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悬崖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悬崖散文1:悬崖上的丙安古镇
文/胡佑志
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有这么一个三面环水,背面靠山的古镇屹立在滔滔江水的河畔悬崖之上。
从贵州省赤水市区,驱车半小时,就到了丙安古镇。一抬头,一座高大雄伟的铁索桥横跨在赤水河上,醒目的“长征”二字在铁索桥的支架上显得庄严肃穆,熠熠生辉,桥的两侧红旗飘扬。大凡初到丙安的人,都会想到红一军团当年四渡赤水的英勇壮举。
走过铁索桥,距离河畔大约10余米的高度,一块块巨大的青色岩石就矗立在眼前,石头呈不规则状排立。更让我惊讶的是,在这大石头的上方,居然修筑起了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木结构楼房。细看时,发觉丙安人为了能充分利用空间,就在崖石下筑起桩子,呈现独柱高楼,蔚然壮观。站在崖下仰望,神奇的巨石托起一座座楼房,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稳如磐石,屹立石头之上。
崖石的缝隙处,有一两米的进出口。顺着青石板的台阶往上走去,便到了古镇的东华门。东华门是石拱形,并排能容3个人过去。街上,没有任何的代步工具,有的只是来来往往的过路人,或许都是游客吧。脚踩着长条形的青石板,两边是错落有致的木排房,红漆的木门、木楼。一小女孩站在店铺前,望着过往的游人,一条小白狗在小女孩的身边摇头摆尾。我走进一店铺,挑选了豆腐干、辣椒面。这两样东西虽说哪儿都能买到,但丙安人说他们的东西实在,货真价实,不掺假,于是成了特色,光是辣椒面,一年就能卖出两三吨的量。
街道上没有喧闹,没有任何的嘈杂声,仿佛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古朴、宁静、智慧、祥和。走了大约300米,红一军团纪念馆让我驻足停留,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仰,我走进了纪念馆。在纪念馆里,我看到了陈列在馆里的枪支、弹药、军服、纪念章、手摇电话机等,还有红军使用过的斗笠、蓑衣。看到这些陈列的物品,四渡赤水的壮举仿佛就在脑海,恍如历历在目。
走出纪念馆,天公似乎不作美,飘起了纷纷细雨,街道上三三两两的行人撑起了油纸伞。雨点从楼顶的檐口滴落下来,溅起了水花,不由得放慢脚步,体会这雨中风景。远处的山,云雾缭绕,一条公路蜿蜒在赤水河对岸,奔腾的车流,越过山间。古镇背靠的翠竹青山,经过雨水的浸染,更显妩媚妖娆。升腾的雾气笼罩半山腰,古镇似一座悬空的古堡兀立在河畔的悬崖上,如若蓬莱仙境。
如今,丙安古镇列为红色旅游胜地,古镇新桥车来车往,络绎不绝。古镇之旅,我邂逅了悬崖上的建筑,红军渡口,收获了当地美食和古镇雨景的“馈赠”,深感不虚此行。
悬崖散文2:风雨后才是彩虹
文/花叶果
雏鹰不经历悬崖上的生死考验,怎能展翅高飞?柳条不经历寒冬的肃杀,怎能在春风的抚摸下一夜抽出新芽?世间的万物都会经历种种不同的磨练,然而在磨练过后,他们都会变得成熟,向往美好未来的信心也会随之坚定。其实,成功并没有什么秘诀,唯一秘诀就是磨练自己,让自己能够在困境中成长。在丛林的深处——一个不起眼的世界里,生活着一只名叫华普的熊。它是孤独的,但它又是强大的。它在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中成熟,被困难磨砺得无比坚强!
华普从小失去了母亲——它被人类无情的弹药置于死地。年幼的华普不得不一个人在这危机重重、充满艰险的地方立足、生存。华普从没主动攻击过人类。可是,人类却总是不停地闯进它的领地,枪口时时瞄准了善良的它,捕猎夹也不断向它伸出尖利的“牙齿”……可这一切危难,都被它逐渐征服。在它的一生中,它经历了数不清的危险,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它经历过喜悦,经历过辛酸,经历过痛苦和悲伤……但这对于它来说,都是成长路上的磨砺、锻炼,使它成为谷地的霸主。因为它坚信:风雨后,总会是彩虹!
人生如戏,五彩缤纷,而戏谱经过反复修改才成;人生如树,枝繁叶茂,而树苗经过风吹雨打才高;人生如溪,优雅怡人,而溪流经过重重碎石才入大海……只有在困境中锻炼自己,才能让自己人生的起点更加精彩、牢固。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战胜人生道路中的坎坷挫折,用一种乐观自信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并且战胜它,走向成功。请永远记住:风雨后,总会是彩虹!
