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散文

请欣赏老年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老年散文1:牵手大妈

文/剧旁

对门住着一对老年夫妇,毫不惹眼,他们家出电梯门往左,我家往右。

水泥丛林中,对门不识已是常态,但总会碰巧在一个时间出来倒个垃圾,难免会相互点个头,寒暄两句,仿佛互相确认彼此不是小偷。

奇的是,大爷无论上哪儿,始终牵着大妈的手!如今,这已经谈不上杜少卿携妻游园那般炫目,但对老人而言,也颇能引来路人侧目。每次撞见大爷这样腻歪地牵着大妈出来买菜、遛弯,妻子总不忘问:“我老了,你也能这样牵着我么?”我笑笑不语,看得出妻子的艳羡。

今天刚进电梯,又遇到二老。大妈倏地挽住我的手臂,眉飞色舞地对我说:“军伢子啊,你有多久没来大妈家啦?贝贝出国以后,你就很少来玩了吧?大妈现在记忆不好了,做不了那么多好吃的,你就嫌弃大妈啦?不能这样啊,要常常带着你们那帮狐朋狗友来坐坐啊……”说着说着,大妈的手搂得更紧了。

尴尬的我,刚想说您认错人了。只见大爷朝着我愧疚地一脸苦笑,指了指脑袋,摇了摇手,搓了个口型。我顿时明白了:“老年痴呆”……我对大妈说:“嗯,好的,我以后常来看您。”

大妈自顾自地说:“你说贝贝啊,她快回来了,结婚了,要我们到美国去,我们也不会说英语,就不费那钱了,今年过年应该会回来吧……”

大爷贴着大妈耳畔说:“我们到家了啊,军伢子明天再来我们家玩。”大爷边说边把大妈的手从我臂弯里抽出来,牵着她的手,出了电梯,他们还是往左,我还是往右。

老年散文2:高粱的故事

文/乔盛

村里的老年人言,向阳坡地最好,宜种谷子、糜子、高粱……尤其是土质松软的向阳地种植高粱最合适。那些年月我家的自留地就是一块向阳地。我亲眼见父亲把高粱籽撒在这块地里,再撒上肥料,而后用犁耕过。撒籽容易埋籽亦容易。只是高粱苗出土后锄草费力气,一般锄草技术差的人和体质不太强壮的人是很难支持下来的。第一遍锄草还好,破一破幼苗,砍一砍小杂草也就行了,高粱长到高至人腰,开始拔节,锄二次草。高粱的二次锄草,一是锄砍杂草,二是用锄头刨土往高粱的根部培。砍杂草,不花多少力气,而一锄头一锄头刨土往高粱根部埋是够累人的。双手握锄把要稳要轻要用力平衡。腿成弓步,腰杆直立。锄刃既不能太深伤了高粱根,也不能入土太浅划个地皮,刮一层瘦土挖到根部应付了事。有经验的庄稼人始终认为,庄稼锄一次草就有一半的收成。锄草不全是为消灭杂草与庄稼争水争肥,更重要的是为了保墒抗旱。那时,集体统一劳动,大伙看一个人有没有吃苦精神,首先看他能不能一个上午锄完一亩拔节高粱地。若能在一上午的时间里高标准高速度锄完一亩高粱地,那么这个人就一定是个很有献身精神的男子汉。相反,则一定是个懒汉,或者是叫媳妇讨厌的无能丈夫。村里有人逗笑,在农村有四大活计干起来最累人最吃苦最熬人。一是下河游泳,二是攀高柳树,三是锄二次高粱地里的草。凡是游过泳、上过柳树、锄过高粱地草的男人,都深有体会。而第四大累人的活计,听了叫一些年轻人脸发红发烧……

