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散文

请欣赏清明节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清明节散文1:清明菜粑粑

文/巴山

清明节到了,家乡人又在忙着侍弄清明菜粑粑!

清明菜粑粑,顾名思义是掺和清明菜做成的粑粑。据《本草刚目》记载:清明菜又名鼠曲草,一年生草本植物,通常从基部分枝,叶子互生,匙形或条形,有柔软的白毛,头状花序,花黄色。茎和叶可入药,有镇咳祛痰等功效。

在我们川东农村,每逢清明前后,家乡的田边地角,房前屋后到处都生长着清明菜,胖胖的,嫩嫩的,经过一夜露水一浸染,煞是可爱。

那些年,家乡人户户都穷得叮当响,人们一年四季只要能吃上一顿白米饭就算了不起的享受了。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的清明节便是乡亲们忙农活的时候了。顿顿喝那清得可见碗底的稀粥或面糊糊是难抵挡那繁重的体力活的。于是家乡人不知从何年开始,一到这时节,便纷纷发动自家孩子到野外掐摘清明菜。清明菜掐回去后,主妇们便将它洗净砌碎,然后烧上一小堆稻草灰,再将刚烧出灰装入筲箕过上适当的清水,将过出的灰水和砌细的清明菜拌上适量的盐巴煮上几分钟后,再将其和入预先准备好玉米面里搅拌均匀,搓揉成粑粑,再沿着锅边贴上几圈儿,粑粑搓完后再盖上锅盖密封好蒸上一阵,这时便有一股香喷喷的气味扑鼻而来,待蒸熟起锅后咬上一口更是满嘴的香,惹得旁人也馋得流口水。那时,只要母亲将锅盖一揭,早就守在灶边的我就会伸手从锅缘上抓起一个清明菜粑粑,顾不得热气烫手迅速地往嘴里塞。总惹得母亲好气又好笑地骂。

当然,那时的家乡人是不会知道 清明菜的什么药用的,他们只是认为它好吃又耐饿,而且能节约粮食。只要早上吃上一顿清明菜粑粑,那一天干活就有了精神。为了节约玉米面,主妇们往往把清明菜和得很多。因此,清明时节,家乡满坡遍野都是背篓挎篮的小孩子在寻找清明菜。童年的我也加入了掐清明菜的队伍。好在家乡的清明菜多,而掐过的清明菜隔几天又会长出一茬。家乡的清明菜是掐不完的,家乡的清明菜粑粑也是永远吃不够的。只是夏至一过,清明菜便少了、老了,家乡人便没那份口福了。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早已离开家乡身居城市,只是每年临近清明时节,我便仿佛闻到那清明菜粑粑的香味儿,总想再尝尝那味道。不料,到农贸市场买菜,无意中竟发现有清明菜卖,四块钱一斤,买的人竟还很多。本想买些来做粑粑,可又想到找不到稻草,只得作罢。便与卖菜的农民唠叨,得知买者大多是些有钱人,因大鱼大肉吃腻了要换换口味儿。

一次上街,忽然听到“买清明菜粑粑——买清明菜粑粑”的吆喝声。寻声过去,才发现一个小商贩踩着一辆小三轮车,车上是一摞高高的蒸笼,有四、五层,每一层蒸隔里都码满了小笼包子大小的清明菜粑粑。一问,要五角钱一个,比小笼包子贵一倍多。管他的,还是买来尝尝吧。可一入口才知是用糯米粉揉成的,而且菜少粉多,又是加了糖的,甜得腻人,一点也没有昔日的那种香味儿了。

清明节散文2:又是一年清明到…

文/李萍

今年的清明节眼看要临近了,春雪沸沸扬扬地飘了好几天后,住宅小区侍弄花园、兼顾看守自行车的老夫妇,一直以来被孩子们唤作“花奶”和“草爷”的忙碌里,早醒的草芽儿,探头探脑地张望着,在我惊诧又空洞的目光里,迅即掩隐了。还有几株碧桃树的枝梢间,也隆起小如米粒又不甚清楚的芽苞,疙里疙瘩的。有天中午,阳光和暖,我站在花园前,似乎听见它们的絮叨,一会儿对身旁沉睡的月季,一会儿又对几米开外“七里香”。