悬崖散文3:空中不灭的翅膀
文/小小吸血鬼
它孤身伫立在悬崖上,背后不远处的洞中传出一阵阵凄凉的哀鸣。它没有回头,而是展开羽翼冲向天空,一遍又一遍,直到嘶声划过天际,坠落。
———题记
车绕着曲折的山路平稳的开着,不知是谁的一声惊呼将我从睡梦中拉了回来。我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睡眼朦胧的瞥见前坐的小孩将手指向窗外,激动地推着旁边沉睡的大人喊着:“快看,快看天上!!”我顺着他手的方向望去,睡意彻底全无。湛蓝的天空中不知可时出现了几只雄鹰,在稀薄的白云环绕着的高山周围尽情盘旋、俯冲……这是我第一次看见鹰,但心中激起的兴奋却久久不能平静,它那在空中自由翱翔的身影不知何时悄悄烙印在我的心中,永远不灭。
天空是永远属于鹰的,因为天空象征着飞翔。当大多数鸟类披着花里胡哨的外衣却被关在精致的笼子里供人赏玩而渐渐失去本性融入人间世俗时,鹰却傲然屹立在危岩陡壁之上——那与天最接近的距离,随时展开翅膀,穿梭于蓝天白云之中,仿佛只有飞翔才能感觉到血液的流淌。
鹰,你就尽情的飞吧,你是空中的王者,那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鹰作为一种古老的生物在历史长河中已飞翔了数万年,也许正是它犀利的眼神、锋利的爪子、坚韧宽阔的羽翼、在空中翱翔自然散发出的霸气,而渐渐地深入人心,被人们所敬佩。在人类漫长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部落、民族将其视为昼夜膜拜,月月年年祭奠的对象。比如有着人间圣域之称的西藏就选择了它作为他们民族的图腾。对鹰的原始崇拜使他们从很久以前就开始相信,想要在死后灵魂顺利升入天际,只有将尸体一丝不挂的暴露在蓝天下,召唤鹰来将肉啃噬干净。这就是西藏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天葬,而鹰俨然成了神的使者,受万人膜拜的神鸟,挥动着那对永远不灭的翅膀,飞翔飞翔,将亡魂送往天际。
鹰虽然置身于万鸟之上,享有了很多尊严,但也有着道不出的悲哀。
自从人类发明了一种叫生物链的名词,鹰就长期占据着终端的位置。于是很多人带着同情弱者的心态对鹰有了满腔的愤怒,他们称它拥有比一般鸟类强健的身躯、宽广的羽翼,却不放过任何弱小的生命,被血色渲染了的天空变成了充满杀戮、胜负悬殊的战场……诸如此类的评论在网上看得多了,也漠然了,但偶尔想起亦觉得可笑,人类实现共产主义都是没边际的事,更不要说扭曲达尔文的进化论了。鹰似乎厌倦了人类扭曲本质而又无处申冤的评价,抑或是平原日益阴霾的天空难以找到家的感觉,纷纷飞往高原。但无论在哪,鹰的一生注定不平凡,哪怕在生命终结的那一瞬间。
我一直觉得鹰是幸运的。它的幸运并不仅是能够感受接近苍穹的喜悦,而是可以在临近死亡的关头选择获得重生。鹰虽说是寿命最长的鸟类,但谁能想到为了再次飞翔,它付出了多少倍沉痛的代价。当鹰的喙不如以往尖利硬朗、爪子不如以往锋利、羽毛不如以往轻盈的时候,它会面对两个选择:要么在巢穴里慢慢的没有痛苦的死去,要么通过数百天的煎熬与近乎自我毁灭的摧残获得重生。我相信绝大多数的鹰都会毅然的选择后者,哪怕自己会熬不过那漫长的时光,哪怕用血换来的生命只有几天的延长。
这一切,只为了重展羽翼,再次飞翔!
这不就是那只选择了重生的鹰吗?它独自立在悬崖上,拖着疲惫的身体,但眼神依旧那么的犀利,抬头盯着对面山崖的顶端,缓缓张开翅膀,蓄足气力,艰难的飞往那处高地——获得重生的彼岸。它已数天未进食了吧,却又决然开始忍着饥饿与痛苦,将它已脆弱不堪的喙不停敲打在岩石上。昼夜不停的更迭,它的喙终于脱落,可以歇息片刻了吧?可它却埋下头用刚长出的新喙将钝化的爪子一个个拔出,继而又开始拔那已厚重的羽毛……鲜血如洒在宣纸上的红色颜料在它四周渐渐散开,浸染了它的身躯,可它却视其为获得重生的洗礼。终于,它重新飞入蓝天,脱胎换骨般再次存活,凭着自己惊人的毅力与根深蒂固的信念。
那也是只为了重生而一搏的鹰。它也孤身立在悬崖上,背后不远处的洞中传出一阵阵凄凉的哀鸣。它没有回头,而是展开羽翼冲向天空,但迎来的确是一遍又一遍的坠落,可它还是没有回到温暖的巢穴在同伴身边无声安详的死去,依旧努力尝试着,直到嘶声划过天际,坠入深渊。它把生命最后的瞬间都交给了蓝天,只为了飞翔!我想它的尾翼最后一定变成了蓝色的鸢尾,在悬崖深处绽放。
我最近一次看到鹰是在三年以前的若尔盖大草原上。也许跟鹰有种莫名的缘分吧,那次的鹰特别多,有些三三两两的伫立在路边电线杆上警惕的望着四周,而更多的是在我们头顶上盘旋……我贪婪的仰望着天空,唯恐错过某个精彩的画面。鹰击长空,这一切都那么的和谐、自然。
现在,每当成都阴沉沉的天空被雨水冲洗干净时,我都会仰望天空,寻找那抹熟悉的身影。虽然它从未出现过,但我仿佛依然能看见它自由翱翔的样子,因为那双在空中永远不灭的翅膀!
