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美味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美味的文章1:记忆中家乡美味系列之芝麻盐
文/枯藤残鸦
昨天跑现场,从山上下来时已经一点多钟,一行人饥肠辘辘,因为下午工作还得继续,为了节约时间就谢绝了所里同志去镇里吃饭的好意,在朱古村头一个小菜店里解决午餐。大家饿极了,一坐下来就吩咐老板快点上点东西垫垫,50多岁的老板娘一边和我们寒暄,一边麻利的从厨房端出一盘黄灿灿粉末状的东西,老远就闻着一股扑鼻的香味,我惊喜的叫着“好!芝麻盐呀”
“是呀,早晨我才熥(念teng)好的,香着呢,先卷煎饼垫吧一下吧”老板娘笑容满面,
“这个最好了”
“我好久没有吃过了”……
大家一边说笑着,一边伸手拽煎饼,
一会功夫,一摞煎饼并大家瓜分一空,
盘中的芝麻盐也被消灭精光,
一桌人各自手中握着一个卷了芝麻盐的大煎饼卷,津津有味。
芝麻盐,在农村女人们几乎个个是制作高手:用白或黑的芝麻,挑出杂质,洗干净,放到烧热的铁锅里,用文火慢慢炒熟,用徐州的方言说就是熥熟,放凉了倒进碓窝子捣碎,拌上少许盐即可,芝麻盐看似制作简单,但如果没有一定的功底和耐性,往往掌握不住火候,火太旺或翻炒慢了,就会糊,用我们的话说就是熥过了,不好吃,会有一股的苦味让人难以下咽,芝麻盐制作方法简单,耐储藏,更因为美味,成为当仁不让的,徐州地区人们舌尖上的美味,无论在以往物质匮乏的年代还是现在,熥一盘芝麻盐,装进瓶子里,既是主食,也是零食:放学的孩子打开了挖上满满一勺,眯着眼,惬意的放进张的大大嘴里,抹抹嘴头,转身跑出门和伙伴疯去了,收工的男人干了一上午或一下午活,饿极了,掀开煎饼框,操起两三张,铺开了,放上一两棵大葱或青辣椒,夹上两勺芝麻盐,卷好,两手一上一下握住头尾,蹲在屋檐下,狼吞虎咽,吃的满头大汗,此时他们的世界里似乎除了炕头上老婆孩子,就是这个辛苦劳作后卷着芝麻盐的煎饼了。
而芝麻盐留给我的滋味,不仅仅是满口余香,更是童年中那段既苦涩又幸福的时光。家中弟妹四人,我排行老大,5年计划生育,使我比大妹大了五岁,随后一年一个,母亲又生了小妹和小弟,那时刚包产到户,当生产队会记的父亲,因为四张嗷嗷待哺的嘴,为养家糊口,无奈背井离乡,在青海格尔木大沙漠中作了一个筑路工,母亲用她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照顾孩子和种四亩地担子,孩子小,母亲身体又不好(生我时大出血),娘家(姥姥瘫痪在床)和婆家(奶奶是爷爷后娶的比母亲大不了几岁,也拉扯着一帮和我们相仿的孩子)又没有人可以帮村,日子的艰辛可想而知。平时饱腹的也就是煎饼、咸菜和稀饭,有一次十楼沟的姑奶奶又来看我们,带来了一大包自种白芝麻,让母亲熥好给我们解馋,母亲在厨房忙碌着,香味在院子散开来,四个小脑袋挤在厨房门口贪婪的吸弄着鼻子,母亲把炒好的芝麻放进门口早就被我们刷的干干净净碓窝子“砰——砰 ——砰”一下,又一下,不紧不慢捣着,偶尔蹦出一点沾在碓窝边,几只手争先恐后的伸出去蘸,迫不及待放到舌尖上,香气瞬间在口中散开,迟迟不愿咽下去,然后又瞪大眼睛瞅着下一次的好运。香喷喷的芝麻盐在热烈眼神注视下终于新鲜出炉,我们围着母亲,像嗷嗷待哺争食的小燕子,每人分得一个卷了芝麻盐的煎饼,老老实实坐在院中的小凳上,大口小口的吃着,母亲把剩下的小半盘装进了一个空罐头瓶,放到了我们够不着的地方——菜橱柜顶。
