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情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乡情的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乡情的散文1:寒寒冬日,依依故乡情

文/仲夏人生

记得,沈从文的《边城》里有这么一句:“每一只船总要有一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一个巢。”

远离了家乡,游子才知,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檐一瓦,一人一物,都是心中最缱绻的风情。

——题记。文/仲夏人生。

日暮西沉,华灯初上。

夜,缓缓拉下一帘帷幕,遮住了白天喧嚣。

心,远离尘世浮华,于夜色中,寻觅一方清幽。

仰望云端,冷月挂天。夜寂中,泛着清寒。街上早已疲倦的人儿,行色匆匆,归心似箭。路边的街灯,散发着昏黄的光晕,拉长了谁的孤单影子,又留下了谁寂寞苍白的故事?

小窗前,入夜的风,轻透窗棂,掀起了单薄的衣衫,不胜清冷,心在寒意里微微颤抖。这异乡的风,终是这般薄凉无情,不解游子的心。一声叹息,怎奈,他乡篱下身是客。

翻看手机日历,显示农历冬月十五。时光浅浅,如流水般潺潺而过。

北风呼啸中,年关已是越来越近。想来,不知这人间,有多少游子,还漂泊在外头?于陌生的地方,山一程,水一更,匆匆奔波在异乡灯火阑珊处。栉风沐雨,挤过最早的班车,走过最黑的暗夜,将疲惫与泪水撒落在琅琅星辰下。月圆月缺,每当夜深人静时,咀嚼着苦涩与思念。

若,不是被生活裹挟,谁,愿意背井于他乡?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当巴山夜雨时,当月上柳梢头时,当荻花飘扬,大雪纷飞时。游子的心,总是向故乡的田垄翩翩飞去。

乡愁,是什么?

是一首无言的歌,是一首孤独的诗,是一道清绝的风景。

是盘旋在心中弯弯曲曲的山路,是洒落在窗前影影绰绰的白月光。

是白居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是杜甫“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的惆怅。

是席慕容文中那只寥寥的清笛,总是在月圆的时候响起;是余光中笔下那张窄窄的船票,总是在呼唤着游子归航。

乡愁,自古以来,她萦绕在每一个游子的心尖上,最难将息。

乡愁,于我,是春天里灵渠两岸踏过的足迹,是夏天里溶江郁郁葱葱的葡萄架;是秋天里严关田野芬芳的稻浪,是冬天里金石小火舂煮的油茶和热乎乎的糍粑;是清晨小店里的那一碗美味卤粉,是黄昏烟囱里的那一缕袅娜炊烟;是院落里那一声声鸡鸣犬吠,是门前那一排排金黄的银杏树。

我想,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藏有一方沉甸甸的水土,那是世间最朴实无华的乡情。纵你天涯海角,也隔断不了那一缕魂牵梦萦。而在我心间,也有一处眷念乡土,位于金石杨柳江,一个小小的山村。那里,民风淳朴,青山环抱,盎然的绿意四季点缀;那里,竹海清幽,空气怡人,绕山的泉水似若琴音终年不绝。四时风景,皆宜醉人。尤喜冬日小山村,诗意,宁静,有团圆,有温暖。

冬天的小山村,是一幅静美的画卷。此时,田野是静默的,村庄是静谧的。竹子在山上沉睡,虫儿在泥穴里沉睡,睡在冬意里,这般安逸,这般安暖。

下雪的时候,雪花,洋洋洒洒的飘落着,田野里,房顶上,沟壑里,以及竹林绵延的山峦上,全被皑皑的雪软软覆盖着,一片洁白,诗意梦幻,宛若人间仙境。当然最开心的,属女儿和她的小伙伴们,在雪地里欢快地蹦跳着,嘴里还嚷嚷着,下雪喽,快过年喽,可以放烟花喽。爸爸,你要给我买好多好多漂亮的烟花,我要和你一起放烟花。那一刻,抚摸着女儿红扑扑的小脸,堪爱又堪怜,一抹浅浅的幸福,深深的暖意,由心而生,足以抵挡风雪中的酷寒,足以胜过冬日里的阳光。

严冬时暮,天寒地冻,可村子里的人心却是沸腾的,那一座座灰墙黛瓦,透着温馨的院落人家,炊烟袅袅升起。风雪归来的年轻人,卸下舟车劳顿,收起忧伤委屈,围在桌前烤着火嗑着红瓜子,说说闹闹着。男人们聚在堂屋三五桌,有的聊天,有的打字牌。女人们则系着围裙,在伙屋里忙活着打油茶。怕冷的狗,惬意的卧在炉火旁,闭着眼睛,静静地倾听着人们,唠嗑平日里的家常琐事,酸甜苦辣。柴火堆里生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混合着釟锅里炒米花“细细碎碎”的爆声,声声悦耳,仿佛是在庆祝着久违的亲情团圆。

在满屋的欢声笑语里,在满屋的暖意温情里。须臾,一碗碗热气腾腾,清香四溢的油茶煮好了。白的米花,红的花生,黄的苞谷,酥脆爽口;配以自家采制的茶叶,老姜,大蒜,一起舂煮的茶汤;缀一把绿的葱花,配一块烤好的焦香软糯的糍粑,再佐以酸爽的子姜,茭头,萝卜干;顿时让人食欲大增,“吧唧吧唧”大快朵颐,一盏复一盏,简直是人间清欢。