悬崖散文4:给自己一个悬崖
文/紫方
有个人捡到一只小鸟,就将这只小鸟带回家里,给他的孩子玩耍,孩子将小鸟与小鸡一块饲养。慢慢的,小鸟长大了,人们才发现,这只小鸟原来是一只鹰。虽然这只鹰和鸡群相处得很好,但总有人家里丢鸡,人们就怀疑是这只鹰吃了鸡,强烈要求主人将这只鹰处死。这家主人舍不得,但迫于大家的压力,他决定放生这只鹰。但是,不管主人将它放到什么地方,它总能回到村里来。有一个人说他有办法,将鹰带到了一个悬崖边上。他将鹰向深渊里扔去,那只鹰一开始,就像是一块石头掉下悬崖,直直地向下坠a落,眼看就要到崖底了,鹰突然展开了翅膀,竟然奇迹般地飞了起来,而且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再也没有回来。
鹰本来是有翅膀的。能飞很高很远,但是,在一群鸡的世界里,它已经被同化了。没有经过锻炼,又贪恋温暖舒适的鸡窝,渐渐地,也就失去了翱翔蓝天的勇气和信心。要是没有人将它扔下悬崖,它永远不可能飞上蓝天,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
有些时候,我们确实需要紧逼的力量。使自己获得重生,让生命之树开出更加绚烂的花。
人总是对现有的东西不忍放弃,对舒适平稳的生活恋恋不舍。但是,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人生有所突破,就必须明白,在关键的时刻,应该把自己带到人生的悬崖边上,在看似深渊的边缘,才有可能获得另一片蓝天。
悬崖散文5:根的神韵
文/张和平
山岩上的树根,挺立在悬崖一侧,与山野和头顶的青松,凝成了一尊力的雕塑。
为了探索生命的源头,你紧紧抓住湿滑的峭壁,奋力挤进山岩,为头顶的绿色汲取营养,然后仰望着古铜色的虬枝突进苍穹,挺向蓝天。
你本该属于一片沃土,享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只是你立志太高,这便注定了一生的孤独和磨难,注定了终生与清贫相伴。
在风雨交错的时候,你抓住那稍纵即逝的机遇,拼命汲取营养,然后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心头。磨难中,你顽强地生长,扭曲的树身就是你奋斗的足迹。而到了万物复苏的季节,人们赞叹的只是你头顶的青翠,又有谁会想到忍受孤独饱经风霜的根。
但是,你静默着,因为你知道,面对幽深的峡谷,你已别无选择,惟有拼命地生长,用坚忍和力量扎进山岩,才能拼出一片蓝天。
村头老榆树的根深深懂得,自己千丝万缕的血肉之躯,正养育着一个古老的村庄。乡亲们在你哺育的大树下欢歌笑语,祭祖拜天。你盘根错节,编织着一部土地的传奇。
你的依恋,也是村里人的依恋。黄土地,生生不息的摇篮。你把对黄土地的依恋,给了早春的嫩绿,给了晚秋的金黄,给了落在枝头的鸟,也给了树下酣睡的娃。年复一年,树成了村庄古老的旗帜,你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
你同样静默着,安然而满足地注视着远处的炊烟,然后,把自己的身体,扎向更深的土层。
展览室里的根,立于文雅的红地毯上。此时,你已被扒光了皮,烘干了最后一滴血,你伤痕累累的躯体,还被涂上了一层漆。你是被一种畸形的欲望,从土里挖出来摆在了这里。没有人会去想,根离开了土,到底意味着什么?生命不在,灵魂不在,甚至连姿态都屈从于设计者的意志。没有了土的拥抱,你暴露在人们把玩的目光中。不再拥有赖以生存的山岩、泥土,你只能望着窗外的绿色,回想着生命的过往。
你,依然静默着,寂寂无声,但此时,我却听到了你心里的呼唤。你在呼唤着一场熊熊的山火,将你焚烧成灰;你在呼唤着一场滂沱大雨,把你重新送回土地的怀里!
