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散文

请欣赏退休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退休散文1:春节期间故乡行

文/人生如水

因为退休了,闲暇时间多了,所以这个春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乡度过的。我是个凡夫俗子,但是对故乡的眷恋,始终萦绕在心头,离开家乡9年,原来的房子仍然保留着,这样每次回故乡都有个栖身之所。回到故乡,沿着那熟悉的乡间小路,看着那亲切的村落,仔细回忆搜寻似曾相识的已被岁月侵蚀的面孔,闻着清新的空气,我知道,我切实的感觉到我已回到了故乡。

在和煦的冬日阳光下,故乡亲情扑面而来,如此温暖和感动这我。过年的家乡,到处透着节日的的气息,不时的从各个方向传来喜庆的鞭炮声,大街上出现了全国各省牌照的汽车都是回家过年的,见面后说着各种版本吉祥如意的话,令人心里暖融融的,不象大城市的新年祝福,除了“新年好”的问候语之外在无别的创意。

回到故乡最多的是会亲朋、会同学,请兄弟姐妹吃过饭,再请同学吃饭,畅叙经年往事,在棒槌沟专门召唤仍在坚守这块风水宝地的同学们在一起聚一聚,亲朋相聚,欢乐开怀,大家都是奔六的人了,可是见了面还像孩子一样。爱人也是个要面子的人,不管里子多差,面子必须过得去。将近60年的时间,要把亲朋同学找齐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

而我回到家乡最想看的是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因为她承载着我们许多童年的欢乐。老家舒兰在长白山余脉张广才岭和第二松花江的过渡带上,向北逐渐由丘陵转为平原,向南越过丘陵山势越高,丛林茂密,过了上盘山再往南就是老爷岭了,海拔1000多米,是吉林省中部海拔最高的山,珲乌高速公路从老爷岭底下穿过,这里是东北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

这次过年回家的时候,我专门顺着二道河向南走走,目的是寻找一下二道河的源头,看看它的变化。穿过自家门前的马路,走进通往河西的胡同,远远的就听见了水声,那是水从南边山中流过来的水声,不很大但又能让人家听见的哗哗声触动了我心底的心弦,我竟然有一种小小的激动,150米小路很快就到了小河边,由于城镇冬天相对较暖,所以进入矿区的河水冬天是不封冻的,始终是流水潺潺。

我小的时候,二道河没有污染,河水是那么的清澈,可以看见水底下细细的河沙,河的两旁是随风摆动的柳毛子,河滩淤泥的长着青青的柔软的水草。这个季节小河已经封冻而且被厚厚的白雪覆盖,河边的柳毛子沿着河岸生长着,一直通到南边的大山里。冬天里我的家乡不知要下多少场雪,那雪在羊毛风的作用下,形成道道雪的悬崖,在加上柳毛子的衬托,格外壮观,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粼粼,刺的你无法睁大眼睛。

离河道不远便是乡村公路,这条乡路小时候我们经常走,特别冬天走的最多,冬天最便捷的承载工具就是爬犁,家乡雪大,爬犁在家乡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每年冬天准备烧火柴,我们都拉着小爬犁,在南山上捡拾干柴,拉回家来取暖用,童年和少年在这条小路上我们不知跑了多少趟,那里留下了我们的汗水和欢乐。现在这条路已经变成了混凝土路面了,积雪下面不时露出水泥和鹅卵石,不时有小轿车、大卡车、摩托车、电动车,从这里飞驰而过,当年的爬犁早已不见了踪影。

原来这里村屯都是土坯房,现在已经全部变成了砖瓦房,瓷砖罩面,整洁周正,看出来现在农民的富足,红底金字春联,高高挂起的灯笼,在灿烂阳光下熠熠生辉。在一片高高的快杨林中,一栋红砖房已经残破不堪了,房脊上红瓦犹在,但是房梁已经塌陷,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起的青年点(集体户),看到那栋红房子,我们这茬人就会想起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那栋房子已经成为历史的见证。

