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散文

请欣赏人生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人生散文1:在自己的城市旅行

文/香雪馨子

人生如同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而每一座城市,又像一个人,有自己的相貌、脾气、经历……不管你是“土著”还是过客,它容纳着你,烙印着你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而我们,也该将它们记录下来,也是记录自己的人生,此为——城记。

“南楚雄边百粤亲,山川无异土风淳,踏歌樵妇黄茅髻,负载征人百葛巾”明代吴童的这首诗便是对这座城市的最好诠释,曾听闻过“山水甲桂林”的丹霞地貌崀山,也曾暗羡过八十里南山的江南草原风光,更陶醉过亭台楼阁中流出的竹轩书香味,慨叹过月移塔影中独有的江南神韵……这是怎样一座城市,承载着生命的摇篮。我想,城市,始终是一个符号,关于城市的最终回归应在于人们对它的归属感。

来到邵阳这座城市快一年了,试着用我的双脚在这片土地上一寸一寸的丈量过,试着用我的双眸在这座城市里一次一次的寻觅过,只是想在这座城市中搜寻某一瞬。曾也想亲近它,看每条小巷铭记历史的烟尘;听石板的哒哒雨声和着余烟串联天空与大地的豪迈歌声;轻踏每一条街道刻铭路过的余痕;看来往车辆与飘零落叶的双人舞;叹每一弧小桥诉说历史的变迁,还有那流水潺潺而过的喜悦构筑滚滚东逝的余波,没有多大的奢侈,只是想轻轻走过,感受每一瞬带来的喜悦。

埋怨过,因为它变幻无常的天气,带着南方特有的发酵味;逃避过,因为对理想之路布满的荆棘望而却步,夹杂着遥远而陌生的铜臭味;讨厌过,因为故乡的泥土再一次芳香渐逝,没有少时的那份激情,唯有和着隔阂重重的喁喁前行;也许,有时我也爱过,只是源于与它某一刻的投缘。

我走过,这座城市的高山,也曾看过山下人来人往,看高山隔断行云流水,隔断左岸都市的熙熙攘攘与右岸乡野的闲云野鹤,很享受坐在山沿仿佛伸手便能摸到蓝天温度的感觉,看着来回的列车驮走凡尘余烟,驮走这座城市的点点气味,有时便会觉得这世界就在我的脚下。

生活如此匆忙,像停滞的画卷,甚至来不及停下脚步真实的感受一次大地的温度,呼吸一次泥土的芬芳,眺望一次远方的山峦。我曾渴望,当有一天,走在这座陌生而又有点熟悉的城市,能够站在小船上,体会一次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烟雨平生;渴望站在小桥流水上,做装饰别人的窗;渴望每一隅角落,每一抹斜阳折射出的孤鹜晚霞。当然,这只是奢望,城市永远在以它自己的脚步不断向前,就像滚滚而逝的江水一去不复返。城市,让更多的人模糊了故乡的概念,就算乡愁的达达马蹄声响遍华夏大地,最终还是得终结于我不是归人,只是过客。越来越多的乡村青年拼命的往城里挤,而原本城市里的城市人面对社会来的各种压力,想逃离原本就没有归属感的地方,当问到家乡这个词时,多少人已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城市,成了一个没有归宿的代名词,

在这座城市里穿梭,几多等待几多愁,真正走进这座城市,窥探历史赋予它的沧桑感,仰望它淋漓雨上的屋檐,抚摸它镌刻在木门上的刮痕,至少,它残留在记忆中的是诚恳的温度,一座座城市,一行行私语,一首首诗,于人于己,都是自由而抒怀的放逐,曾经一个旅者在火车上曾有过这样的随想,“时间、生命、青春,于你于我,都是最好的风景,走到哪里,便赏到哪里。如果什么都没有,那就回归宿命的泥土,简单却怒放着追逐的梦想,”行走在路上的人们,不曾遗忘城市的美好诗意,也许有一天,你走在这条路上累了,很想停下来歇歇,或者这条路并非心之所属,有人会对你说,走吧,在路上寻找答案。那么,这时,就抛开一切,去路上寻找答案!

