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想象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想象的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想象的散文1:归真

文/宋永艳

我常常爱伏在窗台边想象:很久之前,这条街道上的车马被大风刮跑时挠着路边姑娘的雪白色衣裙不肯撒手,黑凤蝶煽着五彩大翅膀想要钻进美人蕉的怀抱,而在夜来临时,常青树咬着牙要从泥土里挣脱出来和月亮打个招呼。

我沉沦在这个颠七倒八却又简单美妙的世界里不能自已,直到剔透玲珑的雨珠儿蹦进窗网里蹦到我的短睫毛上,直到瑟瑟而来的晚风把我枕在下巴处的一册厚厚的红楼梦从清凉吹到荒凉。

我清楚地看到楼下那座高高的资江大桥上,像石榴花一样精致却庞然的霓虹灯在闪动,它们和着车笛声脚步声,凌厉又慌张地赶着紧追而来的车尾灯光。

城市的夜幕总在下落时悄无声息,容易让人想起了几年前,我和还不是很熟的朋友在对面的草坪上安静地坐到天黑,有人开口说我们就应该远离溪流稻花,毕竟这么多的城市,处处有繁华。听完后只是后脑和大腿都发麻,不知道是太紧张还是激动。

而今,三年不变的灯火河流啊,没人敢故作坦然地说不厌倦它吧。于是,很多人放眼远眺时,很多人向往返璞归真,应该在洒进百千条柳絮的郊外池畔闭一闭眼的,毕竟,香巢已垒的季节里,梁间燕子打过小树梢的风景让人心动不已。

准备好了吗?看看阳台上越摆越多的小盆栽里长出了清新奇谲的小情思,某个午后你要搬个木凳闻着木香翻一本最最钟爱的杂志,等到困乏了枕着微风和太阳睡一觉醒来看看周围一切都很美好。

关于想象的散文2:想象一间真正的书房

文/许锋

读过一点书,也知道几位书生。

我觉得,蒲松龄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书生。他自小读了很多书,长大后以为一定能考取功名。可是一直到康熙十八年,已届“不惑”的蒲松龄还没有正式工作,更不用说能在官场上寻得一个饭碗。他不得已接受了同乡一位大户人家的邀请,给人家当了家庭教师。

蒲松龄寄人篱下的书生生涯长达30年。好在那大户人家老老小小对蒲松龄都很尊敬,使得蒲松龄也逐渐端正了心态,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读书、学习、著书、立说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这也算是一名满腹诗书却怀才不遇的书生最好的结局吧。

那户人家条件好,家里亭台楼榭,应有尽有,还有万卷藏书。在那样一个足以修身养性和读书写作的好地方,蒲松龄一边教学、一边写作。早在年轻时,蒲松龄就已开始《聊斋志异》的创作,陆陆续续完成了一些篇章。他决心继续写下去,把那部短篇小说集完成,寒来暑往,日复一日,终于完成了那部巨著。因为那部作品,蒲松龄的书房叫“聊斋”,蒲松龄被人称为“聊斋先生”。我猜,那间叫“聊斋”的书房应是那大户人家提供的,穷书生蒲松龄不必考虑地段、价位、装饰——不必为钱而发愁是一名书生多么理想的境界啊。

我一直很羡慕有的人家有书房。其实,书房的面积未必大,但应容纳一桌、一椅、一橱,应能放下一盆树,稍稍理想一点,能再放上一椅,以便与友人促膝交谈。书房不可阴暗,应有窗,有阳光照进来,却不直射,尤其不能直射到桌面上,阳光会刺伤书本。书房不可临街,应幽雅,寂静,能听到风声、雨声。书房应通风,但不可处于谁家厨房的下风口,油烟与书香,是见不得面的夙敌。

我一直没有真正的书房。虽然在历次购房(租房)前,总要像模像样地把书房提到“桌面”上,似乎不这样强调自己就不是一个读书人,写作者。其实,我从没把自己当作一个读书人。读书人,是个令人仰望的身份,那些出身书香门第,祖上是大学问家,大作家,自己也博览群书、满腹锦绣文章的,才算真正的读书人。当然,那些落魄的,凄苦的,命运多舛的书生,像蒲松龄那样的,肯定也是读书人。读书人未必富贵,未必不富贵,物质与书大抵不成正比。读过些书,懂得些道理,会写文章,温文尔雅,想必就离读书人不远了。