顺着乡村小路再向南,便开始进入山区,不远处是两个山头,山下就是碧水清清的二道河,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曾两次组织我们到这座山上野游。50年前这两座山,全是茂密的森林,长满北方特有的树种,非常高大,让我们这帮小孩子望山兴叹,在这里我们爬山,找宝,做游戏。饿了吃自己带的干粮或米饭,渴了就到二道河里捧起河水就喝。如今我长大了,人变老了,走在山下,却感觉这山没有小时候那么高峻了,树也没有小时候那么高大了,是山小了是树矮了,还是环境变化了,我无法找到答案。

走过山根向西一拐,便是跨在二道河上的第一座桥,当年这座桥是个木桥,不知什么时候建成双孔石拱桥,桥边的电线杆子上挂着一块纤维板的牌子,“禁止采摘松塔”,过了桥就是原来的木材检查站,现在木材检查的牌子和栏杆已经没有了,牌子上变成了高台子林业管理工段的字样。沿着蜿蜒的山路继续前行,远望南部,山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高,二道河形成的柳条趟子,一直伸向山根。

那山重重叠叠,莽莽苍苍,百年来生长树木在这里茁壮成长,最珍贵的树种有:红松、黄波罗、核桃楸、紫椴、水曲柳。山下有个大屯子,原来都是小草房,现在也都变成红砖大瓦房。上世纪90年时代,矿务局在这座大山里养过林蛙,我曾陪同煤炭部的官员路过这里,从那以后在没到过这里,将近20年了,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但已物是人非了。站在山底下,望着那高高的山岗,我终于看到了二道河的源头。山的北面水向北流,翻过山,南面的水向西流。向西流的河直接进入第二松花江,向北流的河进入卡岔河,在流入拉林河,然后再流入第二松花江。

山顶上是高高的防火了望塔和移动通讯的基站,据说站在高高的了望塔上,向北能看到亮甲山和中国的大粮仓榆树市,向南可以看到老爷岭,向东能看到舒兰市和蛟河市,向西可以看到北方化工城吉林市。在山下望着这大山,犹如一幅立体画卷,一层层,一座座把大森林饱含,站在山下我久久的凝望,虽然我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是我知道她就是我家乡的山。

时间不早了,我按原路返回吉舒镇,背对太阳一直向北,头上是蓝蓝的天空,璀璨的太阳,大地是皑皑的白雪,山上是黝黑的树林,大自然为我的家乡创造如此美妙的环境,怎能不让我日思夜想呢。感谢我的相机,让我多了双眼睛,能把所见到的的一切,变成影像资料,让我在闲暇时有了回忆的蓝本,再次走进高台子村,路边的一家车库的门,有一张特殊的请柬,红纸黑字,上面写着:“孙长发于三月六日正月十六农历 在兴顺家常菜饭店 举行众老母亲八十大寿生日祝(助)兴 希众亲朋友人准时光临。”第一次见过这样特殊的请柬,简明扼要,既不用挨家送请柬,又不用挨家去通知,贴下醒目的地方,一目了然,让人感受到农人的纯朴实在。

我这个人喜欢走进大自然,喜欢站在高高的山顶上,这样可以看到整个原野和原野上的小河,还有周围的村庄,故乡的全貌尽收眼底,每次我都贪婪的看着这一草一木,尽情的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每次站在山巅心里都在狂呼:风啊,来得更猛烈些吧,吹乱我的头发,掀起我的衣角,让每一丝风都吹进我的每一个细胞,让他们都吸足乡情,在以后的日子里营养我滋润我,让我的心田在很长的日子里充满故乡的温情,而一旦淡忘了,一旦浮躁了,我会回来再回来。

退休散文2:种菜的乐趣

文/赵自力

父亲退休后,被我们接到城里。当了一辈子教师的他,那习惯了握粉笔的手,怎么也不习惯两手空空的。父亲常常在阳台上望着远处发呆,侍弄些花草,打发一下时间;不用劈柴、洗衣、锄草,感觉自己像个闲人一样,不自在。

