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散文

请欣赏端午节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端午节散文1:故乡的端午节

文/沈德红

还有几天就要过端午节了,我想起前些日子妈妈给我邮寄的葫芦,就翻箱倒柜找起来。

费了好长时间,终于在一个精致的小盒里找到了葫芦。我把葫芦拿出来,小心翼翼地放在书桌上,仔细地看着。

用五彩亮光纸做的葫芦好漂亮啊,下面的穗子是用彩色丝线做的,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炫目的光泽。看着看着,我的视线渐渐模糊,眼前出现了内蒙古的一个小山村……

天才蒙蒙亮,村子的房屋、树木还笼罩在夜色里。人们从各自家里走出来,村里的狗听到胡同里都是咚咚咚咚的跑步声,争先恐后地咬起来。

我们在村头汇合。男孩女孩分工明确,女孩子负责拔艾蒿,男孩子们负责折杨树枝挂葫芦用。大家简单的说几句话后,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向山野奔去。

清晨的山野,刚刚睁开朦胧的睡眼,就有鸟儿立在枝头吟唱了。空气清新,吸一口,沁人心脾。

山上到处生长着银灰色的艾蒿,细细的高高的,叶片上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因为艾蒿是一种草药,既能熏赶蚊虫,又能治疗风湿,所以我们要采摘回去,用充足的阳光晒干,储存起来备用。

夏天,村里人喜欢在月色里聊天,身边架起篝火,上面放几把艾蒿,浓烟滚滚,吓得蚊子跑得远远的。冬天,爸爸妈妈睡前用艾蒿水泡脚,驱寒取暖,能睡个好觉……

我们每人挎着一个精致的小筐,挑叶子新鲜肥硕的艾蒿拔,拔满筐后,一起去找泉水洗脸。老辈人说,端午节这天,用泉水洗脸,去晦气,脸上不长青春痘,而且会发大财。

五月的乡村,像一个稚嫩的孩童,是那样的清纯可爱。太阳没有出来时,更有一种恍然如梦的美,让人产生无限遐思。

山泉水像开水一样,咕噜咕噜地冒着泡。我们蹲在泉水旁,组成一个圆,一双双小手伸向泉水,当冰凉的泉水撒在脸上时,一股清流透过肌肤,直抵心里,好舒服啊!有一个梳着两条羊角辫子的女孩,要离开泉水时,顺手撩起一把泉水,泼向姐妹们。泉水像雨滴一样落在头发上、脸上、身上。好凉呀!大家喊着就一起打闹起来,清脆悦耳的笑声,穿透山谷,传到很远的地方。惹得那些小男孩回头向这边张望,忘记了折杨树枝。

各自完成任务后,男孩和女孩们又汇合在村口。大家都说自己拔的艾蒿水灵,自己折的杨树枝新鲜。

太阳从山边冉冉升起来了,像个俊俏佳人,娇羞地看着这些孩子们。孩子们的脸被朝霞映照的红扑扑的,筐里的艾蒿,肩上扛的杨树枝也镀了一层粉红。各家各户的屋顶上,炊烟袅袅婷婷地升上天空,整个山村睡醒了。

不到一袋烟功夫,各家的门上、窗户上,都插上了树枝。树枝上挂着美丽的葫芦,在微风轻轻吹拂下,跳着曼妙的舞蹈。给清晨的村庄,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娃娃们的手腕、脚腕,都系上了五彩线,胸前都挂着一个精致的荷包。这些都是奶奶或者姥姥们的作品。提前一个星期,老人们就去集上挑选上好的丝线,回来就忙起来了。

端午节孩子们戴上这些装饰品,是避邪的,也是防止生病的。

斗转星移,我长成了大姑娘,从内蒙古远嫁辽宁。

辽宁过端午节和内蒙古有很多不同。挂葫芦多用桃树枝,因为桃和逃是同音字,寓意只要把葫芦挂在桃树枝上,就能逃离灾祸和疾病。

我来到辽宁,过的第一个端午节,最感兴趣的就是包粽子。我跟着婆婆身后转,看她淘米、泡粽叶、发面、包粽子。

我坐在板凳上,和婆婆学着包粽子,没想到,看似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好难。我包的粽子,大小不一样,有的还露着糯米。我感觉自己好笨,急得出了一头汗。