那些场景像是岁月的印章,抑或一段安静的文字,还有爱,时光的利刀闪过即戛然而止。

母亲和婆婆,各自忙着准备清明节的纸钱。黄灿灿的金箔纸折叠的元宝,一张一张拓印的冥纸,都在无声地暗示清明节。

家附近一个稍大的丧葬用品店里,一摞摞一沓沓,从某地的工厂,或翻山越岭,或辗转数日,挤着赶着,抵达后挤挤挨挨叠放着许多上坟祭祖用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讨价还价之后,在某处停留几天或者一小会,即刻起程,奔赴最终的目的地——坟。不管中午傍晚,每次路过,目睹他们忙碌的身影,无丁点的哀思,倒是庆幸生意的红火,有点讥讽又无比真实。

年年一样的清明,年年不一样的拜祭。不知那些亡灵们,是否知道我们的祭拜。而祭拜先祖,也算是清明的一种别样情节,让一种幽幽的释怀得到满足。

一直以来,我们遵从在清明节前几天上坟祭祖的习俗。说来也怪,祭祖的祭品缺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缺扁豆芽,凉拌或是小炒皆可。

这个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着的中华民族传统与美德的习俗,即使在明媚的春光抑或阴霾的日子里,心底那份感恩的情怀,依旧那样静静地在我们的生活里回放,烙印般烙在我们的心坎上,也盛开在那座有着父辈们跨进的永恒土地上……

先人的墓地,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默默无语的田野里,望着先人的栖息地,感到时光在凝固,思想在凝固,记忆在凝固。春雷惊醒了万物,为何不能惊醒父亲?

去祭祖,是因为思念,也是因为感恩。然而,感恩与思念并不局限在清明节,只是清明节,把所有感恩和思念的情怀推向了及至!

有闰月的年份,坟上的土是不能不填的。每年,三叔或者四叔都会提着木锨侍弄坟堆。堂哥在坟地附近的土坎上挖土,让我们背土。这一天,贯穿在春天里,也贯穿在我的生活里,像一片定格了季节的剪影,在注视里静静地流淌缓缓地流逝,总使我难以忘记……

印象深刻的一次,阳光还算温暖。我们十几个人,每三人一组,背着背篓,一字排开,由堂哥装土,而后一个接一个,将土背到坟包上,由叔叔们负责将土匀称地分摊开。三叔初步规定我们每人要被三背篓,说一个坟至少需要三背篓。可在背土过程中,三背篓远远不够。我背土的时候,堂哥照顾我装的不多,而我歪歪斜斜地从地头踉跄着背到坟前,土已经撒的所剩无几,倒是我成了土人。即便那样,我坚持背够了我的三背篓土,勉强的再也不能勉强,但心里觉得踏实安稳。至于每个坟上是否有我丁点的辛苦,我无所谓。每人背了三背篓之后,继续背。我得到赦免,无须再背,即使我硬要求着背一次,也是在妹妹弟弟们的帮助下得以完成。

我不孱弱,我也不是手无缚鸡之力,但在家人看来,我需要呵护,我必须被呵护,总处于被关照的行列。家人就是这样的,不管你有多失败有多优秀有多坚强,只要你是那个大家庭里的一员,你的喜怒哀乐都在他们的惦念里,尽管平时无声无息。

坟上的土填的差不多了,我们开始点香、烧纸钱、插花、献祭品,还要点燃一支烟,插在芨芨草的茎秆上。一炷香的飘渺里,崇敬在心底升腾;逐一献上各自从家里带去的祭品,为孝道描摹细节;焚几许纸钱的瞬间里,泉涌的思念纷至沓来,连三叔都眼圈红红的,叩首、磕头的礼仪中写满虔诚。面对土堆里深爱过我们的人或是我们深爱过的长辈们,我们今生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怀念。

一阵风吹来,焚烧的纸钱,像灰色的蝴蝶徐徐飞旋,凭空里的一串鞭炮声,在田野回响。阴阳两界的人,唯一都能听得到的声音,该是那鞭炮声!