看着父亲失落的样子,我说,城里的菜不好吃,有股化肥味,您帮我们种点菜吧。父亲听了,眼睛一亮,马上带着我去城郊租块菜园。原来,父亲闲来无事在城郊转悠时,早相中了一块菜园,怕我们不愿意才没开口。

父亲开始忙碌起来,每天碗一放就往菜地里跑,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我们常常跟在父亲后面,看他种菜,偶尔搭把手。父亲边种菜,边跟我们讲种菜要领:种菜要熟土,菜地松沟要宽,要勤翻耕。每种菜都有独特的种法,父亲讲起来如数家珍。他天天往菜地里跑,别人是种菜,他是把菜当作花一样去侍弄。

俗话说,人勤地不懒,那块菜地,被父亲种得生机勃勃:嫩嫩的菠菜、紫色的茄子、圆头圆脑的土豆,还有爬架的豇豆、长藤的南瓜……父亲的菜园,一年四季都是那么有声有色,从没闲着。

父亲种的蔬菜,被我们摆上了饭桌。每当我们大口地吃着新鲜蔬菜时,父亲就非常高兴。年纪大了,还能为子女出份力,做些贡献,这怕是天底下所有父母的心思吧。

父亲把他种的菜发朋友圈,有时还和蔬菜来张自拍。很快,父亲会种菜的事就被左邻右舍知道了,纷纷前来请教种菜秘诀。父亲常和他们聊些农事,甚至主动到别家的菜园指导种菜。

日子一天天充实起来。一生勤劳的父亲,在种菜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

退休散文3:茅山的路

文/陈汉章

我同学退休后,回江苏金坛薛埠镇故地乐度晚年,薛埠位于茅山山脉腹地,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是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同学曾几次诚邀去那里看看, 总是婉言推辞。今年,又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光,再次来电邀请,盛情难却,于是与老伴成行去他家小住了月余, 看竹海、赏林涛、观日出、听泉声、品山货、走山路……分享山里人恬淡宁静的生活,愉悦的心情不言而喻。

开门见山,感悟最深的是茅山的路。山,对于都市人而言,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习惯了走平坦的柏油马路,走山路令不寒而栗。

路,对茅山而言,或许是融通山内山外的主要途径,变闭塞为与时俱进,自先秦至宋代,茅山人相继开凿山路,在山上修建“三宫五观”道院,成为中国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影响全国,被誉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道教名山。近代——尤其在改革开放后,想要富,先修路,由政府统筹规划, 山里人群策群力,修筑了富有现代气息的沥青、水泥马路, 纵横交错贯通于大山深处,成为开发山区、旅游观光的绿色通道,日趋改变着茅山的落后面貌。

茅山虽不高却秀丽,群峦绵延起伏,林竹苍翠,满山绿荫葱茏,山巅雾霭缭绕,苍穹渺茫白云相逐,这里的路,仿佛天上的一条条玉带,依山的走势曲曲弯弯地铺筑,有些路段开山劈岭,路旁凸显巨石峥嵘峭壁悬崖, 望而生畏;有些路段盘旋于峡谷中,宛如层层云阶月地,两侧茂林修竹葱绿一片, 赏心悦目;有些路段穿山洞、过隧道、越涧桥,彰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叹为观止;有些路段在山民的宅前通过,红顶白墙分外抢眼,呈现一派盛世富饶的景象。宽阔的公路逶迤群山之间,贯通于集镇、村庄、厂矿、旅游景点……衔接国道,构成了四通八达的茅山公路网。

