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文章

请欣赏冬天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冬天文章1:冬日的沉静

文/王岚

季节走到冬天,大自然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褪去喧嚣热闹,少了芜杂聒噪。天地间淡淡的,静静的,像正在熟睡的婴儿,有一种纯粹的美。

冬日的旷野,只剩下素简的枝杈和浩荡的长风,那番寂静,那种旷达,那份辽远,让人彻底放空,心思也变得纯净。冬日的旷野,很少见到鸟兽的踪影,偶尔飞来的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地在田间觅食,更衬托出田野里的无边宁静。

往日的萋萋芳草,变成一片枯黄,默默融入广袤无垠的大地。那些荒草看似枯萎了,可是等到来年,春风拂过,它们立即恢复一派盎然葱茏,谁说这场寂静不是在酝酿沉淀另外一种新生?

望向天空,没有一只飞鸟,没有一丝云彩,只有高远无边的蔚蓝,和那片蔚蓝下静静卧着的逶迤群山。柔和的冬阳轻轻抚摸着苍茫大地,没有夏日骄阳的炙烤,亦没有秋日阳光的焦躁,仿佛是不忍心惊扰万物酣然的美梦。大自然是如此慈悲,为了让万物得以休养生息,连阳光都变得煦暖温柔。

寒冬来临,江河瘦了,山野静了,人们的活动减少。往日熙攘的小巷变得寥落,曾经喧闹的人声渐歇。昔日朋友相邀、情侣相伴的欢笑声也随同冬天一起收藏起来。就连老榆树下那群爱唱爱跳的大妈们都躲到屋里不出来了,而那些不爱说话却喜欢凑热闹的大爷大叔们,要么坐在火炉旁喝茶吃酒追忆往昔,要么找个安静的角落晒着暖阳打着瞌睡缓送流年。一切都蛰伏下来,村庄是静的,小巷是静的,整个世界都是静的。

再来一场雪,万物覆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世界变成一色的素雅洁白,冬天就更安静了。“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一片皑皑白雪之中,几株踽踽老树,清冷无尘,寂静无声。此时,雪压竹枝断裂的声音,连同那份深夜听雪的雅兴,一同入诗,悠然入眠。

即便无雪,冬天也有一份淡远的安然。暮色时分,守着几碟小菜,把上一壶烧酒,沏上一杯热茶,和亲友们窗前对饮,那份默契,那份真纯,会心一笑,胜过千言。轻轻酌,慢慢饮,反正清寂寂,夜长长,所有的烦恼都抛到脑后,有的只是冬夜的绵长醇厚。

冬日,天空静,大地静,群山静,这份静是喧嚣后的安然,是勃发前的沉淀。这份沉静并不寂寥,这份沉静里有默默的坚守和明亮的希望!就如聂鲁达的诗所言:“你就像黑夜,拥有寂寞与群星。你的沉默就是星星的沉默,遥远而明亮。”

冬天文章2:冬 · 雨

文/复水颜

外面下雨了,冬天,下雨了,早起莫名的头痛,不合时宜的。还没有完全睁开眼睛的时候,我就听见了窗外湿漉漉的雨声,而更让我心里面湿漉漉的,不是窗外的雨,而是我发现,我又梦见他了,时隔了好久,我又做了一个关于他的,完整的,让我心烦意乱的梦。我还以为我这辈子都不会梦见他了。

真是一场适合他的雨,曾经满满青春气息的我,真的很喜欢这样的雨,总能撑着伞,或伫立在窗前,独自发上好长时间的呆,陪同着这雨,亦或是让这雨陪同着我,渡过整整一个下午,这样湿漉漉的,阴凉凉的,清新气息的,缠缠绵绵的雨,正如他一样。

可是如今的我,已经来不及再如昨日一般,心事柔软而缠绵,我赶着去上班,着急去挣钱,我得三下五除二的咬上几口面包,再风风火火冲出门外,可能头发都是胡乱梳下,可能脚上的鞋都没来得及穿好,像这样的早晨,我没空去体会这场雨,更没空去思念他,这场雨不是浪漫不是思念,只会让我赶不上那班公车。

但尽管如此,撑着伞冲入雨中的那一刻,我还是愣了一秒,也心酸了一秒,那么熟悉的感觉,那是我曾经爱过的,曾经那些在伞下、在雨里的日子,还有那些爱过他的日子。可是我已来不及去细细的回忆。

