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阅读的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阅读的散文1:我害怕旅行的人

文/南小音

继奥美的阅读的人,旅行的人,是第二种让我害怕的。

我害怕旅行的人。在他们面前,我就像裸体。我一开口,他们就知道我是哪里人,知道我的文化,知道我族人的喜恶。在他们面前,我变得很低。我所谓的旅游,无非是家门口的消遣。而他们,见过鼓浪屿那块年龄最小的墓碑,拥抱过草原的亲吻,走过卡萨布兰卡的文艺复兴之路,。从历史到文化,小吃到习俗。任何话题,他们总能以自身经历,侃侃而谈。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们用旅行丰富着自己的谈资。

我害怕旅行的人。向来,能旅行的人,有时间,有钱。我经常的状态是:有时间,没钱;有钱,没时间。对于这些有时间有钱的人,我害怕。当我还在为生存奋斗时,他们已经考虑精神,等我开始精神,他们考虑的事情肯定又远在我之外。除了有钱有时间,他们还聪有远见。他们把生命和钱投资在自己身上。旅行是最自私,最只可意味不可言传,不管是怎样的神笔,都不如当下自己所见。

我害怕旅行的人。他们是幸福的。他们不为父母所困,不为孩子所绑。有些人,所谓的幸福是每天在孩子的身边舒醒。 而他们,路上遇到,便是亲情;旅行所得,便是他的孩儿,每段旅程一个,又不用担心哪天哪个孩子抛弃她。甚至,他们鼓捣父母、孩子跟他们一起出走。都说一生能得一知己,便可含笑,在旅行路上,父母、孩子均是他们的知己。

我害怕旅行的人。他们自由,他们向往自由。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个叫日子的东西,身处其中,跌跌撞撞,平平坦坦。当然,他们也有,只是他们不愿每天重复一样的报表,反锁同一扇窗。他们让日子如诗,高低跌宕。

我害怕旅行的人。他们越来越了解自己,越来越不安分。与其在钢筋混泥土的森林,每天听着传说,不如自己就是个传说。比如,西藏骑行。比如,1000块钱走遍世界。比如,放纵自己,让自己在酒国中激荡文字,让自己在雪花中感受夜的黑。不安分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思想。

我害怕旅行的人,尤其是,正在旅行的人。

关于阅读的散文2:阅读黄昏

文/闻小语

一直想写写黄昏。可是我写出来的又将是什么呢?对此我很怀疑。

黄昏天天可见,可是当我提起笔的时候,思绪却有些零乱了。正如有些人或有些事,你觉得无比熟悉,你觉得有很多话想说,可是当你决定要描绘出来的时候,你却突然发觉,千丝万缕的,竟无处着笔,无话可说。

我试图如同往常一样,在心底先赋予黄昏一个确切的定义,然后从中窥出某种有别于常人的意境来。然而,当我真正站在夕阳里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黄昏竟如同一幅巨大的写意的画,有着美丽得让人落泪的色彩,却唯独无法用言语来解读。

日落西山,或者将落未落,彩霞满天,倦鸟归林,大千万物一切的一切都在慢慢儿的沉寂下来。

黄昏的每一次来临总是这样的漫不经心,它没有朝阳的鲜艳夺目和生机盎然,也不同于正午日头的热烈刺眼和骄气逼人。在我看来,黄昏,那是一种更容易接近的温柔,仿佛思念中人的低语和歌吟,又如同梦里爱人的细碎脚步。我不知道我所形容的,是否已然真实地描述了黄昏的意境,但当那一抹残阳映入我眼里的那一刻,我整个儿的人,便完全的溶解在黄昏里了。

在白天与黑夜的交替中,倘若你静心注视着从白天到黑暗这样一个短暂的过程,你会有片刻的心悸,那是一抹无法拂去的失落。在这样一个分明的临界点上,无由地,你突然会对来去的感觉变得无比敏感。

