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入秋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入秋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入秋的文章1:风景在路上

文/陈武

早已入秋了,路边的树已经开始落叶,而他却无心留意。说还是不说,两个念头在内心如同两只凶猛的狮子在激烈的搏斗。终于,内心的搏斗分出了胜负。

他长呼了一口气,对母亲说:“妈,我不念书了,让我去打工挣钱吧。”说完后,他尝试从倒车镜里探寻母亲的异常,心也在扑通扑通地跳着。母亲以为他在开玩笑,笑着说道:“好啊,你不读书能帮我省不少钱呢。”他知道母亲以为他在开玩笑,把眼神摆向了别处,不经意间,他看到母亲的头发中夹杂着一个细细的银白色的物体,他知道那是白头发,是母亲为自己操碎了心而提前衰老了,从前的一幕幕在眼前浮现。

从小到大,他都不是一个乖孩子,经常到处惹祸,老师们也都不喜欢他,他知道他自己之所以没有被要求退学,是因为母亲一次又一次的恳求老师再给自己一次机会,而他毫不感动。很快,他染上了网瘾,成天的旷课,泡在网吧里打游戏,母亲一次又一次的去网吧找他。终于,母亲受不了了,在他的面前哭了起来,不怨他,只怨恨自己没能教好他,在那一刻,他醒悟了,他抱住了母亲,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他试图去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好学生,然而,因为之前落下的功课太多,没办法补起来,他产生了放弃的念头,想着出去打工或许会不再拖累母亲,但是,他没有想到母亲会那样回答他,母亲真的同意了吗?当然不会!

母亲似乎看穿了儿子的心事,说道:“看路边的这些树,它们一直生长在这里,不张扬,不显摆,仿佛世间的一切都与它们无关,没有人会注意它们。然而,它们却在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这世界装扮一份美丽,即使没有人知道,但是只要自己明白已经尽力了,就够了。”

他望着路边的树,是啊,没有人注意它们,可它们却仍在努力,让人们见到更美丽的世界。

风景就在路上,你看到了吗?

关于入秋的文章2:早秋

文/碧壑幽泉

一入秋,对于东北来讲就是说立刻早晚变得清凉了,然后满世界的绿色之中登时添了些黄色的身影。

连绵不断的雨跟着下了几天,满世界都是透心的凉爽,偶尔回来的炽热是中午头顶的阳光,这些温暖还是要把人逼到硕大的树荫下躲起来,夏季残余的热浪始终是令人惶恐的,美的背后真是一边忍受一边大汗淋漓。

我依然赞美这四季轮回,各有各的风采,喜不自禁让人淡忘了风雨交加之中的彷徨和冷酷,一点点地品味,一点点地咀嚼,然后慢慢地咽下去,人生始终是有滋有味地朝前走。

菊花的香气很淡,是秋天的一道最美风景,没有雍容,也没有高贵,只有那一袭的淡妆,颀长的脸颊,粉的,黄的,蓝的……洒洒落落地裹着翠衣与风儿翩翩起舞,和着雨儿委婉旖旎,其实美有时候是越简单越令人流连忘返。

夹杂着对曾经季节的留恋,秋偶尔也会张开臂膀吐出一团热恋,拥抱往昔生命的孕育,然后徜徉在丰盛的果实里静静地等待纷纷扬扬的雪花牵起自己的手走向下一个季节……

关于入秋的文章3:秋来板栗香

文/刘兵

每年入秋,当艳阳暖暖,金风送爽之时,也就到了板栗收获的季节。

当年我下放的那个山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板栗树。它们像撑开的一把把巨伞屹立在山坡上,层层叠翠,密密匝匝的挂果在风中摇曳。经过春夏季,小小的栗子灌浆,吸收阳光的照拂和根部输送的营养,偏圆饱满的栗子像要从壳里拥挤出来。

