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旗袍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旗袍的散文(精选5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旗袍的散文1:旗袍秀

文/邵丽

在我们那一代人里,我自认为对衣饰的要求还是比较讲究的。但偏于保守,要求品质而不要求新奇,中规中矩,什么季节穿什么衣服,春捂秋冻。就算是夏天,也不穿过于暴露的衣服。这是从我母亲那里学到的规矩,又用它教导我的女儿。30岁之前,我甚至都不曾想象有一天我会穿上旗袍。

这样说,并非是看不上,旗袍在我心中是很有分量的——过去过于沉重,后来则过于庄重,直到我用那种充满敬意的心态打量它。经典的、贵族式的、东方服装文化最优雅的表达。但我始终觉得它属于过去式,属于民国之前。

整个民国时代的名媛们,已经将旗袍的美与媚演绎到了极致。她们用服饰、语音、文字和行为,垒砌了一个东方文化长城,除了宋家三姐妹,尚有那陆小曼、张乐怡,赵一荻、严幼韵、吴贻芳、唐瑛……一长串名字,个个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抹亮彩,风姿绰约的背后,是暗暗生长的传统的文化力量在支撑,以至发散开来,或大气从容,或独立自信,或灵秀温婉。

我只是奇怪,若论民国女子的风头,林徽因当是首屈一指,却未见她着正规旗袍的图片,短款的袍子倒是有,也端丽大方。缺失的图片给人更多的遐想空间,却仍然是遗憾。反倒是被徐志摩抛弃的前妻张幼仪,典雅高贵,一派大方,她是真真能撑得起旗袍的女人。她留下的那张着旗袍的照片,既从容又大气,私下觉得徐志摩实在有些配不上她了。

张爱玲着旗袍,几乎是自信到了自负,看起来目空一切。她有自信的资本,漂亮,才华横溢。但从文字记载中看,现实中的她或许不那么妥帖,骨骼宽大,行动缺少从容,至少身姿不甚妩媚。连她的母亲都对她的仪态略感失望。但人家,硬是穿出一片风景。

我初识旗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到了十四五岁,才陆续看到一批以《天涯歌女》为代表的老电影,旗袍让女人不同寻常地艳丽。但根深蒂固地认为,那是旧时代里的事物,与当今的世事无涉。

不过二十年的功夫,女儿长大了。那一天她突然问我,妈妈结婚时穿婚纱还是旗袍?我的婚礼和婚纱、旗袍,就这样被突兀地摆在一起。面对这个穿洋装吃洋餐长大的孩子,我无法让她想象我们曾经的岁月。我的婚礼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爱人乡下的家中举办的。什么样的流程完全淡忘了,只记得流水席吃了三天,院子里摆放几十张桌子,大人小孩,车轱辘般地走了一拨又来一拨。我婆婆是镇上著名的裁缝,我的婚礼服装是她亲手剪裁制作。那时是初秋,她为我做了一套蓝灰色的西装,衬衣是艳俗的橙黄。我任由她摆布,听话地穿上了这套小镇礼服。这样的我,应该与小镇新娘最大程度地缩小了差距。

旗袍和婚纱,距我的婚礼何其遥远!

女儿结婚前夕,在上海一家旗袍行定做了一件大红的新式旗袍,立领,无袖无肩。她高挑的身形,只有一尺七寸的腰身,穿上半短的紧身旗袍,配三寸高的红色皮鞋,像一条美丽的蛇妖。女儿为我选了一件淡蓝色手绣旗袍,长及脚踝,配白色的高跟皮鞋,我以此而惊艳,旗袍如此进入了我的生活!后来,我又做过几件适宜不同场合的长款或是居家的半短袍子。我庆幸自己没有与旗袍错失,而且暗自自负,到了四十几岁的年纪,旗袍的味道倒是比青春的身体更契合。哪怕是冬天,穿一件毛料的长袖格子长袍,重灰与牙白相间,领口袖口镶了正红的边线。袍子把身形曲线衬托得恰到好处,外面套一件长款的咖色西式大衣,黑色的短靴子,处处熨帖。