无需刻意,从黄昏的天际中那相互掩映的红霞里,从已然渐幽暗的树林深处,你一任思绪随意游荡着,便可以阅读出某种不同的意味和心境来。

一个白天过去了,一个黑夜要来临了,你只需在心里默念着夕阳、落霞、倦鸟这几个词,便会感觉出一点点的伤感来。

古人对于黄昏的吟咏,大抵也逃不过“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慨叹,就连《诗经》里也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君子于役,如之何勿”的吟咏,那该是对年华逝去的怅惘,对青春岁月的追思罢。在伤逝的人看来,日头终于落入西山,天边最后一道亮色也终于隐没了,那真是一种令人心碎的美丽。

然而,黄昏的意境又岂只是涂抹在时光流转的年轮里,飘散在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叹息声里呢?在这样简单的黑白颜色的交替里,不知道寄托了多少普通人复杂的思绪和平静朴实的情怀。

中国的古人向来喜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是一种简朴到可以说是美丽的生活观,也是农家百姓对于时间的最直观的看法,全然没有悲郁之气,有的只是对生活的一种平静且泰然的接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谁说黄昏只适合伤逝呢,黄昏之美,在于意会,因其独特的意境,成了多少才子佳人情感的寄托,爱人相约相守的最佳时段……

还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以落日比作故人,多么的亲切的比喻,又是多么隽永和持久的感情,远在天边的游子,注视着落日,便仿佛看到了故人的容颜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暮色苍苍,江水映斜阳,皆是故乡,原来暮色里溶进的还有数不尽的思乡之情啊。

在我看来,解读黄昏是一项无比浩瀚的工程,从古到今,从天际之遥远到内在之亲近,从青山之飞禽走兽到大地之一草一木,沐浴在黄昏之微光下,无一不折射出一股说不清言不尽的余味。或悲或喜,或张扬或平静,站在斜阳下,一切便如同放大了般历历在目。

黄昏是一首诗?黄昏是一幅画?看者其实自身也在诗里画中,阅读黄昏,同时也在阅读自已。阅读黄昏可以日复一日,而阅读自已,则需要一生一世。

记得少年时候,也曾和伙伴儿相约一道去看过黄昏,看过日落。如今人生匆匆,琐事缠身,终成一梦。想想,倘若他日,年华逝去,白发苍苍,那时候,能同我再相约去看黄昏看日落的人,不知道是谁?

关于阅读的散文3:阅读书籍益处多

文/张雪宜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充满好奇、幻想和喜悦的童年。我们小时候肯定都爱问“为什么”,如:为什么铅笔能写字?为什么人们见面要握手?为什么会有小动物……今天,我就带着好奇心打开了这本《十万个为什么》。

刚翻到目录,一个问题很快就吸引了我的眼球,问题是“做梦对身体好还是不好”。我思索了半天,觉得做梦对身体不好,有可能会让你产生很多幻想,导致失眠等。“哈哈,这问题也太简单了,我估计幼儿园的小朋友肯定也知道。”我兴奋地说道。我高兴地翻到那一页看答案。答案竟然和我想的不一致。“哎,我亲爱的大脑啊,你就不能起点儿作用吗,怪不得人家都说‘关键时刻掉链子’,还真是。”我不开心地嘀咕着。我浏览了一下答案,原来许多人都认为,一夜无梦是一件幸福的事,其实是错的。研究者发现梦可以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接受临床实验的人群中有一部分在即将进入梦眠状态即被强行叫醒,结果他们即使在学习中勤奋努力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梦对人脑的积极作用与计算机对数据的处理有相同之处,它使大脑皮层之间的联系进入一个更为良好的阶段。梦对保持人类的精神健康也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其实,像这种问题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你往往会觉得这问题很简单,其实答案却恰恰相反。所以在平时,我们一定要多阅读书籍,让我们拥有聪明的头脑、养成良好的习惯吧!

