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的文章

请欣赏寒假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寒假的文章1:温暖的灶膛

每每放寒假回到老家,我都会帮着母亲蒸馒头、包肉包子的。圆润光滑的面团在我手里变成了一个个精巧的小包子。我坐在灶膛边,点起火,拉风箱,看母亲把小包子小心翼翼放到锅里。那些散落的柴火在锅下嗤嗤燃起来,给我几多温暖。

小时候,家里的灶台是用土坯垒成的,中间支起一口大黑铁锅,旁边连着风箱通道,往锅灶下点起柴火或扔进劈好的木头,顺着拉风箱,火势就旺起来了。这样的烧火技术,农村孩子自小就会的。那时家里田多,大姐在外乡镇求学,母亲带领二姐在棉田里忙碌打棉花杈、掐尖儿、喷洒农药;或去豆田里剔苗、除草,洒肥料。家里的饭就留给我做了。因为只有六七岁年龄,是不大讲究饭菜色香味俱全的,把饭菜烧熟就不错了。用葫芦瓢添几瓢井水,约莫够一家人喝的,再在蒸笼里放馒头,加上大大的锅盖子。一切准备妥当,就安心点火做饭。做得最多的是面汤或煮大米小米、地瓜、绿豆汤等。

某次,调好了面放进锅里,就狠狠拉起风箱,看起一本小人书来。正看得起劲,忽然就听见锅里“嗤嗤啦啦”往外冒汤水。我一着急,就“哧溜”窜到灶台上掀翻锅盖。哪知道灶台那么不禁踩,“扑通”一声响,灶台塌了。大铁锅倾斜起来,眼见得要翻了。我急忙拿烧火棍用力翘起来,费了很多气力,终于把大铁锅摆弄平稳了。自此,我再也不敢窜灶台上去了,我真怕再塌了,那一大锅滚烫的热水会溅我一身,那不是闹着玩的呀。

每到年末,帮母亲烧灶火成了我的专属。我的性子慢,而蒸馒头时候,是不能急性子的。要慢慢烧火,等馒头在锅里慢慢饧着,是特别讲究火候的。我一边往灶膛里填柴火,一边看闲书,往往是烧火20分钟左右,冒出醇香的馒头味。熄了火,再等一会,掀开锅,但见一锅白生生润滑的馒头,那么饱满,像可爱的娃娃脸儿。常常的,我的烧火技术,被母亲表扬了去。于是,我就成了专职烧火丫头。

在温暖的灶膛边,我可以看闲书,或者唱歌儿,或者自言自语。灶膛边成了我的一处私密乐园。

特别是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因为是小年,是“祭灶”天,我们鲁西南老家,要在这一天打发灶君“升天”去。因为对着灶膛的时间久了,我也和灶边的“灶君爷爷”画像熟悉到闭上眼都知道灶君边有几个神仙娘娘和仙女儿,也把灶君画像上的二十四节气表背诵得滚瓜烂熟。实际上,我们这里“请”下灶君的神像,一半是因为敬畏,祈求灶君能把灶膛照顾得好好地,另一半是为了看节令。什么时候雨水啊芒种啊小暑大暑等等,就全靠着灶君上的二十四节气表。因为那时候,挂历啊日历表在乡下很少见到的。

腊月二十三,送“灶君升天”的活,会荣幸地落到我身上。我小心地把“灶君”画像从灶膛边的土墙上揭下来,摆一张小桌子放于正屋的窗台下,染一注高香,把“灶君”恭敬地放在桌上,铺一片小草席子,跪拜。我会学着母亲的做派,口中念叨着:“灶神爷爷呀,今天请您升天呢,您要保佑俺家来年多打粮食,保佑俺家平安发财呀。”祈祷完毕,就点起火柴,把“灶君”画像点燃,真正打发他老人家升天了。

