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文章

请欣赏母校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母校文章1:重返母校

文/胡鸿林

这次回母校——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不得不从遇见超哥开始。超哥,高中毕业后远赴俄罗斯学习路桥技术,近期学成回国,恰好与我成功碰头。

和超哥一起来到母校。大门口“做豪迈的中国人”几个大字依然醒目。如今的麓山,学弟学妹们一届比一届霸气,这门槛那也真真是水涨船高,大门早已不是我们想进就能进了。超哥为人十分低调,进门登记时说,拿你的军官证登记吧,看起来比较霸气。我推脱不过,羞涩地将红本本递给门卫大叔,大叔端详再三,说“你这上面没有身份证号啊,换一个吧”,听,清脆的心碎声。最后还是班主任王总打了电话把我们接了进去。

走进熟悉的教学楼,里面的设施焕然一新,变化确实很大。在楼里,我们见到了王总,乔木,SKY,翔哥和宁主任,除了红姐已高就电大外,其他老师基本还是老样子,当然宁主任确实是升官发福了,另外我们还惊闻大象已是副校长,本以为全校都能听到咆哮声了,结果王总说,人家现在早已换了风格,斯文了许多。在王总办公室聊得正欢,恰好进来一个学生问题目,我突然恶作剧地问了一句,“王老师现在还拖堂吗?”学生先是一惊,然后缓缓说道:“我不是王老师班的。”虽然没问出结果,但王总自豪地交待:该拖还是要拖的。

现在老师们都不在一个房间了,我们各个屋子串了一遍,并相约中午一起吃饭。午饭间,我们见到了乔木叔叔的正牌师母,席间其乐融融,相谈甚欢,还是那些老师,说的也都是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一切仿佛又回到了从前。送走各位老师后我们在学校转了一圈,由衷感叹学习风气浓了很多,休息时间,石凳上、操场上到处是看书做题的学弟学妹。

临出门前回头看了一眼校训,虽然“学会关心、学会生存”的校训也挪了地方,但在每个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心里是不会变的。

母校文章2:往事

文/张晨光

每当路过那所母校,以及附近,我的内心的反应是剧烈的。这倒并非怀恋母校,而是那里曾经充满了血腥,我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峥嵘的岁月。

那里的曾经对于我就是奇耻大辱。因为我的胆小懦弱,常常受同学的欺侮,而且怯弱得从不敢反抗。这些是我十几年来的最不堪回首的记忆,它对我来说是可耻而可悲的。因为曾经的种种,使我的心灵变得千疮百孔,永难愈合,它是我不忍去触摸的苦痛的心灵禁区……

我永远忘不了那段度日如年的苦难日子,我完全失去了自尊,任人宰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的生活连猪狗都不如,天天挨打,顿顿伤及身心;天天放学回家都是满身伤痕。我满腹辛酸无人诉,不敢告诉任何人,连自言自语都不敢,怕人听见,我甚至想过自杀……我活在个人的痛苦世界中,隐忍着一切,哪怕受天大的委屈,我也不敢告诉父母。我害怕告诉了父母,找了他们,他们再报复我。其实即使不报复不撕破脸,我何尝不是天天挨打,何曾好过。

他们认定了我的怯懦,将我当成奴隶一般,任由他们使唤,让我干什么就得干什么,一不高兴便群起攻之,一天不知要挨多少顿打!回了家我还要拼命掩饰,身上的尘土要掸干净,伤,能掩饰则掩饰,反正不能被父母发现,我怕发现后找了他们,他们打我打得更狠。那个时候我是相当怕挨打的,也许是受了那时的深重的影响,至今我仍怕挨打,可谓闻风丧胆,尤其是群殴。

我常常怕得逃学,有时不敢回家,怕他们来家找我,他们以尖子生的身份来找我上学,其实就是变相向父母要人。我可以说与他们无怨无仇,但不知为什么总缠着我,阴魂不散。我想仅仅是看我懦弱,好欺负。起初先敲诈我钱,敲诈次数多了,没钱了,便打,再后来索性不要钱了,只是打,拿我当玩偶似的打,仿佛我没生命一样。他们始终将我玩弄于鼓掌间,怎么也不肯放过我。后来终于转了学,但这并没有我想象的这么简单,他们打听到我所在的学校后,居然又苍蝇蚊子似的死缠烂打来找我,仿佛非将我置于死地不可。我真想不通为什么那帮混蛋老是纠缠我。

曾经未转学前,每次逃亡被抓回,他们像押犯人似的揪住我,生怕我再跑。到了学校,火冒三丈,将我当出气筒,暴揍几顿,只因为我躲他们,不来上学,没乐子可找了。我只能忍气吞声,这就是我的生活!我在他们眼里从来不是人,或可以说他们从来没把我当人看,他们若真把我当人看,也不会如此酷虐的对我,比魔鬼比禽兽还可恶可恨!他们整整折磨我了两年多,两年多来我的日子没一天好过过,惶恐度日,我简直被逼疯了。

后来他们因多次去我所在的学校找,找不到,此后似乎再没来过,但此事并不算完,仇恨使我变得失去理智,恨不得将他们处死,这深仇大恨时常萦绕心头,使我痛苦,因为不能报仇,无法扬眉吐气。我恨自己轻饶了他们,但我时常极力抑制自己,想放下这些事,使自己释然,这样我就不会再痛苦了。