我真的以为我这辈子都不会再梦见他了,梦里的那个我也以为她这辈子都不会再遇见他了,我以为我这辈子都不会再有那种想念,但,这种难耐的感觉竟然真的又找到我了,在这个不经意间下了雨的、冬天的早晨,在我一睁开双眼的时候,给了我一个措手不及。

我真的是没有想起他很久了,他的模样在我梦中已变得模糊不清,而且梦中的他20岁,他早已长大了。

我一直觉得,他早已长大了,但我还没有,我一直都是记忆中的我,我爱的也只是我记忆里的他,所以我早就已放下,但我竟然又想念他了。也许我自己都不知道,其实在我的心里,他是永远的14岁,是我已老了。

冬天文章3:草木谭

文/孔伟建

每年冬天,我都买些白菜,一直吃到过年开春。

白菜,是大众菜,吃法多样,足以温暖一冬。

啥东西一旦多了,就不知稀罕了。平时,白菜就堆放在台案一角。做饭时,才想起它。

春节过后的一天,中午又要吃白菜。扒掉几片老叶,忽见一丛翠绿跳进眼里。一看,是从白菜心里拱出来的,原来小东西要开花了!

又过两天,花茎蹿高,开出星星似的鹅黄小花,鲜艳夺目,沁人心脾,颇有一枝独秀、敢为天下春之气势。

我端详着这棵菜花,眼前出现了一片蝶飞蜂舞的菜园子。不禁赞叹:春天真是捂不住啊!拱也要拱出来!

家里有本董桥先生的散文集《清白家风》,封皮即是白石老人的大作——水墨小品一幅。上绘白菜一棵,蘑菇三两朵,舍此,大片留白。当时,决定买此书,一为董桥先生之文风折服,二为白石先生之画作折服。

忽然想起,孙犁老先生喜好白菜,每年都要将白菜花作为岁朝清供,养着,看着。

面对小小白菜花的蓬勃,或许,我们没法不认真对待它。

汪曾祺先生在《花园》一文中写到:我的记忆有菖蒲的味道。

我的记忆里,有芦花的味道。

少时,我家老宅紧邻一方池塘,池塘边上芦苇遍布。出村北行一里许,又有一大河曰清水河,沿河而上,西行不远,有一水闸曰黄花寺闸,此地水流浩渺,芦花多而壮观。

有河流的地方,就有芦苇。有芦苇之地,就有芦花。

深秋来临,寒风一吹,芦花苍茫,摇曳不止。其状甚美,大概只能从晚明小品中找到妥帖的形容。

少年之时,我爱游泳,我爱芦苇。当我站在河边,当我面对盛开的蓬勃芦花时,常觉一望无际,常觉大地苍茫。“苇子出了穗儿,蚊子断了气儿。”芦花开遍之时,恰值蚊虫即将隐藏之际。

芦花可做棉鞋,苇秆可编席子。芦苇荡里有这样那样的水鸟,有这样那样的乐子。风在舞蹈,日子在飞逝,村庄在变老。

因为芦花,我爱屋及乌,我对日本作家德富芦花这个名字和他的文章富有好感。我将他的集子和汪曾祺、孙犁等先生的书放一起,常常翻读。而一篇《芦花》不过六百字,时常环绕在记忆里。

池塘早已不在,清河早已断流。这两年回乡,偶尔心血来潮,还要跑去看看,只是触目一片荒芜,看在眼里怎么都不是滋味。

说说草吧。

刚开春,弟弟就要去打药,我问:管啥的?他说:除草剂,打上除草剂,麦地里就不用薅草了。

我对儿时的回忆,对某个地方的回忆,常常融入了某些植物,比如一些草、一些树。我对于大自然的最初印象就来自大地,我对生活的认识、我最初的一些生活常识也来自大地。

我认识很多种草,知道哪些草羊喜欢吃,哪些草有异味,牛不喜欢吃。我曾挎着篮子无数次地奔跑在田野里,用镰刀和锄头跟这些草直接打交道。我走在春风里,感受着泥土的气息,青草的气息,庄稼的气息,这些气息共同构成了村庄的气息,这些气息中,绿是第一位的。

