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离开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离开的文章1:维以不永伤
文/紫流苏
离开你,不是不再爱你,而是,我换了种方式。
还记得吗?那曲你为我写下的《凤求凰》。我认为那是你我间的默契,所以,我放弃了尊严,放弃了身份,放弃了锦衣玉食,放弃的了所有,所有,就这样的义无反顾的追随于你。哪怕是天涯海角,哪怕是露宿街头;哪怕是抛头露面,对炉沽酒……
你说男儿应该志在远方,功在社。我也知道,以你的才学,以你的身份,不应该是这样----落魄,你有你的去处。所以,我只能在身后默默地支持你。你要离开了,我会伤心,我也会难过。只是,我怕你担心,我怕你不忍,我只能,把伤心藏压在了心底。
你真的离开了,我开始没日没夜的想念你,想念你的微笑,想念你的曲声。只是,我不敢告诉你。你在远方好吗?我不止在心里面默念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
时间过得可真是快,一晃已是好几年。我还在痴痴地等候,等候着你的归来,家门还是为你而敞开,只要你还记得回家的路。终于,你有来信了,你说你一切安好,我很是放心,你的平安就是我一直所等待着的幸福。
我无时无刻不挂念着你,你又来信了,这一次,你说你要娶妾了。
我的天空变得一片昏暗,晴天霹雳。我不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告诉自己这样的一切都是谣言,这样的一切都是假的。
你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我方从一切美好事件中醒来,原来,你是在嫌弃。我好像是被感情冲昏了头脑,我被自己所虚构的世界蒙蔽了双眼。
这一次,我决定离开你。离开你,不是不再爱你,而是我换了种方式。
我要放开你,这一次也是放开我自己。我不要你施舍的爱情,如果爱它变质了,那样,我苦苦守着,也是一种折磨。
所以,我决定离开。
离开你,不是不再爱你,而是,我换了种方式。
记得你曾邀我同辇,我内心乐得开花。只是,我知道我不能,我的一举一动都会让你变成别人闲话时热点,我想要保护你在臣子中完美的形象;所以,我只能冷漠的拒绝了你。
我知道你是可以理解的,你是懂我的。
我一再的提醒自己,不要让你有损形象,我渐渐地远离了你。我以为,你懂的。可是,你却一再的误会了我,我在你的心里,是那样的不近人情,是那样的清高,是那样可观而不敢亵玩焉!
你渐渐也远离了我,你开始寻找你自己的欢乐,你的寝宫通宵达旦,夜夜欢宵。记不清了,我们变成了陌生人,曾今的相濡以沫,没想到却相忘于江湖。
我决定搬离你赐予我的寝宫,我要躲在清净的小院里,为我自己疗伤。你答应了,我的离开你是欢喜的吧!怎么办,我纯粹的离开,竟成了,后世之人口中的弃妇,怨妇。我成为了史上公认的怨妇代表人,我是不是变得很是悲哀。
这一次,我决定离开你。离开你不是不再爱你,而是,我换了种方式。
我要放开你,我要借此祭奠我那死去的爱情。我收起了我的尊严,我的骄傲。我想,你是否也会偶尔的想起。
离开你,不是不再爱你,而是,我换了种方式。
记得,你为我在庭院里载满的梅花,你说,我就像是梅花仙子下人间。你唤我“梅精”。你就这样的一直宠着我。我们曾在梅树下弹奏跳舞,你说我好看。我是那样的欢喜,你封我“梅妃”,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而我却是何等的幸运,就这样的被你宠着,保护着。
可是,你有了新欢,你忘记了我这个旧爱。你宠着她,你恋着她。不顾世俗的眼光,不顾大臣的劝谏,你要册封她。我知道,我这样的旧人是时候退幕。
所以,我要离开你。离开你,不是不再爱你,而是我换了种方式。
我一人独守着我的空闺,你有给我送礼物。于是,我毫不客气的退回给你。我要退还给你的是我的尊严。我不要你的内疚,那样,对我而言就是一种羞辱,我的自尊心再也伤不起。我什么也没有了,唯独留下了这个。
我有我的骄傲,我有我的尊严。我知道,我这样的女人在你的面前,我是那样的清高,那样的孤芳自赏。可是,这就是我。真真实实的我。
所以,我决定离开。离开你,不是不再爱你,而是,我换了种方式。
逝去的,不会因为你的回头而从来,维以不永伤。
关于离开的文章2: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
文/段儒贤