每当近年来想起当年的毫无自由、苦不堪言的事时,我都惊异自己是怎样熬过来的,我甚至有些佩服自己,竟那么能扛!其实那些家伙之所以不来找我,想必另有缘由,因为他们欺侮我的第二年的一次,我被群殴,背上留下许多伤痕,双臂上也有,被父母发现,次日到学校问同学,同学稍稍知道些情况,就透露了,在父母逼问下,我说出了其中的一个人,算是新头子(旧的暂未来学校找我)。找到他学校,处理了此事。后来自然是来报复,我被抓走,然而这次我目睹了两年未见的真正的罪魁祸首--旧的头子。将我抓至他们家那一带,众人商议后,决定索钱而不打我,我暗感庆幸,终于不用挨打了。约的地点次日我没去,怕他出尔反尔,给了钱不放我走。此后又来找了我几次,我很幸运,都躲了过去。后来他们想来了也未必能找到,白来,而且打了也许又会告状,便不来了,他们是有这层顾虑,不然大约不会轻易放过我。

他们的罪恶是赤裸裸的摆在我心里的,纵使他们忘却,我却无法忘却。现今他们虽不纠缠我了,而且已过去了三年,但想起他们当年的残暴的兽行,我便恨之入骨、食肉寝皮,他们将我虐待得面目全非,这样的大屈辱岂是说了则了的?!

然而事过境迁物是人非,我不似从前那么恨他们了,我不能继续恨下去,再恨也无法挽回改变不了事实,与其恨而伤身,不如坦然放下,这样对自己的身心不无裨益,对自己的前程也有好处。

母校文章3:我是幸福的

文/莫志龙

刚离开母校不久,就进入了一个陌生的校园。

而且,这个学校要求全体学生都住校。我心想:这也不是什么坏事麻。不知何时起,我开始逃避妈妈的眼神,那宁静而温柔的眼神,我厌倦了妈妈对我极其细微的爱。我无数次地问自己,这就是因为自己真的长大了吗?是所有的孩子都会这样吗?我正12岁,终于有机会“逃离”她的视线了,我来学校住宿了!

临走前妈妈千叮咛万嘱咐:要照顾好自己,要努力学习,听老师的话,和同学好好相处,换洗的衣服放在衣橱里,自己记得要换,而我只是草草应付过去。

妈妈已经离开四天了,我虽说不出这四天是好是坏,但总觉得身边缺少什么,这时候我才如梦初醒:我驶不出母爱的长河,我想妈妈了,真的想了。曾经不知什么是幸福,就算幸福来到也不知道,可当失去了,那怕只是短暂的失去,我才意识到幸福的珍贵。

感冒了,要自己找药吃,以往都是妈妈找给我;天冷了,要自己找衣服,添衣服,以往都是妈妈给我做。在思念中蓦然回首,我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

当我幸福时,她比我更幸福,当我苦恼时,她比我更苦恼。当她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发现:以前,我不应该逃避妈妈的眼神,因为我需要亲情的默契,这种默契就是我的幸福,直到今天我才懂得幸福的含义。

往事如一副淡淡的,柔和的橙红的画卷,轻轻地铺在我眼前,那柔和的画面上,留下了妈妈对我的深切的关怀,也留下了我对妈妈深深的爱……

母校文章4:漫忆母校

文/李海丹

居家逢闲,翻看旧照,看到30多年前中学时春游的照片,年轻的笑脸上泛着光,不思量,自难忘,读书时的情形便浮现在眼前。

我中学就读于渠县三汇中学,两千多个日夜曾心念于此。三汇镇以渠江、巴河、州河交汇而名,水运兴盛的年代,镇子曾繁华一时,成为四川名镇。母校背踞华蓥山脉,面向巴河,其地旧称北坝,在丘陵河汊间,天赐一大片平整宝地,学校便坐落其中。

校园周边,除零星农舍和通往汇北乡政府公路两侧的小店铺子外,铺展着上千亩良田好地。春夏季节,总有各种苗木菜蔬和家花野草发芽、生长、绽放,于是,高矮纤壮的形,红黄绿紫的色,淡雅浓郁的味,便深深浅浅地将学校围住。

秋收时节,临河坝的一整片麦田泛着金光,风吹过来,晃眼的金色便一层层漾开去。从镇上过来的老渡口下船,上学的路蜿蜒在菜地间、竹林旁,至校门,一堵山水屏风迎面而立,似真似假、亦画亦景。校门两侧,白壁上红字写着一副对联,写什么已记不清了,大意是教人知书、催人向上。

入校门,左右两侧各是一小片桔子林,新生入学之际,正是果实成熟之时。我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跨进校门时见到那些垂吊枝头的果子。紧挨桔子林,左右两侧各是一长溜教室,平房,白墙青瓦。阳光好的下午,绯红的颜色穿过窗户,直射到教室内的水泥长课桌上,在墙上留下斑驳的投影。

再往前,是学校的大操场,靠下角是百米跑道,上面铺着细筛过的炭灰,便于钉鞋跑步。跑道往上是跳远场地,两排高大的枫树、桐树竖立在跳远跑道两侧,直至沙坑尽头。操场中央是四个篮球场,课余学后,总有一派热闹景象。操场最上边是乒乓球台,读书时,我着迷乒乓球却水平一般,为此误学不少。