高粱扬花吐蕊,花朵淡绿得迷离。有乳汁从穗子流淌。坐到地畔,一股股的香气钻入鼻腔。在高粱穗由开花到成籽的那几日,整个高粱地里显得特别紧张。全村家家户户包括集体的所有高粱地里,从早晨太阳还未露头直至傍晚太阳落山,整整一个白天,都有男女老少在轮流值班。他们灵活而且十分恼火地在追赶一种高粱的天敌——麻雀。这麻雀一旦等到秋天庄稼成熟了,就不再捕食蚊子,专挑刚成熟的庄稼糟害。麻雀最爱吃正在结籽含乳汁的高粱米粒。籽粒两个指头轻轻一捏,溢出白白的汁,不稠不稀,似女人的奶水。指头沾一滴往嘴里抿一抿,直甜人心窝。麻雀这鬼鸟真能和人类作对。争食不要命。不管人们在高粱地里装扮披着衣服的假人巡视,还是活人真人拿土块追赶,麻雀总是成群结队地从这块地里飞到那块地里叼食个没完没了。我傻问过村里的一个光棍汉,麻雀为哈爱吃不成熟的高粱?光棍汉笑着说:“高粱水水全是甜酒酒,麻雀喝了成仙鸟,变成七仙女,就能和牛郎结婚了。懂不懂?”

到了九月,高粱开始走向一片红色。吸食了高粱乳汁的麻雀已成仙女升天了,面对红红的高粱籽再也无能为力。高粱收割入仓后,村里人谁都知道高粱能酿酒,且酿出的酒浓度高,好喝,味香。可村里人几乎没有一家拿高粱去酿造美酒的。对于连温饱问题也不能解决的乡下人而言,高粱只能是粗制粗吃用来填饱肚子了。记得那时,家里把高粱磨成红面粉,有时蒸着吃红窝头,有时水拌喝红汤。有时想改一改口味,往高粱面里搅入一些榆皮面,再加少许蒿籽,用饸饹床压着吃红面条。高粱的吃法种类很多。村里有些人家把高粱放在锅里炒熟后,再磨成红面,或干吃或拌水吃。本地人叫这种炒熟的红高粱面为“炒面”。意思就是说吃起来方便。就像如今商店里卖的各种“方便面”一样。也不知几时,红高粱“炒面”的内容给异变了。城里人把白面条煮熟后加上香油,用调料炒过叫“炒面”。“炒面”与“炒面”不一样,质有别,味道亦有别。又后来,有些对男人女人研究颇深的人竟然把“炒面”完全给歪曲化了,“炒面”竟然成了女人的代名词,而且是特定女人的代名词。在家乡,有时候说“炒面”,实际上是指上年纪男人的“儿媳妇”。言下之意,一个男人一旦有了吃“炒面”的资格,也就是有了做公爹的资本。

高粱不仅能制作“炒面”,能酿最美的好酒,就是那秋后枯萎了的高粱秆也大有实用价值。一根根的高粱秆排列组合好用细麻绳串起来,可当锅盖使用。高粱秆瓤还能加工饲料。高粱秆皮又能制造孩子们玩耍的乐器玩具。

老年散文3:小东海漫步

文/马俊海

从我居住的老年公寓,穿过一条小街就到了三亚的鹿回头路,再往前经“半山半岛--中央海景大道”小区,就到了林木苍翠波光粼粼的小东海了。

记得两年前我游鹿回头公园时,站在山顶往下看,那时的小东海还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小海湾,杂乱分布着几十户人家的低矮平房,很少有像样的楼房,海湾里零零星星泊着几条渔船。想不到短短两年间,小东海竟摇身一变,由丑小鸭变成了金凤凰,成了半山半岛一个海上花园。

五十余米宽的金色沙滩,几千株新栽的椰子树、棕榈树、榕树、葵树、旅人蕉等花木为小东海穿上了绿裙,把小东海装扮得秀美亮丽,像含羞带娇的新娘,让人心动、神往。沙滩正前方是一条百米长的栈桥,整洁的木板路面配着白色水泥围栏,一直伸向大海。川流不息的人流,在栈桥上散步,看山,看海,看远处的船影,看近处的楼群,一个个喜笑颜开,相机闪光灯明明灭灭。栈桥两侧是千余米长的游泳场和沙滩排球场等游乐场所,一群群青年人穿着鲜艳的泳衣在碧海中劈波斩浪,排球场上则传来阵阵喊声、笑声。

栈桥北面是新建成的中、西餐厅,地中海餐厅,咖啡屋 。餐厅后面是二层开放型镶着大玻璃窗的别墅区,庭院里是装饰精美的楼台亭阁,弯弯的石拱桥,桥下清流潺潺,约尺把宽的黑色大理石砖块连起来铺成甬路,每砖之间留有约二十厘米宽的空间,任清水涌流。人行其上,听着水声,神清气爽,别有一番情趣。几只造型活泼可爱的白色大理石小鹿,蹦跳着在溪边喝水、嬉戏,几株开得正艳的夹竹桃笑迎游客,翠竹、葵树、旅人蕉等花木青翠欲滴,把一个个庭院装扮得幽静、秀美。