一切礼数都行过了,我们席地而坐坟的一侧,待三叔把荷叶馍,依照家务间男丁的人数,挨个分摊。我恍然明白,清明之所以必备扁豆芽菜,是因其根系发达,暗示多子多孙、家族香火旺盛。

已经忘记哪年,三叔将堂弟未出生的孩子算作男性,多分一个荷叶馍;又为希望生个儿子的堂兄,多分一个;愿望其中的喻意和祝愿,大家都心照不宣,也不说出真相更不计较。我们嫁出去的丫头们,没有那个礼遇,也不在乎。

和先人们一起吃豆芽菜、荷叶馍及其他祭品。筷子只有那么几双,也无关紧要,我们折上几只芨芨草的茎秆,将就一起分享祭品。堂哥和弟弟、妹夫们向三叔敬酒之后,你一杯我一杯地畅饮,合着天空偶尔飞过的鸟鸣,有时会喝得面红耳赤,甚至几分醉意。

外子一边吃着豆芽菜,一边说他们老家没有吃祭品的习俗。三叔说清明是踏青的时候,草发芽了,冬麦返青了,一切都从从头开始了。我倒是佩服三叔,一辈子在土地上劳作,他居然知道踏青。

片刻,三叔似在自言自语又对我们讲述一般,说我们原本是城里人,你们爷爷年轻时才到这山上安家……我们好奇,追问三叔城里的家到哪里去了,在什么地方时,三叔有点落寞地说就在城中心,近一亩的院落卖了不多的钱,假如当初没有变卖,开发的话能分好几套房子!全让你们二爷挥霍掉了。

我们无语,爷爷的形象一时高大起来。爷爷只有二爷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当初二爷因为赌博输掉了店铺,爷爷无奈只好变卖家产,带着一家人到山头的小村子落户,自此开始过上了贫苦的日子。

那一刻,所有的语言,都那样苍白,我们感叹之余,三叔说人就是这样过日子的,眼前的路都是黑的,都是跌跌撞撞走过来的。你们的前途、事业也都一样,没有一帆风顺的,还是要经历磨难的,要不古人怎么说“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话呢?

人死如灯灭,那是自然规律。你们看草芽都绿了,原因是清明到了!

顺着三叔手指的方向,草地上的草芽已经探出了头调皮地张望着,还释放出了一丝柔绿。浅浅的新绿躲藏在一些衰草间,蛊惑一旁的几株黑刺,努力隆起丁点的芽苞,试图绽放春意。

三叔不再说什么。然而,清明在往事的刻痕中,在爷爷对手足之情的慷慨里,在父亲不曾提过的故事里,我们逐渐长大,以及渐次老去的怅然里,渐渐变得事故起来了。

那暖暖的阳光,浅浅淡淡的铺洒在我们身上,有些漫不经心,又有些专心致志,无论怎样,黄土堆里安眠了多少年的亲人们,或许为这暖暖的春光,等待了漫长的冬日。

清明,是自然生命的一种炫美景观,被诗人赋予万般迤逦的意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使生命的始终与岁月的流逝清晰可见。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不管是传承文明、对先祖的祭奠、恪守孝道,还是期待一次隔世的对话,清明就这样淡淡地走来了。

一样的清明,不一样的风俗里,怀念和感恩是那么的相似。尽管我出生的地方与父亲长眠的山头相距不到百里,然而那里的清明却又是那样的简单。

姥姥百年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我们提前去了。跟以往没什么两样,我们几人,点香、焚烧纸钱、摆祭品,磕几个响头罢了。清明节的那日清晨,太阳尚未露脸,表哥或是表嫂早早到坟头压上几张纸钱,在坟前的毛刺梢上挂上几张,点香烧纸钱,把扁豆芽菜供在石桌上算是祭祀。

我被清明牵绊着,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管是我出生的积石山下的小村庄,还是父亲永久守望的山村,清明对于我是一样重要,感恩的心和思念的情感是不容怀疑的。我的万般哀思,从不同的方向,随缕缕春风,涌向那一个个黄土隆起的坟堆。

今年的清明节,哪天该去祭祖,还没有商定。但我确定:对祖先和逝者最好的感恩、纪念和念想,或许就是让生命一代代延续、生生不息……

愿生者更美,逝者有所归。

清明节散文3:雨

文/肖妮均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天气也像人们悼念亲人的心情一样阴沉沉的。一大早大人们就去扫墓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里。我来到窗前,呆呆地望着外面。突然,一阵大风吹来,乌云遮住了天空,然后便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顿时,我脑海中想起了练习2刚刚学过的杜牧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时的情景,用这首诗再恰当不过了。

我无意间抬头向天空望去,雨滴不停地往下掉,就像是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或许是白云在穿珠子的时候一不小心断线了吧。雨滴打在窗户上,溅得啪啪作响。雨水不停地往下流,就像一棵大树的根被仙女施了魔法,转眼间就蔓延开来,水珠透着玻璃发出微弱却亮晶晶的光芒。真是美极了!

