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智慧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智慧的文章1:有一种智慧,叫事过不追问
文/洞见Allergy
看过一句话:“不要刨根问底别人的过去,那可能是永远不想触碰的回忆。”
在别人不想说的时候,一直追问,其实是欠缺修养。不追问,才是一种智慧。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生活中有些关心,有时候会让人想要逃离?
表哥刚失业,好不容易被劝出来散散心,路上遇到一个熟人,偏偏要追问:“找到工作了吗?怎么还没找到?哎,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好几个朋友都和你一样失业了。”
表哥一听脸色一沉。
朋友考研没考上,她隔壁的一位阿姨得知后,火速赶到她家,对她进行了一系列的盘问:
差了多少分?哪门考差了?是不是考试那天太紧张了?心态得练练呐。要接受调剂吗?明年还考吗?年纪也不小了,要不还是别考了……
朋友之后见到这位阿姨都绕道走。
网上有句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跑,也能把人说笑。”
说话有分寸的人,不会过度追问别人的生活,更不会随意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问,什么时候不该追问。
刚毕业的时候,一次在工作中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被领导叫去办公室严厉批评。当时领导的声音很大,全办公室的人都能听到。
挨骂后,我觉得特别失落难堪,一度没有勇气回到工位上,心想同事们肯定会好奇议论,或者追问我发生了什么。
可是当我回到座位时,大家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自顾自地忙着自己手里的活。
这让我松了一口气。
后来,有次和同事一起去吃饭,我问一个平时走得很近的同事:“你不好奇那天发生了什么吗?”
他看着我,笑了笑说:“如果你想说的话,我会认真听;但如果你不想说,我再问,岂不是让你再难过一次?”
有时候,不追问比开口安慰更让人暖心。过多的言语,反而是一种冒犯和负担。
那些不刨根问底的人,他们理解他人的痛苦,懂得保护他人的自尊心。
不会肆意追问别人不想说的事情,更多时候会选择默不作声地帮他们解决问题。
不追问,不妄言,是一种自我修养,更是兼顾他人的善良。
真正高情商的人,都懂得事过不追问。
这样不仅能留三分薄面给他人,也给自己一个优雅转身的机会。
《论语》里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事情已经做了,就不用再提;已成事实,也不必再劝阻;过去的事情,再追问也没有必要。
古语有言:“既往不咎,乃做人之第一格局。”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向来都是事过不追问,点到即止。
常言道:“树大好遮阴,量大好做事。”事后不追问,一个人的路才会越走越远。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对于过去的事,最好的处理方式是,该放的放,该忘的忘。
学会事过不追问,让过去的过去,才能让未来到来。
智慧的文章2:给尖酸克薄者让条退路是智慧的选择
文/老遗
表兄的孩子结婚,我去吃酒,碰到了一件尴尬的事。
吃过午饭后,既与表兄是内亲的亲戚,又与我是内亲的亲戚,少不了要借这难得的机会坐到一块聊聊天,话下家常,问问父母的现状,谈谈孩子的学习情况,摆摆自己这些年来工作的艰辛……
正聊得热闹时,表兄的一街坊邻居坐了进来。他中等个子,黝黑黝黑的,比较单精,穿一件蓝色带暗条纹花的衣服。他摸了摸上衣的荷包,掏出一包贵烟并向我递来一支。
我看到他递烟的手的拇指和食指向内弯曲的一面长着厚厚的老茧,某些部位还有泥口;手背面的皮肤也很粗糙,甚至是青筋暴突。因为我不抽烟,便很礼貌地一边伸出双手推却,一边告诉他:“我不会抽烟”。
他有些惊愕地看了我一眼。看样子他仿佛对“我不会抽烟”有些不理解,亦或是在怀疑我是真的不抽烟还是假的不抽烟。紧接着他问我:“还认不认得他?”