因为内蒙古不产糯米和粽叶,我又住在山村,所以头一次看见粽子,感觉特别新鲜。粽子蘸着白糖吃,特别好吃,我惊叹天下竟有如此的美味。

最让我称奇的是,吃粽子的风俗,竟然还有那么动人的传说。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楚国人民听到屈原投江自尽的消息都很悲痛,他们为了保护屈原的尸体不被江中的怪物和鱼虾吃掉,就用糯米做成了粽子撒在江中,想以此封住怪物和鱼虾的嘴,保护屈原的尸体不被吃掉。

后来,人民为了纪念屈原,就把这种活动保留了下了,只是把往江里撒粽子,改成了吃粽子,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一种习俗。

因为两个省风俗习惯大不一样,让我爱不释手的葫芦,在辽宁的集市上竟然买不到,妈妈知道后,每年给我邮寄东西时,都把故乡的葫芦连同深深的牵挂,一同邮寄给我。那飞越千山万水的葫芦,带着故乡的味道,妈妈的爱挂在树枝上,越发妩媚多情起来!

随着时光的流逝,乡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现在的商场里,到处都是葫芦和荷包,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卖粽子的小贩。比那时更方便快捷了,但妈妈邮寄葫芦的习惯依然坚持着,而我也感觉,如今的端午节,没有了往昔的热闹和意境了。

时光的手,也总会在过端午节这天,拨动我的心弦,唤起我对端午节的记忆,久久不能释怀!

端午节散文2:软枣叶凉粉

文/淡墨泉

端午节起个大早,怀着一种美好的愿望蹚第一脚露水,采摘第一把鲜艾草,吸纳第一口晨香,迎接第一缕阳光,获取第一抹微笑,图的是拂下心尘,明目静心,祈福安康。

在回家途中,我有幸遇见了第一惊喜——三十多年未见过几近失传的软枣叶凉粉。一位大约六十岁左右,头发有点花白、体态匀称、干净利落的农村妇女,拉着一辆架子车,在架子车上架了一块案板,案板上面放一大盆墨绿色的细细的长长的形似饹饹一样的食品,这就是曾填饱我的肚皮、让我少受饥饿的软枣叶凉粉了。我一阵欣喜,呆呆的看着盆子里颤悠悠、清凉凉的软枣叶凉粉而思绪万千。老妇菩萨般的微笑着看着我,说来一碗吧,你是我的第一位客人。我诧异为什么呀?老妇说现在城里人很少知道软枣叶凉粉这档子事了,凡是过去吃过的人还能记得哟。我忙说小时候我也卖过软枣叶凉粉,是我母亲做的。老妇笑逐颜开如遇到了知己,抓了一把软枣叶凉粉,放在不锈钢的小盆里,加上调料,搅拌均匀,然后盛在黑褐色的小瓷碗里递给我。那神态极像我的母亲那时的样子,慈眉善眼的。我端着软枣叶凉粉,深情的闻了闻,一股难忘的清香从鼻孔里滋润到肺腑,吃一口品一品久违的味道,略苦微涩,清凉入心,不知不觉间回想起那段苦涩的见啥都想吃的饥馑年月。