远处的树木和花朵,正享受着雨水给他们带来的沐浴和滋润,它们摇摆着身子高兴地跳着舞蹈。

清明节散文4:去苏州看西山

文/兰草ygl

清明节闲暇,朋友说苏州的西山值得看看。

二十几年前我去过苏州,当初来去匆匆,只是在苏州城里转了转,留下的记忆很多都是模糊的。离城西南40多公里的西山,不但没去过,甚至至今都不知它的存在。听说它就座落在太湖之中,撩拨起我浓浓的兴趣。

朋友驾车载着我们一进苏州城的高架路,就让一个个曾相识的路口转晕了头,个把小时的功夫,百十公里的冤枉路,一会儿转出去,一会儿又折回来,朋友脸上的细汗珠擦了又冒出来,嘴里不时说着两个字:抱歉。

我一个劲儿地打圆场,其实也是我真心话。久违了的苏州,正好是一次没有预约的绝好的重逢。在高架路上坐车看苏州,有点像坐飞机超低空飞翔游览,十几年前脑海中苏州的精巧、典雅、剔透的画卷,在我眼前变得支离破碎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苏州不再是小桥、流水、人家的一统天下,视野所见,除了一幢幢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掩映着一片片保存完好的民居古宅,还是一片片保存完好的民居古宅,衬托着一幢幢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古老的建筑风格和现代的艺术设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这或许就是今日苏州独特的城市风貌和魅力所在。那片规模宏大的开发区,无疑苏州这些年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的缩影。

汽车在绕城高架路上不快不慢地开着,不时闪出一个个远近闻名的着名风景区路标,勾起我对苏州的点点回忆。让我在感叹苏州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同时,体味了人生的短暂,20多年弹指一挥间,正值青春年华的苏州之旅只能留给回忆了。隔着车窗我一眼认出了虎丘,那山、那塔、那满目葱茏,曾在我记忆中是那么深刻、那么伟岸,不知是随着光阴流逝的缘故,还是居高临下的视觉问题,它变得如此玲珑!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转眼就消失了。

“找到路了!”朋友惊喜的一句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只见朋友顺着“清明扫墓方向”的大字路牌,快速地沿着一个路口驶去。看得出这是为方便清明节扫墓人新设的临时醒目路标,却让我们西山之行找到了正确的方位。朋友说,很多上海、苏州人家的墓地都在与西山相对的东山,东山也是一个风景区,只不过与西山各有独特的风情。正逢清明时节,扫墓的车流都拥挤地驶向东山,或者说驶向东山的车大都是为了扫墓。朋友还说他的父亲就埋在东山墓地。清明节前曾为此来扫过墓,这条路原本他很熟悉,每年都走一次。只不过进苏州城上错了路下错了路口,迷了路,才耽搁了那么多时间。

正说着,我见车子前方的高高山峰的半山坡上,隐约可见一片整齐的墓地,远远看去,一片白色花岗岩被高低错落的绿树簇拥着。朋友说,那都是十几年前规范的墓地,买下墓地的同时,就栽上了树苗,寄托哀思的同时,也绿化了山峰,思念与亲情同在,树木和亲情一道成长,直到永远。

转过山峰,远远望去,就见一片白茫茫的汪洋,这无疑就是闻名遐迩的太湖了。只见碧波万顷,群岛错立,山水萦抱,峰峦坞谷,湖湾人家,风光旖旎,构成一幅蔚为壮观的天然画卷。

这就是西山,西山就座落在太湖中。由西山岛及其周围20多个小岛,组成了以吴越文化为底蕴,太湖山水为主体,集岛屿风光、古洞奇石、寺庙园林、古建民居、花果丛林、现代农业示范、民俗风情为一体的西山旅游风景区。

未进西山大门,首先举目入画的是,棋盘式具有异国风情的花园洋房和造型独特的别墅小区。从玻璃窗里透出的蕾丝窗帘、窗台上摆放的花盆、阳台里晾晒的衣物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花园洋房、别墅已名花有主。一些新楼盘还在售楼中心的广告牌下招揽新主人。一台台建筑吊车,挥动着长长的手臂不停地忙碌着,一片又一片的居民住宅小区和与之配套的商业建筑正在开发建设之中。

我想,花园洋房也好,别墅小区也好,建筑风格和特色在西山本身并不是特别重要,真正吸人眼球的还是这里背靠青山,面对绿水,宜人的气侯,方便的交通,清幽的自然生态环境。西山是得天独厚的休闲度假胜地、宜人居住的人间天堂。