关于阅读的散文4:阅读洗心

文/马亚伟

闲下来的时候,我喜欢坐在阳台上,手捧一本书来读。微风吹进窗子,无比惬意,让心在文字中沉浸。

感谢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爱着文字且才华非凡的人。我几乎是带着感恩之心来阅读的。感谢天地之间,有人可以把文字写得如此气贯长虹,留下一道道绚烂的风景。文字,像音乐一样,是人世间华丽而浪漫的抚慰。有一些人,一定是上天安排到人间,来把人的思想情感提炼出来,淘洗成珠,让世人得以看到如此非凡的光彩。

阅读,便是“咕咚”一声,沉入一口幽深的古井。人沉落如一尾鱼,甘心情愿。不问人间繁华,不问世事峥嵘。有了这些文字绕在眼前,放在枕边,从此,便可以安心地打发荒而无涯的生命。

一直觉得,很多文字不是写给这个纷繁世界的。它们是那么寂寞而小众,不是为了工匠们一样的利用价值,而只是用来观赏的。像艺术品一样,留给懂它的人来欣赏。很多情感,在文字之内尘世之外。应该给文字一个幽谷,让它像兰花一样,发出一声最美的叹息,留下一曲绝唱。

那些大众化的文字,潮涌浪叠,一波过去,就碎碎地湮灭了。好的文字,穿越了时空的障壁,穿越了心与心的城防,不论何时何地,能一下子把人击中。但凡好的文字,书写者必定是有一颗不同常人的赤子之心。他们单纯而心无旁骛,只管把自己的一颗心捧了出来。他们像隐在白云深处的世外高人,只有有心寻访之人,才可以领略他们的仙风道骨。

文字,飞飞扬扬,仿佛空中的雁阵,自由而有序,朝向一个方向——一个内心的方向。这样的时候,读者的心是高旷而疏朗的,没有纷繁芜杂。天高,云也淡,世界一派清爽。

阅读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小时候。那时候,我总是躲在角落里听别人说话。因为专注,我记住了每一个人的每一句话,多么有趣。人类长了一张嘴巴,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上帝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少说,多看多听。那么,就把嘴巴闭上,去看,去听。这个世界的精彩,都在看与听中体会。

生活常常是无奈的,在蝇头小利、飞短流长中流离,有时感觉自己麻木乏味。可回转身,捧起一本书,发现文字的世界为你豁然开了一扇天窗,明丽丽的,人瞬间清朗起来。

如果深爱着文字,就阅读吧。阅读的时候,人像是在对镜自视,会看到自己心灵的样子。平日里,我们的脚步太匆促,忘了洗一洗心尘。心灵蒙了世俗的风尘,人会变得迟钝。阅读吧,阅读让心清朗如旧,宛如一潭明澈的湖水。

关于阅读的散文5:向“淘气包”学习

文/顾芗

这两天,我阅读了一本书——《淘气包埃米尔》。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伦纳贝亚的埃米尔。他有圆圆的蓝眼睛,红扑扑的圆脸蛋,卷曲的浅色头发,这一切都给人一种听话的印象。但埃米尔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淘气包!

读完这本书,我完全了解了埃米尔,他是那么顽皮,把自己的妹妹当国旗升到旗杆顶,把猪血扣在爸爸头上,把青蛙放在送咖啡的篮子里……但他又是那么勇敢、正直,他帮助长胡子的女士捉住了横行乡里的盗贼“麻雀”,为孤寡老人准备了丰盛的圣诞晚宴,惩罚了母老虎般的济贫院女领班……他还是那么善良,像母亲一般照顾快要死去的小可怜儿——一只小猪……

埃米尔永远是埃米尔,总是戴着“猫子”(帽子)扛着“墙”(枪),一年到头淘气闯祸,却永远是孩子们的开心果。在他身上,有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勇敢、正直、善良……

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打碎了家里的碗。妈妈问:“是谁打的?”我却不敢回答,没有勇气主动承认错误。我多么应该向勇敢的埃米尔学习呀!

现在有许多同学,包括我,虽然并不淘气顽皮,看似很乖巧,却缺少埃米尔身上的勇敢、正直、善良……我们要向“淘气包”埃米尔学习!

