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压岁钱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压岁钱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压岁钱的文章1:年夜饭 压岁钱

文/汪兴旺

小时候,掰着手指盼过年,因为过年不仅有新衣穿,还有好玩的、好吃的,更有期待已久的年夜饭。

除夕终于到了,孩子们早早起床,奔走相告:过年啦!过年啦!大人们忙于劈柴担水,打扫庭院。厨间的砧板上,"噔噔噔"的剁肉声响起,那是主妇们张罗年夜饭。所有人的脸上都挂满笑,村子里处处洋溢着过年的喜气。

母亲整整忙了一下午,瞧,满满一桌子菜:鸡呀,鱼呀,肉呀,还有圆子、豆腐、青菜、粉丝……母亲说,鱼,叫"听话鱼","年年有余"的意思,过了十五才吃;圆子,团团圆圆;粉丝,长长久久;豆腐,都富;鸡头鸡爪也有说头……

开饭前,父亲见我急不可待的馋样儿,说道:不急不急,年饭年饭嘛,得慢慢吃。说完,在门前的场地上划个圈儿,在圈内烧了纸钱,口中念叨着祖宗回家过年。然后去牛栏屋给牛添点精饲料,让牛也过个年。忙完这些,父亲才在灶台上方拿下一挂鞭,年夜饭便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拉开了序幕。

饭桌上,碗筷酒杯一应摆齐。母亲吩咐,筷子要多抽,板凳得放稳,筷子少了或板凳倒了不吉利。另外,"话篓子"孩子,收紧"草把子嘴",别乱说瞎讲,一会儿"听话鱼"会记住好话的……

当香喷喷的菜端上桌,全家人围坐一起。祖母平日吃饭从不上桌,这回被拉到上席。所有的杯中都盛满红酒,就连滴酒不沾的也斟上一点。炉子锅里"突突"地响着,炉火映照着大红春联,映红了每一张笑脸。一家人频频举杯,相互祝福,其乐融融!

年夜饭,渗透着浓浓的年味,包含着亲情和幸福。对着满桌的佳肴,吃吃这又尝尝那,不知不觉就打了饱嗝,母亲忙说: 年饱!年饱!

"噼里啪啦"门外响起了阵阵鞭炮声,伙伴们打着灯笼拜年来了,接过母亲撒的冻米糖,又笑着闹着离开了……

接下来,压岁钱就登场了。

年夜饭过后或初一拜年时,长辈将事先备好的红包分发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它,新的一年里就会平平安安。

现在的小朋友会收到很多的压岁钱,过年个个成了"小财主",花不了就存进银行。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可没有这样幸运。过年穿件新衣,发了几颗糖果,就算莫大的喜悦!那时候,乡村家庭条件普遍差,稍好点的,父母在年饭后,会给孩子们一份小小的惊喜。

我家兄弟姊妹多,在生产队是欠款户,支钱很困难,父亲就将平日省下的角票攒起来。除夕晚上守岁时,父亲打开他藏得很久的木匣,从生了锈的铁夹中抽出几张纸币。发压岁钱啰!我心里一阵激动,连捡到一分钱当宝贝的小妹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姐2块、二姐1块、我5毛,弟妹们统统1毛。姐姐的压岁钱让我羡慕得眼红。父亲说,姐姐挣大人工分了,应当多给。拿到属于自己的压岁钱,反复端详着上面好看的图案,有说不出的开心。姐姐的压岁钱不让我多看一眼,似乎怕我给抢走了;弟妹的毛票也紧紧攒在手心,偷偷地看,偷偷地乐。母亲说,压岁钱别弄丢了!晚上睡觉压在枕头底下。