2014年,我在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学校的文娱活动也是考核学习成果的一部分,每一次的联欢,都极其认真,老师和学员全员上台。我无有唱歌和舞蹈才艺,被老师和同学拉上台去走旗袍秀。平生第一次以表演的形式登台,绷不住要笑将出来,却又害羞紧张到窒息。到底是一群女才子,有气质文采做底子,每一个人有每一个的气质神韵,每一款旗袍都是一首曼妙的诗,每一个穿上旗袍的女子都变成一阕花间词。这样的秀,给了我们也给了看我们的人特别的感触。本是小插曲,却将作为人生的大事件,在记忆中定格。

前年去苏州,在一家丝绸公司看了一场民国旗袍秀,一百多件收藏者收集到的各个时期名女人的各式典礼旗袍,穿在模特身上,隆重登场。灯光,美女,华服,奢华到让人恍惚。然而,娇嫩的面目却终是负荷不了旧时代的分量,做这样的秀是需要足够的学养压阵的。比如电影《旗袍》,张曼玉换了一百多件旗袍,美到了极致,却仍是觉得轻飘,与世事隔开很大的距离。再比如电视剧《旗袍》,马苏也穿了几十件旗袍。马苏称得上漂亮,道具用的旗袍也是件件经典,却怎么看都有出演的感觉,仿佛那穿在她身上的衣服是借来的。旗袍的典雅气质,东方的含蓄之美,甚至是旧时代女人的羞怯抑或是秦淮河畔女子们独有的风流,都是在日常里,被文化一点一滴熏蒸出来的。

时过经年,旗袍已经步入女人的日常生活,虽然不是人人必备,但不算考究更说不上精致的大众袍子,也渐渐穿堂入市。汶川地震一周年,随采风团去映秀镇访问。映秀是那次地震的中心,虽然各行各业都在重建中,但残垣断壁仍然随处可见。就在映秀小学的废墟旁,遇见那个穿旗袍的女人。她与她的丈夫和儿子走在一起,看起来是震后新组合的夫妻。女人一无所有的坦荡,矮胖,生动。旗袍绝非是量体裁衣,柔软的化纤面料,叉开得很低,一眼望之便是大个女人的长袍,生生被截去了一段。便是这样令人错愕的装束,这个面相模糊的穷苦女人,我也在她的眼睛里看到一种光,一种劫后余生的满足感。她的安心快乐,让那荒诞不经的袍子也变得温和得体起来,有着不容侵犯的尊严。

想起来偶尔在菜市上,碰见居家的小妇人,穿半短的素色袍子,挎着菜筐,因为市井里的光照,因为她神色的安详,你突然便发现了美。这样的美,与宴会厅堂中的妖冶相比较,更具血肉相融的人间气息。

当然,这样的市井颜色,需要耐心地打量,平常地端详,以及设身处地的比衬。

关于旗袍的散文2:跟着旗袍走

文/程应峰

旗袍,是美丽性感的代名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她承载着温婉优雅,工艺情怀,文化传承……

应该说,旗袍在当今并不那么大众。好在,在现代城市,总有美女云集,她们会不失时机地穿上旗袍秀上一把。旗袍的婀娜多姿,美轮美奂,活色生香,是适合于走上舞台的。

旧时光里,旗袍是惊世骇俗的,穿着高开叉旗袍的摩登女郎,一不经心就吓着了乡下来的老太爷,旗袍女人让他们顿生新奇和惊诧,一敝一惊之时,嘴角会不由自主地往上翘起。

词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蹙。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设想一下,一个肤如雪凝,明眸如水,灵秀温婉,似凌波仙子般清丽脱俗的女子,着一身旗袍,缓缓走在小镇古老的青石板路上,细雨蒙蒙湿丁香,再撑一柄油纸伞,沿着雨巷翩跹而过。该是何等美妙的一种情形?