庭院外,宽敞的观景平台上摆着精美的白色藤椅,高大的椰子树间有用绳索系成的吊床、环形软床,供游客休憩。地中海餐厅有像北方农家用的葫芦瓢样的吊椅,可以360度转动,在里边既可以品小吃,又可以观海景。左前方靠山的海里,是几条纵横交织的栈桥,桥上有几个体积庞大造型古朴的建筑,呈四方形,那是海上餐厅,据说有几十个豪华包间。

与小东海相比,大东海是雄浑、浩淼、绿荫遮天的大景观,而小东海则是小巧、精美,花团锦簇的小景观。大有大的美处,小有小的妙处。

在小东海观景,白天、夜晚各有不同。白天看山,看海,晚上看灯,听涛。白天,在小东海漫步,或是躺在环形软床上,伸展四肢,先看山,那山是葱绿的,缓缓的山坡,高高低低,海拔只有一、二百米,既无巍峨崚嶒的奇峰之美,又无鬼斧神工的危崖之妙,在这里,山只是海的陪衬而已。山之上是浅蓝色的天,天上飘着淡淡的白云,可谓云淡风轻,云随风缓缓移动。再看海,早晨6点多,到小东海晨练,那海上蒙着一层薄雾。影影绰绰看不甚清海的模样,呼吸到的是海上那潮润新鲜略带海腥味的空气。上午十时许,太阳拨开云层把阳光投向大海,你这才看清海的宽广,浩淼,海的无边无际。在遥远的海天一线的地方,有渔船点点,此时风平浪静,海波不兴。中午时分,那海水在阳光强烈的照射下,呈豆青色,像一大块豆青色的绸缎横铺在海上,由近及远直到天边,那海的颜色鲜艳瑰丽,让人看得心醉。

晚上,在小东海看灯、听涛。

先说看灯。小东海没有高大的灯柱,路旁弯弯低垂的灯柱有一米多高,灯罩呈向下的黑色喇叭状,那昏黄的灯光只能照到脚下两三步远,只照路不照景,不晃人眼睛。那灯光陪着你一步步前行,那灯光与你不离不弃,让你放慢脚步,让心沉静下来,放下一切烦琐冗事、杂念杂想,这是一种慢节奏的恬淡生活,是难得体味到的美好境界。举目远望路边的椰树,每棵树下都有一盏背景灯,向树身、树梢投放出淡淡的绿色光束,光线柔和,温馨,把夜色中随风摇曳的巨大枝叶装点得极为美妙,像一位妙龄少女向游客诉说着什么。稍远处,海边上几十栋式样新颖时尚的建筑群上的轮廓灯、彩灯、霓虹灯,争辉吐艳,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图案。

再说听涛。晚上,喧嚣了一天的大海平静了,海边上游人也少了。此时,你脱去鞋袜,挽起裤腿儿,光着脚丫踩在海边松软的沙滩上,大海正在退潮,那略带温热的海水一波波涌向沙滩,又退下去,那海水舔着你的脚丫,小腿,感到柔柔的,软软的,好舒服,好痛快。那海水扑上来,又退下去,涛声也声声入耳,“哗--”“哗--”有节奏,有时像轻声细语,有时急,有时缓,有时长,有时短。从海边浅处涌上的浪小而浅涛声轻细,从大海深处涌上来的浪大而重,涛声宏大。“哗--”“哗--”的涛声无休无止,随着海浪一次次扑来,一次次响起,组成了雄浑壮美的交响乐,给人们送来天籁之音。

啊,迷人的小东海,迷人的南中国海,我沉醉在这夜色,这灯光,这涛声里。

老年散文4:老年人做家务是一种幸福

文/陈世高

我16岁参加革命,那时工作着感到是美丽的,从内心觉得无尚的光荣,长时期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感到劳动特别光荣。