软枣叶凉粉是用软枣树的嫩叶做的。软枣树不是枣类植物,而是柿科柿属种类,落叶乔木,可嫁接成不同品种的柿子树,其果实有麻雀蛋大小,呈球形或椭圆形,初熟时淡黄色,后则变为蓝黑色,小时候经常采摘当零食吃。而当叶子长得明亮,像要滴出翠来时便可做软枣叶凉粉了。在那个物质匮乏年代里,软枣叶凉粉是度饥荒的季节性野味食品。母亲是做软枣叶凉粉的能手,每到五黄六月(农历),母亲就吆喝我们这些大孩子去摘好多软枣树的嫩叶,回来在水里洗净,很平整的压放在一口大瓷缸里面,然后烧开一定量的水倒进缸里,盖严实后捂上10多分钟,再用擀面杖使劲的反复搅拌或用手揉搓使叶变成糊状,然后用豆腐包将糊状物包起并挤压出糊糊的墨绿色的叶汁,再将叶汁盛入钻有10多个小孔的葫芦瓢内,使叶汁从小孔漏入事先准备好的用刺蓟菜熬好的水中(现在人用石膏水),叶汁便凝固成长长的细细的看着清爽的软和和的勾人馋虫的软枣叶凉粉。在大人小孩饱餐一顿后,剩下的拿到街上去卖,换一点钱可以买点盐碱之类,补贴家用。记得那时一小碟软枣叶凉粉可买1毛钱,就这还有人吃不起。有一次,母亲让我到街上买软枣叶凉粉,有一位大伯敞着衣襟,热的满脸是汗,嘴唇有点干渴,扛着扁担来到我的凉粉摊前,问软枣叶凉粉多钱一碟,我说1毛钱一碟,大伯犹豫了一下,捏了捏裤包里面的钱,喉结嚅动了一下便转身走了。当时我并不觉得有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好过,每每回想起那档子事来让人揪心不已,我想我当时能免费让大伯吃一碟软枣叶凉粉该有多好呀。

这时,有好几个和我年龄相仿的男男女女围了过来,一起吃起了软枣叶凉粉。这些人都是和我有同样的经历、有同样的情怀、有同样善缘的人。我是看见事物易于怀旧的人,而老妇是制造往事勾起我怀旧的应受到我感恩的人。我非常感谢她在几十年后能有幸让我品尝到我的母亲曾做过的如今已淡忘久远的软枣叶凉粉。我也善言她能将这门手艺传下来,把软枣叶凉粉推上农家乐的餐桌上,既可获取可观的经济收入,也能让更多的人在怀旧中珍惜时下的好年月。

是啊,愁吃愁喝的日子已经远去,好吃好喝的已无可厚非。但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把简单的、高尚的、幸福的、健康的、节俭的生活方式一代又一代禀承下去。

端午节散文3:母爱洋溢端午节

文/魏益君

打小我就认为,端午节是母亲的专利,因为母亲最为忙碌。

记忆中,端午节前母亲就开始置办用品,先是从下乡的货郎那用废旧物品换些五彩丝线,然后再到田野里采些香味浓郁的艾草,晒干后用红的黄的蓝的布,做成公鸡、猕猴、心形等形态各异的香荷包,尔后再用丝线搓成五彩细绳固定,挂在胸前煞是好看。端午节头天,母亲还让我们这些顽皮的毛头小子,到村北的苇塘摘些苇叶回来包粽子。

那时农村穷,家里兄弟姊妹又多,就盼着端午节能有好吃的和好玩的。端午节这天,母亲早早地就在厨屋忙活,蒸粽子、用新鲜的家槐树枝煮鸡蛋,烧一锅香喷喷的农家鸡蛋汤。让人馋涎欲滴的美食上桌后,我们几个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母亲说:慢点吃,别噎着,今儿管够。

可是,像我们这样的毛头小子,在那很少吃上鸡蛋的年代,就是一餐有十个鸡蛋也能吃得下。懂事的姐姐抢了一个鸡蛋和粽子递给母亲,母亲说不喜欢吃,只喝了一小碗蛋汤。

饭毕,母亲便拿出她早已缝制好的香荷包,让我们挑选,我们拿到各自心仪的,挂在脖子上又蹦又跳。母亲还在我们每个人的手腕和脚腕上系上五彩丝绳,我嫌难看不要。母亲就说:系上它祈福生活五彩,还辟邪呢。听母亲这样说,我就不再执拗。