旗袍,不是谁想穿就能穿的。不适合的人,一穿上身,保准俗不可耐;旗袍,只选择那些适合它的人,适合的人穿上它,便有了特别美好的气质和韵味。旗袍是极具中国特色、中国元素的服饰,尤其是旗袍上的图案,一不经意,就昭示了属于中国的文化渊源——有韵致,有文化,有内涵。旗袍,是文化沉淀历程中的最鲜艳、最醒目的载体。

旗袍,最宜和中国文艺结合,那是中国文化一种淋漓尽致的表达;旗袍,在所有的服饰中,别致着,妖娆着,美丽着;旗袍,它适合中国人的形体,表达中国人的审美。它可妥帖地展现东方女性形体的美丽,并且将女性优雅的气质从这样一种展现中散发出来,它最能给人若隐若现、浪漫写意、简约婉转、典雅隽秀的韵律之美感。

一个人,如果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喜欢国画,喜欢诗歌,喜欢音乐,便有了喜欢旗袍的根基。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雅的,国画是雅的,诗歌是雅的,音乐是雅的,旗袍在适合它的人那里,也是雅到了骨子里的。一个蓦然穿上旗袍的女人,总会让人眼前一亮,而后滋生出一腔难以割舍的情愫。

当旗袍真正走进一个人的生命,这个人便有了致、有了巧、有了神、有了韵,甚至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生活,它不自觉地成为人生的一种修为。旗袍的点点滴滴,诸如斜襟,扣子,镶边等,都闪烁出难以言说的美丽。那上面承载着一个人思想,一个人的情怀,一个人对美的认同和表达。有人说,过了三十岁的女性更能表达旗袍的内在韵致。这是因为她们经历过生活的愁苦和欢乐,才拥有更多的生命积淀。就像酒一样,要在沉淀酝酿后,经历漫长的等待,始有香气扑鼻而出。穿旗袍的女人,岁月在脸上留下的不是沧桑,而是自信和优雅。

现代生活时尚,让旗袍的古典韵致在传承中散发。旗袍,可以有春的清新温婉,夏的靓丽热情;也可以有秋的成熟妖娆,冬的低调隐忍。女人,优雅的女人,着一袭旗袍,静静地行走在生活中,精致了自己的人生,也精致了他人的生活。跟着旗袍走,跟着感觉走,沐浴在这种成熟的、魅力四射的心灵散发中,一不经心,颠覆的恰恰是我们枯乏的生活。

人终有一老,或老而庸常,或老而优雅。应该说,穿在女人身上的旗袍,不只是一件服装,还是一种思想,一种蕴涵,更是一份憧憬,一份气象万千、韵味无穷的人生表达。

关于旗袍的散文3:雅韵旗袍,风情摇曳

文/雨袂独舞

在众多的美丽衣裳中,旗袍有着别样的风情与魅力。动起来,如一首宛转悠扬的歌摇曳于风中;静下来,则像是一幅婀娜杨柳的画安然于眸底。

说起旗袍,我的眼前总有这样的画面:江南,细雨如织,一幢幢白墙黛瓦的民居在杏雨春花中迷蒙成一幅秀丽迷人的写意画,弯弯的拱桥边,乌篷船的桨橹拨动着古老久远的歌谣,泛游在湖面,一个把黑发分成两把垂落麻花辫的女子,身着青花旗袍,撑着油纸伞,携着一低头的温柔,穿过雨雾,穿过狭长的古巷,缓缓而来……

回望旧上海的电影,美人的装束无不与旗袍密切关联。电影里,周旋、蝴蝶、阮玲玉等女子与旗袍相得益彰,冷艳凝香。她们在那个闻香识女人的年代,在那深深浅浅的光影里,演绎着飘逸典雅的万般风情,以及曾经沧海的幽怀感伤,无数影迷想起她们时,总忍不住发出“女人如花花似梦”的感叹。

