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差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出差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出差的文章1:火车跑得快

文/张承永

我还在北京出差,同事小刘就给我打电话:“什么时间回济南,给你接风!”“下午5点G21,6点32到济南西站,开车接我吧!”

下午,提前半小时,在北京工作的同学老薛把我送到了北京南站。挥手告别后,我顺利地登上高铁,准时到达济南西站。坐上小刘的车,到了不远处的一家酒店。一看表,7点过2分。开酒起菜,突然想起该给老薛打电话报个平安。

电话通了,“喂,老薛啊,我已经到济南了,刚坐下准备喝酒呢,你吃饭了吗?”电话里先传来一阵汽车喇叭声,然后才听到老薛的声音:“啊?你都开始喝酒了?还是火车跑得快啊,你400多公里都到了,我还堵在西三环呢……”

关于出差的文章2:稻香千万里

文/李贵平

去黑龙江出差前,妻子交一任务:替侄女小丽考察她新认识的的男友。小丽从小没了娘,妻子待她视如己出,听说她准备放弃成都的安逸日子远嫁东北,内心跳起坝坝舞。小丽是公认的美女,工作好收入高,倾慕者排起长队,她真要远嫁?我也疑惑。必须承认我是个俗人。

忙完公务,我乘高铁直奔五常市,也就是小丽男友工作的地方。金秋时节,一望无际的平原,比起我长期蜗居的成都平原,有种姚明将潘长江举在头顶玩耍的感觉。之前在飞机上俯瞰,广袤原野将集镇、村落东一块西一块分割。大片金黄色的稻田、玉米田、高粱田,与天上的白云动静相衬。这云朵,也不像我熟悉的川西北高原“堆压”在民居的周遭,而是棉絮般远游于蓝天之上,似乎在有意显摆东北平原的辽阔。

田野一派丰收景象,水稻的稻秆儿擎起饱满的穗儿,微风划过的稻浪犹如优美的五线谱, 一个个稻穗儿就是一个个跃动的音符。公路边,一对农民夫妇头戴长檐帽、脚穿筒靴在收割。男的头发灰白,犹如他身上的汗衫。女的在他后面一边打捆,一边捡拾落在地里的稻粒。男人说,要不是前两月经受了一场台风,大面积稻谷杆被吹倒,今年的水稻产量同样很高。

五常市,源于儒家“三纲五常”之仁、义、礼、智、信。清咸丰年间放荒开垦,陆续建立举仁、田义、崇礼、尚智、诚信五个甲社,遂将此地概称“五常堡”。五常有200多年大米种植史。当年清廷盛传慈禧“非黑龙江五常大米不吃”的说法。五常鸭稻米,更是中国大米中的极品。

妻子让我打听的小伙名叫乔府,在一家上市米业上班。我好不容易在稻田里找到他。这乔府二十七八岁,一米八出头,他身着红色工装,腰板挺直,浓眉下一双大眼既有神又温和。这当儿,乔府刚从田间用茅草搭建的鸭舍钻出来,说是做了些整饬。他头发有些蓬乱,裤腿儿裹满泥土。

从耕地、播种、施肥、除草、灌溉,到收割,乔府用汗水洗涤了农业大学高材生的书生气息,俊朗脸庞上亮晶晶的汗珠儿,映射出稻穗的光彩和土地的厚重。

晚饭时,乔府请我吃锅包肉、尖椒干豆腐、大棒骨、溜肉段、白肉血肠等正宗东北菜。米饭尤其好吃,清淡略甜,绵软略黏,芳香爽口,饭粒油性大,将一碗米饭倒进另一碗里,空碗内竟连一颗饭粒儿都挂不上。

