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乡村的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乡村的散文1:乡村的夏天

文/陈华娟

夏天的早晨,天亮时分,正是睡梦香甜的时候,最不愿意听见起床的“号角”——我家的一只大公鸡的叫声,那一声比一声长,一声比一声高亢的啼唤,把整个清晨都吵醒了。有了它,母亲就不用喊我们起床,特别是在我们偷懒的时候,它像极了母亲旗下的“司号员”。

院子里有几棵老柳树,是早已老弯了腰的,从它的主干上分发出几股树桠,蓬蓬的柳丝从枝桠上生发,柔柔地垂挂着。邻居小波就喜欢爬到树上,拧出一支支柳哨,鼓着腮帮子吹得呜呜地响。小波的父亲身材魁梧,且说话粗声大嗓,我们都十分怕他。小波因此很不喜欢待在家里,大多数时间都是爬在老柳树上,手里拿了一把弹弓,眯着眼瞄树上的知了。

捕知了是小波的拿手戏,他从家里抓出一把干面来,往脸盆里倒进一些清水,双手捂住面粉在水里慢慢揉搓。等淀粉揉搓出来,剩下的就是粘乎乎的面筋了,然后找来一支长的竹竿,在细的那头再插上一节芦苇,在芦苇的尖稍缠上面筋,屏声静气,悄悄地把它伸到歇有知了的枝上,一下粘住它那透明的翅膀。一个下午能粘二十多只,摘去翅膀剁细了,掺上红椒丝用油炒了吃,香喷喷的。

记不清那个院子当年是做什么用的了,在我们搬来之前,就已经有人居住了。院子的北面,朝东有个正门,南墙根有一个小偏门,能通向田野。那里的低洼处是一大片菜园,旁边有一条宽阔的大河。菜园的旁边还有一个荷塘,清浅的水面上,鲜艳的荷花和圆圆的荷叶亭亭玉立。那时候的荷叶是可以随便摘的,不知是谁家所有,种下却很少管理,经常看到荷叶的断茎剌出水面。现在我才知道,荷叶是不能轻易摘的,摘下一枝,水底下的藕就烂去一节。阴天蜻蜓很多,而乡下这样的天气很多,它们低低地飞舞着。蜻蜓适宜用带剌的酸枣棵捕捉,而那酸枣棵正是菜农们从山上割来,为了阻挡鸡鸭进入而插成了篱笆。我们就将它们小心地拔了出来,挥舞着去捉蜻蜓,效果不错。如果经人发现,便会挨上一顿数落,骂我们不务正业。乡村的夏天总是快乐的,很快便愉快地度过。秋天开学的时候,小波开始上中学,我也升到小学三年级。当又一个夏日来临的时候,小波已经长得高出我一头,不屑再和我一起粘知了,也不屑再和我去田野里捕蜻蜓了,每当看到我,他都会把头仰的高高的,他认为自己已经很大了。

许多年过去了,脑海里一直浮现一幅幅有趣的图画:田园、荷塘、飞舞着的红蜻蜓和弯弯的老柳,让人回味童年的单纯和快乐。

关于乡村的散文2:乡村泡桐

文/李俊辉

周末的午后,沏一杯茶,捧一本书,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闲读梧桐》。文中写道,“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余先生看似读树、实为读人的大师手法,我是学不来的。触动我神经的,是与大师笔下不同的一种桐树——泡桐。那是一种清明时节、紫花怒放的乡村树,是记忆深处“乍暖还寒时候”的淡淡忧愁。只不过,我那乡村泡桐,没有易安居士笔下“梧桐更兼细雨”的伤感,留在记忆当中的是泡桐喇叭花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

在关中农村,人们口中的“桐树”其实就是泡桐。小时候,总以为泡桐就是梧桐。十八年前到西安工作,看到友谊路上绿树成荫,树枝交织在一起,整条路犹如一个“绿色隧道”。同事告诉我,这种树叫梧桐,法国梧桐。当时我就想,老家院子里的泡桐,应该就是中国梧桐吧。其实我错了,这种错误的认知伴随了我十多年。到杨凌工作后,西农大林学院一位老师纠正了我的错误。他介绍说,中国梧桐属落叶大乔木,高达15米;树干挺直,树皮绿色,平滑。原产我国,南北各省都有栽培,为庭园绿化观赏树。中国人历来把梧桐树视为吉祥的象征,并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因此有了“种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美丽说法。

《花镜》(清代杭州人陈淏子着,是一部讲述园圃花木的书,又名《秘传花镜》)记载:“梧桐,又叫青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四月开花嫩黄,小如枣花。五、六月结子,蒂长三寸许,五棱合成,子缀其上,多者五、六,少者二、三,大如黄豆。”

“四月开花嫩黄,小如枣花”,这显然不是我小时候常见的那种桐树花呀!后来查阅资料得知,陪伴我们成长的桐树,其实叫“泡桐”,也产于中国,又名白花泡桐、大果泡桐,目前已经被引种到世界各地。泡桐花大,形如喇叭,或紫或白,清明盛开。