如今,每每看到上海外滩的镜头,我便会闻到一股岁月的味道和流年的暗香,我的思绪如同一朵白玉兰花,穿越时间隧道,穿越万重烟水,渐渐飘向了昔日的上海滩……

旗袍,应是东方最具女人味的服装,立领半掩着优雅的脖颈,开衩处隐映着****柔媚。旗袍它不仅仅是衣服,它还有语言,含蓄中流露出性感,尊贵中蕴含着绰约,那些成熟丰韵,具有古典温婉气质的女子最适合穿旗袍。当她们云鬓高挽,眉纤入鬓,呵气如兰,款款莲行时,一举手、一投足流露出的风情,最能演绎出旗袍的高贵与雅致。她们淡淡的目光随意从你身上飘过,却能让你觉得媚眼如丝,诗意梦幻,魅惑无限。她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丝丝缕缕的幽香,总是无声地诉说着她们竹丝切切的心绪,和烟雨红尘中缠绵的故事……

旗袍本是一首诗,优雅的旗袍女子则应是一朵温良的玉兰。我想,国内很少有女子不钟爱旗袍的吧,哪一个时尚女子,心中不曾有过一个关于旗袍的梦呢?

大多数的女子欣赏旗袍的优雅,却没有勇气去穿它,只是将它藏于内心的最深处,因为她们不愿亵渎旗袍,不忍破坏了旗袍的美丽。

叶倾城曾这样诠释旗袍:“沉静而又魅惑,古典隐含性感,穿旗袍的女子永远清艳如一阕花间词。”

是的,简约而不简单应该是旗袍最真实的写照。魅力女子与旗袍,天生就是一段风~流婉转的韵事,一道引人入胜的风景。雅韵旗袍,摇曳生姿,那些隽永的东西不禁也如水而来……

想那《花样年华》里的张曼玉,《色戒》里的汤唯,《倾城之恋》里的陈数,她们无一不是风姿绰约的女子。旗袍,用细腻的笔调勾画出她们的玲珑曲线,让她们身形体态凹凸有致,而她们则用烟水凄迷的眼神,冷傲高贵的气质,将旗袍的风韵演绎得淋漓尽致,她们将岁月沧桑蜕变为经典与美丽,她们无论是一仰首,一抬步,还是一回眸,都散发出欲语还休的妩媚,浑身上下蕴含着不能一眼看透的绵绵味道。她们的浅笑蹙眉都别有一番风韵,风情万种,令人捉摸不透,又令人欣赏至极。

喜欢穿旗袍的女人,应该大多有着深深浅浅的心事,有着影影绰绰的秘密,有着长长短短的故事,当她们携一袖暗香流韵,穿过了岁月风尘,身后,便也留下了一路风情和一路幽歌。

想起旗袍,我就会想起才华横溢的张爱玲,想起温婉娴静的林徽因,想起娇艳美丽的陆小曼,我喜欢读这些和旗袍有关的女子,我好想读懂这些满腹柔情与才情的女子,我好想了解她们旗袍内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心事,走进她们的一个又一个的梦……

我家的衣橱里一直都挂着两件旗袍,一件是丝绸的,一件是丝绒的,曾经我穿着出去,我的老公和同事们都赞叹不已,如今,我不再穿着它们外出,我只在心血来潮时,悄悄在家里,穿着它们,自我欣赏,对镜莞尔。

或许,我的骨子里本就喜欢古典素雅的东西,所以,当岁月一页页翻过,我已经习惯在都市的车水马龙中寻找昨日的黄花梦。

旗袍,是我梦中的衣裳,它犹如一朵青莲,在我的梦里盛开。

今后,我不再需要那些环佩叮当,庸脂俗粉,我只会在一个个烟雨迷濛的日子里,依着阑珊,将自己想像成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姑娘,着一身青花旗袍,笼着江南三月的旖旎,走过潮湿的青石板,一路穿雨,幽然远去……

