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文章

请欣赏材料文章(精选4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材料文章1:在文字中流淌

文/一听可乐

岁末年初,各类材料纷至沓来。

常常是一份材料没脱手,另一项任务又接踵而来,有时迫于时间甚至是几个材料交叉同时进行。

前段时间同时接手几份大材料,备感压力,但同时又告诫自己,不能慌,沉着应对,合理规划时间,有多大能力就发挥多少,不要过分为难自己,不要苛求,哪怕多修改几次,总之,心理上要宽容自己,稿子不过关不要过分自责,只要自己尽心尽力。

虽说这样自行调整了心态,可还是不免痛恨自己,为什么要那么贪心,为什么什么事都想去做,虽然有些任务是责无旁贷,可还是有些自我选择的时候,甚至有个别任务根本就是自我争取来的。当然,争取工作量是个别和特殊的情况,我可不是天生工作狂。

这个写材料,有个心路历程。从最初接受任务时的压力感,到写作过程中的煎熬,到初稿出炉时的短暂放松,到修改时的烦恼,到交稿时的轻松,到得到认可后的满足,甚至是自豪感和成就感。当然,如果领导不满意,视修改量大小,再经历一轮煎熬或烦恼。

真的,这每个阶段的感受如此清晰而强烈,随着一份一份材料的磨砺,也一次一次经受着洗礼和轮回。如果是轻松愉悦和满足,那不管是忙碌在办公楼里,还是拎包走在回家路上,迎面看谁都和蔼可亲;但如果是充满了压力、煎熬和沮丧,那真的,是世界末日的感觉。

有了这些经历和经验,我现在也总结了一些心得。面对压力时,一定不能急躁,不能焦虑,不能把事情想得太严重,不能把困难放大,要全面评估自己的能力,科学合理规划安排时间,一件一件来,尽量不要连续熬夜,要保持清醒,别人再急、时间再紧,自己不能乱,不能完全听别人的意见,要有自己的主意。做到这些,然后跟自己说:就这样了,我的体力储存就这么多,脑力智慧就这么高,能量释放就这么大,我尽力了,随他去吧。

屡屡,我关上办公室的电脑,走出寂静的大楼,驾车飞驰在深夜空旷的街头,夜色、路灯和我心爱的赤兔,还有“经典1079”的老歌,只有他们陪伴着我,陪我在孤独中享受。

每当此时,我就感觉自己是一滴水,在文字中流淌,在音乐中流淌,在夜色中——静静流淌。

材料文章2:之一辈子

写完单位的材料,已是凌晨一点,南方的雨还是那么不厌其烦地缠绵不断,滴滴嗒嗒地敲打着雨蓬,让人无奈。今年,南方的雨季来的早,也持续的长,对阳光的渴望比任何一个时候都来的强烈……

他离开她有整整十八天了,对比他刚走那时的雨季---烦躁,郁闷,现在的雨在她看来充满诗意,雨中的思念,雨中的眼泪都是幸福的。一个人,是因为被另一个需要才更觉得自己的价值所在,有了被他需要的感觉,所以周围的一切,哪怕在别人看来是灰色的,在她的眼中都是那么美好,这就是爱的力量,幸福的状态,疯狂的模样……

掐指算算,还有好些月份才可以盼到他的归期,盼到那个叫她老婆的男人。这两个字对她来说,并不是随便可以让别人叫的,就象在她看来,老公这两个字那般神圣,一叫就是一辈子……

她不是容易做梦的人,因为她从来就活的很真实,但是,今夜,她失眠了……

材料文章3:爱“木”

文/曹庆红

新房装修时,先生问我:地板用什么材料?我答:木地板。先生咂咂舌,“四五百一平方米呢,这造价……”我不是没算过装修成本,但我知道唯有热爱二字,能抵岁月漫长。于人于物,都是。

买家具时,先生与我商量:餐桌、茶几买大理石好不好?耐脏耐用、光洁明亮。我答:不,用木,而且原木色。我真是不舍得木被刷上红的、黄的、白的油漆,木本已自带素朴容颜,又何必涂花了那一片纯净呢。

爱“木”,是我的执着。

许是小时生活在丘陵地带的缘故吧,家乡多小山,山不巍峨,却也蓊蓊郁郁,四季常青。儿时放学后背个篓子进山里拾干柴,我都是捡地上的枯枝,从不出手砍伐,哪怕一棵小树一根枝条。我想,活着的树,若砍它一刀,它也会痛的吧。

那时家里的家具用品无一不是木质的,桌椅板凳床柜瓢盆,不是讲究品位,而是村里人家用不起村外得用钱买的塑料铁质不锈钢制品,只能就地取材,自然不经意中就赶了一趟时尚。

当时年幼,总不小心摔杯掉碗,杯子在木桌上翻滚,或凉或烫的水溅了它一身,没事,木桌它默默忍受默默吸收,哪怕吸多了水后自己将腐烂。它让孩子免了受家长责罚,因为它用宽厚柔软护住了杯子的周全。若在磁砖上、玻璃上,杯碗碟掉下去试试,非粉身碎骨不可。

