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文章

请欣赏玉米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玉米的文章1:老妈的玉米

文/乔艳朵

我夹了一块脆生生的黄瓜放进嘴里,手机响了,是老妈。她说,她马上到小区门口,给我捎来了玉米。她声音很大,唯恐我听不见似的。

老妈71岁了,我有一个月没见她了。由于忙,更确切地说是慵懒,我没去看她。我们姊妹几个都在市区,哥嫂在老家盖了宽敞的新房,因此,老妈有时到哥嫂那里住。老家有几分菜地,老妈就按时令种些土豆、萝卜、红薯、花生什么的。每到收获季节,她就骑着电动三轮车挨家挨户送。

有一次,她给我送来香椿,我放进冰箱数日,结果放坏了。她知道后,嗔怪中含有惋惜:“早知道你不吃,我就不送给你了,而是送给陈阿姨。”过段时间,有了新鲜菜,她照样送,只是多了一句嘱咐:记着吃!

大约五分钟后,我在小区门口见到了老妈。她依旧骑着那辆三轮车,头戴遮阳帽,那是我姐戴过的。凡是我们姐妹觉得过时、不想穿的衣服,她准会收起来,改造、缝补,在她手下,新款衣服和包包就诞生了。她穿了一件粉红色的上衣,脸色红润,显得很年轻。 “妈,你的皮肤看着很好啊。”我笑着说。妈擦把汗,把车斗里的白塑料袋打开:深绿的苋菜、金黄的玉米棒子、翠绿的莙荙菜。

“这里面有十几根玉米,给你老公公吃,你留几个。”我接过袋子,沉甸甸的。

“妈,你吃过饭了吗?进屋喝点汤吧?”“不了,我还要给你姨奶、陈阿姨送呢!”老妈边说边把车斗拉开,在车斗底层,竟卧着一兜玉米,足有二十多个,还有一兜菜。“过两天,我们就彻底放假了,去看你啊!”“你先忙,去了给我打电话。”她骑上车,一加速,车猛地往前跑。“妈,你慢点啊。”“好,你回去吧。”车子隐没于车流中,我拎着一兜玉米,鼻子一阵酸。

玉米的文章2:秋收

周末回老家收玉米去了!

一觉醒来天还挺早,在外面溜了个弯吃上饭,便骑着车回老家秋收。一路上棒子堆满了马路,看着真是喜人。沿途一些玉米地已经是一马平川,什么也没了,有的还整齐的矗立着,绿油油的还像没成熟。走在弯弯的小路上,周围一片寂静,虽然有点雾,但一点都不影响当时的心情,无拘无束,时间好像只定格在那一瞬间。

回到家,邻里四舍的已经吃完饭开始四处转悠,东家有火帮东家,西家有活帮西家。小邢一家只有老弱就她一个能顶起来,还腰间盘突出,不能干重活,大伙都围在她家门口一个挨一个的扒着玉米,小孩子们在扒干净的玉米上爬着打闹,没几分钟她家小叔子开车带着一家老小回来了,大伙说说笑笑没个把小时一堆玉米就扒玩了,小邢就开始忙着又分苹果,又分西瓜,吃完闹完打扫干净,大伙又开始分散着帮另一家。

我们家的玉米十一点多时才运回家,卸完车婆婆把包好的混沌盛好,还没吃一半呢,大家就陆陆续续的来我们家帮忙,大家尝了尝混沌,就开始下手了,有边扒边收集新鲜干净的玉米叶的,编蒲坦,有的年纪大的让你年轻的教他们用手机的,大伙边干边闹,讲村里的小事,还有丢棒子的人的心情,偷棒子的人都怎么偷,琐琐碎碎,但大家都说的津津有味,劳动时邻里乡亲的这种关系真的是让人羡慕。很快扒完了,绿的玉米邻里挑了些嫩的各自回家煮着吃去了,婆婆又去地头摘了不少南瓜,害怕被偷没了,就把嫩的一并摘了点,要知道挨路的地被偷是很正常滴。但是怎么说也是偷得不如种的收的多。

干完收拾好,我已经累的不行了,和孩子一觉睡到四点多,起来后指甲盖疼的要命,但看着一地的玉米,就像看见黄灿灿的金子一样,心情真好!