山歌飘荡,微风渐起,满目落叶金黄,这就到了收获板栗的最好季节。栗农们长衣长裤,戴着手套,扛着长长带钩的竹竿,孩子们挎着竹篮提着空麻袋,去山上敲打板栗。简单地做完拜过山神赐福的仪式后,男人们围绕着高大的板栗树一周,判断哪些成熟的栗壳可以敲打,哪些是接近成熟的,实在是打不动,就用竹竿上的钩子勾下来。

此时,最忙活的还是孩子们。每当被敲打下来的板栗纷纷落下,就会伴随着一阵阵欢呼雀跃。他们把一颗颗个大饱满、暗红色的板栗捡进竹篮里,还要当心不被零散带刺的栗壳蛰着。孩子们眼尖,在草丛、石缝、土堆里不断地搜寻,看有没有头天自然掉下来的“漏网之鱼”。一整天的忙碌充满愉悦和欢欣。篮里满满,麻袋里装着快要成熟带壳的板栗,在家里放几天,再略微敲击,“栗宝宝”就会掉出来。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大人和孩子肩扛手提,推着小车,满载而归。此刻,他们心里幸福充盈,大人们把这些板栗看成是过年钱,孩子们则盼望着父母把它们拿到集市上卖了,里面有下学年的学费,还能得到少量的零花钱。

收获回来的板栗,农妇们将其分成几种用途。大部分准备在集市上换成现钱,或交给上门收购的果商,一分一厘地计较价钱;留下少量翻晒后,用网兜挂在堂屋的横梁上,自然风干,除去水分的板栗更甜,以后可以送给城里的亲戚。当然,趁着新鲜,农妇们会做一盘仔鸡烧板栗,那是山村里一道难得的佳肴,可以让过惯了苦日子的孩子们解解馋。板栗吸油,鸡肉带甜,相互交融,盘子很快见底。农妇们偶尔炖排骨汤,加少许板栗,汤水更加浓郁,带着淡淡的甜味。而更多的时候,她们会用铁砂炒板栗,满屋飘香,豁开嘴栗壳像绽放出笑脸,里面金黄色栗肉十分诱人。每天在孩子们上学前发几颗,也成了他们课余最好的“休闲食品”。

在我下放的那几年,庆幸有此口福,生的脆蹦、熟的酥软,入菜和风干的板栗都好吃,其独特的甜味让人弥久难忘,心里也因此萌生出一种对大自然的感念,要保护好生态,爱护土壤和环境,让板栗这样的美果生生不息,永驻人间。

关于入秋的文章4:用心聆听

文/舒布启

入秋以来,我的心绪有些莫名的低落。坐在临街的窗前,面对每天匆匆流走的日子,内心总会有一种说不出的伤感油然而生。看着窗外的人流与车流,外面世界的喧闹让我的心一天天变得迟钝、麻木。每天周而复始地上班下班,千篇一律重复的日子似乎已经让我失去了往日的激情,生活的压力与工作的不如意让我烦躁不已。

那天,一个人坐在窗前,在令人烦躁的嘈杂声中,我听到了一阵苍凉的琴声。循着声音望去,我看到对面的街边坐着一个拉着一把胡琴卖唱的盲人。那盲人年约五十多岁,拉着凄凉的曲子,略带沙哑的歌声飘进我的窗户,透出无限的苍凉与悲伤。我静静看着,街上的行人或匆忙或悠闲地走过,没有人注意到这个盲人的存在,更不用说会被他的歌声打动,顶多只是路过时偶尔看他一眼。

我留神细观,一个上午过去,摆在盲人面前的小盘子里,并没留下几枚硬币。但盲人似乎并不在意这些,他只专注于自己自编自弹自唱的不怎么成调的歌曲。

突然,我看见街边不远处一个修鞋的残疾人摇着轮椅过来,小心翼翼地穿过街道,把一大把零钞放进盲人的盘子里,然后向盲人说了几句什么。盲人的歌声停了下来,我看到盲人和修鞋的残疾人客气地推让了一番,修鞋的残疾人回到了他的摊位。

下班的时候,我特意来到盲人跟前。他依旧在拉着曲子,奇怪的是竟然没有了上午的凄惨。在寒冷的大街上,盲人衣着单薄,却并不影响他的歌声和琴声。看得出来,整个下午,这位卖唱为生的盲人心情很好。

我忍不住和盲人攀谈起来,问起了他的身世。盲人讲完了自己的经历之后,说上午那个修鞋的残疾人把半天的收入都给了他。说完之后盲人感叹道:“世上还是好人多啊!”