说真的,我对他还真就没有印象。但他既然这样问,也不竟让我在心里暗想,也许我们应该是认识的,只是我的记性差把他给忘记了吧。于是,我便很认真的在脑海中翻箱倒柜,希望能找到与他联系过的一点蛛丝马迹,并进而把他想起。
我想了很久,依然是一无所获。为了避免气氛尴尬,我用了“好象”、“仿佛”、“大概”等词,半猜测半肯定地说了一些事和地点。虽然不能准确的说些什么,但自己却在心里暗自盘算着如何机智地麻打伙勾的岔开话题,以保持大家在一起的融洽气氛。然而,他都给予否定了。最后,他干脆来了一句,“你们当官了,记不倒我们了。”这一下子,仿佛就让全场的空气给凝固了。
我主动的把责任给担了起来。“我接受批评,谁让我把大家给忘记了呢。”
接下来的交谈中,我才知道:他是我表兄的邻居;我是在还在穿开裆裤的时候到外婆家时与他一道玩过摆姨妈家家游戏的儿时朋友;后来在我工作的近三十年时间里,他因一些事需要咨询,曾给我打过两次电话,我也耐心的给他解答过;他在电话中对我的印象很好,觉得我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从母亲在外婆家的街坊辈份排,他老我一辈,我应称他“娘舅”。
这次尴尬事件的解围,因为我的敢于担当,才有了比较理想的结果,也才让大家能进一步更好地交流。事后,我也在想,今天的事,亏我给这位尖酸刻薄的“娘舅”让出了一条下台路,否则,在场的人可能都会不欢而散。
尖酸刻薄的言语是刀子,其力量很大,会伤人。《三国演义》中有一个“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故事。细细读之,“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肺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涂炭”、“我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哪一句话不是象刀子一般刺人心肺,又有哪一句话能让王朗能够喘息。王朗不被骂死才怪。
尖酸刻薄的语言会伤自身。有一个哲理的故事,说的是有些人喜欢骂人,或者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结果他听到的全是他自己声音。他的声音也像魔音一样,让他成了听得最多的人,也使自己成为了受伤害最深的人。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发生在现实中的一件事。一个爱骂人的大妈出来做生意,为了蝇头小利老与周边的生意人争吵不休。生意人们被惹怒了,就相约起来故意惹她骂。先是一个邻居故意找叉子与她争吵,她便不管自己有理还是无理,便一气大骂起来。然后,邻居便悄悄地走回自己的店内去经营去了。这位爱骂人的大妈断断续续的骂了近一个小时。将要息音时,第二位邻居又去了,又找了个叉子同她争了起来。这又让她骂了很长一段时间。如此反复,这些生意人们硬是整整让她骂了一天多。这下好了,大妈不仅没做成生意,还把自己的声音给骂沙哑了。直到这时,她才如梦方醒,才知道自己吃了大亏。
我不知道这位大妈通过这次教训后能否改掉自己爱骂人的恶习,也不知道她今后是否还能够在哪里经商,她的生意是否还好做。反正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邻居们是不想与她相处的了,自己的确也是被自己的尖酸刻薄伤得不轻的了。
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歌德在公司散步,遇见一位经常和他针锋相对的批评家。那位批评家摆出一副十分傲慢的架势,挡在歌德面前说:“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歌德听了他的话并没有生气,而是微笑着对他说:“我倒正好相反。”说完便让开了路,绕道走了。
多么富有智慧的人呀!面对尖酸刻薄的挑衅,歌德明智地选择了给挑衅者让一条路,既让挑衅者能够下台,又很好地保全了自己,还有效地避免了不必要的争端,这是多么大的人生智慧呀!
让人不等于怕人。“让”字有着丰富的内涵,更有着丰富的智慧。遇到尖酸刻薄的人,让一让既伤不了你,也伤不了他,更不会坏事,此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呢?相反,如果我们针锋相对,恶语相加,可能就会让事情走向对立,就会伤人,就会坏事,哪又会对我们有什么益性呢?