玉米的文章3:乡村星夜

文/李汉荣

母亲在院场里剥玉米,大粒大粒的玉米,大粒大粒的星光,从手指上掉落下来,堆积在身旁。她一时分不清,哪是玉米,哪是星光;也分不清天上地上究竟有什么两样。也许不一样在于:天上只有星光,没有玉米,而地上,有星光,也有玉米,更有坐在星光和玉米里的孩子们。这样说来,天上说到底还是比地上少了些东西,天堂的原址不应该在天上,应该是在地上。我的母亲并不需要太多,此时,她要的好东西都在地上:满手的粮食,满身的星光,满心的感激。

父亲此时仍在锄地,他借着天狼星投下的一缕亮光,在一窝豆苗根部多培了一锄土,然后,他走上田埂,扛着锄头,望了一眼天色,他的脸色和天色一样晴和,父亲断定,明天天气不错,今年收成不差。

李三叔蹲在门前,在磨刀石上连磨了两把镰刀,现在,他站起来,把镰刀举起,对准最亮的那颗星星,用食指轻轻试了试刃口,自言自语地说,好家伙,真爽快。他笑了。星夜磨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夫,他认真打磨着古老的农业,也磨出了自家的好心情。

桂芳表姐在村头古井挑水,当她把水桶放下去,水面上星星的棋局一下子给搅乱了,那是老天在水里下棋呢。桂芳表姐感到对不起老天,对不起那么好的棋局。她把水桶提上来,在井台上静静站了好一会儿,再看,水面上星星的棋局又重新摆好了,老天又坐在清凉里开始下棋了。桂芳表姐的心里,忽然掠过一丝好像叫做伤感的感觉:多少代的人,都吃这井里的水,都看着这盘棋,一茬茬人走远了,一盘棋还没下完。

大伯翻开唐诗,重读《春江花月夜》,读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他抬起头,看窗外,月亮就在屋檐不远处路过,月光从窗格洒进来,白白的,像手帕,像信封,谁寄来的?大伯一时恍然。一千多年了,保存在诗里的月光,眼前这月光,都没有减少,也没有变暗,后来的人们上路吧,有这么好的月光,这么好的诗,路上不会太黑的。

不等鸡叫二遍,自明叔叔就起床,早早上路了,他要到三十里之外去赶集,要把那两大筐蔬菜卖了,再买回一些日用物品。他挑着水灵灵的蔬菜,一闪一闪地走在田间小路,这时,脚下一滑,左脚鞋带缠在路旁的豆苗上,鞋带松了,鞋里也钻进几粒小石子,硌得脚生疼。自明叔叔停下来,放下菜筐,弯腰脱了鞋子,抖了抖,就着启明星投来的光亮,仔细系紧鞋带,然后,挑起菜筐,一闪一闪地继续赶路,远远地看,天空,也随着他的身影,一闪一闪地亮起来。

玉米的文章4:家乡挺拔的玉米林

文/河南岩石青松

清晨,空气湿漉漉的,格外清新。白雾在远处的青山翠谷间缭绕,串串晶莹的露珠,在路边的叶片上闪烁,清风徐来,露珠欣然舞蹈。弯弯的小石桥下,清澈的小溪水淙淙地流淌着。红墙蓝瓦的村庄,丛丛翠竹紧紧偎依,绿树红花烂漫点缀。农家小院里,飘来说笑声、唱歌声,还有久违的鸡鸣狗叫声。

逃离炎热的城市水泥丛林,回归故乡。敞开胸怀,迎着山间清凉的夏风,独自行走故乡的田间小路上,烦躁郁闷的心绪,顿时觉得宁静、惬意。

就在不经意间,一大片玉米林傲然走进了我的视野。极目远眺,挺拔的玉米林,棵棵伟岸挺立,整整齐齐,郁郁葱葱,一望无际延展到天边,宛如层层叠叠翠绿的海。走近玉米林,那宽广的叶子,一左一右很对称地向两边伸展开,好像向过路行人挥手敬礼;那粗壮结实的秸秆上,举起一两个坚挺饱满的玉米棒子,张扬着丰收的希望,如同凯旋归来的勇士,胸前挂着一块耀眼的英雄勋章。玉米棒子尚未成熟,上面的红缨子毛绒绒,像戏剧里武生的红胡子,分外惹人的眼睛。 一阵风吹过,婆娑的玉米叶子,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一位德高望重的将军,正在检阅他威武雄壮、整装待发的部队。就是这挺拔的玉米林,就在夏末秋初之际,站成北方原野上一道绿色壮美的风景,使过路行人情不自禁地产生敬意。