母亲下地干活去了,我没有像平时一样锁上大门,带着弟妹去找伙伴们疯玩,四个人心照不宣,都在想着刚才的滋味,都在惦记着那半瓶芝麻盐,我们心不在焉的在院中玩耍,确定母亲走远了,我故意问弟妹想吃芝麻盐吗,一个个争先恐后,美味的诱惑使我们“铤而走险”:我把两个小凳子叠在一起,让弟妹扶着,自己小心翼翼爬上去,使劲踮起脚,伸开双手才刚刚碰到柜子沿,我仰着脖子,努力着,脚下的他们一边叽叽喳喳给我出主意,一边恨不得自己爬上来,鼓弄了不晓得多久,我的脖子又酸又疼,就差这么一点,美味始终就在我们之外,只好下来边休息边想着办法:大妹说再搭一个凳子,小妹说,你抱着我……试了几个方案还是无功而返,最后还是我想了一个办法,拿竹竿往下投,几个人在下边接,不敢太用劲,怕投偏了,劲小了,瓶子又纹丝不动,如此反反复复努力几次,瓶子终于被投到了柜子边——美味垂手可得,四双眼睛注意力都放在了那头顶之上——装着美味芝麻盐的罐头瓶,我双手抱紧竹竿,一边吩咐他们注意接,一边屏住了呼吸,准备着手一搏。
玻璃瓶终于掉下来了,我一阵欣喜
“砰” 乐极生悲,瓶子竟然硬生生砸到了我的头上
一阵钻心的疼痛让我忘了接瓶子,玻璃瓶掉下来,摔在了地上,顾不得美味的芝麻盐撒了一地,我赶紧扔了竹竿捂着头,感觉一丝温热的东西顺着头发流到了脸上,我用手一摸,一股子腥味弥漫,低头一看竟然是满手的血,“砸破头了”,疼痛和鲜血让8岁的我恐惧的瞬间大哭,此时身边的弟弟妹妹也被我的大哭和满脸血迹吓到,也跟着哇哇大哭起来,哭声惊动了隔壁的婶子,跑来见到我这幅摸样,赶紧到地里叫来了母亲,看着一定狼藉,母亲心知肚明,她没有责备我什么,赶紧背着我就往大队部旁的卫生室跑去,晚上,因祸得福,我享用了一个我们农村只有受伤才能享用的特殊煎鸡蛋:拿一个鸡蛋打散,放进平时家里盛饭用的大勺子,再绞碎一小撮麻绳,和鸡蛋一起搅匀,在院子中支起一小堆火,慢慢煎,直到熟,虽然只是一个鸡蛋,但由于勺子只有拳头般大小,等熟也需要一个过程,我当时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不用厨房里的大铁锅里,那有多快呀,现在想想,一个鸡蛋如果打进一口大铁锅里,还不够粘锅底的呢。
上次回家,母亲又炒了一锅芝麻盐,并一份份分好,让我们带回去,这,又成了儿子的最爱,只是他哪里能想到,为了这美味的芝麻盐,他的老妈——我还曾付出“血的代价”呢!
关于美味的文章2:美味带鱼
文/复达
带鱼从头到尾由一根带刺的脊骨支撑着,头至肚皮底端的稍粗些,尾巴处则细微,流动时只能尾巴晃动。脊骨上的刺向上下平行垂伸,细密、柔实。鲜嫩的肉便依附在刺骨上,将它又厚又实地包裹。长长的、扁扁的带鱼形状便勾勒出来。
带鱼新鲜不新鲜,就看它身上的白鳞。带鱼不像黄鱼那样,身上有鳞甲般的鱼鳞,它身上的只有银白的外体。倘银白得贼亮,便透骨新鲜,即是刚从船上捞上来的。若白鳞有点脱落,外表露出玉色的斑块,鲜度就打折扣。
新鲜的带鱼常用来红烧,更可以爆盐清蒸。去过了沿海好几个地方,似乎爆盐清蒸的带鱼少有所见,或许那只是我们舟山人的吃法。过去,母亲常将带鱼洗净,切成香烟盒那般的段块,撒上些盐粒,待煮饭时蒸在锅上的笼子里,饭熟,鱼也熟。这样蒸出来的带鱼,背上的白鳞未褪,还起着点点的水泡,鱼肉便清香鲜嫩。现在,带鱼清蒸依旧,只是大多在带鱼段面上撒点盐,就放在电蒸锅里蒸煮了,带着点清淡,鲜美却依然。
新鲜的带鱼还可炒白菜、烧萝卜,把带鱼切成麻将牌那样的大小,与白菜或萝卜同煮,不放酱油,鱼与菜的本色未变。这样的菜肴我们称之为“白菜带鱼”“萝卜带鱼”。带鱼与萝卜或白菜煮成羹,也是一道美食。只要将白菜和萝卜切成碎块,快煮熟时加入淀粉、盐和味精,带鱼萝卜羹或白菜羹就此成形。