薄凉的冬日里,一碗美味的油茶,那就是家的味道,爱的原浆,暖了游子漂泊的心。所有心酸委屈,所有的辛劳疲惫,都会在那一刻烟消云散,只剩快乐在屋里尽情挥洒,幸福在心里回甘绵长。平淡的流年里,一碗素色生香的油茶,沉淀着山村人们美好的寓意,白的悬浮着曾经的艰苦岁月,红的象征着日子的红火向上;黄的盛满着人们的丰收喜悦,绿的承载着来年的希望憧憬。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素常的日子,小山村的人们,随着四季的更迭,过着与之相对应的生活。在腊月时节,家家户户挂出了丰盛的腊肉、香肠,板鸡。天气晴好的时候,扛把锄头上山挖一些冬笋。此时的冬笋正当肥壮,质地鲜嫩,清脆爽口,可焖,可炒,可炖汤,在我品来,珍馐海味不如冬笋一味。待除夕之夜,有鸡,有鱼,有豆腐圆子,有冬笋腊肉,再有自酿的美酒,一家人围着撑架而坐,在柴火的烟暖处,在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中,在透着喜庆的大红春联里,浅尝一屋味语清欢。

冬日的山村,寻常人家,彼此,有酒,有肉,有暖烟,有欢喜,琐碎的日子,倒也甘怡清美。

今,又是年关将至,乡愁的味道慢慢在冬日中弥漫开来。试问人间,有多少游子,如君一般,心念着家乡的亲人,山水和美食?

提笔冬日,落笔思念,此刻,好想站在故园的高高山岗,展开双臂拥抱一缕山风,大声的呐喊,放逐心情……

文\仲夏人生,执笔于农历冬月十五。

关于乡情的散文2:乡情的那种味

文/王忠范

我的老家在大兴安岭下,是个小村,四十多年以前,我家住在村子前头,房子跟东西两家邻居相挨。都是砖石垒砌的草房,木制房门,烟筒立在房脊上面,柴禾垛堆在院套外。每家都用红柳编织院墙,既结实又不遮阳光还通风,不管谁家在院里做事、说话家家都能看见听见,就是饭菜的气味也是串通的。三家人共饮一眼井的水,同走门前的一条路,相互关照过日子,好像谁也离不开谁。

每日清晨,家家鸡架里的鸡不约而同地欢叫报晓,接着是家家打开房门的声音。早饭吃得早还要吃得饱,因为农人下地干一上午的活不能饿了没劲头,所以都是大饼子鸡蛋糕、小米干饭咸鸡蛋咸鸭蛋、豆包炖豆角等这些“硬货”饭菜。飘来飘去的香气让人知道别人家吃的是什么饭菜,小孩子若是馋了哪种饭菜就端着碗去邻居家吃一顿。那时候我读小学,村子里就有学校,而且离家很近。小伙伴在大门口相会,我给你一捧爆米花,你给他一把炒黄豆,大家吃得香玩得欢走得快,没多长时间就进校门了。

夏天三户人家都在自家的院子里搭起锅灶,晚饭就在院子里吃,饭菜的香味交织着缭绕着。东院徐婶做油焖青椒最拿手,她先将青椒里籽和筋刮掉,然后装进用面粉、肉丁、香菜和葱花拌成的馅,再放到锅里炸炒。嗤嗤啦啦的声音裹着几分辣味的香气扑鼻而来,没多一会儿徐婶就让孩子给我家和西院宋家送来冒着热气的油焖青椒。西院宋大娘做的锅烙茄子最好吃,个个茄子都是油汪汪的软乎乎的糊焦焦的,吃一口满嘴香。每每做好以后,宋大娘就隔着柳条墙喊叫我家和徐家:“快来端锅烙茄子!”随着逗一句:“小心香掉牙!”我母亲常去小河捞喇蛄,回来炸不咸不淡、鲜亮多味的喇蛄酱,那鲜亮的气味闻着就叫人发馋。母亲用木盘端出两大碗喇蛄酱,从柳条墙上递给东院一碗,再送给西院一碗,笑着说:“趁热吃更有味。”西院的宋大伯一看有喇蛄酱,就拎着酒瓶子到我家来,东院的徐叔也端着一盘咸豆子过来了,他们跟我父亲一起喝几盅。几盅酒下肚,话就多了,唠起互助组与合作社那些事儿,宋大伯就激动得不行,他曾是合作社的社长,觉得红旗社这个村名跟他都有关系,所以端起酒盅唱那首老歌;“合作化的农村一片新面貌,社会主义建设掀高潮……”。

冬日,是农民猫冬的农闲季节,吃得样数多了油水也大了。一进冬月,左邻右舍的女人们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相互协作蒸黏豆包。大家围坐在热炕头上,一起和黄米面、搓揉豆馅、包皮子,然后装锅有火候地热蒸。谈唠间,一锅锅黄澄澄的黏豆包出屉了,各家都要带回一小盖莲的黏豆包,吃个新鲜尝尝味道,也象征家家的小日子团圆美满。过了腊八,开始杀年猪了,三户人家的男人负责杀猪、接血、去头去蹄、洗肠子、剁骨剔肉,女人们有烀肉的、有煮血肠的、有拼凉盘的、有烩酸菜的。一切做好,三户人家的大人小孩欢聚在一起吃年猪肉,像坐大席那样快乐。餐桌上尽是“乡里乡亲连着筋,吃顿年猪肉更亲近”和“这一年没少帮忙,多吃点热血肠”这些真诚而火热的话题。庄稼院里充满了浓浓的香气和浓浓的年味儿,还有浓浓的乡俗村风。其实那些年月农家的日子并不富裕,但吃吃喝喝的生活中渗进了纯朴的乡情,所以人们觉得有滋有味。

关于乡情的散文3:眷眷故乡情

文/大山里的清泉

故乡,一个让无数漂泊者魂牵梦回的地方!乡愁,一个被无数文字爱好者撰写不尽、表述不完的情感主题。这是因为,故乡是人们云游他乡的精神港湾,乡愁是游子身处异地时的人性所寄,魂魄所依。