望着盲人一脸的真诚,我半晌无语,默默地到街边的小店给盲人买了一份炒粉,然后把身上的零钱全部放到了盲人面前的盘子里。

那天晚上,我竟然为两个残疾人感动了好久。

次日再上班,盲人的曲子和歌声又在我的窗口回荡,我的心情却豁然开朗。一个卖唱的盲人、一个修鞋的残疾人、一个生活中不被人注意的细节,却让我在郁闷的生活中找到了失落已久的热情。那个盲人告诉我,现实中他常常连肚子都填不饱,但自己的歌声是他的眼睛,引导着他在异乡的生活中艰难地走下去。那个修鞋的残疾人告诉我,他的收入虽然微薄,但他的信念是他的双腿,支撑起自己简单的生活。

坐在窗前,我想到了自己。是什么让我们久违了快乐的心情?我想应该是我们生活的态度。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用心去聆听世界,即使是烦人的噪音也会变成动听的乐章。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常常存在,而永葆心境的美好,却会让你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快乐与自信。

关于入秋的文章5:品茗之道在静心

文/清秋

入秋,窗外潺潺的雨夜,泡一壶茶,燃一柱沉香,身着布衣,倚窗而坐,捧一香茗,一卷诗书,伴一首悠杨的古曲,在冉冉沉香中斟茶、品茶。在古雅、宁静的氛围中观赏着杯中那翠绿的芽叶慢慢舒展、浮沉,馥郁的香气在瞬间弥散,袅袅升起。

这种场景总让人不胜神往,不亦乐乎哉!朋友言,这辈子是感受不到了,来生吧!来生,有来生吗?真的享受不到吗?拥者有,无者叹!其实很简单,只是好与不好而已!

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浓变淡,浮浮沉沉,聚聚散散,那份幽香清醇,那份淡雅,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轻轻的品一口,涩涩的,有点苦,如人生,不能苦一生,但要苦一阵。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第二口,是那浅浅的甜,回味一下,甘甜清香,让人思索,使人感悟。第三口,淡淡的,萦绕舌间,回味甘醇,那杯中遗留的缕缕醇香,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人生如茶,这是何等的享受和感悟,又是何等的幸福和快乐!

爱茶女,常以素面朝天,淡妆素抹;性格恬静,从容淡定,相貌平平,眼神清澈;手如柔荑,白净纤长,其语如珠落玉盘、水入净瓶。举止间使人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气场,一种不乱于心,超然外物的宁静。犹如一朵淡雅的莲,婉约细致,从容绽放,无争无求,轮回静守。

茶,可修女人以知止之慧!"从来佳茗似佳人",这句诗将女子与茶的关系写到了极致!的确,说女人如花,只是说出了女人的娇媚;说女人如水,只是说出了女子的温柔;说女人如瓷,指出了女人的清弱。女人如茶,茶是万木之心,只有茶这种生于青山,长于幽谷,承受了微雨清露,沐浴了山灵水秀的植物,才能体现出女人的风情万种。

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沉默、一种忧伤、一种落寞。似水流年,不抵一帘幽梦。常常在喝茶时在乎茶的好坏,却未曾发现,和谁一起品才最重要。就像有人说,去旅游,去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和谁去。品茶也如此,一片茶,遇见是缘分,拥有是福分。佛说,与你无缘的人,你与他说话再多也是废话。与你有缘的人,你的存在就能惊醒他所有的感觉。茶等的是一个懂它的人,人等的是一杯倾心的茶。一泡茶一旦错过,再遇见,也已是另一番境遇。茶之美,在于真,自然吐露芳华;茶之味,在于品,心静始得知音。

茶道的繁琐过程,就是为了让人静下心来品味一杯茶。真正的安静,来自于内心。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鼓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茶香中,一颗心慢慢沉静下来,浮躁世界红尘滚滚,惟愿内心清风朗月。

