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央视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央视文章1:大师的孝顺
文/古滕客
春节期间,央视发起了“孝顺”话题的采访,引发了公众的关注与热议。孝顺,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父母好好说话,对老人悉心照料,一件件的小事,都是我们中国人的孝道传承。孝顺就要多理解多体谅,而大师的孝顺故事,则带来更多有益的启发。
文学大师鲁迅先生,从小到大都很孝顺。少年时,作为长子的鲁迅,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主动地承担起典当旧物和为父亲请医买药等杂务。母亲六十大寿时,鲁迅先寄回60元钱,给母亲过生日,在生日将临时,又特意从北京赶回绍兴,为母亲祝寿。为了让母亲愉快,鲁迅特邀请演员来家里唱戏。这一天,全家热闹非凡,也是鲁迅母亲最欣慰的一天。后来,鲁迅在北京西城八道湾购置了一套住房,购房当年,鲁迅就亲自返回绍兴,把母亲和全部家属接到了北京。母亲爱吃火腿,鲁迅在上海时,经常寄火腿给母亲吃。母亲爱读言情小说,鲁迅多次购买张恨水、程瞻庐的小说寄给母亲看。
史学大师傅斯年先生,一生直言不讳,炮轰要人,对待母亲却极其孝顺。傅母肥胖,有高血压,却爱吃肥肉,有时还为这事向儿媳妇发火,见此情形,傅斯年便在母亲面前长跪不起,向母亲说明利害关系,以求得母亲的理解。晚上,他又悄悄地对夫人俞大彩说:“母亲年纪大了,别无嗜好,只爱吃肉,让她吃少许,不比惹她生气好吗?”七七事变后,傅斯年委托一位办事员去接母亲和侄儿。侄儿接来了,当听闻母亲没能逃出来,傅大怒,当场打了侄儿几个耳光。随后,他千方百计将已过古稀之年的母亲,从安徽接到重庆。每言及母亲逃难之事,傅总怀歉疚之情,他曾对同事说:“老母亲能平安至后方,否则将何以面对祖先?”
国学大师黄侃先生,虽睥睨学界,目空一切,却非常孝顺。黄侃自幼丧父,由生母和慈母将他抚养长大。1908年,生母周氏病重,黄侃回到家照顾了六个月,母亲就去世了。黄侃大恸,吐血不止。当时,清政府严捕革命党人,黄侃被迫逃亡日本,但思母不已,便请好友苏曼殊画了一幅《梦谒母坟图》,这幅画成为他的随身宝物,一刻不离。对慈母田氏,黄侃也是非常孝顺。他在京鄂间千里来来去去,都是侍母而行,每次奉母出行,必随身携带一口棺材。这口棺材是其父黄云鹤留给慈母的,本为黄父当年准备自用的,但因棺材太小,就留给了慈母。慈母去世后,黄侃悲痛欲绝,按照古礼服丧。以后,每逢生母、慈母生日、忌日,黄侃必率全家设供祭祀,伤恸不已。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根本,不只是在心里想着,口里念着,更重要的是要付诸于行动。在闲下来的时候,多多陪伴在父母的身边,拉拉家常,让他们享受到天伦之乐的亲情!