成年后在城里买房,也挑选窗口有树的房子,四季轮回,树以不同的颜色与姿态给我的生活增添趣味。后来可以将房子买到山里了,家四周都是树都是草都是花都是鸟儿,我也终于将心安营扎寨。先生是岭南人,他在后花园种了荔枝、龙眼、桂花、北美冬青等树,正是应了苏子词的下阕:“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与人交往,我也喜欢带有“木”质特性的人。“木”有淳朴忠厚之义。其次,“木”字还有呆笨的意向。

我欣赏的“木”质,不是木讷、呆板,不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亦不冷若冰霜傲睨得志;而是心地柔软、淳朴敦厚、温良恭俭让。我买下了很多记载民国人、物、风情的书,那些书是我读了又读的,文中的人是我极为喜爱的,蔡元培、沈从文、汪曾祺、杨绛、钱锺书……还有那年那月特有的清华园、西南联大。都是些极富学识之人,但又都极为可爱与率真,有如木质,绵延柔软,却又质地坚韧,不折不扣。

听听,“拿人格头颅去撞开地狱门的精神”——徐志摩评蔡元培;“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张充和对沈从文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钱锺书拉起杨绛的手说。而杨绛先生自己呢,她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所以他们一家在特殊时期遭到不公正待遇时,朋友们劝他们出国,她回答:“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

这就是木质的人,内柔外刚,那刚就是不折不从的骨气。

《礼记》提出: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春天植树造林,是最大的道德行为。年少不懂,在人生路上兜兜转转几十年后,终是明白:一个民族历史的绵延,文化底蕴的积淀,山川大地的壮美,人与自然的和谐,都离不开古树名木的衬托,更离不开大树般正直无畏、坚韧不拔的品质。

材料文章4:地瓜的回忆

文/张成刚

看了大半个下午的材料,我深深地伸了个懒腰,抬腕看了看手表,哟,都下班了。顺手拿起手机,才看到女儿发来的一条信息:“老爸,下班给我捎块烤地瓜回家,我晚会儿回去。”

换上运动衣运动鞋,走出办公室,走廊里已是悄无声息,大家都已经下班了,快步走下办公大楼的台阶,深吸了一口气,抬臂做了几个扩胸,舒展了一下有点疲惫的身子,顿时觉得神清气爽。

想起女儿的短信,不觉对于地瓜的回忆呼啦啦一下子全跑到脑海里了。

我的老家在金山镇,是个小山村,其实我们村1500多人,放在其他乡镇就算大村,只是和周围的村庄相比算小村而已。小时候,村子里的山地主要以种地瓜为主,因为在那个经济困难的年代,吃饭是最主要的问题,而地瓜的产量高,所以深得农民的喜爱。听老人讲,1960时代闹饥荒的时候,平原地方的人种地瓜少,口粮不够吃,每到山区地瓜收获的季节,北边平原地区的农民就会纷纷赶来,拿着小麦换我们的地瓜干。所以那时我们这地方没有饿死人的事情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地瓜救了老百姓的命。

秋天,收获的季节。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一是有各种各样的瓜果任凭他们享用,二是可以享受护坡的快乐。那时庄稼收获之后,由于运输工具的原始落后,不能及时运回的粮食就只能临时堆在田间地头,而看护的责任就落到了我们这些休秋假的孩子身上,这就是护坡。这活真的是一份美差,既能为家里挣工分,又可以放开肚皮享受烤地瓜、烤玉米、烧豆子等美味,还可以为家里省下口粮。中午大人们收工回家吃午饭,护坡的孩子们便开始了烧烤盛宴。通常大点的孩子负责垒灶和烧烤,这属于技术活;小点的孩子只能干些比如拾柴火之类的粗活。烤的熟的好的地瓜大孩子优先享用,剩下那些半生不熟的没烤好的地瓜自然是由小孩子吃掉。即使每次都是这样,小孩子也不敢有半点怨言,否则下次护坡就没有小孩子的事了。

通常是傍晚的时候生产队便会将一天所收的地瓜分到每家每户,由各户自行晾晒。不管多晚,当天必须将地瓜切片并运到淄河滩,第二天孩子们的任务就是将切好的地瓜逐片摆到鹅卵石上晾晒,第三天再把地瓜片翻过来晒一天,第四天一般就能晒好了。每天看着晒地瓜干自然也是我们这群孩子的重要任务,看着的主要目的不是怕偷,而是怕猪狗鹅鸭进去糟蹋。

晒地瓜干的时候最怕的就是下雨,地瓜干只要淋了雨就会发霉变黑,不管是吃起来的味道还是卖的价钱都会大打折扣。这样,一家人一年的希望:老人的新衣服、孩子的新书包等等,都会被这一场雨彻底的浇成泡沫。所以,晒地瓜干的时候,全村人都会在心里默默祈祷,老天爷千万别下雨!

地瓜虽然产量高,但那时候却不是受欢迎的一种吃食。因为地瓜吃多了会烧心反胃,在那个一天三顿以地瓜为主食的年代,很多人都吃地瓜吃伤了。我便是其中的一个,直到现在我都是一看到地瓜就会呕酸水,不管别人说地瓜多么好吃多么有营养,我对它始终再提不起兴趣。但那时候的人们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吃饱,不是像现在吃饱的问题早已解决,开始考虑养生,地瓜也成了健康长寿食品,而广受人们的喜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