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年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小年的散文(精选4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小年的散文1:正月里闹元宵

文/储北平

老话说,过完小年过大年,正月十五还是年。不到元宵节,庄户人家的年,似乎过个没完。闹元宵,比大年初一还热闹: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舞龙狮……盛世猴年,人们尽享节日的欢乐祥和。

元宵节,在民俗节日中是唯一以“闹”为核心内容的日子。一个“闹”,让元宵节的文化传承绵延,经久不衰;一个“闹”,让多少文人墨客抒情畅怀,感慨万分。

据历史文献,西汉时已过元宵节,元宵节形成于西汉之前,似不成问题。汉武帝正月上辛夜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但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时佛教的传入,对形成元宵风俗起了推手作用。

元宵夜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传统过年一般到此为止。也就是说,元宵节既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也象征过年活动结束。潜山一些地方,至今仍称元宵为“出节”,元宵后农民就开始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张灯观灯是元宵节的一大盛事。关于元宵节点灯习俗的起源,一种看法,认为源于对火的崇拜,原始人发现火有驱散虫蛇猛兽的神奇力量,于是在满月之时燃烧篝火行祭仪,相沿成习。也有观点认为源于道教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灯谜即写在彩灯上的谜语,又叫灯虎,比喻其艰难深奥,不易被人猜中,好似射虎那么难,故猜灯谜又叫“射灯虎”。灯谜是

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形式,灯谜以谜语为基础,启发智慧,融会知识。谜语起源于春秋战国,是当时谋臣策士委婉劝谏之隐语,六国时盛行猜谜语。宋代始有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缤纷的花灯之上,供人猜射,时至今日仍流行,尤其是元宵节猜灯谜最盛。“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这首诗刻画了猜谜者时喜时愁坐卧不宁的情态。

灯会灯谜等为青年男女提供了自由接触,表达爱情的机会。宋词中有不少这方面的描写:“火树银花触月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人手忙愁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这首词写了一对情人在元宵观灯时幽会的复杂心情,堪为我国古代爱情生活的佳作。但并非有情人终成眷属,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通过元宵观灯,触景感怀,抚今思昔,表达了词中人不胜悲伤的心情。

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传统节日的各种祭品和食物,均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从不少祭品和食品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祈求均衡和谐的理念。元宵与春节的饺子、端午的粽子、冬至的馄饨等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为内馅外皮,象征阳内阴外、阴阳和合包裹之象,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袁世凯当皇帝时,曾对元宵两易其名。因“元宵”与“袁消”谐音,袁世凯感到很不吉利,于是下令全国,吃“元宵”改为吃“汤圆”。转而一想,“汤圆”——“汤袁”,于是再次下旨,将“汤圆”改称“汤团”。当时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大总统,洪宪年,“元宵”改名称“汤圆”;明年元宵后,谁还叫“汤团”。袁世凯只当了81天短命皇帝,就真的“袁消”了。后来有人作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使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袁世凯葬礼时,有人送了一幅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年”,寓意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

元宵节是一缕吹开春天帘栊的和风,是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画,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祈愿和平期待团圆的美好节日……只要用心灵去倾听,去解读,去体会,就能从中找到无限的生机与乐趣,找到一个灿烂的主题!

关于小年的散文2:过小年

文/郝天鹰

小时候,每到腊月二十三,父亲就会早早地起床去赶集,那时候生活很艰苦,准备过年的东西虽一切从简,但惟独黏糖不能省略不买,因为这一天是小年,是各家各户欢送灶君升天的日子。

那时候,农村人用柴火做饭,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灶台,每当过大年时,靠近灶台的墙壁上都会贴上一张灶王的新图画,并贴上一幅对联,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由此可见灶王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据迷信的老人说:从旧年的除夕到次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每天都监督着各家的情况,然后做个年终总结,骑马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情况来决定对各家来年的奖罚,给表现好的人家赐福,有劣迹的人家则反之。

庄户人家虽大都是勤俭善良之辈,但一年之中难免都有些小毛病,如做饭不小心弄洒了米面,或在吃饭时训斥大人、孩子等等。过后想想都觉得是罪过,何况灶王爷呢?但检讨自己的同时谁不希望来年过上好日子呢?于是,人们就把希望寄托在灶王和黏糖上,多给灶王供些黏糖,一是黏糖很甜,让他老人家吃了糖之后,上了天就会嘴甜甜的专汇报家人的优点;二是黏糖很粘,黏住他老人家的嘴巴不让他上报缺点。

到了小年的傍晚,母亲还会选一根高粱杆,把高粱杆一点一点的剥开,分成皮和瓤。高粱杆的瓤做出马的身体和四肢,在弯曲的地方用柔软的高粱杆皮做连接,最后还不忘给马安上一对纸糊的翅膀,一匹正准备飞翔的天马模型就做好了。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把烟熏了近一年的灶王像取下来,覆盖在天马身上,点上香,摆上喂马的草料及黏糖和供品,叩三个头,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大概都是些让灶王爷上天多说好话,来年再保佑全家平安之类的话语。等这些仪式完毕,父亲就会燃起一挂鞭炮,同时也把旧的灶王像点燃,直到这时一家人才松一口气,好像看到了自家的灶王爷骑着他的坐骑已飞回到天堂为全家祈福去了。只等到大年三十,灶王带着对一家人的吉凶祸福,再领各路诸神来人间过年。到了初三,诸神都回到了天堂,只有灶王留在人间,又开始了新一年的监理生活。