等到腊月二十七八日左右,农村就开始油炸东西的。炸丸子、炸油糕、炸糖面条、炸鱼等。我们这里叫“过油”。因为要过年啦,都讨个吉利的,“过油”的时候,一般不允许小孩子在油锅边胡乱插嘴的。因为小孩子见着那些小丸子、鱼儿等在油锅里翻滚,常脱口而出:“油起泡了,小鱼游了。”父母就会嫌弃孩子胡乱说话,担心冲撞了“油神”,就哄骗孩子,给孩子几毛钱,叫他们上街道的代销店买点小鞭炮或糖块去。等“过油”完毕,先把油炸好的东西敬过了灶君,才可以一家人分享,美美地吃起来的。那时候,我记得对着“灶君”很恭敬的说过最多的就是:“灶君爷爷掀锅就‘尝’!”

现在,我不再相信这一些事情,但我还是会祈祷和跪拜,因为我在向每一个期待跪拜,谁不希望家里平平安安呢?而每到新年的第一天早晨,我都会随着婆婆给村庄上的老人们拜年磕头去。一直在外工作,和村子里的老人家见面少了,而春节成了我和亲爱的乡亲们拉呱家常的最好纽带。走到哪里啊,我都忘不了淳朴的乡亲,忘不了生我养育我的黄土地。

老家的灶台早就换成水泥砌成的了,比原先结识多了,只是很少用了。一进腊月,我就在心底默念着:寒假赶快来临吧,我要回老家帮着蒸馒头包水饺去,再在灶台边拉起风箱,慢悠悠地烧火,闻着熟悉的馒头香。乡村老家的味道,永远氤氲在我心底了。

我多希望,我会在老家的灶台边呆得更久更久一些,我期望陪伴我的父母再久再久一些。那温暖的灶膛呵,牵着我儿时的美好记忆呀!

寒假的文章2:我依然没强大到让她放心

文/姜烨雨

漫长的寒假结束之后,在我打算回学校的前一天晚上,母亲像往常那样来我的房间帮我收拾行李。她一边收拾一边不厌其烦的叮嘱着,即使事实上我早已不再是一个孩童,也不是第一次远行,但对她来说,好像这样的事情重复得充满意义。

我想,直到今天,我依然还没有强大到能让她对我完全放心。

坦白来说,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沮丧又愧疚的事情,看着眼前这个已近五十的女人,即使过年也从未舍得给自己换一件新衣服。而我的行李箱却被她买来的新衣新物塞得满满的,即使如此,她也不忘再拿出两盒酸奶放进我的书包。她回过头提醒我说,晕车的话别忘记拿出来喝。

她的一举一动也开始渐渐变得有些吃力,但每次上车都硬是帮我递行李。我从小生在农村,家庭条件自然比不上城里的孩子。我懂她的意思,她只是像所有的母亲那样,很单纯的希望能尽最大的可能,让我过得幸福快乐一些。

因为开始思考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会不止一次的问自己,你想要的究竟是怎样的生活。我曾跟她提及以后关于人生方向的选择,是继续读书考研还是毕业工作,我问她的建议。她从未读过大学,自然对这样的事情了解不够多,她说尊重我的意愿,喜欢的事情就勇敢的做。

从小到大,她一直都是如此的信任我,几乎从不干涉我做出的任何决定。即使我做出的每一个决定连自己都不确定对错,但在她看来,都有我自己的理由。

回到学校之后的一天晚上,闲来无事便整理保存在电脑上的相册,一张一张的浏览,却无意发现一张陈旧的黑白照片。母亲笑着倚在老家的木头门前,怀里抱着年幼的我,年轻时候的母亲是称得上漂亮的,她留着两条长辫子,整齐的刘海,笑容温婉,看起来一副年轻秀气的模样。

时光的手掌赠予我如今依旧年轻着的脸庞,也悄悄地带走了母亲她自己的青春。我的成长终究是换来了母亲的苍老,我无法排解匆匆岁月使人老这种定律带来的无力感,关上相册之后便忍不住哽咽。