所以,我想对朋友们说,审时度势地给尖酸刻薄的人让一条退路是智慧的选择。
余国富
2020年9月21日
智慧的文章3:大智慧与小聪明
文/程应峰
一个孩子,机灵聪明,大人常常会给予真诚的夸奖称赞。但作为一个成年人,相对于智慧而言,聪明就不值一提了。
一个成年人所显现出的聪明,只能是小聪明,总跳不出投机取巧的框框。这样的投机取巧为:好表现,占小便宜,在乎一己得失。有小聪明的人,只看到眼前的利,而没有看到未来的害。小聪明的作为,与智者的处世姿态无疑是相去甚远的。
有小聪明的人,常常表现得聪明伶俐,能言善道,机灵敏捷,善于伪装,善于演戏,随机应变。但这样的人也容易让人看穿。若被看穿了,一不经心,就有可能落入悲凉或悲惨的境地。如三国时期的杨修,自恃才智不凡,好耍些小聪明,屡犯曹操之忌,最后被曹操所杀。
大智慧的人看问题比常人深远,拒绝急功近利,他的思想具有穿透力,常常教人心中豁然一亮。他的心胸宽广,对事物理解深透,遇事不怕吃亏,总是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正向使用。他虽是见多识广,阅历丰厚,却不会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他坚守做人的底线,时刻不忘审视自己。他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他更明白,深潭静水。
古龙认为,世上有大智慧的人少,笨笨的老实人也少,大多数是些有小聪明的人。而要想成就大事业,要不就要有大智慧,能彻底看透;要不就做个老实人,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如果自认为有些小聪明,遇到困难就避开,总想走捷径,是难成大事业的,生而为人,只有经历过一些苦难才能成长。
大智慧有大境界,小聪明有小局限。大智慧仰观满天星斗,俯瞰人间烟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小聪明抬眼是屏障,俯首是荆棘,处处设防,处处疑云,难免心累身累。
小聪明只是一时机灵,成就不了大事业;大智慧是聪明的极至,自有光明灿烂的前景。小聪明的获取如过眼云烟,大智慧的造就影响深远。
小聪明可以以金钱为尺度,大智慧却不能用金钱去衡量。可以说,小聪明只是有益于自身的小手段,大智慧却是有益于大众、有益于天下的真聪明。拥有大智慧的人,知进退,知取舍,知道有价和无价、有限和无限的真涵义。
智慧的文章4:举荐的智慧
文/彭胜发
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三国时期,庞统才华横溢,与诸葛亮齐名于荆州,自言“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读来绝非虚言。
赤壁大战后,庞统欲投靠孙权,然因其太小看周瑜,而致使孙权发誓永不用其为官。由此可见,孙权平生乃是最喜欢最信任周瑜的了。
诸葛亮知其非一般人物,修书一封,举荐给刘备。庞统作为有着非凡才能之士,自然有着自己为人处世的一套生存法则。
庞统得诸葛亮举荐信后,去见刘备,却不掏出诸葛亮的举荐信给刘备看。刘备看了他几眼,见他相貌丑陋,不甚了解他,就随便安排了个小县令的官位让他先干着。庞统见刘备如此冷淡,也没多说什么,勉强答应上任。
小县令的职位对于庞统而言显然是大材小用了。庞统上任后,不管事,终日睡觉喝酒,凡民间诉讼纠纷,皆不理睬。不料一日被张飞看见了,张飞一把把他抓起来,骂其占着茅坑不拉屎。庞统不愧有着非凡的才能,一脸从容地对张飞说:“百里山县,些小公事,何难决断,将军少坐,待我发落。”果然,张飞坐一旁,只见庞统命衙门官吏将所积案件细数搬上案来,原告被告人等环跪阶下,不到半日的功夫,民皆叩首拜伏。张飞看后很是佩服,起身道歉道:“先生大才,小子失敬。”自此才有了猛张飞力荐庞统一事。
再次荐刘备时,已是另一番处境,此刻,庞统才拿出诸葛亮为他而写的那封举荐信来。刘备见后,大惊,自感自己以貌取人了。
从举荐信这一细节,就可看出庞统的大智慧,更可看出其不同于常人的镇定与从容。一封举荐信,因场合以及处境的不同,效果却是天上地下之别了。
从庞统,突然想起几年前一朋友大学毕业去应聘之事,朋友也是手怀他人一张举荐信。应聘面试之时,朋友没急着掏出那张举荐信,没想到也轻松应聘上。工作几个月后,老板才知其被举荐之事,心中对其印象顿时大为改观。
在如今的时代,如庞统般适时举荐自己的智慧显然值得推崇。当然,这种举荐的智慧得量力而行。
智慧的文章5:“八戒”之人生,生活大智慧
一戒“过度忧愁”:即使生活中确实发生了令人烦恼、焦虑的事情,我们也应振作精神、积极面对,而不该整天闷闷不乐地就此消沉下去。