悬崖散文6:悬崖上的树
文/若荷
家里有人喜欢盆景和根雕,便对一些形状各异的树多了些关注。北方许多地方多山,我的家乡更是处于沂蒙山区的腹地,在我的印象里,这里的山一向是巍峨壮观的,虽然没有南方的山飘洒俊逸,但是有着与众不同的奇特的景观;树木也不及南方的葱茏茂盛,然而北方山上的树,却大都是千姿百态的。这些树,皆因自然环境的影响而生长得与众不同。
北方少雨,干旱使树生长缓慢,在风沙热浪的捶打下,树型随着时光的雕琢渐渐扭曲、弯折,它们似乎用形态的变化证明着大自然的作用。每当我们向山上走去,在山路或树林里漫步,都会发现一些枝干变异的树,有的如游龙向上攀生,有的因山口的走势怪异生长。看到它们,仿佛在暴风雨的夜晚听见枝叶怒吼,看见大作的狂风在树枝间穿行。
世间万物,从来没有什么亘古不变,在树的身上,也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迁。青州仰天山上多槐树和松树,槐树生长在山下,除了年轮的增长,一年年并无二致;松树则从崖间长出,再艰难地向上生发,它们不知在岁月里经过了多少次的风雨吹打,最终以乌龙绞柱之势定格在峭壁山崖。越是往高处行走,越能发现那些奇形怪状的树。是山里的风塑造了它们。特殊的地理环境,产生旋转的风势,树的枝干也因此被强劲的风扭来撕去,渐渐形同一条绳索,在纵行嵴起的裂纹下,绕出一道道黝黑的筋骨。
齐山是我国唯一一家以齐文化为主题的自然观光风景区。今年秋初去游玩,发现在高若千万丈的悬崖上,斜逸生长着一株野榆树,枝干仅有手腕粗,却宛若一棵经年的老树,根须从裸露的岩间伸展而下,又终向悬崖的深处扎去,扎进那片瘠薄的土壤。而在美丽的树冠之上,丫杈交错,就像敦煌洞窟里的飞天壁画,展示出它优美的姿容。
我站在这棵树下细细地打量,那长长的树根如果能够连接起来,长度肯定会无尽无穷。它用看似干枯的根须吸吮泥土中湿润的养分,用细微的枝叶接受自然的温暖的光照,它用这种顽强的姿势生存,从容而坦然地面对桑田变迁。它幼小,却已显露出生命的坚硬与柔韧。若是在肥沃的土地上生长,它或许会生长成一棵参天的大树,世界上便多了一棵更高、更大、更有生命力的树在天地之间屹立,让每一个春天都能看到绿芽的萌出,让每一个秋日都能听得见落叶的飞舞。
然而命运就是这样地不公,造物主把一粒不幸的种子撒落在了这座寸水难留的悬崖上。本来就活得艰辛的这株树,脚下又恰好被开辟成供人观光游赏的风景区,居高临下地撑起一条凌空而起的游龙。身旁的土石被挖掘、平铺、拓宽,修建成能够容纳两人并行的步游道,从此之后,这条路婀娜多姿地环绕在山腰上,而那株野榆树,则成为这条观光路上必看的风景。
从此后,绝美的视野伴随着悚心的惊险;从此后,游者从此山穿行到彼山,穿行出一种登高望远的体验。无论是形态各异的树木,还是五颜六色的花束,从这里远望,都可以欣赏到不同的景色,欣赏到更多的奇山异峰。唯这棵树不同。它除了经受风雨的敲打和磨砺,还有游人扶着它的枝干侧身而过的滋扰。在目光抚摸过风景之后,面对这样一株娇弱的、斜逸于路边的树,游人那双好奇的手自然也不会放过。游人的每一次指间的晃动,对于这株柔弱的树来说都是一种考验、一种威胁。只要你握住它的枝干稍一用力,就会将它连根拔出——我原以为是这样的。
站在树的一侧去看,那摇动的叶片、纤细的枝干、裸露的根须,对人类来说莫不是诱惑。因此我曾为这棵树担心,担心它在一夜之间枯萎,叶片不再葱翠,山风成为它生命的挽歌。然而,我的担心还是多余了。它早已和那一片连绵的山崖融为了一体。
看去幼小的它,将根深深地扎在悬崖上的土壤里,扎在逼仄的岩缝里,哪怕是很小的缝隙,它也要努力,不悲伤,不放弃。当我慢慢靠近它,轻轻晃动它的树干时,这才发现它的根系竟那么发达,一般的气力是撼动不了它的,更难以撼动它生存下来的意志。它就像护卫在那面悬崖上的勇士,紧紧拥抱着裸露的石壁,尽管有三分之一的根系被无情地斩断,与主枝剥离,连同泥土一起被拓成了窄窄的路基。
看来,当初挖掘这条栈道时,那些吆喝着号子开山铺路的人们,就知道它能安然无恙地适之,所以才只取了它的部分必须伐掉的根须,把这棵树以及一半的根留下,使得它在以后的日子里依然成活。可是我知道,它最终也长不成一棵参天大树了,但凡高大旺盛的树木必然生长在肥沃的土地上,方能葱郁垂阴,氤氲成雾。而眼前的这株树,它只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生长得更嶙峋也更苍劲。它会蓄起更多粗壮的根,而不是纤细而娇嫩的枝和叶。