说实话,我读过的书并不多,属于先天营养不良那类。后天补了一些。补得很辛苦。补到后来,能写一点鸡毛蒜皮的小文。我强调书房对于写作者的价值,大约是有心虚的成分的。

在城里,很多人都想让自己的家充满书香。没有书房,等于没文化。有了书房,就“有”了文化。你想想,谁与别人谈到房子时不张嘴说说书房?我多次强调书房的重要性。但——城里的书房不是茅草屋,不是“雨脚如麻”的情况,不是凄风寒雨的窝棚,也不是土坯房房,是立于土地上的贵族,骄子,美人,身披钢筋混凝土的盔甲,高高在上俯视群生。那样的书房,无疑被人为地势利了。

想象有一间书房,并不等于能有一间书房。一间书房,一间独立的书房,一间真正的书房——真的要实现这个目的时,城里的你在激动的同时得捏捏钱包的厚度与热度。每到此时,你对书房的执著与坚守,或者良久的期待,或许便开始动摇、打折扣。结果是,有时,书房要与卧房合二为一。但书房就是书房,卧房就是卧房。哪个人在卧房里笔耕不辍?有时,书房与客厅混搭。但书房就是书房,客厅就是客厅。客厅人来人往,就算无朋自远方来,人迹罕至,但客厅连通厨、卫、卧室、阳台(如果有的话),脚步声、锅碗瓢盆声、马桶冲水声、阳台外的车水马龙或者猫叫狗叫,你觉得,能读下书,写几个字吗?

有些矫情。但不管怎么说,我从未有一间真正的书房。我在阳台上有过书房,在厨房里(厨房不生火做饭)有过书房。那都不是规规矩矩的地儿。阳台细长,像一条小溪。厨房方正,站在正中,伸开双手转圈,墙上会留下指甲划过的痕迹。既然原本就不是书房,硬要当作书房,就如同佳人原本不愿意,硬要撮合一样,处处都觉得不舒服,不顺眼。但有什么办法呢?

一直很羡慕有的人家有书房。大大方方,大大气气,书是书,桌是桌,椅是椅,树是树,花是花,灯是灯,帘是帘,橱是橱,墙是墙。书香气能压出水来。我就想,在那样的书房里读书,秉烛夜耕,该是多么富有情趣的一件事——只是,真有那样一间书房,我就能写出有意思的文章来吗?未必。

天下,蒲松龄就一人矣。

历史中的很多书生,不但有书房,还有雅致的名字。刘禹锡在“陋室”里发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宣言;诸葛亮躲在“茅庐”中给刘备摆谱;鲁迅在“绿林书屋”中擦拭匕首——我确信,他们都有真正的书房,无非,远离钢筋混凝土的冷漠与坚硬,他们的书房,虽简陋,虽质朴,虽原始,虽冷峻,但都揣着历史、责任、民生、国难那本大书。

我想要一间书房,或者是为了面子罢了。

是否有了书房,人才能定下心来读书或者写作?我以为还是借口。要说世上的距离,最是书与人无间隙,你让她近她就近,你读她她就始终温和、默契,你暂时将她放在一边,她也绝不使小性子。就算你将其束之高阁,或者当垃圾扔掉,她何时哭过闹过?

书的涵养是与生俱来。于是,读了书,人才会有涵养。

康熙四十八年,70岁的蒲松龄结束了在那大户人家的执教生涯,退休了。自此,他心境闲暇,安居斗室,终日抱卷自得,活脱脱一个老书生。那时,天与地,就是他的大书房。

——不论何时、何世,对于书生而言,胸怀天地时,没有书房胜似书房。

关于想象的散文3:别那么怕受伤 你比想象中要坚强

文/SiMon齐

不知道是时代的脆弱,还是人性的敏感,我们都很怕受伤,不知道是否碰过太多次南墙,不想再去闯一闯,有些蹑手蹑脚,担心再一次受伤。人生道路漫漫,怎么能总是光明道路,笔直朝向前方,总会让你遇见几座山峰,几条河流,拐上几道弯,曲曲折折的前行,否则路途过于平缓舒适,你又怎能记起这沿途风光,又有几件事情可以诉说荡气回肠。