父亲喜欢栽树,泡桐是他栽得最多的一种。记得我刚上小学的那年春天,父亲买回来几棵泡桐幼苗,没有撅头把粗,直溜溜的,用指甲能掐出水来。父亲和我们一起将泡桐栽在院子里,我和两个妹妹每人“认领”一棵,张口闭口“我的树”。当然,井边长得最大的那棵是我的。泡桐木质不够坚硬,但是长得快,才三五年时间,我的树我都搂不住了。外祖父来家里,拍拍这棵泡桐,对父亲说,我老百年(关中话,意为去世)以后,就把这棵桐树扯成板,给我做棺材。父亲说,桐木板做棺材不好,再说让人笑话儿女,还以为不给老的买好棺板。外祖父摆摆手,微微一笑,说,不要在乎别人的说法,我觉得桐木板好,至少下葬的时候,抬棺材轻松。后来,家里盖房子,挖掉了院子里所有的泡桐,那棵最粗的,真的锯成了棺材板,留给了外祖父。

和父亲一样,村里人都喜欢栽泡桐,房前屋后,还有道路两侧,都是泡桐。记忆深处,最喜欢春天的泡桐。三月末,泡桐露出了嫩芽儿,叶片没长多少,一簇一簇的花蕾一天天变大。没几天工夫,紫色的花儿笑成了喇叭,蜜蜂来了,整个村子都在“嗡嗡”,淡淡花香弥漫村庄。调皮的孩子用竹竿打下泡桐花,拔掉一端的“帽儿”,将花的“嘴巴”塞到自己的嘴里咂吧。一丝儿甜味足以让孩子笑歪了嘴,仿佛这是世间最美的甜味。

如今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变快,人在城市,心在乡村,时常想起儿时雨打泡桐的声音。最喜欢四月回到老屋,睡在宽大的土炕上,听细雨沙沙,听“咕咕等”(斑鸠)在泡桐枝头苦苦哀求:咕咕——等,咕咕——等……一觉睡到自然醒,不知泡桐花几重?

母亲在院子里喊道:“快起来吧,韭菜盒子烙熟喽!”伴随着母亲的叫喊,韭菜盒子的香味飘进屋里,我的肚子也跟着“咕咕”起来,只好伸个懒腰,离开温暖的炕头。

四月是乡村最美的季节。泡桐花未败,油菜花又开。外地口音的养蜂人在泡桐树下摆好蜂箱,开始了一年当中一个新地方的甜蜜事业……

周末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将我的思绪拉回春天的故乡。常年总是忙碌,忙碌何时是头?什么时候能放慢生活的节凑,常回老屋,睡睡久违的热炕头,细细品读我的乡愁。

关于乡村的散文3:从前的乡村腊月

文/汪志

腊月又到了。

儿时生活在乡村,最盼腊月了,因为腊月父母给我们做过年穿的新衣服,领我们去城里买过年好吃的东西,买家里、门上张贴的年画,买过年放的鞭炮。而我们呢,也尽情地玩耍,一天天企盼着新年的到来,乡村的腊月处处迷弥着年味……

进入腊月后,父亲开始清理猪、牛、羊圈了,再将家里的简易厕所也清理干净,将里面的肥料全部运送到冬眠的田野,开始为土地准备“年货”,企盼来年有个好收成。

最忙碌的是母亲,开始清洗家里的衣服和被子,家里人口多,将全家人的衣服和被子清洗一遍,需要好几天时间,母亲不怕冬日的寒冷,池塘边一直晃动着她的身影,而房前屋后到处晾晒着五颜六色的衣被……

儿时最爱吃母亲做的腊八粥。每年进入腊月后,母亲就开始准备做腊八粥的各种原料。腊月初八那天一大早,母亲就早早将一大锅腊八粥端上来,于是,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这美味佳肴。腊八粥味道鲜美,入口香甜,回味无穷,吃了这碗还想吃下碗。

最高兴的还是做过年穿的新衣裳。一进入腊月,母亲就领着我们来到村上的裁缝人家,给我们量做新衣,或领我们到镇里、县城里,每人至少可买一件新衣服。

儿时的农村生活清贫,平时肉食荤菜很少见。一到腊月,家里饲养的牲畜开始宰杀了,腊月二十三小年一过后,首先宰杀的是大肥猪,然后是鸡鸭,紧接着磨豆腐,油炸素丸子。宰杀后的猪肉除少量送给一些没有养猪的亲戚和左邻右舍外,大部分腌成咸肉,待过年后再慢慢吃,而另一部分新鲜猪肉则留着过年吃,从宰猪的这一天起,我们的饮食每天都有“油水”了。

村子里有好几处公共鱼塘,里面养着各种鱼,平时端午节、中秋节,村里都要组织人用渔网捕获一些大鱼,一家分几条吃。而到了腊月,村里就将这些鱼塘抽干,将鱼塘的鱼全部捕捉上来,根据各家人口多少分配,每家少则几十斤,多则上百斤。从鱼塘抽水开始到最后抽干,再到家家户户分鱼需几天时间,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全程“凑热闹”,一路看下来。

在我们那乡村,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除祭灶外,还要制作一种叫“粑粑”的食品,外面是粳米粉,里面是用肉菜合成的馅子,极像包子,烙熟后十分美味,有的人家做得多,一直要吃到过年,放稀饭里煮着吃,放烧火的灶膛里烧着吃。此外,腊月二十三过后,家家就要开始“扫尘”了,清理家里不要的东西,将屋内墙壁的灰尘全部扫净,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儿时乡村的腊月,是欢乐的腊月,脸上绽满笑容和希望的腊月……