现在,我已是年届八旬老人了,这个岁数勿论古今中外都算长寿。去年我回农村老家探亲,儿时的伢朋友都“走”了;湾间再没有认识我的人了,我的老同事也大都辞了世。有一次,我到一位老同事家中去玩,他的老伴告诉我,他住了医院,我立即赶去看望,他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也不能说话,我问他的老伴,他在家做不做家务,她说:他能做家务那就好了。

我自从离休后,一直坚持做家务,刚离休时买液化气、煤炭,后来年岁渐大,重活就不干了,就不买液化气和煤球了,但是,凡是力所能及的事我都做,每天早起烧开水,打开洗衣机洗洗衣服,洗罢以后就晾晒衣服,接着洗菜,淘米做饭,吃罢饭以后就收场,洗锅洗碗,把灶具灶台,抹得干干净净,每天洗锅碗三次,倒垃圾三次,然后做清洁卫生,先扫地、拖地、抹桌椅板凳,也把前后凉台扫得干干净净,经过我打理,室内室外,清洁卫生,满屋生辉,焕然一新。

还为花卉松土、浇灌水,除虫。每月还按时前往电力、电信、电视台等部门交电费、上网费、水费、卫生费,收视费。

再是在家热情接侍客人,奉上一杯茶和水果,客人走后收好场。下午收衣服,总之,我是见事做事,由于自觉主动做事,心情比较愉快,家务事也做得很好。

家务活从来不与老伴拼伴,相反,而是抢着去做,为什么抡着做家务活呢?且慢说那些提前辞世的人再没有机会做家务了,就是那些在病中躺在床上的老同志,想做也不能做了。

我认为年老能做点家务事,既是一种幸运,又是一种幸福,常言:生命在于运动,做做家务事,活动一下身体,脑体并用,其乐融融,有利于健康长寿。据我观察没有哪一个懒人健康长寿的。

老年散文5:老家常在我梦里

文/苏克

老年易怀旧,思乡情更切,老家的情景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中。

我离开家乡近60多年了。父母在世时,时断时续地常回家看看,父母离世后,岁月匆匆,斗转星移,而今我已白发苍苍,成了靠拐杖行走的老头了。前几年还特意回家乡祭祖扫墓,远观山色,感慨良多。

回忆童年时代的家乡,我们苏家一大家族都住在村西尽头的山脚下。苏家几乎是清一色的忠厚、朴实、善良、热情的农民,没有出过有名望的绅士,没有经商致富的财主,也没有书香世家的名人。房子东西北都有山围绕着,村南面临着广阔的河川,也是人行车走的交通要道,住在这里,可谓依山傍水,雅致清幽。

山的西面叫地纳沟,种植着各种果树,有桃、李、杏、梨、核桃、柿子等,每逢秋季,花果飘香,果实累累,红彤彤、绿油油的,远观红绿相映,五彩缤纷,加之虫鸣鸟唱,真是一派自然风光,令人赏心悦目。山的东面为寺沟,以杨柳为主,沟的尽头岩石夹缝中,冒出一股清泉,清澈如镜,源头活水常年淙淙流淌不止。入沟不远,还有一口一丈多深的浅水井,人们用扁担就可以把水提上来,作为饮用之水。夏日来临时,沟里绿树成荫,浓荫蔽日,泉水两旁芳草萋萋,泉水声哗哗作响。

家乡是丘陵地区,山上的沟沟坡坡,梁梁峁峁,塄塄畔畔,都镢刨锄除,人们弯腰点豆。山中的平地、洼地,种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西瓜、甜瓜等。村南的对面是一片大菜园,家家有菜地,户户有水井,因为不断地灌溉、施肥,各样蔬菜,碧绿翠滴,长势喜人,新鲜可口,吃啥有啥味。每家的大门口大都有前人种的老槐树,我家门口就有一棵三人合抱的大槐树,枝繁叶茂,形如雄鹰展翅,又如孔雀开屏,把大门口的麦场以及住的房舍掩盖得严严密密,当夕阳西沉时,老人们在这里谈家常,议农事,享受浓荫的乐趣,清闲自在。靠宅院的南墙外,还有一大片枣林,有长枣,有圆枣,又大又红,又甜又脆。邻里和睦相处,真诚相待,在这静谧安详的环境中,岁月悠长……

