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文章

请欣赏冬游文章(精选7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冬游文章1:冬游黄山

文/周到

黄山,其名如雷贯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果真如此奇妙吗?是的,这次我终于领略了它无与伦比的风采。

下午,我们乘索道到玉屏站。经陡峭的好汉坡到达了依山而建的玉屏楼。玉屏楼前有个面积不大的广场,这里聚集了不少拍照留念的游人。迎客松就长在广场旁石壁上,它一侧靠着峭壁,主干从岩石中挺立而出,直指天空,而两根旁枝平行向外伸出,宛如张开双臂的主人拥抱客人。

观赏完迎客松,我们开始向鳌鱼峰进发。天公不作美,下着蒙蒙细雨,四周白茫茫的,黄山躲进了莫测的云雾中。沿山道缓步前行,渐渐觉得两腿酸痛。

休息片刻后,下一个目标便是光明顶。沿途,我们见到“海豚石”、“鳌鱼吃螺蛳”、“龟蛇守云梯”。这些奇特的山石,美不胜收,让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到达光明顶已是下午六点了,光明顶山庄是我们的住宿地。第二天一早,天空中竟然飘起小雪。我们便冒雪开始了一天的行程。在白鹅岭,雪更大了。积雪覆盖下的松树显得格外挺拔。

很快,我们来到了北海的“梦笔生花”。一石耸立挺出,像一支书法家的毛笔。峰尖石缝中,长有一株奇巧古松,实为黄山胜景。极目远眺,座座山峰犹如块块翡翠,秀美的山川仿佛是一幅惊世画卷。

接着,我们来到黄山最秀气的山峰——始信峰。这里以奇松而着称,有秀美的探海松,有粗壮的连理松,有奇特的黑虎松……小心地登上峰顶,我向远处眺望,真可谓千里江山尽收眼底。云海绵延不绝,仙境一般,难怪古人云“到了始信峰,方信黄山天下奇”。当你俯瞰云雾缭绕的壮丽景象,怎能不心潮澎湃呢?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号称“黄山四绝”。虽然这次我没能如愿去体验温泉,但是隽秀奇美的黄山奇松,鬼斧神工的黄山怪石,蔚为壮观的黄山云海,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

冬游文章2:健儿摇篮冬游散记

文/谢泓

汽车在高速上飞翔,人在车内是感觉不到寒冷滋味的,省城下了车,才领略到长安大地上的寒冷与秦岭大山里的寒冷又极不相同:虽然并非冰冻三尺,到处却弥漫着嗖嗖冷风,寒气杀人。

走进省体育馆,才知道体育馆的宏伟壮观,庄严非凡,也就难怪为什么总叫中国为体育大国了。

这是体操馆。大街上,穿得像熊猫一样的男男女女如梭似织,头缩着,袖双着,如同生活在北极的企鹅一般笨重。一走进体操馆,却另是一重天,简直就是一片缩小了的春夏天地,天地间有那些运动员在不知疲倦的锻炼着。一个体操女运动员,个子不很高,大约十五六岁,一次次速跑弹跳,只听得脚下呼呼风起,震得地板咚咚作响;只那么猛的一跃就翻越了过去,重重落在了海棉堆里,大半天不见影子;慢慢爬了出来,返回原起跑点,然后在脚底掌心擦上滑石粉。又一次跑跳翻越,从原点到终点,再从终点返回原点,反复个没完没了。

一个动作,就是那么的没完没了练习着,说是她正在备战明年的全运会,她是上届全运会该项目冠军。再看另一边,更令你感慨不已:地上的那些小孩,三五岁大小的不少,十四五岁左右的居多,不同年龄段的大小运动员们,各自成群,一堆堆扎在那儿一起训练。就想那些小孩的大人们,竟然那样放心将孩子送到这里?就这样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开始了一个跟头接着一个跟头的不停翻跟头?也许是相互感染,也许本就是这样,他们是那样认真做着标准的动作;就那么一个弹跳,就那么一个空翻动作,就那么一个看似简单的起跳,不厌其烦,一丝不苟,不停练习,反反复复,不见叫停。

有学生拿来三角架摄像机现场自动拍录。看来那是常规化的动作程序,想必是录下那些动作,休息时加以回放,从中找出那些动作该保持,那些动作该摒弃,那些动作还须继续完善?