塔山,是费县天蒙景区的一座山。在这座山上,我曾见过一些被垒进石阶里的树,这些树碗口粗的主干被砌进依山而建的石阶里。站在低矮的地方往上看,它们仿佛一队行进中的士兵,层层石阶跳动出节奏明快的音符。大概这也是建设者的好意,让这些顽强的树得以继续安身,免于砍伐。不可否认,树是山的精魂,留下了树,就等于为这片山林留下了绿荫,留下了山的青春与活力。没有树,何来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那天,我在石阶上行走,正惋惜身边的树木被石阶挤迫,突然看到几处被树的根部挤歪了的石阶,石块很不情愿地为生长着的树木让路。在看去弱小的树木上,我看到了生命的坚忍与不屈。无论现实有多么残酷,它都要生存,要生长,它以滴水穿石般不懈的努力,战胜了坚硬无比重压在身上的石头。它用被巨石挤压着的身躯,抗争着世间人为的暴虐,抗争着突如其来的命运的转折,就像我们平凡而卑微的人生,演绎出生命中的另一种风景,获得新的希望和寄托。
在根雕艺术的展厅里,经常看到一种“根抱石”。所谓“根抱石”,就是树根在生长的过程中,将一块或大或小的石块嵌住,经过数百、数千年的生长、畸变,数百数千年的盘根错节,树的根系逐渐壮大,石块最终被紧紧地嵌进树根,形成根石一体的那种奇特的造型。
在盆栽中,这种“根抱石”价格不菲;在根雕艺术中,深受根雕爱好者的青睐。这些“根抱石”经过根雕艺术家的精心构思、打磨、雕刻,最终被雕琢成一张精致美观的茶桌。除了根中的石块,其他龙、凤、荷叶、荷花等等同时雕出。
这张硕大气派的茶桌,在世上肯定是独一无二的。乐于收藏的人用它来装饰茶室、会客厅,放在书墨飘香的书房里也不失为画龙点睛之作。他们用目光去赏阅,用心灵去触摸,就连中间那块难以分离的石头,都会受到他们双手的呵护、温情的抚慰。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沉淀,茶桌的颜色由浅黄而变为深褐色,颜色更加温润,木质更加细腻,既敦厚凝重,又秀逸自然,平添了一股穿透时光的风雅之姿。
在我们当地云蒙景区的山麓里,还有一种石上柏,这种石上柏不是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的那种梭罗草(石上柏的俗称),而是生长在石头上的真正的松柏。它们的根一半探向石缝、一半蔓过石块扎进泥土。而它们的身体,却是剑一般横贯在悬崖上。在植物的王国里,造型奇特的崖柏就是如此形成的。越是经受了大自然的磨练,它们的枝条越是虬屈,姿态越是自然,枝干苍劲古朴。望着这样的一棵树,你会感觉出它的独特的风骨——任脚下斧削四壁,任头顶怪石奇峰,任狂风暴雨无情地肆虐,都不因此而有所撼动、有所退缩,这是一种怎样勇而不惧的执着?
悬崖散文7:悬崖上的花
文/朱华秋
没有土壤,我便把根扎进岩石,这是悬崖上怒放的花的宣言;没有宁静,我便把心放在闲适的田园,这是陶渊明的胸襟;没有粮食,我便把精力投入黝黑的土地,这是袁隆平的奉献。
别让忧伤吞没你年轻的心,在你的心里,还应该有希望,因为成功从不与懒惰握手,不与悲伤为伴,所以你应当坚强。
不管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该止步不前,勇往直前是我们的口号,不怕困难是我们的宣言,我们是青春的一代,我们是激情的一代,我们也应做辉煌的一代,我们应如那悬崖上的小花一样,洁白灿烂,热烈舒展,把智慧播撒在芳香的人间。
也许你没有获得很大的成功,也许你认为自己很平庸,也许你没有家产万贯。但只要你坚信自己,努力绽放,你的人生就是成功的。
哥白尼在提出日心说的时候,由于势单力薄而且触犯了有权有势的人,因而当时无人相信他,支持他,还让他遭受了残酷的刑罚。然而,他没有因此而退缩,他知道自己是对的,因为终有一天人们会大喊: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就这样,哥白尼在人生的悬崖上,绽放出他美丽的花朵!
灿烂是每个人的追逐,成功只不过是那绚丽的烟火。我们只有把昨天的成功当作勋章,把明天的成功当作目标,才能越挫越勇,激越前行。
不是每一滴水都能流入大海,但不流动便会成为死水;不是每一朵鲜花都能尽情绽放,但不吸收养分就只能等待枯萎;不是每一颗星星都能迸发光芒,但不远行就只能被遮挡光辉。
即使处在黑暗,我们也要望向光明;即使风吹雨打,我们也要昂首挺胸向前行;即使没有掌声,我们也要如同那悬崖上的野花,怒放,毫无顾忌,一如既往!