因为有了路,物流进出畅通无阻,一辆辆卡车满载着山货特产、药材原料、果蔬食品、建筑材料等运往都市,促进了城市和山区共荣的交流, 使茅山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给山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在眼前的现代化集镇可与城市相媲美,楼宇鳞次栉比,商店林立,街头车水马龙,人流熙来攘往,彰显欣欣向荣的景况。山民的住宅几乎是清一色的楼房,其实是一栋栋独立漂亮的别墅,造型新颖别致,星星点点隐蔽于青山绿水间,不少的庭院内停着自备轿车, 让来这里旅游的城市人看得眼馋。卡车运回的日用百货、服装饰品、家用电器等生活必需品,丰富山里人的物质需求,以往被视为山猴子的山民, 已不再是衣衫褴褛, 现在是西装革履, 服饰时髦, 气宇轩昂, 特别是年青的一代, 打扮得和城里的俊男靓女没有什么两样, 尽显时尚风度。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地奔驰在盘旋上下的山路上,满载着希望和美好。

因为有了路,才显得交通便捷,使许多久居城里的人走出喧嚣的闹市,走进茅山旅游休憩观光,循着前人的足迹,欣赏茅山“山美、道圣、洞奇、宁静”的风韵:领略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的秀丽风光, 华阳洞、青龙洞等洞中有洞千姿百态的奇观,令人如梦似幻,犹如坠入仙境;站在大茅峰、飙轮峰、白云峰、抱朴峰上极目远眺,周围峰峦叠嶂,星罗棋布的人工水库,好像撒落在绿茵中的一粒粒珍珠,山水相映,更显茅山的湖光山色妖艳多彩,显露出“春见山容,夏见山气,秋见山情,冬见山骨”的丰富内涵;登上茅山主峰,走进茅山道院、九霄万福宫(顶宫)、乾元观等道教圣地,这些陆续建于西汉及之后几个朝代的建筑,虽遭太平天国时战乱的兵焚、日寇侵华战争、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破坏,几乎面目全非只剩断垣残壁,幸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经原貌修复后重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重现道教文化的风采,是游人朝山敬香的必到之处;浏览东方盐湖城,盐泉小镇比邻道天下景区,荟萃宗教朝觐、艺术观赏、户外野趣、农家乐游,回归自然,体验传统道教文化和山水休闲的乐趣。

大茅峰上建有《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肃立在《茅山抗日烈士纪念碑》前,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从茅山广袤的峰峦中,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仿佛嗅到了当年新四军将士与日寇英勇奋战的血雨腥风,茅山军民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山林,他们用万丈豪情壮实了茅山伟岸的姿容,可歌可泣。茅山不愧是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的革命老区,处处洋溢着奋发图强的气息。

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揽胜茅山处处美景满目:山林滴翠,草木芬芳,百花竞艳,满山遍岭的知名与无名的野花上彩蝶飞舞,足能撩人心扉;眺望群峦薄雾缭绕,轻如细纱般地飘渺在深谷幽林间,是那样的柔情似水,那样的绵延不断,彰明较著自然风光的绚丽多姿;朝观日出,暮赏彩云,夕阳如画,在暖阳普照的山林,无不充溢着蓄势待发的萌动,感受生命在不经意的平淡中轮回勃发;林中乌儿飞翔,嬉戏雀跃,聆听叽叽喳喳的鸟语声,有旷古高韵的余味,是一种期许己久的享受;小憩在幽深兀突的岩石上,清澈的泉水在卵石满床、落差数尺的溪涧潺潺流淌,清脆悦耳的叮咚声沁人心脾,仿佛是天宫飘来的天籁之音,是那样的诗情画意……

古代诗人游茅山时,留下了不少光辉的诗篇,元代诗人张绅咏叹:“白云终日护茅山,楼观参差杳霭间。知我老来无着处,时来相伴道人闲。”可见,当时的道教盛况多么空前,引无数虔诚者的叩拜。如今,尽管山还是那座山,林还是那片林,道院依照屹然在眼前,然而,毕竟时代变了,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游人来茅山是游览观光,图的是把自已的身心融入当地的文化与环境中,无需理性思考,只需贪婪地感性享受,收获休闲时的乐趣,感悟祖国山水文化的韵味。有的时候不妨装傻,对当地流传的一些神话故事,因此而演绎的名胜古迹,相信都是真的,往往会游兴大增不虚此行。

走过一些山路,才领会“上山容易下山难”的道理;登过一些山,才知道跋山涉水的艰辛;走进大山的怀抱,才能理解“仁者乐山”的深邃蕴涵。

这次在茅山小憩,真是感悟之深,收获匪浅!