操场右边,第一排平房是高年级的教室,室外各有一个花坛,坛周种着四季常青的麦冬,中央菱形砌土上种着一棵铁树,四周种些茶花、月季、菊花、步步高。再往前的桔子林前并排着两方假山喷池,里面养有小鱼虾蟹,每年春初,低年级的同学都要去校后小河沟捕些蝌蚪来,养在池里观赏。

操场左边,从下往上依次是学校的四个食堂,叫人难忘的是食堂的烧白,肉片肥瘦适中,垫上咸菜,用大蒸笼煨得?烂,倒扣在白饭上油亮发光,香气四溢。毕业后,校友叙旧,提起学校的烧白仍赞不绝口。食堂后面是学生宿舍和教师宿舍,宿舍楼与学校围墙间有一小方林圃,育有水杉、银杏、杨槐幼苗。墙上开有一低矮木门,可直通校后的小河沟,此门也是当年一帮任性少年夜自习逃课时翻越禁锢、放飞自我的“捷径”。

操场正上方是学校的礼堂,边沿台阶下种着一排万年青,每逢重大时节或汇演,工人都会把万年青修成一致的伞形,并在礼堂上摆上各式盆花。记忆中那些美好的日子总是风清日丽,天蓝树绿,鲜红的国旗迎风飘扬,欢快的乐曲在校园回荡,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高中时,语文老师雍朝育老先生任班主任。老先生是民主党派人士,身材高大,仪态威严,最是嫉恶如仇。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老先生已在教学课目内开办素质教育,先生讲课从不拘泥于教材,从新闻野史到民间打油诗,涉猎广泛。作文课更是文体不限,内容自定,让学生充分发挥。至今我仍回想起,老先生用抑扬顿挫的四川话,声情并茂地诵读“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攀槐枝望郎来,娘问女儿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的情形。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学校与古镇因巴河相隔,每日上下学需渡船接送,其间便生出许多乐趣。春来巴河如画、水碧山黛,手推桨摇的木船行走在春雨里,人便融入春色春意中。夏时洪水泛滥,罢舟停渡,学校跟着不上学,最为学生所向往,一到涨水时,学生便每每在意天气、时时留心水位,雨则喜、晴则黯。冬日大雾弥漫,清晨渡船辨不清方向,船工用锣鼓定向导航,仍不时将船搁浅在沙坝里,或推到三河交汇处的州河渡口。

近来常忘事,忘了前同事的姓名,忘了朋友的宴请,但30多年前学校的设施景物、逸闻趣事却记忆犹新。西方民谚说怀旧是一种懒惰的心理,我个人体会,怀旧忆往,正好静一静,看清来路,辨明去途。

母校文章5:迎着母校的朝阳

文/但远军

孩子参加一年一度的研究生考试,我开车送她到我母校西南大学去参考。她本在四川大学学历史,因为爱好文学和影视,临近毕业,她毅然放弃就业,决定到我的母校继续深造。

我是1980年夏天考入母校历史系的,那时候母校还不叫西南大学,叫西南师范学院,后升格为西南师范大学,至于叫西南大学,那又是10年前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之后的事情。

我有十个同学留校,他们现在要么做了博导、硕导,要么走上领导岗位,成为部门和行业主管。大学毕业后,我常回母校,但都不住在校园里,这一次,我和孩子在干训中心住下了。我对孩子说:“别紧张,能考上努力考上,不能考上也没啥大不了的。你文凭不低,找个饭碗已经不难。条条道路通罗马,真的爱好文学和影视,能考上研究生,多学点专业知识,固然好,不能考上,相信也未必是坏事。你老爸和你一样,大学学的历史,如今不是文学的路走得上好吗?”

闺女的男朋友是她中学同学,考上重庆大学,明年也毕业了,上周落实了工作单位,没就业压力了,于是来陪闺女参考。孩子长大了,我把她交到了另一个男人手中,我希望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彼此呵护与照顾,因此,他俩参考的参考,陪考的陪考,我只管出门在校园里蹓达、闲逛,四处看看不曾遗忘的校园景色!

我特地到了桃园三舍。30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刚满17岁的孩子。穿着一双旧布鞋、扛着一个打着补丁的帆布包,从长寿偏远的穷山村,赶车到县城,然后再乘长途客车到重庆牛角沱车站,转车至北碚。那一来,举目无亲,在校园里度过了4年寒窗苦读的时光。真是寒窗苦读呀!当时国家刚迈出改革开放的步伐,百废待新,学校条件极其艰苦。像教室和宿舍吧,夏天没有风扇,空调就更不用说,热得受不了;冬天没有取暖设备,又冷得受不了!

站在桃园三舍楼下,向当年住过的501房间眺望,往事依稀,泪眼迷蒙!

