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夏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立夏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立夏的文章1:蝉趣

文/吴洪伟

立夏未到,蝉就早早占领了一株株一畦畦的绿。每每听到蝉声,就勾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那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温饱难以维持的洪荒年代。对儿童来说,能填饱肚子就十分幸福的了,更谈不上有什么玩具娱乐可言。不过,穷孩子自有穷孩子的玩法,蝉的出现,就给我们单调乏味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那时,一到夏天,我们就欢呼雀跃起来,特别是下过雨的夜晚,我们几个小伙伴就迫不及待地拿着手电筒,提着煤油灯上南朗山,一路沿着树头竹林寻蝉蛹去。每抓到一只,心中自是一阵狂喜。回家后,各自把蝉蛹放进蚊帐里,全神贯注地盯着蝉蜕这一神奇的过程。只见蝉蛹在蚊帐里爬不多时就安定了下来,它们纹丝不动,用力撑破外壳钻出来,然后仰身倒挂在壳外。软绵绵的身子像肉团一般在空气中舒展,嫩翼伸长,颜色由浅变深,蝉爪由软变硬。转瞬间,一只风姿卓约、体态娇美的蝉儿就靓丽在眼前。这是美的绽放,华丽的转身,生命的飞跃,给我童年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和乐趣。

看金蝉脱壳自然是妙不可言,爬树捕蝉就更是其乐无穷了。记得那年我才6岁,一个黑不溜秋、野性十足的小不点。有一次,我光着身子爬上一棵长满刺的桐油树。我伏在树杈上,小心翼翼地把粘满橡胶糊的竹竿伸向蝉的屁股。噫,那蝉正得意洋洋地唱着情歌呢,那管得上身边有什么危险。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悄悄把竹竿移到蝉的盲点,然后出其不意地把橡胶糊向蝉翼粘去。“粘住啦,粘住啦!”只见那蝉在竹竿上拼命挣扎、嘶鸣。我一边流着鼻涕一边欢呼,完全忘了被树刺刺伤的痛,心中似有梅花鹿在狂蹦。

要说玩蝉,我们可真的玩绝了,我们把捉来的蝉制成“火车”,用线拉着“火车”头玩。有时拉着拉着,这“火车”就飞了起来,把我们天真无邪的笑声也带上了天空。但更多的时候是把蝉制成“半导体收音机”。我们先拿一只空火柴盒来穿孔,把蝉放进里面,再用一根竹签顶着蝉的痛处做成了“开关按钮”,想听时轻轻一按,“收音机”里就传出了雄亮的“男高音”。我们很骄傲这一“创造发明”,更高兴这蝉给我们带来了欢乐的歌声。

岁月易老,青春如逝,弹指一挥间童年生活一去不复返。晨起着装,对镜自视,更有“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感叹。蝉回了又去,去了又回,蝉声噪响,日出日落之间,就是几十年的轮回往返。蝉啊,无论如何都得感谢你,感谢你曾经为我作出过的“牺牲”。在那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洪荒年代里,给我童年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暖意,一抹色彩,一串笑声。

关于立夏的文章2:今日立夏

文/远方

昨夜的风雨,荡涤了所有的尘埃。窗外,没有阳光,没有风,空气很湿润,也很清新,一切都在氤氲中静谧着。

教室里,第一次毕业模考正在进行。我听着笔在纸上行走的沙沙声,看着孩子们低头专注答题的身影,情不自禁地笑了,心中莫名地生出一丝丝安慰……

“叽叽叽”,“啾——”,忽然,一阵清脆的鸟鸣声打断了我的思绪。走到窗前,我循声望去,数株枝繁叶茂的红叶李经过雨水的洗礼,娟然如拭。她们舒展开庞大的树冠,枝叶或左或右,不求方向一致,自由披拂,一如浓密的长发披散开来。这温暖湿润的天气里,她们恣意地生长着。

也不知,那鸟鸣是从哪株的密叶里透出,只听见这边的呼唤刚歇,那边的应和又起。叫声时而急促,时而婉转,如清泉一般明亮、纯净。乐此不疲的欢叫是情歌互答吗?抑或是生命的礼赞吧!我听不懂鸟语,却体会到了密叶中的默契与和谐。

不远处,几排水杉并肩而立,塔形的树冠直指天空,愈加显得高大。树叶新发,很嫩很嫩的绿,给人一种柔和的视觉享受。仅有的两株芭蕉聚在一起,撑着硕大的叶片,像高高擎起的手臂,是在诠释“雨打芭蕉”的诗意吗?