或许,人生如走山路,有时一路艰难困苦,有时一路风光无限,然而,无论是坎坷还是平坦,只求在生活中多一点快乐和幸福,少一些烦恼和怅惘,一旦觉得纠结了就适时淡定缓释,调整好了再勇往直前,这就是平常人的人生旅途。

茅山的路,是富民的路,是安居乐业的希望之路!

退休散文4:卖烤红薯的姑娘

文/通茅

退休后,外孙女进小学读书,接送成了我的任务和乐趣。在外孙女就读的小学校门的两侧,在中午晚上放学的时候,有五六家卖烤红薯 的, 他们每人面前挺立一个烤红薯的炉子。通过数日的观察,我发现其中有一位年龄二十五六,高个,满脸精明的姑娘,她的烤红薯,卖的最多最快。她面前有一个手推车,车上放一个白铁皮做的齐腰高的火炉。炉膛内排列有序的红薯,正在接受炉火的烘烤,姑娘不停地翻动着。炉口上摆着一摞芳香的金黄。每到放学时分,不少家长领着他们刚放学的孩子来到姑娘跟前,争先恐后地买她的红薯。一到这时姑娘便微笑着,一边收钱,一边称红薯,把一个个满足交到伸来的掌上。直到炉内空空,炉上空空的候,那些买到的满脸欢喜,未买到的带着 一脸的遗憾走开。

在姑娘的炉前人头攒动拥拥挤挤之时,我转脸看了其它几个烤红薯的炉子,她们像站在路边的丑婦人,无人注视,无人光顾。他们瞪着一双嫉妒的眼睛,希望姑娘赶快卖完,赶快离去。直到姑娘卖完了推着车子慢慢远去, 他们的炉前才有了靠近的人影,蒿草才成了大树。

同是卖烤红薯的,同一片天,同一片地,面对的是同一帮顾客,姑娘的烤红薯不够卖的,天天如此 ,月月如此; 而其它卖烤红薯的炉前却是冷冷清清,生意萧条。

一天中午,还未放学,我先到了学校的门前,姑娘这时也有点闲空。我走近 她,我友好的面容,使她很热情地招呼我坐在一条长凳上。我们便拉起了家常。姑娘很健谈。我们从南海局势,谈到解放军的强大,从祖国的富强,谈到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最后谈到了烤红薯。

我问:你干这生意多少年了?

她答:我从十五岁开始,到现在已是十多年了。

我问:为什么你的生意这么好?

她答:干啥讲啥,卖啥吆喝啥。既然干了这一行,就得干好,干得让同行嫉妒和羡慕。我烤红薯的经验有三条:一是选择味道香甜的品种,大小要适中,过大的考不透,过小的不好卖,一般每个在半斤至一斤左右。二要掌握好火候,火大了易烤糊,造成外熟内生、 外软内硬;火小了浪费时间,也不易拷到位。要用文火烤,不能急躁,要有耐心,要勤翻动 。和干其它事业一样,要脑勤,手勤。说着便拿一个烤红薯让我品尝。她继续说,我烤的红薯,红的紫红,黄的金黄,内外柔软,甜如蜂蜜,芳香四溢。既美观又香甜,顾客能不肯买吗?我品尝后,感到她说的句句真实,禁不住大加赞赏。

我问:你每天的收入如何?