悬崖散文8:悬崖前的抉择
文/燕飞侠
人生有许多关键的岔路口,此时你怎么选择,往往关乎着你一生的前途和命运。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在你的面前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景来。
我说的是我的两个女儿:三女儿和四女儿。在她们年幼时,由于当时城市生活艰难,在一岁左右就分别交由她们在农村的外祖母和祖母抚养,直到上了小学才进城来到我们身边。那些年我工作特忙,几乎无暇关照她们的学习,姐妹两人虽然聪明伶俐,但顾及家庭困难,高中毕业即自己放弃高考草草就业。那是一个拼爹的时代,我官小职位,自然不会“手眼通天”,给他们安排的工作都是官宦子女不愿去的地方:姐姐到一家不景气的工厂当了工人,妹妹到一家旅馆当了服务员。
刚一上班,她们就尝受到工作的艰辛。姐姐上班在高温锅炉旁,酷热难耐,而且还三班倒,经常夜里零点上下班,需要我天天骑自行车来回接送。就这样还经常无班可上,一年有多半时间闲在家里。妹妹的单位只让挂名不让上班,她只得在另一家旅社打零工,经常值夜班睡地毯,苦不堪言。两人每月共挣一百多元工资,只够给弟弟交课外辅导老师的费用。不久,姐妹俩儿就又成了下岗工人,无事可做了。
姐妹俩儿的人生,走到了一个悬崖边,我和妻子一筹莫展。姐妹俩儿不愿在家坐以待毙,欲寻新的就业门路,又苦于没有专长,于是就想到继续上学。妻子极力支持孩子们的要求,把找学校的任务交给了我。学什么?孩子们说:学新闻,子随父业,我们也搞新闻。我说:省上有一个广播电视学院,是集中学习参加自考,学期3年,毕业率只有不到20%,没有决心和毅力只会白花学费呀!她们说:我们上,不就是一拼么,绝不给老爸丢脸。我为孩子们的勇气和决心所感动,满怀希望地把她们送进了这所富有新闻特色的大专院校新闻专业。
当年我上大学时,学生中曾流传着两句话:“大学生里两重天,富家学生游乐玩,穷家学生受熬煎。”我们是一个穷家,姐妹两人3年大学生活所受的熬煎实在难以言说,让我至今回忆起来都不觉流出泪来。那些年她们学校一些家境好的同学,每月生活费一般得二三百多元,可我每月只总共给她们两人70多元,有时就在宝鸡面粉厂通过熟人买一些廉价方便面,加上妻子在家做的一些炒面和咸菜送去,供她们充饥。有一次我和妻子到学校看望她们,看到她姐妹俩儿一顿只合买一碗面条分着吃,两人瘦得只有六七十斤重。就这样,她们在上课时还总是最早进课堂占个最好的位置,每晚自习总是最后离开教室。妻子回到家里,大哭了一场,一直说着“我们对不起孩子,对不起孩子呀!”
有句俗话说:“皇天不负有心人”。孩子们的抉择没有错,孩子们的苦没有白吃,事情的结局让我们欣喜。3年下来,姐妹两个所考功课门门都顺利通过,她们的总成绩和不少单科成绩,在全省的自考中都名利前茅。姐妹两人成了陕西广播电视学院的骄傲,在很长时间里都被学校树为学生的楷模,说她们是艰苦奋斗加方便面成就了学业。姐妹两人毕业后,就凭这一纸大学新闻专业文凭,分别被安排在市上两家新闻单位当了记者,让她们从下岗的窘境中走了出来,开辟了生活新的一页。
如今,姐妹两人都已结婚,并各自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每当假日她们携孙子、孙女回来看我时,家里就洋溢着一派幸福快乐的气氛。此时此刻,回想起当年的情景,我都会从内心深处涌起一种骄傲与自豪:为女儿在悬崖关口的勇敢抉择而自豪,为她们一往无前、笑傲艰难困苦环境的勇气而自豪。
悬崖散文9:分不清的现实与梦境
文/尉迟克冰
我在悬崖间行走,幽深的山谷,望不到底。
崖壁的缝隙间,仅可容下我的双脚和身体,稍稍一动,就会跌落深渊。
风魔鬼般呼号而来,几乎要把我推向悬崖深处。我的脚和腿开始不停地颤抖,越颤抖就越接近崖边,一只脚有一半悬在了半空,身体使劲向山体斜倾,手抓住身边一棵并不粗壮的摇摇晃晃的树。我吓得闭着眼睛,手心早已满是汗液。巨大的漫无边际的恐惧,如翻滚的浪涛迅速涌向胸中。万籁俱寂中,可以听到心脏剧烈跳动的声音,在悬崖间回荡。心简直要炸裂开了,血液一下涌向头部,一团火一样烧着我。
有段时间,我老是做梦,梦到自己被一种神秘的力量带入这样的绝境。
在梦中的濒死边缘,突然被惊醒。然后,庆幸只是梦。我不是个爱做梦的人,可在那段日子,几乎天天做梦,而且噩梦占据了大半。
一样是悬崖边,一样是行至令人胆颤的悬崖峭壁上,我匍匐着,跪在碎石上,浑身颤栗着,小心地攀爬,缓慢挪动身体,不敢向后看。眼前的这块石头离上面那块太远了,我够不着,而且几乎是完全垂直,两块石头中间是一些盖着枯树叶的松软的土,脚若踩上去,定会滑下来。此时,我头晕目眩,不知所措。我再次尝试着迈了迈腿,还是够不着,惶惶不安中,紧紧抓住地上的一丛灌木,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多想让自己也像树和草那样,脚下生根,牢牢抓住山体。
依然是梦么?不,我知道,这一次,是我把自己真实的双脚,迈进了迷离的梦境。前一段时间,跟随内丘“纵情山水”户外俱乐部去爬山,走原始的野路。路线是,九女峰——嶂石岩——杏峪,将近18公里行程,不走回头路。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攀爬过程中,那些重叠显现的类似景象,让我于恍惚间,居然分不清究竟哪个是梦境,哪个是现实。
“别怕,站起来,抓住我的手。”群管理员李辉大哥伸出手,把我拽上去,身后还有一个根本不认识的、个头不高、长得很清瘦的大姐,尽力向上托我。几次遇到类似的情况,都会被随时伸出的有力的手扶上一把,推上一把。
按照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理论,我们梦境的形成是由于我们在睡眠中精神状态依然存在,但入睡后这种精神状态开始削弱,这时,其他隐藏在我们心中的精神意念开始入侵,它们可能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的某些强烈意愿或者其他心理活动,在梦中占据了我们精神的主导。