故乡挺拔的玉米林,常常牵动我浓浓的乡愁,摇曳我的少年时光。小时候,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在玉米林里,捉迷藏,表演“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的儿童剧。经常在玉米地边放牛时,与小伙伴们一起,捡拾干树枝作为柴火,烧烤玉米棒子吃,烤熟了的玉米,香气缭绕,香甜爽口。到了玉米即将成熟的季节,勤劳的父亲,经常带着我和弟弟去“喊山”。所谓“喊山”,就是山上的野猪、獾猪、箭猪等动物们,常趁着月明星稀,人们睡熟的时候, 偷偷下山潜伏到玉米林里,偷吃玉米棒子,每个夜晚几乎要糟蹋一大片玉米棒子。这时候,村里人带着自家的狗,敲着脸盆、铜锣,放鞭炮,大声吆喝着,使野猪们受到惊吓,逃离玉米地,以减少庄稼的损失。记得在一个夜晚,一轮金黄的圆月高挂在天空,山村对面的山峦上披着皎洁的银纱。父亲带着我到村后的玉米地去“喊山”。我家的大黄狗在前面带路,田野里很静,萤火点点,只听见溪流叮咚,偶尔飘来几声稀疏的蝉叫蛙鸣。我们脚步轻盈地来到我家玉米地边,父亲不让我们发出一丝声响,屏住呼吸,侧耳聆听,只听见挺拔的玉米的“噌噌”正拔节的声音。突然,玉米地来传来“刷唰”的声音,声响愈来愈大。打开手电筒,只看见远处玉米林,有几棵玉米秸秆直晃动。这时,大黄狗听见声响,“嗖”地窜入与玉米林深处,随之传来大黄狗的“汪汪”的叫声。于是,我和父亲一边敲着铜锣,一边大声“嗨呦嗨呦”地喊叫,铜锣声、喊叫声,不时在山谷里回荡。野猪在玉米地,被大黄狗追赶的“嗷嗷”叫,加上我们的敲锣声、喊叫声,野猪受到惊吓,匆忙逃窜到对面的半山腰上。现回味起来,那时和父亲一起去玉米林边“喊山”,是多么有趣呀!

玉米林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挺拔的脊梁。遥想爷爷辈们,当年在艰苦的抗战时期,挺起胸膛,无论在白山黑水间,或者在广阔的华北平原,挺拔无垠的玉米林,以坚韧不拔的性格,配合八路军、新四军,挺起坚强的胸膛,构筑起绿色的钢铁长城,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使华夏民族终于傲然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

驻足在故乡的玉米林前,我豪情满怀地举起右手,庄严地向挺拔的玉米林,敬礼!

玉米的文章5:菜籽收 玉米种

文/徐累先

拥挤在菜地里的油菜收割了!上班下班,路过这片菜地,习惯了凝望几眼,挺拔的油菜杆举着饱满的籽粒,挤挤挨挨,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仿佛当年的黑白照上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在微风里洋溢着青春的喜悦。

也就一夜之间,这片偌大的菜地像丢盔卸甲的战场,散落下棵棵菜茬和零乱的脚印,变得空空如也。顿时,眼睛里空落落的,心里空落落的,像走失了一位相伴许久的朋友。

这些日子来,我见证了这片油菜的成长,——从栽种到收获。

种油菜是辛苦活儿。整地、打宕、分发菜苗,哪一道程序不让人汗流浃背?小时候,最让我不堪的便是与油菜相关的农活,而面前的这块菜地却是一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栽种的。老人整好地、打好宕,用了两三天的时间才把菜苗栽种好。那些天,天气晴朗,这对老人又佝偻着身体担来一桶桶水,一棵棵地浇,像当年喂食奶水一样呵护着这片嗷嗷待哺的菜苗。等油菜苗焕发出绿油油的生机的时候,已是寒冬时节。经常看到这对老人跑到地头,喜滋滋的看着油菜们一点点的饱满、一点点的茁壮。我在想,老人一定听到了菜苗拔节的声音,那么美妙,那么动听,仿佛听到了一首悦耳的民谣。

寒风里,油菜无所畏惧,总是精神爽朗的样子,哪怕是厚厚的霜雪覆盖到身上,暂时瑟缩成一团,天一晴,阳光一出来,它们又倏然恢复生机,懵懂的伸展开四肢。到了春天,油菜疯长,被菜叶包裹的菜薹开始拔节,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个头直往上窜,没几天功夫,金灿灿的菜花就从枝头挺出来了。

油菜花一簇簇、一丛丛,铺陈出一汪黄色的海洋。蜜蜂来了,在这朵花上嘤嘤嗡嗡,又飞到那朵花上嘤嘤嗡嗡,看不出它们是在劳作,仿佛是在串门,走亲访友,或是寻找适合自己的爱情。蝴蝶来了,各种颜色的都有,白蝴蝶居多,在菜花搭建的舞台上,翩翩起舞,优哉游哉。孩子也来了,“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随着菜花的谢落,菜籽分蘖、打苞,涅槃成一挂挂圆实的籽粒,铺排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每天路过这片菜地,看到油菜籽笑容温润的摇曳在枝头,心里有说不尽的快乐和满足,这会儿,突然从视野里消失,却萌生出一种淡淡的不舍。

没过几天,油菜茬被清除,土地再一次翻耕、平整,又是这对老人,弓着背,一丝不苟地播下玉米的种子。

未来的一些日子,陪伴我的不再是金黄色的油菜,而是一棵棵绿油油的玉米,晨曦里,夕阳下,又将是一幅丰收的图画。

玉米的文章6:想走入冬天的玉米地

文/风瑟木美

想走入冬天的玉米地,抱着暗黄的玉米杆,或思念或发怔,想抱着玉米痛哭一场。

想抛却世间的繁芜,在村庄里呆一两个月。没有通讯,也不需要通讯,想忘记外面的世界,也不管人们是否将自己遗忘。想逃到远方最远处。

看着城市中一穗穗被剥开的玉米,感应支离破碎的人生,在饭桌上夹起一颗,品不出乡土的滋味。和米饭一起咽下,那一粒粒玉米,仿佛发着宝石的光芒,会闪耀,也会呼叫,我怀念乡村的玉米,含着一颗,仿佛含清泉,滋润了喉咙,也品出家的滋味。

