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

请欣赏读书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读书散文1:母爱为读书

文/何金钟

看到星云大师说:与书无缘最可怜。想到没念过书的母亲,我不禁潸然泪下。母亲是伟大的,是幸福的,可母亲因出生局限与书无缘,不识字,不懂多少科学。她的精神世界狭小了些,可也充实温暖。

今春,母亲终于学会打我手机。她首次自己拨通手机跟我这长子搭上声音,不知有多兴奋,多有成就感!不断唠叨说是自己拨通的,再也不用求你老爸了,不用求别人拨号了!我这漂泊的游子似放飞的风筝,飞得再高再远,终有线在母亲之手。

一日回家,见座机旁父亲写的号码纸上有生硬的“大姑奶”三字及其号码,3个汉字、8个阿拉伯数字,虽稚拙,可工工整整。我纳闷,这是谁写的?问母亲,母亲自豪地说是她写的。我拿着那纸片,似孩童在屋里疯笑:“原来母亲会写字,而且写得非常好!”40多年来,我们怎就不知道呢?

母亲一直说她不识字,我们信以为真。殊不知,母亲是很好学的人。她幼时没条件上学,大人们上冬学课时,她就在窗外偷听。我们兄妹4人幼时学习的当儿,她在做家务间隙,明说是去督导我们,实际上也是想看个究竟:“孩子们在学什么呢?我能看得懂吗?”

母亲把自己读书学习的热望珍藏于心,转换成让她儿女读书识字的可能。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罪。特别是我这个长子,爱看书,不想做家务时,就拿书哪怕是一张纸片一支笔在手,母亲就会欣然。她辛苦劳作后,回来还要操持一家老少7口人的家务,毫无怨言。

那时,我哪有什么书可看呢?课本翻烂了,就把一本小小的《新华字典》翻来覆去地看了多少遍。得同学一本《儿童文学》,视若珍宝,爱不释手,在锅门口烧火时都在看,常弄熄火,母亲从不责怨我。

为了生过脑炎的次子能顺利读完初中,母亲不顾颜面,到处求人,简直要给人下跪,终于给弟办了转学,助他取得初中毕业证书,这对于生过脑病且有后遗症的人来说,十分不易。为了小妹上大学读书,母亲毅然决定提前退休,自己拿微薄的退休工资,然后承包更多的农场大田,眼前收入增加了,可供小妹读大学了。为此,母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退休工资远少于一起进场的同龄人。所幸小妹现有能力以更多的孝心孝行来回报父亲母亲。回家所见二老高档衣物、营养品等好东西,皆小妹不时所买。我这远离家乡的长子省心,且欣慰。

一天,我心情不好,对妻与子说了句气话:“怎么我给别人的爱总胜过别人给我的爱呢?”老婆立马接上来说:“真的吗?你好好想想,这话有没有错?”我脑子里立即现出母亲的音容笑貌。我说这话真是该死,没良心哪!我马上认错说:“对不起,母亲给我的爱,永远大于我的回报。”

写着写着,我还是流泪了。真想嚎啕一下,把母亲这辈子的委屈、无奈、负重、辛劳统地卸去。母亲与书无缘,表面可怜,可实际上她拥有好学的儿女,替她去完成周游文字世界之旅。母亲,亦是幸福的。

读书散文2:读书的女人永远美丽

文/刘红娅

记得几年前曾看过这样一则报道:由十几家媒体联合主办的“2007中国最美50女人”评选结果一揭晓即掀起轩然大波,杨澜、伊能静和于丹名列前三名,而此前网上得票最高的李宇春、尚雯婕等却意外落榜……

中国最美女人,评选的标准是什么?到底什么才是最美的?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我而言,始终认为最美的女人,必然是外在美和内在美兼具的女人,且完全赞同于丹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话:“每个女人的前20年是靠美丽的外表生活。女人的后半生都要靠自己的修炼。”

试想,无论着名文化学者于丹教授,还是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倘若不注重自我修炼,不热爱读书,怎能在各种场合沉着从容,出口成章呢?又怎能以良好的心态,丰富的内涵,优雅的气质赢得大众的喜爱呢?

