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明月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明月的文章1:明月照乡愁
文/飘如尘烟
当金桂如约飘香,明月已悄然丰腴,遥悬于中天,盈满乡愁。
刚刚想起这两句“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诗句,又在这空灵的夜里依稀听到李太白的低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如玉盘遥遥镶嵌在苍穹,月辉铺在大地,可曾照亮我的乡关在何处?戚戚江湖,今夜只有孤影伴月。那月如镜呵,照着故乡那一幕抹之不去的风景,那一缕晨间瓦房上袅袅升起的炊烟!那月如镜呵,照着一条长长的回家路,照着垂垂暮年的爹娘站在小街口期盼游子的归期!那月如镜呵,照着一个村庄,一条小河,一口老井,一张张熟悉的脸庞,照着漂泊人一缕剪不断的乡愁!
故乡,从那时到现在,一年又一年的明月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可否告诉我,离开有多久,离开有多远?是不是久到爹娘青丝到白头,邻家的小孩已结婚生子?是不是久到小河已断流,老井已干枯?是不是久到那棵百年老树再也发不出新芽?是不是远到离家百里的县城离家千里的省城?是不是远到从南方到北方?是不是远到天的尽头,海的边缘,远到俗世堇色的天空下再也分辨不清回家的方向?
这一路的荆棘的呀,这一路的坑洼呀,狂风暴雨中举步维艰,却象一枚卒子,过了楚河汉界再也没有回头路,只能在这尘世的沼泥中匍匐前进。经过多少事,路过多少人,来来去去聚聚散散,全然模糊不清。身,已然疲惫,心,已然倦累,唯只有在皓月当空的夜晚,披着月的衣裳,将藴藏在心底的一份情感与一缕乡愁纠缠。月缺了,忧伤在秋风中淡淡萦绕,月圆了,脸上清泪成行,那是思乡滚烫成的颗颗泪珠,流湿了一路乡愁。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头上这轮明月,乡愁是牛背上牧童的笛音,乡愁是生养过我的故土,乡愁是爹的惦记娘的牵挂,乡愁是从来不曾走远的眷恋。乡愁抚平我漂泊路上的创伤,乡愁温暖我孤独时候的心灵
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头顶一轮明月,这世上漂泊的人,都有一缕不能停息的乡愁。不管你何以为生,只要离开故土,便和乡愁从此相偎,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心中却只固守一处风景,也许这种风景没有精心打造的那般漂亮,没有刻意堆积的那么赏心悦目,或者只是一座青山,或者只是一片低矮的木房,或者只是一棵槐树,或者只是一只蹲坐在屋前的老黄狗,但它就那么的让人不能遗忘,那么的让人魂牵梦绕,一旦想起就那么的倍感亲切。
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都说千好万好不如自己的家好,都说月是故乡明。月是圆了,人却难圆,月色如水,在游子的眼里却分外忧戚,破公有诗道:“缺月挂疏桐,漏断人静初。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漂泊久了,“那一份思乡的柔软总是不敢轻易碰触,一碰心就碎了。这种没来由的乡愁,无需刻意便如影随形,哪怕你离的太久,哪怕你走的再远,终将无法排遣无法割舍。据说出门在外的人一旦死在他乡,他的魂魄会在每一个月明之夜,孤单的拾起生前所走过的脚印,沿着每一个脚印,凄凄清清寻找回家的路……
明月照乡愁,乡愁寄明月。一片片稻田是不是早已金黄,家中的双亲身体是否健康,儿时的玩伴是否变了模样,谁家又接媳妇了,谁家又添丁了,谁家的老人又走了,谁家买车了,谁家修房了?
今夜,明月圆了,关山万里,我又不能踏上回家的路,唯问故乡安好。当秋风轻轻拂过,乡心便起,问这头上照着我乡愁的明月,这份浓浓的乡愁如何安顿,何时可照我还?
关于明月的文章2:宇宙中的清理员
文/陈嘉怡
夜深了,天上的明月有时圆,圆得如同一个白玉盘;有时弯,仿佛一只船。夜空的星星有时稀,有时密,有时灰暗,有时明亮。看着这美丽、奇妙的夜空,我不禁开始遐想。
在美丽而茫茫的太空中,有一个爱干净的清理员,它叫月亮。
在宇宙中,有许许多多的小星星,可这些小星星在月亮的眼里就像一个个很脏的东西。在夜晚,月亮就会在天上把一个一个的小星星装到肚子前的口袋里,所以小星星们都东躲西藏,有些星星会悄悄地躲在小山坡的后面,还有些星星会悄悄地躲在月亮的身后,月亮走到哪里,那些星星就躲在月亮身后,可有时候月亮往后看时还是会被发现的。
月亮当清理员不难也不容易。有时候,月亮弯下腰捡星星时,口袋里的星星就会趁机从月亮的口袋里一溜烟地滑下去,星星在天空中划出一个美丽的弧线,有时候有许多星星一起滑下去呢!