有了压岁钱,就幻想着买好东西。姐姐有自己打算,她要买几尺红头绳、发夹、香脂和手帕;我做梦都想一支玩具枪,只是钱不够数儿;弟妹们少得可怜的压岁钱比谁都神气,几乎什么都要买。可是,等过了初一,我和弟妹的压岁钱都让大人给收缴了,理由是,你们太小,兜里钱丢了怎么办。那时候,家家都很困难,孩子们平时很少见到钱,过年盼来几个压岁钱就很知足了,如弄丢了,会失魂落魄,弄不好还会遭父母的责骂。压岁钱让我们小伙伴惊喜、快乐,同时也感到父母的血汗钱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关于压岁钱的文章2:温暖的压岁钱

文/张卫荣

盼或不盼,新年都会不急不缓地如约而至。一进腊月的门儿,家家户户都在紧锣密鼓地忙活着过年餐桌上的菜类和面制食品,特别是过了腊月二十,家里还得选派出人来,一趟一趟上街买茶几上必备的水果、干果、糕点等食品。此外,最不可忽视的一件事,就是大人们一定要在口袋里准备一沓崭新的钞票!干嘛?压岁钱啊!面额 不拘大小,却是过年时人与人之间那种热闹和温暖氛围的体现。

得到压岁钱,是每个孩子过年最美好的渴望。而压岁钱对于大人们来说,可谓是喜忧参半。喜得是趁过年对亲朋好友家的晚辈们掏出一份压岁钱,表示疼爱之情;忧得是如果稍有疏忽,比如众多亲朋聚在一起,难免会有被漏掉掏压岁钱的孩子。你本不是有心所为,却让本来温暖人心的压岁钱多出一份尴尬。

所以,掏压岁钱是个技术活。比如掏压岁钱的时间、数量,说什么祝福的话语,等等,得做到心中有数,千万不能随意而为和信口开河。此外,你还得仔细观察,亲戚 是否先给你的孩子掏了压岁钱,如果亲戚先于你掏了压岁钱,你得了解一下他掏了多少,然后再从这个数的基础上添加点儿,多少无所谓,就是别少于这个数为妙,都是亲人,便宜不到外家嘛。掏压岁钱最重要的技术,就是你事先一定数好共有多少孩子需要掏压岁钱,千万不能漏掉一个孩子!做到一视同仁,唯如此,过年的压岁钱才显示出其特有的温暖。

过年,每个家庭都有亲戚这个庞大的亲情关系网,什么叔叔婶子、姑夫姑妈、姨夫姨娘、舅舅舅妈等等。别看平时这些亲戚们各忙各的,可一到过年,全都聚在一起了。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喝酒、打牌,沉浸于过年的喜庆里;那些平时难得聚在一起的表兄弟、表姐妹们,也撒着欢儿的疯玩儿。然而,再喜庆、再丰盛的宴席,也有散场的时候,亲戚们散去的时候就是掏压岁钱的高峰期,在拉拉扯扯的客气中,今年掏压岁钱的“盛事”也告一段落。

相比较而言,朋友之间比亲戚要客气些,如果不是“利益”特别明显的朋友关系,很好相处,你来我往,彼此掏出的压岁钱几乎是相差无几,谁也不讨谁的便宜,感觉 上温暖,面子上又有光,这是人与人之间最恰当的相处方式。也有“利益”明显的朋友关系,平时得益较多一方肯定会多掏点儿,倒也无可厚非,因为他平时得到的 利益远远超过多掏出的压岁钱多少倍了。

而大多数家庭与定庭之间是相互掏给对方孩子的压岁钱,不会计较吃亏讨便宜,只为过年的热闹和哄孩子们开心!更表示长辈对孩子的疼爱!这种疼爱让孩子从小就感觉出浓浓的亲情和压岁钱的温暖。