时常梦见自己处于悬崖边上,大抵与现实中受到某种挫折,或遭遇某种困境,抑或受到某种惊吓有关,尽管清醒时依然保持相对冷静的状态,可内心是充满焦虑的,是彷徨不安的,迷惘间,找不到合适的出路。甚至有时候,即使不在梦里,也会自行将一些事情预设出非常糟糕的结局,做出杞人忧天的举动。似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我在想,若这次爬山也和我往常一样,到达顶峰后沿原路返回,途中走不动或觉无趣也无碍,可随时退回,那么我还能完成这样接近自身极限的挑战吗?在让人毛骨悚然的境地,恐高症的我还会咬牙坚持到底吗?若非有人在关键时刻拉我一把,仅凭自己能完成如此艰难的行程吗?
路,逶迤着,在前方若隐若现延展着,满地青草似发出星星点点的光。绿荫掩映下的小路,犹如疾驰的列车呼啸着通向远方。
或许正是因为没有退路,才让眼前本来模糊的路变得更加明晰,更加通达;或许正是因为没有退路,才让看似一切的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某些时候,利刃般的绝境,的确可以劈开人的斗志与潜能。大胆应对生活中一切挑战,在不断突围中,能更真切地触摸到沉甸甸的生命,感知它的色彩和温度。何况,于路上,还能随时遇见赏心悦目的风景。
山野清幽,花香飘溢,山上的樱桃正红,让人垂涎。摘下一颗,入口很甜。
是现实还是梦境?一时间,我又无法辨识了。也许根本没必要弄清楚。梦境和现实之间,似乎存在一条隐秘的通道。
一天之中,我们经历了风雨雷电交加,阴晴变幻莫测,险象迭生又处处美景。大自然是一帧立体画,以视觉方式,再现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次艰辛跋涉,“纵情山水”,于我来说,意义绝非仅在山水之间。
悬崖散文10:小桥
文/王凡
由于江河溪流或悬崖山涧阻隔,人们要想很快到达对面,就必须在它们之间架设能够迅速跨越的交通工具,这种交通工具我们一般就把它叫做桥。
桥横在山之间,水之滨,形状万千。无论是石砌的,木架的,铁搭的,舟浮的,大都能够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体现一个地方的特色。而如果江面不宽,高山不险,那么架设的桥肯定也是小巧玲珑,格外别致,我们一般称之为小桥。
比起现代建造的许多跨江跨海大桥,小桥一般没有宏伟的桥头堡,也没有高大的桥墩,甚至连古朴的栏杆也常常略去,简约之中往往透出一股朴素之美。多少年来,就是这些毫不起眼的小桥,曾经跨越了多少危崖峭壁,急流险滩,茫茫岁月,给过往的路人带来希望和信心,使他们踏上了光明的坦途。
我的家乡文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有各式各样的小桥架设在潺潺溪流之上,连接于两岸人家之间,使我不用跨出远门,也能够近距离欣赏到小桥流水的别样韵味。《诗经·大明篇》中就有“亲迎于渭,造舟为梁”的记载,史记中也曾多次提及春秋战国期间,当时的人们在江河湖泊之间建造桥梁,以适应当时的战事和农耕的需要。和许多后来新建的大桥相比,古代的能工巧匠们建造的桥梁一般不大,也不长,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小桥,不过与现在许多气势恢宏的现代化桥梁相比,它们倒显得大名赫赫,令人耳目能详。如比较着名的就有西安的霸桥,北京的卢沟桥,苏州的枫桥,河北的赵州桥,他们大多属于不起眼的小桥,但千百年来却一直声名显赫,历经唐诗宋词元曲的传颂或历史上的大变故而扬名百世。
自古以来,小桥往往是古代文人墨客相聚或送别的最佳场所。我们曾经在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一诗中领会到诗人在桥边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似海的朋友深情,不仅让桥下的流水为之动容,以至于千年之后依然令我们仰慕不已。小桥,自建有以来就曾经演绎了几多凄切曲折的人生故事,它往往是一个地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在很多人看来,那些隐藏于千转百回的溪流之上,或是掩映在树影婆娑之间的小桥确实是太不起眼了,那古老斑驳的栏杆,风雨侵蚀的石头,宽宽窄窄的桥面,在溪流上或者悬崖之间傲然兀立,显得孤独而清幽。但就是这些小小的、不起眼的小桥,千百年来,却不知有多少断肠人伫立桥头,无语哽咽,望尽天涯路。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得知,千百年来,小桥作为一个特别的载体,承载着人们无尽的离愁。那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商旅行客,文人贤士,为了生存或出人头地,他们常常在鸡啼声中背井离乡告别亲友,踏着冷月寒霜匆匆赶路,跋涉于险山恶水,跨越一座又一座的无名小桥,一步一步地向目的地进发。“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小桥作为人们的交通工具,在这里也成为一种倾诉乡愁离别的对象。而最为着名的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令,更是道尽了那些浪迹天涯的游子的凄苦情怀。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营造出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可见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