我想起那次也是在车站,我第一次到外地读大学,一个冬天,母亲的腰疼重犯,她却忍着疼痛硬坚持来陪我候车。那时的我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记忆中从高中第一次离家,每一次返校基本都是母亲送我到车站,她陪我等车,直到看我落座才肯迟迟离去。

我躲在一旁跟最信任的朋友打电话诉说着我的担虑,我问她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感受,一心只顾着追求自己的梦想,享受自己的生活,却忽略身边正在为我们渐渐变老的至亲家人。他们为我们承受着多少艰辛与疲惫,这对我们来说,到底算不算一件自私的事情。

我跟她说,其实母亲每送我一次,我的内疚就会多一次。我不知道一个人长期把所有的时间与精力倾注在一个人身上,到底会不会觉得累。我从未问过母亲这样的问题,却总是在问自己,到底要等到哪一年,才可以有能力让她不再为自己奔波操劳,才可以真正成为她小小的骄傲。

非常平静的,电话里是我和朋友长长的沉默与叹气,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心怀愧疚,却很难给自己一个答案,毕竟我们都还年轻,这样复杂的心情被淹没在人群密度最高的候车大厅里。挂掉电话之后,看见坐在对面座椅的一家三口分着一袋面包,也有人把报纸盖在头上睡觉。母亲静静地坐在一旁,用她的脚尖踢着地面上的瓜子壳,把它们聚拢到一起。

她是多么孤独的一个人。她像活着的每个人一样,为着生活的目的,为着爱的人,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不停奔波与辗转着。活着就要继续,因为生活一直从未停止过。

母亲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不用为任何事情犯愁,慢慢的来,总有一天日子会好起来的。

这是母亲的生活哲理。这句话支撑着她度过将近人生的大半辈子,而她如今依旧愿意继续下去,无非是因为我。就像是我一直在追求着的梦想,也成为她努力的方向。

我第一次感到原来成长并不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但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抗拒它的到来。因为长大意味着承担与面对的事情会更多,无可逃避的即使厌恶却也只能接受。就像是那天晚上无比悲伤的自己那样,已经越来越清楚,梦想这种东西,在时间和责任面前,竟然也会变得如此的沉重与艰难。

其实母亲懂我想要的是什么,无非是一个长久埋在心底的关于文学的梦。这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一件特别切合实际的事情,但母亲却从我喜欢上它的那天开始,就一直默默地支持着我。

回想起那段在乡镇中学念书的少年时光,记忆中似乎永远是上学必经的那一条乡间小路。路的两旁是成片成片绿油油的麦田,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花草香。这样静谧祥和的乡村环境见证着我年少的成长,也让我对这个世界满怀期待的同时,拥有着一颗干干净净的心。

十几岁的年龄喜欢幻想跟做梦,总是会将自己想象成文章中描写的英雄,相信只要一切坚持住,结局总不会太差。这样的想法有时会被藏在心底,更多的时候喜欢用文字记载下来。

当时的语文老师对我恩宠有加,也常常在母亲的面前不吝的赞美着我的文笔。那个时候的母亲是骄傲的,她看着眼前这个口口声声嚷着未来要成为作家的孩子,脸上总是笑出来一朵花。

她是最懂我的人,一直都是如此。我想这一年一年,正是秉着她的爱与保护,我才可以获得生命馈赠的一丝丝运气。缓慢的,却也是拼命的,接近着我年少时候就拥有的梦想。

过程比想象中的还要辛酸艰难,所以,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收获很小很小的成绩,都会对这个未来变得充满自信。

但这样单纯的为着喜欢的东西而努力的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却变得越发稀少与珍贵。因为在长大的同时,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也变得复杂起来,有时候甚至开始怀疑,这样的一个选择,若是继续进行下去,换来的究竟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前几日给母亲打电话,十分沮丧地跟她说出自己的心事。我问她为什么有的人一出生就可以无忧无虑,无事不愁,未来都能成为可以预见的可能。而有的人却需要花几百倍的努力甚至更多,也不见得能赶得上那些不需一丝一毫的力气就可以活得骄傲的人。