二戒“高兴过度”:高兴本来是好事,但要防止“乐极生悲”,特别是当生活中有突如其来的好事降临时,例如:“久别亲人团聚”、“摸彩中了大奖”等等。高兴过度会引起大脑中枢兴奋性增强,使交感神经过度亢奋,这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尤其不利。
三戒“悲伤过度”:当人们遭遇不幸时,应当学会调解、控制自己的情绪,故友离散、亲人谢世、朋友反目、恋人分手等等,都会给人心理上造成严重打击。此时我们切勿钻入牛角尖,更不要沉湎其中不能自拔,要学会摆脱,用向好友倾诉、向心理医生咨询等方法,尽快使自己走出心理危机。
四戒“猜疑过度”:有些人疑心病较重,乃至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心理变恋。一个人如果心胸过于狭窄,对同事、朋友乃至家人无端猜疑,不但会影响工作、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五戒“过度愤怒”:工作中出现矛盾是人们经常遇到的事情。此时,最好避免激烈的争吵,更不要三句话说不到一起便“怒发冲冠”、“拍案而起”,这种做法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况且,发怒就像“双刃剑”,既伤别人也会伤及自己,正如人们常说的“气大伤身”。此时不如先冷静下来,“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对矛盾的双方都有好处。
六戒“过度消极”:当工作中出现失误时,可能会导致有些人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或极其消沉的情绪,严重者甚至自暴自弃。这种做法实不足取,因其对心理健康十分不利。
七戒“过度焦躁”:
有些人脾气很急,做事情总想一步到位、一举成功,有些急功近利的心理趋向。当自己的愿望和目标一下子不能如期实现时,他们便会产生焦躁情绪。其实这种情绪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适得其反并有损身心健康。
八戒“过度关爱”
有些家长对孩子可谓爱到极至,他们的爱呈现一种令人费解的分化状态:在生活上对孩子关心得无微不至、事必躬亲,在精神上却对孩子过于专制、强加于人。不少父母将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堆积起的这份“厚爱”,不但给孩子造成过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也给自己平添许多不必要的压力和烦恼,有损自身的心理健康。
当我们做父母的生活越来越有品位,当我们自身变得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快乐,我们的孩子才能快乐健康的成长。
愿天下父母都能将一片苦心化作片片菩提叶,托着孩子在善良、包容、豁达、谦和中不断上升,达到应有的高度。
智慧的文章6:低头的人生智慧
文/邵火焰
有人问苏格拉底:“天地之间有多高?”苏格拉底毫不含糊地回答:“有三尺。”那人又问:“人有五尺,天地之间怎么只有三尺?如果这样那人岂不把天捅个窟窿?”苏格拉底回答:“所以人要立于天地之间,就必须懂得低头啊!”
有一个孩子,看见自家庭院前的向日葵低垂着头,便突发奇想,找来绳子和竹竿,将其中一棵向日葵固定起来,让它昂首挺立,直视太阳。孩子认为这样就可以让向日葵省去转来转去的麻烦,能够更好地吸收阳光,将来的颗粒也一定会更加饱满。可是到了秋天,其他向日葵成熟了,而被孩子固定起来的那棵向日葵却空空如也,里面没有一粒饱满的籽,还散发出一股刺鼻的霉烂味。孩子不解地问父亲:“为什么昂着头的向日葵会颗粒无收呢?”父亲抚摸着孩子的头说:“傻孩子,向日葵头朝上,里面多余的雨露排不出去,很容易滋生细菌,所以它会霉烂掉,你是好心帮了倒忙。其实,向日葵低头也是为了保护自己,虽然它们是不会说话的植物,但它们与生俱来就知道,要想在世上生存,就要懂得适度低头。”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可是一进门,他的头便狠狠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一边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身高低矮很多的门框。这一幕恰被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见,前辈笑着说:“很疼吧?年轻人,这将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要知道,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要想登上成功的巅峰,就必须时时刻刻学会低头。”
