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文章

请欣赏名家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名家文章1:那些年

文/鸡鸭名家

那些年

鸡鸭名家

那些年,我们纯真无暇,满脸稚气,眼里毫无杂质。

那些年,我们常常拖着长长的鼻涕到玩伴家串门,腰板挺得直直地坐在他家的板凳上等他在他爸妈的“威逼利诱”下把饭吃完。

那些年,我们会把精心烧好的番薯做抵押换回人家的磁带一直听。

那些年,流行《还珠格格》,放片头曲时,来不及听写呀,急得趴在电视机前抄字幕,要抄好几集才能抄全,电风扇吹呀吹,还是一头汗。

那些年,当看到同桌有支如巨额财产般珍贵的中性水笔,便总是想着骗过来写多几个字。

那些年,有本讲述故事的童话书,首先带到同学堆里炫耀一番,然后在一旁欣赏他们为第一个借到那本书而展开的口舌之战,有时甚至是拳脚之战。

那些年,一旦忘记写一道题的作业,就犹如犯了大错,半夜哭着爬起来也要写完。

那些年,纵使我们的屁股蛋钻出来吹吹风,晒晒太阳,也照样通村跑。

那些年……

那些年,认真,纯真,天真,便是我们最大的资本。

可是,只能是那些年,这些年……

这些年,有时候,认真,纯真,天真会被人欺负,嘲笑,戏弄,会被人当傻逼。

是我们变复杂了还是这个世界变坏了?抑或是这个世界逼迫我们如此,还是我们让这个世界变质的?

那些年,远去了的那些年,只能被剩在心底最隐晦的地方……

名家文章2:巴河的无足鸟.名家论亦然

文/李青

“飞起来,一种/鱼刺破水面的声音/泼啦拉/天空在树的梢头嘶鸣。瞧!/翅膀/在切割着云片//……动或者静/向上/成就一种造型……”

由于主编的原因,我经常在鸿雁往还中结识和网络一些文友。记得,几年前,一首短诗《鹰的声音》展现在我的面前。正是这篇意像横生的作品,让我震惊,并从此记住了一个名字:亦然。——“飞起来,一种……”,我几乎由衷诵读,击节而起。我想:亦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青年?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让他“向上,成就一种造型”?于是,从此,这个青年以其逼人的个人魅力,走进了我的生活,并成为了莫逆的文友、朋友和不可多得的性情纠结的知己。

其实,在网络时代,只要你信手打上“亦然”,轻轻一点,就会禁不住讶然惊异于亦然的不菲成就。亦然,原名李宁,四川巴河人,某政府机关负责人,中国诗歌协会会员,中国延安文艺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八十年代后期始发诗歌《月亮》,迄今有十数件作品分获国内奖项。先后四次应邀分赴大连、北京科技会场,人民大会堂出席全国文学作品研讨表彰会议。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通河无言》、中篇小说《飘逝的讲义》、短篇小说《上坟》、诗集《巴河的早晨》等。《华西文学网》的创办者,《华西文学》、《诗文杂志》副主编,《网络文学精品选刊》主编,中国现代诗歌首届“春之杯”大奖赛评委。个人被收录《中国诗人大辞典》。

也许带着与生俱来的缘分,在一个仲夏的黄昏后,我终于如约来到亦然所在的巴河。这是一个风景优美,豪侠多情的小县城,也是国家湿地保护区之一。一条通河,一条巴河,这两条重要的巴山水系,米仓山南麓的河流,横贯交汇,九曲回肠,然后在魅力无穷的群山簇拥中浩浩汤汤,携手而去,缠缠绵绵地进入了嘉陵江,汇入到长江的洪流中。

