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劳文章

请欣赏辛劳文章(精选6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辛劳文章1:表扬女人的辛劳

文/李敏

男人为女人千辛万苦办妥一件事后,可能从此不会再提。

但当女人为男人千辛万苦办妥一件事后,则喜欢追着男人详述那奔波劳碌的过程,而且会把每一个细节描述得丝丝入扣。女人为了什么?无非也是为了令男人确认自己的辛劳。

其实抽些少时间听女人说话,对她说一两句赞美话来表扬,似乎不是一件怎样艰难的事,但男人就是办不到。

我所言的男女,不一定是指情人,很多时候儿

子也忽略了母亲的感受,抹煞了母亲的辛劳。因此很多母亲便不厌其烦地提醒儿子自己干了什么、作了什么牺牲,但母亲愈说,儿子就愈烦厌,而且还觉得女人都是喜欢斤斤计较的。

女人所求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回报;我们只求一种确认或一分欣赏,就是这么简单。

我绝对明白母亲为孩子辛劳的感受,所以每一次我妈问我饭煮成怎样,我必定叫好。母亲汗流浃背为一家人做菜,而我只需要开口赞一句便可以大快朵颐,真是便宜了我。

辛劳文章2:背后的辛劳

文/倪慧妤

每一次走进图书馆,捧起手中的一本好书,坐在洒满阳光的一隅,安安静静读上一会儿,对我来说就是十分幸福的事。很多次徜徉于那一排排摆放整齐的图书柜,我都忽略了在这靓丽背后留下辛勤汗水的管理员阿姨,直到有一次……

那天,我跟随校园志愿者的指导老师和几个同学一同来到图书馆帮忙。图书馆内洋溢着让人心神放松的书香油墨气息,一排排书架整齐地排列着,但是细看,仍然有一些还没有整理完的书本堆放在一边,看来,图书管理员还没有忙完呢。我们作为志愿者,自告奋勇地接下了这个“重活”。我和另一个同学被领到了楼上一间较为空旷的阅览室,管理员交代我们用印章来刻完所有的书本。我们套上洁白的工作手套,努力刻完了三大桌子的书籍,原先说得容易,现在手都酸了,毕竟还是花费了一些力气的,最后还搞得双手沾满红印泥,脏兮兮的。完成后,我们又下楼继续帮忙,说实话他们干的这活儿还真不好弄。

真不知道图书管理员每天是怎么去完成那么多任务的,不仅要照顾图书,还要将校图书馆打扮得好看。也许我们在课间玩耍的时候,她们仍然在书架旁边忙碌着。

辛劳文章3:月满村庄

文/吴晓波

一天的辛劳在寂静中睡去。月亮出来了,明亮的眸子里蓄满了爱,顺着银辉流下来,铺满了一地。

村庄躺在如银月色上,恬静,温柔,典雅,宛如待嫁阁中的闺女。窗台上、屋檐上、瓦片上落满了银色片段,结上一层白白的霜,像是沉睡少女眉尖上盈满的笑意。

晚风一边哼着摇篮曲,一边用银梳,顺着稻尖上的发梢,把高低起伏的波浪卷给心爱的闺女梳满头。

老井喘着均匀甜美的呼吸,把村庄过往日子里的欢声笑语吸进肺里,藏在心底,珍藏成永久的记忆。

母亲弓身在溪边浣衣,头顶上的一片白更白,闪着青花瓷般润泽的光。溪边的垂柳倒映在水中,侧着身子看着母亲,看着,看着,一滴清泪淌下来,打湿了母亲的脸。

月光在池塘面堆集,越堆越厚,终于溢了出来,漫过塘埂,流进田野,喂饱了青蛙的肚子,张开喉咙,吐出一粒粒金质饱满的豆子,在银色镜面上,不知疲倦地翻滚着,跳跃着。

鸟鸦雀无声,全部蜷缩在树桠上,仰起脖子痛饮月光,这些饱含灵性的词,明早就会从鸟语中变成欢快的歌唱。

几只怀春的萤火虫从一部月光词典里飞了出来,提着灯笼,在夜的黑板上写满“生机”两字。

夜越来越沉,沉得像一坛弥久芬芳的老酒,风醉了,趴在地上一动也懒得动。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静静生根发芽。

如此美好时光,我担心月光从我指尖溜走,披上单衣,走到户外,脚步放得轻轻的,生怕把风吵醒。

辛劳文章4:付出辛劳才懂珍惜

文/郭华悦

年少时,最羡慕的,莫过于不劳而获。那会儿,总觉得天上掉馅饼,是最美的事儿。人生中,若能有突来横财,从此安乐无忧,还有什么比这更吸引人?