久而久之,月亮的口袋越来越大,最后连一颗星星也装不下去了。月亮想怎么样能把口袋里的星星弄掉呢?它想着想着,突然眼睛一亮。它把边上的云朵拿起来,又拿起一个星星,用云朵把这些小星星一个一个地擦得一闪一闪的。
从此以后,月亮只要看见天上的星星脏了,就会捡进口袋里,等星星把口袋装满时,月亮就把星星擦得一闪一闪的,然后又放回到天空。
关于明月的文章3:今夜有最美的明月
文/武志强
今夜有最美的明月,最美的相思,明月在上,亲爱的,我祝福你。一个人静静走在街上,走在中秋的月色中,心的思念却在你那里,我们相隔多远,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共呼吸,同命运,一起担当人生。
今夜的明月照耀你我,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明月见证,我们没有背叛对方,没有放弃对方,无论生活里有多少荆棘,前进路上有多么艰难,我们都惺惺相惜,珍重彼此,手握手,心连心,始终站在一起。
今夜最美的明月是我送给你的,而你也赠与我人间最美的情愫,让我真爱,视如珍宝。我会爱你,以我的生命爱你,以我一生的光阴爱你,一寸相思一寸灰,在最深最美的思念中我以温柔的心胸揽你入怀,因为你是我的爱人,是我的一生一世,是我的不离不弃。
秋夜风情中,安详静谧,流淌着人间的真爱,我的爱就在这里启程,在明月的祝福中,寄寓一缕爱魂的幽香和坦荡诚挚的的相思。原我们的爱同在此明月下,光辉永恒,照耀心间。
关于明月的文章4:明月千里寄相思
文/于菊花
中秋节快到了,超市里的月饼琳琅满目。看到月饼,自然而然会想到家乡,想起久未见面的姐妹,想起过世已久的父母。
在家乡,中秋节是一个隆重的节日,因为过中秋出门在外的亲人都可能回来过节,所以也格外重视。或许在人们的心中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更是因为亲人团聚、合家欢乐,那份甜蜜和圆满才是我们心里所真正期待的。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月饼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口味,形形色色的包装,随着节日气氛的一天天临近,只要一出门就能看到月饼的广告满天飞,价格也高得惊人。去年中秋,老公单位分的一盒月饼,富丽堂皇的包装,699元的标价,看得我直眼晕。拿起来轻飘飘的,打开看只是六块还没掌心大的小点心,吃一口,除了香香甜甜,跟其它月饼也没多大差别,真不知道它哪里值那么高的价格。
在我们老家,月饼都是自己在家做的,整个制作过程复杂又隆重,提前好几天就得准备。把醒发过的面团切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小剂子,再擀成薄薄的饼,抹上清油,撒上各种彩色的香料,一层层摞起来,基本都做九层,可能是九九归真的意思,再包一个大大的皮,做好后醒上半天,放到大灶上的笼屉里蒸两个小时,还没揭开笼屉,那浓浓的香味就飘满了院子。
农家的节日气氛一向热烈,除了要做够自己家吃的,城里有亲戚还会多做几个,送给亲戚朋友品尝。这只是一种正常的节日往来,跟现在社会上流行的送礼风尚不沾边。
民间祭拜月亮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一轮明月从天边缓缓升起,家家户户在院子里摆上大大的月饼,各种时令瓜果,点燃蜡烛,焚香祷告。祈求老天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祝愿人间合家团圆,幸福平安。拜完了月亮,全家围坐在院子里,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瓜果,其乐融融,幸福甜美。只要条件允许,出门在外的亲人都会在中秋之夜赶回来,与家人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回不来的亲人,家人也会为他留一份月饼,一份水酒,表示他人虽不在,但心在这里。相信身在他乡的游子,也会对着明月思念着家乡和亲人。
一转眼,离开家乡也有好些年,养育我长大的父母,已相继离开了人世,唯有那两张难以忘怀的慈祥面容,永远镌刻在心底。妈妈当年做的美味月饼,也停留在遥远的记忆深处。
又是一年秋来到,又是一轮明月圆,我热爱的故乡,一直是游子心中忘不了的牵绊;我血脉相连的姐妹,是我心中扯不断的挂牵。待到家乡月饼飘香时,我也会返回家乡,和你们一起共赏明月,共享团圆。
关于明月的文章5:庭院桂花扑鼻香
文/西海清泉
