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婆婆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婆婆散文1:小气婆婆
文/马亚伟
婆婆这人特别小气,刚结婚我就发现了。
我们刚结婚时,家里来客多。婆婆每次招待客人,都喜欢从她的小菜园里就地取材,张罗一桌带有乡土气息的饭菜。
天冷了,她的小菜园里没菜时,她就在快要散集的时候去买菜,买的菜都是蔫的。不用说,这样的菜便宜。我告诉她:“买菜别图便宜,新鲜蔬菜才好呢。”她不以为然,一边择着芹菜的蔫叶子,剥着洋白菜的蔫外皮,一边说:“这碍什么事,里面好好的,照样吃。”我不吭声,她还接着说:“不管什么样的菜,我做出的口味肯定错不了。”这话我信,婆婆做菜的手艺是一绝,做什么都那么好吃。可是一想到她买的那些蔫蔫巴巴的菜,我心里还是不舒服。
我不喜欢吃剩菜,也告诉婆婆吃剩菜不好。可婆婆每次都舍不得扔剩菜,而且还吃得干干净净。那次,我把一盘剩菜丢给院子里的鸡鸭吃,婆婆见了,在院子里大呼小叫地说:“老天爷,这么好的菜,就给鸡鸭吃了?这里面放了油盐酱醋,老天爷,有这么糟蹋东西的吗?”我小声嘟哝两句:“关人家老天爷什么事,剩菜就是不能吃。”
穿的方面,婆婆也很小气。那次老公的一件上衣袖口上被烟烧了个小洞,我要丢掉,婆婆却抢过来,细细地用针线补了起来。不得不承认,婆婆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她补过的袖口,简直是天衣无缝。她自己穿的衣服袜子,也是补了又补。
有一次,我花300多块钱给婆婆买了件上衣。谁知道,婆婆一眼就看到衣服上的价签。婆婆不识字,但数字她都能看得出来,而且买东西习惯了先看价签。一见这衣服300多元,婆婆大声说:“老天爷,这衣服值什么,300多块,赶紧退了去吧。”我气呼呼地说:“这衣服退不了。”
婆婆根本没在乎我的态度,开始给我讲大道理。她这个人虽然不识字,但知道的俗语特别多,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什么“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什么“勤俭是咱的传家宝”等等,说得我无言以对。
我觉得跟婆婆实在合不来,就撺掇着老公从城里买房。一年后,我们看好了城里的房子,就把我们的计划给婆婆说了。婆婆到城里看了看房子,说房子不错,也同意了。就在我们准备要贷款的时候,婆婆拿出一本10万元的存折。她说:“这是我一辈子的积蓄,都给你们,能帮多少帮多少吧。不够的再贷款,贷款不是还要给人家钱吗?”
我捧着婆婆给的存折,眼泪噼里啪啦地掉下来。这钱,都是婆婆省吃俭用一点点省下来的。小气的婆婆,给我们的却是最慷慨的爱。
婆婆散文2:一别一辈子
文/荣荣
今年已经是婆婆离开的第九年了。她的相貌仍然清晰,声音却早已模糊了。思绪常会回到九年前她弥留之际,大人们把我推到她的跟前,她嘴里含糊地叫着,荣荣,荣荣……她那时还挂念我。
她最终还是离开我们了。她信了一辈子的佛,受了大半辈子的苦,甚至死的时候都不是舒舒坦坦地离开,我没能问她,苦不苦?我似乎知道她的答案,甚至她回答时菩萨般慈祥的微笑:“不苦。”
回老家烧纸,去往坟地的时候走了一段未铺好的泥泞的路,弄了一脚的泥,可是我觉得,就该这样,保留故乡最原始的一段路,踏过泥泞翻山越岭为亲人烧纸祭拜,才算是对亡者最深的缅怀。
还是不善于在坟头给婆婆说话。妈妈说:“你在心里说吧,你婆听得到。”我只是久久地望着墓碑发呆。记住了婆婆的名字,记住了她的生卒年。我是个多么后知后觉的人,当我明白她对我的重要性,明白我对她的想念多深刻的时候,已经过去好些个年头了。每当想起她时,脑子就像过电影般,是无声的,黑白的。