大小男子们只穿条大裆短,光着上身,女孩们穿得如同盛夏一般的单薄,即便如此,个个脸上仍然带着辛勤的汗水。锻炼劳动之强度,苦累之大,确是常人难以想像。终究那是一个需要天赋更需要毅力意志聚集拼搏的运动。每一个来锻炼者,大都怀揣冠军梦,一个甜甜的梦,或许属于世界冠军的梦,或者属于中国冠军的梦。梦虽甜,却总是浸满深深的苦涩,梦,是非常需要时间做积累的劳作;有梦想才会有现实。

说是一个曾经的奥运会跳水冠军,就是从这个运动中心走出去的。那么多人,在一起锻炼,能够登上冠军宝座者,终是寥若晨星!体育的魄力,体育的诱惑,体育的世界大同,体育震撼五湖四海,正是从这个层面展现出来!

几个在地上不断翻跟头的小家伙,让我联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我在干什么?也许正在田地里翻跟头,因为没有条件,也不可能有教练教我们,只是打打狂狂耍耍而已,那儿有奥运的概念印象或记忆?也不可能有全运会的概念,亦不可能有亚运会的知识……

李教练—我的新朋友,拿出自己的摄像机、打开上次带国家体操队去俄罗斯交流时拍下的人家运动员锻炼的镜头,让我看。自然也是对自己学生的一种学习与提高。终究科学的训炼方法,科学的措施,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会少走许多弯路,往往事半功倍。

那一位在吊环上运动着的女运动员,也不过十多岁,那么小个儿,帼国不让须眉,全因女子运动项目,正在不断打破了男女性别区分,挑战着男女自身生理局限、极限与亘古不变预言。那小女子可能练困了,要下来,从那高悬的吊环上慢慢挪动弱小的身子,靠近那个高凳,其动作令人联想起一只蚂蚁的坚忍不拔,联想起一只蜜蜂的执着与坚毅。终究,任何一番付出与劳作,都是对一个运动员的严峻考验。需要的是科学知识,需要的是执着与坚毅,需要的更是意志磨练。

勿须置疑,这里有相当一些人慢慢或者迅速退下去。更会有许许多多新人比肩接踵走进来,从这些名目繁多的运动器械上接力赛一般,继续从零开始进行训练,这正是体育的魄力所在……

冬游文章3:记一次冬游

文/张一彬

“山石冠天下,风情醉国人。”此闻不虚啊!回忆起上学期的冬游,让我铭记不忘。那次我们冬游的目的地是石林。

我们从学校步行到石林,沿途风景如画。进入石林后,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清澈的湖水,碧绿的湖水中还有一些高大的石头,我们在那休息了一会,还照了全班照,之后我们又出发了。

石林分为大石林和小石林,我们先去大石林,道路越来越狭窄,最后差不多只有70厘米宽,而且还有一些来旅游的宾客,人流如潮,连放脚的地方都没有。我们走到了石林最中心的地方,那里的石头巍峨矗立,上面写着“石林”两个字,周围人很多,有的拍照,有的表演,有的在石头下啧啧赞叹……我们又继续开路,向下个目的地“剑峰池”出发。一路走来,两旁和头顶都是石头,它们巨大、坚固,让人不禁佩服这大自然的力量,喀斯特地貌的神奇。有时,只能勉强过一人,整个人感觉似乎快被两侧的石头融合了。走到一处,只见几十米以上的两侧石头最上面还有一块巨石,似乎快要倒下来似的,真是千钧一发啊!接着,我们来到一处四面都被石块围住的池塘,中间耸立着一块巨石,巨石上写着“剑锋”两字,沿着小路一直往上走,来到石林的最高点“望峰亭”,这里特别高,看得远而明,让你有一种征服了世界的感觉。爬上去,有“一览众山小”之感,远望,石林就像树木一样密密麻麻。这时候,生于石林的我,终于明白了“石林”的含义。

我们一边观赏美景一边前进,似乎有走进迷宫的感觉。直到来到一片开阔的草地时,才能大大地松一口气。从右边的小路拐过弯,就来到了小石林。眼前是一方小小的池塘,潭边是“阿诗玛”的石像,瞧!阿诗玛屹立在大地上深情地往远处眺望,好像正在等待回家的阿黑哥。一直以来,她和阿黑哥凄美的爱情故事让无数人潸然泪下!