历史上因懂得低头而赢得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西汉开国功臣韩信忍受胯下之辱,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名垂青史;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屈身恭请孔明出山,鼎立三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三千越甲吞了吴……
当今社会懂得低头的也大有人在: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孟非高考落榜后,当过搬运工,做过印刷小工、送水工,当过保安,开过超市,干过电视台临时接待员,但不管做什么,他都认认真真地做好。最后他渐渐提高了能力,积累了人脉,直至主持《非诚勿扰》,一举夺得第九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主持人”奖;着名演员王宝强从群众演员做起,受尽白眼,吃尽苦头,报酬虽少,但他依然认真演戏,后来凭借《天下无贼》、《士兵突击》、《人在囧途》等影视剧一跃成为一线实力派影视明星。
由此可见,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低头,低头不是一种示弱,而是一种大胸怀,大境界,大智慧。古人云:至刚易折,上善若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智慧的文章7:恰当表达是一种智慧
文/若愚
常言道:和气生财,和谐则顺。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也日夜提高,工作压力亚历山大,以致很多人往往在工作、生活中遇上急事、烦事等糟心事时,处理起来总显得有些烦躁、易怒。所以,在处理一些棘手事时,能冷静的处理和作恰当的表达显得尤为重要,既不让糟糕的事烦扰到自己,还能圆满的解决问题。
万事应变不离其中,处事皆有一定的规则。遇事不急不躁,冷静为先,这几乎成为了不争的定论。遇到急事,不慌不乱,冷静思考,理清思路,然后不急不躁地向听者陈述事情原委,恰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会给人留下沉稳、靠得住的印象,还能增加他人对你的信任度;遇到大事,不焦急不冲动,稳住情绪,仔细分析事情脉络,找出可行的应对之策,如需要向有关人员介绍事态,尽量用平缓的语速向对方表述事情概况,恰当的语言表达至关重要,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简明扼要,言简意骇;一般事情,采取轻松风趣的方式表达。工作、生活中总会时常碰到一些需要向家人、同事、朋友作善意的提醒,直接说恐伤和气,如果用轻松有趣的方式讲出来,既不会让对方感觉生硬,还会很乐意地接受你的建议,并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对原则性的事,对自己没有把握,而涉及原则性的事,注意把握分寸,如别人主动问起,你却不言不语,会给人不合群的不好印象,如既能恰当表达自己的想法,又不失分寸地陈述自己见解,这不失为一种智慧。
历来我对能当上领导的人,始终存有一种观念,他们至少具备一种或多种能力,或业务过硬、或能喝酒、或攻关能力强、或处事游刃有余等,不过也有特例。多年来,工作虽辛苦,但大多让我获益良多、受益匪浅,伴我成长。同事多年的王领导是单位的元老,为人谦和,熟悉业务,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协调能力,很有影响力。新调来一位与她同级的张同事,性格比较急躁,霸道,喜欢管自己职权范围外的事,不懂业务,安排工作总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模样,大多数同事都不太喜欢她。一次,张领导私自安排王领导分管科室人员去做自己分管的事,导致王领导分管科室工作滞后,致使王领导被上级通报批评。