酒足饭饱,我对小伙有了好感。话说前年盛夏,小丽去五大连池采风后,南经哈尔滨来到五常,看到原野上一块块青中泛黄的稻田,她临时起意不走了。那天上午,小丽身穿蓝色连衣裙,脚蹬白色休闲鞋,阳光把她的倩影映照在水田上,看上去犹如云中飘来的精灵。她听到一阵嘎嘎嘎的声音,低头看,十几只鸭子穿梭在密集的稻杆间。小丽还是头一回看到鸭儿在黑乎乎的庄稼地游来拱去。她兴冲冲举起相机,不料脚下一滑,栽进稻田,弄得满腿儿泥泞。正在放鸭养田的乔府早已注意到这个女孩,他跑过来扶起她,带去不远处的车间清洗,又找女同事借来干净的衣裙替她换上。

故事的结局有些老套,高大的东北小伙和娇俏的成都女孩在火红的季节来电了。小丽离开之前的晚上,他俩坐在稻田中央的观光亭偎依着,月色如水,清风吹来阵阵稻香,爱意在田野间漫漶。小丽回蓉后创作的获奖画作《鸭稻共作》,模拟梵高狂放的笔法,昭示她内心的丰收和喜悦。平畴、村庄、炊烟、稻田、麦浪,源源不断走进她的画框。

所有美丽的遇见都是一盏灯。这盏灯儿,轻易将天南地北的两颗心照亮,一如列维坦笔触下的白桦林,照亮整个俄罗斯巡回画派的岁月春秋。

蓝天下的金黄,见证了每张笑脸的安详怡然。盛开的稻花儿香气如兰,在季节的奔走中厚报于土地。回蓉后,我也将金黄色的愉悦传递给了妻子。她半信半疑:真这样啊?要不,咱俩去东北看看那个可爱的乔府,看看那片美丽的稻田吧。

稻谷飘香千万里,金风送爽,也送去我们遥远的祝福。

关于出差的文章3:我是西安人,我自豪

文/朱百平

那年出差南下广东,与一帮南国的朋友小聚。闲聊中他们问起我在西安的情况时,我如实相告。说不论是我家还是单位,都离明古城墙很近。推开临街窗户,就能清楚地看到古城墙和在城墙上观光的游客。就是离钟楼也不远,坐公交车不过两三站而已。闻听此言,一桌朋友大为惊叹,连声说这么说来,你和你的家人“好好幸福呀!”

一晃几年过去了。几年间,我时不时会想起南国朋友所说的话,并时不时地会反问自己,生活在西安这座城市,你幸福吗?生活在西安,能成为你骄傲的资本吗?为了探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任由思绪飞翔。飞啊飞啊,思绪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乡。

我是一个在乡下长大的孩子,和村里其他孩子一样,上趟县城尚且不易,更别说去省城了。那时村里几千号人,真正到过西安的人寥寥无几。没去过西安的人,却总爱听去过西安的人讲西安的故事。什么高耸入云的钟楼、庄重华丽的人民大厦,还有西安人的衣着,西安人的腔调,在西安见到的西洋景等,说起这些,讲述者一脸的自豪,倾听者一脸的羡慕。我那时尚小,常和一帮孩子夹在大人们中间听热闹。听大人们把西安市叫“西安省”。有人问你去哪儿,回说去省上,那就是去西安。正是大人们的讲述,使我们这些孩子知道了西安这座城市。在我们心目中,西安就是一个犹如天堂再好不过的所在。

后来我中学毕业参加了工作。从家到单位,西安是必经之地。这时的西安对于我来说,就如一个迷宫。在西安,我常常迷路。往往从百货商店这个门进,那个门出,就辨不出东南西北。看到西安宽阔的马路,漂亮的高楼,鳞次栉比的店铺,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成为西安人就好了。没想到没多久我果真进了西安,成了西安人。多年来,在西安娶妻生子,天天上班下班,生活一如既往,少有变化。在西安生活久了,也感觉不到西安的好处了。甚至有时在与朋友聊天时,还会拿西安同东南沿海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觉得西安落后,西安老土。西安就是一个北方的大县城,又脏又乱,让人爱不起来。