那时候,我不会想到,有一天,庄稼地里不会长草。我甚至武断地认为,不长草的地方,也不会长庄稼。

其实,青草、植物和人一样,一切挣扎与坚守,都为找寻和静候一个让自己能够安居的家。

可是,科技的日新月异让我目瞪口呆。今天,我与很多青草的邀约竟成了奢侈之想。

冬天文章4:古人冬趣

文/王晓宇

北方的冬天干冷干冷,凛冽彻骨,幸好回到家里,还有一室温暖如春,穿着单薄的居家服,犹不觉冷,悠闲地翻着画册,刷着手机,喝点三红茶,隔三岔五也会和家人一起吃顿火锅,身体里有了点热食儿,知足不冷,酒足饭满后想起古人,不由得操起闲心来,我们的先民是怎样渡过这样寒冷的冬天的呢?

大冬天里,最有雅兴的要属明人张岱,大雪天,“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寒冬腊月,一连下了三天大雪,西湖游人绝迹,飞鸟罕至,云雾弥漫,云水苍茫,陶庵先生穿着皮毳大衣,抱着小火炉,去湖心亭看雪,他自己谓之傻气,我却觉得悠闲,不负我心,亭中偶遇两人,一起围炉饮酒,当真是诗情画意,给个神仙都不换。

最温情的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对小炉似乎特别钟情:“醉依香枕坐,慵傍暖炉眠”,意境慵懒,画面唯美,闲适的居家生活跃然纸上,虽有叹息感悟之意,但不影响大的基调。除此,他还曾写过“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的妙句,下雪天,炉火通红,三两知己围炉团坐,喝一杯小酒,聊点闲话,人生乐事莫非如此。

最奇葩的是唐宋时期,纸被盛行,苏轼、陆游、徐夤等大诗人都对纸被有过记述,很难想象数九寒天盖着纸被是什么感受,宋人刘子翚曾在《吕居仁惠建昌纸被》里记述纸被制作过程和工艺,苏轼在《物志相感类》中记述如何修被破损的被子,诗人徐夤在《纸被》一诗中写过“一床明月盖归梦,数尺白云笼冷眠。披对劲风温胜酒,拥听寒雨暖于绵”,称扬纸被胜过丝绵,不知道纸被的软和暖究竟如何,只能隔空遥望。

冬天里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取暖,闲翻画册,看到很多古人取暖的神器,大为惊艳。像春秋时期的燎炉,粗笨简陋,据考,主要是通过木炭御寒;出土文物汉代的熏炉,造型怪异,主要用来熏香和取暖;唐代的香炉,精巧别致,除了暖手,也可以放进被中焐热被窝,相当于烫婆子一类;到了清代,手炉已经发展成为工艺品,做工细腻讲究,像“铜胎掐丝珐琅”款,雕花、镂空、镶嵌,做工细致,精美绝伦,从这些小巧的取暖物件上,足可以窥见古人对生活的态度。

想起《红楼梦》中,宝玉去上学,巴巴的不忘带一手炉,黛玉去串门,雪雁也是巴巴的跑去送一手炉,古人宽袍大袖,把个手炉藏在袖子里,倒真是“阳春腕底已生姿”。《红楼梦里》过冬,闺阁情趣蛮多,姐姐妹妹聚在一起,“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倒也过得逍遥快乐!

我不用手炉,我也不写诗,更不制灯迷,我有我的活法。冬日暖阳慢慢斜进窗棂,窗台上的白瓷盘里,一簇蒜苗郁郁葱葱,蓬勃茂盛,生机勃勃,一页一页翻着画册时,内心安宁清静,古人有古人的生活方式,冬天有冬天的大美!

冬天文章5:春天说来就到 寒冷的冬天只是一个过客

文/游客书生

冬天来了,风霜掠过,飞雪漫盖,谁还记得,叶曾经的嫩绿?岁月已经更换了颜色,期待,也冬天来了,风霜掠过,飞雪漫盖,谁还记得,叶曾经的嫩绿?岁月已经更换了颜由深绿变成了银白……

—— 题记

季节轮回,岁月经年。生命对于一个人,失去的东西太多太多,也许会错过一段季节,也许会迷失一段方向。

人生中的确有太多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寻,可是也会有太多曾经错过的人或事,东西太多太多了……

漂浮在现实之上,在时空中流淌的你,是否,也曾迷失在无边的海洋?惊异于世间的美丽和太多的出乎人意,却总是发现找不到自己?