最后我们来到草地,在那里游戏。同学们有的摔跤,有的斗鸡,有的拍照……玩得开心极了!

离开石林的时候,我带走了一颗小石子留作纪念。石林是一个美丽而又富饶的地方,愿它永远美丽!

冬游文章4:冬游黄山 快乐过大年

文/董若涵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由此可见,黄山聚集了五岳的特点:雄伟、险、幽、俊、秀。这个春节,我们一家有幸来到了黄山,一睹黄山的风采,那里的风景果然名不虚传。

我们先乘索道来到了笔架峰,笔架峰位于群山中间,是个小小的山峰,可奇特的是那山峰像支钢笔竖立在那儿,上面尖尖的,还长着一棵大松树,远远望去,真像笔尖开花了,怪不得人们把它称为“妙笔生花”,不一会儿,四周的云雾把笔架峰团团围住,我们眼前就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了。

我们沿着曲折蜿蜒的山路继续前进,四处的松树也很怪异,树冠和普通的松树一样,但下面的枝叶就有所不同了,长在南边的枝叶非常茂盛,而另一边却是光秃秃的。这些松树有着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他们都是从坚硬的花岗岩石里长出来的。它们长在峰顶、长在悬崖峭壁、长在幽谷,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来到了始信峰。在峰顶,一览众山小,远处群山连绵起伏,云雾弥漫,那云雾轻轻地、慢慢地,给秀丽的群山蒙上了面纱,也给黄山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翻过几座大山,我抬头一看,一块巨石直挺挺地立在山顶,像天空落下的一颗陨石。听妈妈说,这就是黄山“飞来石”。虽然此时的脚已有千金重,但我依然加快了步子,想走近瞧瞧。好不容易登上山顶,看到这块“飞来石”大约要一二十个大人张开双臂才能围住,差不多有两层楼那么高,游人纷纷驻足留影,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奇松、怪石、云海……美丽的黄山以它的神奇与独特,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

冬游文章5:冬游青州古城

文/王敬礼

在我们潍坊市境内,青州算得上最富盛名的古城了,有5000 多年的文明史,有十二年的国都辉煌。2013年11月18日, 被国务院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青州在远古时代为东夷之地,传说大禹治水后,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国划分为青、徐、扬、荆、豫、冀、兖、雍、梁九州,青州是九州之一。

青州古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资源积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根考证,早在七千多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境内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有270多处。

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青州迭为名城重镇,是齐鲁大地的政治、文化、军事、经济中心,在全国颇有影响。西汉元封五年,设青州刺史部,是全国13刺史部之一, 辖5郡100多县。魏晋南北朝仍置青州刺史部,辖9郡47县, 公元399年-410年为南燕国国都,慕容德成为山东境内唯一一个皇帝。隋置青州总管府,辖4郡36县。唐仍先后置青州总管府、都督府,辖8州49县,中唐及五代设平卢淄青节镇,辖15州。北宋初设京东路,辖26府、州、军、89县,熙宁七年设京东东路,辖1府7州36县。金设山东东路,辖2府11州53县83镇。元初设益都行省,后设山东东西道宣慰司,辖3路12州44县。明初设山东行中书省,辖6府15州89县, 此后,明中后期及清代一直作为青州府治所。

青州地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优越。“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负海之饶”,东扼半岛,南控沂蒙,北望渤海,为历代军事重镇。南北朝及唐初政治官员兼顾军事,唐五代时期青州是平卢节度使治所。宋金在此设镇海军,北宋在此设京东东路安抚使,金代设山东东西路统军使,元设益都帅府、元帅府,明设山东都卫、都指挥使司,清设山东提督、分巡道、海防道,建八旗驻防城。1948年3月-1949年4月,中共华东局驻青州。由于青州具有显要的地位,历史上在青州分封的王侯较多。汉代封召欧为广侯传五世,封刘便为广侯传三世,元代封迈努为忠靖王、益王,明代封齐王、汉王、衡王。

青州还是齐鲁境内的佛教中心,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汉地最早的地区之一。这里拥有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多种佛教宗派,并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迹。