想和温柔的三婶一起,给玉米施肥,之后抱回玉米棒取暖。一棵玉米从叶子到果实到枝干,都是我们的需要。它没有浪费。它把整个身躯都给了我们。我看着三婶脸上满足的笑,也发出了铃铛般的笑声,可那是在春季。

我们自己的家里没有地。甚至可以说,我从没有家。我的家在玉米地里。此时冬季,我想,三婶的玉米地里那一棵棵玉米一定是冷了。我想回去,抱着一株株玉米,贴着它们的身躯让它们给我取暖。它们一定比有肉体有血液的我暖。我想在没有月亮的晚上跟玉米交谈,说完该说的话后,和山坡一起静静入睡。

城市中的我好疲惫。身体的疲累并不算什么。心灵的喧嚣压住喉咙,喘不出气息。我想回去,在玉米依着的山脚边拣野果,我想回到梦里去。

可我每个清晨都会按时醒来。我走着,却挪不动脚步。在千里之外和玉米相呼应。玉米瘦弱的桔杆弯曲。像个犯错的孩子,我的手不敢触碰它们。一棵棵玉米密集着,像一大片森林。风吹过来,玉米上掉落针尖,玉米上还掉落翅膀,月亮,马。

翅膀,月亮,马……我每秒都用这些温暖明亮的词给自己堆砌行走的路,可我每秒都不能喊出他的名字。我和马热恋,可我不能真正地跨上他的背部。我只能在意念里跨着他。我们相互爱着,可我们不能再对话。

他的心也在桃源之内,可他的身体不能不回到更大的喧嚣中。我们隔河相望,他的身体在银河对岸。

我想抱着玉米,抱着我纯净的爱人。若干天以前他在我的身边像一个孩子,活泼风趣。我想带着他走入玉米地,在镜头的咔嚓声中定格我们凄美的笑,在镜头中和阳光和玉米,和山峰一起,定格我们未来的如意。可我们再也回不去。

就让我独自走着,不管夜有多黑,就让我独自回到温柔的梦里,一边微笑一边忧伤。就让我饱含着你目光中玉米般的芳香。注定,你这一辈子把一切都奉给了我。注定,你也是城市中孤独站立的,寂寞的玉米。

往后的日子没再联系,可山坡上的玉米依旧站立着,冬天过后再一次拔节。我们渐渐淡忘对方,可玉米和大地的镜框清晰地记住了我们。我们曾经纯粹地爱过。

玉米的文章7:影事

文/南吉泽仁

秋收完,你用运玉米的推车推着一个女孩在地里奔跑。遇到坡地,你双手紧握推车把手,显得谨慎。平稳的地方,你却佯装放手,那女孩又惊又喜地一次次喊出你的名字。你颈项上的白领子衬着你清秀的面容,微笑闪着光亮。我在不远处拾起一个又一个遗落在地里的玉米丢进背上的竹篓里,不时去看看你们又看手中的玉米,有时是玉米,有时是几根开着百花的羊草。

立在虚无海边的草甸上,隐约能听见风碰触紫色串花,一闪而过的欢声笑语。风景却在彼岸,走向它要绕过一片森林,森林里是静谧的,松针落在地面也会发出短暂轻快的“叮”一声。你从山路另一端走近的脚步我却没有听清。我坐在伸进海水的一截枯木上看着倒映在海中的蓝天,有几朵白云片正变幻游移。你返回来也坐在海边,距离我不近不远。你对着海面轻吹哨声,波光照着你偶尔打量我的眼神,我的局促像身后林间一朵、两朵野杜鹃悄然打开。

父亲在蓉城病故,众人未在遗像前低头默然,摆谈,我跪在一个火盆前焚烧纸钱。你穿过人众,接过我手中的纸钱,一页页焚烧,那些灰烬像复生的黑蝴蝶一只只飞离我们眼前。在故乡埋葬了父亲,天降了一场雪,我们在的街边相遇,不用招呼,仿佛都晓得彼此的心境。经过后,你从我身后唤我,我转身,你走回来说:“我能为你做些什么,你要讲给我。”你说话的时候,口里呵着白气。原来,你说话的声音温和至极。

过年很冷清,我站那块布满塑料薄膜的玉米地里,展望到灰蒙蒙的天地,一只乌鸦一边飞翔一边鸣叫,像携着一个魂魄正穿越阴阳间界。我突然不情愿留在那里,就急急离开了。多久没有听说有关你的事情,却听见两个路人在低声谈论你离世的消息。你从不信佛,为你点一盏明灯,却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

