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趣事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趣事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趣事的文章1:童年趣事

文/张亚光

作为60后的我,每当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代,都感觉很快乐。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很多家庭并不富裕,而且由于物质匮乏,娱乐活动特别少。看到其他伙伴的玩具,想玩的话,就得发挥聪明才智和动手能力,自己制作。

10岁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因父亲在机械厂工作,我就缠着他帮我做一个铁环。父亲很快满足了我的要求。从父亲手中拿过铁环,我兴奋地跑去路上玩耍。一些小朋友看见了,都用羡慕的目光看着我,有的还故意过来和我说说话。

要想把铁环滚好并不容易,得讲究平衡和技巧。那时的路面坎坷不平,我刚学滚铁环时,一点也控制不好。玩的时间长了,逐渐掌握了一些技巧,才把铁环滚得像模像样的。还会约上三五个小伙伴来一场比赛,看看谁的铁环滚得远,谁的速度更快一些。

儿时我们玩的水枪是用竹子制作的。按照注射器的原理,把有竹节的一端从中间钻出如圆珠笔尖大小的小孔,用筷子绑着一些布料当助推器,就可以抽水和喷射了。这种水枪只能在夏季使用。为检验水枪的威力,有一次放学回家后,我拿着水枪抽上水,躲在一个较为隐蔽的角落观察路上的行人。当出现同学的身影时,就用水枪瞄准,加压推射,打出一股水柱,射在同学身上,还未等他们反应过来,我已经逃离现场。当然,有时我也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埋伏。

自制三轮车的过程至今我仍然记忆犹新。用一根木棒,从中间挖个槽呈U字型,再用一根木棒套上轴承放在槽中固定,将木棒的另一端削细,留一个能够固定车身的切口,便是三轮车的前轮。车身用一块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一头的前端中间挖个圆孔,将有前轮的木棒穿过圆孔,再把一块小木方用钉子固定在顶端,就成了方向盘。木板尾部两边各固定一个比前轮小一点的轴承当后轮使用。这种三轮车,推到有坡度的路上就会自动向下滑。由于制作简便,陡坡时向下滑的速度相对较快,刹车就只能靠双脚接触地面摩擦减速,鞋底容易磨穿。为避免被家长责怪,后来我们就改为在平路玩耍,小伙伴们相互轮流推、轮流坐。

看露天电影是我们儿时最盼望的一件事。当年安龙县海子农场放的露天电影,大都是一些样板戏,但不管好不好看,我们都是吃过晚饭做完家务后,就叫上同学带着凳子赶紧跑过去。早一点去才能占到靠前面的位置,去晚了根本挤不进去,而且还不敢和大人挤。记得有一次是看《红灯记》,我们去晚了,就只好坐在银幕后面的空地上,反着看电影,那滋味很不好受。

儿时唯一的课外书籍是小人书。因为手头没有零花钱,要想买小人书,就只能把早餐钱存起来,但当年每天的早餐钱也就几分钱,还不是每天都有的。攒够了钱,就到新华书店买上一本,自己看完后,同小伙伴相互换着看,还在美术本上画小人书里面精彩的图画。渐渐地,我自己就有了《小兵张嘎》《儿童团长》《武松打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小人书。为了买到更多的小人书,我们还会想其它办法攒钱,比如放学后在街上商店前的一块空地,用塑料纸铺在地上出租小人书,每本壹分钱,规定只能现场看,不能带走。但有时也会有人看后悄悄拿走,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亏本的买卖。每天租一小时的书后,赶紧收摊回家写作业、做家务活。

童年就像一个五彩斑斓的百宝箱,里面装着许多美好的回忆。童年那些有趣之事,那些欢乐和幸福,将温暖我的一生。

关于趣事的文章2:春节趣事

文/周子逸

时光匆匆,转眼春节已来临,若是有人问我:“春节,你最喜欢干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去拜年!”

今年拜年,就特别有趣……

“乐乐,去拜年喽!”爸爸挥着手招呼我。

“耶——”我一蹦三尺高,恨不得跳到桌子上。

我蹦着跳着上了车,一路上的风景吸引着我的目光,一排排绿树从眼前穿梭而过,一会儿就到了太婆家。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车门,一下车就绊了个跟头,我顾不上揉揉脚,连灰也顾不上拍一下,就冲到了早已等在门口的太婆面前,大声喊道:“太婆!新年好!”太婆一把搂着我,笑呵呵地说:“好!好!真是个乖孩子,来,太婆给你压岁钱!”接过压岁钱,我揣进口袋说:“谢谢太婆!”