王领导虽对张“手伸得太长”已不是初次这事本就有些许想法,通报一事让王领导深感憋屈,但她就此事的处理,让我对其充满了敬意。在单位通报表态会上,张领导始终用激动的语气分辨说,工作人员都是单位资源,她安排做事也是为了工作……而王领导表态时,语气诚恳、态度谦逊地明确表示,自己缺乏大局意识,没有考虑到局里工作的全盘性,没有主动兼顾到其他科室的工作,对自己分管科室的工作推进情况没有监控好,也没有统筹协调好科室人员的工作,导致人员稍有变动就影响了大局,造成了严重影响,将为自己失职的行为做严厉反省和检讨。同时,她也陈述,如果张领导在安排这次工作时,若能提前知会下,也许会好些……言下之语不言而喻,大家都心知肚明。王领导的冷静、沉着、谦逊、点到为止、游刃有余的处事方式,让大家对她充满了敬佩。而张领导的自私、狭隘,只会让人生厌。
人无完人,秤有长短,学无止境。为人谦逊是素养,遇事处事能恰然而止,并能选择适当的时候做恰当的表达不失为一种上策,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智慧。恰当的表达不仅可以适当地展示自己的智慧,还可以将事件效应翻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智慧的文章8:生存的智慧
文/马德
在非洲,有一种叫黑鹭的鸟,它捕食的方法很特别。黑鹭捕食之时,站在水中,把翅膀张开来,围成一圈,呈伞的形状,然后将头蜷缩在这“伞”当中,以尖锐的喙静待猎物的出现。
开始,我很为黑鹭这种掩耳盗铃的捕猎方式而感到可笑。殊不知,那些小鱼和小虾,恰巧就喜欢往岸边水浅而又有阴凉的地方去,它们乐于到树荫下或者某簇高大水生植物的阴影里嬉戏游玩。
这些黑鹭静静地等着。一条小鱼来了,接着,又是一条,它们钻进了它的“阴凉”之下。黑鹭用这种几近守株待兔的方式“坐等”着猎物送上门来。因此,这些小鱼便只有死路一条了。
生活中,有些习惯常常是致命的。有时候,我们失败了,甚至败得一塌糊涂,往往并不是败给了谁,而是败给了我们某种习惯的思维方式或者性格中的某种习惯倾向。
有时候,我爱看蚂蚁在地上急匆匆地奔走。有一次,见一只蚂蚁正拖动着一条昆虫的尸壳艰难地爬上一面大坡,它横着竖着,推着拉着,变换了好多种方式,就是上不去。但它依旧不屈不挠不肯放弃。这是条不错的昆虫,如果拉回去,肯定可以让蚂蚁一大家饱餐几天。于是,我决计帮它,上去就把那条已死的昆虫撕成了两截。本来,我想以人类的智慧去助它一臂之力,结果,蚂蚁看我把虫子撕成了两半,便掉转身体匆匆地离去了。我这才意识到,虽然它只是弱小之躯,但它却只想凭自己的力量去征服与获取。和蚂蚁一比,我们多的不是聪明,而是狡猾。
还有一种叫剪嘴鸥的鸟,它的喙上边的一半短些,下面的一半长些,像一把剪刀。捕鱼的时候,它一面贴近水面飞翔,一面把下面的一半喙伸到水中。如果看到鱼,它便迅捷地将下面的一半喙合上。
智慧的文章9:智慧之门
文/程刚
1979年,希尔顿以2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赫尔辛基一处繁华地段商厦,然后将它开发成了一处酒店,很快进入正常营运状态。
不久后,希尔顿发现酒店隔壁咖啡厅生意非常好,酒店里也有不少客人谈生意、会朋友把地点安排在这里。于是,希尔顿便主动联系这家咖啡厅老板,希望与他合作。
谁知,希尔顿却碰了一鼻子灰。原来,这座商厦以前老板与咖啡厅老板因为商业利益仇恨很深,虽然商厦转手,但咖啡厅老板却把仇恨转嫁到了希尔顿身上。
希尔顿了解具体情况后并不气馁,他再次找到咖啡厅老板,提出大厦已易主,现在他只需要在酒店大厅这一侧墙上开一扇门,然后直接和咖啡厅联通,随便出入即可。可咖啡厅老板还是那股犟脾气,并对希尔顿说:“除非你拿一百万,否则,免谈!”
一百万在当时不是小数目。希尔顿经过一夜思考,第二天便拿着一百万递给了咖啡厅老板。当然,咖啡厅老板再也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了。
不久后,酒店直通咖啡厅的门装好了。任何一个人看来,这个门花了一百万实在不值。
希尔顿则开足马力宣传,入住酒店免费送10元去咖啡厅、酒店里有一家咖啡厅,是理想的会谈地点……当然,咖啡厅老板也不会让客源白来,因为每个人到这里消费至少要60元,酒店每引进一个人,咖啡厅会给希尔顿2025元,而希尔顿则每人赚回10元。更重要的是,希尔顿酒店从此入住率直线飚升。因为,许多客户见朋友或是谈生意晚了,直接选择在希尔顿酒店住宿。
许多人问希尔顿为什么舍得花一百万开一扇门。希尔顿笑着说:“顾客出了门,就可能去别的咖啡厅。同样,咖啡厅顾客出了门,也可能入住别的酒店。但开了这扇门,他们会认为,这是最便捷最方便的一扇门,最重要的是,我们与咖啡厅打开了‘一扇门’,从此我的生意再没有负面新闻了。”
