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温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高温的散文(精选5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高温的散文1:悠悠水车

文/李永明

冒着连续高温的炙烤,为了避暑纳凉,弥补一下亏欠多年的亲情友情,也给心灵一个清凉宁谧之地,周末的一天,趁着清晨的凉风,我一个人静悄悄地回到了故乡的土地。

我出生在农村,在城区工作了几十年,但对乡村生活依然眷恋,对故乡的人和事情有独钟。记得三十年前,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 ,我们全家携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家具,坐在一台轰隆鸣响的大型拖拉机车厢里。剧烈颠簸着的转折命运,停靠在了富家河上游的二里粮站,这是一栋土木结构的工房,里面的大小房间码满了袋装的白米细面,还有一个个菜油桶露天码放在粮站里,这里是父亲平反后的一个工作地点。

门前流淌一溪碧水,屋后横卧数架青山。一棵古老高大的樟树耸立在屋檐旁几丈开外,犹如一把巨大的伞盖,为伞下破落的粮站遮风挡雨、掩蔽骄阳。有了这棵树,便有了我孩提时代的快乐和记忆:浓荫下,闲看圈圈点点阳光的跳跃;竹铺上,卧数深邃夜空星辰的闪烁;草丛里,席地而坐,听流水声声,享受凉风习习。

粮站的四周被嵯峨的大山包围,草木葱茏,风景优美,中间是一个平地,旁边是一条溪水潺潺的小河,进入上游就是有名的八一水库地界了。

多少次,狂风席卷草房,洞穿屋顶,甚至将整个屋顶掀至屋后菜园,日后联想及此,便能深刻领悟杜甫感伤“茅屋为秋风所破”的痛苦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多少次,夜深人静,面对昏暗的油灯,我独自思考着诸葛茅庐、杜甫草堂的人生价值,感受着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励志意义,似乎若有所获;多少次,劳作归来,捧书攻读,感受着陶渊明“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豁达胸襟和田园情怀。有了这些直观感受,我对生活的真谛有了初步的探索。

八一水库,是故乡一方亮丽的风景。这座水库修建于1958年,四周群山环抱,是一处天然的盆地,只有一个极狭的山口。于是,一道雄伟的堤坝横空出世,一片高峡平湖从天而降,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故乡的土地上。这是人海战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杰作,又何尝不是中国梦的家园篇章呢?有了这座水库,从此便有潺潺溪水流歌,也才有了灌区人民的幸福流长。

1974年,是安康历史上干旱非常严重的一年,一切关于水和水库的故事在我八岁的记忆库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象……

记不清有多少池塘露底,记不清有多少稻田开坼,记不清有多少禾苗枯黄,记不清有多少人为生活用水而奔走田野,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为淋菜而寻流溯源,但永远记得八一水库诱人的浅水清波,永远记得水边车水的动人情景。

水车,这是故乡对它的形象的称谓。史书上称之为翻车,是一种古老的灌溉工具,从唐朝问世至今,演绎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动人故事。这种古老的工具是清一色的木质构造,一个长长的水槽里,一串长长的车页像一条蜿蜒的水龙游走在上下两层,由前后两个木制齿轮带动着,哗哗的流水便被牵引着流进田间。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活了农村经济,到处欢唱的都是机械化的歌声,古老的水车一下子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寻觅于陈旧的老屋,走进农耕老物件展览馆,还偶尔能够见到它的身影。它分为手摇和脚踏两种。手摇的俗称“手拐子”,比较小巧简便,由一人操作,水量较小;脚踏的分别由两至三人操作,俗称“二人台”或“三人台”,车前还有一个坐架,这就是水车的操作台。车水时,用脚踏动轴轮上的锤状“踏脚”,带动车页,水就汩汩地流到了高处。脚踏水车水量大,豪迈大气,男人们更愿意借助它显示自己的魅力和本色。