我和异地他乡的众多游子一样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浓浓的恋乡情结。故乡,在我的心目中总是沉甸甸的,她总有一份不可替代的神圣。那块孕育了我生命,伴我大半辈子的土地,是我这一生也不会淡忘的地方。无论时光长短,幸福与否,漂泊中多么的艰辛,闯荡中是何的苦楚,她总是与我生命相伴相连。可谓“梦中每迷还乡路,总在念念故乡情”

当我们阔别故乡从远方回头的时候,似曾拥有一个共同的希望——故乡早日走出贫穷,让青山绿水重新回到当年;让更多的父老乡亲能够沐浴到故乡洁净的雨露,重看见那白云悠悠,如镜如碧的蓝天。这也许就是游子在与故乡的依恋与疏离中,生命的原初情怀吧。

在互联网上,和我的好友们常常谈及各自的故乡,想念尚在老家的娘亲兄弟,故友亲朋。无需浓墨重笔,不用文才出众便能心有灵犀,一点即通。

和往年一样,冬至之前总要回故乡看看年迈的双亲,而本次老家之行却有着特别的意义,承蒙《老年之家》《开心群》部分好友对老父老母的孝敬,念念不忘要与我一同回家乡探望年事已高的岳母和双亲。盛情之下,我们终于在冬至前四天成行。来自上海、武汉、长沙、深圳等地的姐妹们,在暖阳如春的冬日里,我们一行八人顺利地踏上了故乡的土地,置于故乡的田园山,感受我们故乡的风土人情。

依行程安排,首站是看望曾经在张家界与姐妹们短暂相聚过的岳母,老人家听说我们一行将于近日抵安,乐不可支地提前几天在忙里忙外,等待着这些“孝男顺女”的到来。当我们的观光的伍云集在老人身边时,那场面就像久别重逢的亲人,相抱相拥,久久不愿离分!场面热烈,情景感人!姐妹们夺眶而出的泪水就像断了线的珍珠,在眉宇间游离涌动,浸湿了脸颊里淡淡的脂粉,涤去了这一路的辛苦和劳顿。

在故乡只有一天的行程,但真情所向,情愫绵长。正如姐妹们所说的那样,她们此行不单是为了领略我们故乡的田园山水,更是体验乡下人的好客与热忱。可不是嘛,年事已高的岳母总是如影随形的一路陪同,无论在私家果园,客家围屋,还是三百山的山巅都留下了她豁达、热情、爽朗、以及那和蔼可亲的谈笑容。更令难忘的还是公务在身的唐校长、唐乡长和他们的夫人,均以高规格,全身心的给予我们以贵宾般的接待,从生活起居到寻访出游总是热情有加,无微不至。在这充满热忱的氛围里,客人们客感受了客家人的纯朴与好客,大方与热情。尽管已经依依惜别回到了各自所在的城市,但故乡的山山水水,纯情风貌却历历在目,眷眷在心,真的想起你们格外亲!

曾一度以为,有了城市这颗高枝,我们就可以无视贫穷、落后甚至是流离失所的故里、乡亲。直至有一日,发觉深处繁华,心却无所皈依时,才募然转身,看见故乡仍以谦卑的姿势含泪守望!

本次故乡之行,在欢快之余,不免有些心伤。曾经富饶美丽的故乡,如今明显地变得贫瘠荒凉。表面看,县城高楼林立,热闹异常,但这些也仅仅是个表象。在县城附近的乡镇,除了部分农民拥有土地和“银行的果园”,而多数被剥夺了土地和水面的农民,如今却变成非农非工,他们多数人的生活愈来愈贫困,养家糊口靠的是一副肩膀两只手,东奔西走打零工;眼前生存且勉强,老有所养还是梦。如此等等,看到曾经养育了我的故乡所处的窘境,心里总在隐隐作痛!游子在外怎能视而不见,相安于心?

和大城市一样,县城的边际随着水泥路面的延伸而向郊外扩展,拔地而起的“睡城”成为农民兄弟每日的起点和终端;这些新生的市民“乡村游”的足迹越走越远,山前被毁的都是原生态的肥沃粮田;工业园就坐落在城市边缘,乡亲们靠近了城区的繁华和喧嚣;那成群的孩子和老人就穿梭于城市的高楼广厦间,他们一直怀揣着梦想,在这臭水横溢,空气浑浊,满地瓦砾的城市里寻找着出路。这种城市化浪潮正在裹挟着每个农民苦苦地向前寻觅,奔跑。

此刻的我,似乎才明白故土的无私与母亲的博大。于是,我似乎要不顾一切的向她奔去,欲与父老兄弟一道穷则思变,以微薄之力为故乡的出路出谋策划,为故乡的未来增砖添瓦,让蓝天秀水重回故里,富足丰裕惠万家……

故乡是灵魂的栖息地,是每个人心中的天堂。曾经与故乡非亲非故的客人们尚且能如此喜欢,器重我们的故土,而作为沐浴故乡阳光雨露长大的子孙怎么能不张开双臂来将她拥抱!

是的,大凡游子都思念故乡。因为故乡是生命之根,有着挥之不去的那份故土情缘,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她都让我无限的眷恋。

故乡,不仅能让我们不羁的灵魂得以栖息,还可以给灵魂注入坚韧执着的力量,插上欲飞的翅膀。虽然人在他乡,但我们始终能嗅出扑面而来那方丰腴厚实的地气,感悟到那生命的原色和纯正故土的清醇;有多少怨愤和无奈还在城市的上空传递、升腾。

而当我们回过头来仔细思量,故乡,其实是一条无法诠释的辞目,用现代的解读法,故乡既是一个特定的地理方位,又是一个抽象精神寄托的伊甸佳园。故乡情结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片私密风景,是一种精神的过往,如同一幅雨打芭蕉图,抑或一阕思乡小夜曲,只能一个人慢慢地与其对话和欣赏。可我们置身在都市冰冷的文化背景中,在充分物欲化的场景里,又很难架起与故乡情感沟通与交流的桥梁。