囚于楼宇之中,不知何时,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厚障壁封闭了我的心扉——仿佛已经很久,我都未曾感受过这种蓬勃的生机。

“人间四月芳菲尽”,花期已过,五月的大地再也无需娇艳,只是尽显生机。我忽然想起——今日立夏。“夏”乃“大”,立夏意味着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回顾忙碌的孩子们,我忽然发现他们懂事了,勤奋了,上进了。三年里所有的喜笑怒骂都凝成了一句话——我的孩子们真的长大啦!

关于立夏的文章3:老解这半辈子

文/肖群芳

立夏刚过,粤北的一个小县城就骤然燥热起来。老解坐在院子席间主位上,呷一口当地出产的米酒,夹一筷子墨鱼干炒肉,就开始侃侃而谈了。

老解想不起这是多少次别人请他传授教子心得了,反正那一车轱辘话在肚子里就像这盘子里的墨鱼,已经“翻炒”多遍了。

“我家小影啊,不是我吹嘘,整个县城就是也难点出第二个来。你们想想啊,北大啊,是人人都可以考得上的吗?诶,她偏偏考上了。还超录取线三十分哦,最令我自豪的是她从没让我操心过,完全是靠她自己!”老解的脸上泛着红光,眼球因为激动和酒精的作用不免有些突出来。

米酒特有的清香使席间的中年男人们的兴致也跟着高涨起来,附和着老解的慷慨激昂,时不时也点点头。这次请客的东家老李满眼期待,他的小儿子今年刚参加中考,成绩还不错。前几个孩子都不是读书的料,所以特别看重小儿子。

老李端起酒杯,敬了老解一杯,夸到:“要说你老解也是我们这的一个角色啊,你小子小时候没个正形,闯祸就像年节不好喝红薯稀饭一样平常。方圆十里哪家种的萝卜甜,哪家的李子好吃,不都是你最清楚的?”

“哎,小时候没东西吃,自己不想点办法不是个子更矮?我老祖宗解缙就是出名的矮子,当了大学士也不免被人嘲笑。”老解将杯子里的酒一饮而尽,夹了颗花生米入嘴,叹道“我们爹娘都是苦出身,从小营养不好,发育不良,我们这50、60年代出身的,高的也屈指可数。好在我们的小孩个头都不矮。”

老李帮老解续好酒,感叹道:“老兄啊,你还是有本事啊,刚恢复高考你就考上了,不像我们靠祖上留的地分钱发家。虎父无犬子啊,要不说老天不公平了,我就再生十个儿子,加起来也比不上你女儿啊!你们家小影随便寄一年半载的工资都够你买套房子了。”

老解迟疑了几秒,夹菜的手抖了下,一筷子笋干抖了不少下来。五十知天命啊,老李这番话让老解莫名失落起来。酒到半酣,也许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老解头疼起来,老李见状赶紧扶着他到客房的竹床上躺下……

“小解,你的通知书到了,不容易啊!终于跳出农门了啊!”

“解老师啊,组织部点名要你去那报到哦!解老师前途不可限量啊!”

“解老师,你是有两下子,但你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跟我们拍桌子,你有本事别呆在我们这座小庙啊,我们这供不起你这尊大佛!”

“解老师啊,我们这和你家乡不太一样。你不能对学生要求那么严,这个月领导已经收到好几封投诉信了。”

“老解啊,你女儿了不起啊,考上北大了!”

“老解啊,听说你女儿在跨国银行当高管呢!”

“老爸,以后不准喝酒!一喝酒就乱吹,说我在纽约也有房产,你怎么不说华尔街也是我的?”