追想几段与你相联的往事,不免轻叹:尘世之事皆虚幻如影。

玉米的文章8:往昔农事

文/王仕学

十月,玉米刚收完,稻子刚收完,我们要出圈粪,准备来年的春耕。

牛,马,骡子,有时也加上猪。这些牲畜的粪便,混和着树叶,混和着草,几经踩踏,压实,腐烂。秋后用钉耙挖出来,堆在房前屋后。冬天的清晨,柿树梨树落尽叶子,枝干铁钩一般,立在清寒的天空。树下,这些黑乎乎的粪堆冒着白的热气。它们在发酵。

两个月之后,是腊月,得翻粪。钉耙,像鸟嘴,将粪啄细,人不时弯腰捡出石块、木屑、土块。粪堆于是变得蓬松,透气,瓷实,圆润,像童话小屋。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纷纷扬扬地飘下来,鲜花与粪堆演绎着娇美女与黑莽汉的浪漫。粪里有“火”,翻粪是给它败火。不然,种子受不了,准烧坏。圈粪也可以直接挑进水田里,因为,水可以败火。

出圈粪,翻圈粪,手上脚上都是牛粪马粪猪粪等等,衣服裤子也要沾一些。脏吗?不脏。毛主席老人家说过,农民是“最干净”的,“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臭吗?不臭。心理学上说“入鲍鱼之市,久而不闻其臭”,何况还有渴求丰收的愿望鼓舞着。

腊月,还有一件事,那就是铲火土。带上板锄,到草坪上,到田埂上,到树林里,将枯草连根带土铲起来,晒两三天,收集拢来,点燃。一层枯枝败叶,铺一层细土,夹一些干牛屎片干马屎团,堆成锥状。这时候,放牛娃就在滚烫的火土里爆玉米花,又大,又香,又脆,那是童年一道美丽的风景。两三天后,锄头扒开。土,有的变黑了,有的变红了,夹着草灰。晾开,冷透,就成火土了。火土拌上清粪水或细粪,就是玉米瓜豆最好的底肥。

最臭的是粪水,那是屎尿的大集合,人的,猪的,狗的,马的。牛粪不臭,不够格。农村人说,狗吃牛屎,只图多,瞧不起牛屎,是针对牛屎对狗对庄稼奉献的营养而言。挑粪水上坡,路窄且陡,弯来拐去,必须讲技巧,才能晃悠晃悠地完成任务,那是出名的重活,也是出名的巧活。生产队的时候,以担数记工分,即使是壮汉,开始那几天,肩膀要脱一层皮,要腰酸背痛。至于我试着去担了几次,粪水没担成,桶却摔坏了。爹心疼粪桶,就安排我同那些老太太一起,把玉米种丢在挖好的坑里。

俗话说,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这是辩证法。臭与香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香到极点就是臭,臭到极点就是香,甚至香就是臭,臭就是香。同一种味道,喜欢的认为它香,讨厌的人认为它臭,比如酒和臭豆腐。油水越多,屎尿越臭,肥效越好,例如城里人的屎尿就比农村人的屎尿好。我们家那时油水少,用尿来浇青菜,菜长不好。娘说,我们家的尿太“瘦”了。

后来,读到路遥先生的《人生》,小说里有个情节,就是高家林和顺德老汉进城拉粪,受人歧视,与人争抢打架,写得很真实,我很感动。粪,对于那时的庄稼太重要了。

四月,我们割秧青,又称“割压草”。春天灌木乔木发了嫩枝,长得快,我们就将它割下来,踩在水田里,任其腐烂,为栽秧作准备。我们也将青蒿割来,切细,与草木灰混在一起,发酵一段时间,放在辣椒秧西红柿秧瓜秧豆秧的根部,覆上土,这些秧们长势就特好。

六月,割草,做圈粪,开始新一年的循环。土地馈赠我们许多食物,我们消化之后,将屎尿、植物的嫩枝枯叶等返回土地,以保持它的肥力。

我读到一些农业发展史的的书,中国人对粪便的珍视居然感动了西方人。一百多年前,俄国驻华外交官马克戈万考察了许多地方的中国农业,之后写道:“中国农民之所以在十分贫瘠的土地上年复一年地栽种出好庄稼来,十分关键的就是施用了人粪……可以说没有粪便作肥料,就没有中国农民的粮食大丰收,也就不会有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可见人的粪便对中国农民来说该是多么重要。”1909年英国传教士麦高温在《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中甚至断言“没有粪便就没有中国的今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贫困地区,土地相对贫瘠和低产,如果没有粪便,许多地方就会荒芜;许多家庭培养出了优秀的儿子,他们成了这个帝国的卓越人士,如果没有粪便,这些伟大人物也可能被埋没了。”

这些洋人对粪便的作用那样夸张,但我们一年忙到头,依旧吃不饱。红脚粘、花边毛稻、矮子糯、长毛糯这些老品种,产量不过四五百斤。亩产超过八百斤叫“跨长江”,亩产超过四百斤叫“跨黄河”,我们只达到“跨黄河”。