在较长时间的电话往还中,应该说,我们彼此相惜相慕相知相系多时了。我只知道,亦然是一位领导干部,而且多才重义,没有想到的是,出现在我面前的竟然是一位稳重、端庄、坚毅、向上的青年。谈吐淡雅,风趣悠然。同样在这座县城居住的还有我的早已结识的好兄弟冯国平、孙百川等,朋友相见,分外亲热。我们围坐在潮湿的水乡的夜幕下,留恋在车站缘街而立的夜宵帐中,我们以杜康的名义,我们以文学的名义,我们以友谊的名义,我们这帮缪斯的信徒,就这样一起举杯赏月,一起醉饮成趣,一起相扶诵诗。好个亦然,几杯酒下去,就满面酡红,醉意,酒意,诗意,神意云树相绕,缠绵而至。一开口,就是意象翩然的“岩浆”喷涌和洪水“呕吐”——“杜康这个杂种/好就好在千年前那碗稻梁米饭/十天半月后/不但未发臭/鼻头如狗,发觉有些醉。醉/就醉死良心/良心死了,酒又生产良心”……直到,“醉了的醉了,醒了的醒着”。这出言惊四座,妙语动心境的诗歌,犹如思想和意境俱佳的寓言,令我倍加感动和震惊!

那是一个难忘的夜晚。杯觥交错,兄弟情浓。巴河的风习习而致,县城的夜晚月光如织。车流,人影,商铺,歌舞,随着夏天的浅浅暖意和浓浓的情谊走进了我的未来世界。我知道,坐在我面前的亦然,是一匹属于金戈铁马奋战疆场的战马,是一位热情如炭火,坚强似玉石的朋友和同志。在酒意阑珊之中,在她的夫人志瑛——一个痴情而同样热心的教师口中,我知道了,亦然少小立志,酷爱文学。想当一名作家的愿望,由来已久。十五六岁的亦然,就已经在市级党报《通川日报》上发表诗歌《月亮》,先后创办《拓荒文学社》,主编《三月雨》杂志。在就读中,家境贫困的亦然常以“战胜自己”的日记激励自己,而学成工作后的亦然仍然常以“防止堕落”诫勉自己。在浮躁、功利和虚无甚嚣尘上而世风日下的今天,金钱万能,理想无用的观念,几乎犹如没顶之灾的洪水,席卷和横扫了一切现实物化世界。然而,物欲横流,价值虚妄的现实,几乎没有感染和传染他。身处官场的亦然,既要面对他所热爱的妇孺老幼,又要置身世俗应酬,然而,他却这样砥柱“中流”,出“泥”不染,无所质变,仍然矢志不移,钟情艺术,这是我更加吃惊和不解的。于是,亦然先后有了两部以家乡的两条河流命名的专著问世。一篇是长篇巨制,颇有影响的小说《通河无言》,一部是激情演绎,意象纷呈的抒情诗选《巴河的早晨》。正是这两部立足作家丰厚本土,张扬草根文化的小说和诗歌,惹得文坛的著名评论家,原《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崔道怡先生激情捉刀,国家一级作家,省作协副主席王敦贤先生热烈推荐,著名诗人、《中国诗歌》主编周占林先生等欣然提笔。我认真阅读了他的大部作品,感觉亦然总是能从现实出发,或激情澎湃,或锋锐凛烈,或古风逼人,或大气滂沱,或苦痛婉约,每每令你捧之欲高声朗诵,品之欲快哉击掌!他总是一只缠绵思乡的大鸟,围绕责任与良心,逼近人文关怀,构筑精神家园,描绘多彩社会。他的作品多是这样兼顾思想和技巧的精品首选与精神大餐,在圈内圈外,好评如潮。

都说酒是诗的催化剂。我说,是诗,是诗歌这样的酒成就了我们感情的忘年交。就这样,我们一帮“狐朋狗友”顺理成章地应邀来到亦然的居住地。这是一个幽静的居所——进入,简直就进入了古今中外文学书籍的展示园地。足足四个齐人高的书柜,左右分列,伫立在我们面前。热情而豪侠的弟嫂子,机智而风趣的好儿女,就这样进入我的视野。小儿说:爸爸没有什么长处,你们不要神秘他。他的唯一的骄傲就是不舍,抓住一种东西,不舍,像岩鹰一样,一直在飞。酒后的笑声,如鹰一样起飞,然后无所栖落。对于这样的语言,我却严肃起来,我被小儿子键(若鸿)的幽默所感染,一直久久不言。