进了院子,我们这些小孩,就把许多小鞭炮一起点着扔出。“噼里啪啦”,这是我们小孩对新年的祝愿。

正当我们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门外传来一阵敲锣打鼓的响声,身边的小伙伴一阵风似地冲出门去,门口早已围满了人。“什么事呀!”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跟着跑了出去。

只见远处有一支“大部队”,他们个个身强力壮,腰里还绑着一根红腰带,有的拿着锣,有的敲着鼓,还有的扛着轿子,是娶新娘子吗?

“咚咚隆咚锵”,大部队昂首挺胸走过来了,我探着脑袋张望着,咦,摇晃着的轿子里坐着的不是新娘子,而是一尊尊菩萨。“菩萨来了,菩萨来了,快放鞭炮!”震耳的鞭炮声、锣鼓声、欢呼声,交织成一曲新年交响乐。

我拉拉身旁的爸爸;“爸爸,爸爸,这是干什么?为什么他们个个系着红带子?为什么他们抬着菩萨?为什么他们走到哪家,哪家就放鞭炮?”我一张嘴就是一大串问题。

爸爸摸摸我的头:“那是迎菩萨,是我们江西特有的风俗,那红带子是红腰带,只有村里的男丁才能系上,他们把菩萨从庙里请出来,坐在轿子里,绕着村里走一圈,走到谁家门口,谁家男丁就放鞭炮,象征着把幸福、喜庆、吉祥迎进家门,懂了吗?”

“哦,知道了。”我看着浩浩荡荡远去的队伍,心想:迎菩萨,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好壮观哪!好有意思哪!

关于趣事的文章3:雪天趣事

文/王学艺

冬天大家都会盼望着下雪,天空若是飘一丝雪粒人们就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漫天飞舞的雪花,满地洁白的倾覆,雪让山河大地一夜之间银装素裹。

人们踏着“咯吱咯吱”的雪兴奋地在雪地上写着“下雪啦”!孩子们不但滚雪球打雪仗,还会在庭院扫出一块空地,撒上米粒支起箩筐,拉着绳子一端藏在屋门后,那双机灵的小眼睛直勾勾地只待鸟儿受骗上当。还有堆起的雪人,晚上把狗可吓得不轻,在它们熟悉的地盘从未见过这异样的家伙,冲着雪人“汪汪汪”叫个不停。

堂哥是玩枪打野兔的高手。邻村一位打兔子爱好者邀堂哥打野兔,碰得早不如碰得巧,在堂哥家烤火取暖的我刚好遇上,就慌忙背起装打兔子枪的帆布包。堂哥顺手递给我一杆枪,破天荒让我也当当枪手,他想也许该培养我男子汉的彪悍了。

踏着旷野腿肚子深的雪,累得我这小家伙“呼哧呼哧”直喘粗气。他们腿长有力,甩我一段距离不在话下。倏忽,一只野兔在我眼前斜窜而出,我迅速翻转肩上的枪杆,对着跳跃的猎物端起瞄准。这火药枪长近两米,比我都高,挥过来的过程是有惯性的,瞬间压迫得我小身板不由自主退后几步,失手扣动了扳机,抓着枪的我踉跄着跌进一眼机井。

好在枪杆横在机井口上,我双手抓紧枪,吊在被积雪掩盖的井里了!

我身子荡秋千般悬在井口晃悠。井水被落下的雪块砸得激起朵朵水花,井口滑落的雪灌了我满脖子。脚下冰冷刺骨的水荡漾着,好似虎口舔起的舌左右卷动。

枪托与枪杆连接处承受力是有限的,望着横在井口的枪杆逐渐弯曲,吊井观天的我吓出一身冷汗,惊慌失措大声喊叫。

远处的堂哥两人听枪响觉得我应该是弄住事了。转头一瞧,人在雪地里失踪了,只听我“哇哇”大叫。经验丰富的俩人清楚小家伙玩出大名堂了,慌忙扔下肩上的枪踏雪奔来。他们趴在雪地里,伸出大手铁钳般瞬间把我提溜了上来,吓蒙圈的我此刻脸色比雪都白。

咋说咱也是家里宝贝疙瘩,这事儿回去说出来他俩都得挨熊,就相约保守秘密。但每逢下雪我们仨人就此都会抖抖嘻哈,至今倒也成了一桩趣事儿。

关于趣事的文章4:养蚕趣事

文/高颢宸

我家的小纸盒里养了两条蚕宝宝。它们一条大而肥,一条则小而瘦,外形看起来真是鲜明的对比 。

一天,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了一棵很大的桑树,我兴奋地采了一大把桑叶,宝贝似地拿回家准备喂它们。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放下书包,把刚采来的新鲜桑叶放进小纸盒里,观察它们怎样吃。