央视文章2:奋斗,为了回归
文/周海亮
央视纪录频道曾播出一个太空探索的节目,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宇航员跨出飞船,进入浩瀚太空。那是人类第一次在太空里行走——人类用他们的智慧和生命,用数千年的探索和奋斗,终将脚步延伸至黑暗并且神秘的太空。
那一次,我突然生出一种感觉:那个在太空里行走的宇航员,就像一个母体内的婴儿。
鼓鼓囊囊的宇航服,让宇航员的身体比例更加接近一个婴儿;太空里接近飘浮般的行走,如同婴儿在母亲的羊水里懒洋洋地漫游;而那根连接宇航员与太空船的“索带”,则像极了婴儿与母亲之间的那根脐带。
我想到一个词:回归。人类走得越远,越像回归。回归到婴儿,回归到母体,回归到生命的本源。
无论科学还是宗教,其终极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想,不管人类到哪里去,都是回归。这既是一种潜意识的回归,也是一种不由自主的回归,更是一种命中注定的回归。
人类永远逃不开宇宙的法则。个人的奋斗与成功亦然。
好像电视连续剧《奋斗》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们一路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我的理解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既是一种坚守,亦是一种回归。
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奋斗;人类的脚步无边际地延伸,要奋斗。不管是一个人的奋斗、一群人的奋斗还是全人类的奋斗,成功必离不开奋斗。那么,奋斗之后的成功呢?我想,假如成功不伴随着“回归”,那么,这样的成功,其实离成功尚远。
或者说,这样的成功,已经背离了成功的本质。
这并不难理解。
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应该多做一些慈善事业。他应该关心孩子,呵护老人,帮助灾民重建家园,让吃不饱饭的人有一口饭吃。这样的回馈社会之举,便是回归。他回归到善的本质,人性的本质。或许他一直是,但不管如何,成功后的回归,更令人感动。
经过奋斗然后成功的人,我见到的绝大多数是:粗茶淡饭。并非他们没有条件选择山珍海味,而是粗茶淡饭才最养人,才最能品味出生活的本真。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回归。自身需求的回归。对于各种欲望的抵制的回归。
还有一种回归,便是淡然。对个人成就的淡然,对世事的淡然。淡然或是淡定,或是淡泊,但绝不是淡漠。淡然应该是奋斗之后的必然姿态——看世事,荣辱不惊。其实这很像齐白石老人的那方印章——“万物过眼,即为我有。”“万物”并非那些可见的东西,还有那些不可见的东西。
坚守或者回归,很多时候是一回事,如同跨出宇宙飞船的宇航员与在母体内畅游的婴儿,亦是一回事。真正的智者才能靠自己的奋斗成功,真正的智者在成功之后必然回归,而最真正的智者,则是一边奋斗,一边回归。
——回归善,回归自然,回归粗茶淡饭,以及回归那份最原始最纯粹的淡然。
央视文章3:火爆双脆
文/冉烨
前段时期,央视以及一些频道陆续播出了美食档的节目,中华美食天南地北,风味各异源远流长,这多少勾起了我对家乡美食的怀念,那些潜伏在自己内心特别敏感的“吃的经历”像潮水般席卷而来,割舍不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我的家乡北碚的餐饮业发展兴旺,既有北碚饭店、兼善餐厅、缙云餐厅、蓉味餐厅、留园餐厅等属于北碚饮食服务公司下属的国有企业,也有航运食店、川北凉粉等私营餐馆,更有缙云山风景区、北温泉公园管理处、西南师范大学、川仪厂和重庆专用汽车制造总厂等企事业单位内部但对外营业的餐厅。各个餐厅、饭馆,掌勺师傅各有自己的拿手菜、特色菜,往往这个餐馆就凭借掌勺师傅的名气和他的拿手菜而撑起整个门店的生意,食客络绎不绝。
记得我参加工作不久,每月发下工资后,总爱约上一两个好友下馆子整一顿。当时位于中山路的留园餐厅生意好,掌勺师傅是北碚饮食服务公司的特级厨师,我们也经常去。下酒菜中,特别爱点一盘叫“火爆双脆”的传统川菜,而且常常是连盘子里面的配料——葱姜蒜,都风卷残云地吃得彻彻底底。火爆双脆的口感特点是脆嫩滑香,味型是咸鲜味。主料是猪肚头和鸡胗,鸡胗没有可以用鸭胗代替。把猪肚头和鸡胗用刀切成十字花刀,辅料一般是豌豆尖或者木耳,通过大火旺火爆炒而成。炒此菜过程中,锅要烧辣,锅要见明火,这样炒好的双脆才显脆嫩。北碚物产丰富,火爆双脆这道菜的配翘辅料一般都采用缙云山的新鲜笋子,这样进一步增加了该菜的口感。吃火爆双脆有个讲究,要趁热吃。
这道火爆双脆菜肴,当时在北碚许多餐厅都做,但做得比较正宗感觉还是这家留园餐厅。记得当时那个掌勺师傅好像姓谢,后来带来不少徒弟,徒弟都是一二级厨师了。最近,在北碚一餐厅,我再次点这道菜肴,做法和口感早已经物是人非。火爆双脆的主料之一的猪肚头变成了猪肉,辅料中加入了干辣椒节、花椒,完全失去了这道传统菜的韵味。找来老板和厨师询问,掌勺师傅回答,是改良了,按江湖菜的味型走的,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我再问,你知道传统火爆双脆是怎么做的吗?回答不知,我一时无语!