我们都喜欢正能量的东西,不喜欢消极负面的事情,这无可厚非,但不是说你不喜欢失败、挫折、困难,这些负面的东西就统统不会在你的人生字典里出现,相反的,该出现的一样都不会少。我们都不想长大,不想长大以后就要面临各种问题:担心工作,怕找不到自己心仪的,喜欢的;怕自己要独立面对社会复杂的关系,处理方方面面事情,怕捉襟见肘,应接不暇;怕遇到渣男,欺骗自己的感情,白白为他付出牺牲。可是即使你抗拒甚至抵触也阻止不了成长的脚步,内心中保持一份童真没有什么不好,但成年后需要的是更多的沉稳成熟睿智。

你会在毕业时准备简历、职业装,穿梭在各种大大小小的招聘会,努力的做着自我介绍,真诚投递出一张张带着希望被录用的简历;你会在职场中由最初的菜鸟,什么都不懂,什么都需要向别人请教学习,到后来可以自己独当一面,把自己分内工作做好的同时,还可以抽出时间帮助同事一些小忙,与同事上下级的关系融洽,人际交往也游刃有余,处理事情也变得干脆利落;你在谈过几次恋爱,分过几次手后,每次都会很受伤,难过到以为自己会过不去这道坎,感觉不会再相信爱了,你已经把力气全部用光了,可时间就是比爱强悍,可以治愈缝合任何伤口,让那颗原本破碎的心重新复原,遇到对的人,它依然会热忱激烈的跳动,感知着他的存在,最终会和他携手走过春花秋月,夏萤冬雪。

一切的事情都只为说明,凡事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可长可短,或三时五日,或者三年五载,都离不开时间这味催化剂。不要总是怕受伤,怕麻烦,怕事情,怕问题,正在赶路的你可以回头观看,那条来时走过的路,风景是多么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那些曾经以为过不去的,都会过去,现在你的内心是多么的平静祥和,这时你才猛然发现:原来你比想象中要坚强。

关于想象的散文4:梅本佳人

文/谢汝平

曾经不止一次想象,挽着一树梅花的胳膊,去逛街,去会友,去旅行,穿行于大街小巷,悠游于山水田园。梅的虬枝铁干,在有些人看来,或许更像年迈老妪,但对我来说,梅本就是一位佳人。

多少回在画中寻找梅的身影。从蜚声中外的大家,到刚学涂鸦的小童,梅花总是大家喜爱描摹的对象。不管传承千年的名画,还是崭露画坛的新作,很多因为梅的绚丽多姿而身价倍增。极细极黑的弯弯线条,断断续续蜿蜒开去,就成了梅的婀娜身姿,一点淡墨晕开,成了梅身上的印记,那是岁月沧桑的图章,也是梅在寂寞时的独自思考。白的花朵,红的花朵,那五瓣亮色,分明可以照耀渐黑的夜空,雪在落,霜在降,寒霜冰雪在梅的嫣然一笑间已化作掌中水滴。纸上的梅,经过勾勒、轻描、渲染、上色、装裱,或浓或淡,或远或近,或轻吟浅笑,或蹙眉凝思,虽是冰冷时节,却给人以无限温暖,就像期盼中的佳人,给人最温馨甜蜜的爱与情。

清晨或黄昏,白昼或黑夜,翻开书本,在诗词歌赋中寻找梅的踪迹。有那已嫁给林和靖的西湖之梅妇,有那被碾作尘土却香如故的梅之精灵,有凌寒独自开的梅之少女,有漫山遍野成群结队的芬芳姐妹。一个字可以写梅,一句话可以写梅,一首诗可以写梅,一篇长长的文章也在写梅。梅本佳人,在雪中香;梅本佳人,在风中舞;每一朵梅花都是一首流传的诗篇,每一朵梅花都是代代相传的顽强精神。文人墨客爱梅如痴,那是佳人难求;路人旅客爱梅如醉,那是前世修来的一面邂逅。梅可读可颂,可呼可唤,无人时,朗读一段有关梅的诗章,便会感觉时间都在静听;寂寞时,轻轻呼唤梅的名字,便会听到或从窗外或从天际或从心底传来的梅的应答声。