人生如同一阕长短句,无论是上半阙的铺叙,还是下半阙的叹息,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融在每一声平仄里,正如,我路过这座城市,走过每一座城市,想在自己的城市旅行。

我想,我们都应该在自己的城市旅行……寻找清澈的灵魂,这不是命运,我只是独自坐在这座城市里,把自己拨慢了几分。

人生散文2:股市如人生

文/赵晓君

在股海中搏杀十几年,总是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感。经历过牛市的辉煌,也饱受过熊市的低迷;历经过收获的喜悦,但更多的是饱受套牢的无奈和踏空的惋惜。但无论如何,一路走来,顽强地拼搏,似乎看到一线新的曙光,但这一线希望却稍纵即逝。那一年又遭受大盘极度低迷的袭击,而今又迎来了股市的春天。

人生亦如股市,股市亦如人生!如同大海中的波涛,时而起伏跌宕,时而微起波澜,股票融入了我的晚年生活。驰骋于股海,漂洗于心灵,使我感悟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股市行情,历来是在绝望中诞生,在犹豫中前进,在希望中发展,在膨胀中消亡。愿广大朋友都能用平和的心态,积极的思维,股票下跌不惊慌,上涨不狂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进亦忧,退亦忧。以冷静的思考去对待股市,去面对人生。

做好了股票,似乎也就懂得了人生。掌握了股市的规律,也就懂得了人生的真谛。认真观察盘中变化,仔细探询人生的机会,一切皆有可能。

人生散文3:读书成就人生

文/虞俊凡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为你自己读书》。这本书从“你在为谁读书”讲起,通过读书造就命运,读书需要勤奋、树立内心的自信、改变学习的态度、培养自身兴趣、品格、习惯等篇章,由浅入深地讲述了我们为什么读书、为谁读书、读书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品格和习惯等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你是在为谁读书?我经常听到有人说:“要不是父母、老师逼着我去上学读书,我才不会去呢!”有时我自己也在想,为什么我一定要去上学呢,小时候就应该尽情地玩,快乐地享受童年,学习嘛,最好16岁以后再开始。读了这本书以后,我不得不承认,我原来的想法是错误的。父母要求我们学习是在尽自己的长辈职责,培养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做事;老师要求我们学习是在尽一个师长“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把我们培养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其实,我们读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自己幸福、美好的将来。

上学读书从表面上看起来十分枯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如果你认真投入地去学习、去读书,你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知识、修养都在不断地提高和进步,你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掌握了动手能力,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而且慢慢地你会在成长的道路上享受丰富多彩的快乐人生,体验自身文化和素质所产生的魅力。

人生就像居里夫人说的那样,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信念。而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就是一个实现自己人生目标价值的过程。所以,我们都应该从小好好学习,树立“为自己读书”的信念,用读书成就我们的人生。

人生散文4:汤润人生

文/西风

我对吃不讲究,厨艺自然也不精。两个儿子挑食,除了一顿喝一碗汤,别的都勾不起食欲。儿子瘦弱,让我心疼,我决定即使一碗汤,也要做得花样百出,绝不雷同。

红枣切片,百合、薏米、花生、核桃提前两个小时泡上。火打开后,先放入泡好的食材,水似开非开时放小米,滚开后放入红枣片。大火熬十分钟,转小火熬上个把小时,起锅前放入枸杞,一锅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的粥香绕满室。切一盘胡萝卜丝,拌上葱丝、姜丝、蒜末,撒上盐、味精、辣椒粉,热油一泼,滴上几滴白醋,酸辣爽。最后烙上两个发面馍。喝一口小米粥,吃一口酸爽胡萝卜丝,咬一口外焦里嫩的发面馍,胃被打发得舒舒服服,老公和儿子们齐齐朝我竖起大拇指。

从此,我做汤的兴致更高。除小米粥、八宝粥、鸡蛋汤、玉米面汤外,我又独创了面疙瘩汤。

这面疙瘩汤汤色清亮,并无半个疙瘩,汤中漂着若有若无的细丝,或线状,或团状,形态各异,好似蛋花却不是蛋花。喝一口,汤滑滑的,类似蛋花的丝丝缕缕,嚼起来筋乎乎的。老公和儿子们赞不绝口,百喝不厌。

这汤做起来颇费时间。首先把做汤的面粉放得比平常多些,面糊搅得硬一些,顺时针搅拌,搅匀后,倒入清水,醒一二十分钟。把水倒出,再搅拌三五分钟,倒入适才倒出的水,继续醒。如此反复多次,面糊由硬变软,面筋已被搅出,倒入沸腾翻滚的锅中,拿勺子快速搅动,瞬间,一群“蛋花”如鱼儿般逸出,滚个十来分钟,端锅,面香四溢。

“妈,做面疙瘩汤吧,好久没喝了。”这不,儿子一进门就喊。

“好嘞!”我乐呵呵地应着,挽起袖子准备搅面糊。如今,做汤成了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用爱熬制着寻常的幸福,我的乌发在汤的蒸腾中鬓霜点点,家的温馨在汤的香醇中氤氲发酵,儿子们在汤的滋润下,从羸弱的小不点儿,长成挺拔的少年,日子在汤的熬制中,散发出淡淡幽香。