算起,离开酉阳快10年了,关于那里的人和事,一直以来,我都想写点什么,可总是被工作与琐事所耽误。今天,终于静下心来,说出心中的话语。
生命里总有那样一些冥冥中的缘定,虔心期然间蓦地相逢,无语微笑,绽放出宿命里早已刻画好的那一帧容颜,那些珍贵的片段,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铭记。酉阳之于我,就是如此。
2004年,我作为驻站记者来到酉阳。因为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加之记者站又是刚刚成立,很多关系还没疏通好,我像一只无头苍蝇整天在街上乱撞。可我有幸地认识了酉阳的许多同行,他们给我讲策划,改稿子,讲当地的风土人情,让我感受浓郁的酉阳文化,一点没把我当外人看待。特别是邱进民、吴胜延等老前辈,他们更是把我当自己的孩子一样教我为文先为人。在大家的帮助与提携下,逐渐地大家认同了我,也让我在那里有了一定的人气与名气。作为一名记者,我客观、多元地反映新闻事件的本质,写出了当时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新闻稿件,并得到酉阳县委、县政府领导的亲笔批示。通过我的报道,事情解决了,领导赞赏,百姓满意,让我感到莫名的荣耀。
在酉阳工作的一年,刷新了我大脑里对人生阅读的界面,弹出了我对话框新的光标。现在,我回到报社总部已经10年了,每当一个有效的策划被领导称赞,一行漂亮的文字得到同事赞许,我就会想起酉阳的同行与老师、朋友。是大家给了我新闻的灵性,给了我创作的激情,给了我新闻的根基,给了我超越的勇气。我的每一步成长都写满大家的帮助与关怀,我的每一步进步都源自大家的力量。在酉阳走过的每一步艰辛历程和快乐时光,都是我现在和以后的无价财富与人生中无法取代的深刻痕迹。自始至终,我都感激着大家,深爱着我曾奋斗和努力过的地方,因为那里是我梦想开始起飞的地方,难以割舍,刻骨铭心。在那里,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怀和照顾,哪怕现在有的人已经离开,哪怕我们各奔东西,但若是当初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当初所走过的路途,是不会一片坦途和充满无数生机的。
感谢当年的酉阳同行,无论我漂泊多久,我的心永远与你们同频共振,无论我离你们多远,你们永远是我最美的回忆和归依。
“我们相逢时,仿佛我们素昧平生;我们分别时,好像我们从未分开。”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关于离开的文章3:正月十五闹元宵
文/季川
冬雨刚刚离开,寒冷还未走远,春天就已经开始上岗了。
春联里的祝福还是那么鲜艳明亮,人们的脚步还是那么轻松愉快,正月十五就来了。一年又一年,时光荏苒,这时候的年味还是那么浓烈,那么馨香,那么惹人醉。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十五,欢乐喜庆的气氛还在延伸,人们脸上的笑容还在扩展,是啊,美好而又和谐的生活,甜蜜而又丰富多彩的日子多么令人惬意又舒心。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让我们生命的年轮一直滚动,一直向前。
出门赏月吧,这肯定又是一轮满月,从古到今,它无私地照耀着人间大地,它散发的清辉永远充满着人情味与亲切感。一株又一株春梅默默地倚在墙角,它守护着庭院也叮嘱着我们走向春天的脚步。
去猜灯谜吧,把燕子的精神抖擞猜出来,把小草的朝气蓬勃猜出来,把可以牵手的爱情猜出来,把亲情里的那一捧温暖猜出来,把友谊里的那一种纯粹猜出来。
去吃元宵吧,把妈妈亲手包裹的愿望,把所有寓意美好的东西都尝一尝,慢慢咀嚼,细细回味,时光那么柔软,爱意那么绵长,一双筷子就能夹住岁月里的甘甜,一把勺子就能舀起日子里的滋润。
从正月十五出发吧,或者去窗外的田野侍弄,或者去征服远方的道路,或者披着明媚的春光去春天的任何一个角落舞蹈或者歌唱。
关于离开的文章4:乡村映象
文/晨风吹动
在我离开乡村进城的这几年里,脑海中乡村的影像逐渐的由原来的单调、疲惫、没有生机转变成了温和、真切、充实而丰富的一个大舞台。是否我的写作灵感来源于它?我的焦虑、躁动也是因它而起?这我从来没有仔细的考虑过。