她答:不瞒你说,每天纯收入少则七八十元,多则一百多元。她越说越兴奋,接着又说我家还有几亩地,米面蔬菜, 都不用买。我上有多病的母亲,下有一个弟弟上大学,全靠我这门手艺供养他们。

听了姑娘的一席话,我想了很多。 姑娘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了烤红薯这个职业。她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精益求精, 她烤红薯出了名,人人都想品尝一下她烤的红薯。和他一起卖烤红薯的同行很多,别人的炉前冷冷清清,而她的炉前却川流不息。她用这种被帅哥靓女们瞧不起的手艺养活了全家,而且还培养出一个大学生,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在此奉劝一些中青年同志, 应该正确认识自己,你若有大本领,你就去干大事业,挣大钱; 你若无大本领,不妨寻点小事过活。大事难求,小事遍地是。

天下的事千万种,正如天下的山有千万座,只要你根据自己的条件,认真选择一座,努力攀上极顶,总会有一种獨特的风光供你享受。

退休散文5:养鸟之乐

文/张小六

退休前,我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因为技术精良,勤学苦干,多年来,一直被单位当成重点人物对待,许多新来的年轻人都拜我为师,虽然工作辛苦,但因为自己热爱,我却一点都不觉得苦。可是,突然间,我退休了,退休后的我,变得言语少了,周围围着我的人也少了,从一个备受领导与学徒关注的人,突然间变得冷清,说实在话,我真的有点不适应,然而,退休又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何况我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太好。

起初,面对漫长的退休生活,我真的有点担心,顾虑重重,毕竟自己的身份与生活变化太大了,热闹已经不再属于我,寂寞是让人难熬的。不过,一切终于有了改变,缘于我养鸟。一天下午,我独自来到单位附近几百米外的一片小树林,还没有走近,我就听到各种各样动听的鸟叫声,它们的声音混在一起,似乎杂乱无章,但仔细一听,却又觉得是那么的美妙。我很好奇,慢慢地走近了小树林,走近一看,让我大吃一惊,这里聚集了许多老年人,几乎每个人都手提一个鸟笼,各种漂亮的鸟尽收眼底,也有一些闲逛的人,专门来看鸟和听鸟叫的,这一次,我在这片小树林里待了一个下午,直到天黑才离开,以后我天天去那片小树林,除非下雨。看我这么喜欢鸟,一位养鸟的刘姓老人对我说,你不如也养一只鸟,挺有趣的。我一开始有些担心,担心自己不会养,怕养不好。经过老人一番劝说,我最后决定自己养鸟。我养的是画眉,因为画眉鸟的叫声我最喜欢。

如今,我养画眉鸟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了,我正沉浸在养画眉的愉快时光中,原来我担心退休后自己无所事事,心情郁闷,这会好了,我学会了养画眉,心情变好了,生活也变得充实了。

退休散文6:卖鱼的女老板

文/张学斌

我是个退休人员,无事喜欢到集市转转。冬至过后,想买几条鱼腌制腊鱼。

我转了几个鱼摊。俗话说得好,货问三家不上当,就是说,看哪家的鱼新鲜,而又便宜。也有人说:“一个便宜三个爱”。可不是吗?那些大商店,为了促销,每逢礼拜天,将大量的商品减半出售,招徕众多顾客前来购买。这叫做薄利多销,也是商人经营运作的一种手段。

我抱着这样两种心态去市场买鱼。边走边瞧,便发现一个挤满了人群的鱼摊。这个鱼摊有三个白瓷砖池子,里面装有各种摇头摆尾的活鱼。我便挤到前面说:“老板,请给我捞三条大的鱼,无论是青鱼还是草鱼,只要大一点就行。”卖鱼的女老板,就用戴着胶套的手,直入池子里翻找着大的鱼。不一会儿,她用有柄的网罩捞起了三条。任凭多么活蹦乱跳的鱼,无论怎么摆动,用木棒敲两下,它就张着大嘴,躺着不动了。过秤后,付了款,老板便差她雇请的瘦个子帮工刮鳞、剖鱼、去掉肠肚。弄好后,帮工就用黑色的塑料袋将鱼装好递给我。

