩云之南》。曾有一段时间,极度喜爱葫芦丝音乐,被它缠绵悠扬的曲调所吸引,后来只要有时间便听,竟也厌了。喜欢一样东西,是不能靠它太近的,隔一段距离,反而会增加它的吸引力和重要性。

一直很认同现代作家桑田的一句话:当你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应该保持距离,有它的时候,你活得更丰盛,没有它,你会挂念,会想它,会觉得你不能没有它,你的爱不再浓烈却细水长流,不会再为它死去活来了,克制会让你爱得更长久。爱情如此,对待事物也应如此。

有些人,有些事,总是姗姗来迟,然后,等待就成了一门必做的功课,哪怕是春去秋来,大雪封路,亦不能改。站在时光的渡口,久久的,要等的,也不过是命中注定的那一个。

晚风一吹,月光便向我倾斜过来,大树的叶子摇动着,依旧青绿,生命力旺盛,在月光下可爱的招摇着双手。多年前,就喜欢绿色和花朵,所以从不轻易采撷,就算是大片的野菊花一年年开过,我也只是路过,招招手,停留一会儿。

夏深了,夜也开始深了,我的墨快用完了,浓黑的夜色可否用来砚墨?把轻柔的月光,写成一首舒缓薄凉的长诗,安放在水中央。

漫漫长夏,月光恰好,若是无事,带上最美的心情,听风去。

于2014年7月4日

听风文章2:石桥听风

文/牧羊少女

石桥常年躺卧在湘江上,夜夜不倦地听水清唱。红的、黄的、紫的、蓝色的灯光,纺出长长的线,打印在粼粼的江面,照见了城市和城市的影子。桥上有声音把故事呢喃再呢喃,桥头有阵风把故事吟唱再吟唱,有颗心打开了窗,然后把一切美丽沉淀,紧锁。

秋含湿冷,终究还是来了。真担心夏的热情禁不起一帘秋雨的湿润,就香消殆尽。

抑或许明天,来这里的路很远,你慢跑了很久,依然觅不见她的影子,抑或许她被现代化换了新的妆容,而你还是昔日的眸子。

说不定明天,石桥就被秋水淹没过膝,你再也看不见款款洁流;也说不定明天,石桥意外崩塌,你再也找不到开启她的钥匙了。

也许哪天,江边的灯火等得太过疲倦,天一黑就闭了双眼,而你却因此彻夜未眠,只听得见江水翻滚。

今夜,依旧是石桥,又听见故事在风中温柔地呢喃。风依旧是从桥那头传过来的,带着白玫瑰的清香,是洁白脱尘的白玫瑰轻启皓唇发出的清唱;今夜,风是丁香好看的紫,花心上坐落的透亮的露珠就是风迷人的会说话的眼睛。今夜,风是天上垂挂的疏星 ,来得那么飘远干净,把我的烦劳打发得老远。

今夜飘飞的风把我慢跑过后汗湿的发,吹得老长老长。我认真地在想,会不会比桥上吟唱的故事还要长?

今夜那些载着想念的孔明灯挂在了天上,调皮的眨着天真的梦眼。我轻声地问她:“亲爱的,你说,风中我的头发长还是桥头上被吟唱的故事长呢?”她依旧眨着甜眼睛,得意地笑着,只是不告诉我真正的秘密。

可是,我明明听见风的呼吸由均匀变得急促,带着湿冷的温度,却不是香甜的不安。而我假装带着原来的心情,一丝不苟地听它言说,看它动作。

我不知道风会把故事吹得多远多长,也不想得到求证了。因为故事本身已经沉睡在桥上风中了。

听风文章3:听风者

文/许永礼

秋意薄凉,坐在露台上听风,竟无半点萧瑟。

对面庭院里,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子正在倒立、虎跳、缠绕在一根铁管上劲舞。铁管是那种废弃的自来水管,被她父亲用螺母重新加固,连接,再用砂纸打磨光净,落地生根。现在,父亲就守在女儿身边喝粥,母亲在院子里浇花,码放整齐的纸壳板和空酒瓶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没错,那一家是收废品的外地人,就租住在我对面一楼的房子里。较之于与泊满轿车的小区,他们家的电动三轮相形见绌了。但我分明见到了幸福,一种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我曾经读过一篇关于幸福的文章,大意是一位美国博士生,在写毕业论文时派发市民问卷:你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博士生发现,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虽然职业多样,性格迥然,但大都对物质没有太多的奢求。这些人安贫乐道,很能享受寻常的生活。于是,他认为在这个世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甘于淡泊的普通人,另一种则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如果你是个很平凡的人,就得修炼内心,削减欲望来获得平静所带来的幸福。如果你是精英人士,便需进取拼搏,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质量,从而赢得幸福。