中秋将至,明月还有些羞涩。离家仅两天,到县城看看紧张学习的女儿,总是有份牵挂,放心不下,周日晚还是陪陪她。周一大清早从县城赶回,妻在门前看似迎接,手里拿着馒头啃,笑着迎了上来,接过我手中的包,我们并排往院子里走。
刚到院门处,一股甜甜的清香扑鼻而来,我知道,这是我们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又开花了!一种兴奋的劲头涌了上来。“是桂花开花了吧!”“是的!开得满院飘香,”玲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甚是开心。我深深地呼吸着,恨不得把它的芳香统统吸进我的心睥里。
院落里的这棵桂花树,树势优美,宛若一把撑开的大伞,庇护着树下的生灵。与旁边的一棵水杉相互依偎,相互吸引。以前我家住一楼时,次卧室的窗户正好与两棵树对着,那时我就经常独处窗前,看树,赏花,闻香,树就成了我心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进了院落,我边闻花香,边看那棵我心中有些久违的风景树:铁一般的枝干,盘旋崎岖而上,伞似地张开怀抱,等候着你的投入,翠绿色的叶子间闪烁着淡黄的桂花,黄绿相间,非常美丽。深绿的水杉不时地与之呼应,成了我们院落最为幽静的画面。
不知是从哪里飞来的小鸟,唧唧喳喳争吵着,穿过树叶,栖息在我以前窗户的铁架上。它们是和我一样,也在欣赏着这树的美丽吧!蜜蜂这时没来,我却想象它们早就飞来飞去。鸟语花香蜂飞,一幅闲适的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
近了树,那种初次的甜香被冲淡了,久在其中,不知其味,但我还是不舍地离去。
早来上班的年轻漂亮的女主任闻到花香,也兴冲冲地来到树下,随手就摘下一枝,送到鼻前,笑盈盈的。我也和她一样,剪下一根,兴奋地往家里跑去,像是拣到宝贝似的,叫玲用杯子盛水养着,放在我的书桌上。一花独放,满屋芬芳。
看着那淡黄淡黄的四瓣小花,以及微小的一丝花蕾,一酹一酹,甚是密集,感叹它的神奇,这是我见过的最具香气的一种花,就连它的叶子也发出光亮来。有时上网或看书疲惫了,看到叶片,闻到花香,身心愉悦不少。
难怪有人说:花开是一种美丽,花落是一种完成!我却更加认为:花开是一种美丽,花谢更有一种余韵的芬芳!
留住有花香的日子,与朋友一起分享那份快乐!
关于明月的文章6:月明中秋
文/曾陌儿
凉风惊醒明月,红叶染透青山。是谁,选择离开城市高楼拥挤的丛林,离开市井巷陌的攘攘冠盖,轻盈地推开中秋这个古老节日虚掩的门扉,独自在月下品尝文字的寂寞,轻叹唯有故园能识我。飘忽的思绪,穿过夜的帘幕,在无岸无渡的时空里回转;持以素往之心,捡拾明明灭灭的记忆,用丰盈的思绪将离乡路程频繁地丈量。不知归期的羁旅,一路风雨兼程,何时才能抵达停泊的港湾?
--曾陌儿
又逢中秋,这个中华传统的佳节,从风云的唐宋至烟雨的明清,一直流转到繁盛的今日。那一轮清清朗朗的明月,从远古到今朝,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从乡村到城市,让多少久别重逢的喜悦挂上桂影婆娑的枝头,又让多少合家团圆的亲人在月光下偎依取暖。它沐浴过古人,又照耀着来者;它淌过千年的时光,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将明净无尘的灵韵赠与人间,依然以淡雅清绝的风姿摇挂在深邃的苍穹,接受世人千古不变的虔诚膜拜。
几缕清风推开浮云的遮掩,一轮明净如水的月,流淌着温婉,泼洒着浅淡的水墨,徐徐地舒展一轴无边的禅意画卷。不知何时移进了雕花窗棂,落在书案上,浸染那一卷诗句和杯盏里的佳酿,墨砚映着婵娟,也变得几分清凉;是谁,一束柔毫描月圆,增添愁绪,临窗飘溢着酣畅淋漓的墨香;又将一帘幽梦,抛向了枝头,隔着朱楼小榭,高唱满月的歌?
中秋月,一轮清澈;它流淌过江南的水乡,跋涉过塞北的烟尘,始终用祥和与宁静,留给芸芸众生,又盈满一波波风尘仆仆的思念,寄托着天涯旅人浓浓的乡愁;它拂过岁月的琴弦,远哼着无声古调,似清泉流溢出淡淡韵致;千年守候着人间万户,静看古今许多游子寻思,烛光摇红下慈母织补;也不知有多少回灯花挑尽不成眠,多少次高楼望断人不见。
华灯如昼的夜,宁可择一处山水灵逸之地而居,不问尘寰消长,似闲云野鹤般飘逸无尘,愿明月留步,以云为笠,风为蓑,独做一名清秋雅客,清樽取醉,糊涂于万物之间;尘埃岁月里感叹人生,一半是离,一半是合。
晶莹的霜露打湿远方匆匆的步履,那些背井离乡的农民工,是否又挤着拥挤的地铁或火车,归心似箭;还是连着那根窄窄的电话线,在耳边轻传着,无限解不了的思亲之愁?