西安这个巨人,虽然时不时听到像我这样市民的抱怨,但她并不生气也不气馁,依然迈着自己坚实的步伐,自信地,一步紧似一步地追赶着东南沿海等发达城市的脚步。尤其是近十多年来,西安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作为西安人,亲眼见证了西安的发展和变化。在高新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等几大新区,就是地道的西安人也会迷路。因为几个月不来,就有数条平坦如镜的大道通车,就有若干幢高楼竣工。历史上曾经有“八水绕长安”之誉的西安,一段时间曾经缺水。现在汉城湖、未央湖、丰庆湖、雁鸣湖、广运潭、曲江南湖、芙蓉湖、兴庆湖、大明宫太液池、渭水湖等星罗棋布。未来,还要规划建设湖池15座。每逢雨过天晴,“悠然见南山”的美景屡屡再现。生态改善的同时,西安的城市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已成为国内最适合人居住的城市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定居生活。

西安的巨大变化,不但深深地影响着西安人的生活,也在悄然地改变着包括我在内的一些西安人对西安的看法。街头巷尾,称赞西安的人多了,抱怨西安的人少了。更多的人为自己是西安人而自豪,因为别的城市有的,如地铁、轻轨、繁华大街、森林般耸立的高楼大厦等,西安也有了。为自己是西安人而骄傲,因为别的城市没有的,如以兵马俑、古城墙、大雁塔等为标志的数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西安也有。

衷心地为西安祝福,因为我是幸福的西安人。

关于出差的文章4:麻梨之忧

文/朱坤宁

出差北京,去前门外的大栅栏游玩,偶然见到一个卖木质工艺品的小店,里边玲琅满目,全是自己没有见过的木质工艺品,有烟斗、有乌龟、有木球、还有各式各样的把玩件,其花纹别具特色,光彩迷人,让人爱不释手。我仔细看了看,这木头既不是黄花梨,也不是红酸枝,更不是沉香紫檀类,确实没有见过,最后问店主是什么,他说是燕山一带产的麻梨木。因为对文玩素有兴趣,所以左挑右捡,选择了一个“老鼠拉钱袋”的手把件,光滑细腻,纹路清晰,精雕细琢,满花满工,拿在掌心刚好盈盈一握,所以颇为得意。

回去后,我上网查了查,麻梨木学名叫小叶鼠李,也就是北京人俗称的麻梨子疙瘩。百度介绍,它是一种落叶乔木,生长于北方风化岩山区的石缝中,树一般高2至5米,耐寒,生长极慢,质地坚硬,色泽温润,极耐火烧,落水即沉,且无杂味。尤其是它的瘤状根部,坚如磐石,具有天然图案花纹,经细心打磨抛光后,色泽红润,花纹清晰,图案各异,光彩异常,因此经常被当地人选为制作烟斗和手工艺品的材料。但是由于生长环境恶劣,自然条件恶劣,多数内部常出现中空,砂眼,甚至夹杂石块,所以出材率极低。也因为其密度极高,“木性”很大,采回后必须阴干数年后才能开料制斗,所以原料急缺,能找到一块满意的根瘤实属不易。

拗不过自己的好奇心,于是隔几天又去了潘家园,去寻觅好的麻梨雕件。

甭说果真还找到了几家,地摊上摆着,有各种雕件,还有原根,树根上还带着泥土石块,湿漉漉的。一问才知道,是从山上刚挖回来的,于是又问,山上允许挖么?摊主答,他只是负责收购倒卖,农村有专门上山采挖的,很辛苦,用洋镐、凿子、斧头、锯子等工具一点一点从岩石缝隙里抠出来,宝贝一样拿到山下,私下倒卖,现在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民间市场,有时一块好根也能卖到近千元,所以就连外地游客也时常加入了挖根的队伍呢。他神秘地言道,挖麻梨还不算危险,挖崖柏的根才是最危险的,有时要拴上绳索,吊在悬崖峭壁上挖掘,所以崖柏的工艺品更值钱。我听后脊梁骨一冷,原来小小的麻梨疙瘩和崖柏背后还藏着这么多的秘密。因为我知道,崖柏是极危物种,被誉为“植物活化石”,是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濒临灭绝。