最令我难忘的是,二十多年前的一天,我回老家,捕鱼的二伯刚从船上带回来带鱼,得知我在,送了两条。那带鱼贼骨剔亮,泛着白皑皑的光。母亲一般将带鱼制成红烧,这一次竟与米饭煮在一起,说要让我吃“带鱼饭”。我这人虽生长在海岛上,其实对腥气非常敏感,越新鲜的鱼腥气越重,我不大喜食。尤其对带鱼外表上的白鳞,觉得难闻,天生就有一种拒之的心理,每次吃带鱼总要先将那白鳞用筷子刮去。母亲要烧“带鱼饭”,我只感到好奇,便未反对。待切成小块的带鱼与米煮成饭后,鱼腥与米香混合一起,从灶头飘扬起来,我皱皱眉,想这样的饭还可吃呀?饭自是可吃,只是我在冷却一会后才慢慢吃起来,热腾腾的带鱼饭腥气太浓。对黏附在米饭上的亮晶晶的白鳞,我用筷子剔去,糅和着鱼腥的米饭倒还可口。最好吃的是脱了白鳞的带鱼,蘸上点酱油,在嘴里融化,香喷喷,美滋滋,至今还可体味出那种美香。可惜母亲早逝,这之后我再未吃上“带鱼饭”。
那些不太新鲜的带鱼,可制成熏鱼。油一炸,鱼身呈焦黄,外酥内软。大陆上的人,大多将熏过的带鱼再红烧。这样的带鱼是不是掩盖了鲜度不足的问题,也祛除了鱼的腥味?此外,我小时候还常吃叫做“拖带鱼”的带鱼。母亲把带鱼切成小块后,倒入面粉捣成的糨糊中搅拌,然后一块又一块地挑出来,放入油锅,待外表的面粉炸成黄灿灿时,捞出来,油香融和鱼香早已盈满灶间。这样的“拖带鱼”外皮清脆,内肉醇柔,带鱼的味道依旧未失。
关于美味的文章3:蒸出的美味
文/赵同胜
家在北方的一个普通村落,40多年前,那种不同寻常的味道早早地就俘虏了我的味蕾,浸入了我的骨髓。娘的拿手戏是蒸“黄白”,黄指的是年糕,白指的是馒头。
现在看来不值得一提的两样吃食,却是彼时年节的当家“花旦”,各家主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千方百计施展着自己的手艺,那不仅是年的“符号”,更是对日子的张扬。在看不到擂台的比拼中,娘总是出类拔萃的那个,这和她要强的性格有关。
老家的黍子,似谷物,脱了皮儿就是黄米,是蒸年糕上好的原料。黄米上石碾过细箩,米面就会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娘将黄米面倒入大瓦盆,加入开水猛浸,然后用手有节奏地搅动,那感觉,像摸烫手的山芋,可娘在氤氲的热气里,娴熟地做着动作,看不出丁点的不适。面被调匀后,捏成小团拍扁放进大锅的篦子里,间或撒上家乡特产的大红枣,层层叠叠,密密匝匝。盖上蒲盖,周遭用布封住隙口,灶膛里的旺火燃起了欲望,我急得眼巴巴的,可娘说,蒸年糕有两个说道,一来不让言声,说是闭住了嘴,也就留住了气;二来忌讳有人串门,说是人上门,气不存。说白了,就是怕年糕蒸不熟。我信以为真,使劲憋着,大气都不敢出,那滋味,可真难受。果真遇到串门的,临走还得让人家添两把柴,算是一种弥补。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在老家,过年时,每家每户都是要蒸馒头的,老家管馒头叫馍馍。娘蒸出的馍馍不光看着好,吃着香,还可以当艺术品来欣赏。蒸馍馍用的是酵母,村里人叫“起子”,是小面团发酵风干后的存留,蒸馍时,用水浸泡,待成糊状后,均匀地掺进面里。将和好的面在盆里拍平,盖上篦帘,放至炕头,上面捂上棉被,面团便开始了神奇发酵之旅。大概一天的工夫,蓬松的面团鼓胀着顶起了篦帘,也就宣告了发酵成功。娘开始用碱水续面,这绝对是蒸馍馍最要劲的环节,碱多了会黄,碱少了会酸,面硬了像石板,口感差,面软了没嚼劲,还走形。娘是胸有成竹的,靠的是经验和悟性,蒸出的“馍馍”大小适中,表面光洁。特别是娘精心打造的花馍馍,或动物,或水果,或花卉,形态各异,姿态万千,煞是好看。每年蒸“馍馍”的日子,我家小院里都会热闹一番,乡亲们像参观艺术展一样,在一旁评头论足,笑逐颜开。每当此时,娘的脸会笑成一朵花。散场时,乡亲们手里捧着娘送上的馍馍,显得很小心,生怕一不小心会飞了。那“咯咯”的笑声能欢快整个村街。