教学楼还在,只是经过维修和装饰,跟记忆中的模样有了一些出入。从教学楼到食堂和图书馆,要经过文学院的雨僧楼,一代文人吴宓的塑像立在那里。我默默地在塑像前站了很久,并用手机拍了两张照片。

大校门是我读书时常去的地方,那儿的山茶花和黄葛兰是我的最爱。大学4年,只要天不下雨,吃过晚饭,没有一天我不去那儿散步。山茶花还在,但没以前多了,好像移除了不少!那棵黄葛兰树越发高大粗壮了,仔细端详,应有脸盆般粗壮。深秋时节已经过去,花朵儿谢过了,馥郁的馨香没有了,但凝视着它,依然情深深、意蒙蒙,百般感慨。几年前写《风雨人生》三部曲,在那里面,我好几次写到夏小雪在那棵树下流连的情景。书中人物,幻化罢了,但那情景在我记忆里确曾是有过的!

澡堂子就在我投宿的干训中心不远处,除了风吹雨打显得陈旧外,跟以前没啥差别。看样子,应是母校刻意保留的,不翻新,不拆除,留那么一个去处,留下岁月一段时光的剪影!

我在校园里闲游了很久。择铺,夜里睡不好,大清早提前醒来了。漫步在校园林荫道上,迎着初升的朝阳,重温年轻时求学的旧梦,心海里不时涌起波澜,翻卷起浪花。如果荏苒的时光可以回流,我在想,我还会不会像当年那样理头苦读、无怨无悔;我还会不会那么傻傻的,省下吃饭吃肉的钱,大老远地跑北碚街上书店里去买两本文学书?

从大校门处返回干训中心途中,路过游泳馆,又是一番感慨。那儿曾经是学校的电影院,入校那阵,正迎来中国电影佳片叠出的好时光,像《戴手铐的旅客》、《甜蜜的事业》、《少林寺》、《基督山伯爵》、《简爱》都是在学校电影院里观看的。那些影像,留给了年轻的我们澎湃的激情和萌动的青春!

离开母校整整31年了。31年,母校康健,而我已渐老!

母校文章6:未来自然会来

文/馨琴

时至今日,我已从母校毕业两年半,大学的种种还历历在目,仿佛一切才是昨天。却早已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学生,变成了所谓的成熟知性的小白领。

2009年来到母校,那种难以抑制的兴奋和喜悦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突然摆脱高考压力,人变得无比放松,总觉得专业课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去图书馆几乎身边的人都在看专业书籍,就我一个人翻着图书馆各类书悠闲地躺在池塘边的沙发上,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心里还暗暗鄙视那些只会读教材的同学们。这样自由散漫了一年,期末考试全班倒数第三,不过我自认为还是有收获的,最起码体重增长了十几斤。

考出这样的成绩,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生活给我了重重的一记耳光,奖学金与我无缘也罢了,报名参加共青校因学分绩点未达到而受阻,去面试学生会某职位因学分绩点太低被质疑,种种遭遇才让我幡然悔悟:大学时代的的学习,真的是建立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所以,毕业的那年,如愿的获得校一等奖学金。虽说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拿奖学金,但是至少用心学过、去努力过,就不会因为当初的不屑而后悔不已。

大学期间,除了学习我也没少做过兼职,发传单、做家教、卖水杯和电扇,周末带室友一起去工厂打工,寒暑假去社区图书馆、基层政府、会计事务所实习等等。从大二开始就没有和家里要生活费,不是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我也没申请什么贫困补助,我是觉得大学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历练,去体验生活的真谛,学会生存。

大四了,大家都忙着投简历找工作,因为专业不对口、户籍不在本地、性别是女生被鄙视的遭遇太多太多。能抱怨生活吗?我不能。因为抱怨没有用,这就是现实,如果你不是富二代、官二代、拆二代,也没有所谓的关系,那想好好生存下来的唯一办法就是:靠能力,去证明自己!所以,我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找,继续不停的去努力去尝试各种工作机会。

虽然找工作经历太多不幸,但最终我还是幸运的。2012年12月进了CCB的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组员很多都是名牌大学或者是研究生,个个能言善辩,面试完了我就在门口大哭一场,因为我觉得我肯定完了。2012年1月,我却意外的收到offer,这样的惊喜是意外也是水到渠成。去做最优秀的自己,机会自然会来。

虽然在毕业的时候,我也真的没有想明白我适合做什么。但是我知道我只能先把自己养活,而工作的过程,何尝不是一个发现自己能做什么、喜欢做什么的过程?

工作的这两年半,我觉得很充实,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我能养活自己,生活中经常和朋友亲人聚会很开心,每周坚持去运动、去跳舞身体很健康。放眼身边的朋友,有的一直在混日子,有的升职了、跳槽了,有的一直在抱怨,有的甚至因为长时间久坐大腿久肿不消,还有的体检出腰椎键盘突出。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让我认识到人生苦短,不要为了工作失去生活,要学会平衡。我们之所以工作的目的,是因为我们想过上更好更幸福的生活,切莫舍本逐末。生命如此短暂,我们更没有时间去抱怨,我们只有时间去爱。

也许我们的工作还不尽人意,职业不够喜欢、薪酬不够理想;也许我们还没房没车,租着房子、回家还是乘大巴;也许我们还没有遇到真正的知己没有遇到真爱,屡屡因为友情、感情而伤心。但是,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一颗不断进取的心,有一个不被打倒的信念。未来会来,无需担忧,只需做好准备。

母校文章7:恍入母校旧日的时光里

文/雨季

岁月匆匆,屈指一数,我们离开享有“北国农机人才摇篮”的母校已经整整三十年了……

我的这所大名鼎鼎的母校,坐落在一个叫富拉尔基的美丽滨江城市。它胜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展翅的天鹅项下,换发着灿烂夺目的光。

富拉尔基——中外闻名的钢铁机械城,国家 “一五”期间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和当今世界最大的铸锻钢基地,也是黑龙江哈大齐经济走廊的重要园区。这里巨人林立、群星荟萃、知识密集,曾为共和国创造出无数个第一的辉煌,这片神奇的沃土也因有母校的装扮而更加多彩。

猜想同学们定会有过无比的骄傲,我们在风华正茂的年龄都曾经当过这座新兴城市的主人!