关于乡村的散文4:老县乡村品古今

文/遥望五峰

农历三月间,中国美丽乡村平利已是春意渐浓,呈现盎然生机。女娲山西去的老县镇,自东河、北河垴的万福山、女娲山到狗脊关、药王寨,从简车坝、金盆架至杨家寨,东西南北,两河四岸阡陌纵横、茂林修竹,油菜花、茶树园、青瓦白墙的徽派民居构成一幅春天的水墨丹青画卷。

老县镇,有女娲山下小江南之称。位于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西北部,距县城36公里,安康市31公里,与汉滨区毗邻。镇内遍山葱茏,田园秀丽,溪水通幽;基础设施完善,国道G346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具有得天独厚的农工商旅发展优势。

老县历史悠久,老县街历来是平利重要集镇之一,是金(州)房(州)古道交通咽喉,沿途的马鞍铺、凤山铺均曾为金房古道驿站和驻军盘查关卡。明末农民义军领袖高迎祥、李自成率大军与明将陈奇瑜苦战之地就在该区域与安康市汉滨区交界地狗脊关、车厢峡。

在春景里品味老县的前世今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蒋家坪村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茶垄翠绿似长虹卧波,蜿蜒起伏在山岭间。蒋家坪村有陕西唯一一颗千年老鹰古茶树,时值阳春,老鹰茶开始采摘。只见两部长梯架于粗壮的乔木枝干上,树身上几百条红色飘带随风摇曳,多为当地山民在此老鹰茶古树前拜祭,并系上一根红色飘带,祈福一家老少平安健康。近观古树,树干约三人合抱粗,根部以上分6个大枝,高约30米,树梢间藏有鸟巢,树冠宽大,延展约为百余平方米。在历经沧桑的老树干上,布满金钱豹似的花纹。传闻老鹰茶树诞生于汉代,虽距今千年岁月,依然四季常青,枝繁叶茂。据说老鹰茶除了饮用之外就是药店做药用,每年仅能采到上等茶品约10余公斤,可谓千元一斤都难求。老鹰茶,也作老茶,多生长于悬崖峭壁危险之地,不便于采摘。传闻有老鹰喜欢在树上栖身搭窝而得名。老鹰茶分布较广,自然生长于湖北、四川、重庆等地,但在陕南平利生长着千年老鹰茶树实属罕见。蒋家坪这株老鹰茶古树已成为平利发展"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也成为研究秦汉古茶和茶马古道早期茶文化的一颗"活化石".

与安康市汉滨区交界的凤桥村菜花金黄,杨柳依依,满目春色。凤桥南山平安宫,是始建于汉光武帝年间的道教活动场所。沿松林间小路盘旋而上,山路两旁,灌木丛丛,松涛阵阵,鸟啼雀鸣。至望风亭内,居高临下,放眼四野,群峰耸翠,重岚叠嶂。脚下346国道沿途徽派民居房舍鳞次栉比,灰白相间,掩映在葱郁翠绿中。极目远眺,北河潺潺,若隐若现。安平高速公路宛若巨龙,在绿野中蜿蜒爬行。此刻伫立山巅,天高云淡、高逸闲适,飘飘欲仙,心境自然舒畅之极。从七十七级台阶拾级而上,平安宫正殿便映入眼帘,供奉的首位神仙是骊山老母,此外还供有送子观音、地母药王、袁仙姑等诸神塑像。早闻此处有王莽叛乱追杀刘秀于山前所幸被救,刘秀为感念骊山老母点化转危为安之恩建造庙宇的传说,神奇而又美好。民间还流传着清光绪年间,原财梁乡广沟村聪明贤慧的袁姓童养媳,悉心学医为人治病,深受乡邻爱戴,后被骊山老母点化成仙的故事。因此地恰好位于平利与安康交界处,便有了"平安宫"之美称,寄托了当地民众追求幸福平安祥和的美好愿望。

沿北河而上,正值春耕不闲时节,老县镇木瓜沟村两名妇女正在种植香菇菌棒。老县镇木瓜沟的返乡创业青年冉康的鸽子养殖大棚整齐排列,经过几年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现有肉鸽养殖大棚四栋6000余平方米,种鸽10000对,现存栏6万羽;年产乳鸽30万羽,鸽子蛋20万枚,带动全村30余户劳动力就近就业。鸽子又名白凤,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还有一定的辅助医疗作用。著名的中成药乌鸡白凤丸,就是用乌骨鸡和白凤为原料制成的。民间有"一鸽胜九鸡"的说法,鸽肉性平、味甘、咸,归肝、肾经; 具有滋肾益气、祛风解毒、补气虚、益精血、暖腰膝、利小便等作用。鸽子的营养价值极高,既是名贵的美味佳肴,又是高级滋补佳品。鸽子蛋虽然个头很小,营养价值却很高,口感比较细嫩,爽滑, 营养丰富。乃孕妇、儿童、病人等人群的高级营养品,也是宴席上的一道时尚菜肴。鸽子蛋被人称之为"动物人参",不仅可以预防儿童麻疹,也是滋阴补肾之佳品。因此成为备受追捧的营养、健康美食,是发展前景极好的朝阳产业。冉康计划以肉鸽养殖产业为基础,全力打造陕南肉鸽养殖示范园,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出健康特色美食"鸽子宴",美味+健康,自然是很诱惑人了。