与洋房、别墅一样红火的是满目天南地北的游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仨五成群,悠闲地漫步逛着,还有的围坐在木椅和石凳上,乐其融融,说着笑着。一辆辆各式小汽车摆满了停车场,连柏油马边也挤满了车,有点人满车患。

车子从西山入口处往里走,经过两座跨湖大桥,游人渐渐少了许多,景色也越发耐看起来。

西山是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精华。西山因太湖而妩媚多姿,太湖因西山而丰富多彩。西山群岛风光无限,“山不高而清秀,水不深而辽阔”,湖中72峰有41峰在西山。

太湖圣景在西山,西山圣景在石公。石公山背依丛岭,斗突湖中,似青螺伏水,如碧玉浮湖,与三山等岛屿互为对景。石公山满山翠柏,怪石奇秀,危崖绝壁,石窑洞穴,比比皆是。

日月双照奇观更是罕见独特。听朋友说,如果在农历九月十三来这里,傍晚时刻在落照台可以看到日落水面、月升湖上、日月东西对照的奇观圣景。我想像着,当夕阳西坠,残阳如血,湖上泛起霞光万道;月出东方,皓洁如玉,将将一片片银辉洒向水面,满湖铺金镶银,交相辉映的那一时刻,该是怎样令人心醉的情景!

西山历史悠久,胜迹众多,既有山川林石之美,又有人文风物之萃。相传夏禹来此治水,吴王夫差偕西施在此消夏赏月,“商山四皓”在此避乱隐居。东晋南北朝,佛道盛行,建有三庵十八寺。南宋遗民在此建宅造园,留有古建百余幢。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名人,给西山带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层层叠叠成片成林的果树和茶园,让西山飞红点绿,香飘四溢。柑橘、杨梅、枇杷、石榴、银杏、板栗等果树,花开花落,四时有景,数之不尽,尝之不完。

清明时节,北方的春天刚刚从冬日中醒来,树也好草也好,绿色还没有伸展出来,满目还是灰蒙蒙的一片。西山则是完全不同的景致,草是绿茵茵的,树是绿茸茸的,还有开在那树枝头一团团、一族簇色彩斑斓的花朵。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东一堆西一块的油菜花,看样子很多是野生的,面积都不大,黄灿灿的,十分耀眼。

走在环湖的柏油路上,一边是葱茏的山丘,下面是以黑白色彩为主基调的民宅、店铺,还有各式建筑风格的宾馆、酒楼,一边是清清的湖水,大大小小的渔船、游船在湖水中渐行渐远,万千佳境,深远意趣,令人凝思神往。

会做生意的西山人,把自家生产储存的一些农副产品,一筐筐一篓篓地摆在柏油路边,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人驻足。枇杷在北方只有收获季节才能见到,黄橙橙干干净净的很诱人,买了一袋品尝,馨香爽口,酸甜适度,口感不错。

路边时常可以见到一个个茶摊,箱里篓里盛满绿绿的茶叶,旁边还着摆放着一个炒锅,将鲜茶炒熟现卖还头一次见过。朋友说,这都是碧螺春茶,是西山的特产,口味清香、凉甜、鲜爽、汤清、味醇。因价格不菲,游人真正掏腰包购买的人不多。朋友还说,这里的碧螺春茶之所以盛名,气候和水土是一方面原因,茶树、果树相间种植,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

不知不觉,已过中午,朋友把我们领进一幢两层小楼的农家小饭店。小饭店与湖水一条柏油路之隔。湖边有几条木船停靠,看样子是水上人家,既可以打渔、开饭店,又可以一家人居住生活。一个中年妇女站在湖边热情地招呼游人乘坐快艇,用手指着湖对面的一个小岛,说是可以开到那里游玩。我看见湖中的几只正在游览的快艇,一个个都开得飞快,不时在水中划出一道道弧形,作着有惊无险的游戏。

从那不大宽敞的木楼梯进入饭店的二楼,店主人忙迎上前来,他中等年纪,个子不高,是地道的西山人。朋友介绍说,我们从东北慕名而来,他脸上笑容更加灿烂,便热情地给我们推荐饮誉海内外的西山三宝:太湖银鱼、白鱼、白虾。

银鱼是太湖名贵特产,色泽似银,细嫩透明,肉质细腻,营养丰富。自60年代起就远销国外出口。白鱼肉质洁白,清蒸过后放在嘴里品尝,特别细嫩味鲜,妙不可言。与鲈鱼、鲤鱼、鲑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鱼。白虾通体透明,水晶一般,壳薄肉嫩,为当地传流名菜,据说长期食用具强肾补精等保健功能。