然后我告诉她,我想放弃继续读书的机会,毕业之后立刻参加工作,再也不要您这么辛苦。我听到自己说完这样的话之后,母亲就在电话的那端哽咽了。这让我始料未及,因为从懂事的那天开始,即使生活得再艰辛困苦,却从未见母亲因此落过眼泪。

她劝慰我,让我不要担心家里的事情,也不要对他们心怀愧疚。她让我继续自己的梦想,她说,你能变得更好,才是我们最大的宽慰。

撂下电话之后便跑到宿舍的阳台透气,冬日早已过去,气温却一直不见回升。楼下的人影稀落,那一排排腊梅树却开得绚烂无比,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它无关。它只顾着开出自己的姿态,它把自己当成一个世界,骄傲的向这个人间展示着它短暂的生命。

原来时晴交替,不喜不忧,其实才是人生常态。若无雨,燥热难耐,若天不晴,阴霾难散。晴雨都相见,也才有机会看到难得一见的彩虹。

就像我眼前的这一排排开的正鲜的腊梅,也让我渐渐地醒悟,自己曾经一度困惑也内疚着的青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不是也应像它这样。学会接受当下的处境,不担忧未来,慢慢的走也从不懈怠,活下去便是一种胜利。

这不正是母亲的生活着的哲理么。她一直为我努力着,其实也一直希望我也从不停止奔跑,终有一日也能收获一片绚烂的风景,这将是我的,也会是母亲想看见的最美的彩虹。

近日为着准备考研忙到基本没有吃上一顿正常的饭,实在忍受不住便出门觅食。立春之后,第一次换上新衣,一个人坐在春雨过后的街边等我的早餐,薄薄车流,有风清凉,无人打扰。想,我再怎么自卑悲观都不会差到哪里去,只要还能感受到饥饿,喜悦与悲伤,保持与世界的距离,也算是诚实的活着。

我想起柏邦妮说她的理想是,要做一个无论发生什么心里都悄无声息,波澜壮阔变成文字流出来的人。

母亲,我想告诉你,那也将成为我的理想。

寒假的文章3:读《男生日记》有感

文/杨超

寒假,我有机会读了杨红樱写的《男生日记》。《男生日记》是继《女生日记》后,杨红樱最新出版的又一部儿童长篇小说。

该书沿用《女生日记》的日记体形式,以轻松幽默的笔调,真实地记述了六年级男生吴缅小学毕业后,他的精彩难忘的暑假生活。充分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的快乐和烦恼,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个性、有责任心、有冒险精神的少年形象。特别突出了吴缅身上作为当代少年最可贵的创造力和幽默感的特质。

书中的主人公吴缅,是一个活泼热情,富有爱心的男孩。他有两个“挚友”——可爱的狗和一只漂亮的猫。狗叫“贝多芬”,它经常有一撮长长的毛发从脑门上耷拉下来,一昂头,又把这撮毛发甩上去。这个动作就像富有激情的“贝多芬”,所以,吴缅就给它起名“贝多芬”。他的猫叫“梦露”,这是一只很漂亮的猫,它长得很像好莱坞的大美女梦露。你说吴缅是不是一个很有趣的男孩子。

我觉得这本书很有趣,因为它不是干巴巴地向读者介绍内容,而是通过丰富的图画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本书里讲了许多奇妙的故事,记录了主人公吴缅在整个暑假里的喜怒哀乐。比如说:吴缅与他的父亲在藏区拍照的事情,或是吴缅为了同学见义勇为的事,还有他考上一中,与好朋友冉冬阳分别的事等等。这些事情有的令人开心,有的也令人伤心,看得我一会儿喜笑颜开,一会儿伤心忧愁。

当你伤心的时候,看看这本书,油嘴滑舌的古龙会让你兴高采烈;当你烦恼的时候,看看这本书,侠义心肠的吴缅会为你解除心中的烦恼;当你哭泣的时候,看看这本书,憨厚可爱的鲁肥肥会让你露出甜美的笑容;当你开心的时候,看看这本书,它会让你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