去年的时候,我在本市的一个不起眼的村落里居住了下来,每天看到的除了来来往往的陌生行人之外,就是数目繁多的各种店铺,商业的气息铺天盖地而来,让这个村落和城市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所以在这里你根本看不到一点乡村的气息,但是住的久了,你会发现虽然是处在大城市中央的的村落,它到底还是个村落,因为这个村子的人潜意识中有着一种小农意识。但它又不同于真正的乡村中的那种气息,相比之下,这里缺乏了一种安全感。
前几日的一个早晨,我仍像往常一样推开窗户的时候,却听到了一种久违的唢呐的声音,第一反应便是这里殁了人,于是伸出头去向窗外张望,果然在那个狭窄的十字路口,一群人身穿孝服在迎着什么东西。我这才意识到原来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这种情形了。下到楼下的时候,房东的儿子百无聊赖的瘫坐在放在门口的凳子上,小伙子年纪轻轻,模样也很俊朗,可就是残了腿,自从我第一次看到他时,他的眼神里没有一点点活力,总是那么哀怨和凄迷。门口则是聚着一大帮人在说闲话,显然他们都是这个村子的主人,在议论着死了人的事,同是一个村子的,一切似乎都与他们无关,而在我的记忆中,我们的老家要是谁家老人去世了,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去帮忙,而且十分的卖力。
哀怨的唢呐声让人几欲泪下,但我似乎却并没有听到哀哭声,仅仅是礼节上的迎来送往。折腾了一整天,到了傍晚便偃旗息鼓了,一切恢复如昨,好像什么事请也没有发生一样,喧闹声逐渐的消退了,夜色沉沉的压了下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迷离的气息。
我在田畔割着猪草。刚刚平整过的田地层层递减而去,一直延伸到很深的沟里去了,形成一整片一整片的梯田。对面山坡上一条白哗哗的陡峭的山道像一条蛇一样裹着庞大而笨拙的山体。孙老汉肩上扛着铁锨,锨头上挂着个粪筐,裤管卷到了膝盖处,晃晃悠悠的顺着山道往上爬,累了就回过头来坐在路边吃着旱烟向山沟里望。
“回……,天都快黑了,还割着呢?!”他看到了我,冲着我大声的喊道,声音拖得很长很长,他的声音在山沟里回荡。
“噢,你先走,我一会就撵上你了。”我也拖着嗓子冲着他喊。
他便再没有答应,缓了一阵就起身继续往上爬,身子佝偻着就像一张弓,远远望去,头和脚都挨着路面。对于这样的情景,当时我是一点感觉也没有,但是到了后来,它却在我脑海中定格了,成了一副色彩黯淡的艺术照。
在面对着黄土地劳作的时候,这里所有的人边都成了孙老汉,而小孩子们则成了我,他们和我一样,从小就在和土地打交道,在辛勤的耕耘中寻求生计,却不知道累。先生曾经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累”字问我们说:“你们知道什么叫做累?”我记得当时没有人回答的上来,先生接着说:“很简单,头上有田方叫做累!因此普天之下最累的人就是和土地打交道的人,即就是和你们的爹妈一样的农民!”先生的这句话让我这一生都无法忘记,也不能忘记,就像我不能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一样。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根系早已深入那片神圣的黄土地。
虽说我们都是80后,但是能记事的时候已经到了90年代初期,那个时候,农村依然是很穷的,村里大多数人都住在土窑洞里,没有电,更没有现代化的电器,人们仅仅只是能填饱肚子。在课堂上,我们坐在破破烂烂的教室里点着煤油灯摇头晃脑的背着“我们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在课堂外,我们有干不完的农活,那都是纯粹的体力活,就在我们累死累活的干着活的时候我没有弄明白四个现代化与我们有何干,我们的快乐似乎与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多大关系。我们除了割猪草、喂牲口之外,就是在惊蛰之后春回大地的时候,漫山遍野的去寻着剜苜蓿芽。那个时候,地面上开始有了星星点点的绿,扒开枯草找到这一点绿足以让我们心花怒放,所以后来我时常说那时候煤油灯的光虽然昏暗,但是它却照亮了我们的梦想;枯草之下的绿色虽然细微却开启了我们的情感之门。一切并不华丽,也不是特别的招人眼,但却是那么的耐人寻味。清明节前后,乡村里到处一片热闹,粉的桃花,白的杏花,门前的老柳树悄悄的吐出了新枝,这个时候我们便都纷纷进山去剜苜蓿芽,那是一年苜蓿最嫩的时候,农家往往把它当做一种菜来吃,做出来的菜馍馍、菜汤、菜面无论是那一种,都可以称得上是开春时的美味食物。上学校的时候,孩子们经常会在口袋里装个菜馍馍用手掐着吃,而且似乎总也吃不够,但是这东西又不能吃的太多,据说吃多了就屙不下,得用柴棍掏呢。