生活在深圳,似已经熟悉这座城市的表情与格性,对一个时代的活法有了更深的理解,似乎应该摆脱那种纯粹物质的追求。那种丰厚物质的享受与心灵抚慰的追求永远都不能等同。在都市生活的热闹和浮躁中,寻求精神生活的一种寄托——抚摸往昔,怀想亲情,追念真诚。

这种欲说还休的故乡情怀,实际上是我们共有的一种生命历程,她宛如濓河源头的清泉,在你我的心中静静地流淌。

离开故乡虽说时间并非很长,但我始终向往故乡池塘里的荷花清香,回想夏夜时稻田里的一片蛙声,我们怀念亲的菜畦,我们垂涎故乡的水井,更加让我不时地馋涎故乡的年味……

本次与姐妹们一同回到故乡,让我深情地想起了童年时的每一段歌谣,看重每一个曾经独立行走的脚印,追昔每一段曾经的幸福与苦难,天真与美丽。

红尘滚滚,痴痴情深,聚散终有时……,故乡的快乐之行终于暂时告一段落,而在我的故乡却留下了你们的大都市人的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形象,你们对我故乡的向往与赞赏,对我们一草一木的喜爱与敬重,将在我生命的记忆中永存。

随着严冬而至,故乡的橙香渐渐远去,曾经芬芳夺目的山野之花也随霜而落,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暂时的落败与苍凉。严冬终已至,霜雪肆虐时,而那些在风霜雪雨下含苞的花蕾却蕴藏着无限生机,等待温暖的春风再度越过崇山峻岭,到那时,百花盛开争芳艳,群燕竞飞衔春泥的秀美景象,将在故乡重新展现。

家情乡韵,有如一曲吟唱不完的歌谣,仿佛是一片飘零的落叶,进而上下翻飞,进而左右彷徨;人生旅途,宛如我手心的丝丝纹路,当淡淡的乡愁落入手掌,沿着那丝丝纹路不停的探索与考究,在无数问号的背后仍然是我对那一方静土的深沉眷顾。

关于乡情的散文4:故乡情

文/杨虎

让父母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一直是我与爱人的一个心愿,并为此而一直努力着。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在保定贷款买了套两居室的住房。经过我与爱人的千呼万唤,父母总算同意了我的想法,去年来到了城里。

刚到城里的父母感觉到处都是新鲜的,像孩子一样对我问这问那,生怕因为不认识什么而遭到别人笑话。父母出门还习惯带上个小本,每条街道、每条胡同都要记在本子上。可一段时间以后,我却发现父母常常半夜起床在客厅里转来转去,老俩还时常嘴里念叨着家乡的事情。其实,父母的心事我懂得。

十几年前,当我中学毕业后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那片土地上辛勤劳作时,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刻骨的仇恨。夏天我跟随父母迎着酷暑在田间地头劳作,麦收时节,弯着身子,手握镰刀在麦田收割,往往收割一块小麦要汗水洒满一块地;冬天,我会起很早,跟着父亲到温室大棚,顶着寒风在大棚外拉大棚的稻草帘子。当时我曾幻想着,假如有一天我能幸运地离开这块土地,决不会再回来。所以,在1999年冬季征兵时,我积极响应号召走进了军营。还记得当我爬上装运新兵的列车时,当看到那些与我同车的小伙子们流着泪告别时,我连头也没回。我感到我如一只飞出了牢笼的鸟般找到了自由。希望列车走得越快、越远越好。

然而,当车停在了离家乡并不是很远的山西大同时,故乡如一个巨大的阴影,依然笼罩着我,无数次夜里梦中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参军一年后,当我休假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时,我的心情竟是那样的激动。当我看到满身尘土的父母从地里迎着我走来时,一股滚热的液体哽住了我的喉咙。那时候我就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故乡对一个人的意义。退伍后回到家乡时,我曾有过一辈子不离开家乡,陪父母种地的想法。然而,父母并不同意。后来,我一个人来到了城里工作,一晃就是十几年。但故土的烙印,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纹身的图案般,一辈子附在身上。

故乡是一种寄托,一个置身都市的农家孩子的最后的“避难所”。今年春节后,我换了工作,收入减少了,父母主动提出回老家居住,减轻我们的负担。其实我知道,曾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本来就是父母的精神归宿。

人无论身在哪里,故乡情会一生一世永远追随他们。

关于乡情的散文5:且听黄梅忆乡情

文/李幸

月华如水,寒星凝霜,散落在漆黑的夜布上,点缀着淡淡的凄美。异地他乡,倚靠在寂静的窗台边,倾听着故乡的黄梅。不似古时的“父母在,不远游”,我虽千万般不舍,终究不远千里来到异乡学习。于是,我总是不自觉地靠在窗台边静静地听着徽州的黄梅戏,静静地倾听着故乡的声音……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每当听到婉转悠扬的戏曲声,我的思绪就飘回到青檐灰瓦、黛板白墙的徽州小镇,那里有着凹凸不平的青石板,有着古色古香的檀木门,有着傲然林立的马头墙,有着碧波荡漾的绕城河,有着小贩卖力吆喝的声音,有着孩童嬉戏欢笑的声音。故乡一切的一切都随着那一曲黄梅戏浮现在我脑海中,久久萦绕,不曾散去。那一曲黄梅戏让我听到了自己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听到了自己对生我养我那一方水土的热爱,听到了自己最真挚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其实何必佳节,独在异乡的人,往往只要倾听一曲故乡的歌,便潸然泪下。听着耳边吟唱着的“夫妻双双把家还”,不由得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爸爸妈妈。从前,作为独生子女的我,在家中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爸妈无微不至的照料。可当我离开了他们,才发现爸爸妈妈的爱有多珍贵。妈妈帮我铺的每一次床,帮我洗的每一件衣服,做的每一顿可口饭菜,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珍贵。爸爸给我打的每一通电话,每一声亲切的嘱托,每一句轻声的安慰,都那么深地嵌刻在我心里,无法抹去。我倾听着萦绕在耳边的旋律,对爸爸妈妈的思念奔涌而出。这是我内心最深处的声音:爸妈,我爱你们!等我回家!人生路太长,偶尔停下来听听灵魂深处的音韵,才会发现总有人爱你如生命!总有人的爱让你割舍不下!