人生散文5:有些事不能等

文/陈鲁民

人生苦短,转眼就是百年。有些人做事喜欢拖延,总是说“等等,等等再说”,结果好多事还没有来得及做,就两鬓飞霜,垂垂老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来到世上,就是来做事的,有些事一等就可能失去机会,终生抱憾。

读书求学不能等。颜真卿诗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青少年是读书的最佳年龄段,精力充沛,记忆力好,又无生计之忧,理当发愤读书。可常见一些学生,无心向学,玩心太重,上课玩手机,睡大觉,下课打电游,瞎吹牛,就是不肯读书,不知他们还想等到啥时候才会用功。时间不饶人,待到青春逝去,书到用时方恨少,方会品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苦涩。

追求爱情不能等。作家沈从文曾花了四年时间,写上百万字的情书来追求张兆和,最后终于好梦成真。他不无得意地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一般来说,爱情与青春画等号,年轻时要大胆追求爱情,浪漫于花前月下,山盟海誓,沉浸于卿卿我我,缠绵悱恻,进而建立幸福家庭。一旦人到中年,爱的激情就会迅速消退。影视界很多美女,都快“不惑”了,至今还待字闺中,挣那么多钱,出那么大名,却没沐浴到爱情的滋润,其实难称成功人生。

建功立业不能等。陶行知曾有诗云:“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人生最多不过百年,前二十年太小,后二十年太老,真正留给一个人创业的时间不过也就是中间那二三十年光阴,如果不抓紧,待到满头白发,再回首一看,蹉跎岁月,一事无成,哭都来不及了。

孝敬老人不能等。“百善孝为先”。老人如风前残烛,随时都有熄灭的可能,做儿女的,若真有孝敬之心,那就要及时行孝。有些人总强调自己忙,可等你有空了,老人能不能等到就难说了。昔日,李密为尽孝,把官都辞了,咱们不能连一点时间都挤不出来吧。与其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再泪流满面,何如平时多抽出时间陪陪老人,常回家看看?

快意恩仇不能等。人是感情动物,报恩复仇乃人之常情。“受人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受人大恩却未及时报答,常被引为憾事。韩信贫时,常受漂母饭食接济。衣锦还乡时,他第一件事就是报恩漂母,赠以千金,传为美谈。并非鼓励仇杀,但正义复仇也是美德之一,同样不能等。春秋战国时,伍子胥成了气候,要报父兄之仇时,楚平王已进了坟墓,他只好鞭尸三百以泄恨。相反,民国女侠施剑翘为父报仇,日夜准备,不虚时日,终于抓住机会手刃杀父仇人军阀孙传芳,也成为佳话。

岳武穆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毛泽东曰“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都是一个意思:人生不能等。钓鱼的人等鱼上钩,酿酒的人等酒发酵,卖货的人等人交易,买房的人等房交工,赛跑的人等着枪响,旅行的人等着开车……这些事都要等,但有些事是不能等的,一旦错过就不再来。

人生散文6:奋斗是件很具体的事

文/尤金

人生,就是有梦想,而又努力地让梦想成真的过程。彼德是成都一则为人津津乐道的传奇。原名罗宗华的他,原是四川地地道道的农村小伙子,半句英语也不会,在他的字典里,根本没有“西餐”这个词儿。然而,在短短10年间,他居然脱胎换骨地变成了另一个人。如今他说得一口流畅的美国式英语。在成都和北京开设了4间西餐馆,顾客80%是外国人。在洋人的圈子里,他名气响当当。

初识彼德,发现他不是属于那种一开口便滔滔不绝的类型,也不是那种谨慎拘束每说一句话都得三思的典型。他以平常心说平常事,就好像和老朋友闲话家常一样,风轻云淡地说出了自己“一步一脚印”的人生经历。

彼德出生于四川资阳,家里务农,自小便帮父母干粗活。他的父母,日做夜做,却依然还是村里最大的穷户。

彼德语带遗憾地说:“他们不懒,可是,欠缺智慧,又不肯努力向别人学习,每到稻谷成熟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兴高采烈地准备收成了,可我们家的稻谷却还在田地里无精打采地长着,我们每年都必须到邻居家里去借粮。我和妹妹没鞋穿,整个夏天都光着脚丫子,衣服上永远缀满补丁,更糟的是,时时必须向人借钱交学费。我最尴尬的一次经验是,在学校担任老师的姨妈亲口对我说:‘你如果再不交学费,明天就不必来学校了。’由于家里实在挤不出学费,我读到初一便辍学了。”