关于美味的文章4:舌尖上的美味
文/顾笑娜
“哇!”看着眼前这份精致的甜点,我不禁感叹道。白磁盘内的这份甜点有着银白纱衣般的透明外薄皮,一上一下装点着两圈白雪般的奶油,一个圆滚滚的杏仁躺在薄皮上,犹如一个可爱的胖娃娃躺在柔软的天鹅绒大床上,薄皮内填满了花生杏仁糖,中间还夹着一片藕
……
我看得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拿起塑料勺,舀了一块蛋糕放入口中,入口即化的薄皮,绵软纯甜的奶油,清香酥脆的杏仁,香甜可口的花生杏仁糖,清凉爽口的藕,一同在我的细细品尝后缓缓地流进喉咙,这可口的美味像是流进了我的心田,让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复……
我贪婪地一勺一勺地吃着眼前的美味。甜点很快被我以风卷残云的速度吃光了,我咽了咽口水,似乎把所有的味道都吞进了肚子里,这才意犹未尽地放下勺子。这时妈妈走进客厅,笑眯眯地说:“怎么样,好吃吧?这道甜点的做法是我从书上看来的,学了好久才会的。以后我变着花样做给你吃如何!”“好耶!”我顿时一蹦三尺高,欢呼起来,“谢谢妈妈!”我由衷地感谢道。
这道甜点直到现在依然是我的最爱。我不会忘记这舌尖上的美味,这也是妈妈的味道。
关于美味的文章5:花卉入馔多美味
文/芦笛
春季里各种鲜花竞相争艳,人们不仅可以赏花之俏丽,还可以品花之滋味,一道道花宴使人实现了视觉与味觉的完美融合,真正让人领略到了什么叫秀色可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采集新鲜梨花用开水焯一下,再用清水冲泡,这样不但能清除花中的涩味,而且能使花朵不走形。捞出后入盘撒上盐、麻油、味精等调料,制成极为爽口的凉拌花菜。梨花还可阴干泡酒,密封避光3个月制成的梨花酒具有润肺、清火、明目的功效。
早春季节,白玉兰傲然绽放枝头,硕大的花朵素雅洁净,将玉兰花瓣裹上面粉放在油锅中煎炸,不仅爽脆可口,还有润肺、止咳的功效。新鲜玉兰花瓣还能用来制作蜜饯、熬粥、泡酒。
榆钱是榆树的花朵,它没有杏花红、李花白那般娇美,却是不俏也争春。采集榆钱加入适量玉米粉、黄豆粉、精盐、味精、葱段、姜末等拌匀,再放入锅中蒸熟,这便是北方流行的榆钱蒸菜,不但色味俱全、松软嫩糯,还具有健脾助食的功效,适于久病体虚、脾胃虚弱、食欲不佳等人群食用。还可以根据不同饮食习惯将榆钱做成糖拌榆钱、榆钱汤、榆钱粥、榆钱饼、榆钱疙瘩汤等美食。
映山红是春天的使者,春天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是生吃凉拌的首选,摘一朵将尾端放进嘴里吮一口,甜津津的。将摘回的映山红撒上白糖生拌,吃起来微酸带甜,齿颊留香,回味无穷。还可以将映山红漂洗干净后用沸水烫煮,再在冷水里漂洗两天,沥干后煮汤或与蚕豆等炒食,也很美味。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摘取含苞待放的杏花骨朵用淡盐水浸泡片刻,再用开水焯过放入冰水中保持其娇艳程度,然后与切好的黄瓜丁、食盐等佐料混合拌匀后即可食用。凉拌杏花不但清凉爽口,红绿相间的视觉效果更是赏心悦目。杏花晾干后与杜仲等制成杏花茶,具有活血补虚、美容养颜等功效。