青州古城内现存古街巷上百条,包括被评选为“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昭德古街,以及偶园街、卫街、东门大街、北门大街、参将府街等 。这些古街道的名称大都延续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街巷肌理清晰,空间布局完整,较为完好地保留了古城传统风貌,其中,北门大街、偶园街、东门大街是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街巷,游客走在其间,会领略到青州古城曾经的辉煌,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青州的旅游景点很多,除了古街巷,还有青州博物馆、三贤祠、李清照纪念馆、万年桥、宋城、偶园、衡王府牌坊、青州府贡院、府衙门、府文庙、真教寺、清真寺、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培真书院、南门、魁星楼、欧阳修山斋、李清故居、范公亭等120多处 。 有上百处老字号商铺 ,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青州传统的市井风情和社会习俗。

青州的阜财门,也叫南门,是青州南阳城的南大门。 南阳古城始建于北魏时期,金元明清为府署所在。初为土城, 洪武三年改建砖城 ,城墙高12米,厚6米,长13华里零108步,共有城垛口1777个,有海晏、岱宗、阜财、瞻辰四座城门,各类衙署、庙宇、书院、名人故居遍布其中,为名副其实的“山东第一府城”。

魁星楼是原青州府城东南角楼,宋代所建,明清重修,为两层建筑,高大宏伟。是古青州中的十景之一。古代读书人要在魁星楼拜魁星,祈求在科举中榜上有名。魁星楼造型优美,庄重威严,古朴典雅,是青州古城地标性建筑之一。

偶园是游客必看的景点之一。位于青州古城偶园街中段东侧, 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原为明朝衡王府东花园,后来成为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冯溥告老还乡后的住所。冯氏是青州历史上的名门望族,自始祖冯裕开始,世代为官,清廉耿直,诗书文脉代代传承。 冯溥, 青州人,顺治三年进士,历任庶吉士,编修,宏文院侍讲学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冯溥学识渊博,生性刚正不阿,深得康熙帝的重用,康熙皇帝称其为“辅弼重臣”,并赞扬他“端敏通达”、“勤劳素著”。冯溥秉性耿直,敢于直谏,向皇帝提出过许多治国安民之策,为百姓作了很多好事。康熙二十一年,七十四岁的冯溥告老还乡。 将衡王府的东花园改名为“偶园” 取“无独有偶”之意。 偶园与古朴的冯氏宗祠、楼台参差的冯家大院连为一体,是一组宅第、宗祠、园林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古建筑群 , 虽经五百多年的沧桑,仍保持完好。 此园因为是衡王的东花园, 布局和规模都跟皇宫内的御花园相仿,尤其是园内的假山,构思巧妙、手法高超。其艺术构思与叠石风格技巧与中南海瀛台完全一致。 园内四株明朝桂花,三株明代迎春花,四百年来花香依旧;园内 “福、寿、康、宁”四大奇石,弥足珍贵,当时就有“一两石头一两银”之说,更有园内假山堆砌,精巧别致,小桥流水,古柏参天,是江北少有景观。

青州古城文化底蕴丰厚,青州市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县级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达三万余件, 国家珍贵文物就有一千多件,其中馆藏明代赵秉忠的殿试卷、东汉“宜子孙”玉璧、战国玉人、龙兴寺遗址佛教造像, 都是镇馆之宝,在全国也绝无仅有。博物馆内有陶瓷陈列厅、 佛教造像群陈列厅、 古代书画艺术厅、铜镜陈列厅、石刻雕塑陈列厅、石刻碑碣陈列厅、玉器陈列厅、青铜塑像陈列厅、革命文物陈列厅和古钱币陈列厅。 展品突出青州特色,集科学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雅俗共赏。到此参观,不仅能开阔眼界,还能增长知识。

青州街道也是一景, 许多民居院落仍保留着宋明清时代的典型特征,整体简练凝重大气,而不失细部的细腻奢华。沿街大门上张贴红色对联或年画、 店铺门上方悬挂着色彩艳丽的行业悬挑幌子和布幔、广告牌匾等,游客行走其间,有穿越时空之感。

青州人杰地灵,藏龙卧虎。有刚直威猛的国之栋梁 、文官武将,还有成就卓越名贯古今的文学大家。宋代名臣寇准、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先后在此任职 ,其清廉之名至今为人们所敬仰;宋朝宰相王曾连中三元成为历史上的科考奇迹;赵秉忠状元卷真迹名闻遐迩,是当之无愧的国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都是一学术上的高峰,至今无人能敌;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是登一代婉约词之巅,其缠绵悱恻低徊婉转历千古而不衰,至若燕肃、陈经、刘珝、冯溥、李文藻等青州籍历史名人,更是灿若星辰。抗倭名将邢介名震朝鲜半岛令倭寇闻风丧胆。游览古城会领略他们的风采。