莼菜也是西山的特产,它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性湖泊草本植物。季节性非常强,只要符合水温就会大量繁殖,似乎一夜便可长成,但如不及时采摘,很快便蹿升水面嬗变碧叶,结果好看却不可食用。大自然馔馈西山的莼菜是富含多种药性的名肴,做出的汤色香味俱全,形状卷缩似莲叶的莼菜,舒张开来浮摊在青花瓷碗中,正面绿色,背面呈紫褐,并裹缠着深稠透明腻滑的黏糊状,看上去很有食欲,吃起来非常鲜嫩滑润可口。

西山的景色是随时令季节的变化而变幻无穷,尽管走马观花,难观全景全貌,但初领了它独特的迷人魅力。其山之幽、水之逸、洞之妙、景之奇,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其中,神怡气爽,乐而忘返。

从西山回来,我对朋友说,西山确实值得看看。西山之行,不仅欣赏了美景美色,更是一次旅游思维方式层次性渐进的过程。懂得了不仅要以一颗平常心尊崇自然的异质性,还要把自然作为有个性的独立生命来看待。

清明节散文5:扫墓感想

文/徐美菊

清明节,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前往烈士陵园缅怀已故的那些为国家为民族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

莲峰烈士陵园坐落在群山环抱,花草丛生的五莲峰脚下。烈士陵园的背后是雄伟壮观的五莲峰,前方是莲峰集镇,而大门前正好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

烈士陵园里松柏密集,百草丰茂,这里,安葬着曹瑜英参谋长等其它几位烈士。

看着高耸入云的纪念碑,我仿佛看到了曹参谋长带着无数位革命烈士与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他们有的手持冲锋枪,向敌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有的赤手空拳,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我仿佛看到了,曹参谋长倒下的那一刻是多么的不甘心。他还没有帮助老百姓完成剿灭土匪的任务呢……当听着老人们讲述陵园里埋葬的烈士们的故事时,我不禁热泪盈眶。是啊!这些烈士为了莲峰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今天的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我们能够快乐的读书,都是这些革命烈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虽然他们早已到了另一个世界,但是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今天,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仿佛在为逝去的烈士们诉说,仿佛在为烈士们痛惜失去的一切。

让我们永远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足迹,跟随他们的脚步前进吧!

清明节散文6:清明节

文/dingdeshengg

又到了清明节了,之前的愚人节已经让人有些受不了。除了被忽悠之前,大家提的最多的就是那个纵身一跃的张国荣哥哥,他的事迹到今天,仍依然拿出来被人津津乐道。

的确,喜欢哥哥的人的确太多了,爱他的帅气,歌声,坦城和多才多艺。虽然时隔八年,但是他留下的无数经典歌声和电影,早已深入人心,伴随了几代人,走出成长的迷惑。但他,自己却迷惑了。不得不承认,他的内心是脆弱的,犹如清明时节的细雨纷纷。

夜深难眠的时候,打开哥哥的声音,《沉默是金》、《风继续吹》、从《共同度过》到《有谁共鸣》,那深沉的带着穿透力的嗓音,赶走了我们所有的寂寞… 他是成功的,因为那么多人记得他,怀念他。他同时又是失败的,因为他来的匆忙,走的太快,犹如流星,就让我们记住他的永恒吧。 好在愚人节终于闪过,在我们想念哥哥的同时,我又想起了亲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小时候的记忆依然铭心刻骨,奈何时光无情,在帮我成长的同时,也带走了我的亲人,想念思念,尤其是在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 以前他们在的时候,我总是不懂事,调皮捣蛋,更没有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作为孙辈,我万分惭愧。唯一能做的,就是称着清明放假,能回家在他们坟前敬上一柱香,送点纸钱,希望他们泉下过的好,保佑后辈吉祥安康,万事顺利…