很多年以后,博士生已然成了教授,忽然想起当年那些问卷测验者,很想知道他们的现状。经过一番调查表明:当年那些平凡者有些已跻身于成功者的行列,有些仍然平淡,也有一些生活拮据,患有疾病。但所有这些人仍然认为自己“非常幸福”。而当年的成功者仅有9人事业一帆风顺,仍坚持当年选择的“非常幸福”,23人选择了“一般”,有16人因事业受挫或破产,选择了“痛苦”,另有2人选择了“非常痛苦”……

我在想,一切由物质支撑的幸福,有可能会随物质流失而逝去。而心灵的淡泊,才是幸福的源泉,那是谁都拿不走的财富。就如意象派诗人罗伯特·勃莱的诗句一样:“贫穷,听到风声也是好的……”

听风文章4:看海·驾船·听风

文/赵悠燕

看海

喜欢看海,喜欢独自去看海,喜欢看海时的心情。

海在不远处,闲的时候,慢悠悠着走,十几分钟就到。

站在海边,远处水天相接,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辽阔和空远。在海面前,人总会觉得自己如此渺小,如此微不足道。天阴风大,海波涛汹涌、浊浪滔天,海浪撞在堤岸上,在半空中喷溅起巨大的水花,发出雷鸣般的声响。带沫的白浪激起蒙蒙细雨,飞洒下来,激起阵阵烟雾,瞬间随风飘散。海浪如此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仿佛她的使命就是为了创造惊心动魄,为了坚守一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信念。这时,就敬慕海,敬慕她的豪迈、她的豁达、她的坦荡、她的海纳百川的磅礴气势。许多心结,似乎随之慢慢打开。

大海的涛声最能消泯时间的概念,一浪追着一浪,绵延不绝。在那一晕一晕有节奏的喧嚣声中,在飞溅的浪花里,倏忽,大地又绿了,时间已然过去了许多年。

更多时,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去看海。那时,海就会显得祥和温柔许多。海风吹皱了平静的海面,太阳伸出温暖的手,抚摸着海绸缎似的胸膛。动荡着欢乐的波浪,拍打着温熙的海滩,我赤着脚,拎着鞋,在柔和的海滩上漫步。海水退去的沙滩上留下清晰的纹路,脚踏在纹路上,暖暖的,轻轻的。一任海水再次涌上来,漫过赤裸的脚踝,仿佛海水托着自己漂在海浪中一漾一漾。周遭有清风、海浪、飞鸟和悠荡的小船。这时,心就生了欢喜,很惬意地享受着阳光的馈赠。我想:假如自己变成大海里的一朵浪花,随海四处去漂游,那一定是个奇妙刺激的旅程吧。

驾船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浩淼无垠的大海波光荡漾,那片宁静如梦境般美丽神奇。看着大海,突然会生发出扬帆远航的冲动。驾着船,远离尘嚣,四海为家,浪迹天涯。

那会是一艘轻捷漂亮的帆船,在海面滑行时如一只迎风展翅的大鸟。船离岸,远处的房屋树木渐渐模糊变小,然后,如横亘在海面上的一条丝带,影影绰绰,轻轻淡淡。天空显得湛蓝而又高远,群鸟追逐着船航行,它们在上空鸣叫。银色的飞鱼如箭般掠起,溅起闪亮的水珠。金色的阳光映在海面上,那一簇簇涌起的浪尖上似乎燃起了灿烂的火焰。

船像一条高背的大鱼,分开水,勇往直前,两缕被激起的白浪横在两边,仿如大鱼的白鳍,一直向后延伸而去。

四周依然是白茫茫一片无边无际,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我手握舵柄,眼望远方,茫茫水域间仿如驾驶诺亚方舟。船顶风前行,饱满的风帆,在阳光下闪耀,明亮得使人目眩。