哲人说,书籍是全民族的养料。而面对这样的一个书房,我豁然明白了亦然为什么是亦然了。据说,他在八十年代中期就精读完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大多世界名著。“水清云读月,山寂鸟谈风”。亦然出生在清贫的农民家庭,但是,忤逆父亲遗志的亦然,就这样从小就开始了不安分的第三种探索和追求。故乡绵延不断的神话传说,火热岁月的欢快秧歌,苦且快乐着的晶莹童年与沉重思考,让他一跤跌进了祖祖辈辈不敢奢望的梦幻世界里。从手抄本的唐诗三百,到宋元明清的珠玑遗篇;从神话传说的乡土民歌到《诗经》《楚辞》乐府律诗绝句词曲;从国产精华的四大名著,到享誉世界的《神曲》《伊利亚特》《浮世德》……,从书的围城中,他顿悟了顾城的“我是一个王子,心是我的王国”的绝妙感悟,在与伟人的共鸣里,他与屈原、李白、杜甫、洛尔迦、聂鲁达、但丁、惠特曼、普希金、蒙特莱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一起神游至交,悲喜与共。他就是这样浏览文坛古今,纵横诗风万里,思考、阅读和创作成就了一个放牛的孩子以后的丰渥生活。

亦然就是这样的人。这梦想让他一直前进,一直起飞,一直无法或者不要栖息。大家知道,鲁老的螃蟹就是这样的不带一点壳行走在大厅广众,固然,这样的赤诚是一个作家成功的法宝,而对于一个官员来说,却毫无裨益。正如许诸,不时有赤膊上阵的遍体鳞伤的羞涩和重创。但是,他就像蚂蚁一样,他就是这样的犹如蚂蚁的傻瓜一个!他常以这样的勉言鞭挞和激励着自己以后的路——“你把握了现在,你就把握了未来;你战胜了自己,你就战胜了命运!”

亦然的一往无前,让我再次想起了他的孩子子键的话——爸爸没有什么长处,他的唯一的骄傲就是不舍,像岩鹰一样,一直在飞。是啊,这话让我想起了世界上传说中的一种鸟。有一种没有脚的鸟,飞翔是她一生永不停息的任务和使命。即使飞累了,她也要停留在风中。据说,这种鸟一辈子才会落地一次,那就是当生命的永恒就要来临的时刻——这就是无足鸟。举目向外,窗外细雨霏霏,春意正浓。我仿佛看见,在故乡、在生活、在艺术的永不止境的精神的求索中,亦然正是这样的无足鸟,向着她的目标,一直在飞……这就够了!

亦然,这就够了,好兄弟!我说。

2009年3月10日

名家文章3:闲说名人

文/华杉

近年,中国名人、名家之多,可谓叹为观止。

笔者案桌上放有名人辞典,八九种之多。就其专业范围内浏览了一遍,见其中不少同行名家属初次相识。恐已孤陋寡闻,便请教了同行的几位资深学者,他们也持同感。既是名家,连同行都不知其名,岂非咄咄怪事?

何谓名家,以学有专长而名为一家之谓也!名家的着名程度与其学术专长的水平成正比。古人之所以有名下无虚士之说。如无学术上的建树事业上的成就,谁愿意心悦诚服地通过传抄称其家颂其名鼓其掌呢?因此,出名者,无须冠之以着名,反之,着名叠成山,也无异于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然而,今天情况则不同,印刷事业的发达,能使平庸无奇的无名小卒短期内成为一员名家。翻阅一下如今的名人辞典,入选者固然有学问卓着名闻社会的专家学者,但南郭之流也不乏其人,有只写了一篇通讯而入选为着名作家的,有只在刊物上发表了一篇调查报告而被捧为着名经济学家的,等等。简言之,不少名家的帽子是人为地自己买来自己戴。如此名家的可信度便能窥一斑而见全豹了。