木瓜沟垴的万福山有一处宝相寺遗址。遗址为寺庙建筑,依山势而建,背靠西北,面朝东南,南北轴线穿建筑整体对角而过,建设年代不详。整个建筑基础以青石条垒砌而成,缝隙严密,造型规整,风格肃穆。可见正面三进石阶,寺前院子四周砌有石坎,地面平整,登七级阶梯进入前院,正面是遗留约三米多高基础,可以想象当初的规模,推测便是大殿。再登七级台阶进大殿,四周是半人高石条墙基,墙均不存,中间新造一座香炉,高香屹立,香灰满满,一旁堆着善男信女运来的红砖。再向前就是14个台阶,登顶正殿大门上书"万福山宝相寺重生利乐",两边对角褪色斑驳联文不清,门楣横联上书"志在高山",可一窥居者心境。正殿两侧是偏房,西侧是厨房和居士寝室,东侧是火塘和大厅,堆着善信捐赠的桌椅板凳。眺望群山皆是一片景和清明,古老的遗址建筑基础的青石上,仍布满尚未发绿的苔藓,青灰色点点片片,似乎是岁月给宝相寺镌刻的铭文,记录下寺庙风风雨雨的往事,如果能读懂它们,一定会精彩纷呈。

北河畔,平利县老县城遗址,沐浴在春日阳光下,更显沧桑。唐武德八年(625年)至清嘉庆九年先后两次建县城于此,唐武德8年为平利古县城址,《新元史》《兴安州志》记载,元初(1279年)后撤销平利县,改平利为巡检司,属金洲派出机构驻地。《明史》光绪《县志》记载,明初恢复平利县,洪武5年(1378年)再迁平利县城于此。清嘉庆10年(1805年)迁县城于今址后,称旧县城为老县,现部分城垣尚存,该遗址北部、西部残存有部分城墙,总长度约250余米。原古城附近的"锦屏春霁""凤山叠翠""灌溪百折"等"八景"均因历史变迁而无迹可寻。

出北河顺县河而下,至锦屏稻草街,便是今镇政府所在地的太山庙村。在县河南岸缓坡地,东起稻草街上街头,西止杨家湾,分布着面积为1.7万平方米的稻草街汉墓群遗址。1987年汉白公路自锦屏改线,掘出大量绳纹、菱纹砖和陶器、铜器,还有西汉新莽"始建国三年"纪年砖和"八千万岁"铭文砖(东汉遗物》,其中模印"鱼龙变化"和"豕"、"虎"纹砖,极有特色。村民取土挖毁部分砖圈墓室,其砖灰色菱形几何纹,方砖长43厘米、宽22厘米、厚10厘米。可惜出土陶器毁弃,铜器村民作废铜售卖收购站。稻草街后山坡村民多次挖出汉代砖室墓空心画像砖,其中一块"龙虎斗"纹画面完整的空心砖,长75厘米、宽28厘米,纵向破裂,厚度不详,大侧面和两端平面皆饰粗绳纹,正面模印为浮雕画像,虎身与另砖(现存安康博物馆)拼接,仅存粗健有力的虎足。龙纹以4个反方向弯曲组成身躯,颈腰部怒鳞竖起,缩颈翘尾,工艺精湛。画像砖被专家命名为西城虎画像砖,县城月湖北路女娲广场南侧存有复制浮雕。

七里沟垭口下,G346国道边,翠竹掩映下的龙泉山庄里曲径通幽,鸟语花香。庄园因泉得名。庄园后山有一眼龙泉水常年流淌,无论天旱雨涝水量不增不减,传说龙井水能治疗百病,故当地群众在龙泉井旁建一座龙井庙供奉,尤其是每月农历初一、十五香火旺盛。龙泉井泉水甘甜清冽,周边林深幽静,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俱佳。龙泉也成就了一道地方美食——老县豆腐,游客可体验手工制作豆腐,品尝老县豆腐宴,因而成为旅途中一次绝佳的美食体验。群山新绿滴翠,站在龙泉山庄凉亭远眺县河两岸坝子里青瓦白墙的徽派民居星罗棋布,高速公路高架桥矗立在田坝之上,一辆辆汽车穿山飞驰而过。高速路为老县的经济发展装上了新引擎,动力十足的老县一定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高速驰骋。

"岭障层围黑子城,溪流如带石如撑,竹篱茅舍人称市,野鸟闲花自识名;地僻不闻黧犬吠,山深只许白云耕,仆夫叱驭穿林度,几片红霞映日明"清代老县地方官员赋诗赞叹。巴蜀文化、秦楚习俗的浸润,铸就老县史册里一段永恒的辉煌,每一缕叶脉都充满远古的向往,历史的积淀催开文明的花朵,岁月更迭,依旧月明风清。

关于乡村的散文5:寻找乡村的味道

文/马西良

每次到乡村里行走,闻着庄稼的芬芳,看着遍地的野花、小草和大树,聆听着鸟鸣鸡叫,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总让我感到神清气爽。在城里居住每每想到乡村,只要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那炊烟,闻到土地的味道,闻着闻着,就会轻轻飘起来,乡村的味道就会油然而生。