浩瀚的海洋总是隐藏着一种神秘的力量。每一次扬帆远航都是一次未知的旅程,是一次新的尝试和探索。驾驶着船,就会觉得,这么一大片海都是属于我的,而帆船就是我的家。它默默地陪伴着我,孤独和寂寞,共同谛听着大海的吟唱,体验着自然与生命的和谐。

海风、潮汐、雾霭、暴雨、暗礁,船似乎时时盘旋在天与海之间。而希望总是在远方灿烂,信念在船头延伸。在惶恐绝望和坚守梦想之间,船一次又一次抵达我想要去的远方。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升帆,迎风,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风向和水流。我有一艘帆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听风

新搬的房子离海近,周围空旷。冬天,风大的时候,四周就会响起怪异的呼号声,似群兽咆哮。我伸出手,那无形的风穿过我的长发我的手,清新湿润,夹杂着一种幽幽的远古气息。我似乎看到她一路风尘仆仆,踏着汹涌的海浪、越过高高的桅杆,从海鸥的飞翔间、渔民剽悍的身影中,以及海洋无边无际的视线里穿行而来。她在呼啸、在呐喊,在狂放地四处奔跑。风疾如刀,凌厉傲啸,隐隐间,似有万马奔腾,似是千军厮杀。此风,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宋玉《风赋》里说的“飘忽淜滂,激飚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她轻快移动,撞击木石,发出乒乒乓乓的声响,其势昂扬,像恣肆飞扬的烈火,闻之如轰轰雷响,视之则回旋不定。

有时听风,仿佛如海浪漫上沙滩的声音,哗—哗,不疾不徐,富有情调。有时风很轻,轻得听不到她温柔的喘息。可是,却无声胜有声,从紊乱的发丝、衣袂的飘浮、绿叶的轻颤间,我听出了风的柔情,风的空灵。似乎,一切皆在风中消融。朗月清风的时候,风牵着月光在树枝间籁籁流动,在花丛中悄悄飘荡,风带着露水的潮气和袭人的花香,影影绰绰,洒落一地斑驳。

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吗?不,我分明从自然界的拂动中看到了她曼妙的身姿,闻到了她温润潮湿的气息,听到了她时而粗犷时而柔和的声音。她在时间和空间的隧道里,耐心地一页一页翻阅着世人平凡的日子,让我时刻倾听到自然的声音,聆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恬静安然。

听风中,我欲乘风归去!

听风文章5:听风,落寞痕

文/初雨,小沫

记忆心中永恒的期待,忧伤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记忆,没有人永远快乐,也没有人永远忧伤,这个世界有谁真的读懂忧伤的滋味,只不过是自己骗自己的借口罢了 。

夜,那样漫长,长的让人忘了冷,忘了孤单,在这个深邃的夜里,没有忧伤,没了回忆,只听见窗外孤风的哀号,一声一声浸入心底,疲惫的心没了往日轻盈眸样,只有阵阵心碎。

其实,所谓孤单,所谓期待,只不过是与愚人中的一个借口,只是怕面对的理由罢了,可以对很多人笑,但微笑的背后,有多少悲伤流落在了自己心口。

风,依旧那样嚎叫着,只是没有雨的陪衬,这个夜晚,没下雨,所以风是孤单的,落寞后的是谁人离去的脸庞,是风是雨,无人知晓,只有所谓的天知道。

我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说的为别人而活是假话,人人都是自私的,谁会无私得把所有都记在脑里呢,没有忘不了的情,只有伤不完的记忆,回忆太伤,记忆太远,来路太短,去路漫长,什么才是快乐 ,什么才是永恒,无人懂。无人能真的看穿看透。不是吗 ?