今日名家缘何这般多?因为某些人想出名。常言道,名与利是一对孪生子。有了名家的头衔,说话嗓子也大了,社会还不刮目相看?在单位里,还可凭藉名家的头衔,评职晋级、分房子加工资,比别人多一个硬件。正因为如此,一些人把名家的桂冠看得很重。《儒林外史》中的那个范进,想中举都想疯了,无非是因为当上了举人,就不再是一介寒士,而是身价百倍,官位金钱跟着来。现在,某些人之所以处心积虑地想当名家,不难从范进身上找到影子。

用经济学的观点说,供给在于需求。既然有人想当名家,于是产销一体化的名家文化公司便应运而生。形形色色的名人辞典,大都出自这类名家文化公司,只要付上千儿八百的,或包销十本二十本书的,便可入选成名。这类名家文化公司明明出于牟利,却还美其名曰褒掖人才。另一类名家文化公司,是无须顾客破财的,比如一些报刊杂志为了扩大自身影响,打开销路,专辟名家特稿等栏目,而在那里发表见解的并不是真正的名家,所说的也并无高明之处。而这些名家也并无半点不安,像真的一样当起了名人。

毛泽东诗云: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而今正值改革开放进入新的时代,本当名家辈出。时代呼唤名家,社会需要名家。然而,名家是学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是奋斗出来的。没有真才实学垫底的名家,仅为人作喷饭用,有何意思?

名家文章4:心中有棵常青树

文/阿静

随名家习练太极,颇有功夫,人又仗义,所以我网上称其为“大侠”;又因为我凭直觉猜对了好多事情,他直呼我为“大仙”。大侠是多年前在一个网络文学贴吧“认识”的才华横溢、德高望重、谦逊低调的文友。

大侠的文章时常在《读者》、《意林》、《小小说》等刊物上发表。我是他忠实的粉丝,他也曾热心指点我的习作。从未谋面,却神交已久。

不过近半年来,再未曾有过大侠的信息。一直不了解他的真实身份。他很神秘。按我的猜想,凭他的才华和知识储备,应该是一家报刊的老总。想起大侠,我总是会仔细阅读他在贴吧留下的那篇篇精彩文章。总感觉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既能令一颗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又能给人以深深启迪。

比如那篇《那一角》。大侠以富有想象力和音乐感的生动语言书写了他最喜欢去的三联书店那一角,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那样鲜活的富有激情和活力的一个生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游走于书廊之间,品味着书香;在歌剧院静静地聆听天籁;在透着墨香的清新美展上流连凝思;在飘香的老北京小吃街上品位着酸甜人生;在五味俱全的现实生活中扑捉着触点和新知。

正如大侠所言,“读书”、“生活”、“新知”,的确是越品越有味道的三个词,它们的排列都循着内在的逻辑。不知从何时起,受大侠的影响,原来那个沉闷迂腐、无知无趣的自己求知欲空前高涨,也有了不少深感兴趣的业余爱好,比如读书、码字、运动、旅游、摄影、看电影、听音乐等。我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这般丰富多彩、有滋有味。也常想,人生可以无权无钱,但一定要让读书码字成为一种修行。

大侠就是我的榜样和偶像。

想起大侠,也还常会去看看我们之间的交流记录,也就是那些简洁的百度消息。

记得学车考驾照时,我曾沮丧落泪、直打退堂鼓,是大侠对我说,千万别半途而废,咬咬牙就冲过去了;每次科目考试前,大侠总是会以其独特的幽默放松我紧绷的神经;而每一次顺利过关后,他都会像孩子一样对我欣喜地祝贺。

久无消息的大侠,是我不好,是我内心深处曾有过的、无形的愚蠢的自卑自行中断了一段人生最美好的友谊。

不会忘记大侠的留言:大仙这么久未露面,还好吗?让人好生担心。开车一定要注意安全。

网络世界中,“相识”相知八载。八载的纯粹友谊,没有见过照片,没有听过声音,但在我心中,大侠青翠高洁,就像一棵永远不会枯萎的常青树,永远地扎根在我心底柔软的深处“那一角”。