游览青州古城还能品尝到这里的传统名吃,像兴隆糕点,东关酱牛肉、蜜三刀、绿豆糕、衡王府香鸡等。兴隆糕点创办于清朝道光年间 ,品味纯正,独具特色,受世人称赞,历经几百年 ,兴隆不衰。 今掌门人脱安利已是第五代传人, 每天在网上购买的人很多,门头购买要排队。尽管供不应酬,但糕点质量始终不变,世代秉承着老祖宗诚信经营的原则。今隆盛糕点荣获“山东省著名商标”称号,潍坊市名吃,山东省卫生厅食品A级单位等荣誉称号。

青州自古以来就是满、汉、回等多个民族的聚集地,各民族特有的饮食、风俗、服饰等都独成一体、各具特色。其中青州回族的清真美食更是做工考究、远近闻名。回族人的肉食以牛羊肉为主,其加工、制作、吃法上都具有独特的讲究与工艺。炖牛肉、爆炒牛肉、大块子牛肉、牛肉丸子、炖牛排、清蒸牛舌、炸里脊、炖羊茬、全羊汤、牛尾汤等都是上等的清真美食,特别是回族的清真酱牛肉,更是让人大饱口福,回味长久。很多离此很远的人们都慕名来买。

古城以南,山峦起伏,美景接连不断,有云门山景区、驼山景区、玲珑山景区、井塘古村、黄花溪等。 云门山的大寿字堪称全国第一,仅仅下边的寸字就有2.3米高,素有人无寸高之说;驼山东南面的千寻巨佛洞,则为世界之最,全长2600米,形态各异的石刻佛像,令人叹为观止。 玲珑山上古今文人墨客题刻繁多 。北魏文学家 郑道昭的魏碑真迹就有三处,令中外书法家流连忘返, 现代书法家舒同,欧阳中石、于希宁等名家都有石刻于此。 而井塘古村的石墙、石屋、石桥、石路,向人们展示的是500年前从河北枣强迁移至此的先民们的勤劳与智慧。

冬游青州古城,收获多多,古城古韵,让人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冬游文章6:冬游北山

文/梁媛

阳江北山,坐落在江城老城区内。这座承载着数代漠阳人记忆的古老山峰,一年四季绿植葱茏,鸟鸣啾啾,不仅有美丽的传说,而且还保留着许多古迹和人文景观。譬如建于南宋宝祐年间、高高矗立在山顶上的石塔,就是古老阳江城的地标。

年少时光,我曾无数次攀爬北山,因为那时,北山公园是本地人和远道而来的游客休闲观光的最好去处。站在北山脚下,极目远眺,尽管是在冬天,但仍能感到北山草木繁茂的勃勃生机,走远了的时光便奔跑回来。仿佛是在昨天,我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在烈士墓碑前扫墓;重阳节,和小伙伴在山上野炊、在山顶上放纸鸢;春节,穿着新衣裳在张灯结彩、人流如织的北山上玩游戏、猜谜语、看歌舞杂技表演。怎么转眼间,时光已越过千重山万重水了?只是眼前的北山,在岁月的波光涛影里,却不显老,反而焕发新颜。

几经修葺的北山公园分为三层。底层为烈士陵园,建有烈士纪念碑。第二层为瑞禾石和仙人石。第三层是石塔。瞻仰完烈士墓,我们沿着石头小径拾级而上。山上浓荫蔽日,鸟声啁啾,斑驳树影中古色古香的凉亭、庙宇、炮台、木栈道,让人感觉环境清幽,诗情画意。游人三三两两,向我们投来好奇的目光。半山腰上,状似莲花含苞欲放的“瑞禾石”和形如葫芦的“仙人石”,吸引着众人的目光。瑞禾石上涂着朱漆的“瑞禾”两字和宋、明摩崖石刻六题,让大家探究不已。传说,阳江建城不久,从东方飞来一只口衔一串谷穗的金鸡,停在此石上。这一年,阳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家认为是天降吉兆,于是在这块石上刻“瑞禾”两字作为纪念。这个美丽的传说,为“瑞禾石”添上了神奇的色彩。瑞禾石旁边是可坐十余人的“仙人石”,据说古时鼍城的文人墨客,喜欢在这石上饮酒弦歌,吟诗作对。