可后来,经历的事多了,才发觉天上掉馅饼这事儿,美的往往只是开始,却不见得能笑到最后。

君不见,多少富二代,散尽家财,可悲可叹。有位老友,早年白手起家,创下了不凡的身家。可直至双鬓染霜,却迟迟不敢把家业交给儿子。

不是贪恋财富。若有可能,老父巴不得早点退居二线,享尽清福。可有一次,把酒言欢,这位已过花甲的老父端着酒杯,感慨着说,无苦无劳,守不住家业呀!

在场的老友之子,脸一红,低下了头。我们其他人,也顿时沉默了。直至那时,才明白了这位老友的心思。创业难,守业更难。未经稼穑,不知柴米贵。没有劳苦,怎知果实甜?不劳而获的代价,往往是不知艰辛而导致的挥霍无度,最终败了家业。

老友的儿子最后还是接管了公司。但是,却是在多年后。从基层做起,一步一步,知道了父辈的不易,更懂得了守业的责任。于是,在苦劳的磨练中,终于练就了宽厚的臂膀,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无劳之果,如无根浮萍,来得快,去得更快。生活与工作,如此;感情,何尝不是?一段感情,得之容易,往往就不懂珍惜;唯有经历了付出与劳苦,得来的感情,才视如珍宝。倾注了心血,便更明白得之不易,也才懂得经营。

于是,人生走到了夕阳,更明白不劳而获不见得就是美好的。相反,劳动中的汗水,更让人明白眼前之人与物的可贵。明白了不易,也就更懂得珍惜。

辛劳文章5:母亲的遗产

母亲一生辛劳,半世贫困,待到老年又疾病缠身,等到她走的时候,就只剩下一副骨骼挂着一张皮了。我常常想,为什么我就没有能让母亲带走一点肉呢,我这个女儿真的是愧对母亲啊!

凡是接触过母亲的人都会问我,你母亲是不是有很高的学位呀。他们都觉得母亲不论是谈吐还是待人接物都有很高的修养,没有文化是不可能做到的。每有客人来访或者亲戚走动,母亲白皙的脸上就会露出温和的笑容,透着一种慈爱、祥和,更有一种练达和智慧。她开口说话,声音委婉柔和,不疾不徐,好像能说到人心坎里去。即便是在她重病住院昏昏迷迷了好多天之后,她对待来看望她的人,也总是能调动起全身的精力,露出自然温和的笑容,和客人们寒暄。母亲的语言表达特别准确,有很多成语典故歇后语都会随意的流出来,好像那原本就在母亲的字纸框里,她随便一张嘴,就会涌珠般滚落。连我这个专门研究语言的老师都自叹弗如。母亲从不大声说话,更没有开口骂过一句脏话,所以和邻里都是和睦相处。因为这样,我18岁参加工作之后,仍然不敢和人争闹,生怕说了哪句话会让别人不高兴,即使有人当面给我辞色,我也从不会回敬别人一句。因为我根本就没有那方面的训练。

其实我知道,母亲没有上过一天学堂,只在扫盲班待过四天,她认得的字真的是很可怜。但是她的文学修养确实是很高的,这毋庸置疑。

我们村是远近闻名的“盖垫”村。这“盖垫”就是锅盖,是用高粱穗下面的细杆缝起来的。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还很贫穷落后,我们村的人就是用这个挣钱来度过饥荒而后成了最先富起来的村子。冬天寒冷的夜里,屋子里点着煤油灯,母亲和父亲在炕下缝盖垫,我在炕沿上“吊麻线”(用一个纺锤把麻线纺在一起,是缝盖垫用的线),弟弟们就在炕上玩。然后就是我们每晚必有的节目,听母亲讲故事。现在想来,我们最早听母亲讲的都是神妖鬼狐的故事,其实就是《聊斋》。我一直到现在都还记得母亲说的小翠、种桃的老人、崂山道士、青蛙神……而后再听到的就是哪吒、姜子牙、二郎神、孙悟空、唐三藏、刘备、孙权、诸葛亮、杨家将、岳飞……

那时候,对母亲的崇拜真的是无以复加,我常常仰着小脸问母亲:“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呀?”母亲说:“是你大舅给我们讲的呀。”大舅是我姥姥家的秀才,他饱读诗书,后来在朝鲜战场上得病去世了。母亲小时候,大舅常常把白天在学堂里学的东西讲给母亲听,日积月累,母亲也成了女秀才了。

我上初中的时候,是在镇上办的一个重点班,离家12里路,干粮都是自己带。那时候家里地很多,父亲又不会农活,里里外外几乎全靠母亲一个人劳累。母亲既要忙地里的庄稼,还想着搞点副业挣点钱,还要每周给我准备干粮,真是忙得脚不沾地、晕头转向。一些婶子大嫂都看不下去,就对我母亲说,你家妹妹也不小了,还不让她回家帮忙,女孩子上学干什么。母亲非常坚决,硬是咬着牙一声不吭。我是我们村第一个考出来的学生,在此之前,不论男孩女孩,一个也没有。等到我弟弟再考上大学的时候,村子里每个人都对我母亲刮目相看,因为小小的村子,只有我们姐弟是不同的。