平日里对于我们些毛孩子来说,主要的阵地就是那连绵不断的山沟,我们习惯性的从山上跑到沟底,又从沟底跑到另一座山上,一天能跑出几十里地去,可是我们一点也不觉得累,似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整天的跑来跑去经常令我们的身体伤痕累累,但是却很康健,几乎从来不生什么病,平时头疼脑热的也不放在眼里,因为它根本不能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要说我们这一代普遍都有一种病,那就是营养不良。所以,年纪很小看上去皮肤却又黑又糙,长大了以后都是满脸的沧桑。
进入新世纪的这十年,是社会经济乃至农村发展最快的十年,央视《新闻联播》捷报频传,天天都有好消息,天天都有新胜利。可是我老家所在的乡村还是那么的萧条、衰败,每次回到那里的时候,看到的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颓塌了的围墙显得更加的沧桑和伤痕累累,房屋变成了黄土色,笨拙、贫瘠的山梁上除了长蒿子和冰草之外似乎再也长不出别的东西。那条崎岖陡峭的老山路已经被洪水冲的不成样子了,再也没有人去山里拾粪、担水了,沟底的养活了这里的人祖祖辈辈几十年的清水泉也终于干涸了,人们也不再养牛羊了,但却纷纷养起了猫狗,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老年人也都走了一层子,剩下的也只有老弱病残、妇女和儿童了,村子里很少有往日的欢声笑语和逸人趣事了,显得格外的死气沉沉。岁月的更迭,新陈代谢之后留下的旧迹和残痕使得这里看上去满目疮痍。
如今,当年的我们就像刚刚长全羽毛的雏鸟一样飞向了天空的各个角落,而我们却只能活在城市的夹缝中,铺天盖地而来的人和物已将我们深深的埋葬。但在我看来,一切的阴霾都是暂时的,我们不会永远的被埋下去,尤其是我们的思想和灵魂,这无论是谁他也伤不起。因为即使农村再穷,它也穷不过那些堆积在物质的大山下而没有灵魂的怪物;城市再富有,它也富不过那一往情深的黄土地!
关于离开的文章5:忆母亲
文/王仲英
母亲离开我们快一年了。一年里,母亲的音容笑貌常常进入我的梦乡,母亲的亲切教诲时时在我耳边回荡。
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出生在旧社会,七岁失去了父亲,跟着外婆、大舅三人相依为命,小小年纪学纺纱、捻麻、纳鞋底,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和父亲成亲,相继生养了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后,母亲面临更大的家庭挑战:养猪、养蚕挣来的钱加上父亲微薄的工资,勉强维持一大家子的吃饭问题,孩子们一个个渐渐长大,达到上学的年龄了,哪来的钱读书呢?母亲坚信:只要有一双勤劳的手,就没有爬不上的山,趟不过的河。于是,母亲组织我们搞起了家庭副业:女孩子跟她学做鞋,捻麻,纺棉纱,男孩子学编面包篮和热水瓶壳。母亲手把手,没日没夜地教我们,做了拆,拆了做。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我们从小学会了许多活儿,为家庭创造了不少财富,我们也真切体会到“人人动手丰衣足食”的道理,更深深感悟到母亲为培养我们付出的心血和代价!
人民公社成立了,农村走集体化的道路,靠挣工分吃饭,可我家小孩多,只有妈妈和爷爷两个丙字劳动力,成了队里最大的缺粮户。于是母亲用她柔弱的肩膀挑河泥,看到她从几米深的河底,一步一步从跳板上摇摇晃晃往上爬时,我的心碎了。在我们的坚持下,每每星期天、寒暑假回来,我们几个大一些的孩子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如:扯秧、栽秧、割稻子、割草、翻泥塘。记得1968年,我高中毕业在家务农,挣工分,到年底结算,还成了余粮户。母亲更是高兴:“我家孩子有用了!”