我提着沉重的鱼,正要离开时,忽然窜进一个人来,直冲着鱼摊嚷嚷:“我选的活鱼被你们掉了包,这是一条不新鲜的死鱼,我不要了!”此时,我停下脚步,想看个究竟。那个瘦个子的帮工,却拖声拖调地说:“明明是你自己选的鱼,现在都宰杀洗切了,怎么说不要就不要呢?两个人就争吵起来。究竟被掉了包没有?看热闹的人走上前,随手拨弄拨弄放在盆里的鱼块,谁也无法辨别清楚。即使复一下秤,因为去掉了鳞腮肚杂,也很难在重量上来判断。

瘦个帮工把鱼盆送到买鱼人的面前,几乎凑到他的鼻尖上,“您看,怎么不是你亲手选的?多新鲜啊!”“是啊,在众多人眼皮底下,怎么能被调包呢?”一些围观的人不愿意耽误时间,急着想买到鱼。

众口一词,连要退换的买鱼人都怀疑自己判断错了。这时,那个女老板走过来,用手背擦擦额头上的汗,伸出右手,先用拇指和食指搛起鱼尾看看,然后又拨拨鱼头,正面看看,反面看看,最后,果断地对那个顾客说:“对不起,是调包了。您再另选一条鱼吧。”她转过头,狠狠地瞪了自己帮工一眼。

围观买鱼的人们大吃一惊,包括那位自以为替老板赚点便宜应该得到她赞许的瘦个子帮工。

女老板抿抿嘴嘴唇,一字一板地说:“我的鱼,我全都认识,这条鱼是刚刚死了的。我捞起来放在池子边,准备自己吃掉。

人们不由得仔细端详了一番这个女老板,发现她脸庞白净,眉毛清秀,眼睛亮丽,乌黑的卷发往后拢着,还束了朵花绢。虽然胸前系着黑厚的橡胶布围裙,却遮不住里面鲜艳靓丽的上衣和长裤的挺括。

那天,她十岁左右的儿子在一旁做作业。孩子在做作业时,目睹了一切买卖鱼的过程。他在作业本的一页上画了一朵大红花,递给做生意诚实、公道的母亲。

女老板见这样懂事、明辨是非的儿子,感到欣慰,情不自禁地冲着儿子微微地笑了。这笑是纯洁的、是一尘不染的……

退休散文7:苦恼

文/飞翔

我退休几年在家,不喜欢干家务,但喜欢读书、写作,妻子常说我是个懒汉,我对她笑着说:“你一个人勤快就行了,两个人勤快,我们的家务事就少了。”

每天起床后,妻子喜欢上集买菜,我不能叫她不干这件事吧!上集回家,她喜欢拖地,把家里卫生做一遍,我不能叫她休息,我去干这件事吧!午餐、晚餐需要一人下厨房烧菜、做饭,我去代替她吗?菜地浇水、施肥一个人干就行了,我何必取代妻子的位置?3口人吃饭,1个人干家务,按说担子不重。妻子也不说什么,可是我写到自己很少干家务事,许多读者看不惯,觉得我这样当丈夫不地道,是偷懒的表现。

我的乐趣不在干家务方面,而在学习、写作、摄影等方面。妻子的事我不愿意做,我的事妻子帮不上忙,我俩分工不同,各得其乐。我的这生活不干扰别人,别人也不应该嫉妒我的生活。其实我也是一个大忙人,每天虽然没出门打工,没给家里干活,但全身投入我的工作:阅读、整理笔记、写作人生故事。奋斗了一辈子,现在才是自己管住自己,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怎么不行啊?

在家里我完全不干家务是不可能的,只是比妻子来说相对少得多。妻子不能干的家务基本上是我干的。如管理电器、清理书籍、烧开水倒杂水、用洗衣机洗衣服、晾晒衣服收拾衣服、每餐洗碗等。

好多退休的人把时间用于旅游、抹牌、下棋、坐茶馆、去舞厅等地方,我把时间用于读书、思考、摄影、写作这个地方,怎么不好呢?