她烟瘾大,却很少抽香烟,成天拿着烟袋锅子嘬啊嘬,我喜欢帮她装烟草丝,看她抽烟时逍遥满足的样子。她银白色的头发总是一丝不苟地盘着,大家都不清楚她的头发究竟有多长。她教我剪纸,小时候我坐不住,随便剪一两下就出去玩了,回来看她剪了那么多好看的,有双喜、有花等等。每逢中秋她就会做那种传统的月饼,我不吃,她就会一直哄我,直到我吃为止。她是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她做的饼都很好吃,尤其是那种硬硬的。
每听到说老人重男轻女喜欢孙子多过孙女,我就会十分得意。不管是爸妈叔婶和那些哥哥们,谁稍稍欺负我,我便会跑到她跟前去告状,她就会训斥他们。如果爸爸把我说哭了,她更是急得和爸爸翻脸。他们都说,你婆最疼你。我也视作是理所当然了。
她去世的那天下起了雨,把那个闷热的午后弄得更加狼狈。农村有个习俗是确定人死了之后会摔一个碗,叫让路,然后才可以哭。大人们哭得伤心,哥哥们哭得伤心。除了我。我茫然地去屋子里给他们取纸,然后怔怔地看着躺在那儿的婆婆。那时少年的我明白死亡是怎么回事,却没有本该有的伤心。时隔这么多年,我还是搞不清自己当时的状况,可我明白不流泪,不意味着不想念不在乎。那之后三年,我每年都生一场大病,不想说这只是巧合,我更愿相信这是她选择让我守孝三年。
我很想她,想时光倒流听她嘬着烟,给我讲讲人的一生究竟怎样才能知足,才能善良,才能简单,才能拥有信仰,无怨无悔。像她一样。我想静静地坐在她身边,从清晨到日落。而她若能托梦告诉我,她在那个世界过得很好,她亦深深地挂念我,我便足矣。
婆婆散文3:在婆婆面前装笨
文/那琰
公爹去世后,我们几次接婆婆从乡下搬到城里跟我们一起生活,可婆婆总是说:“我舍不得乡亲们,再说我也闲不住,可不能去你们家享清福。”
可她患有慢性气管炎,还时常犯病,我便对老公说:“无论如何也得把妈接到咱们家,跟我们一起生活,城里条件好,用不了多久,婆婆的气管炎肯定能得到治愈。”
为了让婆婆顺当地来,我给老公支招:“婆婆就你这么一个儿子,对你的疼爱胜过一切,你不妨跟她诉苦,就说我啥也不会,特别是不会做菜,让妈来教我,她准保能来。”
老公按我教的跟婆婆说了后,婆婆果然三下五除二收拾收拾就跟老公到了我家。
婆婆一进门,我便微笑着说:“妈,可把你盼来了,我的厨艺不好,全家人从未吃过可口的菜,您这回来可千万别着急走,一定得把我教会!”婆婆听后笑眯眯地说:“炒菜我是把好手,只要你用心学,一定教会你。”
婆婆知道我们爱吃溜肉段、烧茄子,便特意给我们做这两道菜,我在婆婆身旁边看边打下手。不一会儿,菜好了,不仅色泽好,味道也真是好极了。
第二天做晚饭,婆婆教我做麻婆豆腐,我趁婆婆不注意,我便把白糖多倒了一小勺。当然这道菜难吃得很,婆婆直皱眉头,“真的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样简单的菜都做不好。”
婆婆为了让我们吃得好,再也不让我动手炒菜了,只让我站在她跟前好好学,她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我装作十分虚心好学的样子,哄得婆婆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
婆婆发现冰箱里有不少速冻饺子,便问:“怎么买这么多速冻饺子,这能比自己包的好吃吗?”我说:“谁让我们都不会包呢!”婆婆听后叹口气说:“看来我还得教你包饺子。”“是呀,妈,您要教我的实在太多了,真可谓任重而道远啊!”