那时我们绝大多数二十刚刚出头,清一色的“光棍”,意气风发,一腔热血。还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大妄为,给个梯子敢上九天揽月……

如今几乎都晋升到了爷爷辈儿、奶奶辈儿。我们也就好似秋后的庄稼,株老枯黄。当年的那一颗颗不安分的心,现在无论如何也张狂不起来了!

学校是给人知识、助力实现人生梦想的地方。而对于我们在屯子学校毕业的学生来说,能坐在母校这座殿堂里实属不易。因此我也就格外珍惜,努力学习,并与它结下了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这么多年,它从来没能离开过我的记忆半步!那高楼、广场、树木、花草以及老师和同学,仍时不时在我梦境中出现……

不久以前,学校组织的那一场规模宏大的首届校友会活动,我和韩卫忠、申英超、董金山代表全班同学参加了大会。同各地各届同学又一次走进它的怀抱,我就又一次被它的温情、它的魅力,被它的严肃、活泼的氛围所陶醉。

打开我满腹的珍藏,同学们的一张张照片,毕业前的一份份留言,走向社会后的一封封书信,记录着昨天的难忘故事。在耳边重新响起的铿锵步履,再次把我带回到那个充满无限憧憬的悠悠岁月里,恍如又回到了那段正渐行渐远的旧时光……

好久没有走通往母校这条路了,同上学时一样,我们乘车沿富拉尔基的迎宾大道一路北行,很快就进入了我再熟悉不过的科研地区。这个科研地区除有著名的“省农业研究所”“省畜牧研究所”“省林业研究所”“省农机研究所”等“四所”外,还有“一校”。人所共知,这个“一校”,那就是我的母校了……

母校始建于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三面旗帜”最火红的年代。正值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喜气洋洋向“四化”进军、大力普及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时刻它破茧而出,羽翼尚未丰满便肩负起引领北大荒经济腾飞的重大使命。

伴着历史车轮的滚滚转动,母校它豪情阔步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春天,也迎来了招生制度改革后在首届高考中胜出的第一批莘莘学子。机修一班四十名同学就在这其中,我也就幸运地成了这个班里光荣的一员。

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志向、共同的抱负,这批英杰,分三路从鹤乡、从林海、从嫩江平原纷至沓来……

至今,我们第一次坐在一个教室里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一双双陌生、机灵的眼睛,射出的一束束清澈的目光流相互交汇还不能泛起波澜。班主任王洪恩老师首先向大家宣布了班干部组成人员:班长徐德龙,党小组组长周学军,生活委员刘昌宇、学习委员刘殿军,我老伴是团支部书记……

各位当选者都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和表态性发言。刘昌宇在表决心时几次讲到“我的岁数不小了、我的年龄很大了、我都这么大年纪了”。他的讲话一次次的引来满堂的笑声,一次次被同学们的笑声淹没。

之后是王洪恩老师亲自带领我们学唱一首歌,这是学校开展学前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单单我们班在学唱,其它班级也都在学唱。

那首欢快、热烈的歌把整个校园都唱沸腾了:“毛主席给我们指方向,农业机械化道路宽又广,推广新农具,社社办工厂,铁牛欢唱跃进歌,战天斗地有力量,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机械化的道路——宽又广、宽又广……”

看得出来,大家都有些神采飞扬,都为即将成为祖国农机战线的一名战士而倍感自豪。从这首振奋人心的歌中让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掉地摔八瓣儿的农民兄弟看到了希望,也唱出了我们的心声。

这个由二十八名男同学、十二名女同学组成的集体,在母校的大家庭里正式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从那一天起一处处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场所也就慢慢的进入了我的记忆深处……

给我打下了最铭心的烙印莫过于学校的食堂了,学校还处在建设期,食堂就暂与礼堂合二而一。无数条木制长凳摆满了全部空间,它自然而然地就变成了餐桌。学生用餐站着的、坐着的、骑在板凳上的,那可真是千姿百态。此刻此景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在农村吃生产队大锅饭的回忆……

已说不清楚是哪月那日,我和陈玉堂两人搭的伙。一起买饭,一起吃饭,一起花销,比一家人处得还近乎。若是放到现在,就会被人乱思乱想了,“他俩有没有亲戚?不该是同性恋吧……”

“你俩就是同性恋!”在一次同学孩子婚礼场上,还有人在胡说八道。

“仅仅搭伙吃饭而已,傻子才同性恋呢!”我有理有据地对他反击!