……咣当一声,好像是碗盘掉地的声音。老解酒醒了大半,忽然觉得这人生就是一场醉梦,迷迷糊糊就过来了,醒来也就记得住那么几句话……

关于立夏的文章4:立夏吃个咸鸭蛋

文/许国华

一到立夏,就让我想起了从前。传统习俗中的立夏,是颇为讲究的,仪式感满满。

立夏的早餐素来是丰盛的,用我们的方言来说,那便是“青蚕豆唾唾,咸鸭蛋戳戳”,口福与食欲自然要比平时大多了。此时的青蚕豆,刚刚上市,是“立夏三鲜”之一,也是不可少的尝鲜品。一大盆翠绿嫩软的青蚕豆端上桌,筷子像雨点般地落在餐盆里,风卷残云,不一会儿,餐桌上就堆了一片青蚕豆皮。

咸鸭蛋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民间素有“立夏吃鸭蛋,热天不疰夏”的说法。乡下老家散养了几只鸭子,那里河汊多,水面宽,鸭子吃的都是水中活食,生下的蛋又大又鲜。每年清明刚过,父亲便忙着腌制鸭蛋。村上大多数人家腌制鸭蛋,只是简单地将鸭蛋浸泡在盐水里,过一段时间,鸭蛋就自然变成了咸鸭蛋。然而父亲腌制鸭蛋颇为讲究,不用盐水直接浸泡鸭蛋的简单腌制法,而是采用了更讲究的腌制方法:鸭蛋洗净了,父亲将食盐掺和在黄泥与草木灰中,再均匀地裹到每个鸭蛋上,黄泥巴把鸭蛋裹得密实了,然后将一只只鸭蛋浸泡在装有淘米水的陶瓷缸中,倒入一小盅白酒,放入适量的花椒、茴香、八角、蒜子、生姜等佐料,密封坛口,差不多三十多天就可以食用了。这种方法腌制出来的咸鸭蛋,咸蛋黄出油最多,香味浓郁,微咸可口,口感超好,我们称之为“五香咸鸭蛋”。

虽说是“咸鸭蛋戳戳”,但立夏吃咸鸭蛋是有一定讲究的。咸鸭蛋上桌,父母当着我们的面,拿起咸鸭蛋,先要在餐桌上滚一下,边滚还边说道:“滚,滚,滚,我家小孩顺顺当当滚过热天啰!”滚咸鸭蛋是乡下“滚夏”的风俗。过去农村防暑条件差,没有电扇、空调,炎炎夏日酷热难熬,小孩极容易生热疖、腹泻、中暑。用“滚夏”方式滚过夏天,其实就是父母期望孩子平平安安地度过炎夏。

滚完蛋后,我们就可以吃咸鸭蛋了。挑个淡青壳的咸鸭蛋,先找准“空头”,然后轻轻在桌上敲破“空头”,便用筷子向里戳进去,“吱溜——”,红红的蛋黄油就冒了出来,一股蟹黄般鲜美的味道,慢慢地飘逸出来。平时清汤寡水的早餐,突然有了“咸鸭蛋戳戳”,一下变得有滋有味起来。咸淡相宜的口感,咸鲜十足的滋味,的确是佐餐佳品。

立夏的风俗,不仅要“滚蛋”“吃蛋”,还要“挂蛋”。母亲用染过色的鞋底线,编织成了网兜,把咸鸭蛋装于其中,挂在我们的颈上,用来“压邪”。我们那边的方言,“鸭”谐音“压”,“咸”谐音“邪”,挂上咸鸭蛋,自然就有“压邪”的意思。孩子颈上都挂有一个鞋线网住的咸鸭蛋,那五颜六色的线网,连同走路发出的摇晃声,构成了乡村风俗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咸鸭蛋既能“压邪”,又能“压重”。何为压重?即为压住体重,不让减轻之意。父亲早已备好了畚箕与大秤,我们这些颈上挂上咸鸭蛋的孩子,依次坐在畚箕里,大人们用大秤称上我们的体重,用笔郑重记在门板后面,看看一年来的生长胖瘦。