我是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听了这番话,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般难受。想一想快被挖空的贫瘠的山峦,想一想将被挖完的珍惜物种,想一想这些疯狂无度的攫取掠夺,真是揪心地疼痛,再也没有购买麻梨木雕的欲望。

人呐!有时候真要为自己的一点贪念和私欲而反省!想一想几乎采光的发菜、虫草、野参、雪莲,想一想那些被破坏的支离破碎的雪山草原,我们真应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而羞愧。

莫要说麻梨木不是国家野生保护植物,休要说麻梨疙瘩究竟有多么值钱,更不需说麻梨工艺有多么漂亮,这些都不能作为破坏环境的理由,都无法成为满足人们收藏私欲的借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不节,则常不足。”其喻意不言而明,人类要想在未来的世纪里与大自然和睦共处,共生共荣,就应该珍惜每一项来之不易的资源,切莫以为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大肆浪费,因为自然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最终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为了保护鲨鱼,姚明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

为了保护麻梨,我想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挖掘。

关于出差的文章5:与儿相见、幸福快乐

上周四出差,前往儿子所在学校城市,想着要能见到儿子了,心里是既高兴又有些隐隐的担忧,不知道儿子可愿意接见我这个老妈!

临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衡量来衡量去,最后还是决定再冒一次风险,去美发厅把头发染一下!希望去儿子学校见儿子时,能显得年轻些,当然漂亮些更好!

染发过敏一直困扰我几十年,高中给儿子开家长会都一直是花白着头发去的,整齐大方却总是在头发上有些失意,总觉得有些愧疚。现如今的孩子们,都会在私底下暗暗的比家长整体感觉如何的!如今有防过敏的染发剂了,咱也就收拾利落点吧,再不能用一个老太婆的颜面出现在儿子同学面前了,当然也让儿子看看,妈妈仍然生活的很好很快乐!

周五晚上,几个朋友说到省城得逛街转转,我说,那去光谷吧,心里有小九九呢——那离儿子学校近些的!

朋友并不熟悉路程,边开车副驾上的人边问路!我就忙活着给儿子发短信,告知他我来了,什么时候给他打电话方便!儿很快回信:就现在吧!我告诫所有人,都小声点啊,我可是要跟儿子通电话呢!

电话共打了十几分钟,我告诉儿,周六晚上我要去学校,请他给我先找个宾馆。儿却说,学校附近既没有好吃的,也没有好宾馆。我听了心里哇凉哇凉的啊,看来儿子是不欢迎我去学校呢啊!?我就跟他说:周六下午到周日中午后这段时间内,我是孤独一人的,而且必须要见他,请他先考虑一下,怎么安排我!等我周六上午忙完了,就给他打电话,告知我安排情况!

周六快到中午时,看到会议可提前结束,就先给儿发了条短信:我中午就没事了,你怎么安排我的呢?儿很快回信:去光谷吧,逛街吃饭!

会议一结束,我就跟所有人告别,马上脱离他们的行动范围,给儿打电话,约好见面地点(好在周五晚上去过光谷,知道大致方位了),然后直奔光谷而去。

马上就到约见地点,接到儿短信:我已经到了!我回马上到!并紧赶慢赶两步,看到儿子在东张西望的找我呢。心里一喜,喊了他一声,他马上迎上我!儿看起来很健康,一件全毛衬衣里穿着件短袖,跟我穿着羽绒服相差太悬殊(主要是咱老了怕冷了!)。

正是中午时分,在一个很不错的餐厅坐下来,由儿自己点餐,好好给他补一下!环境好,吃的好,聊的愉快,时间不觉得过去近2小时。

儿子十一放假写的征文获得三等奖,拿到0.2的加分,在得知只有6人获奖后,我忙表示赞美表扬;他参加了街舞社团,活动比较多;在运动会上,他们班的一个集体项目获得好成绩;他的寝室桌子重新摆放了,地方显得大一些,室友们一起参加了学校寝室环境布置设计大赛,正在进行中;他参加歌咏比赛没有进入决赛;他报名参加了“风采大赛”,还没有开始进行;他没有竞选成功班干部;他英语数学学起来还行,化学比较吃力;他现在越来越能吃,花费比较多了;他们寝室楼没有限电要求;他们图书馆上网很慢;他们没有进行期中考试,刚结业了一门“军事理论”……