表面坚强的执着,内心却伤痕无数的你,是否,也曾壮志雄心,欲与天公试比高,却无奈天意弄人,似水流年太匆匆?

是否,你的心也曾痛痛的飞过无数绮美的世界,却闭上眼说“不回头,不回头”?

是否,你也曾悄悄擦去岁月的泪滴,告诉它“要坚强,不流泪”?

是否,有太多梦想,总是在现实的急流中搁浅?

是否,有太多希望,只有肥皂泡般的瞬间精彩?

是否,有太多梦想,太多希望,用心放飞了,却永远收不回?

你在问我吗?我笑笑无语,俯身拾起秋天最后一片落叶,萧萧风声里,眼前是红的花,绿的草,还有铺天盖地的绚烂阳光。那就是春天吧?我微笑着想。

城市中雨还在下,而我的生命已经向着夜进发。从冬天到春天,我在城市中寻找着,我看见点点滴滴的绿,落在我班驳的脚印里。在城市的一隅,我们希望找寻到栖身之所,不让风吹雨打,没有寒冷侵袭。可现实却只有一次又一次的迁徙。

思绪重叠着回忆,岁月里那一个个年轮,勾勒出千万画图,绘出生命的轨迹。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从指间流逝。对花伤春,对月悲秋,还是留不住那似水的年华。如烟的往事,不知谁飘落了谁的相思,轻叹红尘路短,一世的因缘,一世的情牵,一世的心酸,均埋在回忆的河流里。当你停下来的时候会发现,身后踩出的一个个脚印,便是你的人生之路。

在生命的途中,人总是在赶路,在追索,总是害怕失掉什么,却总是在失去。

于是,人类学会叹息,懂得失望,甚至开始绝望。生命本是燃烧与等待燃烧的过程,而希望就是这样穿梭其中,折磨着人也改造着人。

希望本无所谓有无的,只是生存的欲望使然。如果用水敲击石头,相信石头也会有回音。

世界不全是瞎子,阳光总会睁开眼,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失落,悲伤亦是如此。生活每一天都是新的,而希望或近或远,总会实现的,相信是的。

风大雨大,不会比太阳大,天很高,是吗?可是七彩的阳光总是触手可及。哭过,痛过,挣扎过,又有什么关系?等那一切静静走远,相信明天会有更灿烂的笑靥。

年少的轻狂,放荡与不羁,谁说是一种过错?年轻的骨子里,散溢的是澎湃的生活。不容束缚,不容阻隔,也不容置疑;年轻的血液里,张扬的是个性,收敛的是内涵,因为心中满存希望与憧憬,就可以永远阔步向前,去拼,去闯,去追逐!

春天真的,说来就来了,满眼的新绿,满眼的希冀,在冬的肃杀冷寂中,很多生命悄悄放弃了,放弃了生存,放弃了所有关于春的幻想。寒冷的冬天只是一个过客,寒冷的心也不是冰凉的的相拥,也不是冷寂的象征。

它们熬不过季节的更替,熬不过的是自怜自惭,自暴自弃,而非冬本身。而一些生命却不与苟同的坚持到底,经过了漫长冷寂的寒冬,突破沉寂已久的大地,艰难而伟大的睁开眼,渐渐组成了绿色。

而春天,真的说来就来了……

冬天文章6:感悟诗词里的冬天

文/王风英

一年四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奔走在生命里的每个季节?当枯黄的树叶在空中肆无忌惮地随风摇曳,秋天已完成了它的使命,随之而来的是寒风凛冽、冰封雪飘的冬天。

这样寒冷萧索的冬天,空闲之余,最喜欢围炉而坐,手执一杯温热的香茶,随手翻看唐诗宋词,却总能从中品味出冬天的美景和暖意来。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早冬》便颇具这样的意味:“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在诗人的笔下,虽然已是萧瑟的早冬,但冬天的景色里依然有着春天般的可爱。一句“似春华”,更描绘出诗人对早春美景的赞美。