回家的车,颠簸着,颠的是我的记忆和伤感,希望天下有心的人,都能和谐美满…

清明节散文7:一个人的守候

文/夏龙河

小学一年级那年清明节,老师说要带我们去给烈士扫墓。农家孩子,从来没出过远门,况且又是去祭拜我们英雄的烈士,那兴奋劲儿,就别提了。

第二天,下着小雨,我们来到了烈士陵园。陵园里人很多,大喇叭里放着低徊的音乐。老师给我们讲着烈士们的事迹,少年的心里,第一次切实感觉到烈士的可敬。

瞻仰了几个重要的烈士墓后,老师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活动了。小雨淅淅沥沥的,虽然不大,时间长了却可以湿透衣服。我们几个转到一个不显眼的位置,看到一个中年妇女坐在一个墓碑前,神色肃穆。她的眼前,摆着水果什么的,还有一瓶酒。雨水顺着她的头发落下来,落在肩膀上。

这里人比较少了,神色冷硬的中年妇女吓了我们一跳。我们不敢向前走了,就在那等着,一直等到老师和大队人马过来。老师好像和那妇女很熟,看到老师过来,妇女朝他点了点头,老师说,起来吧,别感冒了。

妇女轻轻地说,没事。然后不搭理老师了,复归肃穆,似乎灵魂出窍,进入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老师叹口气,对我们说,都给烈士鞠个躬吧。他带着我们给妇女守着的墓碑鞠了个躬。

走远些了,老师才跟我们说起了那妇女。烈士是妇女的丈夫,50年在湖南剿匪死了的。死的时候二十一岁。两人结婚第三天,丈夫就开拔了,一去再没有回来。

丈夫的父母是怕儿子没后人,才让他们两个赶紧结婚的,结果,那几天也没有给家里留下个后人。女人一直守寡,快三十年了。

我们对那个女人肃然起敬。我们不懂爱情的含义,但在我们眼里,她简直就是美丽的祝英台。

此后,一直很多年,每年清明我都能看到那个女人悲伤坚强的身影。一直到我谈恋爱,清明节,我还带着对象去看望了她。只是她不可能记得我的,因为在她的整个世界里,恐怕只记得她的丈夫。那个只有三天肌肤之亲的亲人。

突然想到真是很多年没有去看她了,算了算,她若活着该有近八十岁了,她还继续去看望她的丈夫么?

我决定,清明节去看望她。

清明节散文8:寄往天堂的汇款

文/李付春

清明节到了,我得回家给爷爷奶奶上坟,还要给姥姥去送纸。按农村的封建说法,这叫有香火。按说这应该是他们子女的事儿,不该轮着我。父亲外出做工,前几天就告诉我别忘了给爷爷奶奶烧纸添坟;妈妈信仰基督教,她不去给姥姥上坟,可没有忘记这件事,早晨吃饭时就嘱咐我。

太阳落山不久,当我出现在爷爷奶奶的墓地前,往四周看去,到处是星火点点。我摆上供果,点燃火纸,口中念念有词,虔诚地跪在坟墓前磕了三个头,这只是完成了一半的活儿,接下来应该是给爷爷奶奶维修房屋,那就是给坟上添点土,因为没有带铁锹去,只好用双手捧上几捧黄土,洒在坟墓上方,就算完成了今天的功课。

当我回来的路上,看见路边停放着许多从城里来的轿车,显然他们都是专程来家给逝去的老人上坟的。当我回到村边时,发现有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在村外的十字路口划了一个圆圈,在圈里点燃火纸,跪冲着北边的方向,老泪纵横。问过路我才知道,前几年她有个女儿客死他乡,每年的这个时候,她都要给女儿送点“零花钱”。

祭奠逝去的老人,有多种方式,这也许是最普通常见的一种吧!这种大众化的祭奠方式一年里一般有三次,除这次以外再就是十月一和祭日了。谁都知道这是一种封建迷信,逝去的人早已成了一把骨灰,怎么能会接收到儿女们送来的钱物?他们能否接到儿女给他们送来的“添香”?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是,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祭奠他们,纪念他们,这应该不能算是一件坏事。

在农村曾经听说过一个这样的故事,那是秋耕季节,有户人家的男人在外面打工没有回来,指望家里的那几亩地让妻子一人在家就能完成了。可是,秋种结束了,他却突然回来了,还没有放下行李,妻子问他怎么这个时候回来。他说连续两次做梦,梦见死去的父亲喊他去给泥房子,他父亲生前住地是土坯结构的房子,房顶上没有瓦,梦中的父亲说他房子漏雨,和***妈都睡不好。他把行李放院子里没进屋就冲父母的坟墓地去了。果然,拖拉机耕地时耕出的砖头和木块还在,显然是父母过世时埋得浅,原来被大大的坟头盖着,现在坟头较以前小了,这家责任田的主人,在耕地惊动着地下的老人了。