从见到儿子那一刻起,来之前的所有顾虑都打消了。吃过饭,就挽着儿子逛街,看到啥都想给他买,儿子在买了一件衣服、一条裤子后说,不要了,足够了。

儿子说,明天逛书店吧,我还想买些书看看,今晚我就陪你在光谷住好了,省的跑来跑去的太麻烦。很开心,一起去找了个很不错的宾馆,电视电脑齐全,儿一看也高兴了,上网看了会篮球比赛节目,暂时休息一会儿,我们就又出门吃饭,闲逛!

周日的上午是在书店度过的,有时我跟儿子在一个区寻觅书籍,轻声聊聊书里的内容;有时我俩交换一下想法,各在一区看自己喜欢的书籍;时间久了,会抬头四下观望一下,相互寻找对方的影子,当两人眼睛对上后,就是相视一笑,表明我在此然后继续低头看书!

拍下一些书皮照片,准备网上购买,然后抱起几本书走出书店,静静的体会儿子就在身边的感觉,心底里透出静怡祥和。

在一个环境优美的酒店吃完饭,儿子把我送到了车站,上车的一瞬间,回头与儿子对望挥挥手告别,依依不舍的目光停留在儿子身上,车渐行渐远,儿子在眼中倒退着直至看不见。

今天是感恩节,谨以此篇博文,感谢儿子在这短短的24小时,带给我的无限幸福和快乐!

也祝福天下所有人,感恩节快乐!

关于出差的文章6:花椒,如此多娇

文/李军

出差成都,虽然是摄氏三四度气温,可阴寒湿凉还是让我们冷到骨头里。于是去吃火锅。红彤彤的辣椒一串串的花椒在油锅里沸腾翻滚。吃一口,鲜香麻辣直冲脑门,口腔里忽然一片温暖,热火感便充盈全身,暖了胃暖了心。外面湿冷到骨头的感觉顿时消失无踪,终于知道成都人爱吃花椒辣椒的原因了。

于是想起跟花椒的往事。孩子爷爷去世后大半年,乡下院子便无人居住,杂草丛生。我利用周末去除草,很快就是一堆小山。其他都很顺利,就是一带刺灌木,叶子是对生卵形,叶缘有细裂齿,主杆虽只有手臂粗,可是根系发达,无法根除,无奈下喊来老公,老公也没能挖掉深深扎入地下的根,又喊来他邻居发小忙乎了半天,才把这棵奇怪灌木的主杆和底下的长茎挖掉。

出于好奇,我把这棵灌木叶子发到植物群,群友们炸了窝,一致认为挖掉的是棵花椒树,我当时有过花椒的怀疑,可是江南怎么会有花椒树?当我揉碎叶子并看见树梢头几颗小小的果实,只能喃喃自语,原来真是花椒?那里老公的发小一听着急,脸色都快变了,说不会吧,老爷子在世,听说谁送过他一棵花椒苗,然后种下了,不会才把你家老爷子生前种的花椒给挖了?我心里一哆嗦,只能色厉内荏说,这花椒树可是你俩挖的!不是我动手的啊,爷爷你晚上找不到花椒树就找他俩吧!