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她识大体,顾大局,帮助父亲支撑这个大家庭的同时,还处处支持父亲的工作。解放初期,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党和政府号召全国人民捐款捐粮,支援国家建设。父亲是干部,当然要带头。可是,因为收成不好,爷爷、奶奶都不太愿意,妈妈听在耳里,想在心里:家里困难再大都是小困难,好克服,国家的困难是大困难,必须靠大家帮助,况且父亲是干部,不能拖他的后腿。晚饭后,母亲与爷爷奶奶一番推心置腹地谈心,说服了他们。第二天她高高兴兴地去了乡政府,捐了五、六十斤麦子。回来后,她还在家前屋后种了许多蔬菜,准备和祖国共渡难关。
母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她继承和发扬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忠义仁爱,诚实善良,勤劳俭朴,乐于奉献的高贵品质,为我们子孙后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母亲,您放心吧!您的子孙后代们会牢记您的谆谆教诲,让您的高贵品质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关于离开的文章6:念亲恩
文/陈志鸿
细想起来,母亲离开我己有足足十个年头了。十年啊,足可以让许多人和事都稀释得一干二净,但唯独对母亲这份浓浓的思念从来都不曾消却,甚至在一些特别的日子,比如清明、母亲生日、祭日,这份厚重的思念就会像疯长的野草充盈着我思念的原野,让我的心整个阴郁落寞起来,直至热泪成行……娘亲啊,世界另一边的您安好吗?是否已与慈爱的父亲执子之手?是否已与您远去的姊妹温馨团坐?世界另一角的你是否仍穿着您心爱的白裙,依旧在那棵歪脖树下静静庇佑着您的子孙?
在我童年的眼里,母亲的确是我见过的天下最美的女人。那高挑柔曼的身段一点也不亚于门前的青柳,袅娜多姿;那洁白无暇的肌肤远比塘前的白莲花好看多了,晶莹得无可挑剔;依偎在她那双长长而柔软如泥的手臂,如睡摇篮一般温暖踏实。在小小的我眼里似乎所有美好的字眼都跟母亲有关,那时的我满满的都是对母亲深深的依赖和眷恋……
后来长大一点,隔壁的阿姨总对我说母亲是个了不起的女人:一个金枝玉叶有贴身丫环的大家闺秀,一个读过女子中学,能断字识文,还能教弟子的文化人,就因成份问题断了前程。但母亲依旧笑声朗朗,锄禾挖地从不逊色于人。只是我慢慢地发现:母亲如青柳般的身姿不知何时己倦得不再柔美挺拨,那皎洁如白莲花般的皮肤已在太阳的亲吻下悄悄黑黝了,那双软如柔泥的手己渐渐布满老茧。
后来的日子似乎开始好起来了,“成份”论已渐渐淡去,市场经济日渐热络起来,乡下盛行赶“溜溜场”,头脑活络的母亲开始炸麻花卖。每晚我从睡意中醒来,睁开惺松的双眼总看见母亲仍在油灯下灵巧地搓着麻花,旁边的油锅吱吱地冒着热腾腾的油香。这时的我总会眯着眼晴叫声:“妈妈,睡吧,明天再炸。”母亲也会脆生生的答应:“好呀,马上就好,睡吧,娃,明天还要上课也”。我迷糊着翻过身又沉睡过去,但母亲什么时候上床,什么时候起床这一切都不得而知。只知道当我第二天醒来,热腾腾香喷喷的早餐已在桌上,母亲的双眸又多一层血丝!但这丝毫也不影响她去赶场的热望,临行前讲究的母亲也一定是穿上白衣白裙,戴上白帽把她那美丽的黑发罩得一丝不苟。母亲常说:食品一定要干干净净,好比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那时的我虽然没完全弄明白食品与做人的关系,但也总觉得母亲说的就是道理。因为我总觉得母亲的麻花特好卖,只半天工夫一大背篓麻花就见底了。有时我还会看见母亲把脆烂的麻花送给镇上无依无靠的老人,甚至前来讨吃的乞丐。这时的我心里满满的都是嘀咕:您挣钱如此辛苦,又何必如此慷慨。母亲似乎总能看清我的小心思,她摸摸我的头说:“娃,没啥,自己的东西去了还有,每人都会有不如意的时候,乡里乡亲帮一点补一点也没啥”。现在回想起来我长在心里的根深蒂固的善良也许得益于母亲的教导。
一切都正如我所感,以后的日子都在母亲的操持下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哥姐先后成家立业,妹奔向了重庆大码头有了份风光体面的工作,我也大学毕业进了机关。此时的母亲已日渐瘦弱,身体己开始走下坡路,但依然忘不了为儿孙操持。孙辈的东西大到棉袄,小到鞋子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的。看着孙儿们穿着暖和的小袄,踏着俏皮的鞋,母亲的眼里满是贴心的暖意!只是浑浊的双眸遮住了可心的微笑,那在柔风中的头发己渐渐被繁霜覆盖!