晚春时节一串串一簇簇晶莹的槐花,如雪似玉,将槐花用开水焯一下,制成馅后和面做饼,清香宜人。还可以将槐花用开水烫后用油稍微炒一下,再加入葱及其他青菜拌成馅,用来包包子,是非常不错的美食。
虽然春天是品尝花宴的好时节,但其他季节也有许多花卉可以食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已开发的适宜食用的鲜花品种多达上百种,蕙兰、菊花、玫瑰、桂花、梅花、荷花、茉莉、百合、桃花,紫荆、夜来香、茶花等当属上品。这些花的花瓣既可凉拌、热炒,也可炖汤、泡茶。近些年来,以鲜花为主要原料的食品日渐流行,鲜花美味佳肴越来越受到食客们的青睐。
关于美味的文章6:美味蚕豆香溢夏
文/张宏宇
蚕豆,又名胡豆、夏豆、罗汉豆、南豆、马齿豆、倭豆等,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属豆科植物。茎方形中空,有棱,荚果大而肥厚,喜凉爽湿润气候。为豆类蔬菜中重要的食用豆之一,是一种大众食物。
我家爱食蚕豆。一到时节,初夏豆开,母亲总会买上很多的蚕豆,蚕豆可以烧着吃,可以煮着吃,可以炒鸡蛋吃,也可浸泡后剥去种皮作炒菜或汤。母亲拿手的菜就是蚕豆,把剥好的蚕豆放在油锅里一抄,很快地,那些绿油油的蚕豆们就变成了一盘鲜香四溢的美味佳肴。母亲可以用蚕豆,通过不同的烹饪和搭配做成一桌子的美味。
中国民间历来有“立夏之日尝三鲜”的习惯,嫩蚕豆就是其中之一。嫩蚕豆可以益气健脾,利湿消肿。另外,它的营养丰富。嫩蚕豆中的蛋白质,在各种豆类里仅次于大豆。它还含有大脑和神经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磷脂和丰富的胆碱,有增强记忆、健脑的作用。此外,蚕豆是低热量食物,对高血脂、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都是很优质的绿色食品。
刚上市的蚕豆最好吃,也就是嫩蚕豆,即便只用清水煮煮,加点盐,也是美味。嫩蚕豆春末夏初上市,但老得极快,价格一天一个价,等到蚕豆顶头上生出一条黑色的细线时,虽通体仍清碧如嫩玉,但实际已经老了。炒蚕豆,是将干透的老蚕豆在水里泡,然后混上沙土在锅里炒。蚕豆的硬度,与浸泡的时间长短有关。泡透了,蚕豆能炒爆,俗称开花,就松脆得多。也有根本不泡就直接炒的,有句谚言:“老太太吃炒蚕豆——咬牙切齿。”说的就是此种吃法,又干又硬,没有好牙齿是吃不动的。
我最爱吃煮蚕豆,我一直认为蚕豆还是煮的香。煮蚕豆时要放姜、花椒、茴香,那种豆香是混合型的。而且蚕豆煮得面烂,香味才会铺散开来,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这种纯香便是最好的美味。煮豆,在南方叫茴香豆,也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里的那一种。看了鲁迅先生的《社戏》,更加喜爱蚕豆,每年夏天豆香时必食豆,对蚕豆的情有独钟,到了迷恋的地步,每读到迅哥和他的小伙伴们在船上剥豆荚、烧豆子吃的章节,我便很是羡慕和馋嘴,向往着那时的美味。
如果有一种菜可以代表夏天的味道,我会选择蚕豆,蚕豆一夏,酥酥甜甜的。夏食蚕豆,趁鲜豆嫩美,既可尝新,又可品绿,豆香四溢的夏天,口含豆香可以回味整整一季。
关于美味的文章7:爱 愈简单愈美味
Love,很像一道道美食,有时酸、有时甜、有时苦、有时辣,但是素材愈简单,愈能吃出自然好滋味!过多的食材或佐酱配料,往往会令食物失去原味,爱情何尝不是这样呢?
爱,愈简单愈美味!