花椒叶的形象从此在我心里烙下久久深深的印记。

生活里,花椒是芸香科的落叶灌木,是火锅里沸腾的麻辣主角,是我们俗世柴米油盐里最常见的调料。

在远古的时代,花椒是很神奇的植物。两千五百多年的郊外荒野,爱情像枝头的花椒果一样火红热烈,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对着心爱的姑娘说:视尔如荍,贻我握椒。亲爱的姑娘你像锦葵一样粉面如花,请把手里的花椒就送给我吧!什么?花椒?对,不是玫瑰巧克力,是花椒,在《诗经》里,花椒是年轻男女爱情的信物。

远古时花椒成活率很低,物以稀为贵,除了花椒酿酒,还有新用途,跟香草一样,用来祭祀祖先与神灵。所以屈原在《楚辞》中敬事天神,就是“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花椒因为稀罕,甚至比那些香草地位还要高。

古代宫斗剧看多了,都知道后宫住的地方叫“椒房”“椒殿”或 “椒宫”,据说因为花椒性温,对于宫寒不孕有疗效,而且花椒多籽,讨个口彩,暗喻多子多福。有一年处暑时节去太行山区,山里正是花椒成熟的时候,漫山遍野的花椒果实映红了山间,到处都是浓浓的花椒味,连公交车、厕所、宾馆都是富有冲击力的椒味,忽然就同情起古代后宫的皇后嫔妃们,为了养个娃,天天住这么重口味的地方,也真是拼啊!

花椒走上餐桌估计全是偶然,让舌尖带了酥麻感觉的花椒,甚至还有点毒性,不过花椒成功从小资小众转型到大众普通,据说最早记载花椒食谱的是《齐民要术》有一道“花椒脯腊”,大概类似我们今天的烧烤?后来花椒走进厨房,与辣椒完美搭档,成为享誉全球的麻辣“双娇”组合,从情意绵绵的爱情信物成了厨房最重头的调味品。

混沌的远古,花椒从《诗经》年轻男女的吟唱里走来,那时候,你爱他,柔夷轻扬,送他一把花椒,便美丽了整个时光;今天,花椒从沸腾的通红火锅里漂浮上来,那些山盟海誓那些缱绻深情,来来来,再扔一把花椒,让你们的爱情跟浓郁的麻辣鲜香一样,跟你们额头冒出的滋滋汗珠一样,热烈浓情,也一样美丽我们现代的时光。

关于出差的文章7:至台出差

把每一次的返台都似为你的出差,一年多以来,第一天送你到机场,在那刹那间的相拥,我不敢流泪,怕你难过,我笑着转身离开,头不敢回,怕你看到我的流泪。原来送机是那么的难过,原来那时才知道你的离开,想似出差,可是是分别,一别有是二十几天乃至一个月之久。原来送机心情是那么沉重,一切是不舍……心随你而去!

亲爱的,每一次次的讯息或电话都证明我们是那么地心有灵犀,每一次次的感应是那么地通,我学会坚强及承受,我学会坚持与容忍,我学会……!

此时我不想却在想,在想此时的你是不是正在与朋友吃饭,聊天,谈事,此时的你心里却挂念着我,挂念着我是不是在想你什么,挂念着能否早点回宿舍给心爱的我打电话,以此来证明我的不要乱想!

此时我不想乱想,也没有乱想,我想睡觉,我想关机,给你足够时间与空间,因为我不想多想什么,也不想说不给你空间与时间,因为那不是我,我只是一个简单的我,可是你怕我想多啦。

有事你就忙,有话你就多说,你不是有太多的不舍嘛,因为此时的我心很平静,所以很想关机,但怕亲爱的你多想我的多想,呵呵,多想好烦!!!

不是我不相信,而是我很相信我们的感情,别人都是如此说我们夫妻感情太好,时有像朋友,时而像恋人,时而像知已,时而像战友,时而像爱人,时而像……太多角色在我们间转换着,因为爱所以爱,因为爱才会让你在1月7日晚那么地流泪,我知道你很爱很爱我,你知道我爱你。老公,无论将来你生病,贫穷与否,我们都不离不弃,我爱你!!!!!!

祝2012的坚持。辛苦必有收获,2012将是你的丰收年,2012你脚踩龙云,头顶龙彩,身缠龙气,2012我们一起前进,一起奔跑,一起辛苦,一起笑!!!!!!!!!!!!

老公,加油!!!!!!!!等你!!!!!!!