后来,化肥、农药、杂交作物等大量使用,产量提高了,解决了许多人的温饱问题。我住的那个村庄人口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百四十人增加到如今的四百多人,耕地有的用来盖住宅,有的用来建厂,有的用来修路,有的用来栽树,减少了三分之二,依旧没有衣食之忧。去年腊月回家,爹说前年的稻谷才吃完,打算春节打点新米给我。——当年我家可是著名的缺粮户。

屎尿排入卫生间,排入下水道,不再进入土地。稻草、玉米杆、麦草,再也没有人耐心用它们做圈粪。挑回牛马圈,然后出粪,翻粪,再挑到田地里,哪有时间,哪有力气啊!肥效又差。不如弄点化肥撒一下轻松,再说旋耕机犁地耙田,摩托车拉东西,牛马不养了,它们的圈舍也拆了。

吃农家肥种出来的农产品,买熟饲料喂的猪肉,是一种奢侈。农产品安全的威胁也大起来,西瓜在冰箱了膨胀,白菜、辣椒、西红柿、南瓜放十天半月也不会腐烂,因为有膨大剂保鲜剂催红素等等作怪。无奈之下,一些朋友想到农村去租地种菜,好歹吃个放心。当年是传统农业,如今是化学农业,大概只有生态农业才能突出重围罢了。

玉米的文章9:故乡的玉米

文/王友明

金秋时节,我回到了故乡。那天,我是从县城骑着电动三轮车回家的,拉着老伴行驶在乡间小路上,两边全是一人多高的玉米,恰似走进了一线天。秋风吹过,绿色的玉米叶子“哗啦哗啦”作响,好似一排排列队整齐的士兵在呐喊;又好似装束严整的队伍,在等待出发的命令。我情不自禁地在路中央停下车来,让老伴用手机为我照了两张相,将自己的身心融入故乡金秋的怀抱。

季节变换得真快,一周前,田野里还曾经是玉米青春的领地。在这片领地上,青春的玉米燃烧着葱绿的色彩,周身膨胀着对土地盛大而蓬勃的情爱。玉米的花儿,开得“毕毕波波”。果实上红红的缨子,标志成熟的情爱需要明朗的天空。云在天空,溜得很高,不带一丝阴影。这时,人们不时来“打望打望”,不让那些脱索的羊,在玉米地边吞去几行舒展的叶子,涂乱这幅希望优美的巨画。一周后,玉米便有些不安分了,时常用它毛绒绒的“手”抚摸乡亲们的脸。不过,乡亲们的脸被它的“手”触摸得并不是很舒服,却是心甘情愿的。玉米褪去了青春的绿色,花儿已枯萎了,红缨子不再润泽而舒展,干绺绺的,如同老妇稀疏的白发,叶子上柔美的弧线已经渐渐消失,呈现出一种衰败的现象,接踵而来的便是成熟的丰美和甘饴。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一头钻进高高的玉米地,忙活起来。那几天,每逢闲暇,我都要到玉米地头转悠转悠。那高高的玉米秸秆,被秋风吹拂得左右晃动,恰似美丽漂亮的女子在舞蹈;那朴朴素素、大大方方的玉米和金黄色的天花以及底部泛黄的老叶,相互摩擦着,发出“唰唰唰唰”的声音;那一枚枚棒棰似的玉米在淡黄色外衣的包裹下,在高高的秸秆上挺立着、张扬着;那一束束绸子般紫红色的玉米须,在粗大的玉米棒子尖端伸展着、飘扬着;偶尔也可以看到,裸露在外的黄澄澄的玉米棒棰成熟得恰如少妇丰满的乳房,那样鲜亮、那样诱人;那凝聚着父老乡亲们汗水的玉米,在秋阳的辉映下,就像一首写在田野里的诗行。来到一个高台,纵目远眺,四处是一望无际的玉米地,既可以观赏庞大玉米方阵的壮观,又能够领略那银色流动的韵律。那一刻,我真有一种冲动,一种想把自己永远融入于乡村田野的冲动。我不禁感慨:一片连一片的玉米地,真就是一本博大的散文巨着,让我读罢,醉意深深。

难道不是吗?那玉米叶子“唰唰唰唰”的声响,便是我翻阅书页的声音;那紫红色的玉米须随风飘扬,便是启开我心智的“向导”。看到田野里成熟的玉米,看到秋风一遍遍从玉米身上有滋有味有韵有律地抚摸而过,我彷佛听到了一种声音,那声音是心灵的撞击声,是从心田里发出的。动情地凝望着秋风中摇曳的玉米,我感到有一种陶醉,是一种幸福的陶醉、喜悦的陶醉、忘情的陶醉。的确,金秋是乡亲们最充实的岁月,最喜悦的岁月,最幸福的岁月。金秋时节,这布满硕大玉米的田野,便是乡亲们一年中最奢华的宴席。这秋色和秋声,是乡亲们生命中最刚强的音符,也是大地报答乡亲们的辛勤劳作回馈。