关于阅读的散文6:阅读咸阳

文/宁颖芳

爱一座城市就如爱一个人。客居咸阳二十年,当年的异域已成了我安放身心的家乡。咸阳有诗意典雅的情怀,沧桑厚重的故事,温暖博大的胸襟……恰似一个浪漫、包容、成熟的爱人,给予我平和、静好、安妥的生活。

二十载草荣草枯,花开花落,我与它朝夕相处,呼吸纠缠,一颗漂泊的心渐渐安静下来。在我心里,这座小城是温润的玉,典雅的诗,醇厚的酒,清淡的茶。

咸阳是温润的,如一块玉。这玉,浸透了岁月温度,历史精华,与肌肤相亲,与血液相融,让心灵安静。虽然着名的长安八景之一咸阳古渡已成为一段优美的乐曲,但如今的咸阳湖却是碧波荡漾,鸥鹭翔集。在水边垂钓,或堤岸散步,生活的步伐便如此优雅闲适地向着未来行进。有了渭水波涛,有了咸阳湖涟漪,有了青青柳色,有了苍苍蒹葭,行走红尘,栖居城市,却有一片诗意的葱茏之美在心头摇曳,让人对生活生出千般热爱与万般眷恋。

咸阳是典雅的,如一首诗。这诗,蕴含着千年的灵秀,激荡着远古的深情,让你百转千回地品味,激情万丈地吟咏,醉在心间。咸阳是诗意之城。唐诗中描写咸阳的诗句数不胜数。最着名的莫过于王维的“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了。还有“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车粼粼,马萧萧,尘埃不见咸阳桥”……今日,漫步在咸阳中华广场,秦始皇兵车马雕塑昂首向东,四周柳色依依,花木飘香,仿古灯箱上的古诗让人目不暇接:《渭城曲》、《渭城春晓》、《咸阳城西楼晚眺》、《咸阳怀古》、《送别》……停驻吟诵,仿佛穿越千年历史,回到秦汉盛唐。从《诗经》里的豳风,到唐诗中频频出现的倩影,一座小城萦绕心田,让人无法释怀。

咸阳是醇厚的,如一杯酒。这酒,历经千年时光的发酵,包含着丰富的况味。咸阳是历史文化名城,13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有着厚重的底蕴。“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人常说,南方才子北方将,咸阳塬上埋皇上。这里有驰名中外的金字塔陵墓群。汉阳陵、乾陵、茂陵、昭陵、马嵬坡杨贵妃墓等,历史的遗迹记载着帝都曾经的雄浑气象。在这片大地上跺一下脚,便可能踩到秦砖汉瓦。还有沙河桥遗址、秦王宫、秦直道、凤凰台、清渭楼、咸阳钟楼、中五台,还有秦皇路、上林路、胭脂路、李斯路……无不烙着历史的标签,诉说着悠远的故事。千年时光飞逝。如今的咸阳已成为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怀古思今,幸好有手中杯盏,浅酌或畅饮,醇厚绵长,用来凭吊悠悠往事,阅读沧桑岁月。

咸阳是清淡的,如一壶茶。香茗淡淡,细品如微风般舒畅惬意,如阳光般温暖愉悦。咸阳在渭河之北,九山之南,因山水俱阳,谓之咸阳。小城风水俱佳,阳光充沛,与繁华的西安毗邻,却没有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快节奏的压力。它悠闲舒适,生活节奏慢,行无堵车之烦,吃有可口美食,乾县三宝、三原小吃宴等遍布大街小巷。作为中国地热城,在咸阳可享温泉、足浴之乐。闲来,约好友喝茶聊天,或者一人走遍大街小巷,看四季风景。从玉兰初开、蔷薇绽放、金桂飘香到腊梅吐蕊,从清晨的阳光,到夜晚的月华,尽情感受这座小城的自然风光和人生的闲情之美。一个人纵使有几分清愁与小小烦忧,也可化解在这座阳光小城里。

一个城市,在不同的人眼里,亦是千姿百态的。是建筑之乐章?花木之精神?光影之构图?历史之印象?当下之呼吸?也许文字的碎片只是模糊地描摹出它零星的表象与侧面,而它丰富的内涵气质、灵魂内核,则是深刻而无限的。

关于阅读的散文7:阅读两只陶罐

文/慕耕堂

当我面对两只沾满泥土的陶罐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泥土,不只在罐体外侧,罐子内部也满是。这儿一块,那儿一块,大大小小,结成块状,郁结在一起,那是岁月漫长而固执的积淀。