现实生活中,不少女人往往注重美容养颜、穿着打扮,而忽略内在修炼。诚然,作为女人,漂亮的容貌、曼妙的身材、精心的打扮,都能给人美感。但任何外在美终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减,唯有内在的气质美是不受年龄限制的。

一直很欣赏一句诗:“胸藏文墨虚若骨,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一个女人被别人称为气质女人时,这无疑是对她最高的奖赏。而气质女人必定是爱读书的女人。

爱读书的女人,如一杯清香四溢的佳茗。她不一定漂亮,

但一定谦和识礼、清爽宜人。对生活,她满怀热爱,全心投入,从不抱怨;对工作,她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力求精益求精;对世人,她不装腔作势,不阿谀奉承,举手投足都透着一股书卷气、一缕清茶香。

爱读书的女人,若一株素雅俊秀的兰花。她不一定有辉煌的人生,但一定拥有自己的一片蔚蓝天空。当别的女人沉迷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时,她则远离红尘的繁琐与喧嚣,陶醉在书的世界里,洗涤自己,充实自己,或静思生命飞扬的涵义,或细品世间真情的芬芳……

爱读书的女人,似一块温婉通透的碧玉。不显摆,不张扬,尽管没有钻石的华贵,黄金的璀璨,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典雅和韵致。纵然时光流转,容颜苍老,也难以改变她深深的内蕴。玉的品性坚实而润泽,柔润而内涵,质细而凝重,色清而纯粹,都集中在她身上。那是岁月的馈赠,也是饱读诗书的结果。那一丝丝在时光中积淀的雅致风情,如玉中薄翠,慢慢地柔和了世态炎凉,淡化了红尘感伤。

读书,是女人永不过失的“时装和化妆品”,是女人永葆青春的源泉。抽点时间,静下心来读读书吧!让我们通过读书,荡涤尘埃污秽,保持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让我们通过读书,做一个清香如茶,素雅若兰,温婉似玉的气质女人!

读书散文3:冬夜好读书

文/胡之胡

我最近很爱学习,我就是活到老学到老那种人,我建议大家向我学习。

我现在郑重向你们传授我的读书方法,不收费:第一步脱掉衣服,第二部钻进被窝,第三步抄起一本书。我有两个深切的体会:躺着看书能锻练臂力,我的肱二头肌至今迷人;躺着看书有助于睡眠,对那些长期失眠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

我总结了平躺读书的三种基本姿势。射箭式,也就是把书高高举起,类似引弓待发,臂力差的人慎用此式,弄残了胳膊养成了豆眼都不要找我算帐。卧蚕式,将身体弯成蚕状,书放在枕边;要经常左右交替,也就是说,看左边的书页向右卧倒,看右边的书页向左卧倒,这样不容易变成斜眼。如果有个现场直播,你可以看到我忙得不亦乐乎,不了解真相的人很可能认为我是在做某种健美体操。第三种姿势需要专业设备,诸如一个简易的书架或者有着牺牲精神的某人的脊背。如果你对此很感兴趣想迫切了解,需要向我支付一定的费用,价格面议,圣诞节元旦期间五折优惠。

关于读书助眠的事情,我还有所补充。就像昨天晚上,我运用上述姿势读一本散文集,在短短二十分钟的时间里,我就进入了史无前例的优睡状态,凌晨三点醒来,这本散文集竟然被扔到了地上,我心疼地捡起来,借着淡淡的月光看到封面上赫然印着两个大字:锦衣。在此,我代表所有失眠的人向这本书的作者表达深深的敬意。我还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在治疗失眠方面,可以把《锦衣》开成药方,这是医学领域一个伟大的发现,在此之前,汗青、烟子之流仅仅发现了这本书的助泻功能。

我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渴望睡眠,有人认为我提前进入老年期,这种说法是不负责任的。我们家有着优秀的睡眠传统,这要感谢我的父亲。我父亲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大迷糊,也就是说,刚刚还跟你眉开眼笑,在不到五秒钟的时间里,他就能陷入睡眠状态,这绝非一日之功。我从小就有这种超人的能力,据父辈们回忆,他们经常在路边、井边、玉米地找到我,叫也叫不醒,夹在腋下扔到大炕上继续睡。所以,我醒来的时候经常发现自己做着梦就走了好几里路,会经常怀疑自己有神奇的魔力。