呵,没过一会儿,那只大蚕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而那只小蚕呢?它简直像个“木头蚕”!怪不得那么瘦呢。忽然,我看见了那条大蚕吃桑叶时和我们吃西瓜没什么两样!不一会,它的“杰作” 就创造出来了——它吃出了一道比它自己身体还长、还宽的痕迹!我便把那只肥大的蚕吊到半空,它好像很胆小,把身子卷成了一个球,我再碰一下它的头,它也对我进行了“反攻”,用尾巴抽我的手。我放下它,又去逗那只瘦小的蚕,它同样被我吊在了半空,虽然它身材瘦小,却毫无畏惧,依然把身子拉得很直。我把它丢到了纸盒里,它似乎受到了惊吓,连忙躲进了桑叶下。它的举动逗得我哈哈大笑。

我的两只蚕宝宝真会逗我开心!

关于趣事的文章5:吃栗趣事

文/武羿泽

冬日的寒风越刮越劲,大街小巷栗子飘香。这天傍晚,妈妈买来了一大袋糖炒栗子,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一股香味扑鼻而来。

一颗颗栗子油光锃亮,令人垂涎欲滴。我挑了一颗扁圆形的栗子,它一面是半圆形的球面,另一面是稍扁一些的平面,外壳摸上去很光滑,但底部却粗糙不平。我想,栗子是生长在哪里的呢?是像花生一样长在暗无天日的地下?还是像西瓜一样长在歪歪扭扭的藤上?或者像苹果一样长在错落有致的树上?我带着疑问通过“百度”搜索得到了答案。原来,栗子是长在树上的,刚长出来的时候外面包着一层厚厚的壳,壳的外面布满了无数的绿毛。于是,我给它取了一个可爱的外号,叫“绿毛龟”。

弄清楚栗子的“身世”后,我就盘算着如何剥开栗壳。刚开始,我先用锋利的指甲反复在栗壳中央上下摩擦,划出一道裂缝,然后掰开两瓣壳。我掏出了金黄色的栗肉,津津有味地品尝起来,又香又甜。

接下来,我又“故伎重演”,可是有些栗壳实在太坚硬了,任我“费尽周折”也“不为所动”,我只好使出绝招——猛摔法。我蹦起来,把栗子重重地摔在地上,栗子反弹到冰箱上,把冰箱的底架给撞了下来。我捡起栗子一看,依然完好无损!妈妈见了,神秘地说:“儿子,剥栗子有一种专门的工具,可以让你随心所欲,省心省力。”说着,妈妈拿出一个像指甲一样的半圆形塑料片,给我做了剥栗示范。只听“咔嚓”一声,栗壳应声而开,金黄色的栗肉蹦了出来。啊,用这种工具剥栗真是易如反掌呀!我一把抢来,剥得又快又好……

栗子的香味弥漫在唇齿间,欢乐的笑声洋溢在客厅中,幸福的感觉沉浸在心里头。

关于趣事的文章6:童年趣事

文/林校娟

童年的记忆已无法抹去,童年的每件事都异常清晰,我多想回到童年时光啊!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有许许多多美好的往事还在我的脑海里。无意间,我不由地怀念起至今我还留恋的一件趣事——捉泥鳅。

记得那一年,我们那个地方遇上了百年不遇的旱灾。村子里的大大小小池塘都要见底了,田埂边的水沟已经露出龟背裂痕,人、牲口吃水困难,庄稼旱死,树木枯萎……这一天,我和我的小伙伴约好一起去村头的泥塘里捉泥鳅,我想应该很容易就捉到的。来到村头的水塘,不出所料,水塘里的水都快要干了,只见塘底一片稀泥,下塘前我俩都做好了准备——把裤脚、袖子都卷得高高的。我的小伙伴迫不及待地走进泥塘,弯下腰,伸出手,小心翼翼地拨动塘底的水草,我猜她大概是想要以一个出其不备之势捉住躲藏在里面的泥鳅吧!“我来了!”“扑通”一声,我踏进水泥塘里,刚想说话,芳芳就埋怨我:“唉!好不容易看见一条泥鳅了,被你的叫声吓跑了。我看,你就该在岸上待着。”我心里想:我不是也想马上抓嘛?正在我自言自语的时候,“唰”一条小泥鳅从稀泥里探出了头,一动不动。“芳芳,快来,这有一条,而且又大又肥,快来捉它。”我一边指手画脚一边小声地说。芳芳轻手轻脚地向我靠过来。说时迟,那时快,“嗒”的一声,她以敏捷的双手逮住了那条泥鳅。就在收获一条泥鳅的时候,我俩别提多高兴了!此时,芳芳把捉住的泥鳅小心翼翼地放进一个挖好的小坑里,又接着忙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我们捉到了十几条泥鳅。