婆婆心情舒畅,她感受到了被需要的愉悦。而且这期间,我带婆婆多次去医院,还彻底治好了她的老毛病——气管炎。
我还求邻居几位老大妈经常来家跟婆婆唠嗑,现在我们不在家时,她一点儿都不寂寞。
渐渐地,婆婆已成为我们家的一员,她从不提回老家的事,看来还真是有点乐不思蜀了。
婆婆散文4:子与鱼
文/沈晓昕
婆婆以前是个乡下人,熬了几十年,把孩子都抚养成人,虽说未必人人都是个人才,但终究个个衣食无忧。邻居说,你可以享享福了。是可以享享福了,我们不再让她种园子,谁还需要她园子里的一把韭菜,几条黄瓜呢。被剥夺了种地权利的婆婆常常表现出一种六神无主的惶惑,终究在远离家的一处荒地,婆婆又偷偷地开始了她的种植事业,邻居说她真是个受罪的料,可自从又种上了地,婆婆的脸又开成了一朵金丝菊。
公公是个耳朵失聪的老人,一年要定一千多元的报纸杂志,一年到头看着报纸,写着少有人读的文章。隔壁老头打麻将的声响,肆虐地渲染着麻将给人的快乐,老头们都笑话他的迂,可老人家看报纸、写废话还是忙得不亦乐乎。
妯娌喜欢逛街,每到周末,便急匆匆地料理完家务,到街上领略城市的精彩,并不是每回都有漂亮的衣物带回来,婆婆说,逛啥子,跑断两条腿,不知图什么。但我看见,每次从街上回来,妯娌一脸的眉飞色舞却从没有更改,说起时尚潮流,滔滔不绝。
我喜欢看书,周末时,蜷在沙发上,想想思思,心里感慨一下或是惆怅一下,倒也觉得很快乐。但别人说,你的生活真单调。
当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关于子知否鱼之乐,有过一场很有名的口水战。今天,人们还是会为此喋喋不休,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当事人说三道四,其实要我说,子非鱼自然不知鱼之乐否。冷暖自知,只要不对别人造成不良影响,咱一边歇着去,由得人家自己乐乎,哪怕自娱自乐。
婆婆散文5:最爱婆婆饭菜香
文/张凤翔
中午回家吃饭,老公一个劲地夸餐桌上的黄豆酱好吃,问是哪位亲戚送的。我说是婆婆自己做的,曾经亲眼看到她把封在坛子里的酱搬到太阳底下晒过。因为太阳晒过,所以才留的时间长;因为有太阳的味道,所以才会这么香的。
老公一个劲的夸,老妈越老越能干了。我对婆婆说,因为爱吃你做的饭菜,所以我们总不愿在外吃饭;因为你做的饭菜太香,所以我总也减不了肥。
婆婆笑哈哈地说,你们就爱夸人,粗茶淡饭的,夸得人羞死了。我望着婆婆低下头的脸,竟发现像少女一样羞赧。
婆婆刚进城时,公公老抱怨跟婆婆生活在一起,一生没吃个好饭菜。其实婆婆不是不会做饭菜,是她太节俭,不舍得买好菜。
儿子上初中时,我刚调进机关,因工作忙,让婆婆给儿子做饭。婆婆常常买别人卖剩的便宜菜,儿子不爱吃。有一次,老公见桌上没有可口的下饭菜,儿子呆呆地望着不动一筷,老公生气地对婆婆说:“你看你做的什么饭菜,你儿子都不吃,叫我儿子怎么吃?”屋檐水往下流,各爱各的儿。
儿子上大学后,我向老公建议,我们两人不是你有应酬就是我要下乡,经常不在家吃饭,做的饭菜吃的少,浪费的多,太可惜了,要不还是跟爸妈一起吃吧,这样他们也热闹些。老公同意了,婆婆也满口答应,又担心地说,我做的饭菜不好吃,只怕你们吃不惯,我说我最好养,什么都吃。