母亲教育我们,很少直来直去,她有很多的历史故事俗语闲话给我们借鉴。即便没有,她也会随手掰来几个。什么“孔融让梨”“芦衣顺母”“卧冰求鲤”,什么“马看牙板,人看言行”“不行春风,何来春雨”“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现在想来,在人生关键的时候,我总能得到母亲的教益。青春期的时候,母亲常常讲一些现实的故事给我听,对我旁敲侧击,使我不致走弯路;嫁人的时候,母亲常常说“好儿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对待公婆要恭敬,妯娌之间要和睦”。那时候,我因为觉得公婆没有为我们结婚花钱稍微有些怨怼,听了母亲的话,便再也没有了。

母亲受了太多孔孟儒家的思想教育,她的一言一行无不与之合拍。她对待公婆特别孝敬,都是无微不至,嘘寒问暖。她认为这是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所以她的三个大姑姐、一个小姑子没有一个人能说出她的不是。我小时候,常常受母亲命令,去给离我家不远的小姑姑家送吃的。我小姑姑因为在家最小,所以不会针线,小姑姑家的针线活几乎都是我母亲给做的。单衣棉衣,上衣下衣,甚至头脚母亲全包。到了季节,不用姑姑操心,母亲早就打算着给他们做好了,然后再要我和弟弟送了去。我姥姥活到83岁,最后的三个月也是我母亲衣不解带伺候的。可以说母亲一生为人,不管对待谁,她都是尽心尽力,严守做人的原则。

所以,当母亲年老的时候,她容不得儿女对她一顶点的不恭敬。她用尺度衡量了自己一生,她也要用尺度衡量每一个人。她就像是从古代的豪门大院走出来的书香世家的老太太,眼里容不得一丝沙子。她的眼光很锐利,一眼就能看透我们的内心,就是我们人到中年也逃不过母亲的法眼。她常常端详我们,研究我们,确定我们是不是真的爱她。有时候,我们一点的不耐烦,她就会生很长时间的气。可是,儿女们又怎么会事事都做到她心眼里去呢?无限的烦恼,无限的凄凉,无限的不如意折磨着母亲,也折磨着我们每一个人。传统的道德观念,血浓于水的亲情常常在这些矛盾面前支离破碎。当我们在母亲面前磨得越来越有耐心的时候,当我们还想要每日三餐伺候她的时候,当我们每天看到母亲就觉得无限温暖无限幸福的时候,她却抛却了所有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从此,当我们吃到她喜欢的鱼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她喜欢的桃子的时候,当我们吃到咸鸭蛋又想到她腌的咸鸭蛋的时候……清风架下,落日窗前,灯火明灭处,笔墨纸砚间,我到哪里再找到我的母亲呢?

可是,母亲啊,你给了我们这么多,你是无处不在的!

辛劳文章6:靛染坊

文/洪佑良

260年的时光,被染上了辛劳的色彩。带有一丝神秘,有一点保守的独门手艺,一代一代相传,在必克村传了五代。梨树根、紫云叶、蓼蓝草、灼热的烧碱,岩缝挤出的红砂泥。釆撷溪边,挖自山坡,掘于田头,没有离奇原料的冶炼凝聚,也没有玄妙元素的排列组合,就是这些天然造化的色彩,拌着染匠的汗滴和血液,熬成酽酽的稠汤,盛到大染缸里。

煮春夏秋冬,煮寒冬酷暑,煮染匠的青春年华。十二道工序,十二道繁重的体力,浸染、拧干、卷筒、晾晒、抻平、漂冼。反反复复,把白昼染成黑夜,把星星漂成花纹,把黑夜挤出底色,把湛蓝铺上天空。染匠的日子一次次渲染,一次次漂洗,再折叠成深深浅浅布依族特有的服装原料,成为集市上讨价还价的筹码。

历史在这里拐了个弯,稍作停顿。外面的世界五颜六色,迷离炫目,让人应接不暇,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很多人不知道是该追赶时代,奋力前行,还是应该停下来,漂洗一下匆匆行走的风尘。

布依人的文化,民族的精神,古老的传承,都想让靛染这个特有的工艺驻足深思,而几千年代代相传遮风避日的服饰,断然离不开这些纯粹自然、厚实温暖的土法靛染。

靛染坊,停下你渐行渐远的脚步,布依族人的生活离不开你。请你不要因为时代的浮躁而自暴自弃,请你不要因为世事的变迁而退缩隐匿。正是因为你的朴素无华,你的不屈坚守,你才会穿越时光隧道,实现你的华丽转身,在今天依然焕发烨烨的光辉。

靛染匠,看你飞身踏上巨大的石碾,一脚一蹬地碾压着布料,你分明是在跳一段旷世的舞蹈,那样轻盈,那样飘逸,展示着力量,诠释着健美。石碾下汩汩流出来的染液,正在谱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经典。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