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让我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因为这本书不仅有趣,而且富有幽默性质,所以令我百看不厌。

寒假的文章4:年味

文/方昊宇

寒假里总不免与昔日好友相聚,酒足饭饱后的席间,一年才能见上一面的人们放松惬意地叙着话。我歪在餐厅窗边,盯着一株光秃秃的杨树兀自出神。一片欢快的嘈杂中,只听到一位老同学轻咳两声,扬起嗓门,半调侃半认真地感慨道:“年味可真是越来越淡了啊”。这样的话近几年是听惯的,但这一次朋友间偶然的谈笑却似乎有些特别。

所谓“年味”,严谨些来解释,不如说是“过年的氛围”。当想起过年,首先想起的自然是一片绚烂温暖的红色。新年是由崭新的对联福字、浓油赤酱的家常好菜和亲人好友的团圆之心组成的,这些都是红色的。小时候过年热闹隆重,甚至在奶奶的教导下添了些一板一眼的规矩,腊月初八要煮上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先搁银杏再放红豆,最后得记得撒上花生碎;腊月二十四是掸尘扫房子的日子,大人小孩齐帮忙,屋子里里里外外都要整洁明亮;大年三十阖家团圆,在外奔波打拼的亲人们聚少离多,在这一晚无论如何都要回到温馨的故乡餐桌,桌上那条鱼是不能动筷子的。万物皆有其时,亲善礼让不逾矩,这是中国人的“仪式感”。

一年又一年,商场广播里刘德华依然欢欢喜喜地唱着“恭喜你发财”。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年味”逐渐变得淡了呢?难道我们该责怪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街边摆摊卖年货的小贩们似乎越来越难以寻觅,人头攒动的春运售票厅也变得空荡。年夜饭从亲手做的一桌家常菜变成了酒店里标准化的一席佳肴,菜总是吃不完的,酒店的盘子碟子却要不厌其烦地换上好几次。这是一个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品尝美食、购买年货、订到火车票的时代,我们节省了无数时间,却也失去了许多与世界沟通交感、创造珍贵记忆的机会。

记得几年前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描述一日三餐时有一段很好的解说词——“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同样的,“年”也是一个独特的象征性的符号,在这片土地上的十四亿人都因这个符号奔忙着、热切着。流连异乡的游子可以尝浓淡各异的酒,蹚深浅不同的河,却最抵挡不住过年时家乡的一盏冬日暖灯。辞旧迎新的年就是见证成长蜕变的一座里程碑、抚慰人生逆旅的一处加油站;铺开时光的坐标轴,“过年”两个字总能帮助我们快速找到自己不同阶段的位置。只有在过年的这几日里,一切恣意的挥洒和欢笑、一切暂时的停滞不前都被默许,会有一双慈爱包容的眼睛注视着那个大厦写字楼里的疲惫灵魂:“过年啦,快歇一歇吧”。

时隔半年从海外归来,再次走进奶奶家的小阁楼,奶奶依旧守在这里,守着一锅熬给儿女们的腊八粥。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了十几年前,也是这座小阁楼,也是这锅腊八粥;我穿着过年买的新衣,蹦蹦跳跳在厨房里帮忙,其实只是一味地添着乱,奶奶便打发我去贴上对联和福字,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为什么福字要倒着贴,只想着完成任务后就能吃到一颗最甜的蜜枣,博个新年的好彩头。或许一切确实都没有变,对联福字依旧会是崭新的,家常好菜依旧可口,亲朋好友们依旧团团围坐在一起高举起欢乐的酒杯。在这碗熟悉的腊八粥里,我终于明白,“年味”的浓或淡并不在于我们如何买年货如何订火车票,而是在于我们是否始终惦记着买年货,始终牵挂着回家,始终铭记着这份仪式感。

寒假的文章5:搭雪洞

文/陈子骏

那年寒假,外面下起了鹅毛大雪,使得世界一片洁白,一片华丽,这个机会真难得,我和哥哥兴奋地戴着手套跑到外面去玩了。呀!外面大雪纷飞,如同一个个天真的顽童带着降落伞飞下来。我们赶紧找到一个大雪堆,筑起了雪洞。

搭雪洞工程开始了!哥哥找冰片,我来做宫殿,A计划开始实行!