倾听着一曲又一曲的黄梅戏,我仿佛也穿越到了戏曲中,体味着戏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人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在世,总免不了大喜大悲。总有人希望人生是一出折子戏,只有绚烂多彩的高潮,而没有万事艰辛的开头和曲终人散的结尾;只有众人钦羡的辉煌,而没有晦涩曲折的艰苦。可这样的人生不过自欺欺人、索然无味。人生还是如一曲黄梅戏的好,拥有那跌宕起伏的剧情,酸甜苦辣,都一一品尝;悲欢离合,都一一感知。倾听着黄梅戏,品尝着戏中的人生,心也不由得开阔了许多,不为尘世所惑,不为浮名所累,只追求心底的那份问心无愧。我倾听着自己的心,感悟到了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生,更找到了想要珍惜的人和事!

斜倚栏槛只身影,且听黄梅忆乡情。青山绿水,黛瓦白墙,那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我心中永远的牵挂;鬓角霜白,嘴角含笑,那是视我为生命的父母,我心中永远的牵念;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那是等待我挥笔书写的人生,我心中永远的追求!人生在世不称意,倾听灵魂深处音,待到醍醐灌顶时,拾掇行囊再出发!愿尔倾听自己,感悟人生!

关于乡情的散文6:乡情悠悠

文/魏益君

冬至,一个寒冬里的节气,一个给我温情、给我甜蜜,引我遐思的节气。

记忆里,每到冬至节气,北方的农村便进入天寒地冻的季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开始慢下来。那时乡下的文化生活贫乏,除了每天听小广播,就是隔很长时间看场电影,自娱自乐便成了我们这些半大孩子们热衷的事。我们几个小伙伴总是找一堵向阳的墙,靠着墙面玩“挤油”游戏,边做口中边唱着儿歌:“挤挤油,挤出汗,身上像穿火龙丹。”在那寒冷的冬天里,我们玩得畅快淋漓,挤出了一身汗。

冰上游戏更是我们的最爱。手中执一个鞭儿,在冰面上抽打着彩色的陀螺,旋转出多彩的弧线。惬意玩耍间,岸上就传来母亲长长的喊声,那是母亲在喊我回家吃“冬至饺”。

冬至这天吃饺子是家乡的风俗,那时农村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差,肉馅的饺子只有很少的人家才能吃到,一般人家就只能吃上素菜馅的饺子。我家那时穷,虽然吃不上肉馅饺子,但母亲总能调制出美味可口的饺子馅来。包饺子的面也是两块面,一块是白面,一块是掺了高粱和大豆的杂面,白面是给爷爷奶奶和最小的弟弟妹妹吃的,父母、姐姐和我吃杂面水饺。

下饺子前,我要到生产队的牛棚里去喊喂牲口的爷爷回家吃饭。爷爷那天也特忙,他给棚圈里的牛、驴子在饲料里掺杂了豆饼,那些牲口吃起来就特带劲。爷爷总说,冬至把牲口喂好了,开春犁地才拉得快。是啊,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过了冬至,人们已开始算计下一个季节的农事了。

我和爷爷回到家,热气腾腾的饺子已经出锅了,虽然是两种水饺,但吃起来却很香甜,也很融洽。爷爷奶奶时不时就把自己碗里的白面水饺夹给我几个,父母就说:“爷爷奶奶年岁大了,你吃好东西的时候还长着呢,还回去吧。”爷爷奶奶就装着很生气的样子,我也就只好吃了几个,老人高兴,全家高兴。

吃过“冬至饺”,人们就开始熬冬了。冬至已至,新春不远,前方的春天在牵引着人们的目光,诱惑着农家对来年的新的希望和祈盼。

关于乡情的散文7:乡情百家宴

文/冯敏生

漂泊在异乡的小城,尤其在过年的时候,我十分想念大院里那渐行渐远的百家宴席。

记忆中的百家宴席,时常牵动我袅袅的乡愁。年少时,我所居住的小山村,三面环山,一条清澈的弘农涧河水,静静地从村前流过。全村不足五十余户人家,除了十七八户本地户之外,大都来自四面八方。我家所居住的大院里,共有七八家人。有的来自陕西丹凤,有的来自四川广元,有的来自邻县卢氏,还有的来自豫东开封师院的三名下乡知青。

我们大院子坐北向南,房子是土墙青瓦,矮矮的屋檐下,悬挂着一串串鲜艳的红辣椒。大院里很宽敞,是小孩子玩耍嬉戏的快乐天堂,是青年人唱歌跳舞的俱乐部,也是大人们聊天拉家常的聚集场所。在我们大院里,大家共用一个大院大门,共用一个茅厕,共用老核桃树下的一口古井。院里人虽然口音不同,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但是,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相互理解和尊重,敬老爱幼,互帮互助,其乐融融。倘若哪家率先做好的可口饭菜,就拿出来和院里人一块去分享;倘若哪家遇到一些困难,大家都积极地想方设法地帮助解决。总之,大家相处得亲如一家人。

尤其到了过年的这一天,我们大院人习惯地在宽敞的院子里,摆起来了百家宴席。这“百家宴”,其实只是我们的院里七八家人摆的宴席,是院里有文化的三伯,特意起的名字。有时每家每户人自带食材,大家喜欢聚拢在一起共同去做;有时,各家各户提前在家里做好自家的拿手好菜,一起摆在长条橡木桌子上,共同去分享。大家无论以哪种方式,都想图个热热闹闹,欢乐喜庆。