也曾在袅袅乐声里寻找梅的声音。古曲中的梅犹如飞天仙子,衣袂飘飘,那若即若离的优美姿态,让人觉得有梅的地方就是人间仙境。还会跟着梅一起纷飞,感受她的喜怒哀乐,也或许,人也会变成一枝梅,变成一只会飞的精灵。戏曲中的梅,长袖善舞,浓眉粉黛,扮大家闺秀不失人间烟火味,演小家碧玉庄重素雅尤显别致,即使是粗布丫鬟,也会透着轻巧与精明,善良与聪慧。民歌中的梅,素颜不施粉黛,就像屋顶飘散的炊烟,笼罩着整个村庄整个家园;民歌中的梅,身姿一改婀娜之态,疾走如风,爽朗硬实,像男子像勇士像保家卫国的战士;民歌中的梅,朴实无华而又风情万种,永远不改的是那迷人幽香,穿堂入室进入寻常百姓家,香了天下千万人的梦境。

梅本佳人,她不会行走,却伴随我左右;梅本佳人,她安静闲适,却让我心潮澎湃!

关于想象的散文5:最是风情乌镇水

文/陈绪保

不愿想象,没有水,乌镇会是什么样子。从扑向古朴典雅的乌镇温暖怀抱那一刻开始,我就感应到一种水的亲切,水的柔和,水的韧性,水的挚着。一句话,在乌镇,水是有生命的。这里的水有一种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在波澜不惊里吸附五光十色的现在元素,又在以柔克刚中消融着这些喧嚣而强势的元素,而最终保持着古典雅韵的独特品质。

乌镇是一个有着1300年建镇史的江南水乡古镇。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板块,当地人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仅西栅纵横交叉的河道就有近万米,河流密度在全国古镇罕见。

这个世代伴水而生,枕水而眠的江南水乡古镇,在中国农村城镇迫不及待地要与充满诱惑的外部世界接轨的时候,反应是最灵敏的,行动是最迅速的。在我的想象中,它应该早已是钢筋水泥般的西装革履了,早已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了。然而,我错了。一道道蜿蜒的碧水,欸乃声中,仿佛有一双双太极推手,将这一切消弭在四散的水波里,留下的是古朴端庄的秀美了。

读杜牧的诗,“二十四桥明月夜”,唤起我对桥的亲切感。当我触摸到这座古镇呼吸平和的脉动时,一座座古桥,犹如一个个饱经风霜的老人静静地卧在一道道碧水之上。那些平静地躺在河网中的水仿佛对我说,他们的存在就是坚守!呈半圆的石拱桥如雨后彩虹横跨水面,而水,呼应着桥,还桥一个圆。这样的心心相映,历史再怎么呼风唤雨,也是无法坍塌一种追求美的默契的。历史只能默认他们保持自我,并积淀起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的内涵美。水活在这内涵之中。

当我敲打着逼仄的深巷里那些年深月久,斑驳暗淡的青砖时,当我走出回响达达的马蹄声的空巷时,一个似水柔情的女子,独倚桥栏,那不是杜牧要寻找的吹箫玉人吗?她打着油纸伞,追着渐行渐远的乌篷船,来到水边,站成一颗垂柳。这一站就是千年,与水相依相伴。我想,她应该是郑愁予美丽错误里窗扉紧掩的姑娘,或者是戴望舒雨巷里的丁香姑娘了。我凝视一棵棵临水亭立的垂柳,她们婀娜多姿,却并不招摇;她们哀怨脉脉,却心中充满希望。

如果说那一棵棵风情万种的垂柳是一个个风华绝代的江南水乡姑娘的话,那么那些临水而建的“水阁”就是一位位娴静端庄的母亲了。你看那古色古香的古木里耸起的一色黑瓦,像不像女人绾起的黑色云鬓?她们伫立水边,倒映水中,千年如斯。水走进了她们的心灵世界,与她们融为一体。水把她们美丽的倩影摄进镜头,时刻提醒古老的小镇,是她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养育着古镇的娴雅,是她们用自己的美丽和智慧丰富着古镇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一代文学巨匠茅盾在一篇文章里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可见他的母亲是一位多么坚强而伟大的女性。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已载入史册,也灵动在乌镇的潋滟水波之中。