说起在学校吃饭,我们都会有万千的感慨!食堂的伙食供应极为单一,大碴子粥、窝窝头、白菜汤,一日三餐,餐餐相伴。尤其那窝窝头和那白菜汤啊,纯纯的、淡淡的,用句时髦话说我们吃的都是原生态的、无污染的、最叫得响的绿色食品。那独具特色的味道已经融进了我的血液,时至今日我仍能嗅出它留下的那股清香……

我们的宿舍更是让我难忘,那简易的二层建筑,它红瓦红墙,室内空荡。没有桌椅、没有睡床,只有一盏白炽灯和两扇半透明的窗。用粗糙木料搭成的两层大板铺,在上面不知有多少人做了多少美丽的梦,成就了多少学子的人生理想。也不知有多少对恋人互相表达着山盟海誓,悄悄地诉说衷肠。有的没等完成学业就偷偷走上红地毯,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小楼目睹了学生们的刻苦与发奋,也见证了母校经历的风雨沧桑。我们寝室那十六名气魄宏伟的男同学,决心服从召唤,志在祖国四方!

学校的教室位于校园东侧,是一栋南北走向、很长、很庄重的砖瓦房。无可置疑,这是最重要的场所了。我和我的同学在这个寒窗里朝夕相处,埋头苦读。一同度过了一个个日出日落,一个个潮起潮落。教室的那道门槛我们每天都要迈过多少次,看到同学不断出出进进,我突发奇想:在此处擦肩而过的,是否就是前世五百次回眸换来的那份情缘?

也正是从那时起你的世界里可能就多了一个人,多少年来始终挥之不去的影子,不知给没给你带来一种时常袭上心头的幸福阵痛?

我的课桌就在最后排东侧的墙角处,同桌是代均春同学,他来自大兴安岭的呼玛县。这位朴实、憨厚、身体健壮并对哲学有深入研究的同学,在毕业后就杳无音讯,我就祈祷他生活好,工作好,一切都好……

机修专业的课程是以拖拉机和农机具构造为主,李世平是教这门课的老师,我可喜欢上李老师讲课了。

“噗嗤儿”“噗嗤儿”,“ 一赶儿”“一赶儿”的,“发动机工作时,喷油嘴就这样不断地喷油。”他的语言很生动、很形象……

后来李世平被派去支援西藏,李光友就来接替。李光友与李世平风格不同,沉着、稳重、慢条斯理。他是老师,他又特像是一位让人尊敬的长辈!我们是一个县的老乡,课后我总叫他李叔叔,有李叔叔呵护,我还额外得到了“不老少”的温暖和帮助呢!

“发动机是由几大机构和几大系统组成的?”“曲柄连杆机构包括哪些零部件?”“这个机构有哪些装配技术要求?”“为什么有的叫机构有的叫系统……”

有人提问,有人回答,大家你一言,他一语。对于机械构造我们每个人都能倒背如流,课余间谈论最多的也大都是这方面的话题。

解放前我们民族工业基础薄弱,解放后逐渐强大了,能生产高质量的发动机了,只是做的稍稍小了点。中国的航空母舰、水下潜艇、空中运输机、战斗机什么时候能安装上自己制造的大推力发动机就成了我们又一个要圆的梦。

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还有教室南侧那个面积不大的热水供应处。这是每位同学都必须光顾的场所,早晚用热水高峰时段总要排成长队。全校学生们都来打水,人聚集多了,在这里就总能见到你想要见到的人,就总能帮助上你想要帮助的人。感情就从日复一日打水相遇的对视中加深,那唯有自己能读懂的会意,犹如茶炉流淌出的滴滴甘露,滋润着有些饥渴的心田。

休息日同学们有时三三两两的一起走出校园,在农田小路上散步、背诵考题。有时一起购物、郊游、拍照。也有时一起谈人生、畅未来、向往明天。心灵碰撞的火焰在一个旁观者见不到的空间里熊熊燃烧,那些被堆积起来的一桩桩、一幕幕如同大男大女们暗藏的无尽私事,多得可能连学校空旷的操场都摆装不下……

有人说,“同学就是亲爱的兄弟姐妹,是精神上的血亲,一旦同了‘学’,就永远是同学。”

而我说:“能与你肝胆相照的人、共担冷暖的人、携手并肩的人、催你奋进的人,并且肯于担当、不求回报,这个人不是别人,那就是同学!”同学有事喊一嗓子,好使!别说钱财了,即使是赴汤蹈火,我都会义无返顾、在所不辞!

同学感情最高尚、最纯洁、最无私,也最特殊……不然怎么会一直驻足在你的心中?

时光就如同和飞腿刘翔赛跑,它的脚步比飞腿还要快些,不知不觉中在校的全部学业结束了。

“我们今天是一粒种子、一枚娇嫩的花朵,明天就能长成参天大树、就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我们都努力加油,在事业上飞黄腾达,为同学也为咱们母校争光、争色。”离校前夕同学们以不平静的心情紧紧握着手,互相嘱托、互相勉励……

入学前我们空着双手从四面八方而来,今天我们又带着沉甸甸的收获朝向四面八方而去。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在漫长的征程上我们拼搏进取、艰苦创业。走过了一个斗转星移又一个斗转星移,一个寒暑易节又一个寒暑易节,走着走着就从盎然的春季步入了金色的秋天。这时我才幡然醒悟,身后的那一串串平凡的脚印同样是那么不平凡,是那么刚劲有力,与伟人毫无二致,难道和他们之间还有啥区别吗?