如今,远离家乡,这美好的一切出现在我的梦里时,依旧那么可爱。

老年散文6:老年人美在心态

文/徐亚斌

小区里的梅阿姨最近心里有点不爽,因为不能容忍日渐松弛的脸和下垂的眼睑,老人悄悄去做了一次美容。她想给平时一起跳广场舞的老姐妹们一个惊喜。那天傍晚,梅阿姨信心满满地来到了小花园边上的广场,期待老姐妹们对她赞赏一番。然而令她意外的是,大家非但没有一句赞美,反而都以怪怪的眼神看着她,弄得梅阿姨好一阵尴尬。

应该说,梅阿姨追求年轻的心理本没有错,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我要说,生命是一个过程,从青春靓丽到年老色衰,是生命的必然。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韶华褪尽,美貌不再。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坦然接受,勇敢面对。

再说了,容颜的衰老并不可怕,外表的光鲜靓丽,并不是美的全部,更不是美的本质。步入老龄,老人有老人的美。老人的美在心态。只要我们拥有健康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时时处处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生活态度,行为处事中展示出一分从容、淡定和优雅,那不是一种美吗?

人到老年,如果依然还希望通过改变外形来取悦于人,那不能算是一种正常的心态,至于借助外力手段,希望保持美貌,留住青春的做法,更是弄巧成拙、得不偿失。

其实,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和魅力。如果我们老年人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那么一定会折射出属于老年人的那份独特的美。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年人美在心态。

老年散文7:致正在日渐逼近的老年

文/尚宝英

前两年赵薇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炮走红,影坛随即掀起了青春电影的热潮。青春终将逝去,永驻只是美好祝愿;老年也终将到来,这似乎也不可逆转。极少数不幸者或羸弱薄命,或天灾人祸,只体会了起跑的紧张激烈,没能在人生的马拉松比赛中混个及格,就提前退赛下场,没福分欣赏后半段的风景,没机会享受夕阳的余晖和暮年的悠闲。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绝大部分人是能够而且必须经历和体验“老年”这个人生阶段的,躲不过,逃不掉,如影随形,挥去复来。而且这老年也像悄悄逝去的青春一样,不知不觉地就迎面撞入了你的怀抱。

静心回想起来,自己向曾经的年轻说拜拜的过程,似乎是从不知不觉眼花了开始的。俗话说“花不花四十八”。可那是祖上留下的规律。现代人对眼睛的使用和损害比过去厉害无数倍,许多人感觉看不清近处的东西时年龄往往还没到四十八。不知不觉中看手机短信就需要伸直胳膊了,看报纸书籍就需要坐直腰板挺起脑袋了,打字上网就感觉显示器越来越小了。刚开始还以为是劳累过度,还以为是光线太暗,还以为是幻觉梦境。四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谁会把自己跟“老”字挂上边?遇到过来人相互一交流,人家好像先知先觉一样:“什么也不是,老了,眼花了,配花镜去吧!”边说边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花镜往脸前一伸:“不信试试。”心存不甘地接了,敷衍着往脸上一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可是当年点蜡烛煤油灯寒窗苦读都没有近视的眼睛啊,这可是当初高考体检时2.0的视力啊,这可是几十年久经文场,连续熬两天两夜不带疲倦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眼睛啊!曾经为自己从事文字工作多年眼没有近视不用戴眼镜而无比自豪和骄傲的我,怎么平白无故眼睛就花了?发自心底的不服和对自身器官的高度自信体现为对花镜的一味排斥和敌视。而自然规律却是无法抗拒的。看不清药品说明,看不清产品包装,看不清电话号码、看不清报纸消息,看不清票号数据,如此等等。一次次面对紧急情况需要视力的时候因为没有眼镜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原来自己从来没有注意过生活中怎么那么多让人看不清的东西!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眼花去。赌气似的直奔眼镜店,老花镜一口气买了五个,办公室、客厅、卧室、车上、背包里一处一副,既然你这个不速之客说来就来了,咱也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堰。于是,与日渐逼近的老年的遭遇战正式打响。

从来知道自己要老,终究会老,但从来没有想过这么快就老,也没有感觉自己已经变老。但从日益变白的鬓角、日渐稀疏的头顶、开始松动的牙齿、逐渐笨拙的腿脚感受到了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路。公交车上年轻人开始主动给让座了,商场里乘电梯服务员开始关照小心脚下并下意识伸手搀扶了,酒席桌上的位置已经从门口逐步上移到里边主座了,当年的同学朋友越来越多人升任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了,感受最深的是高出半头的儿子已经开始主动把沉甸甸的米面袋子往自己肩膀上扛了。开始的时候,我还倔强地争上一争,一副不服气的感觉。怎么,难道我老了吗?后来干脆不再强求,一切变成了自然的常态。感觉在旁观者的眼里自己是真真的开始老了。