为自己而活,不再流泪,活得精彩。听风,听的入神,落寞后的是心,不是回忆。

做最好的自己。

听风文章6:渭水史长 临岸听风

文/杨浩莹

放假了,我没有去喧嚣的街市凑热闹,而是开车从明光路向北,径直来到了渭河边,在新建的大堤上迎风行驰。暖暖的春风,徐徐吹来,好不惬意。

隔窗眺望,大堤的南边种植了很多的树木,隔一段距离就是一个规划的小园林。小桥溪水、树木萧瑟,曲径幽栏得很是别致。偶有茅屋、凉亭、木台,在密集的植物间裸出一间半角的,别有洞天。

堤的北边是缓缓流淌的渭水河,依顺地势修建的新地面蜿蜒起伏,树木林立,水草丰茂,一派田园景象,真正是现代园艺和纯自然的美妙结合。我们一路向东,广阔的渭水河漫滩,一人多高的芦苇与池水相互拥围,倒影处、水域流转处野鸭嘎嘎,成群戏水游弋。沿着荒草中的小路走向渭水河边,脚下踩着细沙,迎着阳光,感受着春风的聊骚,欣赏着渭河像一根飘带蜿蜒着缓缓向东流去。微风荡漾时,水边的芦苇仿佛沉醉在冥想中的诗人,与春风缠绵絮语,像是低吟着一首朦胧的情诗。听芦苇在耳边摇曳,又像是述说着古老的渭水河的故事,是姜太公的“愿者上钩”?是渭水之战的以少胜多?还是合二为一依然泾渭分明的严谨?

从渭水区管理员口中得知,从修建到目前,渭水河的飞禽已经有几十种,鸥鹭也有了。在西边河滩种植了万亩荷花,到了夏季,会有成群的鸥鹭飞来。

渭水河有丰富的沙石水利资源,经过这两年的改造,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引来各种野鸭、雉鸡、鹭鹄等飞禽来河边栖息。尤其到了秋季,河岸上、芦苇荡里有的稀疏,有的繁密,芦花舞动着袅娜的身姿,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当真有“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的感觉。可见芦花如雪时最美,可喜的是渭水滩还留存了一些。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着名的辞赋《上林赋》中写道“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了汉代上林苑的巨丽之美,以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描述。八水之中,渭河一路向东汇入黄河,属黄河水系最大支流。渭河在中华文明的孕育过程中其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山海经·夸父逐日》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可见,在古人的心目中,渭河是与黄河同等重要的河流。

如今站在这渭水边感受渭水河之辽阔,生态环境之变化,萌生了许多的画意。渭水之美,渭水之豪 情与气势,使人不免想起古人描写渭水的诗,白居易曰:“渭水寒渐落,离离蒲稗苗”,还有李白的诗最是大气:“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以及南北朝庾信诗中说“树似新亭岸,沙如龙尾湾。犹言吟溟浦,应有落帆归”。而如今“横天流不息”、“沙如龙尾湾”的景 致还在,“落帆”却是没有了。没有了帆船,可见是水浅啦,不免让人多了一份落寞。但如今成群飞翔的鸟,也增添不少诗情。有了诗情,便有了画意。看来这里将会是绘画和静心的好地方。

下堤后,发现田地路边有几家大棚种植草莓,感觉很是诱惑。一进棚,笔直的田埂上,碧绿的叶子如翡翠一般。叶子下面便是红红的草莓,像一颗颗暖心,羞答答地隐在叶后。带着欣喜与姑娘们采摘草莓,细细品尝,甜得如蜜。这次闲游,虽然没有诗中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景 致,但“采风渭水边,偶然窥莓娇”的闲情,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听风文章7:人生不过是赏雨听风

文/单只蝴蝶

生命,胚胎从形成到分娩,就是一个鱼期、龟期到猪期的过程,十月怀胎、瓜熟蒂落,只有经历痛苦的分娩,才能产生新的生命。当人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就昭示着世界并不圆满,你所处的世界,你要走的人生,不论门庭冷落,不论车水马龙,都要笑对人生。

如若,你是一个美丽的女子,你会遇到难料的问题,男人都想得到,表面上却要装着远离,女人都想成为你的,却又不干不净地诋毁你。你年轻时,有人嘲笑你是小屁孩,不屑与你谋事,你年迈时,他们又说你是老古董,很多事都把你忘记。你在别人的阴影下挣扎着,最终,自己亲手埋葬了自己。