关于压岁钱的文章3:“割耳朵”的压岁钱

文/朱群生

如今在城里或者乡下农村,孩子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已经不会再为“一日三餐”所愁,也不会为过年的压岁钱而发愁,愁的更多的是今年的压岁钱怎么花。对“大人盼做田,小孩盼过年”这样的谚语,龙子凤女们压根就没有听说过。但是,这句俗语三十年前却常挂在乡下农村大人们的嘴边。虽然我早已过了“盼过年”的年龄,可一到过年,仍情不自禁地想起最令小孩眼馋的“压岁钱”。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舅舅每年给的压岁钱最多。舅舅当时在靠近六安的偏远农村信用社工作,印象中一年只能见到一两回,我很敬畏他甚至是“怕”他,因为每年腊月二十七八左右,他总是先提出看我的成绩单,根据成绩单上的表现,才将一叠崭新的能割破耳朵的连号角票奖赏给我。这些崭新的能割破耳朵的票子常令小伙伴们羡慕,眼中都闪出异样的光芒。可这激起不了我多少自豪感,我知道,这种占有权的日子原本就是兔子尾巴——长不了。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家相当困难,全家五口人就有四口人吃闲饭,母亲体弱多病,三个孩子嗷嗷待哺,全家生计只能靠父亲一个人维持。尽管父亲一年到头很少有歇息的时候,常常是起早到晚不歇中,但到年终分红时,生产队长的工分本上记载的我们家依然还是透支,透支意味着一年干到头,不但拿不到分文红钱,还必须从家里垫上一笔款子,才能扯平工值。

常言道:叫花子都有三天年,再透支年还是要过的。大年三十守完岁,父亲便给三个孩子发压岁钱,通常是我最多,也只不过是两张皱巴巴的贰角钱票子而已,加上舅舅给我的压岁钱,口袋里是一年中最富有的时候了,这种感觉就像如今的大款一样。然而每年又都是这样,大约不出正月十五,口袋里的钱便囊空如洗。一般从小妹开始,父亲总是以小孩子家装钱容易丢为由“哄”了去,然后依次到我。每次“没收”我的“财产”,我都是极不情愿,甚至伴随着“怨恨”的情绪,在地上耍泼打滚的事都不止一次干过,心想:“父亲,你怎么这么小气?”某年春节的一天,父亲和母亲在房里小声嘀咕,只听母亲说:“伢子他舅舅给的压岁钱,你都拿走?”父亲说:“嗨,***你晓得,开春地里麦子要上肥,上哪弄钱买化肥,好在小伢子还小……”到此我才似乎有点明白,父亲要我们的钱原来也是有用的,虽还在正月里他却在想着自留地里的麦子了,毕竟自留地里蕴藏的是全家的希望。渐渐地,我开始懂事,以后的压岁钱总是能自觉地让父亲“没收”。

如今,舅舅已经光荣退休在家颐养天年。我也按照舅舅指点的道路,一直在农村信用社工作,参加工作也有二十多年了,携妻带子在合肥安家落户,再也不要什么压岁钱了。每年回乡下老家过年,大年三十说到压岁钱时,父亲的眼里总是饱含着一份歉疚,好像欠儿女们一笔债似的,其实他老人家并没有想到,儿女们怎么会怨恨呢?更多的是时候,想到的是舅舅他老人家给我压岁钱的幸福时光。

关于压岁钱的文章4:姥姥的压岁钱

文/青庆

小时侯,每逢给姥姥拜年,姥姥就会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颤微微地从一个千裹万缠的布包里拿出一毛钱给我作压岁钱。这一毛钱,也只是在我手里热乎一小会儿,一但离开姥姥家,母亲就会要去说她给我保管。说是“保管”,其实就是没收,有去无回。年年如此。一毛钱对母亲来说,算不上多重要,可对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来说,可以买五盒火柴用大半年。从我记事起,母亲就是在极其艰难中渡日,家里没有隔夜粮和隔夜钱是常有的事。那一毛钱的压岁钱,常常年还没到,母亲就在盘算怎样使用它。现在的人,说起这件事,可能认为是笑话,可那时,是真真切切的现实。

我不知道姥姥的一毛钱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一毛钱对母亲来说,有多重要,但我却清清楚楚的记得,姥姥在给我一毛钱压岁钱的时候,那满脸慈祥的笑容,手颤颤地,递到我的手中:“来,姥姥给你磕头钱……”