母亲的日子在乡下度过。她总说:乡下空气好,乡里乡亲亲切。而此时的我明白:一向克己的母亲怕给子女增加负担,让他们个个安心工作,好好立业成才。那时的我不知为啥总会在半夜中莫名其妙地惊醒,然后呆呆地思念母亲。一种隐忧总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果不其然母亲不久就病了,而且这一病就再也没有好起来……当她病危时我赶到床前,看到泪流满面的我们,母亲吃力地微笑着说:娃,不哭,妈妈只是出趟远门去找你爸,并且会把你们所有的疾病都带走。
十年了,母亲的坟地前已芳草萋萋。故居院落里的梨花己谢了又开,开了又谢。而每年的清明那满天飘飞的梨花亦如孩儿们纷纷飘落的眼泪,滴滴全洒在您的墓前,“梨花落尽又清明”啊,诗词里竟也浸染着斑斑眼泪。
母亲,在我心里,您未曾有一刻离开,永远在子女目光所及的地方,化成了闪亮的星,默默地照亮子孙们前行的路!抑或是化成了窗前的树,默默地陪伴着孩儿们的成长!抑或是天上那悠悠的白云,那像花朵般洁白的云彩分明就是您的白裙……
关于离开的文章7:送你一碗炸酱面
文/叶瑞芬
家明离开东莞前,我请他来到秦关面道。
餐馆里灯光明亮,色彩明快,多少冲淡了即将别离带来的忧伤。
“还记得当年你说过,等我将来发财了,就天天请你吃炸酱面。没想到,事隔经年,每天请客的却是你。”他苦笑着唏嘘道。
我笑笑,“才几块钱呢?值得惦记么?能够长长久久地维持一份感情才是我的运气呢。”
说起来,我和家明的关系很复杂。有几年他是我老板,然后我们变了合伙人,到后来我又成了他的老板。这就是东莞——一个奇迹汇聚的地方。
“还记得最苦的时候,我们80元吃了一个月的泡面吗?那时最大的想法就是等有钱了吃得上炸酱面,还要是陕西人手工捍的面条。”家明眼睛里有晶光闪烁。
说起往事,我又怎么能忘得了呢?那时刚来东莞,落入待业困境的我们在南城周溪的城乡接合部合租了一个月租150元的小房间,同样来自陕西的我们每天开水泡面,那充满铁腥味、黄黄的自来水曾把我们灌得满腹悲伤。都说东莞遍地黄金,咋就轮不着咱俩捡呢?
后来,他一狠心把自己送入了一家化工厂,看着他开始把我们小窝的饮用水从自来水变为从商店买回来的瓶装水,后来又变为了桶装水,我知道他是正在消耗他自己的健康和青春,来换取我们生存环境的一点一点好转。可是,不这样又能怎么样呢?