时光流逝,走过很多地方,吃过大大小小的菜肴,最为怀念的要数这道家乡的火爆双脆。感觉,这道菜像埋藏在自己内心里面的一种记忆,有关时光,有关经历,偶一碰触便一一呈现,温暖如旧。
央视文章4:绝对公平哪里寻
文/汤中华
看了几次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隐隐觉得赛制有点问题。后来在网上也看到类似的评论:“这个赛制好像有点不公平,应该是同样的词,让几组同时写,感觉更合理些。”“同意,有运气的成分。”
然而仔细想来,却也多有理解。首先,电视节目是要讲究观赏性,如果像高考现场那样,每人沉闷埋头做自己的卷子,那也就不能称其为电视节目了。
其次,即使是同样的卷子,是不是就一定公平,怕也难说。卷子整体难度大了,对成绩好的学生有利,对成绩一般的学生而言就显得不公平,反之亦然。同样一份卷子,对押中题目的来说有利,对没有押中题目的来说就不公平。集中做同样的卷子,有些同学可能会在其中轻易遇到自己押中的题,而轮番上场,每人每次做不同的题,题目被你押中的可能性或许还会降低。这一回你碰着的是熟悉的词汇,保不齐下一轮上场还那么有运气;他这一回遇着的是较生僻的词汇,下一轮可能就遇着简单一些的。何况在同一轮角逐中,词汇的难易度大体相当,不会相差太大。每一场较量,都经过多个回合,回合越多,运气之类的或然性因素就会被大大稀释,趋向公平。
是同样的卷子公平,还是轮番出场各自面对不同的考题公平,搁德国人、日本人那儿,可能要提升到数学排列组合或概率学、微积分的高度来研究。或者简单点,如果觉得央视听写大会这样的赛制有问题,不妨再来一个实证研究,将同一场比赛中获不同奖项的选手集中起来,用同样一份卷子再考一次,看名次差别大不大。
世上绝对公平的事其实没有。虽然下象棋是双方同样的棋子,但还有一个“执红先走”的规则。先走就多一份赢的概率。而先赢者往往又多了一份锐气,对后几盘的发挥起到积极作用。你说公也不公?足球比赛,好多支球队,不可能都相互打一场,只有抽签,谁跟谁抽到一个小组,那讲究大了去了。怎么办?没有别的办法。至于扑克麻将,每牌抓到的都不一样,没有人因为这,说掼蛋麻将比赛没法进行。很简单,短时间玩两牌靠运气,时间久了,主要靠的还是实力。
从微积分的角度看,绝对公平是一个理想的终极目标,我们只能无止境地不断接近,但永远不可能与这一目标真正完全重合。不管是不是机会,都尽力把握住,努力做好,绝不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才是最要紧的。
央视文章5:时间都去哪儿了
文/魏春清
2014年央视马年春晚,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唱红了无数人的双眼,顿时引发了神州大地关于“时间”的思考。是呀,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作为一名普通的临床医务工作者,每天只要换上白大褂,就会不由自主地绷紧每根神经,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回想起自己的一天,一幕幕鲜活的身影浮现在脑海。
那是普通的一天,早上一进科室就感觉到忙碌。我对自己说,我要上战场战斗了。果不其然,上夜班的医生急匆匆地从产房出来交班,她昨晚忙了一夜没睡,收了4个孕妇,出了趟120,其中一个已经在凌晨顺产,还有一个做了剖宫产。
交班后,我开始处理走廊上的新病人。一个是37岁的经产妇,孕39周,腹痛6小时住进来,入院后B超提示羊水过少,胎心不好,处理起来很棘手。另一个是孕40周的初产妇,胎膜早破入院。做完产检,主任果断决定安排孕39周的孕妇上午九点三十行剖腹产。
处理好新病人,我们便马不停蹄地开始查房。这几天病房里住满了,走廊上也住了好几个病人。查完房,我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医嘱,办理四个出院病人,还有换药的、切口拆线的、开化验单的……当时我真希望自己有三头六臂,节省出更多时间。
九点三十,我们准时上手术台,十一点多才下手术台。经过护士站,主班护士一边告诉我又来了两个新病人,一边催我开术后医嘱。正在这时,病房的责任护士赶来说10床病人出了很多血,当我们赶到时发现孕妇面色苍白,病床上都是血,彩超提示未见胎盘早剥及前置胎盘,主任吩咐行术前准备,抢救孕妇和胎儿。