穿过一路葱绿苍翠来到山顶,巍巍石塔赫然入目。塔的四周是花岗岩栏杆,入口处趴伏着两只相对的石狮子,像是在守护着石塔。塔下的碑文,记载着石塔的前世今生——建于南宋宝祐年间,共九层,高17.8米。因风雨雷电侵蚀,光绪二年重修。1983年重修,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建造此石塔的初衷,传说是离石塔不远的观光河里出现水怪,知州官员于是倡导城民捐资建塔,一是为了镇住水怪,二是给城市增加雄壮的氛围。如今,这座沐上千年风雨的石塔,和着旧时光,拌着老故事,成了古老鼍城的印记。

站在北山上,眺望阳江城,蓝天白云下,远山如黛,近水清秀,绿植环抱中,高楼林立,纵横交错的马路如河流,有川流不息的“小鱼”在游弋……我仿佛感觉到富美阳江不断跳动的“脉搏”。

冬游文章7:冬游唐山寺

文/丁德芬

初冬第一天,微雨的周日,午后的丝丝寒意包裹了整个身体,内心却被一个地方深深吸引,那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唐山寺。

一方庙宇,隐于深山,多次毁于兵燹,饱经风雨。千年之后,香客不断。究其原因,不得不让人想起历任四川、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陆军部尚书,两江、两广总督的晚清重臣周馥以及其族人。

唐山寺位于安徽省东至县城南十六公里的官港镇秧畈村,群山环抱,鸟语花香,绿竹掩映的放生池,清澈见底。闲暇之余的你,无论是只身前往,或与友人同行,皆能体会一种世外桃源的境界。乡间道路,曲折蜿蜒,黄色砂砾铺就的路面,没有泥泞,偶尔经过的水坑,溅起一串水花,将白色车身换个色彩。探寻唐山寺,你会发现,这里的每一处都显露出与周氏家族无法割舍的渊源。

由于上午有事耽搁,所以我们去唐山寺的时间,选择在下午。今日之行,与其说是陪家人观景,实则却是为了研究会开展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抵达唐山寺时,忙活了一个上午的研究会同仁们,此刻仍在埋头苦干,我们也立即加入其中。

自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各项工作都在紧张有序推进。最近接到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余华林先生的邀请,下月将在北京举办一场题为“纪念周馥诞辰178周年暨周氏家族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研讨会”。周氏家族绵延五代,经久不衰,但凡是对晚清历史有钻研的专家学者,都会痴迷于这个家族的研究。而作为身在异地的东至学者余华林副教授,更是有着强于别人的情感。而作为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的工作人员,不仅欣然受邀,更深感有必要做些什么,为这样的一个专题研讨会添色。于是,研究会的同仁们牺牲双休,冒着细雨,不顾寒风肆意,对记录着唐山寺始建、重建的各式墓碑进行拓片处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同心协力,一张张拓片逐渐完成,小心的摆放在右侧空出的床上,清晰的字迹,或清秀或遒劲,详细呈现了周家数代为唐山寺所积攒的功德无量。

周氏先祖周访,因避其武则天代唐称帝之乱迁居,自此一脉在此生息繁衍,更有繇、繁迁于城东纸坑山,离开此地却不忍家庙荒废,舍宅而建唐山寺。时隔多年,官居两江两广总督的晚清重臣周馥,回乡探望病重母亲,一声慨叹“贫不克养,贵则亲

亡,于世怎能心安”之后,便是居家守孝三年。在这三年里,周馥不仅解决林地纠纷,还发动当地乡绅捐资,将历经战乱毁于一旦的唐山寺予以重建。

就在今年的十月份,唐山寺迎来了三尊大佛的开光仪式,周馥元孙启晋先生,不顾古稀之劳顿,从北京赶回故乡,并为唐山寺赠送了其祖父周叔迦的《周叔迦佛学论着手稿》,此情深重,代代相传。

天外依旧下着毛毛细雨,在等待师傅拓片的间隙里,准备收拾返程时,陪同家人往新近开光的唐山寺走去。林间的树木,早已被深秋喷上了调色剂,路旁的那棵红枫,昨夜的秋风摇落了大半的叶子,一场从秋下到冬的细雨,为他们更添了几分灵动,虽绕满了树脚,却无意感受即将的逝去,反倒昭示着下一个生机盎然的季节。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