脚踏水车就是一方风俗。每当田间干旱时,这些田园壮士便背着水车,将坐架安放在田边修整好的平台上,水车尾置于水中。然后脱掉衣服,赤膊上阵,不穿内裤,坐在抹过水的“坐扁担”上,就一步一踏地摇出了碧水欢歌,摇出了春华秋实。哦,对了,可别骂。别以为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半裸车水方式是乡野村夫的放荡不羁,这恰恰是人与天地合的惬意。唯有如此,一天下来,这些汉子们才不至于皮开腚绽。为了避免尴尬,乡村里曾有一种传说,传说姑娘们是不能靠近水车的,不然,水车就车不上水来。其实,这是一种含蓄的避讳,久而久之,传说渲染的车水风俗便笼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那些抗旱的日子里,八一水库里展现出更加热闹紧张的风情画卷。因为战线长,支渠斗渠长藤结瓜,上游水丰灌溉方便,下游用水紧张,有的村民就把三、四级水车组成梯次水车群,方能把清凉透彻的水抽向高岸的水田里灌溉稻谷。这个时候,一声“啊嗬”或许就成为他们的信号。有时是最高处的水车在“啊嗬”声中紧急发力,竟能把底下几级水车积聚在蓄水池中的水抽干;有时是最低处的水车暗中使劲,加快脚步,竟能让上面的水车因水量过深而被活活汆死。于是,胜利的笑声在快乐中传递。

更多的时候是互不示弱,只见“啊嗬”喧天,悠长不绝,宛如高岸猿啼。近前一看,只见脚影晃动,水花四溅,一片薄雾飞扬。水车出口处,水流湍急,宛如峡谷激流。

一阵紧张的较量之后,齐齐放松,仿佛激流进入宽阔平静的水面,悠扬的山歌便如渔舟唱晚,娴静恬淡的田园乐趣让水面的游鱼陶醉其中,这个地方就成了世外桃源的一隅。

夜幕降临,水车归来。我又在学堂屋的樟树底下目睹水车的风采。身经鏖战之后,水车不免遍体鳞伤。此时,会有一双神奇的手为水车接骨疗伤,这就是我的刘叔。他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班门之后,各种木工工艺无不精通,修理农具自然也是他的绝活。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有一幅永远清晰的画面:天空瓦蓝瓦蓝的,月亮的清辉洒满人间,地面如同白昼,这是夜空对我刘叔和水车的特别眷顾。在这个画面里,我陪伴着父亲,演绎着杜牧的诗境。时而舞动着轻盈小扇扑打流萤,时而卧看天街夜色,又一边随意地看着刘叔巧手修车。

不知不觉中,水车印象更加细致入微。水车就是一件工艺品,它做工精细,用料考究。水车不能渗水,连接处必须严丝合缝;槽板、车页需用樟木,因为樟木轻巧、不易腐朽;页骨需用耐磨的槠木;连接页骨的木销需用桎木;轮轴需用檀木……我的心头永远有着水车印象,我的心头永远铭记着水车歌谣,我的心灵深处永远流淌着水车恋歌。

时光荏苒,我在水车情思里长大,放飞,归来。

曾经,我与恋人漫步于八一水库,林涛在歌唱,清风在微笑,水面泛起涟漪,心头却会涌起一丝遗憾:何不漂来一叶扁舟?因为,我愿效仿范蠡,携着心中的西施,泛舟丰美水库,去聆听水车情歌。

多少次回归故里,我总爱站在八一水库的堤坝之上,忘情地欣赏着它的美貌。青山倒映在它宽广的怀里,片片绿意摇曳生姿,水波荡漾中更添了无穷的生命活力。蓝天白云铺在水底,水天一色,给清澈的湖水镶上了更广阔的背景。不时有白鹭飞过,宛如白帆点点,点缀在水面上。水中小岛苍翠得格外惹眼,群山起舞,林涛阵阵,这是多声部的合唱在赞美它的秀丽。清风拂过水面,为它暗送秋波,它便更加温柔妩媚。

凭堤远眺,总能看到绿色的海洋、金色的海洋,稻浪翻滚,一片丰收景色,我久久不愿离去。恍惚之中,也仿佛总能听到水车歌谣飘荡在水面,飘荡在田野,定格为永久的农耕记忆。

关于高温的散文2:母亲的“梅干菜与扣肉”