关于出差的文章8:蒸炒之间

文/史浩盛

朋友去我家乡出差数月,归来后,对乡村饭菜赞不绝口。最让他惊叹的,是农家餐桌上的金针菜和莜面。那种美妙的口感和味道,是他从未体验过的。而这两样,又是他平日里常吃的。

朋友动情地描述着,时不时还挥舞一下手臂,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说到最后,他疑惑地问我:以前在超市买的,难道是假货?我不由一笑。随后,向他解释了其中缘由。

金针菜,是植物的花蕾干制品。因花蕾形似金针,俗称金针菜;又因花色金黄,得名黄花菜。家乡人采摘金针菜,总是在花儿欲放未放时。此时花蕾能量充沛,蓄势待发,品质最佳。采摘后,先上蒸笼蒸至熟透,再一条条捋直,摆放晾干,便是成品。

饱满结实的花蕾,在蒸熟之后,变得像水草一样纤细柔软。这样的加工方式,无疑会降低产量。家乡人只是自己食用,或馈赠亲友,因而从不计算产出。而作为商品,就需要精打细算。超市卖的金针菜,大多蒸得不够充分,有些干脆省略了蒸的过程,采摘后直接烘干装袋。因此,手感上,没有家乡金针菜的柔韧和弹性;口感上,也离家乡金针菜的鲜嫩爽滑差了一截。

莜面,是莜麦加工而成的面粉。从收获莜麦到吃到莜面,有“三生三熟”之说:收割莜麦,脱粒,此时莜麦是生的,谓之“一生”;把莜麦倒入大铁锅,文火慢炒,炒至麦粒略带焦黄,莜麦那种带有山野气息的浓香,便张扬地飘荡开来,此时莜麦已炒熟,谓之“一熟”;炒好的莜面,磨成面粉,此时又成了生的,谓之“二生”;和面时,需用滚烫的开水,面被开水烫熟,谓之“二熟”;和好的面团,或搓抿成莜面鱼鱼,或推卷成莜面窝窝,此时还是生的,谓之“三生”;鱼鱼或窝窝放入蒸锅,蒸熟后,即可食用,谓之“三熟”。

“三生三熟”中,炒莜麦最辛苦。脱粒后,难免还有少量麦芒。炒莜麦时,随着不停地翻动,细小而刺人的麦芒漫天飞扬。戴上口罩捂住口鼻,却挡不住麦芒往眉毛上落,往眼睛里钻,往皮肤上扎。很辛苦,却也很重要,莜麦炒过后,磨成的莜面才会香。市场上销售的莜面,往往忽略了炒的程序。因而,厨艺再高,也做不出家乡莜面的味道来。

蒸的过程,改变了金针菜的硬度和脆性,除去了青涩的口感,使其变得柔嫩,富有弹性,蕴含清香,具有了更好的品性;炒的过程,激发了莜麦自身的能量,使其独特而醇厚的香味,得以发挥。

经历过蒸与炒的金针菜和莜面,都是幸运的。蒸炒之间,它们超越了同类。物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关于出差的文章9:门外

文/江野

父亲刚出差回家,就有客户打电话来说想请父母到馆子吃顿饭。

父亲有个习惯,只要我这个宝贝儿子在家,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总要把我带上。可这回我打心眼里就不愿去。除了我已20出头,老大不小了以外,还有一个3口人都知晓的原因。

“爸,我不去了!”

“为什么?”爸明知故问。

“我……我有事……”

爸那肯听我分说,抓住我的衣服就往外拽。这是老爸的脾气。

驱车去馆子的路上,我的心情跟车外的天气差不多:铅板似的云层,外加稀稀沥沥的小雨。

客户是个40多岁的胖男人,腆着个大肚子。胖男人的话很多,不过,内容无外乎一个,就是想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求我父亲的公司能进他们厂子的成药。我爸是单位的采购员。可那天,事有不巧,他和老爸的酒喝了还不到20分钟,馆子里呼呼啦啦就进来了一大帮子人,很快知道,这些人正好是父亲原单位的男女同事。

同事们发现了父亲,不由分说,西哩哗啦就把我们拉到了那个大圆桌子旁。

胖子见状,也只有向我老爸就此告别的份了。

“赵建国,你这次出差没能参加曙光厂建厂40周年活动,你肯定会遗憾终生!”一个阿姨的大嗓门。

我爸不屑地说:“有这么严重吗?不至于吧!”