如今,灶台和灶王像从人们的视线里销声匿迹,祭拜灶王、把来年的幸福寄托于神灵的场景也不多见了,但在小年这一天,在一年中的每一天,对幸福生活的期盼是从来没有改变的。

关于小年的散文3:归乡过年释乡愁

文/郁松寒

小年,仿佛是一把发令枪,一声枪响,年的步伐突然发力。在老人守望村口的目光中,在孩子们扳着指头数日子的指尖上,在男人们数来数去的钱包里,在女人们盘点年货的絮叨中……年眼看就要到了。

与年赛跑的,是游子。一进入腊月,年就像一泓湖水,貌似波澜不惊,其实一直氤氲在游子的梦境中,洇透在思乡的情绪里,醒来举头望明月,年的涟漪又从脑海荡漾到眼角。年的召唤,从电话中的一声声问询,到短信里的一句句嘱咐,让游子们已经无数次在心里打起了背包,踏上了归乡的故途。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回家的路也许很近,并未相隔千山万水,却横亘着沧桑岁月;回家的路也许很远,需要用一年的思念叠印成一张车票。当列车启动的那一刻,长啸的汽笛是游子向家乡报到的呐喊。不论身处圆周上的任何一个点,故乡都永远是圆心,笔直的铁轨像两道回望的视线,架起了圆梦的半径,直达游子灵魂的所在。

于是,故乡的年在游子的心目中具象为一幅幅画面。年,化成了村口的那棵皂角树,那是故土村庄的图腾。满树的红布条在初春的寒风中盛开着全村人的祈福,让人不由想起屋檐下的一串串红辣椒,想起家家户户喜气洋洋的红对子,想起门楼下高高挑起的红灯笼,想起门板上散发着墨香的年画,想起窗户上点缀的姹紫嫣红。或许正是它一年来的无声庇护,淳朴憨厚的乡亲们有了这五谷丰登的年景,游走他乡的儿女们才能一路平安归来。

年,酿成了一坛清香甘洌回味悠长的老酒。一家老小,围炉夜话,其乐融融。味蕾让我们感受着年的丰盛,感恩于大自然的慷慨,感叹着年曾经的干瘪,庆幸着欣逢盛世的好运。

行走在时光的褶皱里,并不是每个人都志满意得,顺水顺风。外出打拼的游子就像故乡放飞的风筝,也许展翅高飞,也许栽了跟头。回到故乡的怀抱,暂且放下一年来的忙碌和面具,因为隐忍与伪装而日益坚硬的心房又回归柔情与暖意。曾经的憋屈,曾经的无语,曾经的苦涩,曾经的酸楚……就像打开那坛尘封已久的老酒一样,剖开心扉,袒露心迹,让它们在故乡的酒杯中慢慢软化,最终随风飘散。

故乡的年,宛如游子人生年轮中的一个驿站。随着小年祭灶打扫庭院,也拂去游子365个日子的烟雨风尘,扫除心魂上的阴霾。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张扬着年的喜庆,也释放着游子的乡愁。

关于小年的散文4:灯展游记

文/文俊

17日,阴历小年,也是大唐芙蓉园“中国梦丝路情”新春灯会启动的日子。下班后,我匆匆奔往大唐芙蓉园,老远看到,西门外黑压压的一片人群,音乐声、吵噪声、喇叭声相互交杂,彩灯炫丽,射灯飞舞,启动仪式貌似已经开始了。我不太喜欢这种喧嚣吵杂的场面,微微扫了一眼,便直奔灯展现场了。

近些年,大唐芙蓉园每年都举办灯展,这似乎已经成为春节园艺活动的标配了。很多游客、市民也把逛灯会作为春节假日的消遣活动,纷至沓来,赏灯观景。我也不脱俗,几乎每年都到灯展现场,看到各种栩栩如生、美轮美奂、养眼悦心的各式灯组,熙熙攘攘欢悦的人群,顿感团圆热闹的节日气氛,富足太平的盛世景象,从内心感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魅力,感慨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自豪感、幸运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每年大唐芙蓉园的灯会都有主题,都分版块。今年灯会主题是“新春大潮会”,按照“盛世国韵、酷玩唐潮、天街灯市、庚子新春、梦幻森林和瑶池映月”六大板块设计,引入“长安十二时辰”元素,力图还原大唐上元灯节盛世景象,据说“孔雀迎宾”灯组还将挑战吉尼斯最大灯组记录。

或许是第一天点灯亮彩,游人并不爆满,这也为轻松欣赏创造了机会。我背着行囊,悠闲从容地沿着湖边彳亍,边走边瞧,边走边拍,步履轻松,心情愉悦。灯光下的“唐派建筑”流光溢彩,富丽堂皇。黯淡光幕中的“唐市”,朦朦胧胧,影影绰绰,古朴沧桑。几条鱼型的灯笼漂浮低空,几个唐装男女穿梭其中,置身于此景此致,仿佛是走在了大唐的街市,徜徉于盛唐的园林,穿越到了唐朝盛世,感受到了盛唐的繁华昌盛。

我没有刻意去寻找六个板块,也没有特别关注“时辰”元素,只是慢慢地走,随意地瞧,心情放松,心境愉悦,这可能也是我逛灯会的主要追寻吧。

“孔雀迎宾”前,倒是仔细赏析了一番,彩灯宏伟高大,华丽精彩。我仰着头看着“孔雀”,默默地想,这种灯组有没有吉尼斯的“噱头”并不重要,只要老百姓喜欢,老百姓高兴就可以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