如若,你是一颗晶莹的珍珠,任谁都羡你的华丽,没有人去想,你本是一粒粗糙坚硬、平淡无奇的砂,经历生命之唇执拗地舔舐、清洗,浸润、拭擦,你才变得如此世间罕异、圆润光滑,怎样苦难的蜕变,才至今日的光华,美艳的壳子裹着沧桑的里子,你只是多走了那一步,多坚持了一秒钟。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道路曲折坎坷,你无法操控,却可以努力把握。很多时候,你都要在麻烦里往返,在琐事里穿梭,像手里拿着保龄球,不远处是一个个木瓶,你击倒得越多,得分就越多,最后,你发现,大的麻烦带来的是处变不惊的智慧,小的琐事带来的是举手投足间的淡然自若。

不必怨尤,每个人的来时和归处,其实冥冥中已经注定。行走在江南飘雨的小镇,或是北国漫天风雪,乡间父亲扁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母亲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都市暮光下静穆林立的高楼,下班途中偶尔落在你肩上的那一抹夕阳,每一日,都深藏着生命中些许感动与细小的柔情。

无需惊恐,多少人曾经走过黑暗无边荆棘坎坷的路,没有照亮的星光,也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喧闹的人群,热闹的霓虹,都是短暂的欢愉,怎样也抵挡不住清晨醒来时醉漫长最孤寂的冷。可那又有什么呢?看一看宽阔而安静的大海,听一听那禅林院的钟声,动荡思绪就会被抚平,浮躁的心就会得到安宁。

并非所有的花都会姹紫嫣红,并非每个爱着的人都会留下来与你筑梦,逝者如斯,千唤不回,太多感情,像积木般变幻莫测千变万化,你好不容易盖起了一个家,下一秒钟可能就会轰然坍塌,你犹记蒹葭,终究却空劳牵挂。缘走不留,只要记着曾经清澈的相遇,记住曾经美丽的相逢。

走着走着才发现,渴慕的幸福,其实就是一个女子从明媚锦绣到白发苍颜的全过程,美丽的初现,苍老的离世,所有的沧桑、衰老、细胞的更换,所有的美好与不美好,都构成生命的完整。你看到,多少人,在鲜花满怀时恸哭,多少幸福,都是泪水所聚拢,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是多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谁人不想好好过这一生,可更多的人,前半生,不知怎么打发时间,后半生,时间怎么安排都觉得不够,只想交值得交的人,只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剩下的时间越短,离棺木越近,才越会懂得、越会开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生,在一个时间轴上,走的路多么与众不同,重要的,是给心留住一份永恒。

在人生的渡口,行走了一程又一程,看着不断变幻的风景,有萧瑟,有雨晴,不计前缘,不较旧梦,淡然相对,赏雨,听风。

听风文章8:倚雨听风

文/晖苔

窗外终是飘来了雨滴,风追随着雨的印记,我便是爱极了这灵性的风,俏丽的雨。

这初夏的凉,淡薄细微,浅浅入心。是来的悄无声息,独饮寂寞的雨,是久违的快乐吧,但快乐只有一点点,便知足了。伫立窗前,透过窗,看见树上的叶儿透着苍翠,泛着雨滴,摇曳在风中。微风拂面而过,几许寒意入心,一时竟忘了这已是初夏时节。而夏,原来也可以那么凉。

这场凉到底是许久未见,如今的五月早已面目全非,只剩下本不该属于这个月份的沧桑和不安。记不得是多少年前的五月,那时的五月芬芳四溢,正是最舒适,凉爽的月份,还需薄外套披身。寻着周末,外出踏青,那些花儿喜欢开在这个氤氲着朦胧之美的初夏,那时还有多少人钦慕潇湘这个词,加之烟雨,是天然且秀美的意境。转眼的时光,这城市却是早已远离了潇湘之美……

也许仅仅是片刻的自然之美,却能勾起万千思绪,喜欢上文字作伴,仅仅是因为她的美,无论快乐、忧伤、平静,我便希望能用这自然的字迹珍藏那一刻的美,而她就是美的蚀骨的。发自内心,没有雕琢,甚至没有章法可循,但这自然的流露却让我痴迷。看许多人写的文字,却独独爱上了林清玄,雪小禅。或许吧,他们的文字都带着我无法研读的禅意,那究竟是何样的情怀。清幽静谧,这些清新之美,不经意间便能被这朴实的生命力所感染,仅仅是来自于他们的文字。