文/东山峰人88

炙热的高温依然倔强的肆虐在夏末而迟迟不肯退却,昨夜风疏雨骤,浓睡后气温骤然降到26度,皮肤立刻嗅到了秋的味道,于是,情绪变得不再秃废起来。

人生,也许就是一场繁芜,一世轮回,一怀禅意,有的人只能擦肩而过,有的事却可以蓦然回首久久难以忘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其中的滋味,交错的光影,倒映我一生的缱绻年华,不论,是上山下乡、招工回城、或事业、情感、生活的琐碎,风起风落,虽然每一段行程也很无奈,但绕过幽曲的缠绕,我依在人生的流转处已自安好。并且坦然的做个有温度的素人。

今天,吃完中饭,微醉的我独自坐在宽敞的凉台上好不惬意地欣赏着自家种植的几十盆花卉,脑子里还在品砸着中餐那碗自己做的梅干菜蒸扣肉的滋味。满满一碗扣肉浸透着梅干菜的香味,梅干菜又被肉汁和油渗透着相互发挥它们最得意的精华,一碗梅干菜蒸扣肉蒸端上桌来,爱人就直呼;‘这肯定好恰’。它外形美观,油光平展、黑里透红,颜色鲜亮,油香扑鼻,我岳母娘吃得说;‘味道真好’不塞牙、不腻口,甚至连外孙女的小饭碗里也‘逮’完了两大块扣肉,最后吃得过碗底朝天,真可谓齿颊留香。能在中年里大家还会如此的对梅干菜蒸肉感兴趣,足见梅干菜蒸扣肉的魅力所在。

其实,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食物就是最好的感情表达。所以啊,食物从来都是最完美的人生譬喻。吃是汉语中最活跃的动词,也是最有抒情能力的词汇。

浸润于绵长岁月里的记忆与‘吃’总是常常的重叠。几十年了,我们都是在生活中寻找那些失去的记忆,一种走过,是无声岁月的真实痕迹。打开就是一副早已落下帷幕的物资匮乏的年代记忆,但记录的却是一帧历史的淡墨水彩的长卷,唯有哪些生活的酸楚和琐碎是缠绕心头的清幽辽远。惟愿不辜负,不蹉跎,只将光阴细细雕琢成清欢的模样。

梅干菜长沙又叫酸干菜,过去商场菜店里都有买,小时候我们都叫做‘唯一干菜笋’。它是一包包的,分大包小包,可做汤,可蒸肉吃,吃来吃去它的味道我总感觉还是没有母亲自己做的梅干菜好吃。

那个年代,想要吃肉只有在特殊的日子里母亲才会让一本梅干菜蒸肉的菜谱来唤醒我们姊妹那沉睡的胃。生活的矛盾就在于此。尽管意识里特别想要吃肉,但是,处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不是你想吃就能有肉吃的。但是、身体和嘴却很诚实,当胃缺油水时,肚子里‘叽咕叽咕’的叫声会使你有种饿得发慌、发昏的感觉,‘过苦日子’‘知青’年代就是饥饿照耀下的人生百态。

在少年、青年直至二十岁以前,我的胃口遭遇了缺食少肉少油水的人生滑铁卢!不敢去触碰那一片属于自己胃口的视觉盛筵!而将肚皮推进绝望饥饿的深渊。

饥饿之下,一个月才半斤油,几两肉。日常生活所需的票证就更加多了;什么粮票、布票、肉票等数不清的票证,五花八门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当胃口恋上梅干菜扣肉时,香浓的爱意便沉浸在扣肉的丝滑里,一切却又因那种年代而被命运阻隔。它藏着那一代人的酸甜苦辣,少了一份年少的几许甜腻,断了馋性千娇中的美味佳肴里最后几丝人间烟火。

梅干菜扣肉诱惑的风暴,最早是从母亲一手厨艺中吹来的。片段是从后面厨房锅碗瓢盆、案板上切肉的声音开始,力道由重到轻,以致后来像一首催眠曲,催来了童年,催来了少年的味蕾,我的过往便开始在味觉里熠熠生辉。