后来,日子不论发生什么变化,到了端午节,母亲还是像从前一样,精心准备应节的吃食和物件。而且,不论儿女们在多远的城市,她都电话一一召回,也不管儿女们年龄多大,她还是每人发一只香荷包,在我们的手腕、脚腕系上丝线。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就连作为不能插花戴朵的儿子,都盼着端午节回老家,让奶奶为他脖子上挂只荷包,手腕、脚腕系上五彩丝线,好回到城里到处炫耀。

每回看母亲认真地给我系那五彩丝线,我就想,这系的不仅仅是一条丝线,还有亲情和母亲对儿女无止境的牵挂与祝愿。

端午节散文4:奶奶的端午节

文/张君燕

又到了五月端午,看到大街上叫卖的粽子,闻着粽子散发出的香甜的味道,我不由得想起了奶奶,想起了有奶奶陪伴的端午节。对于一直生活在北方的奶奶来说,端午节有三件事必不可少。第一是给孩子们搓五色线,第二是泡雄黄酒,第三才是包我们爱吃的粽子。

奶奶说,五色线又叫“长命缕”,在端午当日给孩子们戴上能辟邪、防止五毒近身。不过,我们哪懂这些,只是看五色线花花绿绿,很漂亮,况且女孩子本来就爱美,对这些东西也就更有一种本能的喜爱。每次奶奶要搓五色线时,我们都会围坐在奶奶身边,帮奶奶整理丝线。丝线一般由红、黄、白、青、黑组成,不过大部分时候受条件的限制,能找到几种颜色的丝线就用几种。把不同颜色的丝线整理好后,奶奶用牙齿咬住丝线的一头,另一头用双手拉紧开始向同一个方向拧。等奶奶把丝线拧成一股时,我们早已伸出自己的手臂,迫不及待地等奶奶给我们戴上。奶奶一边笑着说“别着急”,一边忙不迭地把五色线系在我们的颈间、手腕和脚腕上。一戴上五色线,我们立刻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也感觉比平日漂亮了不少。

接下来就开始抹雄黄酒了。雄黄酒是奶奶提前泡好的,在自酿的黄酒中加入一些雄黄,泡一段时间后,黄酒里就有一种浓浓的雄黄的味道了。其实,我们是不太乐意抹雄黄酒的。一是味道太重,有时刺激得眼睛都睁不开;二是抹在身上会留下黄色的印记,不太美观。但奶奶说了,雄黄酒必须要抹,“抹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且不说病魔,驱蚊虫的效果却是明显的。于是,我们只好乖乖地排成一排,任奶奶用棉球蘸着雄黄酒,在我们的额头、耳孔、鼻孔、腋下和手心脚心都涂抹一遍。虽然味道不太好闻,但涂抹过后,顿觉一阵凉爽,便也开心起来。

包粽子是奶奶最擅长的手艺,也是我们最期盼的事情。用来包粽子的粽叶是春笋生长时脱落的叶子,这种叶子宽大柔软,而且有一种特别的清香,用来包粽子再合适不过了。奶奶先把粽叶的一端卷成一个圆锥形,然后把泡好的糯米填进去,接下来从另一端卷起来,卷到最后的时候要把糯米全部遮盖住,然后用棉线把粽子捆成菱形。在煮粽子的时候,奶奶会给我们讲端午节的来历,讲屈原的故事,常常让我们听得入了神。直到闻到粽子浓浓的香甜味儿,我们才回过神来,急切地想要一饱口福。

如今,已经为人妻母的我早已不再戴五色线,不抹雄黄酒,对粽子也没有了幼时的期盼,但每到五月端午,看到这些东西,我就会不可抑止地想起奶奶,奶奶的一颦一笑似乎仍在我眼前。原来,每一种物品背后,都不单单是一种物品,而是一份思念、一份牵挂,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情感。