我先把雪拍硬了,做成雪砖,一块块、一层层地垒起来,并用刚刚从天而降的雪当作水泥,一把一把地往宫殿外墙上抹,然后再次拍硬,这样就把“水泥”和“宫殿外墙”结为了一体。哥哥正好捧了一大堆冰片跑了过来,“叮,咚叮”,冰片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看到冰片到了,我便拿了冰片加固“内宫”。一会儿,“内宫”已布满冰片,在不太强烈的阳光下发着银光,美极了。我本以为已经大功告成,哥哥却又皱起了眉头,“怎么了?”哥哥没回答,一边盯着雪洞,一边抓起一把雪,一下子打在雪洞顶上,我这才发现,雪洞顶上有一块雪砖已经松动,我也赶紧把手伸进“内宫”托住那块雪砖。终于,雪洞完成了。我们正要把石子当粮食放进去,还没等我们动手,雪洞忽然“哗”地倒了下来,把冰片埋了个严实,我们惊得目瞪口呆,这么长时间的努力在这一瞬间化为乌有!唉,又得再筑一个。

这一次,我们吸取了教训,制定了B计划。这次不做雪砖了,直接从一个新的雪堆上挖个洞,并用冰片穿插进去,作为分隔墙,再拍硬它,最后放进“粮食”,关上冰门,我踢了它一脚,“唉哟,疼!”

这一次搭雪洞告诉我,做事一定要动脑筋,吸取教训。

寒假的文章6:我与淘淘的童话世界

文/孙柏昌

淘淘的寒假是在姥姥家过的。

淘淘每天都要听童话故事。

淘淘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维尼熊。

每个故事的开头,都有一个迷人的开场白:

一个充满糖果香味的故事……

淘淘喜欢童话,也喜欢糖果。

寒假,她听了《秘密花园》和《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这两部小说,我都没有读过。淘淘给我开了个窗口。

《秘密花园》好象用的是成人语言(也许是翻译的结果)讲童话,我很纳闷:淘淘为什么百听不厌?

有时,她一天要听好几遍《秘密花园》。我对着电脑开小差,也随着淘淘走进了那座秘密花园,走进了玛丽、迪肯、柯林的世界。

我猜想,淘淘也渴望有一个自己的秘密花园,阳光快乐,成为秘密花园的新主人?

我问淘淘:

秘密花园有什么魔法?

淘淘一脸高深:

我不告诉你。

我们都有一双神奇的手!

这是我和淘淘都笃信的魔法。

有一次,小姨在接淘淘回家的路上,淘淘说肚子痛。

小姨问:

那——怎么办?

淘淘:

回家找姥爷。

每次淘淘肚子痛,都会喊我。我便急忙把手搓热,放在她的肚脐上,立刻见效。

我小时候,也经常肚子痛,奶奶也总是用她那神奇的手,为我疗治。

淘淘也相信自己也有一双同样神奇的手,只要用她的手,为我拿药,苦药立时变成糖果。她会侧着脸问我:

甜吗?

甜!

我的药放在一个塑料筐里。淘淘每天都要像堆积木一样,给我重新摆放一遍,换一个新方式。摆放毕,便会喊我:

姥爷,来看看你的药吧。

我会应声而至:

真好!

我猜想,淘淘每天摆弄一遍,就会让药变得更甜的。

她还总把自己的两块绿宝石(有机玻璃的),放在那个“比格雷”药瓶边。淘淘认识雷,也玩过电脑的游戏扫雷。她大概害怕那药会像地雷那样在我的身体里爆炸吧。用魔法宝石保佑我。

有一天,淘淘是哭着来的。进屋后,便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我问她:

淘淘,还给我拿药吗?