转眼,太阳渐渐西沉了,橘红色的霞光布满整个天空,阳光不再那么强烈了。“该回去了,不然又要被爸爸妈妈骂了。”芳芳说。“走,回家!”“啊!遭了!没带装泥鳅的小桶,这可怎么办?”我大叫起来。芳芳左看看右看看,说:“哦,有了,我们不如摘个荷叶来把泥鳅带回家吧!”我们摘来一片又大又厚实的荷叶,再在里面放了一点水,捧着泥鳅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回家的路上,我看看你,你望望我,觉得怎么看我俩都像两只花猫,我俩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那银铃般的笑声久久回荡在回家的路上……

关于趣事的文章7:童年趣事

文/杨婷

我家住在一个乡街子上,可是从小我就喜欢去村子里的奶奶家。从我记事起,奶奶家就养了许多小鸡,一有时间我就去奶奶家看小鸡。

小鸡渐渐长大了,又过了许久,母鸡下蛋了,蛋中要孵出小鸡了,这也是我最高兴的一件事儿。听奶奶说,21天后,小鸡就可以破壳而出了,于是,我就掰着手指头数着母鸡孵蛋的天数。终于等到20天了,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到奶奶家去,因为我想见证小鸡的出生,更重要的是去“帮助”一些小鸡的出生。机会,终于来了……那天,母鸡找食去了,淘气的公鸡也不在家,跑出去玩了。我趁奶奶不注意顺手拿起一个有点破壳的鸡蛋,捧在手心里轻轻抚摸着,还听到小鸡“叽叽”的叫声。我一本正经地说:“小鸡不要害怕,一会你就会来到世界上了。”说完,我不再犹豫了,剥开了一个鸡蛋,一只带有余热,未睁开眼睛的小鸡“诞生”了,它看了看我,叫了两声好像在说:“谢谢你,让我早日来到这个世界上。”我可高兴了,又剥开了第二个,当我剥到第四个的时候母鸡回来了,看见我正在“欺负”她的小宝宝,就猛啄了我一口,顿时,鲜血流了出来。

我哭哭啼啼地去找奶奶,奶奶并没说我,反而哭笑不得地说:“小傻瓜,鸡要到一定时候才会出生呢!你这样给它们接生,会死的。”我听完,赶忙跑看小鸡,果然刚刚被我“接生”的小鸡都快死了,而没被我“接生”的都活了下来。我后悔极了,但一切都晚了……

虽然这件事过去很久了,虽然那时我还年幼无知,但这件事一直鞭策着我,使我明白:知识是要学习和实践的。

关于趣事的文章8:童年时的趣事:炸元子

文/晓亮文苑

到了腊月的尾声,也就是腊月二十八、九,家家户户在炸元子。这是鄂东地区民间流传的习俗。主要有小麦粉元子、糯米粉元子、苕元子。顺带炸鱼翅、鱼刺,就是将剁鱼肉膏从鱼身上退下来的鱼翅、鱼刺拌上面粉,下油锅里炸。也顺带炸一些麻花、合页类的糕点。

我记得童年时的母亲在平常的日子里,就准备好做各类元子的用料。诸如糯米、红薯、面粉要在秋天里就准备好。母亲是一个精明强干的人,每年要炸一些什么元子,该要用多少料,早已胸有成竹。在冬月的日子里,将糯米粉、红薯粉做好了,还在有太阳的日子里,拿出来晒太阳,干燥杀菌,然后,密封在土陶瓷罐子里。

我们家每年要在腊月二十八炸元子。母亲给我讲,是我们祖辈不知在什么时代从江西,还是从四川迁徙到湖北,定居在这大别山脚下。听祖辈人传说下来,是腊月二十九这天来到这儿,就定这天过年,敬祖先。因此,要提前一天炸元子,好准备第二天过年。如果腊月是小月,只有二十九天,那就在腊月二十七这天炸元子,腊月二十八过年。

我童年时候,总是比别人家提前过年。所以,炸元子是在过年的前一天。

这天,母亲在天不亮前,就起床。她要忙碌着做很多事情,先将面粉和好,那时候,没有什么发酵粉、膨胀剂之类的化学添加剂原料。只能先将面粉和好,让它自然发酵。这就要母亲起早来做这件事情。