月明中秋,四季诗卷里一页雅致的风景。古典的窗牖外,桂花香影弥漫,犹自满园芬芳;中天月白,风弄兰香陌;是谁,在这淌淌潺潺的日子里,拾起一枚禅寂的红叶,记载童年里青翠的记忆?每逢佳节倍思亲,隔江望,恨路迢迢,道不尽相思,咽泪如浇。漏夜清寒,任枕边垂泪,数不清多少次午夜梦回故乡。
梦若清莲,在桑梓的荷塘里淡愁含露,悄悄绽放;白色、紫色、红色、黄色,披着自然的彩衣,舒展着细致的朵儿,诉说着梦的呓语。雨露落在莲朵上,澄澈的水珠在荷盘里流溢晶莹的色调,像是江南女子多情的泪珠,剔透中渗着入股的清凉。荷塘边,柳条在风中轻舞,纤柔的身姿曼妙着翠绿的年华。木质的水车不知疲倦地吱呀转动,重复着远古的歌谣。低头望水,尘间沾染的浮躁归于沉静;拾一枚石子投入水中,看波光漫起一层层螺纹,久久地,直到,了无痕迹。
今夜,明月装饰了谁的窗,那位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又将落入谁的梦中?
梦回故宅,门前几株老树,是否因岁月的侵蚀落下满目疮痍的旧痕。给它增添了几许苍凉凝重的色调;是否许多事物都染上了沧桑郁迹。我涉水而去,叩响重门上生锈的铜环,踏入木质门槛,是否爹娘还在等待,再一次为我烘干被风露打湿的裙衫?
一曲《彩云追月》随着微寒的风,自悠长的小巷吹来,拨弄一池秋水,隐隐绕梦;月色故乡明,熟悉的伙伴是否被叫去高挂起了灯笼,满街通红;在清凉的院落里,焚香拜月,吃着新鲜的水果和团圆的月饼,与家人共赏秋色?
低红的桂花雨,轻浅的莲香风。梦境如开,醒来愁更凝重,有一种尘缘叫似水流年,有一种宿命叫客居他乡。是谁,乘一叶小舟,在明月如水的中秋,打捞匆匆流逝的华年,又是谁折一朵寂寞睡着的青莲,书写俊逸风流的诗章?叹月满,愁也满。
月明中秋,是一图清雅秀美的写意,是一笺沉默无暇的诗铭;不知承载多少悠悠往事,沉睡在古人笔下的诗卷中。在那飘蓬辗转他乡的杜甫里,月夜下,独听秋雁的哀声,遥忆舍弟;在那高楼乘风,起舞弄影的李白里,唱一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辞章。也在那海边望月怀远,愿天涯共此时的九龄诗卷中……
从古至今,来自天南地北的文人墨客,用浓淡各异的水墨将月亮点染得千姿百态,但旧时的明月太高太远,今人的目光无法企及。
莫道是美景良宵,眸眼难寻故相识;独倚窗棂,眷望长空心暗恻,叹千古绕愁之事,唯独情字。多情的,始终是那望月的人。
QQ:1197416909
关于明月的文章7:诗中明月照古今
文/江勇
中秋将近,月儿渐圆。思乡念亲的情绪像起舞的秋风,一阵紧过一阵。晴朗的夜里,推开窗,抬头望着月亮的圆度,低头算着归家的脚步。脑海间自然就涌出几句诗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是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轮明月,映照着乡情、亲情、恋情和友情,映照着归家、回乡的路。
心中的这轮明月,是什么时候就有的呢?不是孩提时的月下嬉戏,也不是节日的快乐记忆,它源于生命情感的生成与堆积,更来于传统文化的滋润和浸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稚子蒙童即能背诵的诗句,年少的你我谁解其中味?若干年后,当你背上行囊追梦远方,外面世界的辛酸、家中亲人的温馨,心中自然五味杂陈。蓦然抬望天上一轮明月,刹那间,“万般忧乐在心头”,方知这首《静夜思》道出了去国怀乡的一切体味和念想!
人生是不可以缺少诗词的,尤其是中国的古代诗词。生命的精彩实则取决于精神的高度和情感的深度。中国古典诗词讲究“造境”,意境之美往往能营造出强烈的、深远的、广泛的情感共鸣。意境又是由像“春、江、花、月、夜”这样的一个个美好的意象组合而成。月亮作为美丽的文化符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无疑是最常见的。千百年来,她的每一次阴晴圆缺,都牵引着每一颗驿动的心。
一千三百多年前,张九龄在荆州长史任上吟唱着《望月怀远》。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表达的本是思念帝都长安、家乡韶州的情怀,但不经意间却尽显大唐“蔚然大气的盛世景象”,成为千古绝唱。“天涯共此时”的“雄浑阔大”,从此在全世界华人心中升起了共同的“一轮明月”。无论你身处何方、身居何位,当这轮明月高挂,大家的心总会向同一片土地聚集、目光向同一个方向凝望。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月亮大(亮)过张九龄诗中的那个月亮。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九百多年前的中秋,东坡通宵达旦喝酒,嗔怒月亮的“不通情理”,居然在他“离乡别亲”时“圆圆高挂”,如影随形、无处可逃,让人情何以堪!当醉意消退,才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试想,如果没有这轮月亮,苏子何以慰藉相思之苦,国人何以千古传诵这阙《水调歌头》?