母亲由于家庭贫困,没怎么好好孝敬姥姥。为此,母亲和舅舅经常发生争吵。姐弟俩唇枪舌剑,矛盾重重。母亲说:“草灰不打墙,女儿不养娘。”舅舅说:“养女儿和养儿子不是一个养法?凭什么养娘的事非要推给儿子?……”“话是那么说,儿子养老是古来的规矩……”母亲气气地,舅舅也气气地。这里面,作难的是姥姥,每逢母亲和舅舅吵架,姥姥就躲到一边流泪。

好在,母亲在娘家时为大,姥爷死的早,母亲和姥姥一起在民国时期撑起一个破碎的家。母亲没有裹脚,和男孩子一样一双大脚,那时的女人,都要把脚裹成“三寸金莲”。姥姥为了让母亲帮助干活,没有逼母亲裹脚。村里人说姥姥养不活那一帮孩子,不是卖掉也要送人走道。可倔犟的姥姥和母亲一起,硬是把二姨和两个舅舅养大,姥姥知道,我母亲为姑娘时,在娘家吃过的苦,比东海的水还要多。可以这样说,没有母亲帮助姥姥,姥姥还真得要把孩子卖掉“走道”。据说,姥姥万般无奈地把舅舅和二姨挑到人市上插草标卖掉的时候,母亲哭成泪人,她跪在姥姥面前求姥姥把舅舅和二姨留下来,发誓一定要帮助姥姥把舅舅和二姨养大成人。那一天,姥姥和母亲在一起哭得天昏地暗。雨,悄悄地落着,集市上的人给姥姥娘儿俩披上一块遮雨的草帘子,叹息着,谁也帮不了她们。

哭够了,娘儿俩擦擦眼泪,姥姥鼓起勇气,把舅舅和二姨三个挑回家。

从那一天起,发疯的母亲每天草一把、菜一把,连土都要往家抓三把地往家划拉东西,为的是养活舅舅和二姨。总算舅舅和二姨养大成人了,二个舅舅成了家,二姨也成了家。在母亲心里,她在娘家立下“汗马功劳”,姥姥也这么想。可是二舅不这么想。姥姥为难也就为难在这里。

母亲出嫁后,嫁给了天底下再也找不出第二家的穷光蛋。因为穷,母亲在孝敬姥姥问题上打了折扣,这让舅舅很不高兴。一开始,母亲以大姐身份压舅舅,舅舅也给大姐面子,架不住舅母成天挑动,舅舅和我母亲在养老问题上矛盾越来越深,最后竟至动手打了我母亲。我母亲哭着去找自己的亲三叔,向三叔诉说自己的艰难。三姥爷对我母亲在娘家时的一切了如指掌,去把舅舅踢了几脚:“你不光要孝敬你娘,你还要孝敬你大姐,没有你大姐,你活不到今天!……”母亲和舅舅,姐弟俩从此结下仇恨,母亲不再踏回娘家一步。每到春节,母亲就会捡上几个馒头让我挎着去给姥姥拜年。舅舅的脸黑得却像锅底灰一样,令我非常害怕。

后来,我大了些,不好再去要姥姥那一毛钱的压岁钱,这个任务,便由两个弟弟完成。两个弟弟依旧从姥姥那双粗糙的手中每人领回一毛钱的压岁钱。直到我完全长大成人之后,我才知道,姥姥那一毛钱的压岁钱,是姥姥踮着一双小脚上山挖药材,求表哥卖了为我们准备的。这让我想起来心中非常难过,觉得姥姥给我们的不是一毛钱,而是姥姥那颗慈祥的心。这颗心让我想起来,好痛好痛,如果换作现在,我不会让姥姥磨碎小脚上山挖药材。我会倾其所有,替母亲孝敬慈祥的姥姥,可惜一切都不再……

关于压岁钱的文章5:闲话“压岁钱”