说到诗词里的冬天,当然离不开雪,因为雪是冬天的灵魂。虽然诗人祖咏多以写清丽自然,恬静闲适的山水田园。其边塞诗也雄浑壮丽,情调昂扬。但他的《终南望余雪》却是一首地道的咏雪诗作。“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积雪的终南山轻于白云,浮于云端,山巅积雪的树林上辉耀着晴日,挟带着山头一抹荠色,绘出终南山雪后的寒意画卷。在这首小诗里,诗人以清新的语言,鲜明的景色,深深温暖着人们的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只用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这首诗借景生情,意境深远,把自己鲜明的个性和他的孤愤之情,用简洁的文字,刻画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以极其凝练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此诗在自然吐纳之中,极富高低错落、抑扬顿挫之美。

冬天里的梅花可谓香色俱佳,别具一格,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便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诗人通过以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形象地刻画了梅花的神韵和香色。“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诗人张谓以错把梅枝当作雪枝来反映梅花皎洁似雪的特点,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让人从中领略到梅花傲然屹立在寒风冰雪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宋代诗人卢梅坡在《雪梅》中写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唐朝诗人王适的《江上梅》:“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也都毫不吝啬地给予了梅花极尽赞美之词。

此刻,虽然窗外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室内的我却因诗意的冬天而倍感温暖。其实,人生的冬天何尝不是如此,当你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要退缩,不要放弃,相信经过寒冷的历练,一定会寻找到属于冬天里的春天。品味诗词里的冬天,喜欢诗词里的冬天、感悟诗词里的冬天,因为人生需要冬天。

冬天文章7:这个冬天,只因有你,一切都充满着暖意

文/务农先生

冬季的风,旋起一抹又一抹忧伤,时间的缝隙里也残存着过往遗留的种种印记,冬风萧萧,寒意袭扰,那一抹抹温柔暖着颤动的心房,驱赶着苦涩的忧伤。

繁华的都市每天都在演绎着形形色色的故事,开幕谢幕早已是司空见惯。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对着夜色发呆,让心冷却下来,可思念却是如此的丰盈,它会因为一个人而饱满起来。你是我触摸不到的世界,也是我心可以抵达的港湾。愿意聆听你的心声,纵然暗香早已消散,你依旧停留在我潮湿的心灵,也许,不为依恋,只为一起听雪落的约定。光阴很浅,稍不留神,便错过了最美的年华,然,这份遇见却成了错过年华里最美的斑斓。推开窗户,能闻到你飘散过来的清香,像苹果,似柑橘,不甜腻却诱人。

这个冬天,风起叶落,心绪被一层层剥落心境,惆怅蔓延眉梢,只因你的出现乱了方寸,我深知,这样的情思不是我该拥有,只是不该如何来止住这份愁情,每每念起你的温情,都会滋生出一份浓浓的牵念,温暖着冰冷的寒冬。清辉拂面,日月寒,凝望有你的方向,凌乱的思绪,诸多温馨的画面,掩盖了这冬夜的凄冷,那种印刻在心底的柔情,载着岁月的流光,划向那梦的深海。午夜梦回,心绪索绕,那浸满思念的灵魂在寂静的夜里悄然涌动,这个冬天,只因有你,一切都充满着暖意。心有灵犀,无须在倾诉繁多的点滴,只有你知,我知,天地知,你念,我念,彼此念,此冬有你,足以暖心!

倚窗,我思绪索绕,一页单薄的纸张,我轻轻写下:你是我今生最美的缘……

冬天文章8:东北的冬天

文/尚书华

在南方人眼里,东北的冬天就一个字——冷。

的确,冷,是东北冬天的标配;冰天雪地是其样貌。倘若哪年冬天因雪小冷得不甚,东北人就会像成都人嫌火锅辣子不够辣似的直嚷:这是咋了!怎么一点冬天的味道都没有?这倒并不是说东北人多么喜欢冬天的寒冷,而是骨子里的基因早已习惯了这种气温。

东北的冬天是漫长的,是不能用节气准确划分的。假如把第一场雪和最后一场雪之间算为冬天,那么东北的冬天可长达近半年之久。从暮秋到早春,东北人从劳动作业到吃穿住行,从旅游观光到娱乐消遣,都与寒冷相伴,与冰雪相随。