她哭着,打开药瓶,把两粒药放到我手上。

那一刻,我感动了,真的感动了。

童年,需要童话。我们要好好爱护让孩子的心灵,让她活在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里……

寒假的文章7:剪一个年贴上窗

文/杨舒然

在深冬之际,捧着如山的寒假作业时,并未感到一丝年意,甚至看到家家户户兴高采烈出入采买也未品出一点热闹。但当大红的对联张贴在各家门前,红艳艳的剪纸在窗上微笑,才倏地发现,原来年早已是穿戴好新衣,坐在屋檐上瞧着我们了。心中埋藏已久的年意便迸发出来,黯淡的视野中又充满了喜悦的生机。

过年了,真的是过年了。大红的颜色席卷了我们的世界,四处欢歌笑语,灯火照亮了整个黑夜。

于是终于扔下作业离开书桌奔至饭桌旁,把湮没了的笑容抖掉灰尘重新捧出,甩下黑色格调的衣服穿起红衫,撕去旧符换新桃。年,是如水般平静而淡雅的日子里迸射出的一簇亮丽的火花,燃烧在每个人波澜不惊却又渴望起伏的心上。

今年的年缺了爆竹炸裂的声音和烟花绚丽的色彩,但这种年也过得舒心,是在宁静的祥和中静守着的如水的夜。新年钟声过后,独自悄悄来到窗前,房门暂时隔绝了春晚的热闹。天幕上飘过淡淡的云彩,似在宁静的黑夜里轻柔地舞着。星光洒在窗上,也倾泻在我的心中。这夜,就像逝去的一年,平凡、静谧但又洋溢着温馨;而点燃黑夜的,只要一颗划过的流星就够了。

年是在一场瑞雪过后住进上元灯中了的吧。正月某日,下起了大雪,之后,便迎来了连续几日的晴阳。雪后的天空、地面都是那么洁净,似乎为元宵节提前扫清了阴霾。于是在晴朗可见星星的夜晚,千万个上元灯挂上了屋檐,年便住在这红灯笼中了,如暖阳一般柔和的光芒晕开一个温馨的夜。元宵端上了桌,糯白的团子乖得像睡着的小娃娃,在清汤中仰面朝天地卧在碗底,让人顿生怜爱之情。

春节的最后一天了,好好过,明天,才是真的新的一年的开始。

寒假的文章8:打开心灵的窗户

文/朱艺

寒假里,爸爸给我带回来一本精美的图书,爸爸说这是冰心奶奶的佳作选,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中国名着,这本书可是我们成长必读的书。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书,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我被《小桔灯》这个题目吸引了,会是怎样的小桔灯呢?我打开了书。

这篇文章开始写了冰心奶奶在春节前一天去重庆郊外看一位朋友,在冰心奶奶等朋友回家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小姑娘,这位小姑娘只有八九岁,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看到这里,我觉得小姑娘很可怜,和我差不多大,却过着贫困的生活,我每天都过得那么幸福,却还是要向爸爸妈妈发脾气,真不应该。当我读到小姑娘独自一人上山到乡公社所楼上,打电话给妈妈请大夫,遇到冰心奶奶后,她平静地回答冰心奶奶的问话时,我感到她是多么勇敢、镇定啊!平时我可是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去逛街、逛公园,遇到陌生人和我聊天,我就会脸红,看来今后要好好改改。

文章的结尾细致地描写了小姑娘给冰心奶奶做了一盏小桔灯:小姑娘用针把小桔灯碗穿了起来,用小竹棍挑着,又拿了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轻轻地递给了冰心奶奶。这盏小桔灯发出的朦胧的光,其实不是很亮,但是却象征着可以燃起的星星之火,所以冰心奶奶经常会想起那盏小桔灯。

读了这篇《小桔灯》,我觉得冰心奶奶给了我们丰富的知识、纯洁的感情、清晰的语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我要做一个像小姑娘那样的人,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学习更多的知识,同时要有勇敢、乐观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如果我也做一盏“小桔灯”,我会把“小桔灯”送给那些为祖国作出贡献的人们。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