犹记得林清玄在一篇文字中提到: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自然的流露,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再后来,读很多词句华丽的文章,便觉得千篇一律,往往读了开头,便无心再读下去了。从那时起,我便也开始舍弃那些生涩难读的字,渐渐地让一切返璞归真。

而生活中往往也是缺少一种质朴的美,最近想到,生活觊觎了我们太多的不安分,太过苛求那表面的华美,那些虚妄渐渐吞蚀自我,如同失去了文字应该有的自然,那些本应该清新的字,却因过分的堆砌,变得冗长沉重,而这一定不是自己喜欢的。而那些属于我们的本性,又被丢弃到哪了?失去本性的追逐,让那些生命里的花开的再绚丽,但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终究不能永恒。

而这一生,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爱自己所爱,哪怕简单点,简单的只有偶尔的微风细雨,这波澜不惊的日子亦是美的。

听风文章9:听风御剑北古城

文/刘爱国

在张掖大地上有三座叫古城的村庄,自东向西有甘州区碱滩镇的古城村,也叫屋兰古城,东古城每年正月举办的黄河灯阵这一金张掖品牌民俗文化活动,让东古城蜚声海内外。西边有甘州区沙井镇的古城村,也因瓜菜制种富甲一方。唯有黑河北岸临泽县板桥镇古城村显得寂寥无声。这些年北古城也奋起直追,大力发展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也是风生水起。在张掖为了方便记忆,通常人们以方向为标记,把这三座古城分别叫做东西北古城。文中所写的就是临泽境内的北古城。

北古城是座月氏人建的城,城不大,城墙周长只有三里三长,只需半个时辰便可游历全城。为什么古人建城取三里三?《礼记·王制》说:“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按“九宫八卦”确定城池外形是判定风水好坏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在1986年文物普查时,听老人讲,北古城的位置有诸多讲究。纵观古城全貌,体现了管子哲学思想,“非与大山之下,必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充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这座始建于月氏时期的北古城,北面紧靠合黎山,南面屏邻黑河。既有险可守用水又方便,建城的条件可谓一项不差。

北古城不大,自古确是兵家必争之地,可以说北古城就是战争的产物,公元前800年,月氏将领为护卫隔河相望的昭武城,防止东胡、匈奴的偷袭,在弱水以北复建一城。这就是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的北古城。

而今,漫步在北古城郊外,战场上的胡笳之声早已远去,微阖双目,在天籁的喧哗中分明感觉的是宁静和安详;站在城北的合黎山,放眼四野,波澜起伏的地平线上,弱水蜿蜒如带,河边的昭武城淹没在浓浓的绿色中,半个城在跌宕起伏间舒缓着双眸。它的平淡或许换不来文人的半行墨迹,但不管是远方的青黛还是身边的柳色都能给我带来另一种与悲壮无关的欣喜。

地方帙卷一页页翻过,如今曾经坚守的古城墙在猎猎的风沙中被腐蚀得只剩下北边合黎山顶的半个烽燧。烽燧上报警的狼烟,早已经被衰草掩盖,几声虫鸣,日暮乡关、斜影苍驹,竟有些许西出阳关的苍凉。这里是能带给我凭吊战争沧桑的绝佳之地,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悲情,在泣血的夕阳下,摇曳的白草中,蔓延滋长,撕扯着满眼热泪,而心灵呈现的却是最放松,最自由的状态。所以我爱在这儿冥想,冥想战旗猎猎,战鼓隆隆,随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相传北古城东南有一座九层古塔,每层八面都有铜镜,在阳光的反射下七十多块铜镜金光闪闪,宛如神话里的仙境一般。塔檐上的铜铃,在风中发出清脆悠扬的鸣响。塔顶成群的塔燕在黄昏的晚霞里飞翔。此情此景美不胜收,那种融汇古今、天地相合的感觉一触即发,让人浮想联翩。那个疯狂的匈奴冒顿单于,带领五万匈奴骑兵久攻不下北古城,便砍来树木柴草架在北古城周围,在树木柴草上浇上羊油撒上硫磺,把一座古城烧的片甲不留,灰飞烟灭。上个世纪80年代考古人员在河边的田地里发现了铜镜。古塔消失了,城池湮没了。那个古塔以及塔上的风铃只能停留在线装的史记里,曾经美轮美奂的景色,清灵悦耳的铃声,自由自在的塔燕只能在梦里一次次去体验、倾听、去寻觅。