我还是瞧见了母亲对它的制作方法;一块约八两重长方形五花肉,放入锅中,加入葱,姜,干辣椒,八角,香叶,料酒煮20分钟,用筷子能戳进肉皮后捞起,然后,晾干,再后把煮熟的肉整个摸上甜酒汁、酱油放置油中锅烹炸,至肉皮起酥后又放回锅中再煮,至肉皮鼓起一层层泡便可。

然后捞起,将半成品肉切成粗片扣在碗底,少许放点盐,再把泡发好的梅干菜撒满肉上放入锅中蒸到肉质软烂,出锅后用盘碟接住菜碗反倒入盘碟上,一碗香喷喷的干菜扣肉出锅了。它色泽红亮,肉质酥烂,轻轻咬上一口,又脆又嫩,肥而不腻,满口留香,别有一番味道,横扫了我的五脏六腑,令我口水直流三千尺。

其实,人一生中,吃就是命,吃也是天,吃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歌可泣的行为。所以一切胃都不怕平凡,而且味蕾的欲望更不能平凡,因为胃口会扫荡任何美食来延长自己生命的永恒寄托。

冬去春来,没有一本菜谱,能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那个年代,能大快朵颐母亲做的‘梅干菜扣肉’是可想而不可求的事,而恰恰是想吃‘肉’的愿望却回肠荡气的折磨了我整个的童年、少年和青年的胃。

母亲从民国走来,美貌却从未输给过时光。但母爱万能的神话却在现实社会的陷阱中常常败给了物资生活的匮乏。儿时的虚构中,妈妈应该是‘超人’总会想方设法摆弄珍馐美味的食品,来满足儿女们的胃口。因此,她不得不想尽办法从商店、菜摊上,各个渠道里,

在饮食与菜谱的赛道上奔跑。

为填饱儿女们的胃和嘴巴,母亲被召唤到生活的第一线。平衡着子女生活的美食遐想,然而在现实中‘巧妇难为’的食材供应,也就隔断了许多家庭餐桌上油水与肉的臆想。一两个小菜或者腌菜、泡菜、酱菜就重复地体现在每个家庭的餐桌上了。为此,梅干菜与扣肉,不是你现在做出的秘密料理和现在大厨拍的照片之间的距离,而是那个年代每个家庭真正的理想,以及现实。也没有哪个时代‘家’和‘国’的日常命运如此紧密地捆绑着。因此,所谓时代矛盾其实就是把各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曾经记得,那时候,从每家的厨房中飘出来的味道,不管是浓厚的梅干菜蒸肉,还是少油的粗茶淡饭,已经成为你很难说清楚这段记忆是好是坏了。那些大雪里在国营商店前排队的场景,哪些凭票证供应的一切物资,那些每天晚上打开冰箱细细摆在盘胃的这份一往情深,也总是和好记性相关。尤其是现在逢年过节家庭聚会,长辈们总是会对如今食物有诸多的‘挑剔’:现在的饭怎么都没有米香味了、现在的肉好像也没有小时候好吃了……然后滔滔不绝地回忆起那个还在用粮票的年代,他们的少年时代。

现在,我每天的晚餐,都是为了一个时代、一段历史挥之不去的回忆。并且还从餐桌上透出那个时代的特征来。每到母亲做梅干菜蒸扣肉吃时你就会被干菜肉香撩拨得忍无可忍,饭点也就到了,开锅盖端出那一大碗干菜蒸肉,用筷子把底下的菜和肉翻上来,肉已被蒸化了,油脂把干菜浸润得软硬适中,嚼口合宜,适当的糖味,既能把干菜的咸味中和掉,又能激发出菜的鲜甜滋味,并且把蒸汽中的水分和肉皮里的油脂充分融合成浓浓的晶亮的卤汁,盛一碗白米饭,挟两筷干菜一块扣肉,倏忽就干掉一碗,忍不住要再添第二碗、第三碗,那天那顿饭吃的很开心,虽然很远,却也一直在思绪里留念回味。