下午三点,120送来一位病人,患者面色苍白,呼之能应,立即测血压70/40mmgH,心率120次,“不好,可能是宫外孕出血,失血性休克”。给予急救处理后,同时我立即叫来家属询问病史,患者家属含含糊糊说不清,但彩超提示患者腹腔积液,立即安排护士术前准备,行急诊手术,等我们送病人去手术室时,患者家属却说没带那么多钱,怎么办?病人情况十分危急,分分秒秒不能耽搁,主任说:“先行手术,费用问题和医院说,待手术做完再补交”,一边和护士们把病人送到手术室……经过紧张的手术,病人的出血止住了,生命体征也恢复了平稳。
下手术台已经是六点多了,窗外的一切都被夜的黑幕笼罩着,而我还有一大堆活要干:写大病历,首次病程记录,主任查房记录,术前讨论,术后病程记录,术后医嘱等等。我想,今晚又不知道要写到几点才能回家……
这就是我,一个普通妇产科医生的一天,一年365天中平凡的一天。作为医务人员,我们付出了很多,但无怨无悔。每当看到患者的康复、新生命的灿烂笑容,我就感到无比欣慰,那是对人生厚重的奖赏。
央视文章6:那年春晚
文/王喜峰
央视春晚年年有,我虽然年年看,但1987年的春晚让我印象最深。
那年年底,退休的父亲拿出全部积蓄,买了一台如意牌彩色电视机,让附近的乡亲第一次看到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
除夕,我们贴好春联,好客的父母就让我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重新架好天线,调好频道。
天刚擦黑儿,就有人来占位子。人们陆陆续续赶来,见面互致问候和祝福。晚会一开始,大家就安静了下来,专心致志地看节目。
魔术杂技、京剧歌舞、相声小品先后登场,欢笑声、鼓掌声、议论声不断,农家小院里洋溢着欢乐的过年气氛。
雪落大地静无声,下雪丝毫不减人们看节目的兴致。我也不忍让乡亲们失望,赶紧取了一把伞,罩住电视机。
那晚,费翔先唱了一首充满思乡情的《故乡的云》。接下来,费翔唱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更是让大家热血沸腾,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雪越下越大,但乡亲们全然不顾,仍然沉浸在兴奋中。随着零点钟声响起,鞭炮声此起彼伏,新年如期而至,年味儿浓得如陈年的酒,醉了天空,醉了大地,也醉了我的心。
央视文章7:读幸福
文/陈林
近期,有幸读了央视着名主持人、资深新闻评论员白岩松的书《幸福了吗》。相比十年前畅销67万册却相对青涩的《痛并快乐着》,这本书中的白岩松呈现出的是一种成熟后的睿智,以及身在高处却清醒、平和的心境。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最初人们的目标很物化。每一个中国人都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来身上。但是到了最近十年,当这些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中国人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如约而至,反倒是抱怨、不安、焦虑,充斥在人群之中。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白岩松这一次担当的,是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时代热诚的思考者和冷静的记录者。
幸福生活到底是什么?有些人怀里有一块钱就很知足,觉得自己生活得挺好;有些人腰缠万贯,却仍如虎狼般贪心觉得生活永无止境;有些人天天粗茶淡饭,就觉得幸福;有些人山珍海味,却觉得食不甘味。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是幸福呢?记得和老婆谈恋爱的时候,在散步的路上,常常看到一对卖唱的夫妻。夫妻俩四十来岁,男的是个盲人,女的是个聋子。有时候和唱,他们唱的最多的就是《夫妻双双把家还》。男的拉琴时一副陶醉而深情的样子,常让我驻足。从他们相依相扶的身影里,我读出了他们活得很幸福。