关于入秋的文章6:秋生秋葵

文/宫佳

进入秋,就是秋葵的天下了,一年四季中只有“秋”天,让秋葵的光彩,活力四射。它们有的披绿装,有的着紫袍,披挂上阵了。秋高气爽的天气,正是吃秋葵的大好季节。

菜园子里,秋葵的尖尖朝天,淡黄色的小花儿从绿叶里探出小脑袋,这个季节的秋葵占尽了风光。

秋葵,是为秋而生的。

摘几根秋葵,切成小星星的形状,绿边儿,白籽儿,丝丝缕缕的黏液,含着你侬我侬的情意。入锅大火焯一下,拍几瓣大蒜,加几勺子剁椒,在锅里翻炒,绿秋葵里衬着红剁椒,养眼又养心。

口轻的人,可以凉拌秋葵,撒上白芝麻,脆中有香,也是无上的美味。

在我们山东老家,喜欢用秋葵蘸大酱吃,把秋葵洗净,整个的焯一下,秋葵外衣的绿就更鲜亮了,在碟子里排成几列,别说是吃,光是看着就食欲大增。

最吸引人的是做秋葵茶。

邻居家的菜园子里种着十几棵秋葵,秋葵这种蔬菜有个性,在它鼓出小芽尖尖的时候,你得上心,它是急性子,急着长大,一个不留心,它就长过了头,老了,木质化了,咬不动了。那时,就只剩下一个观赏的用处了。

邻居家的秋葵多了,吃不了了,也得摘下来,顺便摘几朵小黄花,选一个晴朗的日子,把秋葵切成小星星,把小黄花和秋葵小星星放进箩筐里晾晒,随着水分一点点地蒸发,小星星的褶皱多了起来,小黄花干枯了,把它们收起来,密封,这就成了泡秋葵茶的原材料了。

取几片秋葵小星星,再加上几朵秋葵花,捏几粒枸杞子,再放入几块冰糖泡水,秋葵的绿汁渐渐染绿了水,几粒枸杞子的红飘上飘下的,恰到好处地点缀着茶壶里的江湖,忍不住喝了这杯茶,还想着下一杯。自制秋葵茶环保又清心,要是有客人来访,从瓶子里取出秋葵来泡茶,别致而趣味。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无论多么繁忙,请多抽出时间,来欣赏秋,欣赏秋葵,享受秋葵的美,品味秋葵的美味。对于秋葵来说,一个月的时间不多,但只要你了解它,它会给你很多。

关于入秋的文章7:细密雨丝---声声入耳

文/观象台

今年入秋以后,恰逢几日秋雨缠绵的天气。秋雨的日子,带给我无限的快乐和希望,心絮在雨中飞扬,所有的灵感也会在雨中激发,然后小心翼翼地在键盘下敲出一个又一个梦,珍藏在心底,寄托在风雨之中。感受秋雨的清纯和那份意境。

初秋的雨,淅淅沥沥,飘飘洒洒,带着几分灵动,包含一种情愫,心怀无尽的缠绵和缱绻,淋漓泼洒出独特的意境,舞动着美妙怡人的秋韵。秋雨绵绵,雨线昭昭,像银线抛珠,似曼舞轻歌,到处琼花飞溅,遍地细流涓涓,池塘微波涟漪,山川云遮雾绕,景物烟雨迷蒙,秋雨描绘出一幅神奇美妙的画卷。

绵绵秋雨成为秋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原本就诗情画意的秋,更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而显得更加富有诗意。情不自禁地被眼前的这幅水墨风景画而吸引了。朦朦胧胧中,绵绵秋雨在无意中创造的一种超然的境界。有时候朦胧比清晰更加让人感慨万千,它因模糊而别具韵味。让人禁不住陶醉,在不经意间心絮轻轻飞扬,获得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和五彩缤纷的遐思。