其实,没经过专业人士鉴定,但我更愿意相信这就是一对汉罐,一对来自遥远的大汉王朝的罐子。现在,它们,穿越千年光阴,就静立在我面前。

我想拿出尺子量量大小,包括口沿直径、鼓出的腹部直径,可我只是想了想,这念头就作罢了,还是保留它的神秘感吧,这样比较好。两只罐子,大小、形制相差无几,显然,是手工制作的。小口径、大腹部,绳纹。其中一只在口沿之下,还绘有祥云图案,尽管零星,可是动感十足,典型的汉代特点。

朋友说,这对罐子不错,当年施过釉的,是白釉。两千年光阴过后,至今,釉子大半已脱落,只剩部分残存印记。施过釉子的,档次要高于没有釉子的,带纹饰的要好于不带纹饰的,如此说来,这是两只不错的罐子。

那么,它们当年也许不是出自平民之手,随葬的或许是当地的显贵之人,这东西或许就是他们生前的心爱之物,死了,也想带到天国里去呢。

罐体之上,除了残存的釉子,剩余部分呈瓦灰色,这色泽给人的感觉是凝重、硬朗、朴拙、苍凉。瞬间,很多词语涌进我的脑海。我在想,这罐子是用来自哪里的黄土捏制而成,是否就是残留在罐子里的黄土?这黄土又来自何方?

还有,那其中一只罐上的神秘云纹,带着千年的历史风尘,在孤寂和静默之中,吟唱着它的欢快和艰辛,默默完成着和我的对望,那或连或断的线条,是出于对太阳的崇拜,还是对祖先神灵的祭祀,才让当年的先民、工匠拿出画笔,把自己的一腔思绪,用最粗糙不过的工具做出如此勾勒?

窗外,骄阳似火,我深情地打量着、仰望着这两只陶罐,有惊讶,有感动,有震撼,还有很多难以名状的情愫,这感觉实在令人玩味。冥冥之中,我觉得有种声音从远古传来,那是远古的劳动者的声音,他们在捏制陶罐之前,带着一颗朝圣般的心,取下第一捧土,打来第一瓢水,然后,把陶罐慢慢做成自己想象的样子。

这陶罐,应是一种实用器,装酒,盛水,抑或盛放粮食或其他东西。或许,当年,它从窑工手里问世的那一刻起,就被放在地上,它是主人的心爱之物,除了实用器,它还是一种观赏器。它的圆圆的口径,圆圆的肚皮,美丽的绳纹及祥云图案,它的曼妙身姿,都在向主人示好。

我看着陶罐,其实是在看着土地,是在看着来自土地的两只精灵,在看着一份高高举起的来自土地的骄傲,看着看不见的另一种生活。《圣经》里说,“你来自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尘土就是大地。

谁都不能忽略大地。大地上有血、有肉、有纵横交错的脉络。

越接近土地,我感觉越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

盛夏,我盲目地闯入两只陶罐创造的独特世界中,我不敢大声喧哗,我的呼吸匀净,我感觉自己是何等渺小。

我深信:大地之下,总有些东西,永远深埋在那儿,等待着与我邂逅。

关于阅读的散文8:阅读人生

文/艺佳

阅读人生,才能懂得人生真谛,才能正确思考对待人生。人生,只不过是一个过程。看人生成败,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人一生,其实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只要健康的活着、真诚的爱着、坦然的过着,也不失为一种富有。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活着,就要对自己负责,不要以为别人是欠你的,你得好好努力,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寸光阴,不抱有任何幻想,天上是掉不了馅饼的。凡事一切,都要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才能成就自己,才能立足社会,不断地去完善自己、挑战自己、提升自己。

阅读,人生才有滋味、才有力量。人生需要阅读,在阅读中历练成长,在阅读中增长才干,在阅读中强身健体。人生苦短而又漫长。人的一生怎样去度过,取决于你自己,任何人帮不了你,你快乐着过是一天,郁闷的过也是一天,何不选择快乐、开心地过好每一天呢!