再后来,偶然从他处意外得知,大侠竟是北京一大型央企老总。

名家文章5:老物件

文/皮金玉

“聆听鄂州”,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珍视您的每一篇来稿,并将邀请资深主播,朗读您的美文,在鄂州日报、鄂州新闻综合广播、“云上鄂州”客户端、“鄂州融媒”微信公众号同步推出。

本栏目稿件以书写鄂州人文为题,千余字为宜。

欢迎海内外新老朋友共抒鄂州情缘,一起聆听鄂州。

早听说黄石有个网红民俗馆,里面有很多的老物件。趁着周日天气晴好,我和小妹、女儿女婿一起陪着老父亲去赶了个热闹。

这家祥子民俗馆是由民间收藏达人夏中祥夫妇精心打造的一处集民间收藏展品、手工陶艺体验为一体的文创基地和休闲场所。主馆区由原来的下陆区杨家山人民公社改造而成,虽然年代久远,好在建筑结构和风貌仍然完好。黄色的大门极有年代感,一只缠绕着电线的大喇叭搁置在门檐上,似乎随时会播放一首首高亢嘹亮的红歌。这里不仅仅是展区的入口,本身也是极具历史价值的珍贵展品,见证着时代的沧桑。站在这里,那些曾经远去的场景、模糊的印象、丢失的记忆慢慢鲜活起来,寻着熟悉的味道回到上世纪那个清贫而又火红的70年代。

跨进大门,里面别有洞天。除了一些普通游客,二十多个穿着黄布裙、戴着黄布帽的小朋友正在写生。鲜亮的黄、红扑扑的小脸和专注的眼神,与四围老旧的物件、暗淡的背景构成一幅美妙的油画。看来,这里不仅适合怀旧,还承载着美的熏陶和文化传播的使命。

徜徉在“黄石记忆馆”,大大小小的搪瓷缸、缝纫机、电话机、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老沙发、老衣柜等摆满了整个展厅,这里不只是黄石人的记忆,也是这个时代所有“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共同的记忆。也许顺便挑几件物件捋一捋,就能讲述一段从前的故事,感受一户普通人家的烟火气息。在一排自行车前,不知父亲牢记的是当年从碧石供销社挑回两大箱自行车零配件的辛苦,还是自己组装成车的自豪?而我难以忘记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到附近厂矿看露天电影的快乐;在“明清民俗馆”,站到那一乘八抬官轿前,我想当年18岁的母亲坐着乡下小轿出嫁时,心里肯定充满了很多的憧憬;在“马口窑文化馆”里,顺过一把小小的烘笼,闪过儿时和妹妹来回拨弄着烘笼中的锯木渣,浓烟中呛得连连咳嗽,只是为了那粒粒金黄的玉米开花;在“农耕文化馆”,我们为孩子描述濛濛烟雨中打着赤脚的祖父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左拉牛绳,右持竹鞭,一人一牛在泥水四溅的田里合奏一曲“犁耙水响春耕忙”;在“工业风餐厅”,我们无意中发现一台机床铝制标牌上赫然印制着“鄂城县锻压机床厂”的字样,真有“他乡遇故知”的惊喜。

不知不觉已近中午,小妹提议绕道铁山,看看那棵有1300年历史的银杏树。行不多远,就见传说中的银杏树伊人独立,虽然历尽千年风霜,依然英姿飒爽。没有想象中的金黄,不曾见到“秋风起兮,木叶飞”的情景,更走不上落叶铺开的金色地毯。正午的阳光从树叶缝隙中筛漏出千万条金线,林下光影斑斓。远处青山隐隐,偶尔传来几声狗吠,近旁的铁山古寺一片静穆。只有路旁一座座楼房锈迹斑斑、门窗紧闭,在无声诉说着昔日矿山的辉煌。