有一年,我们大院里的百家宴席,令我终生难忘。记得那天,村子对面山峦上的积雪开始消融,冬日暖暖的阳光照耀在我们大院里。大红灯笼,格外耀眼,火红的春联,分外醒目。台阶上的一台收音机,播放着《百鸟朝凤》喜庆的乐曲。男女老少,穿新衣,戴花帽,喜气洋洋,整个大院里,洋溢着节日欢乐的浓浓气氛。瞧,一盘盘诱人的饭菜端上来了。三爷香气扑鼻的“红烧肉”,三伯金黄酥脆的“爆炒柴鸡”、印盒伯滑嫩爽口的“米粉肉”,四娘的“牛肉豆腐煲”,社子哥家乡四川的“麻辣火锅”,还有来自豫东知青的绝活“二黄”,其实就是干炸炒面,配以炒鸡蛋、番茄酱等之类的汤汁。就在百家宴席上众多的拿手菜中,要数父亲做的“砂锅炖肉”了。父亲年轻时是村里村外有名的厨师,如果那家有红白喜事,那儿就有父亲忙碌的身影。我看见父亲在做“砂锅炖肉”时,首先精心挑选好肥瘦适宜的五花肉,用刀切成薄片;接着,在铁锅里将葵花籽油加热后,放些姜丝、大茴、花椒、干辣椒炝锅,再将五花肉片过油干煸,加些冰糖、料酒、酱油上色,之后起锅;其次,父亲在炭火上架起一只瓦蓝瓦蓝的大砂锅,倒满热水,放进酱红色的五花肉、熟猪油、白萝卜、黑木耳、平菇、干蕨菜、粉条等,配一些五香作料进行清炖。炭火很旺,砂锅里五花肉炖的“咕嘟咕嘟”作响,香气缭绕。最后起锅时,父亲还要在上面撒些绿色的葱花、香菜等。

百家宴席上的饭菜上齐了,七碟八碗,盆盆罐罐,香味弥漫,丰盛可观。就在每次开席之前,总由德高望重的三伯致新年贺词,然后围在桌旁的男女老少三十多口人,共同举杯喝年酒,祝福美好的新年。开席了,大伙们纷纷品尝着美味佳肴,开怀畅饮,欢声笑语。我们小孩们吃饱喝足后,就在大院的角落里放炮仗,打陀螺,荡秋千,做游戏。大人们在桌旁,畅所欲言,憧憬着美好未来。有时大家兴致正浓时,三伯的板胡,印盒伯的二胡,小鱼哥的三弦,几位知青大哥的口琴、手风琴,倒是派上了用场,组成了一支小乐队。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社子哥演唱的《智取威虎山》杨子荣的京剧选段,引蓉姐表演的《红灯记》李铁梅的豫剧选段,把整个百家宴席浓厚的氛围,推向新的高潮。一桌百家宴席,把大家的心灵和情感紧紧地融为一体,邻里之间浓浓的亲情和友情,不时地在蓝天下荡漾、延展。

关于乡情的散文8:故乡月,故乡情

文/任静

许多年未曾看头上的月亮了,明知道人间城市与乡村,天上“月”只有一个。可是,愚昧的我,身在外地,栖居他乡陌生之感,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不默契,总是让我这只在他人屋檐下的候鸟,看不见月,也时常感受不到太阳的光晕。我总是觉得自己是在暗夜里,逆水行舟中孤独地吟唱。

写到这里,想了一下故乡的月儿,泪水一下子就滚落下来了,在我猝不及防地,打湿了眼前的本子。

记忆中,故乡的那轮月,总是忧伤地,孤独地挂在乡村幽暗的天空,然而,当一颗少女的心灵打开满腹芳菲,对朦月轻抒一首诗词时,“月”瞬即就晴朗起来,几颗星星也突然现身,欢快地眨起了小眼睛。一缕风,轻骑快马驶过疆场般地推送出一朵白云,白云抽出长长的云带,载来无数颗星星布满天庭。“月”悠然而开心的笑了。这些,皆因我的几句诗词和一遍遍反复吟哦唐朝李太白月下独酌诗意驰骋和想象,招呼明月与我作伴,赞赏月的冰清玉洁、超尘拔俗的节*所成。

由月,想到人。如月的人便是我的母亲。由母亲想到了父亲。常言说,父爱如山,泰山之重,抗起了一群儿女情。然而,那时候生活贫困,医学并不发达,我的父亲生病因无适当的药物可医离世尚早,他全权交由我如月的母亲苦难地承担起这群儿女的生命重责,这样,我就想起我的一群哥哥姐姐弟弟;由我的哥哥姐姐弟弟,想起童年的玩伴,少年的挚友,左邻右舍,乡里乡亲的叔叔伯伯们——一幅多么美好的亲人盛情图腾啊!然而,我今天的这篇文章里,写的不是亲情而是月色和故乡情。这个故乡情的“情”字是在一种超乎自然之上是非实物的景色描述。

也许,人的一生,最淡定下来的时候,就是月夜里虔诚心境的独思了。白天忙碌与吵杂喧闹中,谁又能灵与肉统一根茎,用心劳神地斟酌思考一些事物呢?