我大学时,隔壁宿舍的企管系女生,谈恋爱总是谈得身心俱疲,我当时实在不懂,为何她爱情的网能够布得如此绵密复杂?每天看她疲於奔命在多个追求者之中,光看就觉得很累,但是她说她不是故意的,每一个男生都对她很好,她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因为她怕伤害到任何一人。
所以,10点宿舍关门,每夜总看她在不同男同学的护送下,最後一个踏进大门,她长得很像那个年代很红的日本明星中森明菜,要是我是男人,也会很想追求她。但是她谈恋爱实在谈得好累,她的室友说,她每天都在烦恼到底要跟哪几个男生说再见?或者该如何拒绝新报到的人?可是到最後,她都是选择让几段恋情同时进行着。有时A男来找她,室友明明知道她跟B男出去,却还要帮忙扯谎,这种情况天天上演。
不过到了大三下,她突然连一个男友都不交了!她说谈恋爱太伤神、太浪费时间了!她觉得到头来自己都只为爱情而活,没有为自己而活。到了大四,她才又很认真地交了一个很不错的男友,这一次,她只交一个,不急不徐,不用赶场,不用说谎编藉口,她觉得这是她第一次谈恋爱谈得如此自在轻松。她跟她的室友说:「恋爱,原来愈简单愈好。」是她以前太沉溺於众星拱月的虚荣感,才会把单纯的爱搞得过於复杂,原来素材愈简单,愈能吃出恋爱的好滋味。
关于美味的文章8:怀念美味
文/瓜仔肉
早年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腌制一缸腌瓜,人多的家庭会多腌几缸,可以食用一整年。腌瓜平常都用来煮酸菜鱼,味道鲜美,十分下饭。上初中以后,每天上学都要带便当,便当菜使母亲相当头痛。
我们家住乡下农村,上市场买菜骑脚踏车也要二十分钟,我母亲又不会骑脚踏车,只有走路上市场。除了年节,母亲很少上市场,蔬菜取得容易,邻居农友种植当令蔬菜供应不虞匮乏,鱼贩仔一大早就来兜售各种鲜鱼。年节时宰杀鸡、鸭自家饲养,不必购买。唯独猪肉一定要到街上市场去买。偶尔买半斤猪绞肉回家,捞几片腌瓜洗干净,以菜刀剁细,放蒜末、酱油,少量的糖、米酒,混合猪绞肉,放碗里头,置电锅内蒸熟,就成了瓜仔肉。
带便当只要这味瓜仔肉,胃口大开,很快把一盒便当吃光光。因为猪肉价钱昂贵,家里少买猪肉,便当带瓜仔肉次数不多。每次带了瓜仔肉,吃午饭时便当盒盖子就不必遮掩,担心同学瞧见我便当菜的内容,因为我的便当菜通常都是菜脯蛋或腌菜梗。现在腌瓜在北部市场不容易买到,每次回故乡——麻豆,会到市场买一点腌瓜回来解馋。有时想吃瓜仔肉,以罐头条瓜取代腌瓜,也可以蒸出不错的风味来,如果味道太甜可以酌加酱油调味。
有些朋友胃口差,吃不下饭,建议蒸一小碗瓜仔肉试试看,或许可以增进胃口。
虱目鱼羹
早年领了薪水就会到菜市场旁边一家专卖鱼羹的摊子,常常去吃一碗鱼羹,犒赏自己。
料理鱼羹之前,要先制作鱼浆,鱼浆一般用草鱼当材料。买回来的鱼先去皮,去骨,放入搅拌机里,加入蒜末、米酒、糖、盐、胡椒粉、香油,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最后加入地瓜粉,再搅拌均匀就成了鱼浆。
鱼羹食材取鱼肚无刺部分,切割成一厘米左右宽度,裹上鱼浆,放入滚水中煮熟捞起,煮鱼羹的汤汁,加入笋丝、木耳,煮开后加入鱼羹,水滚后加入地瓜粉,加水调合,倒入锅中芶芡,起锅前倒入适量盐巴、乌醋来提味。小吃摊前摆放几张木头做的圆凳,生意好时,晚到的客人没有座位,不愿意等候,端一碗鱼羹,就蹲在马路边,大快朵颐,顾不得形象。摊子生意鼎盛的原因就是物美价廉吧!