搬到城里居住之后,母亲在的时候还经常回家,零九年母亲去世之后,回老家的次数逐渐减少。前几天,侄子马杰结婚,在老家过了几天。夜晚走在乡村的街道上,看到的是笔直的水泥路,一座座新盖的水泥楼房,橘黄色的路灯照得一条街道都亮堂堂的,一个个监控遥看着街道上的一切,时而从封闭严密的钢筋水泥里传来电视的声音。漫步在宽阔的大街上,我感到迷惑,这还是我的故乡吗?让我感到十分的困惑,这哪还有乡村的味道呢。

我的老家离县城不过十几里路。村西是古代漷水的故道,宽阔的古河道种满了飘香的苹果、甜丝丝的大西瓜、白生生的落花生。村后是一条连接沂蒙山区到微山湖的骡马大道,碾出了一代代人的求生的轨迹。村南一条小河从村东缓缓流过村子向西流去,一座小桥沐浴在花香鸟语中,欢快的河水一年四季叙说着村庄的故事。

早晨当雾霭还笼罩着村庄,太阳在东方冉冉升起,村里的鸡叫犬吠便催起人们起床,“辣汤……油条……”的叫卖声回荡在村庄上空。傍晚当柴草燃烧的清香在烟囱里飘出时,在地里辛苦了一天的乡亲牵着牛羊悠然向村里走来,爬满青藤的小屋,开在路边的豌豆花、长在墙头上的猪耳豆、爬满沟崖的喇叭花,都在争相恐后发出甜绵的幽香。

一座老屋,一杯清茶,一缕炊烟……只要你仔细闻闻,这些都是有味道的,或香,或辣,或苦,或甜……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乡村的味道。乡村里人感情是真挚的,见面总会打个招呼客套一下,“大叔,你吃了吗”、“二哥,你回来了”。街头上更是交流、谈天、唠嗑、骂架的好地方,不论是叔叔大爷媳妇还是二大娘,嬉笑怒骂的才能都会在这里展现。

无论是早晨,还是中午、傍晚,炊烟都是一道风景,是一道彩虹,是一朵飘逸的白云,是一个家庭的温馨,是一个乡村的祥和。河崖上的旧碾盘,那是乡亲们的公共饭桌,一人端着一大海碗稀饭,往煎饼里夹上几棒菜,几个人一围,不论张王李赵都是一家人,柴米油盐海阔天空都是谈论的话题。浓浓的乡情在这里得到升华,天南海北的绯闻轶事都在这里交流。树荫里玩老虎吃蚂蚱,月光下听老人讲村里的故事,那是一种多么快活和有趣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是乡村里的一棵树,不管走到哪里,我们的根依然扎在乡村,乡村的味道一直伴随着我们。即使你留洋海外,漂泊在异国他乡,对于孩童时生活的乡村,总是有一股浓浓的、割舍不清的味道,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象葡萄酒一样越久越浓。乡村的味道是创业的动力、战胜困难的勇气,催促着你不畏艰难险阻,在人生的路上不断追求、不断努力拼搏。乡村是你的骄傲,乡村是你的自豪,乡村味道更是我们割舍不断地情缘。

我爱乡村的味道,抓一把泥土,摘一个树叶,嗅一嗅都有亲切感。每次正午或黄昏路过乡村,或看到一缕缕的炊烟,从一个个农家小院升起来,或闻到带有麦秸味的烟气时,我总是想把车停下来,一种对乡村的亲情油然而生。我羡慕这些乡下人,一家人守着一缕散发着乡村味道的炊烟,就是守着幸福。

我羡慕陶渊明田园似的生活,更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每当走出城市,我总是很激动,因为我又回到到乡村了,可深深的呼吸之后,我又茫然不知所措。每当接近城市,我总是不断地回头,目光总是不愿离开那远去的乡村,可梦萦魂牵的乡村味道再也寻不到了。

关于乡村的散文6:乡村稻草

文/杨祚华

秋天明净的天空,一行大雁几声鸣啼,排着“人”字形向南飞去。秋风吹拂着金黄的稻浪,浓浓的稻香飘溢田野。飘拂的秋风醉了,在田埂上掐着饱满稻子的父亲笑了。

在农时节令中,秋天的稻子最为丰盈。这个沉甸甸的季节里,农家人绽开的笑脸,比秋天的景色更为灿烂。父亲轻松地扛起挞谷的拌桶,一大家人紧随其后,迈进田里收割稻子。一阵挥镰,放倒一排排谷把子,在“咚咚”的挞谷声中,一粒粒稻子抖落于拌桶里。

母亲手把手教我们“捡草”,即稻草打结。她拿起拌桶旁的稻草,在温润的泥土上,三两下利索地抖齐、捋好,左手抓着稻草尖,右手拿起几根稻草,压在左手大拇指下,右手沿稻草边紧紧一拧,一把稻草就打结好了;拎起稻草洒脱地一扔,稻草撒开了下端,稳稳当当地立在田里。这看似极为简单的“捡草”,亦令初涉农活的兄妹们在一季的挞谷中,方能学会稻草打结。