他很想脱离贫穷的困境,于是,努力学习编竹筐。当时,家人认定他只有3分钟热度,所以,抱着观望的态度。然而,他咬紧牙根去学,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了个小篾匠。

收入大大地增加了,全家人于是都加入了编竹筐的阵容里。

“编好的竹筐送去卖,卖光了,便得走一段长长的山路,买竹子来编。”彼德走进了时光隧道里,不自觉地皱着眉头:“竹子很长,山路很弯,扛着竹子走,十分吃力。一不小心失去平衡,便会连人带竹摔进山沟,跌得头破血流!”

编竹筐太辛苦了,他不要一辈子当篾匠,于是,尝试与父亲沟通,寻找其他的营生方式,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沟通,换来的却是一回又一回毫不理解地打骂。“我和父亲的关系不好,我很爱他,却无法接受他窝囊的行为和落伍的想法。他很无能,村人都瞧不起他,然而,他自己偏偏又没有自知之明。我把一切看在眼里,心里实在难受极了。”

16岁那年,他和父亲又经过一次剧烈的争吵之后,便决定离开农村,到城里去谋生。他向邻居借了20元钱当路费,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成都,掀开了他比戏剧还精彩的人生序曲。

那一年,是1996年。

1996年,彼德这个土里土气的小伙子,站在位于成都九眼桥的劳务市场,满心憧憬地等人来雇。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到一家小餐馆洗碗,从早上7点开始把手浸在洗碗水里,一直做到子夜12点才休息,十分辛苦。

1997年,他转换到一家小西餐馆去当厨工,改变他整个人生的关键人物出现了,她就是玛丽。玛丽是美国人,一连几天光顾彼德任职的这家西餐馆。但却觉得食物很不地道,有感于旅居成都的洋人越来越多,心地宽厚的她,向西餐馆老板毛遂自荐,表示可以给予厨师和员工免费的厨艺训练。彼德抢先报名,和另外两位厨师每天上玛丽家学习。彼德学做的第一道西式点心是苹果派。他从学做苹果派得到的最大心得便是:“凡事都得认真,丝毫马虎不得。”由原料的选择到烘焙的温度,都得小心应付。一招不慎,全盘皆输。玛丽授课,极有耐心,她总是先示范一次,才让学员学做一次;然后。大家一起开开心心地品尝烹饪的成果,再讨论学习的成败。在玛丽家足足学了3个月,彼德不但掌握了许多烹饪原理和方法,原本一窍不通的英文也日有所进。每次去上课,他总抱着一部厚厚的字典同行,把菜谱上的英文字一个一个地翻译出来,猛学苦记,回家后再细细消化。

玛丽为他不懈的学习热忱和刻苦的学习精神感动了,于是,主动表示愿意资助他继续学习。惊喜交集的他,在1999年选择了一家烹饪专科学校,系统地学习了西餐的烹制技巧。

2000年,他受聘到一家西餐馆担任厨师,不久后便因为工作表现优异而升任主厨。由于厨艺出色,又善于变新花样,许多人慕名而来,餐馆日日客满。这时,彼德人生的小舟已驶进了一个温暖的港湾,然而,对于高瞻远瞩的他来说,真正的挑战还没有开始。

“我觉得人生就像是一条长长的路,当你达成某个目标时,你就必须不断地超越目前的境况,去挑战新的目标。有梦想的人生,才算是有意义的人生。”

2003年,他的第一个梦想落实了。他拿出全部积蓄,加上朋友的投资,在成都开设了第一家充满南美风情的西餐馆,由玛丽担任顾问。彼德把“努力不懈”当作终生遵守的“座右铭”。尽管目前已经拥有4家餐馆了,可是,在成都和北京来回穿梭的彼德,又有了新的梦想,他希望“彼德西餐馆”能成为中国的连锁西餐馆。他微笑着说:“我们永远不可以放弃梦想。”

彼德,是成都的一则传奇,一则活生生的传奇。

人生散文7:人生之春

文/张睿

春天是一年之首,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时节。娇嫩的小草刹那间把神州大地染成绿茸茸一片,刚脱下冬衣的树木正在弹奏着悦耳的抽芽乐曲,百花绽放,百鸟争鸣,莺舞蝶飞,到处一片盎然生机。生命在春天里萌动。春天令人激情奔放,充满活力。一年之计在于春,每一个生物都在春天里彰显自己最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在春天里播种希望,放飞梦想,耕耘人生。