乡村的傍晚,轮廓是粗线条的,气氛是温馨幸福的。那一声声呼儿唤女吃饭的女人们的呼喊,那一阵阵鸡鸣狗跳的声音,连同老爷们儿讨论收获玉米方式的嗓门也是粗犷的,声音之中,充满着喜悦和幸福。因为,我在故乡小村住的时间长了,行走在大街小巷,仅凭声音就能听出是谁在说话。

开始收获了。一些心急的乡亲们等不得机械作业,便自己动手掰玉米,用三马车、电动车,将玉米棒子拉回家,或堆放在院中或堆放在街边。乡亲们手捧金色的玉米棒子,一种丰收的喜悦溢满心窝。走在大街小巷,我发现,父老乡亲谁也没功夫闲聊了,有时脸也顾不上抹一把,便忙碌起来。绝大部分乡亲们为了省时省力,便雇用大型玉米收获机来收,连收带拉一亩地80元。为赶时间,玉米收获机晚上继续作业。只见大型玉米收获机隆隆地快速“吞噬”着一行行玉米,紧接着经机器摘穗、剥皮后的金黄色玉米就自动进入储粮仓里;玉米收获机的尾部则抛下了一片片被粉碎的玉米秸秆,散发着一阵阵的香甜气味……

夜深了,躺在床上,我听到的全是农用三马车“突突突”的奔驰声,那是乡亲们在夜间忙碌着拉运玉米。我居住的院子,恰巧紧邻大街,夜深人静,只要三马车一过,睡眠不好的我便被惊醒,再难入睡。三马车过后,不经意间,我还会听到虫子的鸣声、老鼠的喧闹。有时,我干脆披衣下床,走出院外。秋夜的露水,有些沁人肌骨了,远处的田野里不时传来乡亲们的欢声笑语。乡亲们的话题,也像是被露水打湿了一样湿漉漉的,很有些分量。此刻,我立于街头,感受到远处秋声时时传来,在我心田缭绕,好似有一支故乡的歌谣在耳边响起,在心头飘荡。那是来自乡野的秋声,时时向我传递着故乡玉米丰收的消息。于是,我的情感深处,更凭添了浓郁的乡土深情。

故乡的玉米是个大丰收,个大粒饱,家家户户都要比往年多收一至两成。乡亲们手捧金色的玉米棒子,一种丰收的喜悦溢满心窝。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乡亲们都忙碌着或剥玉米或装袋子,我和老伴儿也参与其中。玉米剥干净皮后,马上装袋,有的人家怕不好存放,或干脆卖给下村收玉米的贩子,或自己拉到镇上卖给粮站,有的想等玉米价格上涨再卖,便堆放在自家院子里,一片金黄色。

金秋时节的玉米,把故乡装点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玉米的文章10:哦,家乡的粘玉米

文/秋天的风

最近总是梦到家乡的老房子,梦到那块黑油油的泛着淡淡清香的土地,在那块地里我耕种了八年,八年哟抗战都胜利了,八年的历史,我都在那块土地上留下了什么?记忆的闸门在南国小雨霏霏的日子里徐徐拉开,仿佛电影一般在眼眼前一幕幕的演绎着。

老房子位于小镇的最西测,房子的后身一百米处是公路,西面和前面都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除了东面有少许的土地外,南面和西面每天都可以看到成群的牛羊。我和村长的老婆很要好,村长看我喜欢种地,就特批我,只要我能种过来,不怕累,老房子周围的地随便开垦。有村长做主怕什么呢,我就毫不客气的雇了一台旋耕机,旋出十多亩地。本身土地就很肥沃潮湿,经过旋耕机翻转两次,那地真叫好。放眼望去,黑油油的一片,旋耕机师傅叫着好,我心里便乐开了花!

有了土地就不愁播种,老公却替我犯了愁,大声和我嚷嚷:“你真是闲的,放着福不享,偏偏找罪受,前后小园还不够你种呀!”

哈哈,我才不理他,心想,看我种出果实来你吃不吃。我把房子东侧种上了土豆,一些边沿就种上向日葵南瓜、油豆角和香瓜,种的最多的就属粘玉米。五月份先扣薄膜种上一些早玉米,每隔十天种一些,粘玉米成熟比较早,要是一起都种完,青玉米棒你刚吃顶多一周,其它的就都成熟了。玉米种子要买最好的,品种也要多,垦粘一号,垦粘二号,特粘甜,黑玉米,花玉米,红葡萄色玉米,紫葡萄色玉米,纯白粘玉米、水果玉米都要有。不能混种子播种,不然铲第一遍地时留不准苗,等结棒子时就乱套了,会影响玉米棒子的口感。挨着种虽然还会相互授粉,白玉米和黑玉米挨着就会好些,最近处的玉米会变成花玉米。