人生要有志气,不要自甘堕落;生活要有勇气,不要唉声叹气。人活的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情怀,也是人生的一种姿态和一种认知。有些事,我们改变不了它的走向,也左右不了它的结果,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妥协,学会适时的放手,否则你纠结着更痛苦,要学会释怀,要试着理解你看不惯的事物,用包容的心去对待你遇到事或者遇到的每一个人。只有这样,你才会天天快乐,才会拥有一个明亮的天。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的一生,不因收获了多少来衡量自己,也不因失去了多少来否定自己。不论成功与失败,只要付出过,就无怨无悔。生活中有的人稀里糊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终其一生;有的人一半清醒一半醉态,饮尽欢乐是孤独,肆意放纵也是过一生;还有的人,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目标明确、意志坚定、行动有力,他们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闪亮的名字已载入史册,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功绩 。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个人的逻辑思维有多强大,那么他的格局就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爱因斯坦说:“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要解决问题需要思维上的升级,否则问题可能就难以得到解决。一个人思维层次的上限,决定了他的高度和事情解决的效果。

人的本性是向上的,要优于同类人并要不断地努力提升自己。但是没有人想自己“江河日下”,不管你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总是想着改变自己提高自己,想自己越来越好,这正是“人往高处走”的具体表现。“水往低处流”是一种自然客观规律。在重力的作用下,水会自然往下流的。意思喻为人要是不努力、不奋斗就会像水一样只能往下流了。

诗人登上鹳雀楼极目远眺,看到的黄河是自北向南的流向。然而诗人心中知晓黄河奔入大海,可是受制于视野的局限,不能看到向东入海的景象。所以要向上走,从更高处看,从极高处看,才能真正看清全貌,真正领略真象和本质。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努力才能向上,否则便如水之下流。人这一生要努力向上,就像谪仙人李白《望庐山瀑布》那种境界,写出著名的名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意思是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作者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充分显示出谪仙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折射出大诗人李白的博大胸怀和傲世霸气。

人生犹如一本书,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人生有努力,就有成就;有真诚,就有信任;有坚持,就有高远。人生在心淡中求满足、在尽责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快乐、在忠诚中求幸福。阅读人生,才能使人生变得更美,使我们生活过得更好。(文/郭三佳)

关于阅读的散文9:阅读——解码神秘内心世界的钥匙

文/左马右各

“疯狂是任何一个灵魂都有的令人恐惧的可能性之一,通过小说或者通过舞台来展示这种恐怖之花的产生和成长的问题自然也不是非法的。”这样一句话有点拗口,难以理解,特别是后半句,那种长句式更增加了人们理解它的恐慌和难度。这句话是博尔赫斯在一篇谈论作家的简短文字里说的,他写过很多这样的短小文字,这些文字简短地让你难以想象,但它们却又有着无法企及的神奇和平淡。博尔赫斯用一种快餐方式,几乎评论了他可能评论到的所有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这样随意和娴熟地去认知和结构他人有点让人吃惊。真是不知道在他的内心世界里,心灵是怎样从一个类似神的通道向外观望这个世界的。即便是博尔赫斯老了和失明之后,他仍保持了足够让一个健康人感到羞愧的感受力,这是来自心灵的神秘力量。

按照博尔赫斯的观点,我们便可顺理成章的理解疯狂是一种人的本性,它寄居在人本身的迷宫里,不用去刻意寻找,在适当的时候它就会被激活,并从灵魂里走出。它带来了人可能具有的另一面。

这是否在说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一个疯子。

博尔赫斯例举的作家是刘易斯·戈尔丁,作品是《追捕者》。他说小说的两个主人公都在发疯:一个是因为害怕,另一个是因为一种带有怨恨的可怕的爱情。关于两个小说人物的发疯,是通过阅读传递到心灵的感受,并不是小说写出了两个是疯子的人。

我没有阅读过博尔赫斯所评论的小说家的作品,对此无以言说,只能从博尔赫斯简短的评论里去努力感受。也许,在某个时刻博尔赫斯对作品的感受,就是很多读者所需要的一种感受,只不过这种感受的获得有点古怪。博尔赫斯说过:“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现在,我在博尔赫斯这里得到了他作为读者对一个作家的感受,我觉得心灵有一种神秘的复印功能。