文/雷焕

春节里,最快乐的莫过于孩子们,不但有新衣裳穿,好吃好玩的自然比平常多,还能收到长辈们的压岁钱。

老家有句俗话:娃娃盼着过年哩,三十黑了散钱哩。

记得小时候日子清苦,总盼着过年时能吃到好的,能得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大年三十晚上,带上二斤点心,一瓶白酒,去给爷爷奶奶拜年,给他们磕过头之后,爷爷奶奶分别从口袋里摸出换好的新毛票,手指上蘸点唾沫,数上两毛钱,发给我们,甭提多高兴了。过个年,总共也接不了几块钱,但那一毛两毛的压岁钱承载的快乐总也忘不了。大约1986年春节,三叔的一个同学去给奶奶拜年,我正好在奶奶家,他随手给我发了10块钱压岁钱,这可是我长这么大收到的最大一笔压岁钱,连同大人们好生羡慕了一阵,要知道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几十块钱。

有关压岁钱的来历传说:

传说一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神仙变的。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传说二

另有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爆竹驱赶“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岁钱”。据史载,王韶子南下,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小孩的是“压祟钱”,老人的才是“压岁钱”。老人的“压岁钱”是指不再增长岁数,寓意长寿。历史上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孩子的压岁钱由几毛、几块普遍涨到今天的成百上千块,应该在新世纪以后。一般来说直系亲属和经常往来的亲朋好友给的相对多一点,稍远一些的亲戚给的少一点。

互联网科技使得压岁钱不再是面对面才能发放,即便相隔万里,手指一点瞬间到账。普通人家孩子之间的压岁钱尽管只有几十到几百块钱,但绝不比富人子弟几万、几十万所包含的情谊少!这里的压岁钱已超越了钱的范畴,更多的是祝福和希望。

压岁钱,发出去的是钱,得到的是祝福和快乐!

关于压岁钱的文章6:压岁钱

文/杜陆见

过年了,就得发压岁钱了。小时候特别期待过年,母亲煮饺子、炸鸡肉,又是买鱼买糖的,有吃有喝。在孩童时代,怎得不是一种幸福呢?正月初一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服去爷爷奶奶家转一圈,高高兴兴地对他们说:“爷爷奶奶新年好,祝你们健康长寿,身体健康”,接过压岁钱,一天都是乐呵呵的。

一年到底收几百压岁钱,我当然得宝贝起来。可母亲总是要收走我的压岁钱,眼看着自己的宝贝人民币被母亲拿去,我两眼都快有泪了。母亲却笑呵呵地说:“妈帮你存着。”好在母亲会给我一些零钱,虽然比不上大红钞,也足够买些小零食填饱我的肚子了。

可后来我记得有一年家里收入不多,我和姐姐把压岁钱上交给母亲,父母年后出车用的是我们的压岁钱,后来对我们坦言时,都直叹气:“那是孩子的压岁钱,都用来买沙了。”我当时不理解母亲为什么这么说,但昏黄的灯光下,好像母亲的话里写满了愁意。

再后来,我年龄渐长,也就懂了一些人情世故。亲戚之间给孩子发压岁钱,或许都是钱换钱罢了。但在一个天真的孩童面前,这一份压岁钱是多么值得高兴啊。不过记得那一年,去二舅家我尚且上初中吧,二妗就不再给压岁钱了。母亲有些不高兴,因为我还是一个孩子,出于长辈对晚辈的关心,也得给这一份压岁钱。自那以后,我就仿佛从这一份压岁钱里看出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看出来。

年纪渐长,我也就主动把压岁钱上交给母亲了。母亲有时却不再收我的压岁钱,或者给我留200元,让我自己拿去安排。懂得了亲戚间的人情来往,又何尝不思考这一份钱里的意义呢?