关于旗袍的散文4:穿上旗袍去安仁

文/彼岸蒹葭

对一个女人而言,行走在安仁,最应景的衣着莫过于旗袍了。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小镇,至今古风犹存。二十余座民国时期的公馆,像群星撒落在古镇各个角落,以低调的奢华叙述着无尽的历史隐秘。百年桂树、青砖高墙、灰塑门额、雕花门窗、拼木地板,一切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东西都充满质感。还有安仁书院、明轩书栈、有轨电车、丁丁糖小摊、“胭脂扣”杂货店、“老街往事”布衣店,以及卖石头、香、古玩的各色小店……林林总总,共同营造出一种恍惚与迷离。就在这时,一行身着旗袍的女子从街的那头款款走来,高跟鞋叩响在老街的青石板路上,袅娜的身姿如风吹杨柳,一路摇曳着浓郁的风情,此情此景,让人疑心穿越到了民国。

其实,这群穿旗袍的女子,都是今天的上班族。我发现,旗袍对女人,永远是不能拒绝的诱惑。一个忙碌于工作与生活的人,每天步履匆促,但是,一旦换上旗袍和高跟鞋,脚步便自然慢了下来,因为慢,便有了闲散之心,可以坐在街边品尝各种小吃,可以不慌不忙地逛逛老街上的一家家小店,流连于各种稀奇有趣的物品,再与店主闲聊几句。店主亦是慵懒的,端着一杯茶闲闲地喝着,并不急着做生意赚钱。慢生活的节奏,是安仁的主旋律。

周末,穿上旗袍去安仁,赴一场茶会。刘元琥公馆里,小木头已经布好茶席。木质的长条茶台上,石青与赭红的两幅茶布铺设起临时的舞台。炉香乍热,泉水初沸,一长溜茶荷里,蒙顶甘露、白牡丹、八仙单丛、佛国肉桂、老六堡……一款款茶正等待与我们相遇。初夏的老公馆,空气里弥漫着香樟、桢楠和柚子树的绿色气息。树叶浓翠欲滴,香气馥郁又沉静,使人出神。阳光从叶缝里筛下斑驳的影子。地上薄薄一层碎米粒的花朵,是香樟的落花。人在树下走着,花朵仍不时地往下落,噗,噗,像鱼在水底吐着气泡。其实,落花并没有声音,我听见的声音来自心里。

茶香袅袅飘散。澄澈明艳的茶汤里,荡漾着初夏的葱绿。旗袍女子们伸出纤纤玉手,缓举杯,细闻香,慢品饮。无论是甘露的清新鲜醇,还是肉桂的岩骨花香,抑或是六堡的醇厚绵长,无不令人感念:茶,天地之精华矣;喝茶,便是重返自然之境。茶时光缓慢美好,慢得像在旗袍上一针一线地绣花,美得像树上绿叶的光泽。

安仁,是一个有静气的古镇。几米金色的阳光,在公馆的庭院里来回移动,慢慢编织无尽的生活。光阴在缓慢流逝,生命在缓慢变老。所以,居住在安仁的人,似乎比别处的人少了些浮躁,多了些闲淡。安仁的这一特点,也吸引了许多同质的人,小木头便是其中之一。她放弃了城市的喧嚣与浮华,来到安仁,安安心心开一家茶苑,以茶会友,在一杯茶汤里安放身心。

泡茶的小木头,神情专注、动作舒缓优雅,举杯换盏间有一种静气。平日里习惯穿宽松茶服的她,为这精心策划的“旗袍茶会”,今天也特地换了一身红底白花的旗袍,看得出剪裁做工相当精良。穿旗袍的小木头显得特别美,有一种喜气洋洋的温暖,但是又很清丽、脱俗,温婉动人。小木头说,她最喜欢的茶是老六堡,藏了十多年的茶了,有时间的记忆、岁月的芬芳。这样的老茶,在安仁喝起来有一种特别的滋味,仿佛回到从前。因为,安仁亦是有记忆和历史感的古镇,彼此的气场与氛围刚好契合。茶,其实也等待着在合适的时间和场合苏醒过来。我微笑,点头。年纪轻轻的她,已经有了常人不具有的沉稳和淡定,不简单。也许是每一个茶人的心中,都住着历史,住着清风明月和天地大美,所以,身上有清逸的茶气,有山高水阔和万千气象。有了境界自然有了从容,所以,小木头泡茶的动作慢,语速也慢。