展开浩如烟海的中华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作为意象,常常成为人们思想情感的载体,诗(词)人将月亮融于内心情感之中互为辉映,创造出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月亮 “惊”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静夜空山”,一轮明月的出现,愈发衬托出清幽与雅致。
在远离家乡亲人者的心中,月亮是相思的寄托。“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的放浪形骸是在排遣孤独和思念。而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对着月亮,伤感地自画出垂暮之年的漂泊凄苦。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的月亮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久久不能入睡。
我曾经到过杭州西湖,在游览“三潭印月”景点时,导游描绘说:每逢仲秋时,皓月当空,水天相映,塔中点燃灯烛,与明月上下争辉。赏月游湖者摇桨前来,搅动满湖银辉,天月、水月、塔月、心中之月,融为无限的悠思和寄托,怡然忘归!
虽然这种景象,我至今未能欣赏。但在心中已然是最美的。因为当月亮成为一种普遍的诗词意象、情感寄托和文化符号时,她的美丽皎洁远非“天月、水月”所能比拟。
心中有一轮明月,那是唐诗宋词中月亮的倒影。
关于明月的文章8:明月,两心知
文/一凡心语
在信封的右上角上,她找到了两只用钢笔轻绘的蝴蝶,是他,真的是他。她透过层层泪光,去纸上寻找他的点点滴滴,泪珠不断的滴落下来,沾湿了信纸,但她还是从字里行间看到了四个字"他还活着",一如她坚信的,他还活着。
泪光中,她仿佛看到他带着往昔的微笑,向她走来,那笑,依然是那么温暖。她在心底低声地默念着他的名字:绿芙……
那是旧上海最繁华的年代,她是沪上知名的美女书画家,精通诗词,却拥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婚姻。从围城里走出来的她,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也许,这世间真的没有一个人是为她而存在,也许"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真的只是个神话,她以为,她不会再爱了。
在一次小型的知名书画家的沙龙上,她遇到了他。她一袭素净的旗袍,修身玉立,像散发着清香的茉莉,清新而淡雅。整个沙龙欢声笑语,她却静静地坐在一角,遗世独立。眸中一抹淡淡的哀愁,使她在那群时髦张扬的女画家中,显得雅静脱俗。而这一切也如拥有魔力一般吸引着他,使他不能自拔。
"周小姐,你好,徐绿芙……"他如一株挺拔的白杨,立在她面前,笑对着她。他的眸子透彻如清泉,甚至可以映出她的心事。
她娴静地报以微笑。她知道,他是上海滩小有名气的摄影师,出身名门,风华正茂。她与他,犹如同一平面上的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相交的可能。她将眼睛瞟向窗外,一片金黄的桐叶,随风飘摇而下……
他的信件接踵而至,每封信的信封上,都有他用钢笔轻绘的两只展翅的蝴蝶,他说,那是他与她。
"我是个离过婚的女人……"
"这和我爱你有什么关系?"
"我比你大了五岁……"
"你永远是我心里最美的那朵茉莉……"
"你完全可以找一个更好的女孩……"
"在孤独的路上,我恰好看见你最美的时刻……"
心灵的伤也许真的只有心药来医,他的爱如一剂良药,把她累累的伤痕慢慢治愈。他们如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徜徉在无边的花海里……
她喜欢秋天,秋天,不仅有金黄的叶,更有甜蜜的果。他说,要和她在那个美丽的季节,一起收获爱情。她与他的婚礼如她所愿,简单而温馨。其实,她并不需要那些繁文缛节,只要有他,就够了,人群只是装饰。在那深深地对视里,一切尽在不言中……
他说,他会带她去西湖,她笑了,许仙与白娘子不就是在西湖邂逅,进而演绎出爱情的千古绝唱吗?朋友笑说,南山烟霞洞正适合他与她这对令人艳羡的璧人。
烟霞洞前的地摊上,买些香烛,双双跪在石佛像前,苍天在上,神灵为证,她与他今生结为夫妇,愿他生仍能相爱相合,一如此生之乐!