孩子都大了,我们肩上的担子轻了,心中那台天平秤的重心也就自然而然地向另一端倾斜……

太阳岛、鹤乡湿地、泰康草原、连环湖、镜泊湖有我们踏过的足迹……

同学孩子的升学宴、结婚宴有我们送去的那一份纯真的祝福!

我们的生活也因有那浪漫的夕阳而改变,不管大事、小事,有理由、无理由都聚。在一起开怀畅饮,海阔天空,家庭事业、子女成长,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在时空的隧道里逆流而上,去寻找从前被遗失掉的那一切、一切……

同学们都是好人,假如还能有来世,你的绣球该将抛向何处?那我就告诉你,不要再苦苦寻找了,属于自己生命中的那另外一半实际就在我们同学中间!

我的母校就像是定格在永恒中的一道靓景,还像是一部永不褪色的画卷,风吹雨打仍风韵依旧,雕栏玉砌也未因寒霜侵袭而改变朱颜。

昨夜的星辰已被今日的白昼淹没,无声无息地走向天际的远方,忧伤地消失在浩瀚的银河,再也回不去的那些纯真美好日子正与我们相背而驰。

年轮围着我们一层一层地缠绕,有谁能改变那光阴的荏苒?谁又能挽住自己不老的青春?擦抹不掉的那字字珠玑、同学们的朝气蓬勃和欢声笑语,还有和我感情太深的校园和在校园里的分分秒秒……

滚滚流淌的长河没能卷走用我们满脸皱纹书写出的浓浓深情厚谊,这份珍贵的积淀不论我在何时何地都不会丢弃,我行动蹒跚也愿携你同行。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继续开拓奋进,我们未走的路还很长!我的母校、我的同学,我的不了情,在我心中,你就是那金秋季节里一轮永不西沉的红日!

母校文章8:母校 镌刻永恒

文/张妮

走在校园的石板路上,那成年累月的人来人往,磨平了石块的一棱一角,裂开了的石缝中生成新绿的生命,以蓬勃之姿迎来一届届新生,又送走一届届毕业生,那是多少文人墨客曾走过的地方,又留下多少莘莘学子匆匆的脚步……闭上眼,轻轻抚着沧桑的石板,感受那岁月的流逝。文明古校的历史,在心底静静沉淀。

踏过石板路,遇见紫藤萝。稀疏的花穗爬满了整个花架,虽不若宗璞所见的淡紫色瀑布般辉煌,却也在东一穗,西一串间写出了几分诗意,勾勒了些许精致。

再往前,便是企鹤楼。古朴的气息令人仿佛穿越百年之前,触摸着那些建筑者的心血凝固成的音乐,一曲一曲,扣人心弦。拾级而上,每踩一步,都是独俱特色的楼台一景。行至顶楼,五彩琉璃闪着细碎的光。推窗远眺,喷珠泉的美景尽收眼底。

满池荷叶,一碧万顷,粉色荷花,亭亭玉立,微风初起,徐徐拂过一切,带着阵阵清香,袭卷了一夏的记忆,春冬之时,花瓣凋零,花叶枯萎,荷叶掩盖下的景色一览无遗,清澈的水面冒出晶莹的水泡,永不停息,永不倦怠地跳跃着,冒起、破碎,再冒起,再破碎。每一次的出现,都不曾放弃绽放的机会,每一次的消失,都是令人心悸的美丽。

缓缓踱上池上石桥,抚着岁月沧桑下几尽面目全非的石栏雕刻,文明古校的美,令我深深叹服。

几张石桌,几块石凳,浓荫掩映,光影斜密,树下的学子们,或瞑思苦想,或奋笔疾书,偶尔一句齐声的“老师好”,又拿起尚有余温的笔,在纸上密密麻麻地测算着,书写着。亲爱的母校,你承载了多少学子的希望,又浇灌了多少人的梦想。

往前,再往前,我看见知识的殿堂,蓝天白云下的教学楼,它以永不言败、志存高远为轮,以“明辨、笃行、慎思、审问、博学”为帆,扬帆起航,载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船上的桅杆,是周围林立的树木,它们挺直腰板,为我们守护了一份宁静。轻轻抚着青涩树皮上的疤痕,聆听那些成长的声音,在一圈一圈的年轮里,镌刻下母校的成长史,风拂过树叶,“哗哗”轻响,好像在诉说母校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当星星如碎钻镶嵌夜空,当虫鸣唱起摇篮曲,当花儿赶集似地聚拢来,教学楼却灯火通明,它照亮着学子们的寻梦路,它见证着人民教师的辛勤耕耘,它寄托着世世代代人的希望,听,寂静的夜,笔在纸上摩擦的“沙沙”声,是老师和学生共同谱写的一支歌谣,在浅吟低唱。

细细抚过母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细细品味母校的沧桑的气息,不舍地张开双臂,拥抱我的母校,呢喃一句感恩:您就像一棵苍茂的长青树,结满了我们的累累硕果;您就像一本尘封的日记,记载了我们无数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您就像一片蔚蓝的天空,让我们一只只幼小的青鸟看到了飞翔蓝天的希望……