也许,我不应该为自己没有看到老银杏树最美的风姿而懊恼,此时它的安详和郁郁苍苍本身就彰显出生命的本质,何尝不是最美的风景?也许,我不应该为矿山今天的寂寥而伤感,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资源的枯竭、产业的衰落何尝不是转型升级的开端?也许,我不应该为那曾经留不住的青春而遗憾,只有走过春花秋月,历尽寒冬的风雪,才能真实体会生命的厚重与丰富。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何不坦然接受生命的馈赠?就像那些老旧的物件,哪怕完结了它的使用价值,自有它的存在意义;哪怕已经“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甚至来日无多,只要一息尚存、风骨犹在,便是人间好时节。

名家文章6:名家笔下的秋天

文/聂难

自古以来,人们对秋天情有独钟,历代文人墨客抒写秋天的诗词文章浩如烟海。然而,古人眼里的秋天大多是萧瑟、悲凉的。相反,近现代作家眼里的秋天则大多是清新、亮丽和静美的。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堪称现代文学中写秋景散文的典范。“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语便道出了北国之秋的神韵。他“不远千里”辗转到北平,就是“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可见他对故都的秋是多么眷恋。然而“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北国的秋,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就连最平常的事物,如牵牛花、槐树、训鸽和蝉声,在北平高远碧绿的天色之下,也别有意趣。难怪郁达夫发出如此感叹:“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

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先生妙笔生花,寥寥数语就道出了济南秋天的美丽与魅力。老舍还盛情难却,“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这样的秋天,虽然没有春的艳丽,夏的火辣,冬的冰冷,但是如诗一般静美,字里行间全是济南秋天的美丽与魅力,读罢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张晓风在《秋天,秋天》一文中,通过几个记忆片断来描绘她眼中的秋天。开篇便写道“满山的牵牛藤起伏,紫色的小浪花一直冲击到我的窗前才猛然收势”,不免让人神往。在张晓风眼中,秋天的阳光是“耀眼的白,像锡,像许多发光的金属”,秋天更是“坚硬明朗的金属季”,是她深爱的。张晓风对秋天心存迷恋、虔诚和敬畏,同时她也希望,生命恰如这般,“只有一片安静纯朴的白色,只有成熟生命的深沉与严肃,只有梦,像红枫那样热切殷实的梦。”

台湾女作家罗兰在《秋颂》中写道:“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在她的笔下,秋天是素雅、是自然、是闲逸,“澹如秋水,远如秋山”。秋的美,美在“秋林映着落日”,美在“秋日天宇的闲云”,美在“纯净的风”和“明澈的水”。“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留恋。”从秋天的景色风物里,她悟出了生命的规律。阅读《秋颂》,我们可以读出罗兰旷达淡然的人生观。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见,在近现代作家笔下,秋天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多姿多彩,充满诗情画意。

名家文章7:2016年河南古琴名家音乐会----豫州今声

文/紫玲珑

由于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古琴,耳濡目染也稍懂一些皮毛,平时看到一些有古琴方面的雅集都非常感兴趣,今天有幸应朋友邀请到郑州艺术中心欣赏了一场高雅清幽的古琴视听盛宴2016年河南古琴名家音乐会----豫州今声。

音乐会在古琴名曲《流水》的美妙乐曲声中开始。在赵老师出神入化的表演中那滴滴清泉,涓涓小溪,浪花飞溅,以及那滔滔江水汹涌澎湃,在最后又慢慢恢复平静,将水流的各种变化,千姿百态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今天来了许多河南古琴界的名人,许多都有过几面之缘。罗苏里、贺小帅老师是我接触古琴最早的两位,一直在省博物院华夏古乐团里任职。他们今天琴萧合奏了《醉翁操》,《平沙落雁》。他们的舞台表演经验丰富,表情凝重自然,罗老师的浅吟低唱,对声音的控制能力很好,音色丰满,充沛,富于穿透力,技巧性很强。贺老师的萧声清越,气息绵长,音色完美而至纯,颇具功力!