端午节散文5:端午节的礼物

文/曹少华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代诗人文秀这首咏端午的千古绝唱,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还使人们对端午节和屈原有了更深的印记。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每到端午节,人们就会别出心裁,用各种形式缅怀屈原,赛龙舟、包粽子、插艾草……不一而足。

关于包粽子和赛龙舟,还有个古老的传说:原来屈原是楚国三闾大夫,由于奸臣诽谤,昏庸的楚王不但不采纳他联齐抗秦的主张,反而将他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的国都。屈原听到这一消息,非常悲痛,于五月五日怀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人们从四面八方划船赶来抢救,并把粽子投入江中给鱼虾吃,以免伤害屈原的尸体。这就是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来历。

千百年来,人们用各种形式缅怀屈原,本无可非议,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赛龙舟吃粽子这些事上,只有身体的愉悦,没有心灵的升华,这绝不是屈原当年投江唤醒民众的初衷;若仅仅是传承历史文化,也是远远不够的。缅怀屈原,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特别在全国人民向中国梦阔步前进的今天,更应该赋予其新的内涵。

年轻的父母,当你们剥开粽子,将香甜的粽肉喂给孩子时,千万莫忘了:讲讲屈原的故事,让粽子不仅香在孩子的嘴上,还要甜在孩子心里,让爱国的种子在孩子心田发芽,生根,成长,使他们成为明天的希望……这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送给屈原最新的礼物。

博学的老师,当你们领着学生在大湖大江边观看龙舟比赛时,千万莫忘了:引领学生目睹龙舟飞浪和耳闻《离骚》天籁的同时,还要引发出他们“上下求索”的激情,让他们成为明天的科学巨人……这是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也是送给屈原最新的礼物。

虔诚的人们,当你们门插艾草,手捧雄黄酒时,千万莫忘了:抵御病毒侵害的同时,更要抵御邪恶的入侵,像屈原那样,多一点刚正不阿的正气,少一点同流合污的劣根,让我们共同创造美好的人间……这是送给你们自己最好的礼物,也是送给屈原最新的礼物。

端午节,亲爱的朋友,莫忘给屈原送新礼。

端午节散文6:端午,回家吗?

文/刘琳琳

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因为五一回家了,而且这次端午假期有四天,所以我和几个舍友打算结伴同行出去玩一圈。前两天给妈妈打电话:“妈妈,端午我要不要回家呀?”妈妈说:“你还打算回家呀?!我感觉你刚走呀!”我心里还在想这是不大想让我回去呗,就说:“妈妈,那我端午和舍友她们出去玩了。”妈妈问去哪,我说打算去山西大同,然后我就感觉她把电话给了我爸爸,爸爸说:“你回家吧,别跑那么远,多不安全,端午回家,给你包粽子了!”当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好想回家。

以前一直觉得爸爸其实很严肃的,无论在哪方面都管教得我很严格,他很少对我说柔软的话,小的时候最怕的就是他。可是,当我来到离家好远坐火车也要6个小时的城市上大学时,他比妈妈还要唠叨我。

跟以前相比,他现在会用温柔的方式越来越表现出对我的关心,现在我能理解那份情感了: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他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他岁月长留。

其实你还能有多少的时间陪陪你的爸爸妈妈呢?不如就是现在这个节日———端午节。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包粽子,一起聊天……

端午节,我回家,你呢?

端午节散文7:端午时节艾蒿香

文/史红

在端午节这一天,各地人们多有在家门口悬挂艾蒿的习俗。

端午时节悬挂艾蒿,最早见载于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按:宗则字文度,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外,揽而取之,用灸有验。《师旷占》曰:“岁多病则艾先生。”

艾:又叫白艾、家艾、艾蒿、五月艾,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中医以艾入药,性温,味苦,功能是暖子宫,祛寒湿。将艾拧成绳晒干,点燃后可以驱蚊蝇。显然,端午节悬挂艾蒿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农历的五月初五,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人易染病,悬艾蒿于门前,可以借助它挥发的气味,驱除邪气,消除病毒。