中国有句歇后语:“狗咬耗子——多管闲事!”确实有的读者看人看事喜爱凭自己的主观,丝毫不考虑对方的感受。

每个人具有一定的个性,每个人的生活大体按个性安排生活内容。我万万没想到自己退休后,选择了读书、写作受到一部分人的白眼。他们可以肆意歪曲事实,丑化我的形象,玷污我的名声,我为何要坐视不理,当一个有罪的囚犯?

有些人眼里把坐过监狱的人看成有胆识、有智慧的人,可把憨厚老实、对国家忠诚的人说成没有用。真假不分、公私不讲、好坏一样、贫富平等的是非观好像把我搞糊涂了。

苦恼出自不合理,苦恼出自歪理邪说,苦恼来自网络侠客。现实里我发现人与人喜欢彼此尊重、和睦相处,但网络上喜欢彼此炫耀、互相殴斗。不上网交流、写作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怪事!虚拟的网络给我有喜悦,也有烦恼;有美景,也有丑陋。

法制社会,我们的言行都要符合法律规定,凡是与国法相抵触的言行应是错误的言行。法律没有说,退休人员不做家务是懒汉行为吗?法律没有规定,文章出现几个错别字、用词出现一处或两处不当问题是写作水平低的表现吗?有些人对我有意见,就搜肠刮肚攻击我搞写作,故意找茬搞得我不愉快。我发现和谐社会存在许多不和谐因素呢!

如何赶走精神上的苦恼?我想一是多看日出;二是多看新闻;三是埋头读书;四是闻者足戒;五是勤奋写作。

我就不相信谈匠高过于写匠,说假话的比说真话的有市场,霸道的人比善良的人有朋友?

自信是前进的原动力。没有自信心的人休想干出一件对社会对人生有益的事。耕耘是丰收的基础,没有辛勤的耕耘就没有丰收的季节。

退休散文8:放下

文/路勇

李局到了退休年纪,从局里回到了家里,进入安度晚年的阶段。以前,李局家门庭若市;转眼,李局家门可罗雀。以前,别人一口一个“李局”喊得甜,现在“老李”、“老李”喊得欢,就连“李老”也成了稀罕的称呼。

老李整天都郁郁寡欢的样子,没有心思跟着老头们练太极,也不愿意陪老伴去跳广场舞。更多的时候,老李会待在自己宽敞的书房,有时奋笔疾书不知道写着什么,有时又可以发呆整整一个下午。

老伴劝老李,“多出去走走,别把自己憋坏了。”老李感叹道,“多怀念上班啊,这退休的日子真难熬。”老伴又去找自己的伙伴了,老李像关在笼中的鸟,渐渐地,忍耐不了清冷的时光。

后来,老李来到了熟悉的老禅寺,拜会了熟悉的老禅师。老李还是李局时,就时常来禅寺里静修,和老禅师有过不少的交流。老禅师微微含笑道,“李施主来了,看你眉心紧锁,仿佛愁云在胸。”

还是熟悉的老禅师,还是熟悉的那句“李施主”,可是老李却不再是曾经的心境。老禅师显然立即了然,“李施主,你正值退休之年,每日赏赏花、遛遛鸟,不愁吃不愁穿,儿女也成家立业,到底为何事而苦恼。”

在老禅师面前,老李道出了实话,“人走茶凉,我现在只是一个孤独的老头儿。”老禅师笑着说,“我送你两个字——放下,所谓放下即拥有。”纠缠了老李许久的困惑,转瞬就被老禅师的两个字给化解了。

佛语有云: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人生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旅行,不管我们的行程到达什么阶段,如果背负太多的心理负担,只会让我们疲累和紧张,从而无法从容地行走和呼吸。

放下纠缠,我们就会绕过一些不必要的痛苦;放下贪欲,我们就可以平和地面对暂时的不富足;放下权力,我们就可以低姿态地进入生活,又高姿态地面对自己。人生虚虚实实,没有永远的大权在握,也没有永远的拥戴,但是我们却可以适时潇洒地放下,换得实实在在的一份自在,一份人生至高境界的自在。

放下只是一个动作,拥有却是一种永恒。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