秋收后的晴好天气,天空一片蔚蓝,高远澄明,白云飘飘。大地一片静谧,秋色明艳而有景致。在一片阡陌田野里,在层层叠叠的梯田上,即便是稻子颗粒归仓了,田里的稻草和密密的稻茬相映成趣,仍然是一片浓郁的金黄色彩。这时的鸡鸭牛羊脱离了管束,随意放牧在田里,觅食遗漏的谷物和稗草。农家人在秋天小憩的季节里,开始翻晒稻草,一趟趟背回家,用来温暖一个冬季的寒瑟。

收割后的田野,残留着一缕缕稻香,田埂上的野草渐次变黄。挞谷后扔下的一捆捆稻草,微黄的稻秆尚未褪尽青色,东倒西歪地堆在一起。那蹁跹飞舞的蜻蜓和一只只蚂蚱,间或,还有几只螳螂,不知从哪里飞来,飞爬在稻草上,吸吮着晶莹的露珠,沐浴着秋天的阳光,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在秋阳高照下,父亲带着我跨进沟壑的田里翻晒稻草,将田背坎浅水里的稻草,一个个拖进干涸的田中间;同时将一些萎顿趴下的稻草,再次“捡草”,让其重新站立起来。远远望去,高低错落的正沟田里,一个个昂首挺立的稻草,纵横交错,整齐排列,犹如一列列操练的士兵,展现威武雄壮的姿势。

翻晒完稻草,去田里割稻茬,俗称“割谷桩”,备以后煮饭用。往往是在夜色阑珊时,父亲带着我们走进空旷的田里,埋头俯身割稻茬。母亲在家煮晚饭。这时的心境溢满了愉悦,这朗朗夜空下,有一轮明月洒下皎洁的清辉,有秋虫一阵阵的浅浅吟唱,有几兄妹的欢声笑语,有父亲摆不完的龙门阵,更有母亲在家煮着飘香的新米饭,平淡的生活充满了盼头。一块田的稻茬,一个多时辰后,悉数被割完。隐约听到母亲的声音,她站在田的那头,呼喊我们回家吃晚饭。

稻草翻晒两天,透着一抹金黄的颜色,趁着晴好天气,尽可背回家,做一冬的牛料,部分作为它用。到了正午,秋阳当顶,知了爬在树上叫声悠长的时候,父亲和我背着背架下田,把一个个稻草归拢,将三两把稻草拧成稻草带,抱几捆稻草捋好后,平放在地上,用膝盖顶住稻草压实,两手攥住稻草带拧在一起,打成一个结,一捆稻草就捆好了。如此这般,抹着汗水背回家。

半个下午时,太阳遥遥西斜,母亲请来刘幺爸上草垛,俗称“上草树”。父亲在下面将一个个打结的稻草抛向刘幺爸,他在草树上沿四周一脚脚踩实;堆叠的稻草逐渐增高,如房屋般高大,占去了半个地坝;末了,再在草树顶上系上竹篾条收口,一个硕大的草树便扎好了。农事忙时,把家里那条黄牯牛拴在草树下,任由它不分昼夜地嚼着稻草饱肚。即便是在柴火紧缺的年景,稻草亦不能用作燃料。

父亲留下几捆稻草,放在柴屋里。母亲在床铺上换上干净整洁的稻草,铺上竹篾席子。睡着软和、舒适,嗅着稻草的淡淡清香,一家人枕着酣甜的睡梦,走进了未来甜美的生活。

一夜秋雨淅沥,父亲一觉醒来,坐在屋门口,在一捆稻草里遴选秧草。他把一根根稻草去掉表皮,掐掉两头的草结,留下中间剔亮的部分,便是一截好的秧草了。善于言辞的父亲,便说起了一副对子:“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年幼的几兄妹,被父亲逗得哈哈大笑!他把一小捆秧草挂在房梁上,为来年春耕做准备。

到了过年,母亲用稻草熬制的碱水,蒸煮米豆腐,那是方圆几里的一绝。米豆腐蒸熟时,打开蒸笼盖子那一刻,笼屉里热气升腾,宛如黄玉般泽润的米豆腐,顿时香味扑鼻。母亲用筷子划成块状,我们夹进碗里,就着馨香的胡豆瓣汁沾着吃,口感鲜嫩绵软。多年来,这鲜香浓郁的味道,飘溢在我的梦境,成为我挥之不去的乡愁。

关于乡村的散文7:乡村偶遇

文/天山雪莲

赵庄水库

第一次遇见你,就让我流连忘返——迷人的赵庄水库。

你是大自然赐予赵庄这个原始村落最美的礼物。

你没有大湖的雄浑,但却不失湖的气度;你没有大湖的粗犷豪放,但却不失湖的灵性。你不与它们在宽广上一争高下,你有你的气度和天生的丽质。

你不像大湖那样招摇过市,你只是偏居一隅,在宁静与安详中,将自己修炼成深巷中的闺秀。

一只白鹭的翱翔,衬托出你的孤独与静谧,一对白鹭的比翼,衬托出你的温馨与浪漫,一群白鹭的到来,则衬托出你的壮观与美丽。

你是纯洁的,纯洁的连鸟儿们都不忍心将你打扰,它们只是静静地蹲在水边、树上或者芦苇丛中,深怕破坏了那一湖净水。就连那几排柳树也将枝条舒展成绿色的屏障,心甘情愿地立在水中为你守望。