也许是天生喜雨的缘故,对雨情有独钟。每逢遇到雨天便感觉心如止水;每逢听到淅淅沥沥的雨声,树木的枝叶和花草丛中发出唦唦的声响,雨声或缠绵或激昂,奏鸣出大自然的一种独特音响。仔细倾听,秋雨尽情演奏着一曲清心悦耳、洗涤心扉的天籁之音。觉得特别的美妙神怡。它给了人以遐想的空间,让人思绪飞扬,它给了人独处的空间,去感受那至真至纯的自我。

任这细密的雨丝,洗去那尘封于心头上的灰尘。让人静静地回想曾经的朝朝暮暮,浅浅沉醉在浪漫的怀抱里。在这个纷绕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一定会收获常人难以想象的幸福和快乐,更何况还有这多情的秋雨在一直陪伴着呢……

关于入秋的文章8:那时的少年那时的梦

文/山月

刚入秋的一天,下班坐车回家。路过曾经的中学时,看见操场上很热闹,跑道外坐满了穿着校服的学生,估计是在开运动会吧,中学的运动会,都在这个时节。

就那么一个经过的瞬间,透过车窗,看见一个坐在最后一排的男生,一个背影,同样穿着校服,闲散地坐在那里。他的留着短发,后背完全靠在椅背上,胳膊搭在旁边空着的椅子上,支着脖子坐着,望着前方。也许前面的操场上,有他的同学正在比赛吧。

那个背影,是那么的熟悉。在我上高中的时候,班里的男生,也是一样的动作和状态坐在那里,一样的穿着校服,一样的有着挺拔健壮的青春身影。还记得,高中时我喜欢的那个男生,就是这样一个人,黝黑的皮肤,一笑会露出很白的牙齿,有健壮的体格,是班里的体育委员。他也曾经在好几次的运动会上,坐在班里方阵的最后一排,胳膊搭在旁边的椅子上,腿也许翘在前面的椅子上。同学们都穿着宽大的校服,留着那时候喜欢的发型,眯起眼睛,看着赛场,互相嬉笑着,或发着呆。秋天午后的金光照得我们的脸暖暖的。这时,从后面叫他一声,他会猛地转过头,狡黠地一笑。

中学时代,我都在喜欢他,大学时期,我去异地上学,也还是喜欢他,却只是紧张得敢偶尔联系一下,不如从前朝夕相处时自然了。他也表现得淡淡的,不曾对我表现出什么感情,哪怕是友谊,也都没有再继续的意思。到今天,已经完全没了音信。而他,却从来不曾知道。

忘了是哪一天,夜里做了个梦,梦见他看着我写给他的信。是的,曾经我给他写过信,但是只写了一些遇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在梦里,他看着我的信,却突然明白了我的感情和我全部的心意。而我,不知在什么地方看着这一切,是那么心酸和慰藉。就像释放了很多东西一样感慨地叹息着。却在很短的时间里,梦里与梦外的我都突然明白——只是梦而已。

也是在一天下班的车上,也是看到了一个男生,他在过马路,穿着校服,清瘦、短发,单肩背着书包,手缩在校服袖子里,左顾右盼着。有趣的是他在走路时,下意识地前后晃动着他的双肩。在校服里支着的还未长饱满的肩膀一晃起来,让他整个瘦高的身体都前后晃着,形成一种独特的行走体态。这样的身影,这样的姿态,也都出现在我曾经的同学们身上。只有这个年龄的男孩,才会有像生长中的青苗一样的身材,瘦削得略显单薄的肩膀,以及成人和孩子都没有的走路姿态。它宣告着初长成男子汉的潇洒,却带着挥之不去的稚嫩。也只有他们,可以被称为”翩翩少年“。

秋天了,又是运动会的时节,一年又一年,多少少年又喧闹在校园的操场上。又有多少人的少年,匆匆而逝如秋天。

关于入秋的文章9:秋来茭白嫩

文/方华

入秋,茭白上市,是一道时鲜的蔬菜。在我们这儿,茭白被叫作“篙瓜”,私自臆想,不知是不是其型似竹笋又似瓜般能生食之故。

在我生活的这个长江以北地区,种植茭白的人家不多,大都是水边自生。像野藕野菱一般,成熟时节,自有不怕辛苦者去采收。我童年的记忆中,母亲从田间劳作回来,有时就顺手在塘边沟畔折几支青叶包裹的修长茭白回家。篙瓜炒辣椒,是我幼时最常见的一种吃法。