播种的时候种子之间的距离不要过近,太近了长出的苗就会很小,结出的棒子也不大。要灌饱了水,不要施加化肥,农家肥最佳。备垄时垄要深,这样,秧苗下的土相应的也会多,同时就会耐旱。

我喜欢吃粘玉米棒,喜欢到了极致。吃的时候要挑稍微老一些的烀煮,太嫩的玉米不好吃,只甜不粘。从青玉米棒能吃的时候,我就每天以玉米棒为主食,什么菜没有我也能吃五到六穗。每当烀玉米棒子时,锅刚开时的气味最诱人,浓香浓香的,我便不停地流口水,心里着急,感觉时间过得真慢,心里叨咕着,快点熟吧,我馋的样子不亚于小孩子看到好吃的时的馋相。玉米棒出锅的时候,即便是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我也会一起拿好多摆在眼前,那个时候真的才叫“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呢。晚上看电视,我会把玉米棒当零食吃。有时会在外面的地上立两块砖,砖的中间放上些干树枝,把青玉米用一根铁棍串上,不要拔下玉米皮,放在火中烧烤,也非常好吃。深秋没下霜之前会用冰箱冻上一些熟玉米粒,留作冬天蒸着吃或者做菜吃,有时也会把熟玉米用线绳绑上挂在阳光充足处晒干,也留作冬天吃。

玉米的种色多,给人的视觉感官就很有食欲,这时老公可有显摆的了,每次他同事朋友来我家时,总要显摆着说:“我家的玉米可好吃了,一会让我老婆给你们烀上一锅,走时拿回去点儿。"那些人走的时候,谁都不会只能一点,总会装满了袋子才罢休。开饭店的时候,我把玉米也作为农家饭的特色之一,城里的客人尤其喜欢,吃完饭也不忘要带上几穗走。吃的最多的要数城里的哥哥姐姐,我几乎一周给送去一袋子,有时也会一起送去两袋子,感觉给城里送去多少都不多,玉米棒到了城里,哥哥姐姐都不敢显摆,只会偷偷的给朋友送去一些,凡是吃到我种的玉米棒子的人都把馋虫吃出来了,那些人总会问哥哥姐姐:你妹还啥时给你送玉米呀?哥哥姐姐和我学的时候我就笑,劳动果实得到承认心里自然高兴。玉米从播种到成熟的过程中我也是精心侍弄,也是付出了一定的辛苦,产地的时候我也会像当地农民一样,天刚放亮就已经在地里了,天黑黑时候我才一身泥巴的进屋,老公这时已经躺在床上吞云吐雾的看电视了。开店后就更忙了,星期礼拜就会让城里的姐姐来帮我。十多亩地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并不多,可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很多,每当最累的时候,我就自己安慰自己只当减肥了,要不然还得买减肥药吃,对身体还不好;这样既锻炼了身体,体重还下降了,又能有美食可以吃,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年前赶上我家后面修立交桥,那一年是我最后一年种地,指挥部就设在我家相邻的另外两个房子里,指挥部的人也没少吃我种的粘玉米,他们都说:你家的玉米真好吃,又粘又甜,甜的就像放了糖一样。我知道所有的赞美声不是假的,因为种玉米时不上化肥不喷农药,结出的农作物口感就是好。烀玉米时不要用铁锅,要用高压锅,放少许水,用里面的气蒸熟,就会相应的增加甜粘度。用阿迪锅更好,定时就可以了,即便锅里没有水也不会糊锅,靠锅底下的玉米最好吃,会有粘粘的糖溢出来。

一晃来到深圳半年了,昨天身居北方的文友梦和我说在家吃玉米呢,这便又勾起了我对家乡的思念,勾起了我对家乡粘玉米馋馋的欲望,我好想吃啊,好馋!梦说:“姐,你那里没有吗?”是啊,超市里的玉米都是一吃一股浆的那种,皮皮的,不好吃,哪里会有家乡玉米那种肉头的甜甜感觉与浓香呀。大城市固然繁华,尤其到了夜晚,到处都星光璀璨的,可我总觉还是家乡好,尤其是这个季节,各种瓜果都以上市,玉米棒是最旺的季节,乡下的人会开着车到城里卖玉米棒,虽然没有我种出的玉米甜,但也非常的好吃。

人不管走多远,心总会被家众多亲人牵着;人不管你居住的城市有多大、多繁华,心始终还系在家乡的故土里,这或许就是人本性的使然吧。家乡的朋友时常会打电话问我是否还会去。我怎能留在异乡?这里没有我熟悉的面孔,没有我儿时的玩伴。我思念的人在北方,每天都在祈盼、遥望,我怎能不回去!我还想嗅到家乡泥土的芳香,还想吃家乡又甜又粘的玉米棒。

哦,我的家乡,我思念的人,等我,我一定会回去,回去和你们围坐在农家的土炕上,笑谈儿时的趣事,吃着刚从地里摘的香瓜、大西瓜,一起吃窝瓜土豆炖豆角,一起吃甜甜的粘玉米棒……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