当然,这里所说的“老”不是七老八十的老,更不是耄耋之年的老,而且连国际上流行的衡量老年的标准也够不上。在我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时常同真正的老年人打交道,与他们的年龄和经历比起来,我似乎跟“老”字还沾不上边。年届五十,刚过半百,离退休还差着十个年头呢。要是赶上延迟退休,不定还需要再拼搏奋斗多少个春秋。而且,在心里是没有丝毫老的感觉的。在年轻人眼中是老了,在真正的老年人眼中还是小字辈。说自己“老”,实在的,连自己都感觉心虚没底气,都感觉理不直气不壮,都感觉脸上发热。什么老啊,还是换种说法,只是不再年轻了而已。只是太阳过了中午而已。只是身体机能过了全盛期开始逐渐衰退了而已。作家路遥躺在病床上写下数万字的《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突出展现了他叹人生之苦短,与病魔抢时间、生命不息创作不止的精神。我所接触的许多老同志笑迎老年,离退休之后焕发第二青春,演绎了无数多姿多彩的早晨从黄昏开始、青春从60岁开始的传奇佳话。如此说来,我们的青春也需要从50岁开始,从戴老花镜开始,从颈椎腰椎劳损开始,从血压高血糖高开始了。

这里的“老”其实只是一种对现实的正视,一种对将到的未来的感应,一种对日渐逼近的挑战的积极应对和超前心理准备。如今,戴上老花镜已经三四年了。度数从100度增加到了200度。鼻子耳朵已经习惯了这个新伙伴,媳妇孩子同事们自然也都见怪不怪。皮鞋买软的,衣服买鲜的。吃饭注意养生,业余加强锻炼,且把世态炎凉看透,把功名利禄看淡。一面憧憬未来,一边回忆童年,一边勤奋工作,一边注重保健,该来的总要来,该去的总会去,夏有夏的火热,冬有冬的浪漫。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既然你迟早要来,终究要来,摩拳擦掌、气势汹汹,情真真意切切呼风唤雨要来,我这里就扎紧篱笆,清扫厅堂,把酒抚琴,挑灯看剑,沏一壶佳茗,奏一曲仙乐,静下心来等着你翩然而至。省着跟眼花了一样慌里慌张手足无措跌跌撞撞地被动应付。顺势再铺纸挥毫修锦书一封,托清风明月捎了去,邀你携手对饮,共谱一曲依然激扬荡漾依然美妙动听的青春乐章。

老年散文8:同学老年

文/吴翼民

好像诵读毛泽东词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情景还在眼前,我们这些老同学忽而都变成“同学老年”了。人道“岁月是把杀猪刀”,指的是流逝的岁月催人容颜憔悴老去,我说,“岁月是盏熬油灯”,则指的是岁月把人熬成一盏渐渐油干光弱的枯灯哩。

近些年昔日同学急不可耐办起了同学会,大学的办、高中的办、初中的办,连小学的同学会也办,纷纷牵丝攀藤联络通知,于是一年中连续出席好几拨同学会已然成为常态。我之所以热衷于参加同学会,是因为退休多年的同学们早摒弃了身份啦、地位啦、金钱啦,一律都是普通的老头老太,返璞归真到了几十年前单纯的状况,连每次吃饭也各自自掏腰包,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吃得坦然喷香。当然,各类同学会最让人揪心的是会时不时听到某老师某同学患了不治之症甚或就此撒手人寰的消息。听多了,也习惯了,老师们都年逾耄耋,我们也都是望七之人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即使走了,也算不得夭寿啦。