母校,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学子,也许我们就要和您说再见了,但我们知道,在熟悉的校园响起骊歌的时候,在我们为理想马不停蹄的时候,您会在身后为我们默默祝福。即使一切终将尘埃落定,但我们最美好的青葱岁月却已早早记录在母校的青春纪念册中。

母校文章9:感恩母校

文/曾峥

高考的双路开关,为我们一头开启人生的街灯,一头关闭教室的明灯。中学的大幕正徐徐落下,我们即将告别熟悉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在这里有太多的回忆和不舍,高中三年的青葱岁月,还有磨砺跋涉的苦涩记忆,都是我一生的财富。

记得高考前一个月,班主任瞿老师正在给我们梳理历史事件时,突然脸色苍白,伏在讲台上,久久没有站起,当几个同学把他搀扶下来时,他勉强挤出一丝笑意:“对不起,我这是老毛病了。”他的笑容定格成我“历史”的怀念。

在批评栏里,还“发表”我那篇在征服5班那头“犟牛”的“挑衅”后,在政教处写的不快乐作文——《检讨书》;在食堂窗口经常和掌勺的“婆婆客”为饭菜的份量和质量上演“鸟为食亡”般的偏执;为了报复前排女生回答老师提问时的“傲慢与偏见”,在她的“马尾”上悄悄撒几粒“粘星籽”……

最难忘的是入团那天,火红的团旗下我举起拳头,第一次如上火线那样庄重,澎湃的血在汞柱般的脊柱里升腾、喷涌。当班花团支书给我佩戴团徽时激动了一个通宵没有睡着,我暗暗发誓:也要和她一样优秀……

三年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连同歪歪斜斜的脚印,写在我人生的岔口。

感恩母校,是您在我们中考失败无助迷惘时给予鼓励和希望,让我们拥有了向前行的正能量,是您给了我们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我们长大,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学校中的一切,哪怕是一树一木、一花一草都是我们终身难忘的记忆。

感恩老师,是您塑造了我们的灵魂,把无私的爱和全部的精力倾注在我们身上,我们无知、任性、张扬、桀骜,在不经意间曾令您失望,但您却从未放弃我们,您用坚持、坚韧、坚毅、坚强,换取我们成长、成熟、成人、成才,但无情的白发和皱纹沧桑了老师的容颜。

三年,我们完成了羽化和涅盘,我们已不再是父母的小淘气和小棉袄,我是您卵翼即将展翅的雏鸟,是您打开厩栏即将奋蹄的马驹,是您分灶即将独立面对生活的儿女,是您踏出师门准备下山的徒弟啊……今后只有独自去面对生活,独立去战胜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踽踽独行,惟有行囊里师授的技艺和滚烫的教诲,倍增我的力量和信心。太多的感谢郁积在胸,无数的情愫咽哽在喉,走在校园小径,我们温习昨天,阅读寒窗里的故事,幕幕情景、祯祯画面,都装订在我的记忆深处。

再见了,亲爱的老师;再见了,我熟悉的校园。此去漫漫人生路,何处是我圆梦乡?翅下的雄风令我奋发,开拔的号角催我上路。也许考分垒不高我人生的跳台,愿变一挂飞瀑,用自己的粉身碎骨来酝酿身后那道彩虹;也许我们今后在人生路上跌跌撞撞,混得并不风光,但我们决不辱没母校、辱没师风;也许生活的激流会将我们冲到人生的拐角,但我们不会叹息和彷徨,我们将矫正脊梁和头颅,混出个人样;也许我们会在坎坷中摔倒,但我们会以一个冲刺的姿势给母校一个漂亮的背影,在我们跌倒的地方重拾恩师的叮嘱、母校的遗风!

母校文章10:浮世绘

文/秦蘇宝肉夹馍

上大学时,我母校的图书馆里有很多书桌供学生读书用,然而我每次进去,99.9%的人要么是在那里写作业,要么是复习备考,很少看到有人在那里阅读一本课外书。

上了班后,最上进的同事空闲时间也都是埋头啃各种专业书,考各种证。

大家应该也有注意到这类现象吧。我是不喜欢这样,求学时光,没有要求我去赚钱,我就专心学习,读各种各样的书。踏足社会了,在专注谋生技艺的同时,空闲时光我仍然会读各种各样的书。别人认为我可能是没有功利心,其实恰恰相反,我是功利心很强的一个人,但是我知道,这世上的事情往往有很多相反,人们以为走的捷径,其实是弯路;努力追求的可能一个转身就能得到,却头也不回地一路狂奔。就如考个好成绩,考各种证,如果你只会这些,那么充其量只是一只很会下蛋的鸡,而且还在不断思考如何让自己下的更快更好以讨得农场主的喜欢,得到更多的饲料,然后在鸡群中拥更高的地位,却永远不能成为一个农场主!学习技能的同时也要学习管理。学习文史哲,天文地理是见效不快,但不要质疑它们的作用,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并最终成为自己的主人。别人一生的感悟,对美的理解,对艺术的鉴赏,对人生的态度,能让人大开脑洞,脱胎换骨。

最后分享四个字“舍近求远”。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