山有玉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人有爱而心不竭。有人读万卷书,却成了一个汉奸,如周作人;有人未进学堂,却造福了不少人,如新凤霞。自小生活在贫苦山区的我,有幸目睹了一些家乡人的富贵,也见识了一些历经战争洗礼而位列高位的老人的淡泊。最大的一个感悟,就是做个有信仰、有人格的人。幸福于我而言,就是快乐地工作、善良地做人,希望亲人与朋友同事,如果可以,也算上我自己,都能享受工作的快乐,生活得安详宁静,存在于自己之心的那种幸福生活,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穷,恬淡于山水之间,寄情于事业之中,为家庭的爱,人生的爱,清新地享受属于我们的幸福生活。
央视文章8:呵护幸福
文/毛琳
在2012年国庆期间,央视推出一档名为《你幸福吗》的新闻连续报道专题,之后迅速走红,被访者面对镜头反应各异,这些回答细节原生态的被呈现在新闻中,这些回答有的犀利、有的真切、有的具有黑色幽默。但是如果有一天你在路上被询问到“你幸福吗”,你会如何回答呢?
幸福更多的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感受,与他人无关。我们生活中每一个清洁工、卖菜的老伯、擦鞋的大妈、捡瓶子的老人……这些普罗大众的任意一人都有谈论幸福的资格。幸福本身不论高低贵贱,只是在于自己每一个人所衡量的尺度。2012年不是末日,生活依旧在继续,每个人都在过自己的日子,在老者看来,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在少者看来,玩就是一种幸福;在中年者看来,老少平安就是一种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写的,是靠自己身心去体会的,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幸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谜,你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幸福是一种感觉,并不需要华丽的修饰,却要让我们用心去呵护。
只是,幸福究竟为何?每个人对于幸福的体会都不会相同。在有的人看来,幸福原来可以如此简单,只是全家人可以开开心心吃顿饭;在有的人看来,能和相爱的人一起快乐生活就是幸福;在有的人看来,拥有无数的朋友能为自己分担痛楚就是幸福……有时候长时间不联系的一个朋友突然给你一个问候,你也会觉得幸福;有时候有人时常牵挂着你,你也会觉得幸福。有时候会莫名地看到一部电视剧集中的场景也会流泪,看到细雨打湿窗台边的一朵淡黄色的小花也会为之心动,有时候会忘情地注视街头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相携手过马路,看到他们历经沧桑后仍旧相握的双手会流露出羡慕的神情。这就是简单而且纯粹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信仰,幸福是一种责任,幸福是一种姿态,幸福是一种心情。幸福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纷乱的回忆,难以割舍的一段情缘,当昨天成为今天、今天成为永远的思念的人生历程,这些对于我们都会是一份难得的体会。在乎一个人的感觉,为了所爱的人而努力的感觉,还有就是只要对方开心自己就会快乐,甚至是为了自己的挚爱而牺牲自己的人,心中也会有幸福的感觉。在慵懒的午后泡上一杯咖啡,捧上一本书,半躺在一张舒适的沙发上,品读书味,这也是一种简单的幸福。幸福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幸福是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征程,是有深度的,是由内而外的一种欢愉,是付出了耕耘的一种收获!