有人说你没有博大的胸怀去拥抱一条山脉,然而,你却把一个有着8000多年历史的原始部落揽入怀中,那个部落就叫做——顺山集,你用生命的乳汁将她哺乳呵护,让史前文明闪烁着古韵今辉。

顺山集遗址

顺山集,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因为那里的故事广为传颂。

顺山集,对于我来说又是陌生的,因为它的具体方位到底在哪里,到底蕴含着什么,我却无从知晓。

我被这个名字深深地吸引着,于是,心生一个念头,就是近距离地一睹你的容颜。

你不像皇宫贵族那样,生怕被世人忘记,总是用雄浑的高强和威武显赫的门庭作为特殊标记,让人记忆;你也不像王侯将相那样,声名显赫,威震一方。你淳朴、谦逊,从诞生的那天起,注定就是这个星球的主人。

青山绿水将你环绕,环绕成一个山岗,那高高的山岗上,郁郁葱葱,苍苍茫茫,你圈地而居,掘土为壕,在无垠的旷宇中独居一方。

你择水而居,采集、捕鱼、打猎、生火、耕种,自创一块领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生命不在于长久,而在于伟大。你以柔弱的生命体在与大自然抗争中,创造了“天下第一壕”的辉煌和“中华第一灶”的美妙。

绿草青青,白雾茫茫,一群佳人,靠水而居,虽然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但我们愿意寻找你来时的方向。

关于乡村的散文8:古诗中的乡村

文/韩珊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妙,是乡村;“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热情,是乡村;“倚杖柴门外,临风朝暮蝉”的悠闲,还是乡村。

我爱古诗,更爱古诗中的乡村风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像极了我的个性。我出生在城市,成长在城市,可我时常觉得自己的血液里流淌着一些与城市格格不入的东西,让我倍感城市压抑了我的性情,朦胧了我的双眼。何处找寻“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景致来释放心灵呢?走进古诗中的乡村,走进乡村中的古朴,在古诗中去寻找乡情乡韵,在乡村中来体验古诗中的舒馨与恬淡。

暧暧远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当视线被一望无垠的玉米田、星罗棋布的鱼塘和悠闲的展翅于天空的飞鸟填满时,我的世界豁然开朗。

在乡下的奶奶家,我得到了彻底的放松。挽起袖子,卷起裤脚,几步窜到那个土里土气的灶台下,麻利地点火添柴,虽然烟雾缭绕,呛得我直咳嗽,但渐渐的,注视着那橙黄的火焰在秸秆上起舞,我的心被这古老的乡村生活情韵所充满。

乡村那特有的淳朴与亲情流淌在我的心中,仿佛来到了一千多年前平静祥和的桃源村……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走在乡村的小径上,抬头看见一只威武骄傲的公鸡飞上树枝头,一声声的高声鸣叫是呼朋引伴,抑或是悠闲心情的释放?这时,一阵由远而近的“汪汪”声传来,那是一只棕色的小狗,是奶奶家的看门犬——乐乐。黑亮的眼睛、摇动的尾巴都似乎沾有灵气,特别惹人喜爱。它在阳光下连蹦带跳地向我扑来,那时我喜悦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言表,这种温馨的感觉仿佛荡涤着我身上的浮躁,净化着我的灵魂。

我喜欢这样的鸡犬相闻的乡村,喜欢人与生灵的亲近,更喜欢陶渊明笔下那温暖亲切的乡村味道。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习惯了城市的喧嚣,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此刻,行走于乡间的简朴与宁静中,感受着乡村的那份和谐与安宁,心中那份压抑早已烟消云散。简朴的小瓦房,错落而有致的一个个小院子,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乡村景致。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又似乎走在诗人笔下的画卷中。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面前,令我悠然神往。

感受古诗,感受乡村,感受“复得返自然”的畅快,披一路风尘,看春山依旧,听鸟鸣阵阵。抛下那份焦虑与浮躁,用心行走于古诗间,用灵魂去感受古诗中乡村里的那片芬芳……

关于乡村的散文9:怀念乡村的年味

文/吴卫东

热闹的寒暄、短暂的假期、亲朋的团聚,一种久违的幸福,是对年的最好回馈。

然而,烟花易冷,繁华易逝。原本厚重的年味在岁月的更替与时代的变迁中渐然淡去,年,又一次与我们悄然而别。忽然怀念起儿时乡村那纯朴、散发出一股淡淡乡野泥土味的浓浓“年”味。

小时候,小孩差不多都一样,巴不得一年四季天天过年,对“年”味特别向往。因为,过年是一年之中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光,有好吃的,还有新衣服穿……别提有多惬意了。

乡村的“年”来得早。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进入腊月天,乡村就开始忙“年”了,每家都把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开始杀猪宰羊、腌腊肉、灌腊肠、晒汤圆粉、晒冻米,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挂出腊货。乡村的道路上,每天都会看到在外地工作、经商的人匆匆返乡,他们的手里提着大包小包,他们脸上飞扬着自豪与欢喜。留守的老人孩子早已在村头翘首张望,见到谁家从外面赶回来的人都亲热的打招呼,候到了自家人便赶紧簇拥着回到家中,他们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年味儿洋溢在欢声笑语中。