在我的家乡,还流传着艾蒿能救人的说法:在端午节前一天太阳落山的时候,如果家里刚好有人生病,就把艾草提前采回家,放置在家门后。夜半,风从门缝中吹进来,带着艾草的香味,拂过熟睡着的病人的面部、全身,令人意念香酣。

这时,病人会梦到有一仙人走来,轻轻地把病体的伤疾,一点点地剔出来。等到天露曙色的时候,仙人离去。病人从卧床上起身,走到门后,拿了艾草,来到村边的山脚下,找到那眼汩汩冒泡的泉水,俯下身去,把艾草泡一泡,然后掬起泉水,冲脸,一掬一掬再一掬,三掬水过后,仰望苍天,深深鞠揖。

这样做了之后,用不了几天,病人就会痊愈。

唐宋之际,端午悬艾与黄巢起义发生了联系。据说,在黄巢攻打河南邓州之时,为了不误伤穷苦百姓,就暗中传话给他们,让其在门上插上当时随处可采集到的艾蒿。大家于是纷纷照办。第二天,正是五月端午,义军攻下邓州,杀了贪官,开仓分粮,万民拥戴。

“庭院艾草荷包满,端午粽味又飘香。”儿时,因为有了艾草,有了粽子和雄黄酒,这端午节才过得生趣盎然。岁月荏苒,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已经很少再用艾草做菜、治病了,但是每到端午,艾草依然受到人们的青睐。

现在,城市居民也多有买把艾草插在门口者,他们不为驱蚊,也不为辟邪,只是喜欢那苦苦的清香,能使人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体味到乡村泥土的气息。

端午节散文8:把你放在心上

文/刘新昌

端午节回老家,坐在沙发上和父亲闲聊,他忽然对我说:“用了几年的手机,到现在还不会发短信呢!”

于是我拿过父亲的手机,手把手地教他怎么发短信。

父亲虽然70多岁了,但身体还算硬朗,思维也活跃,教了几遍他就会了。

傍晚,我在厨房帮母亲择菜,手机忽然响了,一看是父亲发来的一条短信,就四个字:“儿子,您好!”我走出厨房去看父亲,父亲像个做错事的小学生一样,立即从沙发上站起来,羞涩地说:“刚学会,试着发一发!”

我跟父亲说:“短信发得很好,多练习几遍就熟能生巧了!只是有个字您用错了。‘您’是一个人称代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尊称,您是我的父亲,是长辈,长辈对晚辈应该用你。”

父亲哦了一声,算是接受了我的观点。

这时母亲恰巧端了盘菜出来,听到我们的对话,说:“你爸爸是读私塾出身,哪分得清您和你,你读大学时,常写信回家,他也给你回信,用的就是‘您’字,当时你二叔说他写了错别字,他还不信。这回儿子说你了,老头子,你总得承认吧!”

父亲满脸不悦地对母亲说:“你认得几个字,关公面前耍大刀,跟我说这些,快去厨房炒你的菜吧!”

听着父母的调侃,我仿佛又回到了读大学的那段时光。那是我第一次远离家门,因此,每当我学习之余就特别想家。想家的时候,我常提笔给家里写信,写学习的烦恼、写伙食的差劲。父母每次接到信后,除了给我寄钱外,还常给我回信。信的内容无非是要照顾好自己,别舍不得吃穿之类的话语,我当时还真没细看父亲回信时用的是“您”字。

第二天午餐过后,我和妻儿打点行装,准备回城了,父亲忽然来到房间,拉着我的手说:“路上注意安全,在单位和同事要和睦相处,千万别惹事,没事就常给家里打电话,你母亲时刻把你们几个放在心上,动不动就在家里唠叨,说不管你们长多大,在她的眼里你们始终是个孩子。”把你放在心上,这不就是一个“您”字吗?当我听到这句话时,忽然间明白了父亲短信中“您”字的含义。

望着父亲慈祥的面容,我用力地点了点头,此刻,一股暖流已在心里缓缓流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