党文超是我们最熟悉的,他的年纪才二十多岁,但从小练习古琴,如今已有了很高的造诣。平时我们经常在一起喝茶,聊天,弹琴。今天他穿着中国传统汉服,正襟危坐,十指轻轻拨动,琴音便如烟丝淡袅,缓缓晕开,引人进入那如泣如诉的《秋塞吟》中。他把残阳如血、秋风萧瑟中王昭君那清瘦婉丽的风姿,触景伤怀的幽婉哀伤,在夜深人静的荒凉塞外独自对月流泪的凄凉,以及悲愤欲绝之势发挥可为是淋漓尽致,缠绵得让人断肠。音调起伏跌宕,音区跨越大,琴音如泣如诉,哀婉凄凉,最后一系列快速拨弄琴弦,流畅动听的琴音一气呵成。整个会场内此时已无半点其他声息,所有的人都沉醉在他完美的演绎当中,连我都被琴音震撼了。当他站起来向会场的观众鞠躬时,全场顿时发出热烈的掌声!

随后还有万富强老师的《广陵散》,李一凡老师的《大胡笳》,宋大年老师的《醉渔唱晚》都非常地成功!这些老师都是我认识的,其他还有许多高水平的古琴演奏家我就不一一诉说了。

放眼望去,整个音乐厅座无虚席,所有听众凭息静气,认真倾听,都被这天籁之音深深陷入了自己灵魂的净化不能自拔。

谁能说在这萧瑟、万物沉睡的冬夜,聆听着这天籁的声音不是一种惬意,不是种享受呢!琴声的淳厚淡泊,韵味悠远,将心的交融变为音符的跳动,把最最单纯的灵魂赤裸裸的表达出来,使人在没有烦扰的环境中体会自己与心的交流。感动于自己的存在,感动于世间存在的真实。欣赏也是一种境界,在欣赏其它物事的同时,也是在升华着对待生活的感触。

名家文章8:杯之韵

文/曹军华

海上画派名家唐云,自号老药,以花鸟画驰名画坛,笔下之菊、梅、牡丹、芙蓉、芍药无一不是中药之材。唐公之斋室,名大石斋,这亦与花,进而与药有关,古联云:“所言皆药石,立意尽慈悲”,是讲说的话像药物一样能治人之病,解人之忧;做事、思考问题初心以慈悲为怀。话说唐云故去数年后,一家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因有其大石斋内几件文房用品在拍,引得众人趋之若鹜。盖因文人对所用物品一贯讲究,故一镇纸、一裁刀、一笔格、一水盂,皆精美蕴雅。

茶人亦是如此。周围的茶人对所用之杯的讲究每每让人眼为之亮、心为之动、神为之悦,进而感佩于斯人追求之高致了。茶人饮茶之杯,称为品茗杯,一般都不大,主要为品,而非渴饮,故器形较小,讲求的是特色和精致。从材质上讲有陶、瓷、紫砂、玻璃等大类。所出之窑及产地大致有汝、越、定、建窑和景德镇、耀州及台湾、日本等等。至于器型更是丰富多彩,不胜枚举。仅就外观来说,有直口、撒口、喇叭口、梅花口、葵花口、菱形口,不一而足。就给人之感受来讲,有的如清水梅花,简净素雅;有的如春之花圃,绚烂华美;有的如村舍农家,敦厚古拙,自是一番景象。一人用一杯,一杯衬一人,往往杯是人内心的物化,人是提点杯的司命与主宰。人杯双契,舒怀悦心,相得益彰。

然而在形态各异,各展其美的束腰杯、鼓腹杯、高足杯、矮足杯,抑或再古老一些的斗笠盏、敞口盏,花觚盏中,最受茶人钟爱与追逐的,还得数出自福建建窑的建盏。建盏成熟于宋代,那是一个人们广泛注重精神追求与生活品位的时代。在这个风雅的时代走出了古朴、雅致、端庄的建盏也就不足为奇了。建盏一般鲜桃般大小,其形往往如碗状,敞口、圈足、黑釉,古朴大气,釉色深沉而神秘,且多窑变。可谓是工匠与窑火共同成就的神品,釉色之美令人嗟叹!其中又以茶叶末釉、兔毫纹、油滴纹、鹧鸪斑等最为后代追捧和称道,是喜好饮茶人士心中的圣物。宋元流传下来的建盏时至今日价格不菲,但善饮之士却无不以拥有一盏建盏为风雅和夙愿。而真正拥有者自然是凤毛麟角了。