还记得元旦之际,母亲给我买了一件新衣,姐姐当时在商场里帮她选中一件白色的棉袄,特别亮丽。我也感觉母亲穿上不错,但朴素的母亲,硬是要买一件打折完的红色的棉袄,而且样式不怎么新颖。我们都说她只为儿女着想,母亲却颔首笑笑:“我穿什么都行。”

勤劳无私的母亲,总是以儿女为先,而自己却舍不得买衣换旧,每每想到,我都为自己曾经的任性而愧疚。天下之大,只有父母的怀抱最敞开,而那一份最早的压岁钱,也是父母先给的。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自己平凡默默多年。我何时才能让他们安心,报答这一份说不完、言不尽的恩情呢?

——2021年2月22日晚初稿

2022年2月2日终稿

关于压岁钱的文章7:压岁钱

文/马亚伟

小时候过年,压岁钱是孩子们最大的诱惑。收到长辈的压岁钱,就是收到一份份“压住邪祟”的祝福,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更重要的是,压岁钱给孩子们带来了无以伦比的欢乐。

“钟打五更又一年,儿孙长高开笑颜。分食枣糕与橘荔,更喜遍赐压岁钱。”收到了压岁钱,我们乐得忘乎所以。钱舍不得花,在手心里被攥得潮乎乎的,张开手来,一块钱的纸币皱巴巴的,还冒着手上的热气。这些钱,要等到开学后买文具用。那个年代,孩子们的口袋一年到头都是空空的,不像现在的孩子随时都有零花钱,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了可以供自己支配的钱,怎能不激动兴奋呢?

我家是个大家族,我的堂弟堂妹们有十几个,爷爷每年都会给我们压岁钱。很多年里,大家的压岁钱都是1块钱,后来涨到5块钱。爷爷是个极为节俭的人,可是过年给压岁钱爷爷从来都是大方的。大年初一早上,兄弟姐妹们给爷爷奶奶拜过年,掌握“财政大权”的爷爷会从柜子里翻腾一番,把藏在柜子的最里层的压岁钱拿出来分给我们,人人有份。

我考上师范那年,村里轰动了,乡亲们都夸我有出息。在爷爷看来,我更是光耀门楣,功不可没。那年初一,大家拜过年,爷爷照例从柜子里翻腾一番,拿出压岁钱。他首先分给弟弟妹妹们每人5块钱,最后就剩我了。让大家没想到的是,爷爷拿出了4张崭新的5元人民币说:“今年呢,给你们的姐姐20块钱压岁钱!知道为什么吗?”弟弟妹妹们欢呼起来:“因为姐姐考上大学了!”其实,我考上的只是中等师范学校,在大家眼中,就是考上大学了。

爷爷笑眯眯地说:“对!你们的姐姐了不起,她是你们这一辈儿里第一个大学生,你们都要向她学习!算命的说了,咱们家出大学生,你姐姐考上了,还会有别人考上……”爷爷平时话不多,那天却长篇大论说了很多。事实证明,爷爷的那番话,还有他的“奖励政策”,让弟弟妹妹们很受鼓舞,学习更努力了。而他说的“算命的说了”,不知是真算过,还是无意中利用了如今教育学中的“心理暗示法”,给大家一个好的心理暗示。多年后,我的堂妹堂弟中有6个考上了大学,如今都飞向了全国各地,有一个堂妹还准备出国。

这些年里,爷爷一直以我们为荣,每当说起我们这些兄弟姐妹,他就会神采飞扬,朗声笑着说:“我要好好活着,看着孙子孙女们个个有出息,为家里争光!”

可是,今年,86岁的爷爷走完了他一生的历程,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伤心难过的同时,我们会把那些美好的记忆牢牢记在心中,也会像爷爷说的那样,努力工作和生活,做个“有出息”的人。

关于压岁钱的文章8:压岁钱

文/龙蛇之舞

老人们管过年三十叫“熬年”,临近年三十那几天,开始洋溢着过节的气氛。到年三十这天,家家都在忙着蒸馒头、剁馅儿、包饺子,煎炒烹炸各种过年的美食。天快黑下来时,街上便响起阵阵鞭炮声。大人们打发我们吃完了饺子,我便和伙伴们跑到街上去放鞭炮。整条街上、院子里噼里啦响起爆竹声,人们出来进去,个个脸上都充满了喜气。