那时候,我是村里人人喜欢的小胖子,只要我一上街,就会有很多娘们或爷们过来要抱我抚摸我,被抚摸数分钟之后才可以走掉。

有一次我给奶奶送水饺,一个绿色的包袱提着,包袱里面是一个美丽的瓷碗盛着热腾腾的水饺。我们家离奶奶家其实并不远,也就一二百米的样子,但是我前前后后花了有半个小时。去的时候,我要穿过无数等待抚摸的脏手掌,有些讨厌的人还要在我的鼻子上刮个没完,个别老娘们还要“打丫瓜”,也就是揪着小鸡鸡甩两下。我就吐唾沫,让他们回家打自己男人的丫瓜,于是一片哄笑。从奶奶家返回,那帮人还守在原路,还要打丫瓜,我就烦了,拿包袱打他们。他们发出淫荡的笑声,怂恿我说:“你这样打不好玩,你向墙上打,像放爆竹一样。”我就向墙上一甩,果然很响。回家后妈妈打开包袱大惊失色,我笑咪咪说:响!

那时候我还没上育红班(幼儿园),大概三四岁的样子,还穿着开裆裤。

回到最初的话题,我躺在床上看书的时候,我就能回到童年,一只手拿着小尿桶——一根长杆,头上一个小号的圆柱体——一只手拿着铲子,拾遍了街头巷尾。小尿桶拾满了,两只手依然是这种姿态,躺在树荫下睡着了,有时手还可能放在尿桶里。我觉得拾鸡屎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正像读书一样,有人很高雅地给它起名叫“艺海拾贝”。当然,除了拾鸡屎,我还可能出现在随便哪个人家的锅台下,拼命去拉一个大风匣。这个大风匣我的老家至今还有,相当于鼓风机,这很好玩。如果读书像拾鸡屎,那么写字就像拉风匣。我现在正在拉风匣,锅里蒸着地瓜、粑粑(玉米饼子),锅底炖着新鲜的带鱼。有时我会拉得很累,就睡着了,被那个回家的人扛在肩上或夹在腋下,送回我们家。

我拉完风匣了,大铁锅冒着鲜带鱼的香味,而你们此刻正在拾鸡屎。

读书散文4:读书偶思

文/楚奇

读书宜平心静气,澄心定虑,屏除尘俗干扰。在不失自己方向的前提下,依着作者的思路迂回前进,打破时间、空间之阻隔,直接与作者对话。读书最忌心浮气躁,无“固守一井,力求汲泉”的恒心,朝此暮彼,一任所好,无所专攻。如此,即便读上一天、一年、十年,亦不会有大收获,徒费光阴、精力而已。

读书不妨追求一点庖丁解牛的境界,而思维则是一把锋利的刀。这把刀须从某一点切入,然后沉潜玩绎,循着文理从容前进,方能准确把握要义,得其真传。若这把刀没有切入,或是切入的点没有深中肯綮,那么,任凭操刀的手挥动得再厉害,也收效甚微,甚至是没有用的。没有立足点,发不了力,只能是不着边际。犹如阿基米德撬动地球的那个支点,找到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

设身处地地读书,身临其境地读书,则会其乐无穷。用此法读史,仿佛自己置身于历史事件与名人酬酢一般;用此法读理论,则可以为抽象的概念找到一个落脚点,把抽象的化为具体的,把宏观的化为微观的;用此法读小说,则犹如阅历种种人事。若总是游离于书本之外,是无论如何也读不进书的,其入也不深,其识也浅薄。

读书须有一根主心骨。读时未必时时有“我”在,因虚心方能纳物。然这个“我”不可须臾离开,必要时要走到前头来,直接质疑,引申,否定。可系统地围绕一个点读,由点及面,由表及里,一个关口一个关口地打通,好像抽丝剥笋一般,直到触及内核,认清本质。同时,可锻炼逻辑思维,不至于东一言西一语,讲不清,理还乱。真正好的文章都是非常严密的,几乎没有废话。每一句都是一层意思,为转下一层意思作准备。

读书犹如习字,要取法乎上,推本溯源,慎学时文。如今市场上的不少书籍,只有一个眩目的外壳和玄奥的言语,洋洋洒洒,不知所云。再华丽的包装,终究掩盖不了内在的虚弱,而学舌的鹦鹉毕竟只是鹦鹉。经典之作,则犹如茂林深海,常读常新,不妨反复玩味,上下求索。