自然界有春天,人生也有春天。自然界的春天受时令的限制,人生之春没有时令的约束。人们常常把青春年少比作人生之春,那是人之初,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犹如早上初升的太阳,充满了朝气,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希望。漫长的人生旅程才刚开始,人生犹如一张白纸,人生的蓝图等待着手中的画笔去描绘。

我觉得人生的春天不取决于年龄,而取决于心态,取决于人生的理念。它并非人生的一段时光,而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缕心灵的感受。满怀激情、积极向上、自信满满、心气平和、不甘于平庸、敢于冒险而不贪图安逸,这应该是人生之春的景色。

人生的四季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灵里营造一个花园,在花园里栽种各种奇花异草,葳蕤的树木,让花园永远春暖花开、春光明媚。每天给自己一点闲暇时间,徜徉在心灵的花园里,倾听花开的声音、小鸟的呢喃、泉水的叮咚、昆虫的鸣唱,品花草树木的芬芳幽香,领略春光的明媚,将所有的喧嚣和纷沉心绪一并摒弃脑后,心闲气定,尽情地享受这一刻的恬静。和心灵交流,让神谧逸安然,荣辱不惊,闲看云舒云散,静品庭前花开花落,人变得无比的淡定平和。

人生苦短,不要给自己制造太多的凄风苦雨,不要无事强说愁,放得下,看得开,给心一个微笑,给心灵一缕阳光,就算没有了阳光,我们也可以给自己创造彩虹。不要太过执着于世俗的名和利,而要像马德所说的那样:“有欲而不执着于欲,有求而不拘泥于求”,这样内心就会通泰,就会活得洒脱,也才会品尝到生命真正的滋味。

在岁月里跋涉,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阻阻碍碍。面对阻碍,我们是保持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是让我们的心灵花园树木葳蕤、绿草茵茵,还是枯槁荒芜,张海迪和海伦用她们的行动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无论处在多严寒的冬天,我们都要积极向上,正如诗人雪莱所说的: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要让自己的心灵花园永远春意盎然。把冬的严酷看作是练就我们铮铮铁骨、锻炼我们意志的好机会。

人生之春无处不在,一个小小的进步,好友的一声温馨问候,亲人的关爱,冬日里的一缕阳光,午后的一杯清茶,闲暇时的一本书,上司和同事的一个肯定的眼眸,都是人生的春天。细心的感悟,慢慢地品味,每天都会阳光明媚、春光融融。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我们的心里,在我们心灵的花园里。扬起生命的风帆,驰聘在人生的春天里,享受岁月的静好。

人生散文8:人生与文学

文/李明亮

这是一个很老套的题目,无数人谈过、写过,也常常让人觉得是个“大而空”的命题。但作为一个作家,一个写作者,或许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品评人生与文学的关联,其个中滋味,即便是妙笔生花的大家,亦常常难以言说,或不足为外人道也。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子的话,也是训蒙经典《弟子规》开篇之言。在孔老夫子看来,人活于世,怎样做人是第一位的,学问文章次之。我以为然。能够安安稳稳地活着,还有时间读书作文,这确是一件美妙幸福的事。文学,为我们的生活推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眺望到人生的无限可能性。

我做过4年的乡村教师,后南下广东,再辗转来到浙江台州,其间从事过各种不同的工作,还做过所谓的自由撰稿人,所幸文学一直不离不弃,而我今天所从事的文化传播工作,更是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是文学一直诱导着我、改变着我的人生轨迹。有一句话说:“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从中赚钱。”文学给我以甘霖般的滋养,但我从未指望像唐家三少或郑渊洁那样,能给我带来多少物质财富,它只是我携手而行的伙伴和知己。

近两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个人的创作明显少了些,有时间沉潜下来写一篇文章或分行的小诗,似乎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所以我特别羡慕那些每天夜幕低垂,有闲暇静坐于书斋,净手焚香,伏案写作的人。写作,不只是通常意义上的文学创作,更是我们与生活的一种交流方式,它可以梳理我们隐密而脆弱的内心,让我们学会与这个纷繁的世界对话。

我的“宣城老乡”、新文化运动先驱胡适先生曾在《新青年》上发表《易卜生主义》,他借易卜生之口说:“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我一直相信,因为文学的熏染,可以使我们的个性更加鲜明和更具锋芒,因为文学光芒的照射,会使自由之花更加绚烂。

生活永远比作品精彩,文学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它又是无处不在的。物欲时代,对于文学,我们已难得虔诚,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