乡村的“年”味殷实。从腊月开始,乡村集市便日渐热闹起来,一大早就人群涌动,男女老少一拨一拨地挤在肉摊前、商店里,买几斤肉、几条鱼,提一箱酒,添几件新衣服,置几样新电器——每个人的手都不闲着。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家家就准备操办大年了,杀鸡宰鱼、炸圆子、做米糖等。家家灶台前弥漫着腾腾的热气,整个乡野里飘溢着浓浓的香味——年味。

乡村的“年”味喜庆。大年三十,写春联的特别吃香,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上大红春联,当年夜饭摆上桌时,家中老人点燃香烛,外面的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一家人围桌而坐,烛光映照着一张张开心的脸,祝老人“身体健康”,祝孩子“万事如意”,其乐融融,好不热闹!年夜饭后,大人们围绕火盆而坐,边看春晚,边叙家常,谈打算,畅来年;孩子们更是乐开了怀,放烟花才是他们的重头戏。

乡村的“年”味和睦。从大年初一开始,开门的吉祥鞭炮声唤醒了沉寂的乡村,各家的大门开了,厚实、凌乱的脚步声响起来了,这是乡亲邻居穿着新衣服登门给长辈们拜年。更有亲朋好友间的走动,礼尚往来,请客吃饭,增进了相互间的情感。整个正月间,一句句问好的话语温暖着亲人,一声声祝福增进了乡邻之间的友情,人人沉浸在新年的祝福声中,家家包裹在新年的欢乐气氛里。

忙忙碌碌着,热热闹闹着,又是过了一个快乐的年。衔接着收获与梦想,在喜庆中盘点刚刚过去沉甸甸的一年,又在无限的希望中酝酿着新的一年,乡村的年味让人心醉。

怀念乡村的年味,是因为乡村的“年”味意味深长,融合着乡情、亲情、柔情,或许这就是家的味道。推窗凝望,新芽已萌、暖意已现,新的一年正笑意盈盈地朝我们走来……

关于乡村的散文10:让人生被鸟鸣宠着

文/凌泽泉

儿时的乡村,一年四季茁壮着鸟鸣。秋叶落尽,屋前的椿树上,架着高高的喜鹊窝。高远的天幕映衬着那用七长八短的枝干垒作的鸟巢,悬着我们兴奋的目光,也装着我们好奇的渴望。

后院,竹林里住着快乐的鸟鸣,从立春疯长到秋后,门前的那座长满松树的小山,更是鸟声葱茏。

春天的早晨,返青的麦苗和油菜守候在田埂围成的方形或长形的田块里,绳牵老牛低头在河岸上啃青,燕子在绿油油的田野上空做着优美的体操,偶尔撩起的几声呢喃萦绕在天宇,尔后跌进清澈的河水里,漾起一阵阵轻快的涟漪。

傍晚放学,照例要赶着鹅们去山坡上吃青,随着细长竹竿的挥落,道旁林间的小鸟扑棱棱飞起,叽叽喳喳的叫声把鹅们惊得晾开翅膀。把鹅儿散放在山坡,鹅们在低头吃草,树们在静静地观赏,鸟儿在枝头轻吟,人儿在小人书里穿行,时光在悠闲地流淌。静美的岁月被悦耳的鸟鸣抒情着,一如潺潺的流水有着无尽的诗意。

远离故土去外地求学,舍不下的就是这葱郁的鸟鸣,好在校园里也有几丛树林,林间有弯弯小道,课余握一本书,一头扎进繁茂的林间,择一处僻静,席地而坐,让目光亲近文字,让双耳亲近鸟鸣。每天傍晚独坐林间的时光,成了我刻意追求的意境。

站立在城市三楼办公室的窗口,室内,那盆仿真的剑兰一年四季碧绿着,却没有一丝鲜活的气息;楼下,人工铺就的草坪就像一张硕大的绿毯子,唤不起视线对小草的兴奋。

马路两旁的树们和花草是城市里的移民,它们的老家在乡下,在没有汽车尾气和嘈杂人声的山野。初春或暮秋,目睹打城市上空闪身飞过的南归或北回的雁阵,它们就无比地想家,想山前屋后肩犁扛耙的农人和牧牛放鹅的孩童,还有那满山遍野的不绝鸟鸣。

蜗居城市,楼下的草坪上栽种着几棵香樟,住底楼的老者在朝南的空地上养着数十盆花草,栽种了一排美人蕉,这是离我最近的植物了。鸟儿是不敢轻易在樟树梢头栖息的,因为道旁的私家车启动与停靠,高跟或平跟皮鞋的咚咚声响,都是拒绝鸟鸣的信号。

清晨或傍晚,推开阳台的窗户,我只好让目光越过楼顶杂乱摆放的太阳能,去追逐打天空路过的鸟儿的身影,这是这座城市上空最为生动的风景。

身心俱疲的我们开始怀念那沾着翠绿色彩的鸟鸣,怀念鸟鸣中催生出的那一份精致而又美好的情致。

纵使俗务缠身,也不妨让心灵常回乡下,能被翠绿的鸟鸣宠着,当是苦短人生的一大幸。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