然后我进了一家印刷厂,再而是广告公司,我在印刷厂学会了排版制图,到广告公司学会了方案策划与开展业务,还利用工余时间考取了会计证。在我每天一点点进步的同时,家明通过倒卖化工产品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子。他大张旗鼓地成立了一家化工用品经销公司。然后叫我辞工帮他做事。他知道我不会拒绝他,正如我和他手牵手来到东莞一样,有他的地方就有家,无论吃方便面也好吃炸酱面也好,我都只想与他不离不弃。
那时他经常带着一帮业务员研究营销,十多个大男人躲在屋子里吞云吐雾,我能帮到他的除了做各种账单外,就是解决一日三餐。然而来自五湖四海的十多个人十多张嘴,正所谓众口难调,为了做饭,我曾费尽心思,家明不忍看我操劳,于是提议我通过叫外卖方式解决众人一日三餐问题。那时公司也确实赚到钱,于是我一家一家餐馆尝试,大伙儿不是嫌这家咸了就是那家淡了,最后找到了秦关面道,接近50个品种终于解决了吃饭这个大问题。各人都吃得颇为满意,干劲更加充足了。
直到后来遇上了金融风暴,我把我的积蓄全部拿出来无条件支持家明,然而撑不了多久,他破釜沉舟的理念得不到其他人的支持,他的公司不得不倒闭了。因为急着帮他走出困境,我找到了一份广告公司的工作,回归老本行,工余还兼职了两份公司会计的工作。以便解决日常开支以及他与前员工之间一些尚未解决的工资纠纷。他苦笑着说从今开始我算是你的员工了。这样的日子没过几个月,听说深圳一个朋友邀请他过去当合伙人,不甘“吃软饭”的家明执意要向我辞行。
“以前老看不惯你打包剩菜剩饭,现在我知错了。”看我把两份肉夹馍装进秦关面道免费提供的饭盒交给他,他有点羞怯。
“深圳离东莞这么近,想吃就回来吧!”我对他微笑,心里却有泪,和那句说不出口的话:想我就回来吧!
关于离开的文章8:点亮孩子们的梦想
文/杨敏
离开已一年,但记忆里最深刻的,还是周河乡小学的孩子们。
他们是我支教小学的100多名孩子。
支教,是我的梦想。我也记不清是什么时候有了这个强烈的愿望,或许是源于一档讲述支教的纪录片吧。我记得,纪录片里孩子渴望的眼睛,记得一个孩子捡到一本破烂的课本露出的笑容……我想,无论是谁,看到这一幕,都会热泪盈眶吧。
在大学校园看到招募志愿者信息,我毅然报名参加,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要去看看孩子们。7月4日,期末考试结束,我们一行12人一大清早便出发了,开启了我的梦想之旅。
一路上客车在高速公路上飞奔,由于早起,大家都在摇摇晃晃的车上睡着了。等睁开眼睛时,我们已进入山岭之间,我们快到目的地周河乡了。
一条河流,一座石桥,仪陇县周河乡小学四周环绕着大山,这是学校三个支教点中的一个点。一百多个孩子,五间教室,四位支教大学生,我们一起在山清水秀的周河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支教旅程。
酷暑,盛夏,蚊虫,闷热,住宿教学条件落后,这是周河乡小学给我最初的印象。
当天晚上,我们住进了乡小的学生宿舍,阴暗狭窄的房间却要容纳八个孩子。整个学校只有值班室安装了一个水龙头,我不知道孩子每天早上是如何挤在一起洗漱的,就冬天来说,他们也必须忍受冷水的冰冷与刺骨。
到达的第二天开始分班,一百多个孩子,因为年级跨度太大,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我们只有将一些学生合并在一个班。在这里,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每当上体育课时,看着奔跑在阳光下的孩子笑得那么开心,那么无忧无虑,我就特别感动,在简陋的乡村学校,在大山的怀抱里,孩子们像种子一样顽强成长。记得班上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大琴和小琴,姐姐天生残疾,走路不方便,但妹妹却像姐姐一样,照顾着残疾的姐姐……面对奔流的河流,面对群山,面对孩子们,我想说,我愿做一束烛光,点亮你们的梦想!
短短40天,每个孩子都给予我特别的信任与依赖,他们每天来得很早,放学后不愿离去。临走前几天,我每天都收到一大袋写着祝福语的手工叠纸小礼物。孩子们给我们写了很多想说的话,他们纯真的话语让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个天使都带着自己的光环。
如今,我已离开了孩子们,可孩子们的乐观坚强却永远印在了我的记忆深处。或许有的孩子跨进了大学的校园,或许有的孩子和父母一样南下打工了……我相信,每个孩子都在追逐梦想。记得从周河乡小学离开那一天,天气很炎热,我换乘了各种交通工具,从大巴车到小客车,从农村到城市,从偏僻的乡间小学到大学校园,这一段路,我走了很久,想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