三月看桃花,四月观梨花,五月赏石榴……,八月桂花九月菊……这花与花之间,你是一心不可二用地才能打探出他们开花的秘密。就如冬寒,梅枝俏;就如夏炎,荷之滟,思再三,你才能真正地走进花的灵魂与花的馨香之核心。

世上,万事凡俗或高雅,最能体现出其本质时刻,不是站在丽阳下,垂手可得到的。人生,我最深有体会的时侯,那便是在夜下,用一颗远离尘世拒绝凡尘喧嚣热闹好去处的心,守住一池中的一藕荷,借助嫦娥展开的银灯,我仔细地用我的明眸,偷偷地摄取花骨朵绽放华韵的翅膀,观看她一片一片地伸展。

月亮,你看见么?看见女孩的心事么?月亮,你看见么?看见夜里花开花凋的过程与承载着的几多思与使命么?月儿不说话,有时借助风让云掩了一下脸,默默地告诉我,它说:“小才女,其实呢,你不知,花开的声音时常也会碰痛了草藤呢?”我不知道草与藤萝是嫉妒花,还是太自卑了,我只是看到,月的沉静性格深深地点染着我的内心;月的轻轻移动,深怕搅扰了人世间的一帘幽梦,多么如我隐隐地蕴蓄满怀温情和邃远的理想之境域哦。“月”的天空是离不开星星的陪伴,同时,这些精怪的小东西,又潜移默化地帮我成就了天真和调皮的性格。星星的语言在于眼睛的表现,我就也学会了星星经常省略了语言,用目光说话。

难忘故乡月,铸就了一个女孩性格。难忘故乡情,风是慰藉的,水是柔和的。说起水,也就想起村前河;也就联想起窗外雨幕,庭院小园中,葵花如太阳金黄的笑脸,它风中摇摆,雨中晃动,千摇万晃就是不惧狂风骤雨的袭击,站立得笔直。

这篇散文,故乡的情,我不写人与人之间的过往,也许一个爱诗的女孩成长经历中,她更看重的是岁月更叠刻印脑海里的景色吧?尤其是,这故乡的明月。由月不能不牵扯到夜;这夜是月的寝宫呢。

谁人抱月归?寻了千年,不见有来者。八千里路云和月,我突然明白了,心向所归,世相就必存在。也就是说,你的心在哪里,你所欣赏的景象就在哪里。游子千万里,岁岁年年,在外的游魂,百岁后,都是盼归故里的人。而我,恐怕不是这样的人儿呢。

今天,执笔写下这篇故乡明月,故乡情,也全当是忆旧当中,因为过去的事情是思念人儿的难忘。人也好,物也罢,刻印脑海里的,就是值得写一写,翻一翻,回味回味的。

我想,几年后,我再重度今宵夜与月,那份感慨与回顾决不亚于这篇散文的重度,甚至会超越这篇回味少小与青春时家乡月与情的那份重量的。因为,人的成长,感悟,经历与阅历,更是给以后的回忆打好了更加牢固的奠基。毕竟,我在这个城市里已经生活了将近二十年,青春,爱情,孩子的成长,夫妻关系合与离,朋友,老师,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早已装满我记忆的宝库,如酒沉香,愈发久远地淡漠了怨恨,深深锁住了恩情,多年后,竟然也会是我故乡的月,故乡的情难以忘却的人生之岁月呢。

关于乡情的散文9:乡情

文/九满

小时候,我超级向往“城里人”的生活,常常为自己生活在乡村而悲哀,总是盼望着跳龙门、上大学,离开田野,离开乡村。

经过连滚带爬的努力,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终于挣扎着离开了乡村,来到曾经无限憧憬的城市。从此,我不再为锄草、施肥、收割而犯愁。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发现:远离了大湖,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条断流的河,一块荒芜的地,总是在纠结,在回味,在反思……尽管在经济层面,我已经远离尘土,正在小康的路上飞奔,但在情感层面,依旧难舍乡土气息。我越来越怀念自己的底色,怀念我“缺吃少穿”的童年。内心里怎么也忘不了生我养我的那田野,那草垛,那小溪;忘不了那人,那事,那扯不清道不明的友爱、情仇与怨恨。睁眼故乡的灶台,闭眼故乡的炊烟,回荡缠绵。活不在当下,走不出从前。

2010年,我的五哥去世,我有过心血来潮,要写下来的!可是没有写,主要是懒惰。四年之后的春节,我忽然对春晚失去了兴趣,瘾又来了,就想熬夜写点东西,于是封闭自己,几天几宿写下三两篇小文。没想到,正月十六母亲就走了。我突然明白,原来冥冥之中是母亲在催促我赶紧动笔,怕我忘记了她的一遍遍的叮嘱与唠叨。

我是从洞庭湖里走出来的穷二代,知道贫穷是什么滋味。也切身感受、品尝了没曾走出过洞庭湖的父辈的不易。他们无法摆脱生存的困难,穷湖僻壤作怪,柴米油盐犯难,愁字当头,难字阻道,怎会容易。我们及我们的后代也不易,因为农民意识,平均主义,攀比心理还在。我们从小靠勤劳、靠辛苦改变着命运,也着实在进步着。这些,都是靠不易换来的,且各自还在延续着各自的不易。农民,从古至今就没有容易的时候。

岁月匆匆,洗手的时候,光阴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光阴从饭碗里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可是,洞庭湖依旧在那。于是,我读懂了大湖;也读懂了岸边的自己,认识到了大湖边上的我的渺小与短暂。打小我就在水流湍急的大湖里捕鱼捞虾,渐渐的让我挺起了脊梁,拥有处变不惊的力量,也铸成了我不服输的强硬性格——它是我生命里不可缺少的营养剂,不可缺少的鞭策力。只要我一遇到困难,想到自己在大湖里的一些难于忘却的经历,我就会焕发出一股强大的动力。

乡村有傲骨也不乏柔美。

最美的要属那迷人的夜。田野是静谧的,而水稻就像一个淡雅的少女,穿着一袭绿裙,站在沉寂的田野里想着自己的心事。瓦蓝瓦蓝的天空之下,宛如邻家姐姐,在干净清新的空气里起劲地成长、丰满,在明亮充足的月光里甜蜜恋爱。在娘殷切的期望里,成为七月丰盈的新嫁娘。老树屋檐不相争,水在河底月在天。好一个静。湖、小溪、水、老树、田野,再加头顶的月光,那就是我们大湖里静得出奇的充满诗意的夜。白天的我们打猪草,晚上的我们数星星。猪儿吃饱了会睡觉,星星累了会躲到云彩后面去。