有时趁着黎明,他们携手爬上南山峰顶去看日出;有时将到黄昏,他们又泛舟在西湖碧波里,欣赏三潭印月旁曲桥的倒影。"三月江南雨乍晴,百花流艳照香城。芳心也妒双飞蝶,不解春愁过一生。"因为有了彼此,所有时光的转换都成了良辰美景……
回到上海,一切如昔,工作之余,他喜欢牵着她的手,走遍上海的角角落落。他杰出的摄影天赋在以她为模特的时候,充分体现出来。钟鼓楼前、黄浦江边、街头巷尾、红梅树下,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的一幅作品登上了杂志,照片上,她一袭精致修身的旗袍,清丽婉约;她侧面凝眸,眼波流转,半隐于纱帘后。上扬的嘴角浮动着万般的妩媚,含蓄的娇美愈发使她显得清新脱俗。
他把他与她的作品用心的收集起来,出了一本集子,取名《影画集》,他说,这是他们心血的结晶,也见证着他们的爱情。
爱情如一杯美酒,饮了,也就醉了。绘画之余,她涂鸦些文字,同样是有情无意的痴男怨女,她却写的如一株清荷,温婉而淡雅。她画些富有古意的画,画的一角,用笔轻轻绘上两只展翅的蝴蝶,犹如他与她在一起。而他也步入政坛,前程亦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别离,对于他们来说,亦是常事。上海沦陷后,他要去重庆,他说,很快就会回来。像往常一样,她送他到车站,看火车徐徐开走,一直消失在她的视线里。
常别离,亦长相思,尤其是静静的夜晚,月色如水,思念意更浓。但她知道,在月的那一边,他也在思念着她,这夜就不会显得太过漫长。没有他的日子里,她喜欢倚一抱枕而眠,犹如他在她的身边。梦里他携着她的手,一切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日出,红梅,碧波,潭影。醒来,眼角却湿湿的,这一切,也许,只有他会懂……
抗战胜利后,他去了台湾,说是去接管那里的邮局。伴着新中国的成立,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哦,也成了他们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剪断了他与她之间的所有联系。
她不再提起他,当有人问起她的丈夫时,她只是淡淡的说,早在战乱中死了,然后,把脸转向一边。也许,在天的另一边,他也如她一样,把思念深藏在心底,脸上只剩下淡然。
他一定会回来的,她坚信,也许在某个阳光灿烂的清晨,也许在某个星斗满天的夜晚。日子一天天过去,白天,她去画院给学生上课,并为王星记扇庄画扇面出售。她总是把自己收拾得井井有条,得体的旗袍,典雅的罩衣,她不想他突然回来时,看到她憔悴的容颜。
晚上她会早早入眠,只盼他会进入她的梦乡,携她的手,与她相视,对着她笑,一切都无须多言……
自从他离开,她就一直住在上海,很少出门,她怕他回来时,她不在家,会错过他,她怕他找不到回家的门。她记得曾对他说过,无论你在哪里,我都会为你留一盏回家的灯,你要记得,那灯下有一个等你的人,有一颗盼归的心哦……
她知道有很多人喜欢她,有人喜欢她的娇美,有人欣赏她的才华,有人看重她淡然的处世态度,这些人里,也不乏愿意和她终身相守者。但她总是淡淡一笑,她知道他一定还在,虽然他远在天边,但他却一直在她的心里。那么多年过去了,也许只有明月知道她的心思,她爱他,依如往昔。
"几度声低语软,道是寒夜犹浅。早些归去早些眠,梦里和君相见。叮咛后约毋忘,星华滟滟生光。但使两心相照,无灯无月何妨。"
梦中她又回到了那个车站,她与他脉脉地对视着,难分难离。不,是他回来了,他的笑依然那么暖,他拥她入怀,她默默地伏在他的肩上,任他抱紧自己。就这样,就这样紧紧的抱着,她再也不会放他离去……
月如此的皎洁,刺得她的眼睛好疼,没有他的夜,好凉。
思念如一杯醇酒,越久亦越浓。而长久的等待,有时也会像一把生锈的钝刀,有意无意的拉扯中,在人的心上留下一道又一道的伤痕。她没等来他,倒等来了文化大革命。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她当然也逃不过遭批斗的命运。她从不写任何人的大字报,从不揭发别人。每次挨斗时,她只是口中念叨着"我有罪,我有罪",其他一概不说。最后给她定罪的证据,谁会想到,居然正是她深夜独吟的那两句,"但使两心相照,无灯无月何妨",他们说,这不是"不要光明、只求黑暗",又是什么?她被红卫兵殴打,一目受伤,几近失明。
那年月,轻生的人比凋谢的花还多,她知道,如果她稍软弱一点,她也会如飞花一样,随风飘零,落地成泥碾作尘土。但是,她不能。她请人刻了两枚印章,一枚用楚辞句"目眇眇兮愁予",一枚用成语"一目了然",是的,她还有他,为了他,她也要乐观地面对一切,她一定要等他回来。芳草萋萋的白蘋洲啊,我望穿了双眼哦,但是她知道,那希望还在,一直深藏在她的心中……
退休后,她就生活在这深巷之中,绘画,写诗,种花,养鱼,生活看似与他无关,却每一样都带有他的影子。等待成了一种习惯,而她也在等待中,日渐老去。"此去经年,便纵有良辰美景,亦是虚设。韶华流逝,恨不得与君共赏,皎月一轮。坐看闲花落尽,不见离人归!"