天亮后,祖父已经起床了。他依然在灶台前,准备好劈柴,守在灶台前生火,要将灶台里的火烧得旺旺。

我起床的时候,大铁锅里已经蒸了一大锅红薯。母亲一个红薯又一个红薯剥皮,然后装在一个瓦盆里,添加一些面粉,揉碎,捏在手里有粘连性。

母亲将揉好了的红薯面团交给父亲、兄长搓成一个又一个圆团子,也就叫苕元子。他们把搓好的苕元子摊在搁在桌面上的簸箕里。我刚好有桌面高,在大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将苕元子按一下。我手能伸到的地方,苕元子就瘪下去了。

母亲在灶台上忙碌。她把食用油倒进锅里,满满一大锅油在烈火的燃烧下,发烫。母亲匆匆忙忙地从厨房里出来,端簸箕。当她一看到簸箕里的苕元子圆的圆,瘪的瘪。顿时,她火冒三丈,高声问道:“谁干的?啊,我知道,不是别人,是你!”她用手指着我。我看到母亲愤懑的情形,惊慌地点头称是。“好了,你按瘪下的苕元子,你吃。”母亲说。我连忙点头:“我吃。我打下记号了。”母亲无可奈何地笑了笑,只好端进去,下油锅里炸。我跟着母亲身后,进了厨房,看到油锅里的红苕元子在翻滚,发出“滋滋”的叫声。当苕元子的表皮被炸得焦黄色,母亲用一把大号铁漏匙捞起苕元子,倒在一个空盆子里。母亲拿一双筷子夹几个被我按瘪下的苕元子放在碗里,递给我说:“到外面去,别在这里挡手脚。小心,别烫着。还给妹妹们吃一个,别独呑。”我端起碗,就跑了。苕元子,外焦里嫩,香甜可口。就是刚出油锅,有点烫嘴。

我尊照母亲的话,给大妹的嘴里塞进一个苕元子。妹妹当即被烫得“哇哇”大哭。母亲从厨房里跳了出来,从我手里夺过了碗筷,说:“你真是一个苕,这么烫,能吃吗?”她手忙脚乱地端起一碗凉水,给妹妹嗽口。我咕哝地说:“你才是一个苕哩,明知道刚出油锅的苕元子,要我吃。”母亲看了我一眼,说:“等会儿,我收拾你。”我知道又闯祸了,趁母亲不注意的时候,抓起几个苕元子,撒腿就跑。

我来到外面,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这个时候的小伙伴们从家里出来,手里拿着油炸的小麦粉元子、苕元子、麻花之类的东西吃。大家相互交换着吃,这是平常的日子里难得一见的东西。

我在外面玩耍一会儿,手里的苕元子已经吃完了,就跑回家,悄悄地溜进厨房,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也看到堆满盆子的小麦粉元子。我踮起脚尖,伸手抓起几个小麦粉元子。但是,还是被母亲发现了。母亲说:“要吃,大大方方地拿。为什么要偷偷摸摸呢?像做贼一样!”她夹起一个小麦粉元子,对我说:“拿去。等会儿,还有酥鱼、炸果、麻花,你还吃不吃?”

我怯怯地接了过去,点点头:“还吃。”转身就将小麦粉元子递给妹妹。她摇头摆手,再也不肯吃我给的东西。

母亲所说的酥鱼,就是将剁鱼肉膏时,退下的鱼刺、鱼头、鱼翅用淀粉拌匀,放到油锅里炸。炸好的鱼刺、鱼头、鱼翅呈焦黄色,咬在嘴里,又香又脆,连同骨头一起嚼烂,呑下肚。

母亲所说的炸果,就是面粉在搅拌的时候,放点红糖,揉成面团,用擀面杖一擀,厚薄均匀的一大块面,用刀子划成长方形,再用刀一切,切成小指粗的条状。然后,拿到油锅里炸。出油锅后,就成正长方形的东西,一根一根,呈金黄色,脆香。

母亲所说的麻花,我看到父亲用做炸果的面,搓成圆圆的长条状。他用手截取一段,交叉一搅,又一搅,成三股柱状形的东西。母亲放到油锅里炸,就是麻花了。

还有合页,是用炸果的面团,擀成薄薄的一张面。兄长用刀在薄面上划成三角形状、菱形状、不规则形状,放到油锅里炸,每个角翻卷起来,变成了合页状。

这一天,从早到晚,大人忙碌不停。大家品尝着炸的各种风味的东西,不要再做饭了。我进进出出,一会儿,抓一把这,一会儿,抓一把那。嘴里喷出的是一股油气味,也饿不着肚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