真的,现在想起来,吃梅干菜蒸扣肉就是美食带来的一种情怀,一段回忆,一片乡愁,一种人生。还是感受妈妈的味道。感受家的味道,感受那个年代的味道。

梅干菜一直伴随我童年、少年和青年直至中年的岁月。想当初,每当母亲从坛子中抠出那乌黑发亮的梅干菜来时,一种梅干菜别有的香味立刻扑鼻而来,勾起了儿时肚子里的谗虫。就酸光闻不吃,也能把人给谗倒,令人胃口大开!于是,我眼睛直钩钩的盯着它,母亲马上明白着我的意思,旋即揪出一小扎梅干菜替给我,我跑到一边津津有味的吃起来了,那不咸不淡和特有的香味使我终身难忘。

从小看着母亲做制作梅干菜的方法,耳濡目染,那年那月,梅干菜的制做工艺我却还历历在目。干菜的做法大多由新鲜蔬菜经日光晒后而成,如萝卜干、黄菜、茄子干、南瓜干、干豆角、雪里蕻。干菜最有名的是五台山的台蘑、中条山的猴头、大同的黄花菜和管涔山的银盘蘑。其中,梅干菜又以绍兴最为有名;绍兴的霉干菜油光乌黑,香味醇厚,耐贮藏。可分为白菜干、油菜干和芥菜干三种,味道鲜美要数芥菜干。芥菜干又以“百脑芥菜”的品种腌晒干菜为上乘。据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来绍兴时都要品尝用贡菜做的菜肴和菜汤。

梅干菜是享誉海内外的一种客家乡土菜。以广东惠州产的最有名。也是芥菜制成的。风味与绍兴霉干菜相同。宁波的霉干菜有股特别的咸香,经冬更显甘香,里面还有好多笋,别看这点笋,它可让肉味香更上一筹。

凡此种种的梅干菜,我还是喜欢母亲做的梅干菜。母亲做的梅干菜主要是以青菜和排菜为主,制作程序如下;

1.将刚采摘买回来的青菜或排菜进行整株修整,削去根部,除去老叶和枯叶,在日光下晒1天,中途可以翻动一下。

2.晒瘪的青菜或排菜堆放在一起,让它受热后更快地变黄!这个称堆黄。

3.把晒干了、堆黄了的青菜和排菜洗干净,这个一般需要1-2天,主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晒过后的菜更容易洗干净~)

4.将菜梗、菜叶一起用手放盐揉成青绿色放入陶缸中,撒入少许盐,压结实。放在荫凉处存放,待卤汁回落,成熟后取出。大致腌制4-5天。(这个时候盐不要撒的过多,接下来还要反复的晒和蒸,会更入味。)

5.取出腌制后的干菜,继续晒干,一般要晒1-2天,太阳好的话1天就够了。晒干后蒸熟,蒸熟后继续在太阳下晒,这样反复蒸晒多次,直至色泽红亮,香气扑鼻,干菜就大功制成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当心情孤独的时候,习惯于一个人静静的回味,放空情绪,想起以前的种种,在纺织厂六年的食堂工作,那些炊烟、那些沾着油烟的气息,有种‘扎心凉’的感觉。对于身处各种不确定状况的青春来说,换一个工作是最抚慰人心的存在。后来,成熟了,不再为厨师工作而苦恼,一间小小厨房里,不起眼,却是城市里难得令人舒服的一隅。如今,搞一桌或几桌酒席早已不在话下了。厨艺是告慰我真实生活的一种的慰藉。

坐在中年的堤岸上,听水响,闻花香,掌心一枚字轻盈飘落,隔着风尘,静静聆听,心灵与时光的对白。季节的枝头,岁月打磨着一路走来的平仄,任滂沱穿过所有喧嚣,不改的是心的初衷和对儿时的那些回忆。现在物资生活丰富了,偶尔我也自己动手做些梅干菜,但现在做梅干菜的程序比以前简单多了,不一定要放进坛子里,用塑料食品袋装好扎紧放在冰箱里隔几天再拿出来翻嗮、蒸,反复几番就大功告成了。今天中午的梅干菜蒸扣肉就是我自己做的,它丝毫也不亚于儿时的那个味道,这就是母亲的那个味道。