自从我们跟婆婆一起吃饭后,婆婆每天都挖空心思做好吃的,她把做饭当成一种职业。经常向别人讨教经验,到处与人交流心得体会。而且每天跟着老年朋友一起听健康讲座,然后回家在餐桌上讲给我们听,哪些菜是酸性,哪些菜是碱性,荤素该怎么搭配,道理一套一套的。我心里暗暗佩服。
只要我们在家,每顿饭都有个七盆八碟的,色香味俱全,望着就会馋涎欲滴。如苕粉圆子,本是一道土菜,但婆婆做法很创新,有特色。她先把苕粉加花生米烫好,不干不稀的,再切成块,然后用辣椒加腊肉一起炒,满屋飘香。我吃遍了所有的大小餐馆,还没有谁比婆婆的做得更好吃。单是婆婆亲手腌制的时令小菜,如萝卜干、生姜、腐乳、黄豆酱就很下饭。
爱如阳光。婆婆为我们做饭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她把对我们的爱全部揉进了饭菜里。爱是最好的调料,感恩我的婆婆,喜欢婆婆做的带有爱的味道的饭菜。
婆婆散文6:追梦的婆婆
文/刘希
两年前,老公为了出行方便,买了一辆私家车。车子买回来后,他怂恿我学开车,可我胆小,又担心考不过,花冤枉钱,婆婆在一旁为我打气:“你看满大街都是开车的,学车很容易的,你去考一个,以后他出去喝酒,你开,这样安全。”婆婆说得一套一套的,可她“站着说话不腰疼”,哪知道现在驾考有多难,她不知道我周围的朋友,都在说补考了好几次,都没过,正郁闷着呢。
尽管老公三番五次地劝,婆婆五次三番地为我打气,我还是没有勇气去考驾照。婆婆见了,叹气:“我都说了,你去考驾照,家务活儿我全包了,放着这么好的机会你不去,要是有人支持我去考,我准去了。”我开玩笑地对她说:“妈,您不是说考驾照简单吗?您去,我支持你!”婆婆不可置信地望着我,然后呵呵地笑起来。
她对我说:“我还真有个汽车梦呢。”婆婆还有汽车梦?这可是第一回听说,我有些好奇地追问。婆婆告诉我,在她十八岁那年,去城里走亲戚,看到一本关于汽车的小册子,上面那些汽车的图片和介绍,她一下子就爱上了,萌发了汽车梦。可过去的那些年月里,家里穷,私人买汽车只能做做白日梦。直到这几年家里经济条件好多了,她好像又看到希望,很想圆圆年轻时的开车梦。最近,看到她儿子买车后,开车梦就更加强烈了,可是,却不好意思跟大家说,怕人说她老了,考驾照会让人笑话。听婆婆说完,我打算全力支持婆婆学开车。
婆婆要去考驾照,全家像炸开了锅,这当然是因为年龄原因。虽然婆婆看上去很精干,但她毕竟是近60岁的人了,去考驾照,听起来太不可思议了,家里反对的声音占了多数。我反复劝说他们,说婆婆一定能过,并且给他们讲了婆婆那个美丽的驾车梦。最终,大家被感动了,婆婆在全家人的支持下,风风光光地去驾校报了名。
为了让婆婆顺利通过科目一,我把电脑腾出来让她做模拟题,婆婆每天上午看书,下午做习题,像个认真的小学生。科目一考了两次就通过了,但科目二就难了,倒车入库,定点停车,坡道起步,侧方位停车,婆婆每一项都学得极其艰难,好几次差点出了状况,连她自己都想放弃了。老公趁休息时,手把手地教她,教练也特别照顾这位“高龄学员”,给她免费加课,考了四次终于通过。科目三,婆婆考了三次,就这样,历经两年半,婆婆终于毕业了。