一等就是三十五年哦,这三十五年的春夏秋冬,三十五年的花开花落,爱人啊,你可能从我斑斑白发中,看出我是你当年如花的妻?
他从对面向她走来,步履有些蹒跚,头发亦斑白。她就站在不远处,泪眼婆娑,斑白的头发,自然的在脑后挽成一个小髻,淡青色的旗袍,外罩一件乳白色的钩花毛衣,淳朴中,尽显从容与淡雅。她还是她,虽年老,亦倾城。
"我要带你去国外,看你的眼疾,我要带你去看秋天漫野的红叶,我要陪着你,去看灿烂的黎明和日落……"
她笑,你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思念再也不会了无着落。
即将起飞的客机旁,她回首望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那里有她的亲人哦,那里有她的点点滴滴。
"我们还会回来的",他握紧她的手。她擦擦眼角,深深吸了一口故土的空气,回首笑靥如花。
关于明月的文章9:明月高挂
文/宁雨
姥姥常说,那晚的月亮太大、太圆、太亮了,蓝格盈盈的,晃得人睁不开眼睛,这一辈子也忘不掉。
76年前那个中秋,家里只有三个人:娘,姥姥,还有姥姥的婆母奶奶——八十多岁的“秀才婆”。姥爷当八路打鬼子去了。他离开家的时候,是1939年初夏,娘不满一岁,新麦刚刚下场,春玉米尚未高过胸口。
姥爷走了,离开家也并不遥远。因为我的故乡冀中平原就是抗日主战场。零零星星的枪声,震耳欲聋的炮火,都能让家人与姥爷联系在一起,似乎,那声音就是姥爷在给她们报告行踪,报告他的战斗和生活。那会儿,人人都是脑袋掖在裤腰上过日子,姥爷走了一段时间,姥姥的心里就不再那么吊得慌。头一天听到战事,第二天、第三天没有凶信儿,那就说明人还健在,还平安。
姥姥和村里的妇女、老人、儿童一起,作为留守者,她们以另外一种方式,跟日本人“打游击”。
“鬼子快进村了。”姥姥脸上擦了锅底灰,头发搓上掺着黄土的柴火屑,怀里抱着她的独养女儿,跟随乡亲们朝着相反的方向奔逃。
“鬼子撤了。”姥姥抱着孩子回到村里,跟妇救会的人一起,半宿半宿做军鞋、缝军袜。
可是,那个中秋,一条口信,却让姥姥后悔了多半生。村里的剃头匠老五跟姥姥说,早晨过队伍,他见到我姥爷了。队伍走过泊庄村北的枣林,枣子半红半青,正脆甜。年轻小伙子们的目光里就有点儿馋相,但他们谁也不肯伸手摘,他们有纪律。可巧,那枣林属于姥姥的娘家。女婿吃老丈人家的枣,天经地义。于是,姥爷热情地招呼大家:尽管摘脆枣儿吃吧,这是咱自个儿家的,吃多少都不犯纪律。
姥爷让老五捎话,给他做双鞋,天黑送到鲍墟。活儿要得太急。亲手为姥爷做一双鞋,根本来不及,姥姥粜了几升粮食,买了鞋,央求村里脚力好的壮汉给送去。
姥姥没有跟随送鞋人去鲍墟。前邻后舍,都骂她傻。我姥姥后来也悟出了自己的傻。我懂事以后,姥姥还多次讲起。“唉,我那时候怎么就那么傻呢。豁出去把孩子撇给老奶奶看着,赶他一宿夜路,也能走到鲍墟呀。”每次,她总是这么结束她的讲述,叹一声,又哧哧笑一下。“咳,谁知道他要到山西打鬼子,回不来了,还以为一直就在十里八村的,去去就回来呢。”
姥爷离开家的时候,是不辞而别。他托村里管事的,也是我们郭家的老族长把三百斤米票转给姥姥。三百斤米,是那时村里发给一个抗日青年家属的补助。那米票,也算是他给家里的一个口信。在队伍上,姥爷跟家人唯一的一次联络,也是一个口信,他想要一双家里做的鞋。
善良本分的姥姥,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相信,那样一个简单的口信,竟是她和姥爷的永诀。那个中秋,没有月饼,也没有供奉给月亮娘娘的鲜果,只有洒了一院子的幽蓝的月光。连一家人的心都不在院子里,它们正乘着月光,追随着那个为姥爷送鞋的人。
姥爷的队伍开走了,家里却来了另一个兵——八路军游击队的小交通员——娃子。踏着一地幽蓝的月光,娃子走进我家的小院儿。
娃子也就十三四岁,黑瘦的脸,高挑的个儿,星星一样的两只眼睛,一支战利品“王八盒子”,藏在左袖筒里。他的左臂挂花了,组织上安排他在我家养伤。说是在我家养伤,其实,我们老郭家合族几十户人家,几乎都是“堡垒户”,土坯房子排列于鱼骨刺形的街巷里,每一间房子都可以掩护娃子。