读书散文5:春风缕缕

文/廖双初

近些年,社会上读书的空气渐渐浓了起来。这里所说的“读书”,不单单指学生在校接受教育,而主要指阅读。

阅读最火爆的表现之一,要数央视推出的《诗词大会》节目。这个节目好像从去年初开始,今年初达到了一个高潮,社会反响十分强烈。电视里参与这个节目的,有专家学者,有教师学生,有平民百姓,还有各类形形色色的诗词爱好者。一时间,诵读古诗词成为时尚。仔细观看诗词大会的节目,我发现它基本还停留在背诵互动阶段,主要比谁的古诗词记忆量多,专家们也只是作了些稍许背景或内涵解读,尚未行进到现场创作的阶段。这表明我们的诗词大会还是浅层次的,但开了一个好头,我们在传承诗词传统文化方面,过去些年到底是忘记了,还是欠账太多,答案已一目了然。我想只要我们不懈坚持下去,我们便不愁创作不出富有现代内容的古体诗词。

前些日子,央视又推出了《朗读者》节目。节目邀一些观众耳熟能详的名人登台朗读名篇节选或者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同样极大地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央视是中国最权威的媒体之一,一直发挥着风向标的作用。这些节目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落实国家“全民阅读”的倡议。有关“全民阅读”,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来的,说明阅读非小事,已上升到国家层面。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我们何愁有什么事情不能办好。这就是我们的体制优势,它的号召力无与伦比。

地方上其实早已经在响应中央的号召了。市里有一个叫“真知圆”的民间机构,听说是由一群商界成功人士发起组建的,他们成立了国学大讲堂,专门从事国学普及工作。去年某日,他们在我们的一所学校举行基地挂牌仪式,我应邀参加了他们组织的活动。活动上午面向教师,下午面向学生,以大气磅礴的《大学》朗诵视频和浑厚深沉的歌曲《中华经典》拉开序幕,以专家讲授与师生密切相关的国学为主题,最后以一首柔软贴心的《三德歌》结束讲座。我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如此场面了,沉浸其中,深深被经典的魅力所打动。那一日听说是西方的感恩日,是的,我们应当感恩,首先应当感恩先贤,感恩先贤创造的经典文化。

事实上,我们县里的教育部门与新华书店合作,迄今已连续举办了三届经典诵读大赛,由于基层学校的重视和演出条件的改善,效果一届比一届好。特别是去年末进行的第三届经典诵读大赛,在小城的大剧院举行,同学们以各种巧妙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演绎了《诗经》《归去来辞》《岳阳楼记》《少年中国说》《匆匆》《乡愁》等名篇,声情并茂,美轮美奂,无不让在场的观众受到了一次精神洗礼。

最近在小城的街头散步,竟然听到了久违的广播声响,这让人纳闷,小城并没有发生抗洪抢险、火灾地震之类的紧急事件,怎么会有广播声响起?一打听,原来是停办了多年的县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得到了恢复。想来真是好事啊!主持人就是我们单位一位同事的儿子,那颇具磁性的音质,让不怎么懂播音的我感到他与一些知名主持人没有什么区别。小城的广播还处于初创阶段,节目有点单一,就是请本土名人朗读本土作家的作品,新华书店向广大读者推荐一本好书,每天早中晚各半个小时,为小城营造了一种浓浓的读书氛围。这个社会有点浮躁,唯有书籍,才是治疗的良方。

作为部门负责人,时下我也正在做相关方面的准备,打算下大力气推动“书香校园”建设,除了要求学校订足订好图书和期刊,还要求学校开好阅读课,学校校舍再紧张也要保证图书室和阅览室不被挤占,一定要千方百计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回想起近些年各级采取的行动,它像一缕一缕春风在我的心头吹过,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踏实。阅读,是一项事关人们终身幸福的工作,绝不能是一阵风,我相信只要大家一起重视,我们就一定能感受到书香的特殊味道,心灵上的春华秋实便是必然之事!

读书散文6:无暇时,不寂寞

文/黎武静

一个读书人的生活里,自然离不开书,书的位置永远是名列前茅的。和书有关的动作都是这么愉悦:看书是幸福的,买书是快乐的,可如何在这斗室中囤书,却是一桩甜蜜的烦恼。

初时犹不经意,不过随手丢开,在这一室之内,枕畔、桌上、几上,几乎无处不有,闲庭信步,亦随手可得。这本就是读书的一项妙趣,散落中才有的得意,不须十分用心,也能寻到最心动的段落。日积月累,终于囤得多了,总要想办法来收纳,开始只管往箱中藏,各就各位,也算一安身立命处。及至天长日久,书愈来愈多,关于书的构想,少不得得陇望蜀地想不如多几张书架,待到后来,又觉得不若辟间书房。然环顾四周,检点荷包,终成奢望。