美的还有村里的炊烟,那是村子在呼吸。

村里美的东西说不完……

湖水可以以任何状态存在,大湖不可以以任何方式放弃自己。于是,从大湖里走出了一个个勤劳而又淳朴的人——这就是我们。

在大湖边生活的臣民热情又好客,谁家来了客人,邻居们都会过来寒暄,天南地北,宾至如归。他们用帮你干活来表达真诚的感情,用自己的辛苦换来的烟酒招待邻居,尽显农家的淳朴善良。东家办喜事,不用麻烦下请柬,家家送礼祝贺全村同喜;西家老了人,户户放炮竹致哀一路送行。哪家不幸有个灾落个难,不用到家家磨嘴皮鼓动,户户送钱送物相助……

我的父亲,一生都与田野为伴,他就象大湖里那风风火火的鸟雀,犁田、插秧、割稻,在飞进飞出的身影中,用辛勤的耕耘来充填孩子们那快速蠕动的胃;母亲则永不停息的寻寻觅觅,育子、洗衣、种菜。我夜半梦醒,一定有父母的身影在陪伴,在柔和的灯光下,母亲带着顶针或缝衣或做鞋,用她的双手为我们披上绒绒的衣裳;父亲或扎扫把或忙竹篾。他们用日渐消瘦的身子,铸就了我们向往飞翔天空的灵魂。

尽管父母已去世多年,老屋已不在了,但是,我总觉得父亲母亲还在那里耕田养猪种菜。每次返乡,总觉得母亲还会乐颠颠靠在门口或兴高采烈地走下台阶迎接我。母亲仿佛还在拉着悠长的声调,起劲地呼唤该归栏的猪,该进窝的鸡鸭。摇曳的小油灯的光圈中,总觉得母亲还会起大早,为我赶汽车回城烧制一桌丰盛的美味。可是,时过境迁已非一日两日,一年两年,而这种牵心扯肺的思念,梦绕魂萦的怀恋,深入骨髓的凝想,早已酿成我美感涌流的乡情。

关于乡情的散文10:乡情脉脉

文/依凝

向北遥望,望不见故乡,心儿在飞翔,在梦里寻找方向,缠绵的思愁,揉碎在心里,化作泪千行……

月是故乡明!故乡,多少个不眠之夜,我站在窗前,仰望夜空,思念在不断地滋长。天空中的每一颗繁星,都让人望眼欲穿,心动欲摘。

浩浩的江水载着扬帆的船儿远行,然而船儿明白,来时灯塔的方向是心底最依恋的港湾;碧蓝的天空承载着鸽子飞翔,然而家的方向却是最清晰的地方。正如江水中流淌着的依恋,天空中掠过的思念,当一个熟悉的名词在脑际出现,心中就会有着悸动。

我曾经讶异于叶落的壮美,感怀于它那极致的美丽。树杈与大地仅有几米的距离,然而叶毅然挣脱,随风飘旋,任车将其压得粉碎,但它依然高歌,向着根的方向飞去,那是动容的美丽。我问落叶,落叶不语,那是怎样的情愫,我需要慢慢地品味……

还记得那一年,我只有十八岁,在车站与亲人依依惜别,却怎么也不肯回头,我不想看见大家担心的目光,因为我已经泪流满面,带着依恋、带着彷徨踏上了西去的列车。离开生活十几年的北方,将要去西南的昆明读书,心里有着深深地不舍。

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那里四季如春,景色怡人,那里的一切我都觉得新奇,很快适应了离开父母的生活。可是每到夜晚,就会想念亲人,想念家的温暖。我深深体会到落叶挣脱枝头的毅然,是家的力量,是根的力量啊!林语堂的一篇随笔曾给予我深深地慰藉,小时候他住在鼓浪屿,离大海很近,他常常和父亲在海边倾听海的沉吟。他常问父亲海那边的情景,他向往着海的那边。终于有一天他飞过了那片海,可海的这边却依然是萦绕在他心底的牵挂。他说:“当我乘飞机越过这道海时,觉得其实它很小,而我在海的那边遥望家乡时,它是如此的渺远。”短短的一句话,意味深长,因为乡愁是人间最美的语言。每个生灵都有着它的根,都有着牵引着它的一根丝,根里流淌着人间最美丽的情感。

我忆起(清)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乡愁,是一种深植于血脉中的情感,无法遗忘;乡愁,是一首忧伤的曲子,永远的在心中回响。那是甜蜜的忧伤啊!我的故乡!乡愁是一杯茶,这是我一个平庸的比喻,但却很喜欢。我不愿把乡愁说成酒,因为乡愁没酒那么浓烈,乡愁只能是在无人暗夜的一缕清香,将远离喧嚣世界的我们一点一点溶解。乡愁是茶,总在苦涩中带着那么一点点甘甜;乡愁是茶,但却不会愈冲而愈淡。或许乡愁总与距离有关,总与离乡有关。乡愁是条穿越时空的线,这端是游子,那端是深爱着的故乡。游子走得愈远,乡愁收得愈紧。当游子头发斑白了,累了,心上也就勒出了最深最深的痕……

乡愁亦是乡音,有时它被埋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地底,但却不断发酵,于是我们会在说着顺畅的普通话时无意间冒出一句方言,于是我们会对千百种口音中突然响起的熟悉的声音如此敏感,于是我们会很容易就做到在两种不同语言间娴熟地切换。乡音,永远是我们属于那一方土地的印记。在他乡流浪十几年,记忆中的故乡却永远不会变,我们会很准确得说出每一个细节。当我终于踏上故乡的土地时,觉得一切是那样的亲切。家,对于我们来说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