“立夏吃了蛋,石鼓能踩烂”,民间腌制的咸鸭蛋,不光立夏吃,端午也吃,有条件的人家甚至整个夏天都在吃,一直从立夏吃到立秋,是为“补夏”。夏日炎炎,口味寡淡,食欲不振,咸鸭蛋那咸鲜的味道,鲜香的口感,不曾远去,一直盘旋在民俗文化的味蕾上。

关于立夏的文章5:时光任“染”

文/陈韵好

已是立夏,空气中残留的最后一丝寒意业已消殆,帽子君即将休眠,又到了帮母亲染发的时节。现在握在我手中的这把头发,是花甲之年的花白,这花白的强度来得明显重了一些,发量虽比同龄人多了不少,但比起它们自己的从前,岁月的凌厉仍是显而易见。

母亲天生有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家里的一张旧照片上,她身着砖红色的风衣外套,二十多年前的阳光自头顶的右上方倾泻而下,那根又长又黑又粗的马尾辫侧倚在肩头,在光线的折射下透出油亮健康的色泽,陪衬着发辫主人一脸的青春与骄傲。

母亲爱美,头发却白得偏早,脸部的皱纹几乎没有,而在这诸多的花白中寻找当年的黑色,已经艰难得让我的鼻子微微发酸。因为担心理发店的染发剂质量不够好,早年开始,我便买了进口的名牌染发剂帮她在家里染发。又因担心染发过多有损健康,我只肯小半年给她染一次。于是,她总是隔三差五地拿着染发剂,对着镜子偷偷补色,特别是前额一眼可见的发际线那里,每新生出一毫米的白发,就让她多生出一分米的伤感。后来,在我的数则健康新闻的轰炸下,她终于答应一年只染两次,春秋冬带帽,只有入夏及过年前各染一次。为此,我总是各处搜罗各种材质的帽子,不看价格,只求时髦、漂亮,好在各种“以‘帽’取人”的人群中稍许淡去对母亲白发的关注。

左手提发,右手执梳,像理发店里的托尼老师一样,我将母亲的头发一缕一缕地依次拿起,用梳子蘸上少许的染发膏,轻轻地从发根刷到发中,为了让少量的染发膏涂得均匀,我总是喜欢来回多梳几遍。这次的发尾不需要染,还是农历年前染的色,稍有褪色,但却正好褪成深深浅浅的褚红,似波浪般自然起伏间隔,在初夏的阳光下,散发出主人一如当年对美丽的执著,以及依稀的傲娇。最初,母亲都是染的自然黑色,但自从我给她试过一次红棕色之后,她便改了喜好:“要么是靓丽的黄棕色,要么是娇艳的红棕色,总之,我坚决不要沉闷的黑色了!”

眼看着一根一根白得透亮的发丝在我的手中渐渐变成褚红,因为是湿着的,所以显得深重浓郁。我小心翼翼地提起,复又轻轻柔柔地放下,一束一束,一梳一梳,色泽爬上发丝,往事爬上心头。“白发逐梳落,朱颜辞镜去。”记忆里,母亲从前很少提及自己年轻时的美丽,倒是有一次无意中的豪言,让我至今自愧弗如。

十年前还没有网约车的某天,我带着她在书院路上拦出租车去办事,结果二十分钟过去了,数辆车路过,我愣是一辆都没有拦截成功。母亲突然大声感叹:“你站这么久居然都拦不到车!我像你这么年轻的时候,站在路边上,从自行车到大货车,只要我想拦,没有一辆不停下来。”我有些怀疑地看着她,她接着补充道:“你还是花钱打车,我可都是免费的!有一次,我要运点货物,货车司机把我送回你外公家,拉了小半车货物,没收我一分钱。”我被鄙视得瞠目结舌,老老实实地站回路边继续拦车。如果母亲的颜值是立招立停且免费,我的约莫是四十分钟加计费。