拿到梦寐以求的驾照的那一天,婆婆说她终于圆了少女时代的梦,喜极而泣,拥我入怀。她说,她要感谢我的鼓励和支持,她说若不是我,她没有勇气去实现这个梦想。而我呢,更要感谢婆婆,是她让我知道,只要有梦想,就要勇敢追,只要走在追梦的路上,总有一天,梦想会实现。而婆婆的驾车梦圆了,家里的笑声也更多了。
婆婆散文7:婆婆的灶台
文/张素燕
周末回老家看望公婆,他们乐得笑开了花。公公从地里割回了新鲜韭菜,婆婆则忙着活面,准备包包子。我给婆婆展示买来的礼物,婆婆嗔怪着说:“买那东西干啥,净瞎花钱。”婆婆边说边忙活着,手里一直不停闲。我要帮她忙,却被她摆着手撵开:“平时你们都忙得要命,好不容易放两天假,赶紧歇着去吧。”
大忙帮不上,小忙总可以吧。我端起饭锅接了半锅水蹲在火炉上,心想着婆婆一会儿蒸包子要用。可婆婆见了笑着对我说,不用火炉蒸。我一愣,不用火炉蒸,用啥?婆婆和蔼地笑着解释说:“这回我们来次纯天然的,用灶火蒸。你们吃火炉上蒸的东西吃腻了,用灶火蒸虽然麻烦些,但要好吃的多,而且还可以粘锅巴呢!”
我跟着婆婆来到东屋里长久不用的灶台前。这是一口镶在泥砖里的大铁锅,下面是一个长方形的灶口,用来往里放柴火。只见婆婆往大锅里倒了两盆清水,把锅刷干净,再把箅子放上,铺上粘布,把包好的包子贴着锅边放进去,盖上锅盖,再围上长布袋,然后就开始烧水了。柴火发出哧哧的响声,把锅底映得通红,一如新娘娇羞的脸庞。大约二十分钟后,锅盖已热气腾腾,婆婆不再添柴火,而是让已有的柴火继续烧着,直到柴火燃成灰烬。锅上的热气一层层冒着如白雾般弥漫氤氲,婆婆又开始去准备下一锅了。
眼前的场景是何等的亲切熟悉。记着小的时候,奶奶也用锅台做饭。奶奶的锅台没有这么高档,而是自制的简易灶台,俗称“地忙牛”。在平地上挖个坑儿,围着坑儿,排上两摞砖,再把锅架上去,这灶台就成了。奶奶用这灶台做的饭可好吃了,还记着柴火堆里还可以烧东西吃,放个红薯呀,玉米呀,鸡蛋呀,一顿饭的工夫就好了。
婆婆一锅接一锅地蒸着,汗水在皱纹纵横的脸上欢舞雀跃着。看着婆婆满头的白发,佝偻的身躯,蹒跚的脚步,我的眼泪出来了。我不顾婆婆的轰撵,执意要替婆婆烧火。
吃着大锅里的包子,幸福感涌遍全身。
婆婆散文8:试问燕子何时归
文/袁道一
每到春天,五婆婆总是在早饭或者午饭后,心事重重地站在屋檐下,望着遥远的南天,喃喃自语:“燕子怎么还不来,该来了的,莫是出了么子事吧?”那神情就像惦记着远方的亲人。
当燕子从视野里翩跹而至,村庄里的喜庆气息随风荡漾。燕子飞回来了,在吐翠的柳梢上,在返青的麦田上,在芳草萋萋的土埂上,在炊烟袅袅的屋顶上,在细雨蒙蒙的春雨中,轻捷地飞来飞去。它们用清脆的燕语,传递着春的信息,用轻灵的身姿,描画着美好的春光。
如果说村庄是一幅美妙绝伦的国画,那么燕子就是其间最为灵动的点睛之笔。我常常这么想,也总是由衷地钦佩燕子。为了故土,它们脚步匆匆,穿花贴水;为了旧宅,可以徘徊顾恋,不离不弃。