一百万开一扇门,可能谁都不理解,可希尔顿却只用了两年时间便回了本,而且挣了一百万,这或许就是他的人生智慧之门。
智慧的文章10:大自然的智慧
文/赵大年
蜘蛛天生就会结网捕食。它在体内制造黏性韧性很高又无色透明的“隐形”蛛丝,选择蛾蝶蚊蝇等飞虫的林间通道巧妙织网,然后躲于暗处,一旦有自投罗网者,信息立刻由蛛丝颤动传递给蜘蛛,它也迅速赶到,咬住俘虏,将自制的麻药通过牙齿输入俘虏体内,使其丧失抵抗或逃跑的能力,再放心地把俘虏吃掉。若有多个俘虏撞网,一时吃不完,则用蛛丝捆绑起来,下顿儿再吃。要问这些本领和计谋是谁教它的?生物学家也无法仔细解答,只好笼统地说是蜘蛛的本能。其实,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奥秘知之甚少。聪明人不妨先学习大自然的智慧——我看编织鱼网就是从蜘蛛那里学来的。网,真是个改变人生的巨大发明呀!人类自从学会了张网捕鱼,至今已经衍生出多少有形和无形的网啊,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法网,关系网,通信网,互联网——天罗地网!只是忘了感谢蜘蛛。
亚马孙森林大蜘蛛的网可以缠住鸟雀,它使劲扑棱也挣不断这神秘的蛛丝。经测定,蛛丝的韧性强于钢丝,而且重量轻得多。已经有人在分析蛛丝的成分,都是蛋白质之类的有机物,若能人工合成,可能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新材料。
出于同样的想法,人们发现多种昆虫的外皮又薄又轻又有韧性,譬如蝗虫的“外骨骼”,既能保护内脏和肌肉,又支撑全身,可轻盈地弹跳、飞翔,这种外皮也是很好的材料呀。最近美国科学家研制的“昆虫皮肤”,就是分析了昆虫外皮的成分,取得甲壳素和若干蛋白质的配方,相当容易地进行了人工合成。甲壳素也很容易获取,大量的虾壳、蟹壳、鱼鳞都能变废为宝。这种新材料的强度与铝相当,却轻得多,成本也低得多。加水多少即可决定其柔软度,可制成任何形状,替代塑料,可自然降解,保护环境。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在医学上用途广泛。
荷花莲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早就为人所知,我国文人以此比喻君子的品格。德国科学家则仔细审视莲叶的表皮,在显微镜下,这层表皮上有无数乳凸状的颗粒,连水珠都不沾。把炭粉撒在莲叶上,用水一冲,洁净如初。他们按照莲叶表皮的形状制作出一种具有“自洁性能”的薄膜,用于车辆和建筑物表面,一场雨或一阵风就可以清除浮尘,节省了许多人工。
为防野兽伤害,有巢氏教部族学习鸟儿“结木为巢,编堇而寝”,住在树上。燕窝、蜂房的结构完全符合力学原理,现代化的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取名鸟巢,也是人们向鸟儿学习的一种纪念吧?粗略地想想,人类向大自然学习的事例多矣。冷兵器时代的盔甲和现代装甲战车,大概是学习甲壳动物自我保护之法,譬如乌龟、穿山甲。鱼体内有鳔,充气则浮,排气则沉,潜艇也学了这一招。军人的迷彩服,一如动物保护色。运动员阻力最小的游泳衣,仿鲨鱼皮。蝶翅美丽的图案移植到花布上,巧夺天工。乌贼也许是施放烟幕的祖师爷。跳蚤肯定是跳高的绝对冠军,它的纪录是自身高度的600倍,已经有人在研究跳蚤的膝关节了。
我写过一篇散文《羡慕蜗牛》,说的是住房困难时突发奇想,蜗牛怎么知道生下来就应该背着一间房呢?今天看来,学习蜗牛者大有人在。部队行军带帐篷。成吉思汗远征军的马队带着蒙古包。美国兵带着睡袋,在朝鲜的冰天雪地里钻进睡袋也冻不着,可惜他们聪明过了头,既学蜗牛又学蚕——作茧自缚,我们志愿军只需在睡袋外面帮他们拉上拉锁就足够了,抓个俘虏,举手之劳。
蒲公英给它的孩子们每人一把伞,随风飘去,播种四方。胡杨树给它的种子设计了辐射型的细毛,随风滚转到水土适宜处再扎根生长。蒺藜有点儿霸道,让它的孩子浑身长满倒钩刺,钩住动物的腿脚或人的裤腿,可免费旅行,待到你把它摘下,怕扎嘴又不敢吃,扔到地上则“正中下怀”、就地发芽。美哉蒲公英、胡杨、蒺藜,它们共同的智慧,就是不让孩子挤在自己的“福荫”下生活,不要子女跟自己争夺身边这点儿水分、养料、阳光。我们为什么不学习它们的生存理念,偏要拥在闹市的雾霾下买高价房和天天堵车呢?世界大得很,好男儿志在四方,虚心学习大自然的智慧吧,这是一门既古老又时髦的学问——仿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