染好清洗吹干后,一头褚红的秀发蓬松在母亲的肩头,我随手给她扎了个半丸子头,竟也透出些许青春的俏皮。

“我给你照个相发在你单位的群里吧。”我建议道。

“不要,发在群里的那些照片都是人很老很难看,我不要让人家看到我年老不好看的样子。”

“不会,那是他们本来就不好看。你这么好看,加上我有专家级的P图技术。”

母亲半信半疑地站了起来,还特意去换了件新买的衣服。她本已退休数年,随我移居长沙,但退休干部每年四五月份有个年检,也就是到单位露个脸证明自己尚存人间,没有枉领退休金。而这些退休干部大多随着儿女移居他乡,专程回去一趟实属不易,于是领导们想了个折中的办法——本人拿着近日的报纸拍个大头照发在单位微信群。一些老同事前阵子发的照片都是一个风格:让人嗟叹岁月的残酷无情。所以,虽然她一直难于成行回乡,却纠结着不想拍照发群,唯恐自己也成为别人口中的一声叹息。

当然,我知道母亲不想发照片的原因除了爱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心因。多年前,因为一些家事,她不得已在事业最好的时候跌落谷底,在美好的年华失去,近黄昏的岁月重逢。一别经年,香甜的回忆,错失的难过,未酬的壮志,可得而未得的遗憾,诸多情绪如缂丝细密交织,织成一个不忍且不能轻易碰触的秘密锦盒。

褚红卷发、半丸子头,昂首挺胸举着当日的《长沙晚报》,镜头打开时,母亲已然摆上了一副喜滋滋、气昂昂的自信微笑。“咔嚓”一声,修图数秒,发到单位微信群里,果然引发了一阵赞美风暴,皆叹“岁月无痕”,仿若当年。午夜十二点,隔壁熄了灯的卧室透出一团微光,我侧身一看,母亲仍抱着手机笑得甜蜜。

几天后,母亲一脸得意的表情,神秘兮兮地对我说:“自从我发了照片,再也没有人把照片发到单位群里了,都是单独私发给人事科的人,肯定是都觉得没我好看,不好意思发到群里!”说完转身,继续美滋滋地品赏着手机里的照片。

所怪少年心,销磨落何处。

时光任“染”。手捧着母亲的头发,黑发变银丝,华发亦可换美色。不管黑与白,不论红与棕,变化的是颜色、是心迹,亦是岁月。

而我突然明白,时光如涛,泥沙俱下,那些曾以为的过得去、过不去,其实,终将统统过去。

关于立夏的文章6:细雨慢跑 神清气爽

文/奚龙

立夏过后,连绵细雨几天,被困家中,不能出去锻炼,很是郁闷。

当医生的儿子周末放假,说可以带我到一个地方跑步。

细雨蒙蒙,地面湿漉漉的,我没理会他。儿子说:“细雨初洒时产生的负离子有益健康,可令人神清气爽。”

于是,我们换上运动装,踩着自行车,沐浴着飘飘洒洒的絮雨,一起出发。

到了一所高等学校的体育运动场,只见400米标准环形跑道用红色塑胶铺就,两侧绿草衬托。因为最近下雨,气温偏低,来运动的人稀稀落落。我们迫不及待踏进跑道。室内塑胶跑道不滑,且柔软富有弹性,脚感特别好。经常在公园那些硬的水泥、柏油路上跑步,突然迈进地毯似的富丽大道,顿觉步履轻盈,甩开臂膀,忍不住就飞快跑起来。

也许一开始跑得太猛了,不到一分钟,已是气喘如牛,呼吸急促,两腿发软,额头渗出的汗水和着雨水顺着两颊往下滴。难道我的体力只能支持这么一段路,莫非真是年老体弱了?勉强才跑了两圈,正要歇脚,儿子已跑完3圈,追上我,他抓住我的手臂,拽着我继续往前跑。儿子边跑边鼓励我:“坚持住,可以慢跑,但不能就此停止不前,至少跑40分钟。”为了不让儿子太失望,我咬着牙,喘着粗气,继续跑起来,于是跑过了第3圈。“现在感觉还可以吧?” 儿子关心地说,“别跑得太快,全身放松慢跑。”说来也怪,跑着跑着,反倒觉得轻松了起来,呼吸也较平缓、均匀,关节、肌肉没那么酸痛,步伐也富有节奏,不知不觉,都已跑过了第8圈。