当然,茭白绝非我记忆中简单的一种味道。

清代才子兼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就有对茭白入肴的一段记述:“茭白炒肉,炒鸡俱可。切整段,酱醋炙之尤佳。煨肉亦佳,须切片,以寸为度,初出瘦细者无味。”

清人薛宝辰在其《素食说略》中也有茭白入蔬的做法:“切拐刀块。以开水瀹过,加酱油、醋费,殊有水乡风味。切拐刀块,以高汤加盐,料酒煨之,亦清腴。切芡刀块,以油灼之,搭芡起锅,亦脆美。”

现在想来,母亲的厨艺,当然比不得这些美食家,也不是母亲不知道篙瓜还有其他的烧法,只是在那样一个清贫的日子,哪里有许多的食材调配,盘中简单的菜蔬,仅为佐饭下肚而已。

不过,现在日子富裕了,吃过的各类茭白佳肴恐怕比书上记载的还多,有时在家中还特意弄一个简单的篙瓜炒辣椒,享其清淡脆嫩,唇齿咀嚼间自有一种特别的回味。

其实,篙瓜在远古时期,也不称作茭白,而叫菰。

菰最早是被作为粮食作物种植的。《礼记》载:“食蜗醢而菰羹。”菰羹就是菰米饭,可见在周朝即已用菰米为粮。据记载,在唐代以前,茭白基本是被当作粮食作物栽培,它的种子被称作菰米或雕胡,是“六谷”之一。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这是李白借宿安徽铜陵五松山下一农家,受到主人菰米款待后写下的诗作。陆游《邻人送菰菜》中也有“稻饭似珠菰似玉,老农此味有谁知”及“湘湖烟雨长莼丝,菰米新炊滑上匙”之句。

大约到了明代,玉米被从国外引进,广泛种植,替代了菰成为六谷之一。所以在我的家乡,现在还直接叫玉米为“六谷子”。

菰很早就被发现在被菌感染不抽穗后,膨大的茎部可为蔬。如成书于秦汉间的《尔雅》记载:“邃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啖之甜滑。”菰在被高产的玉米取代位置后,就彻底成为人们口中的佳肴。“岸遥人静,水多菰米。”苏轼《水龙吟》中的情景渐为鲜见。现在,偶在水边能看到结穗的菰,往往被认为是野茭白,其实,那不过是稀少的未被感染的菰。

茭白如其名字一般素白清新,可与各种原料配伍加工。此菜无论蒸、炒、炖、煮、煨都是柔滑适口,若是与肉、鸡、鸭等相配,烹出的菜肴则更是入味留香。茭白可生食凉拌,还可酱泡腌制。特别是凉拌、下汤,清新淡雅,很有水乡风味。

唐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吟到:“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明代也有一首《咏茭》诗:“翠叶森森剑有棱,柔柔松甚比轻冰。江湖岩假秋风便,如与鲈莼伴季鹰。”诗中把茭白与莼菜、鲈鱼相提,可见其味美。

有这样的记载,西晋文豪张瀚,在某日秋风起时,想到故乡吴中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于是辞别齐王,弃官南归,说:“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这段典故后人浓缩为成语“莼鲈之思”,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只是,莼菜、鲈鱼由此名闻天下,而未入语中的菰菜,却鲜为人知。就像最早的粽子都是用菰叶所包,可现在人们知道的都是芦叶之类。

宋人周弼在一首《菰菜》诗中写道:“连日秋风思故乡,况复家田有茅屋。坠网重腮鲈已鲜,莼丝牵叶又流涎。急归收获苹溪畔,细拨芦花撑钓船。”又是秋风起的日子,水边挺立的茭白依然是千年守望的模样。只是,那留在每个人舌尖上的记忆,不知该有着怎样的回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