我忽然想,茶,也很慢。且不说从一片树叶到一杯茶汤,中间要经历多少故事,单是泡茶的过程,便是一次慢生活的体验之旅。烧水,烫壶,温杯,投茶,注水,出汤……缓慢中,茶被唤醒,在沸水中完成生命的涅槃。如此看来,公馆里的“旗袍茶会”便显得意味深长:茶与旗袍、旗袍与安仁古镇,无疑是相得益彰的。

茶会中,有人说起陆游,谈到诗人与安仁的情结。八百多年前,陆游在广大的川西平原上流连光景,当他来到安仁,顿时被安仁的人文风情和自然景观深深打动,挥笔写下传世之作《安仁道中》,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天大围平野,江回隔近村。何时有余俸,小筑占云根。”可惜诗人终究未能在旷野碧江、钟灵毓秀的安仁拥有一家“小筑”,但是他留下的诗句,一次次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如今,穿上旗袍、端上茶碗的这一群女子,吟诵起他的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可不可以,今晚就住在安仁,枕着安仁的静谧,枕着旗袍与茶香,暂且做一回前尘旧梦,梦回古代?

安仁的夜,静谧深深。我记得,四月的一天晚上,我们在小木头的四石茶苑喝茶。闲聊中时间过得很快,一抬眼,不知何时,一弯新月已经高悬夜空,明亮、清冷。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融化了,融化在如水的月色里,融化在温暖芬芳的茶汤中。我甚至觉得恍惚回到前世,我的前世或许就在安仁吧,或者在某一所深宅大院里,每日里读书、泡茶、莳花养草,日子过得悠闲静美;又或者,栖身在哪一家瓦屋茅舍,白天低头种地、抬头看天,夜里在灯下穿针引线……无论哪一种状态的生活,都是安静缓慢而美好的。所以,我每次到安仁,都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不只是喜欢,就好比回家,有一种声音始终在呼唤我:归去来兮!

下周,我还要穿上旗袍去安仁。

关于旗袍的散文5:旗袍风情

文/耶雅亿

女人不可以没有一条精致的旗袍。

我说的旗袍,不是那种改良后变短的均码旗袍,不是那种浑浑噩噩、镶着几个盘花扣、笼统而落的竖领裙。

我所说的旗袍,是那种定制的,凸显身材,面料极其考究的经典旗袍。这样的旗袍,锟条是锟条、镶边是镶边、衬裙是衬裙、绸缎是绸缎……

像电影《花样年华》里张曼玉所穿的旗袍,笔挺的领子逼着她脖子上抬,脸蛋也矜持地上扬,收腹挺胸,踩着高跟鞋,握着小手包,走路晃晃悠悠……

那逼人的美丽,让你不由惊叹:原来旗袍是女人最魅惑的羽翼。

像《青春之歌》里林道静的素白旗袍,穿出了少女的纯净之美;像《江姐》的那一袭阴丹士林旗袍,外罩着红毛衣,充满了端庄高贵的平静;又像周旋,把旗袍穿出了风姿绰约的质朴;又像邓丽君,把旗袍穿出了音乐的妙曼节奏。

年轻的时候,女人常有很多条旗袍,穿着旗袍出入交际圈,或是独自坐在阳台上喝茶……

那是多么奢侈的好时光。

到中年发福之后,很多女人都不再敢尝试穿旗袍,生怕泄露自己肚腹的赘肉和变粗的腰肢。其实,旗袍是最能遮瑕的服饰,只要搭配得当,中年女性照旧也可以把旗袍穿得风情万种。

无论什么年纪,只要穿上旗袍,女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拔高自己的身材,昂首挺胸地走路。特别是那种薄如蝉翼的乔其纱旗袍,不设夹里,陪着真丝衬裙。任何女人穿上都会立刻变得尊贵万分——当这种名贵的里料呵护肌肤的时候,女人的内心深处会涌出一股股暖流……

于是,旗袍。挂在那里如一缕芳魂,穿在身上是一种情怀。

女人可以简朴,但不能粗糙。精致女人的极致就是一生都有合身的旗袍。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