那时节,电视还没有进入家庭,也没有如今牵动亿万人心的春节联欢文艺晚会,甚至连一台小小的半导体收音机都很贵,一般家庭是买不起的。唯一娱乐是家家连着有线广播,那只挂在墙上的木匣子,听有线电台播放歌曲戏剧还相声快板书什么的,在春节里,有线电台的广播就是人们最主要的娱乐工具。再下来要做的,就是熬年了。

熬年对孩子们来说,其实是比较虚无的东西,较实际的是等着那一年一回的压岁钱。大人有规定,压岁钱只是在娃娃们睡了以后才给。而孩子们这时的心理,就有些迫不及待。出于好奇,惦记着早早将那为数不多的几个压岁钱拿到手上才是一种满足。因之便为了等待这一庄严时刻的到来,熬年就不惜熬得眼皮儿开始打架,睡意渐浓时,还半睁半合地在那儿挣扎。常常是半夜刚过,困意上来,不知不觉倒头便进入梦乡。待到早晨时分,一夜的睡梦中被一阵鞭炮声惊醒,才急急地揉着眼睛爬起,首要的一件事就是先翻看自己的枕头下面,屏气凝神地看看大人今年给了多少压岁钱。

那年头的家长们手头也都紧巴,零钱有限,即使给也只是个象征,多少给几个,充其量够买几挂鞭,再就是买两样自己平时想买而因囊中羞涩买不起的物件,诸如洋片、小人书等,再有就是约上几个同伴去看场电影。

那一年,我们得了压岁钱后,欢欣的跑出屋子,互相数数自己手中的压岁钱,小心的藏好,暗暗计划着给自己添置几样心仪巳久的玩物。

去买一卦鞭或几个二踢脚,就理当成为首选。

大弟因舍不得去买鞭炮,就在街上捡别人放完弃于街上的瞎炮,回来后,自己再动手加工成一个个“触触炮”,没事就将那些个“触触炮”放着玩。一次,他正玩得起劲,不留神被一枚自制的“触触炮”烧到的眼部,整个右眼眶上的眉毛被烧焦后,眉头上变得光秃秃的,回来后大家见了就笑,问他怎么回事,大弟很委屈地道明原委后,沮丧地询问他这眉毛以后还能否再长出来?母亲便吓唬他说,烧掉了哪里还能长出来?这下好了,我儿变成没眉毛的秃小子啦!大弟一听,吓得哇哇大哭起来。

上中学后,到过年时,心里还惦记着压岁钱的事,谁知那个年三十,母亲并未提及给压岁钱的事。心里充斥着失落,便有一种难言的怨气,暗猜测压岁钱的种种,但转念又想,那两年家里的经济情况也确实困难,我们也长到“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年龄,做儿女的也该体谅大人的难处才是,这么想着,心中也就稍稍释然了些,但总是心的不甘,期盼着意外惊喜的降临。到了初一的早晨,身穿了新衣新裤,母亲进来问,怎么样,合身吗?我点头说,合身。母亲带些狡黠的眼神,特意过来伸手摸摸我的衣领,含着笑说,你摸摸口袋,看里面有什么?那话语提醒了我,顿悟了其中的名堂,很快,就从衣服的口袋里摸到两张崭新的一元一张的压岁钱,那一刻,我的心里充满一股暖暖的热流,我望一眼母亲的笑脸,转身便跑到院子里去了。那次,我把两张新票子攒了起来,一直坚持攒到第二年的年三十的晚上。

岁月蹉跎,每逢过年,此情此景,总会忆及自己儿时过年的那淳厚的欢愉与快乐,忆及父母的辛勤养育的种种不易,到年三十的晚上,待春节联欢晚会演出临近结束,伴着午夜钟声厚重的回鸣,我回望一眼巳入梦乡的女儿,思绪满满地涌汇于心,逐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悄悄塞在女儿的枕头下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