回家的路上,虽然浑身湿透,有些疲劳,心情却是无比畅快,还有几分成就感。

我请教儿子,运动刚开始时特别难受,为什么到后来反而轻松?儿子说,这可能跟人体运动能量供应和运动强度有关。人体运动时的供能系统,依其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分为ATP-CP(磷酸原)系统、无氧糖酵解(乳酸)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跑步一开始,跑得快、猛,人体进入激烈运动,首先供能的是ATP-CP系统,大约维持6-8秒左右,这时糖的无氧酵解便开始参与供能。骨骼肌中的糖原大量无氧分解,乳酸开始生成。乳酸在肌细胞中大量增多,引起肌细胞代谢性酸中毒。在运动中,我们常感觉肌肉疲劳正是糖无氧酵解产生的副产品乳酸导致的。有氧氧化供能是糖、脂肪和蛋白质,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有氧氧化系统是耐力运动项目的主要供能来源,而且不会产生导致疲劳的副产品,所以有氧代谢,人就感觉轻松,舒服。

原来,看似简单的跑步运动,也蕴藏丰富的科学道理。跑步,不仅让我们收获了好心情,更让我们收获了好身体。

关于立夏的文章7:立夏,独登大蜀山

文/窅娘

立夏前一天,习惯性看天气预报,说是第二天高温30℃,我还不怎么相信。但是第二天上午,迷糊间睁开眼睛,便被从窗帘缝隙里钻进来的阳光刺得彻底清醒。

还去不去大蜀山呢?看着室外的似火骄阳,犹豫起来。立夏这天去大蜀山,是我前两天就计划好的。不知何时养成的习惯,但凡休息日无事,便邀上友人,去登大蜀山。两人一边闲聊一边登山,累了就席地而坐,山风迎面,鸟鸣啾啾,很是惬意。

可立夏这天去大蜀山,我却心里早盘算好一个人去。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去,在大蜀山里随意遇见一朵花一棵树一只不知名的小鸟。我面对它们,或欢喜或伤悲。有灵性的大蜀山也会慈悲地懂得,用温暖敦厚的怀抱融化我胸中块垒。

下决心冒着突袭的暑热去大蜀山,已是下午两时了。在稻香楼坐上公交车,至开福寺下车,环山脚走上十来分钟,便到了进山的路口。

以前登大蜀山,都是从东边山脚,游人最多也最热闹的那条路上去。这次却特地选择从南边山脚,游人最少最冷清的一条路上去。也是宽敞平整的水泥路,缓缓向上向前延伸着。刚进路口,便明显感觉周遭的空气清新而湿润。路两边树木参天、野花丛丛。阵阵清凉山风拂面,有浓郁的花香和草木香袭来,直钻肺腑。叽叽喳喳的鸟鸣声不绝于耳,只闻其声不见其影。三三两两的游人,多半是小夫妻俩带着孩子,或是卿卿我我的情侣。我形单影只地与他们迎面或擦肩,却也不觉得孤独。有什么好孤独的呢?这大蜀山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不都伴在我身边吗?它们为我茂盛为我绽放为我鸣唱。

如此想着,便兀自笑起来。微笑着一抬头,竟发觉自己站在一棵高大的树木下。这树木的高大倒不为奇,奇的是,一根根不知何处而生的遒劲藤蔓,相互缠绕着从树的顶端蜿蜒披撒下来,藤蔓上缀满了丁香似的白色花朵。有一条缀满花朵的藤蔓就垂在我的头顶,禁不住踮起脚尖,仰头深吸一口气,是一种极清极淡极雅的香味。轻拉一根藤蔓于眼前细细端详,终是不知是何植物。不知也罢,原本很多事就不必追根究底,只要它能给你一份令你感动与难忘的美好,便已足够。

若走捷径登上山顶,还是得离开水泥路,攀上较陡峭的石阶。好在石阶两边仍然有各种树木花草,让你不会在单调如一的石阶上枯燥无味地埋头登山。一丛开得正旺的野雏菊牵住我的脚步,用相机拍下它们曼妙的身姿。一棵躺在地上的枯树,从下面仰视,是一只昂颈的鹿,而登上几级台阶再俯视,却又变成一只奄奄一息的羊。你瞧,一棵枯树换一个角度,能看出不同的影像。那么,一些困扰我们的人和事,是不是也要换一个角度,重新审视?