幸福是要小心呵护的,幸福就像世界上最清纯的泉水,唯有远离污染才能永远保持清澈。世界上幸福的人往往还是多数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活出自我。如果有一天在大街上有人问我“你幸福吗”。我会回答:“幸福呀,每天都很开心快乐,每天都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快乐状态。所以我很幸福。”
央视文章9:玩物也能成志
文/李莹
在最近央视播出的一期《欢乐中国人》中,一对“定海神针”组合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男主本是一名国家二级场地篮球运动员,女主则是一名篮球机爱好者。两人在同一所大学求学,因篮球相识。有一次男主想约女主参加篮球机男女混双比赛,结果被女主不屑地拒绝了:“你要想和我搭档,先回家练一个暑假吧。”
男主果真苦练了一个暑假的篮球机,投篮技术突飞猛进,开学后他的篮球机投篮技术远远超过了女主。
两个靠篮球机相识的年轻人,因着共同的爱好走到了一起,他们苦练投篮技艺,一起创造了有关篮球机的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分钟双人进球149个,一分钟蒙眼双人进球70个!不仅如此,两夫妻还一起参加了世界级的比赛,代表中国首次拿下了这个项目的冠军。男主如今已经是篮球机的运营商。
能够将自己的兴趣发展为事业,追求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对情侣追求本心的精神令人钦佩。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自己的兴趣都是浅尝辄止。如果把兴趣当做事业去追求,或许你会发现,玩物也能成志,实现自己的梦想。
央视文章10:有些人 已不必去等
在家里看完了央视半边天后,听这个受过多次伤害的女孩,说出的一席话。不禁感慨……
她的第一次感情,可以说,暮然回首,那人却不在灯火阑珊处。
“我已经相信有些人不必去等,我明白在灯火阑珊处为什么会哭”
她背叛他。于是他搭了两天两夜的火车,没有吃任何东西,来到她身边,告诉她,他可以等,让她到外面走一遭。
真当她回头的时候,他已成为别人的人了。
她的第二次感情,她付出了所有,为了他,工作丢了,为了他,和家庭不和。最后,他告诉她,他要假结婚出国,是为了以后她的幸福,其实最后是选择逃离了这个国家。走前还不忘记了留下一句话,我会等你的,我会回来的。结果他一出去,就人间蒸发了。
一直以来的她只想要个原因,他不给。他是回来了,带着他的假洋佬的样子回来。
终于,她找到了他,他躲在房间里不敢出来,她的闺蜜指着他的鼻尖说,还钱。他掏出了几千,最后,她一张张的撕掉扔到了他的脸上。
她说道,其实,在我们80后这一代人的身上,最缺乏的是责任感,总是在第一时间选择逃避。同时我们也缺少道德感,总是计较自己的付出,总是要去衡量自己的付出和得到。伤害后,其实,最难放下的不是他或她,而是那段自己倾心付出的感情。不甘心。现在的我,能够非常冷静的去面对,好好地做事,好好地待人,冷静的去选择一段感情。
聪明的好人是有好的归宿的。
其实,她的话,不得不让我想起自己的执拗。原来我执拗的不过的是自己的付出。
我也有过一段美好的恋情,我常想为什么他的离开不给我理由,我只要理由。
分开后的一年里,也常挂念起那个人,用不同的方法去追忆,去告诉自己不要放弃,可以等。
我也不甘心自己的付出,为什么他要这样对我。我曾有一度,真的和被人抛弃的小怨妇一样,常说,自己怎么付出,他又是怎么对我。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时间能够倒流,这段我应该更加冷静些,现在想想,还蛮讨厌那时候的自己的。对于那段过去,和他的离开,不能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其实,当我冷静后再回顾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身上很多不足,因为爱太深,因为太计较付出了,所以期待太高,所以裹住了他的自由。让他窒息,让他压力太大,所以他离开了。话说回来了,你总要还给人家自由吧,他没有和你打结婚证,也没有和你签订契约,他不是你的物品,并没有盖上你的名字,他也不是你的亲人,他有权利选择选择离开。
是的,我们再冷静想想,他是背负了亿万债务,还是得上了绝症,为了你的幸福,所以选择离开。
都不是,是他害怕了,他倦怠了,他怕走下去,他要承担的责任。
或许,你也和我一样,不明白他的离开,为什么啊,为什么啊,一直问自己。老是逼人家给自己个理由。好,就算人家给了理由,怎样,你会就此罢休吗?