盛世至而茶道兴,近些年来,随着喜茶之人的逐年增多,建窑的工匠们不懈探索,如今烧制的仿制建盏亦越来越近古韵。真正出自宋元的老建盏珍贵不可得,而出炉比较好的新建盏便成了茶民们退而求其次追逐的新宠。

高端茶人(道行深者)大都会有一个到数个钟爱并常用的茶杯,绿茶用细瓷杯,菊花用盖碗,红茶用建盏,一点也马虎不得,为的是那份茶器契合,观杯中茶展腰身,茶气氤氲,茶香盈腾的美感。高端茶人之茶杯往往会有一个棉布制成的精致杯袋随身携带,无论是外出还是专门会友品茶,他们一般入座后都会从包中掏出自己的杯袋,再从袋中慢慢取出自己颇富个性的杯子,落于茶桌之上。一切都是自信的、从容的、风雅的,自是透着一股茶人特有的舒缓与悠然呢。

更重个性追求的茶人,还有到陶艺工作室学习拉坯制陶工艺而自制茶杯者,这样制出的茶杯使用起来,不但个性十足,而且足以令主人举止超然,自信满满了。

其实,茶人之所以喜携杯访友,除展示个性,高扬茶人之独特风骨外,还有一种特殊敬意与幽微的体贴深藏其中呢。他们说,泡茶的主人为大家倒茶续水已很辛苦了,自带茶杯往往就省去了人家冲洗蒸煮茶杯的麻烦和辛劳。

人常说,茶生草木间,本是天地嘉木,最富天地初心。明儿,就让我们一起亲近清茶、亲近宜人的茶器,悠闲地做一回茶人吧。

名家文章9:名家笔下的中秋节

文/杨恋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夜,皓月当空,清辉照九州。古往今来,描写中秋的诗词文章,不胜枚举。

宋代词评家胡仔说过:“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夜,苏轼客居密州时所作。词前小引:“丙辰仲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从这可看出,这年中秋节,苏轼非常高兴,喝醉后思念起身处异乡的胞弟苏辙。词人对月酌酒,心潮起伏,随即思绪翩翩,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丰富瑰丽的想象,为读者塑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桃源美景,另外还唤醒了人们面对世事无常,应当珍惜当下的体悟。

第二年的中秋节,苏轼见到了胞弟苏辙,于是又写了《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该诗记述了苏轼与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秋月的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又要分离的哀伤和感慨。很难想象,在这个月圆之夜,多年未见的兄弟二人该怎样相互诉衷肠?

相比苏轼与弟团聚的中秋节而言,唐代诗人杜甫的中秋节则无比凄冷。在《八月十五夜月二首》中,诗人如“转蓬”一般,遇风飞转,飘泊不定。诗句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的羁旅生活里烦闷愁苦的情绪。“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诗人听到刁斗声响起,不由得想到戍边的士卒,以及战乱中背井离乡的劳苦大众。原本合家团圆的中秋节,杜甫却为了逃避战乱,独寄蜀中,实在悲伤凄凉。

现代作家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写道“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北京中秋的习俗有祭月拜月,还有买卖兔儿爷的儿童玩具。“一层层的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老舍笔下的中秋,节俗浓厚,别具风味。

名家笔下的中秋节,大都思乡念亲,拜月怀远;而现代散文家周作人对待中秋佳节,却有异于常人。在《中秋的月亮》一文中,他说:“我于赏月无甚趣味,赏雪赏雨也是一样,因为对于自然还是畏过于爱,自己不敢相信已能克服了自然,所以有些文明人的享乐是于我颇少缘分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