其实,生命就是一次探寻的旅程,只有先读懂了生活、读懂了自己,才会明了自己想要的人生。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从饮食的角度看待社会与人生。对于老百姓来说,生活中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吃喝。食前方丈,钟鸣鼎食之家把吃饭看作一种享受。读《红楼梦》许多人厌恶里面老写吃饭宴会,实际上这不仅就是贵族生活的本身,也充分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即普通人的日常饭菜也会使食者产生无尽的乐趣。

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经历了与母亲和外婆、娭毑的共同生活过程,目睹了她们艰辛与能干,欣赏了她们传承人类几千年的生存和智慧,做梅干菜,做泡坛子菜,红薯丝煮饭,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廉价的蔬菜,冬瓜皮、萝卜皮、苚菜梗、包菜、黄瓜等,切块切片,盐腌、曝晒、封浸,咸中带甜,咸中带辣,这是最低级也是最高级的人生。一帮女性们就是在腌菜中建立起她们的食品艺术王国?

如今,这些腌菜、泡菜、酱菜甚至都能登上‘大雅之堂’,酒楼的宴席上依然能常见到它们的踪迹。所以,美,蕴藏在每个人的内心;美,流淌于每个人的生活。

传承与现实就是生活的本质,它使我懂的了平凡与不俗的统一,这就是朴实的人生,也是厚重而辉煌的人生。那些生活中原来的东西只要你认真去体会、琢磨,足以让你心情绽放。

2017.9.10晚草于

关于高温的散文3:我家“着火”了!

文/曹欣宇

最近持续高温天气,我国大部分城市频频悬挂黄色高温预警信号,都在承受“铁板烧”似的炙烤。北方也不例外,这不,刚刚进入八月,朋友圈就传来新的消息说,“玉皇大帝在天上吃烧烤,搞得人间骄阳似火”,我们仿佛真的处在热死人的节奏中。夏季高温灼热,历来是用电用气的高峰,也是家庭火灾的高发季节。这两天,市电视台连续发布重要天气预告,提醒市民防暑降温和预防火灾。

防患于未然,家里为此专门进行了一次家庭消防演练。

我家居住小区一栋高层楼房的4楼,是一套约100平方米的两室两厅一厨一卫的房子。演练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召开了个家庭会议,我和爸爸、妈妈3人坐在一起,讨论家里可能发生火灾的情况,共同研究制定了家庭消防应急预案,绘制了厨房、客厅、卧室3个地方着火时的逃生示意图,明确了演练目的和程序,还制作了一个装有毛巾、口哨、矿泉水、逃生锤、逃生绳、小型灭火器的火灾逃生自救箱。

第二天一大早,起床铃还未响,突然房间内传出滋滋声,随后“嘣”的一声响把我从梦中吓醒,我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哦,肯定是爸爸用提前准备好的录音和蚊香发出‘火灾警报’了!”紧接着听到妈妈大声呼喊:“厨房着火啦!快报警!”我紧张地跑向厨房,只见黑烟弥漫了整个厨房,微波炉旁边有一片纸在“熊熊”燃烧。

原来是微波炉“漏电”引发“火灾”了,爸爸立即关掉了墙上的总闸,切断电源,并按照事先的分工让我去拿灭火器。我提来灭火器,使劲摇了摇,迅速拔出保险销,右手用力压下压把,左手拿着喷管,向燃烧点喷射。短短数秒,干粉就喷完了,但烟味并未“散尽”。

“扑救‘无效’,快快报警!”爸爸疾声喊道。妈妈立刻模拟拨打火警电话“119”,向“消防队”说清着火的类型、家里的地址及联系方式。“我们逃吧,宝宝和妈妈先走,我最后撤离,记住不能乘坐电梯!”爸爸关上了厨房门,我学着妈妈的样子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下腰,从客厅跑出门外,顺着楼梯往下逃生。

整个演练进行了15分钟,我们到达小区小广场集合后,爸爸宣布演练结束。爸爸笑着对我说:“儿子,不错嘛,看来你平时在‘学校安全教育平台’的作业完成得挺好,不仅掌握了基本的逃生方法,还会自救灭火了,了不起!”爸爸妈妈向我竖起了大拇指,我长舒了一口气,得意地说:“那是!”