站在半个烽燧下向南远眺,更远的农田,村庄在阳光下显得和谐而安详,祁连雪山像涌动的海浪,云雾像仙女拖曳的彩带飘飘飞翔。

今天,人们不会去想这块土地上那场惨烈的变迁。村庄简易、雅致的建筑,清幽、翠绿的头坝渠畔,悠闲散步的老者、活泼天真的孩童、跳广场舞的大妈,构成了一幅纯净的水墨。这里,被裹卷已久的文化随着文人衣袖的吞吐奔泻而出,如弥漫四周的古风,融入的是那样的随性,惬意。

我不停地跋涉在小城的山水历史之间,循着千年古道,让月氏的尘、汉唐的风洗去满身的疲惫,在厚重的历史面前,竭尽笔墨;人到中年,总想为北古城留下些温馨的故事,心里倍感温暖。

在我的书桌上,摆放了一块残缺不全的瓦片,这是我前不久从北古城村田间一处垮塌的泥土中拾得的。瓦块有巴掌大小,呈灰白色,厚厚的弧形瓦背面上有一截整齐的竖条纹。它在台灯下静穆着,有些深邃和神秘,我不知道它在烈火中诞生于何时,是用于遮风避雨的盖瓦,还是古人生活器皿的残片,但我从它承载的厚重历史中,仿佛触摸到遥远的过去,眼前浮现出月氏时候北古城的影像。

公元前200多年前冬天的一个傍晚,落日残阳的余晖渐渐隐没于天际,凛冽的寒风吹得城楼上的旌旗“哗哗”作响,淡淡的暮霭笼罩着不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丘和静静流淌的弱水河,显得有些荒凉和萧瑟。河畔高高耸立的城池孤单寂寞,约1平方公里的城内房屋错落拥挤,有的屋顶已开始升起袅袅炊烟,街面上行人很少,匆匆走过的大都是全副盔甲的月氏士兵。城门外开阔的山坡上枯枝凋零,被马蹄和士兵踩踏过的野草杂乱凄惶,遗留下战马尸首、毁损兵器和已经慢慢凝固的殷红血迹,随处都可以嗅到死亡的气息。站在城墙上的古城护卫将军柏夭手握宝剑,眉头紧锁,神情忧郁地目视前方。虽然在与匈奴冒顿大军的血战中初战告捷,但面对匈奴骑兵咄咄逼人之势,孤立无援的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最后战死在沙场,在熊熊烈火中与北古城共存亡。

2017年初的深冬,我来到这块被称为月氏古城的土地。山坡下大棚内金张掖红提葡萄已经有了红晕,再过半个多月,也就是元旦前后,这些品质优良的葡萄就会走进大大小小的超市,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登上山坡,溯风萧萧,大漠孤烟,炊烟袅袅,农家安详,温暖的阳光铺洒在大地上,和谐而宁静。在这河西走廊上极其普通常见的乡村景象,让我很难与两千多年前规模宏大的城池联系在一起,也不会想到这里曾发生的许多悲壮惨烈的故事。

行走在弯曲狭窄的田埂上,我仔细探寻,希望能从偶尔散落的砖块瓦砾中,发现意外的惊喜,找到已掩埋在泥土中的古城印迹。在我即将离开这块土地时,一只鹰高旋在半个烽燧的上空,久久不肯离去,当我钻进朋友的小汽车时,那只鹰箭一样从烽燧上飞来,像和我告别一样。

这块大地自汉武帝元鼎6年始建昭武县,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千年一叹。翻开北古城历史长河画卷的一角,我情不自禁地感慨世间沧海桑田。

往事灰飞烟灭,北古城毁于战乱兵火,只有文物普查时挖掘出的墙砖碎瓦、锈蚀的箭簇、铜镜、以及居民生活用的大量土陶石器、汉五铢钱币,见证了岁月轮回,时光变迁。

生活在北古城土地上的临泽儿女并没有忘记这段被湮没的历史,他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残损的记忆,急切地奔走相告,期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能唤醒尘封的岁月。也许随着专家和世人的关注,张掖大地上山水相依的北古城必将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