传说中逝去的老人在天有灵,只要按时孝敬他们。他们会在阴间保佑儿女平安,因此在上坟烧纸后要把想说的话给老人们讲,据说这个时候他们都能听得很清楚,把一家人这段时间的变化给他们汇报一下,很灵验的。

同样是送纸钱,好多地方的风俗是不一样的。就连我们山东各地就不同,鲁北是把火纸焚烧,鲁南则是把火纸压坟头。说法也各不相同,按迷信人说法,不焚烧,死去的人怎么会收到?只有焚烧后,那火纸才会变成钱,供阴间里的仙人所用。按今天的文明习惯来说,把火纸压坟头好一些,起码不会引起火灾。

我们家族还有一些人,在解放前夕,闯关东去了东北,他们依旧延续着山东老家的传统习惯,每年三次给逝去的老人烧纸祭奠。他们的祭奠方式很特别,有的提前把钱寄回来家,给自己家的子侄们,让他们代劳。这个钱一般都是专款专用,一部分买火纸焚烧,一部分用来买供果。

还有一种祭奠方式很特别,他们用火纸折叠一个信封,信封上分别写下逝去老人家乡的地址、姓名,有的还画上一枚邮票,甚至连邮政编码也不错,然后到集市上买些大额的冥币,装在信封里,然后和那些火纸一块焚烧。等到烟火熄灭,就意味着那些给天堂的汇款上路了,但是,他们永远也收不到回执。

清明节散文9:我的西红柿炒鸡蛋

文/杜予希

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老师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炒一道可口的菜,让家长品尝。

放学后,我回到家里,把作业很快地做完后,趴在桌子上想:“我该炒什么菜呢?”我终于想出了,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做西红柿炒鸡蛋吧!”妈妈疑惑地看着我,说:“你会做吗?”我说:“不会,但我可以学呀!那您教我吧!”妈妈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就虚心地向妈妈请教炒菜“秘诀”。

妈妈先给我讲了炒菜的方法后,我们就到厨房找需要的食材。我打开冰箱,把头伸进去,在冰箱中翻找着,哇,里面真凉,冻得我直打哆嗦,终于找到了一袋又大又红的西红柿和两个鸡蛋。

找到了食材后,我就开始做炒菜前的准备工作。我先拿来一个洗菜盆接一些水,将西红柿放入水中清洗。这时西红柿在水中时起时落,好像在向我示威。我拿起一个西红柿,先将它的蒂剥掉,再将它放入水中认真地洗了起来,不一会儿,西红柿一个个地被我洗得干干净净的,服气地待在盘中。接着我拿起菜刀,左右手并用,小心翼翼地切西红柿,可是一不留神,西红柿就从我手中溜了。我左手不得不死死地把它按在板上,右手小心地拿着刀,将光滑的西红柿切成一片一片的,好不容易切了一盘西红柿。然后我把鸡蛋打破了,倒入碗中用筷子不停地搅拌,筷子与碗发出了“当当当”的声音,不一会儿,鸡蛋液就被我搅拌均匀了,所有准备工作也就完成了。

我们就开始炒菜了。在妈妈的指导下,我先将油倒入锅中,等油烧起一点点烟,再把鸡蛋液倒入锅中,发出了“嘶拉”的声音,鸡蛋液眨眼之间膨胀起来,成了一张鸡蛋饼。我用锅铲把鸡蛋饼斩成一小片一小片的。然后我将切好的西红柿倒入锅中,这次发出更大的“嘶拉”的声音,锅中陡然升起一股明火,吓得我一大跳,我连忙跑开,心想千万不要烧着我了。妈妈见状,对我说:“不用怕,没事的,只要在菜下锅时离远点就可以了。”我用锅铲在锅中翻炒起来,只见西红柿逐渐变得软了,也闻到了香味,我拿起调料盒,铲了一勺子盐放入锅中,翻炒了一会,西红柿也熟了。我用筷子夹了一块试了试味道,觉得有些淡,就又加了一些盐,翻炒了几下,将西红柿和鸡蛋盛入盘中,我第一次炒的菜终于做好了。

我将我的“杰作”端到餐桌上,请我的“评委(爸爸和妈妈)”为我的作品打分。“评委们”经过认真品尝,最终从色、香、味等方面给我打了100分。我非常高兴,在每个“评委”脸上亲了一口,“评委”们也用鼓励的眼光望着我,希望我再接再厉。我真开心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