关于高温的散文4:生活不易

文/陆勇强

杭州连续20多天高温,40多摄氏度的气温夺冠全国,被称为“火炉”实至名归。

家里热得无法开炊,中午下楼去买快餐,阳光实在猖狂,像针一样扎在皮肤上,汗就细细密密地冒出来了。

母亲经常说:穷人怕冷,富人怕热。我说那是古时候,穷人买不起棉衣,穷人就会怕过冬。而现在,穷人既怕冷也怕热。

这段时间,杭州有一条新闻引起大家的围观。刚刚开通不久的地铁站,来了不少民工和市民,他们拿着席子、拖家带口到地铁里纳凉。这让地铁管理方“如临大敌”,他们放出话来:地铁站有可能采取关闭空调的方式,阻止市民到地铁站来纳凉。

富人自然不可能拖家带口跑到地铁站来,他们出行有小车,家里和上班场所都有空调,热对他们来说是“过眼烟云”。

我认识一家从江西来造纸厂打工的家庭,夫妻俩月收入5000元,房租费1100元,生活开支1500元,孩子明年中考,暑假里在补课,每月需要近千元……他一笔一笔给我算开支,算到后来是“入不敷出”。他家的空调是这个月买的,是为了儿子能休息好,现在一家三口人睡在一个房间。为了节省电费,他们晚上10点后才开空调,因为可以用“谷电”,电费就可以便宜一半。

“生活不易”四个字说起来轻飘飘的,但如果在40多摄氏度的高温里,他们不敢打开空调,而是等着晚上10点到来,你就会真正体会到什么才叫做“生活不易”。

许多时候,我很喜欢母亲这样社会底层的市民心态,那是最真实的,也是最让我感慨的。小市民总是以自己的判断和坚持,来证明自己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而且没有什么问题,甚至还觉得过得不错。就像那户家庭,这个瘦瘦的男主人说,等我儿子考上好学校,然后再考上大学,然后再找到工作,我们就熬出头了。

这样的普通民工家庭,没有什么财富,除了生存下来,也获取不了什么财富,除了梦想,还有什么呢?

我是一个新闻编辑,每天深夜下班,在这个“火炉”一样的城市里,只有深夜才会有一丝凉风。路边有不少大排档,他们总是与“鞭长莫及”的城管在玩游击战,城管来了,他们跑了;城管走了,他们出现了。这些大排档的主人是外来人口,照顾他们生意的也是外来人口。经常看到他们光着膀子围在一起,喝着最便宜的冰镇啤酒,说着听不太懂的地方方言。喝多了,他们还会吵成一团、扭在一块,甚至打成一片。

我一点也不鄙视他们。因为这个城市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如果他们在这座城市里,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能像我一样拥有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也不必在意空调什么时间段开启更省钱,那么,我想他们也不会出现在午夜的街头,而会像我一样,回家,享受空调的清凉,睡一个安安稳稳的觉。

关于高温的散文5:高温下的坚守

文/尹书昊

最近天气酷热,出门时即便打防晒伞、穿防晒衣,也依旧无法抵抗太阳的烘烤。大家是否知道,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劳动者在这样的天气下,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

今天中午,游泳培训班下课后,我和妈妈赶到14路公交站乘车,当时大概是12点半,太阳当空照,路面上热浪袭人。尽管车站里有遮阳棚,但人们什么都不做,身上也是汗流浃背。

这时,一辆垃圾清运车缓缓驶来,从车上下来一位身着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人。他的脸颊被太阳晒得黝黑,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在炎炎烈日下,他把垃圾桶一个个拖到车旁,把垃圾桶里的垃圾倒在垃圾车上。然后,他用脖子上的毛巾擦擦脸上的汗,又急忙上车,驶向下一个地点……

回到家后,回想着刚才的情形,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不仅是环卫工人,还有许多劳动者在高温下默默坚守。他们是交警、电力工人、公交车司机……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城市才更加美丽、和谐;因为有了他们,在这样的日子,我们才能在家里享受着空调的凉爽,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幸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