快到山顶的一段石阶,只有我一个人走着。山路静谧,树叶间漏下的斑驳阳光,是立夏的阳光,被大蜀山的天然屏障过滤后,少了许多燥热,只留略带清凉的暖意。清晰听见自己的喘息声和咚咚的心跳声。这样真好!坐在电脑旁,或者坐在酒桌上,你能听见自己强劲的心跳吗?

山顶的树荫下,几个骑山地车的儒雅中年男子,或坐或站闲聊着。想起在盘山水泥路上,曾遇见他们骑车鱼贯而过。忍不住上前与他们搭讪。原来,他们也是经常在休息日结伴骑车上大蜀山,或者更远的地方。

下山时,与他们俨然是老朋友了,更与一个医生同行相谈甚欢。晚餐受邀与他们在大蜀山下的山庄吃饭。饭毕出山庄,大蜀山披上农历十五的皎皎月色,更比白日平添几分端庄神秘。站在一处围墙边,静听蛙鸣,想着大蜀山还真是慈悲懂得的。在2012年立夏,它给了我想要的——宁静,平和,活力,还有一种全新的,积极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

关于立夏的文章8:闲话立夏

文/黄建如

春去夏来,转眼间,又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预示着告别春天,夏日已经到来。这个时节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即将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古人常以立夏的阴晴测一年的丰歉,认为立夏这一天下雨最好。故有农谚“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之说。

古代帝王十分重视立夏这一节气,有“迎夏”这一习俗。据《礼记·月令》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夏于南郊。在“迎夏”仪式上,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

中国传统的四时八节都与美食有关,立夏也不例外。在江浙一带,有“立夏尝新”的习俗。其时樱桃、枇杷、杏子成熟,蚕豆、豌豆、黄瓜上市,海蛳、河豚、鲥鱼正肥,人们在立夏一饱口福。在江西、安徽等地有立夏吃乌米饭的习俗,采集野生植物乌桕树的叶子煮汤,用此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然后捞出放入木甑里蒸熟而成。“立夏吃个团,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上海郊县农民立夏用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闽南地区立夏吃虾面,即购买海虾掺入面条中煮食,海虾熟后变红,而虾与夏谐音,为吉祥之色,表达了人们对夏季的祝愿。

立夏还有“斗蛋”的习俗。“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症状,患者多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子尤易疰夏。立夏这日,人们煮好鸡蛋,有的地方还特地用红茶或核桃壳煮蛋,称“立夏蛋”。将蛋放入用彩线编织的蛋套中,相互馈赠。或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小孩子们斗蛋为戏,两蛋相磕,以蛋壳破碎者为输。还有的地方,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

不少地方立夏吃罢中饭还有“称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挂个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称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打秤花也有讲究,只能里打出,不能外打里。相传这种习俗起源于三国,司马昭发兵消灭蜀汉后,恐原属汉地的臣民不服,所以善待被俘虏的后主阿斗,封他为安乐公。阿斗受封那天,正是立夏,司马昭当着一批蜀汉降臣之面给阿斗称了体重,并表示以后每年立夏再称一次,保证阿斗年年体重不减,以示未受亏待。后民间仿效,“以秤称人体轻重,所谓不怯夏也”,由此形成风俗。

立夏日还有忌坐门槛之说。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特别是小孩子。如果孩童不小心坐到门槛了,就必须要坐满七根门槛,才可解除这种禁忌。

立夏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由此可见,如何过好夏天,我国古人极为重视。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习俗已渐渐消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