乌镇就这样把自己的一半藏在水里。水,打造了乌镇的无限风情。水是乌镇含蓄俊美的土壤,也是她典雅不失华贵的养料。乌镇与时下那些盲目追求浮华、现代化的城镇是那样格格不入。她在坚守中不断消解着不怀好意的外来闯入者,而始终保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简朴、实用、美观、平和守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日益火热的今天,我想,这一点是不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呢?

关于想象的散文6:让我说声谢谢你

文/李晓庆

天,一片蓝;草,一片青;花,一片红;树,一片绿。想象着,天地之间却走来了平凡的你,向我伸出双手……

小时候,我调皮,老是在学校闯祸,有时气得老师火冒三丈。你赶到学校时,总是气喘吁吁,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在地。听完老师的陈述,你一遍又一遍地道歉:“老师,对不起,让您费心了。”转过身,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丫头,要听老师话噢。”然后,踏上了那条回家的小路。我目送你的背影渐行渐远,直至消失不见,转头又和伙伴们疯玩起来。

正如朱自清说的,时间就是匆匆地来,匆匆地去,一晃三年过去了,迎来了我八岁的生日。你准备了一桌子我爱吃的菜,还说惊喜在后面,我半信半疑。八层的大蛋糕被弟弟托到了餐桌旁,上面插着八支蜡烛,写着:“女儿,生日快乐!”我感动得想哭,可我硬是控制住自己,没让泪水流下来。

而现在,我已经十一岁了。我告别了懵懂和无知。你生病了,我会照顾你;你加班了,我会在家烧好饭炒好菜,等你回来;我不会再让你担惊受怕;也不会让你成天盯着我写完作业,等我睡着了你再睡……

因为有你,我的生活才多姿多彩;因为有你,我的人生不再孤单;因为有你,我不再畏惧前方有多难……

草依旧青翠,花依旧红艳,树依旧绿意盎然,我将手卷成喇叭的形状,放在唇边,向大地宣告:“妈妈,谢——谢——你!”

关于想象的散文7:当想象遭遇现实

文/王国梁

一直向往美丽的草原。在我的想象中,草原就是一首悠长深情的歌,就像蒙古族马头琴演奏出的动听之音,让人无限神往,想一想都会怦然心动。

飞机在云层上空穿行,我的想象也在飞翔。终于飞到了梦中的草原,我的想象落地了!可是,眼前的一幕却把我的想象摔了个稀巴烂。这就是草原吗?草原的草呢?那薄薄的一层,连地皮都盖不住,很多砂石裸露着,看上去参差斑驳。空气中弥漫着燥热之气,那点可怜的绿色丝毫不能缓解眼前的枯寂和荒芜。草原上的蒙古包呢?穿着华丽服饰的蒙古人呢?成群的牛羊呢?马头琴呢?眼前只有几个人工筑造的所谓“蒙古包”,根本看不到牛羊,四野里除了游客的喧闹声,根本没有什么马头琴的悠扬之声。

我的心“突”地沉下来——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千里迢迢坐飞机来,看到的就是这样的风景!同行的人也开始抱怨:“这哪儿是草原呀,还不如我老家土坡上的草多呢!”“真是看景不如听景,早知如此何必大老远跑来。”想着电脑桌面上那幅“草原风光图”,我的心失落得紧。

导游听到大家的抱怨,解释说:“最近干旱,草原的草长得不好,可能让大家失望了,想象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嘛。”我们的领队也招呼安慰大家说:“好了,既来之,则安之。这里除了草不够丰美,其他的都还不错。大家看,天多蓝,咱们那里有这么蓝的天吗?来草原看天,也是一种享受。一会儿咱们往里走,说不定能找到草丰水美的地方呢。还有,这里多开阔,比城里四面围堵的情况好多了,真想骑着马在这里纵横驰骋。”导游说:“一会儿有骑马的项目,大家可以体验一下。”就这样,大家打起精神,开始了草原之旅。