姥姥说,娃子是个见过世面的小大人儿,见面就管她叫嫂子,管秀才婆叫奶奶,跟着一块吃饭,一块干活儿,还帮她哄孩子。晚上,家里被子不够盖,就与奶奶打对脚。不知底细的,谁也不会猜着不是一家人。娃子伤好的时候,人们几乎忘记了他是个兵,似乎他原本就是我们家的一员,是我姥爷的亲兄弟。
1942年,抗战到了最艰苦的关头,娃子他们的队伍坚守在冀中。我们的家,娃子常来常往,有时候昼伏夜出,有时候白天走了晚上又回来。有一天,姥姥抽出自己棉袄中的好棉絮,给娃子做成一双新棉鞋。娃子一边试鞋,一边掉眼泪。他说,他的家几乎跟我们家一样,有一个奶奶,有一个嫂子和一个小侄子,他和哥哥都是八路。可惜,哥哥刚当兵两三个月就牺牲了。
1944年,我的家乡先于抗战胜利一年解放了。娃子的队伍也开赴别处。
穿上姥姥做的新棉鞋的那个晚上,娃子干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年仅十五六岁的少年,只身干掉一个小名叫“獐”的恶霸汉奸。那家伙人高马大,瘦弱的娃子看上去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后来,娃子也挂过几次花,伤得不重,他根本不当事,照常没黑没白地跑着,根据组织的指示抗日锄奸。姥姥说,娃子锄奸,是抱了必死的心。
1947年,姥姥的婆母奶奶去世。无奈之下,老族长终于说出了1942年姥爷在山西战场牺牲的消息。这个消息,他迟报了整整五年。
姥爷,变成了政府颁发的一纸烈士证明书。那一年,娃子也没了下落。娃子,像一阵刮过我们家院子的风。风停了,一切如常。娃子走了,他姓甚名谁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没人知道。
左邻右舍短不了跟姥姥提起我的姥爷,提起娃子,提起打鬼子的艰难岁月。对我姥爷的事,姥姥别的不说啥,就是后悔没能亲自去给他送上一双鞋。关于娃子,她也永远是一句话:“人家娃子可是好孩子。多少仗等着他打呢。就盼他命大,结结实实地活着。”
多少年以后,姥姥已经是个八旬老妪。她严重的白内障青光眼,造成视力高残。不管有月亮还是没有月亮的晚上,她都看到满院子幽蓝的月光。在满院子的月光里,姥姥低语着:“结结实实活着吧,活着,一直活到现在,多好。”
关于明月的文章10:故乡的那轮明月
文/心琪静雅
身居都市,夜晚的霓虹灯闪烁又明亮。可我的思绪便不受约束地飞回了我的故乡。当那轮丰满晶莹,又大又圆的月亮挂上夜空时,故乡那勤劳善良、朴实无华的父老乡亲们,熟悉的村庄,特色的瓦房,村子外面的那座双桥,时不时的浮现在眼前,那是我终生难忘的地方。
每年中秋节的夜晚,也是乡下孩子们除春节以外,最为神往的时刻,夜幕降临时,我和小伙伴们坐在门前,仰望着那寂静的夜空,看着漫天闪闪发光的星星,迫不及待的等待着明月升起的时刻。
当圆润的月亮挂上村头白杨树梢时,长辈们吆喝着孩儿们快去参加那简单朴素的献月仪式,庭院中间摆一张小方桌,全家人坐在桌子旁,供奉着国人特有的美食——月饼,有酸甜馋人的大枣,脆香的花生米,儿时的我们有月饼和花生吃,已高兴极啦。虽然月饼品种单调了点,但当时已感到非常满足。毕竟在那饥不择食,寒不择衣的年代。大家的要求并不高。
借助明月的光亮,大人们抽着旱烟说着农事,我和小伙伴们围在母亲身前身后,玩捉迷藏的游戏。欢喜的笑声与喊叫声惊飞了树上已入眠的喜鹊和鸟儿。
岁月流逝,故人不在。看着我们长大的父老乡亲们,如今大多已离开了人世,我如故乡放飞的一只风筝,飞过了我们村子里的那座桥,飞出了那一望无际的庄稼地,飞出了家乡的密林。可故乡的那轮明月依旧挂在村头树枝上,如刀刻铁烙一般,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任凭岁月的风吹雨打,依旧清晰如昨天,故乡的模样在我的记忆里,永远定格在那轮明月之中了,像一道永不消失的电波,将伴随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