就这样,千百年来,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小桥成了各样人们抒发情怀的象征,成为一首千古不朽的诗篇。这里,除了小桥本身古朴、空灵的气质,还因为小桥总是与流水舟揖、渔歌号子,以及河流两岸的农舍、绿树、田野紧紧相联,衬托出一幅古老质朴、宁静闲适的田园风光。不用查证也可以知道,几千年来,有多少骚客文人乘坐江南的乌篷船悠然行驶在江南水乡的河面上,他们或游山,或玩水,或聚友,或品茗,我想更多的是为了观赏两岸各式各样的小桥。据传,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之后,对江南的许多造型独特的桥梁十分着迷,为了既能欣赏到江南的桥梁之美,又能使自己免受奔波之苦,他便把江南许多着名的桥梁都搬到北京的皇家园林里面进行仿造,由此可见设计精美、造型奇巧的桥梁的巨大魅力,这也是爱桥之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了。至于那些达官显贵在官场失宠,或风流才子在情场失意之后,一座原本并不起眼的小桥,不仅可以慰藉他们饱经风霜的心灵,又成为他们抒怀写意的最佳对象,甚至成为他们疗治心理伤痕的绝佳去处。
众所周知,圣人孔子曾经发过一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长叹,但是不知你们想过没有,到底是什么能让这位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的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我猜测当时他是在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的途中,率领众弟子偶经一座桥梁之时,面对着桥下滔滔奔流的河水,不由得感慨人生苦短,光阴易逝而发出这样的人生感言。最为经典的还有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个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却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特别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从这里可以看出,一坐平时并不起眼的小桥,竟然让诗人触景生情,发出了这么大的感慨。而当代诗人卞之琳的《断章》这首诗当中,桥也作为一个特殊的意象出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诗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而是不经意地露出桥、楼和观景人,它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人们去想象。
我的家乡文昌河上的多座小桥,据说大多为海外华侨投资建造。因为战乱和谋生不易等原因,解放前,文昌的许多沿海居民都选择了飘洋过海,到外地打拼,相信很多人当时就是从文昌河顺流而下,扬帆出海的。我认为,当时文昌河上肯定是没有桥梁的,他们从当时的简易码头匆匆登船,到异地谋生之后,肯定对当地的桥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肯定为家乡没有一座像样的桥梁而耿耿于怀。于是,多年之后,当他们有了一定的积蓄,就萌生了回家乡建造桥梁,造福桑梓的念头,于是才有了今天文昌河上的各式小桥。我曾经无数次从这些小桥上走过,以前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但是最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文昌河上又多出了几座小桥,有些是新建的,有些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改造加固的。家乡的小桥日益增多,一方面说明了城市建设面积的不断增大,另一方面也为那些经常出门的人们提供了方便,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令我感到惋惜的是,许多老桥随着改造,一些珍贵的历史符号也随之消失,这不仅成了我心中的一大憾事,也成了我心里一个无法消解的心结。
千百年来,人世间有着太多的坎坷不平,唯有质朴的小桥始终屹立在溪流天堑之上,成为一道道镌刻历史的独特风景线。这些散落在广袤大地上的众多小桥,不但繁荣了一方经济,还支撑起人们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同时也引渡一段段平凡或精彩的人生。因此,每次看见桥梁,我就会想起桥梁的历史,人类的历史,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才有了桥梁,有了桥梁人类才不断向远方迁徙和繁衍,然后再建造新的桥梁,它们是一幅互相依存、割裂不掉的历史画面。
所以,每当看到家乡的小桥,都让我倍感亲切,不管它们的建成历史长短,也不管他们的建筑风格如何,为了在桥上看看两岸的风景,看看家乡近几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我都不由自主的产生跨上去的念头。
如果有时间,到桥上去看一看,或走一走,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