阿姨说:“不信你瞧电视!”

原来,乱哄哄十几桌子人前的大彩电里正放着碟像呢!

画面上是个大水库,水库的山坡上履盖着绿草,水库的水碧波荡漾着,山坡上的人们正满怀豪情地在唱着歌,指挥正是身旁的这位阿姨。

“身在大山望北京,学工想念毛泽东,战斗时想你有方向,黑夜里想你心里明……”

摄影师的水平不低,好些叔叔阿姨流泪的镜头他都扑捉到了,泪花在阳光下闪闪烁烁的,映得画面既悲壮又美。

爸爸说,这是他们在三线厂时,学工排排长改编的一首歌,那时他们经常唱;爸爸又说,这个水库是他们常用汽油桶拉水的地方。水库距他们住的油毛毡棚有两三公里呢!

接着饭馆里飞起了现场叔叔阿姨们的歌声:“战斗时想你有方向,黑夜里想你心里明……”

看来,他们都很怀念那段大山里的战斗生活,个个唱得都激情似火。

禁不住,我和妈妈竟然也跟着他(她)们哼了起来。

画面上切出了一个油毛毡棚。那位阿姨说,曙光厂搬省城后,那里成了一家民营厂,这排油毛毡棚加固后做了这个厂的仓库。爸爸说,原来有4长排油毛毡棚,是他们厂四个学工排学工的宿舍。

录像里又出现了叔叔阿姨们的身影,他们坐在棚子后边的野草地上,有人在朗读据说是当年三排长的一篇发言稿(三排长有事来不了):“……青年时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我们正是把这最美好的时光,还有我们的激情、汗水和热血献给了那片大地……此时此刻,我怎能不想起,去铁路边运砖,风雨中大卡车上的我们;又怎能不想起我们夜以继日盖厂房、装设备的战斗;又怎能不想起,我们在大山里的友情、困难、欢乐和风雨中的歌声……”

有泪水再一次从他们已青春不再的脸庞滑落……

老爸对我说,4个学工排的排长都是分来的大学生,同他们一起分来的男女大学生有一百多名,还有一批老厂来的职工,爸爸和阿姨他们400多人是从省城和一个专城初中学生中招来的学工,再加百多号的复转军人,组成了这个军工厂。爸爸说,当时很艰苦,住草棚睡通铺;一切的物质用品都要从山外拉进来;晚上生了急病要步行几里野狼出没的山路到设在农村的卫生室去看。

老爸说,拉砖的地方在很远的铁路边上,运砖时常常遇上狂风暴雨。“你瞧,那就是当年运砖的地方!”老爸激动地喊了一声。

屏幕上闪过铁路后,一座烈士陵园的画面进入我们的眼球。老爸说,上世纪60年代初修铁路牺牲了很多战土,他们就长眠在那里,运砖时爸爸他们常去陵园澹仰。

“虽然艰苦、劳累,但我们个个都很欢乐,心里充满了无限豪情。”爸爸这样对我说。

阿姨对我妈妈说:“40年过去了,工厂也搬到了省城,可那里是我们无法忘怀的地方,我们的青春、汗水和热血留在了那里。工厂虽因军品下马而倒闭了,我们还是自发地举办了这次纪念活动。有个癌症患者身体太弱,我们建议她不要去了,可她还是挣扎着爬上了汽车……”

我工大毕业后找工作很困难,不是人家不要,就是我不喜欢,前久找了家又脏又累的建筑公司,他们倒是很欢迎我,可我仍很排斥。而清闲的工作又找不到,这久我心里……

此时的我,心里突然有一股热流在开始涌动……

会餐结束了,我随父母走出门外,门外的行道树被雨水冲浇得一片新绿,上方的云隙后边是可爱的兰。

天晴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