客人落座后,中年老板迅速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鱼羹,表面撒了几片翠绿的香菜,特殊的香味,令人食指大动。
因为养殖草鱼的鱼塘只有几公里路程,捞起鱼货从产地鱼塭直接送达,两小时内就到了,食材保持新鲜,制作出的鱼羹,口感格外鲜美。以瓢根舀起一块鱼羹,甘甜的滋味,直冲脑门。后来北上求学,南返家乡时,一定去光顾。
现在卖的鱼羹,都叫浮水鱼羹,与古早风味多少有点差异。
鱿鱼蘸酱
鱿鱼在我们童年时,属珍贵的食物,平时难得品尝,每有年节祭拜祖先神明时,母亲买回一条,切成两段,分两次使用。浸泡后切成丝,加上香菇、虾米、五花肉当佐料炒米粉,祭拜后端上饭桌。母亲一声令下,即可开动。
兄弟们夹起筷子,盯着一大盘米粉铺在上层佐料的鱿鱼丝,动作迅速利落夹起来,放入碗里,再夹一点米粉掩盖起来,以免挨骂。数量有限的鱿鱼丝,放进嘴巴慢慢咀嚼味,特殊的鲜美滋味,令人着迷。
市场上的小吃摊,卖碗粿、肉粽、虱目鱼羹、肉羹面,还有一家专卖烫鱿鱼切片的摊子,最吸引人。
上初中时,母亲常交待我放学后到市场内的杂货店买鱼脯回家当晚餐的菜肴,一定路过小吃摊,鱿鱼摊客人蘸酱,散发出的香味,令人食指大动;可惜我没有足够的零用钱享用美食,只能吞咽口水。家里一向不给零用钱,唯一来源就是祖父偶尔会给几块钱,有一次给了三块钱,下决心买一盘鱿鱼品尝看看什么滋味。大方坐在摊前的板凳上,老板抓下一条挂在摊上,浸泡过的鱿鱼,割下三分之一,切成片状,放在滚烫的大锅里烫熟,捞起摆盘,端到我面前,再端一碗调好的酱汁给我,夹一片鱿鱼蘸酱享用起来。
酱汁以姜末、辣椒、甘草粉、酱油膏、醋、糖,混合而成辛、辣、酸,又带点甜的味道。鱿鱼片蘸点酱,放入嘴巴,奇特美味,唤醒味蕾,嚼起鱿鱼片,软脆的口感美妙无比。美好的滋味在我们物质贫乏的年代,留下深刻印象。
母亲曾经以灶孔里的灰烬,来浸泡鱿鱼,使鱿鱼膨胀、松脆,效果不佳。卖鱿鱼的人,一定具备特殊的方法吧?
关于美味的文章9:陕西美味
文/商子雍
对题目中的那个味字,需要稍稍多说几句。
按辞书诠释,味有多义,我取其中之一:指某种菜肴、食品。所以,题目中的陕西美味,其实就是陕西美食。这样表述的原因还在于,在中国传统的烹饪理论中,尽管强调菜肴的最高境界是色、香、味、形、质、养兼美,但味却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早在商、周时期,五味调和的烹饪理念,就已经被广泛认可,直到今天,我们夸奖某种可口的饭菜时,不也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赞一个“好味道”吗?
陕西美味,也就是陕西美食滋润陕西人,是一种已经存在了上千年的天经地义的史实和现实,忽然郑重其事地拿它来说事儿,当然不会是无缘无故。
首先,大半年前,在杭州举办的一个全国十大面条评选中,拥有吃不胜吃美味面条品种的陕西,竟然榜上无名,而浙江面条则有两种入选。对这件事儿,陕西人当然多少会有点儿愤愤不平。
再下来,今年春节前,CCTV的一位主持人在一档节目里宣称:豫菜是中国各菜系之母。好家伙,毫无征兆,也没讲出什么道理,我们陕西菜就被他定位为河南菜的后辈。对这种说法,陕西人在街谈巷议中表达一点儿不解甚或不满,好像也在情理之中。
我不是研究饮食文化的专家,但偶尔也玩玩票、写一点儿这个方面的文章,所以上述事件出现以后,免不了会有媒体采访、熟人打问,甚至还被召到研讨会上被要求表明态度。那我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
我觉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形态,饮食当然属于文化范畴。那么,既然陕西(尤其是关中)被公认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请注意,是之一,不是唯一),想来饮食文化的辈分,也不会低到哪儿去。不过,这么说,绝非意味着我们陕西美味可以自说自话地给别人当妈、当爹。要知道,没有确凿的史料和实物来证实你和人家之间的血缘传承关系,空口无凭地说大话,怕是既不严肃,也无济于事。更何况,现代人在餐饮市场上选择食品,着眼点是可口好吃与否、安全卫生与否、营养丰富与否、食用方便与否、价格合适与否……而辈分高低与否,几乎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在这种事儿上,迫不及待地争当前辈,有意思吗?