也许,还有一种交换也在阅读中秘密进行。

撇开刘易斯·戈尔丁不说,其实在博尔赫斯本人的作品里证明这样一个观点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他的短篇小说《第三者》,就有那种足以让人感受到的小说主人公所特有的疯狂。小说主人公尼尔森兄弟是为爱情和由爱情带来的恐惧疯狂。一次偶然,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尼尔森兄弟中的哥哥克里斯蒂安得到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便是使兄弟二人走向疯狂的因由。他们几乎是同时爱上了她,也在难以想象的兄弟情感纠结中,彼此共同使用这样一个女人。最糟糕的是他们都爱她,并且不能摆脱这种爱对心灵的影响。这本身就是让人感到尴尬、荒谬和疯狂的行为。但他们没有办法。博尔赫斯的写作传递了这种没有办法带给兄弟二人的精神折磨和内心苦难。

当我在阅读中感到这种紧张关系濒临崩溃所带来的压抑时,我认为尼尔森兄弟更真切地用思想和行为传递出了由这种压抑所带来的精神恐慌和苦闷。这时,哥哥站出来做了一个痛苦残忍但又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哥哥杀死了那个让他们兄弟二人感到痛苦、绝望和挣扎的女人。他们用一个现实的疯狂行动结束了内心的疯狂。小说在结尾前有这样的一段话:“他们来到一片针茅地边,克里斯蒂安扔掉烟蒂,不紧不慢地说:‘干活吧,兄弟。过一会儿长脚鹰会来帮我们的忙的。我今天把她杀了。让她和她的衣物都呆在这里吧。她再也不会给我们添麻烦了。’”这样的一段话是那么平静,但在阅读中却有着一股阴森可怖的恐惧,它的力量并不是来自大量的渲染和夸饰,而是来自话语本身像没有波浪的河流一样的平静。而制造这种平静的幕后推手就是博尔赫斯。由此,他作为小说家的身份进一步得到确认。是他用不见技巧的写作和平实朴素的文字制造了尼尔森兄弟之间的疯狂,一种让人感到来自灵魂深处的疯狂。

但如果按照博尔赫斯论述刘易斯·戈尔丁的说法,是小说主人公本身就有这样的疯狂,作家只不过写出了他认识到的作品中人物的心灵。那么这是否在说尼尔森兄弟本身的疯狂成全了博尔赫斯的写作呢?写作的事实是一个故事先于作家存在,但在它和作家相遇后,一切发生了改变,而这种变化发生在作家的心灵深处——他接受了一个故事带给心灵的激变,并试图在心灵中还原一个故事的事实。但一个故事中的人是否需要彻底的疯狂,博尔赫斯并没有进一步作出解释,他以一贯的避重就轻的伎俩躲开这种问题,他轻松地说,感受是读者的。他似乎一下子就从一个作家身份回到一个读者的位置上。

博尔赫斯驾驭这种技巧可谓驾轻就熟。这位拥有80万册图书的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完全可以担当起一个合格读者的身份。而这样一个身份,谁又能够拿出足够的勇气来和他抗争呢。

作为作家的博尔赫斯是成功的,而作为读者的博尔赫斯无疑也是成功的。

我觉得他晚年的失明似乎具有某种带有神圣意味的象征意义。有一个评价很值得注意,从他开始,传统文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写作不仅实现了跨领域交叉,也越发具有解密世界的可能,虽然博尔赫斯让写作变得更神秘,也更具有独特的心灵属性。但一切的改变都在被接受。不仅是写作观念,就连阅读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从作家到读者——这种身份转换经由阅读后发生了多么神奇的改变。

博尔赫斯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在《追捕者》中获得一种对疯狂的感受力的。那么我们同样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在博尔赫斯的作品《第三者》中印证了他的这种感受力。有时作家就是这样,他们从来都不会放过让一种感受力在读者这里获得接力传递的可能。

这也是小说的神秘乐趣,也是阅读的乐趣。

被称为“美国公众的良心”与“文学批评的帕格尼尼”的苏珊·桑塔格这样评论博尔赫斯:“如果有哪一位同时代人在文学上称得起不朽,那个人必定是博尔赫斯。他是他那个时代和文化的产物,但是他却以一种神奇的方式知道如何超越他的时代和文化。他是最透明的也是最有艺术性的作家。”博尔赫斯享有这样的盛誉一点都不为过。这时的博尔赫斯已经全然和他的读者身份无关,它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被赞誉的。虽然在他的头上早就有了一顶不是王冠的王冠“作家的作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