东北人对四季的感受是模糊的,他们习惯把四季分成两季:夏天和冬天。这是因为在东北,春天有好大一截是当冬天过的,秋天亦然。春天来得太迟,秋天去得太早,愿望中暖和的日子只好由夏天向两端延展。把春、夏、秋三季打成一个包,这样似乎会觉得东北的夏天亦很长,起码占了全年的“半壁江山”。

东北人渴望温暖的日子久长一些,是因为抵御寒冷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和代价。与南方相比,蔬菜需要冬储,衣服需要更厚实,屋子需要取暖……就连满街流动的小汽车都需要格外备一套雪地胎。突如其来的大雪会给生活带来诸多麻烦,好在东北人早已经适应了这些,把天寒地冻的日子同样过得红红火火。

有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亦可以说:一方环境塑造一方人。大雪和寒冷塑造了东北人粗犷、豪爽、坚韧、幽默的性格,滋养了他们的思想、文化、语言风格。东北人豁达地感谢冬天,假如没有冬天,岂有东北人鲜明的个性?

寒冷,让东北人变得干脆直率。无论男女,待人处事,很少磨叽,像三九天的冰溜掉在地上嘎巴脆。东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无论是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鄂伦春族……性格大多粗犷、豪放。细想,这种多民族共同品质的形成,一定跟地域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

由于寒冷,东北人冬天的穿戴是臃肿的,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几乎都是:男人,狗皮帽子靰鞡鞋,棉手闷子大皮祅;女人,则是用花被面布做成的花裤花袄,再扎上一个或黄或绿的艳色头巾。东北人冬天的这副形象在人们心里似乎成为了一种定式,直到今天,在好多舞台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东北人仍是这身打扮。其实,当下冬天里的东北人,那叫一个追潮、时尚。人们身着各种款式的棉装、皮衣、羽绒服,如多彩的线条在城市里穿行流淌。郊外滑雪场年轻人的装束更是充盈着时代气息,各种色彩的运动装,象一朵朵艳丽的鲜花在雪白的大地上绽放。

东北的冬天依旧寒冷,广袤的田野仍然是冰天雪地。可不同的,是东北人的生活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过去,无论城市乡村,中秋一过,家家户户忙着运柴运煤,储粮储菜,准备过冬。白菜、萝卜、土豆,是东北人过冬蔬菜老三样,再腌上一缸酸菜,放进地窖里,一吃半年。现如今,城市居民都住上了供暖楼,地窖储藏蔬菜已经成为遥远的故事。走进菜市场,时令菜蔬比比皆是,南方应季水果赤橙黄绿摆满柜台,让人顿时恍若置身异地,骤然忘掉了室外正是大东北的数九寒天。

多少年来,东北的农民喜欢“猫冬”。其实,哪里是喜欢,只缘无事可做。现在不同了,温室大棚让他们整个冬天都在忙活。芹菜、韭菜、茄子、辣椒;草莓、蓝莓、西瓜、樱桃;香菇、平菇、榆黄蘑……每一处温室大棚都是冬天里的春天,生长着农民的希望和梦想。要说“猫冬”的也还有,是“猫”在家里开电商——依托互联网,不用出门,就把自产的农副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任凭户外大雪封山,也封不住农民来钱的道。

从大、小兴安岭到长白山脉的浩瀚林区,冬天里再也听不到林业工人伐木的油锯声和运材小火车的阵阵轰鸣,取而代之的是一处处利用荒山旷地新建的滑雪场。谁也想不到,被东北人诅咒了千百年的大雪,如今成了可以换钱的宝贵资源。从四面八方来到雪乡的人们,满怀兴致,游冰城、观冰灯、看雾淞,滑雪、滑冰……寒冷给了他们别样的刺激,雪场给了他们全新的体验。到了晚上,坐在民宿火炕上,听着“二人转”,守着炭火正旺的紫铜火锅,把切好的羊肉、酸菜丢进热汤翻滚的锅里,趁热实惠地捞一筷子,再闷上一口直燎嗓子眼儿的60度本地老白干,把浓浓的东北风情火辣辣吞进了肚子里。

东北的冬天变得不再空荡寂寥。从城市到乡村,处处迸发出新时代的活力。

东北人乐观地意识到:自己改变不了冬天、改变不了寒冷,却能够改变自己、改变生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