回首往昔,我们这些同学大多还经历过下乡、下岗,备尝艰辛,但同学间的友情没有因潮起潮落而变化,有一条人生的轴线可以证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都到了婚嫁期了,大家相约一定到场致贺,婚礼不免寒碜,随礼亦相应简约;接着是每人的父母相继去世,同学们也是相约到场哀悼慰抚;再后来同学们的儿女成人结婚了,仍然相约着集体前去致贺;更有后续佳话,同学纷纷添第三代了,依然一封请柬,大家一起聚集,虽然都皤然老者,亦笑逐颜开,焕发着勃勃生机……多么好的同学友情,如果再往下延续的话,这条轴线可能要延续到相约着参加某同学的追悼会啦,粗想想悲从中来,细一想也不过尔尔,其实这就是人生。

由是同学们到了老年阶段了,皆千方百计设计着来日无多的老年生活怎样活得更精彩些,过得更舒心些。有的同学圈子决定每周一聚,聚会的地点涵盖了城市的每个角落每个风景区。有的同学设计着趁腿脚尚健,一年组织一次国内游。笔者就是倡导者之一,同学老年自己组团出游,各自带上家眷,一大家子人似的,可以随心所欲,了无拘束,旅游大巴恍如当年的教室,赏着窗外的风景,车内笑语杂沓,唱歌啦、朗诵啦,互相称呼乳名绰号,把学生时代的趣事糗事抖漏抖漏不亦快哉!我有位老同事和他的同学群则更绝,几十个人租一辆大巴,各人带上炊具,漫无目的游山玩水,或北上鲁豫,或南下浙闽,或西进川鄂,一出门就是俩仨月,拣便宜的旅店投宿,驻扎下来后,去菜场买菜,在旅店内炒炒爆爆,然后集体进餐,经济实惠,气氛浓郁,把盏欢饮,踏醉而归。这样的同学老年生活谁不艳羡?

老年散文9:我的老年梦

文/陈安雄

从工作岗位退下来,摆在面前的突出问题是如何生活,如何安度晚年。

闲在家里,浪费光阴,未免可惜,甚至可悲。想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箴言,顿时心中激起从头起步,再开新局的波浪。

我把旅游与写作作为老年梦的目标。退休之后,我跑遍11个省、市、自治区。每到一处,都会坚持写一篇日记,作一首小诗,拍一张留影。通过旅游,亲近自然,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活动筋骨,愉悦身心。

视写作为伴侣,我把笔耕当食粮。退休十二年来,我陆续出版了《长歌晚唱》、《闲暇漫笔》、《烈女传奇》等十本着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点滴精神粮食,为文学园地增添了几片花瓣、几株小草。

因为这些,我的老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如果称之“老有所为”,其实难负;要说“老有所乐”,倒是心悦而诚服。

古诗云:“莫道桑愉晚,为霞尚满天”。作为老年人,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时刻胸怀梦想、与时俱进,光阴就不会虚度,梦想就会生根!

老年散文10:我的老年大学生活

文/杜连明

读书使人明理增智,与圣人为友,与高人对话,不亦乐乎!

我读书是为了圆儿时的大学梦。儿时,家里穷,读不起书。然而光阴似箭,当我有时间、有能力读书时,我已由少女变成了奶奶,我也从偏僻的小山村搬到了南充城。儿女都在工作,每当闲暇之时,我就读读书,看看报。但儿时的读书梦,总在我脑海中盘旋,挥之不去。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朋友说起老年大学的事儿,我心动了。然而却听到不少反对声,人都老了,还去上什么大学,又不拿文凭,得奖金,何必自找苦头吃?

然而,我却高高兴兴地到老年大学报了名,参加了“诗词班”的学习。学校专门为我们老年朋友开设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课程。老年朋友们便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去选择,弥补自己在生活中的缺项。比如我以前不会使用电脑,我就选择“电脑班”。老年大学可好啦,有辅导老师专门为我们讲授课程,手把手教我们学习。老年大学就是我们的家,我把上老年大学看作人生的第二次转折。我不认老,不服老,我要把儿时丢失了的时光追回来!

时光一天天过去,我的知识也一天天增长。我用在老年大学里学到的烹调技术,给家人做出了可口的三鲜汤,一家老小吃得有滋有味;我用在“电脑班”里学到的知识,不时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孙子们发短讯,送上祝福和平安,表达奶奶对儿孙们的想念。我还把在老年大学里学到的保健知识教给邻里,大家都夸我是热心肠人,是“百事通”。渐渐,和我一起到老年大学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我还被评上了“模范学员”,我学写的诗词也常常在校刊上发表,还被省市老干局评选为“最佳”学员。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