至于中国十大面条榜单上没有陕西面条,陕西人可以稍有不满,却不必太过计较。去年8月,我应邀去浙江丽水讲课,在和一位当地官员闲谈时,可能是为了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达友善吧,他主动提到上个月公布的面条评选结果对陕西不公。我不好意思当面说在你们浙江搞的那个评选太褊狭了,所以权威性不大,我们陕西人不会为这样的结果失落、伤心,但却十分诚恳地对他表示:“没事没事,不管上没上十大面条榜单,我们陕西人天天都津津有味地享受着各种各样的美味面条,什么时候去西安记着打电话,我当导吃,一定让您见识一下陕西面条的水平!”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一地和那一地气候、地理以及物产的差别,孕育了迥异的美食,也养成了不同的美味追求,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也。就拿河南、浙江来说吧,这两个地方我都去过好多次,当地的不少美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真心庆幸河南人还有浙江人的好口福。但是,已经滋润了我70多年的诸多陕西美味,更是让我一往情深。每逢外出回到西安,第一顿饭,必定是吃一大碗地道的陕西biangbiang面;又宽、又光、又筋道的面条里,凝聚着我无法割舍的乡情和几十年的人生记忆,味道悠长啊!
更让我不胜惊喜的是,前不久,我们陕西的美味,竟然一不小心就“上了头条”,成为民众和媒体竞相追逐的热门话题。原来,籍贯陕西富平的习近平主席,用羊肉泡馍、腊汁肉夹馍、biangbiang面,来款待出生在西安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两位领导人吃陕西美味、说陕西话,气氛相当感人。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禁慨叹:在人的器官中,最有记性的其实不是脑子,而是胃,对那些曾经滋润过自己的家乡美味,胃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在这一点上,大人物和小人物如我,倒是人同此心,心同此情!
感恩!感恩那些滋润了一代又一代陕西人的陕西美味!
关于美味的文章10:乡土美味
文/史太群
岁月无声, 几十年的光阴悄然而逝。回忆多数早已褪色的过往,唯有那些留于味蕾上的些许味道,和着岁月的甘醇,留于心中,无法抹去。忘不掉家乡人的淳朴、厚道、善良,更忘不掉家乡那些绝妙的乡土美味。
桑植、榆钱、皮树果,菱角、莲蓬、鸡头米,都是绝好的自然产物,是可以现摘现吃美味。一盘清炒的山芋茎、南瓜藤,清脆、爽口。年少的我们,无忧无虑的在大自然里疯玩,可以食用的美味随处可见。酸酸甜甜的水萝,又称水胡椒,我们则称它为白疗子,在医用上有化湿、祛风的功效。乡土美味
野苋菜、蚂蚁菜、菲菲菜、马兰头、荠菜、苦菜、龙葵等等,是数不胜数,你如果到田野里走上一圈,可以吃的野味铺天盖地,会让你眼花缭乱。龙葵是我们孩子们最爱吃的野味之一。龙葵,我们把它叫做黑溜溜。黑溜溜是人们极少知晓可以吃的野菜,在云南的一些地方比较喜欢吃这种野菜的。它和我们家乡的菠菜
吃法像似,唯一不同的是;黑溜溜必须要掐嫩头,而菠菜是要连根拔起的。菠菜是一次性吃了,而黑溜溜却可以重复食用的。
黑溜溜是一种及其普通的野生植物,春天发芽,到了夏季是它最为旺盛的时节,也是最好吃的时候。无论是田野、沟渠、河坝,还是在村庄的房前屋后、石缝,甚至小院的犄角旮旯,都能看到那一蓬蓬、一族族茂盛的生长着的黑溜溜,此时,你会感叹它生命力是如此的强大。在它生长的最旺盛的时候,把它的嫩头掐下来,用清水洗干净,先用热水焯一下,或清炒,或凉拌,都是绝佳的美味。虽然味道有少许的微苦,那是因为它不但是一种美味的蔬菜,还是一味中草药,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之功效。
乡土美味
在这许多的美味中,我最为钟爱的是一种用新鲜的青豆做的汤。在家乡 ,我们把这种汤称之为“揽豆腐”,至于为何叫“揽豆腐”,我就不得而知了。
“揽豆腐”的做法是非常的简单;就是到地里摘一些新鲜的毛豆,去壳,把青豆放在辣钵子里,捣碎,放在碗里待用,把葱、姜等作料切好,如喜欢吃辣的,可以切一些红椒。 待油烧热后,把切好的作料和捣碎的青豆,同时放到锅里炒一下,兑上水烧开,然后打两个鸡蛋,再放一些小青菜,最后放盐、味精、麻油,这样一锅色清味美的“揽豆腐”就大功告成了。
对美味的回味,也是对童年的回忆,更是对家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