空间只有这么大,书却不减慢增加的脚步。爱书的日子里,依然囤书不断,书店、书摊在心中绘成了一个人的地图,每个落脚点都带着“哪一天再去淘一本”的典型想念,在地图里熠熠生辉。连幸运女神都眷顾,猜谜语也猜中,赠了书券,高高兴兴地挑两本心爱之书捧回家,一路上微笑在嘴角,哼着小调,连做梦都快乐。

也有时一念之间迟疑,结果再去寻,那书已经被人捷足先登,从此失散在茫茫人海,难觅踪影。得不到的,更加念念不忘,下次再去买书时,舍不得犹豫,愈发囤得厉害。

囤积居奇为的是一朝市价迭升,而囤书求的是一种错觉:“一朝拥有。”有时早已读过许多遍的书,买回来放在书架上,只是看看封面,便能想起书中种种细节,历历在目。只要它在那里,便仿佛一种实现:喜欢,且触手可及,随时可以重温书中的旅程,每一道风景都记忆犹新,每一个拐角都清晰可辨。时间愈久,愈加热爱。

那是我爱过的故事,在其中穿行而过的时间,每个细节刻骨铭心。所以留恋不去,难以舍弃,多年后想起依然想念。

这些书热热闹闹地囤在这间房子里,交错着各自的故事和历史,构成一个小小区域的地理。日子被塞得满满当当,无暇寂寞,无暇忧伤,剩下的便是实实在在的快乐了。看着它们,我似乎也成了一个有故事的人。

读书散文7:因为喜欢所以坚持

文/高艳飞

“我坚持读书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李珏开心地向记者说起自己坚持读书的原因。

李珏是一名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人,她告诉记者,大学期间,“泡图书馆”是他的一大爱好。“在学校的时候,每到周末,我都是第一个到图书馆,最后一个离开。”回忆起大学那段时光,李珏面露喜悦之情。

李珏现在在一家银行上班,加班是家常便饭,工作压力很大,但是这些也没能减退她看书的热情。“书本已经成为了我的精神食粮,一天没有它,我就会萎靡不振。”李珏幽默地形容道。

李珏有一个在医院当医生的男朋友,她说男朋友和她一样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看书。她经常会和男朋友相约去书店看书,只是他们喜欢的类型不同,她比较偏爱文学类,而他男朋友比较偏爱医学专业类的书籍。“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交流,能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已经很不错了。”说这话时,李珏满脸幸福表情。

休班的时候,李珏最喜欢去逛云岩广场的新华书店,她说那里环境不错,位置也挺多。

“我特别享受逛书店的感觉,因为书店能让我心情很愉悦。”李珏说,她特别喜欢女作家林徽因的书,特别是喜欢她那首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以后我有了孩子,我也会培养她(他)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从小就做一个爱书的人,因为我觉得只有知识才能使人进步,所以我也希望我的后代做爱书者!”李珏说。

读书散文8:走在路上

文/姜佳佩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题记

人生旅途漫漫,行走在不同的城市,欣赏不同的风景,用不同的眼光看待:看待世界,看待自己,这才是旅行的意义。

曾行走在京城小巷。

北京的城南,是一本记载了人情世故的线装书,是一张述说着黑白历史的老照片,是一首装满喜与乐的戏曲,是一幅落满时光尘埃的民俗画。

当我走进城南,我抛开了京城的雄伟,放弃了富丽堂皇的景色,那紫禁城禁锢着灵魂,似乎做梦都得霸气高贵方得衬起这一方土地——曾引无数英雄放手一搏的土地。而城南,扑面而来的是淳朴的民俗民风。我沿着扭曲的巷子走着,一位老头轻倚在百年老树下轻摇着蒲扇,安详地坐着。巷子深处传来一曲嘹亮的京剧。名角们在台上指点江山,看客们在台下激扬热情,彼此的灵魂争相碰撞,唱响几百年的城南旧韵。

在这里,仿佛没有过客,走进城南,我就“绣”在这道原是古老的风景里。于是,我拥有了城南人的性格,坚守着这份古旧的灵魂,无畏红尘纷扰,浮华一世。心是一切温柔的起点,我愿常褒这宁静温柔的心。但现实终究是现实,我们必须无畏面对,集京城的磅礴强大于自身,大步向前。