和五婆婆一样, 我也喜欢燕子,总愿给燕子留门。每次出门,都不会忘记把堂屋的门敞开,好让燕子顺利地飞进飞出。而筑巢在我家堂屋房梁上的那对燕子极其恩爱,总是结伴而行,一起叼草衔泥。
有时候,我坐在青石门槛上,呆呆地看它们筑巢。难怪它们能给人类无比的好感,它们简直是勤劳的化身,整整一下午,它们一刻也没停歇,忙碌不已。不管怎么忙怎么累,它们依旧快乐地歌唱着,全然没有一丝的疲劳和懊恼,尽管一下午它们筑巢的面积小得可怜。可不出几天,它们的巢就大起来了,很结实,也一定很温暖,因为它们铺垫了不少的细茅草。
不久,燕窝里传来啾啾的叫声,呵呵,雏燕出来了。它们的父母争分夺秒出去觅食,然后衔回来喂小燕子。当燕妈妈飞回来,小燕子脖子伸得老长,张开橙黄黄的嘴,争先恐后地等燕妈妈把食物喂进去。燕妈妈心细如发,它不会让自己的每一个孩子挨饿。
燕子在村庄里是不容伤害的,我们这些小屁孩架楼梯掏麻雀,大人不仅不喝斥,还用眼光给几许赞许。但谁要是敢用竹竿捅燕窝,大人会毫不犹豫地凸起中指,给你一记“栗扣子”,遇上脾气不好的,一记耳光也说不定。
五婆婆看到我们这些调皮鬼,就告诫说:“孩子们,千万不要捅燕窝,谁捅燕窝,谁的脑壳就会生癞子。”我们听了,害怕不已,更加畏惧,就像怕夜晚用手指月亮烂耳朵一样。我们还勤快地担起打扫燕粪的任务,每天及时清扫,使堂屋保持清洁。
我特别喜欢燕子,还有着一个小小的秘密。在村庄,燕子是有地位、有影响的鸟,也有很多的女孩叫“燕子”。有一个叫燕子的女孩是我父亲战友的孩子,模样长得像燕子一样精巧,尤其是眼睛黑亮如燕,一看就让人喜欢。同住一村,我家和燕子家走得很勤。一次,两个大人喝酒,酒酣处打起了亲家。从此,村里人常常戏谑我。
燕子来来去去,我们在燕子的往返里长大。我也和燕子一起上学。初中未毕业,燕子去了南方。后来,我也像燕子一样飞离村庄,但飞得并不远,依然是村庄的候鸟。而燕子扎根南方,她成了南方一座繁华城市的留鸟。
什么时候燕子突然从湘西南的村庄消失了呢?这个谁也说不上来,只是燕子就像一些旧光阴一样渐渐走远,慢慢地只留下曾经熟稔的背影。
我最近回家,看到燕子的父亲,这些年,他还在不停地说,燕子很少回来。我无言以对,一个劲地劝他喝酒。酒酣过后,燕子父亲和我父亲还在东扯西扯一些往事,我突然有些心酸。走了出去,这个世界很多的东西在迅速地变迁,包括曾经那么热爱脚下这片土地的燕子,可它们很大一部分也不再回来了?我四下寻觅,目光空空荡荡,犹如丰收过后的田野。
据鸟类专家说,燕子之所以稀少了,是因为多年来农民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毒死了燕子。我看到这,心里很是愧疚,居然是我们自己亲手杀死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朋友。
我多么希望如五婆婆临终前所说:“燕子只是暂时迷了路,它们总有一天会飞回来的。”五婆婆,这个呵护燕子一生的老人如今埋葬在村口的高岗上,她定然还在盼望燕子飞回来的那一天。而那一天是什么时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