让我们没想到的是,结束了一天的活动,大家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觉得这一天玩得很开心。蓝天之下,我们追着草的踪迹一路向前,真的发现几处不错的地方,蓝天、白云、绿草、羊群,一样都没少。大家选好角度拍照,照片上的风景的确很美。我们还遇到了热情的蒙古牧民,看了摔跤、赛马表演。大家迎风奔跑,还骑上了牧民的马,虽然没有感觉到策马扬鞭的豪气和爽快,但也足够新鲜和兴奋。傍晚时分,我们欣赏到日落的美景,体验到了别样的草原风情。

其实,很多事都是如此,想象总是太过美好,比如升学、择业、还有对婚姻的期待等等。可当想象破灭之后,我们都有沮丧失落之感,甚至想到了逃离。不过,只要你改变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现实,并善于发现现实中的闪光之处,做到接受现实,随遇而安,还是能够收获满满。

关于想象的散文8:春花老师

文/王喆

在我的想象中,高一是一个令人憧憬又恐惧的地方,听学长们说:“高一的老师都想给新生一个下马威,一开始先把学生制服,然后再慢慢修理。”怀着忐忑的心情进入高一,我一直在想,教我的老师会不会也一样可拍……

“哒哒哒”随着轻微的脚步声,一个身材中等,烫着波浪卷发的女老师走了进来:“大家好,我是你们的班主任罗春花,从今天起,我们将开始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简单的开场白,柔亮的声调,让人如听夜莺歌唱。和蔼亲切的语调,温馨诚挚的眼神,无不给人春天般的温暖。根本不是什么下马威。我开始仔细打量这位老师:一身棕黄色的中长款外衣典雅大方,一副精致的花边眼睛玲珑秀气,她就像春天开放的迎春花,用新鲜的活力,一扫我心中的阴霾。

罗老师对同学一视同仁,特别注重学生的卫生习惯,注重班级的严格管理,她对每个同学的学习成绩了如指掌,经常鼓励提醒。但该有同学做主的事情,绝不越俎代庖。第一次出黑板报,我做版面设计,还想听听老师的意见,她却笑着说:“我相信你们。按你们的思路去画就行了。”罗老师的信任,让学生对班级的工作更加积极主动。即使学生做得不到位,她的批评也像一位母亲教育孩子,鼓励他更加努力,更加优秀。在迎春花一样的笑容里,学生感受的是春天的温暖,是母爱的亲切。

还记得那节历史课,那节令人难忘的历史课。“南京大屠杀,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今天,让我们来深入了解!”怀着对这段历史深度的记忆,我们开始深入了解……当罗老师讲到日本兵屠杀中国人的场面时,放出的PPT上一张张血淋淋的照片;当她讲到普通老百姓的时候,我不由得流下了两行泪:“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日本人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都是如此的残忍。那个和你们一般大的孩子,本该和你们一样,一样坐在课桌上,一样听着老师讲课,然而日本人却对他们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他们,是多么的令人同情,多么的令人可怜呀!”罗老师的话字字深入人心,让人不由得和她产生了一种共鸣,一节课下来,我对于日本人惨无人道的杀戮而痛恨,对无数学生遭到杀戮而惋惜、痛心。不过,我最记得的是那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它让我明白:勿忘国耻,奋发向上,振兴祖国。

“学春蚕吐丝丝丝不断,做蜡烛照路路路通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老师的真实写照。我常想,圣人孔子尚且尊敬、感恩老师,我们应该怎样报答老师呢?不是一句过路简单的招呼:“老师,您好。”不是一张写满祝福的贺卡:“老师,教师节快乐!”也不是单纯的考试成绩单,而是,在老师生病时,一声温暖的问候:“老师,您好些了吗?”在老师疲倦时,一杯热腾腾的茶,在被老师批评时,一句:“老师,我错了。”罗用爱诠释着奉献,用爱诠释着作为一名老师的责任,用爱诠释着作为一名母亲的职责。而我,我也要用心,用行动表示对罗老师的尊敬和感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