曾行走在上海。

上海,漂浮在水晶球之上的梦幻之海,俯视世界,骨子里都透着傲气的上海,繁华从不曾落幕的上海,它时尚前卫大气,连空气里都充满诱惑。

人说上海美丽得无法复制,等到繁华落尽纤尘,你还是孤自一人。所以,行走在车水马龙的上海,内心始终有一处安静的留白。

上海的夜,依然喧哗,寻一僻静角落,想就此结束旅行,但生命不止。人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了孤独的行走,太多太多的事情是我们独自一个经历的,我们点头默认。我们要清晰地明白,我们所处的位置,我们旅行的目标和方向,定不忘初心。

曾行走在内蒙古。

内蒙古,一望无际的草原,绿得让人翻涌着欢欣,感受到无边的恬静。碧绿的丝绦铺满坡头,牵住我翻飞的衣角。

我欣赏左边的群山,放弃了右边的草原;我欣赏西边落日的余晖,放弃了东边牛羊群群。

有得必有失,这是人生遵循的规律。取与舍,懂得放弃,珍惜拥有。

有人在城南的阳光下做梦,有人在上海绚烂下寻梦,有人在内蒙古的草原上弃梦,多换种方式,来享受旅行的得失。

今天,我站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呼喊梦。

读书散文9:读书不在多少

文/张小六

虽然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但是读书仍然还是许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每个人因为情形不太一样,所以对读书的态度与方法也不一样,同时,每个人就读书的数量也看法有别。那么,每天该读多少页书呢?

面对这样的问题,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有的人会认为,读书当然是越多越好,因此,他们觉得每天应该尽量地多读书,他们觉得每天读书至少应该在两百页以上。有的人,则觉得,现在大家的生活节奏很快,大家都忙于生活忙于生计,没有什么时间用来读书,因此,读书不必苛求,只要每天读点即可,如果要具体到页码上,他们则认为每天读十页书或者五六页书就行。也有的人坚持认为,读书要看兴趣与心情,心情好时,就多读,心情不好时则完全放弃读书,兴趣来了,大读特读,不分白天黑夜地读,兴趣没有,则不读书,远离书本。对于每天到底该读多少页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什么样的看法都有,这些看法,虽然不太一样,却都不无道理。

然而,即便如此,笔者却还是觉得,读书,还是应该要有一个具体的计划,就拿每天读多少页书来说,还是应该要有一个具体的数字,倘若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来约束来体现,那么便让人无法知晓到底读了多少书,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与印象。

每天读多少页书呢?作为一个读书人或者是喜欢读书的人,我想,是应该在年初或者自己准备读书之前有一个明确的计划与规定的,比如你在计划中要求自己每天读二十页书,那么只要坚持了,你一年就能够读七千多页书,数目也是相当可观的,每天读书的页数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太多了,会让人觉得不切实际,难以完成,太少了,又会让人找不到读书的趣味。

读书不在多少,在于读懂,在于坚持。

读书散文10:人非有品不能闲

文/叶振环

近日读书,见到“事到无心皆可乐,人非有品不能闲”一联。跟朋友在闲聊时讲起,朋友反问:“那么,何为有品?”

有品就是懂得品味。品味生活的艰辛与快乐,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有品者都能感受到亲情、友情和爱情。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说得好:“为使人生幸福,就得喜爱日常的琐事,云之光、竹之摇曳、群雀之噪鸣、行人之容颜——从这一切如常琐事里,体味出无上的美味。”这退一步,且将目光投向“云之光、竹之摇曳”,就是有品,就是闲。

有品就是懂得取舍。尤其在名与利面前,宜静不宜动,安得下心,就是闲。宋代永嘉诗人赵世秀在家等待约好的客人,久等不来,心下焦急,自不待言。但是,赵诗人没有烦躁,竟欣赏起黄梅雨声和池塘蛙声来,随手在棋盘上轻敲棋子,却震落一颗灯花,于是一首浑然天成的绝句从心底浮起:“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为心闲。

多年前的一个年末岁初,正值单位承办一个全国性的会议。作为撰写会议相关文稿的部门,所有人都在加班加点忙于各项筹备工作。一个周日,吃完午饭,走入初冬的暖阳,只见前面一个同事弯腰从地上捡起一片飘落的红叶。看着他专注欣赏红叶的背影,渐行渐远,自己心间的紧张顿时消散。此亦为心闲。

你看,人非有品岂能闲!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