也或许,你也和我一样,面对他离开时候,对他说的话感动不已。我配不上你,你该有你自己的幸福。我只会给你增加负担。那我告诉你,让你更要和他说再见,这句话,表面上听上去很美好,甚至你还对他有幻想。说简单点,他就在离开前,自私地让他在你心中还保留美好的形象呢。后来,我把这句深层次理解:我没有能力给你幸福,我只想自己过自由的生活,和你在一起我会背负更多的负担。让我走吧。
孩子们,我们这样理解就对了,同一句话,取决我们如何深度理解。对于,依旧执拗于表层理解的孩子们,我选择沉默。因为我相信时间会证明的。时间就是爱情的试金石。
我的一个男性朋友告诉我,他说,大凡这种情况,20%是他真的爱你,却因为某种不得已的情况离开你,80%是他不爱你了或是他爱上了别人了。
所以,离开是最好的答案。
很多女孩可能和我一样,在他离开后,偶见关心他,告诉自己有多么不好,或是写日记,每天都写,只为了等待他回来。
其实,他冷漠的回应是最好的回答了。当然,我不排除,有些男孩或女孩们确实是有不得不的苦衷,我也真心的希望有情人最后还能在一起。
在受伤后,我们总是强调自己的付出,自己受的伤害。要知道,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经历着很多事情,我总是想,为什么他不给我一点点安慰,为什么他不在我身边。可是有意义吗?他的态度是最好的答案了。
是的,世界上美好的东西是不会消失的,爱情是件美好的事情,所以不会消失,去坚持就没错,可是,我真心的希望再遇到的时候,能够冷静的去面对,理智的去想。
当初,要不是自己去了那里,也不会遇见这样一个人,当初,要不是自己不了解他,在心里构建文艺般的情节,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故事。
当然,我们都无权去说,那段故事的好与坏,我们更无权去指责那个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选择生活的方式。
我的朋友说过,体恤是相互的。虽然在你眼里,她真的是傻二,可是难道你没有这样傻过吗?或许你傻过,只不过没那么傻罢了是吧。要记得,人在做,天在看。风水还是会轮流转的。
最好的是,我们该给他们一个拥抱,告诉他们,一切已经过去了。
好好的为自己生活。
有天,我把所有的记忆都收到一个箱子里,给它帖上了一个封条。
于是,后来,我变的更加勇敢了。告诉自己我是赖小敏,我怕谁。是的,我现在依然写日记,日记里是写给未来的他,那个不再有他影子的日志。写给自己,也是写给未来的他。
虽然,我不否认的是,我也常常想起那个人,想到眼泪掉啊,心疼啊,常去关心他每天做什么。
后来,我发现,我做这些事情的时间和感情投入到自己的身上。
很多人会对受过伤的朋友说,你要学会释然,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说真的,伤害太深了,释然也很难,既然无法释然,我们就选择为自己而活,让那段记忆先存在某个地方,等到有天你想起的时候,记忆也成灰了。真的这个世界谁离开谁,都还是依然会转动,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
当然,我非常希望,那些失去好的人的朋友们,当你们还来得及去挽回的时候,要及时的去挽回。
……
因为一分一秒的时间,我们都有可能在改变,没有谁有义务去等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