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文章

请欣赏老家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老家文章1:回家过大年

文/华杉

从乡下老家来的亲戚那得知,母亲近日总是笑呵呵的,又是杀鸡又是宰鹅,忙里忙外不亦乐乎,因为她知道我们兄妹今年都要回乡下过年了。

由于工作在外,我们平时难得回老家一两趟,脾气古怪的二嫂更是好几年没有回老家过年了。父亲因病于2008年元月去世,尽管我们平时也不忘隔三差五地捎些钱物回家孝敬母亲,但是总难见到独居的母亲那开心的笑容。我知道她老人家并不在乎儿女们给她多少钱,买多少东西,她需要的是儿孙绕膝全家团圆的家庭氛围。其实,为人父母有谁不是这种心情呢?尤其是上了年纪,尤其是逢年过节,这种渴望家庭团聚热热闹闹的心情就越发强烈。

不可否认,现在的年轻人很多四海为家,萍踪不定,用他们的话说,到哪里都能过。他们对家的感觉,对亲人团聚的体验普遍不深刻,可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年龄越大,对家的依恋情结就越深。叶落归根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归,回归;根,故土。上了年纪后,不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布衣平民,总有一种回家的念头在心头涌动。是的,回家,回到那个生养自己的叫做“家”的地方,回到那片久违的乡音俚语中去。只要能与家人亲亲热热地欢聚一堂,即使喝一口家乡的粗茶吃一口家乡的淡饭,亲切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一首《常回家看看》之所以能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就是因为歌中道出了咱老百姓的共同心声。是的,父母并不图儿女为家做什么贡献,他们需要的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即使儿女们回家会给他们带来烧饭做菜洗锅刷碗之类的麻烦,但是他们仍然乐此不疲。唉,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啦!

不经意间,大街上卖春联、年画、烟花的摊位渐渐多了起来,翻一下日历,这才猛然意识到,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又悄然而至。常言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为了母亲的欢笑,为了亲情的升华,今年我们都决定回家过大年了。

亲爱的朋友,你回家了吗?

老家文章2:拜年

文/张雅

在我们苏北老家,过年的第一件事是忙年,这第二件事就是拜年。拜年是件神圣而又严肃的事情,绝不可轻视和亵渎,一个晚辈,每年要给许多亲人们磕头,两手作揖,双膝下跪,首先女婿要给岳父岳母,侄子要给姑姑姑父,外甥要给舅舅和妗子,外孙要给姥姥、姥爷,还有一些干亲和师徒之间更要借此机会增进亲密往来,表达自己的一片赤诚。

亲不亲,磕头表真心,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唯有拜年这膝下是柔软的,看到平实刚烈倔强的汉子为拜年屈身下跪,怎不叫人为之动容?

俗话说亲戚亲戚,越走越亲。大过年的,每家都备足了酒菜,荤菜早已在过油时过好,素菜也一样样的备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等客人登门拜访。只见客人面朝正北,口喊拜年,啪的一声磕头跪地,主人赶忙拉起,坐在凳子上拉家常,叙往事,平日各忙各的,难得来一回外乡,便有无尽的新鲜和激动。一眨眼工夫,酒菜摆上了饭桌,凉菜、炒菜、炖菜样样齐全,别具风味,让人感到年的富足和丰盛,酒足饭饱后,方驾车离去。

过年要过团圆年,喜热闹、忌冷清,表现出人们生活的幸福和兴旺。那些走亲拜年的场面总是让人难忘,记得年少时爱串门看一些热闹,那时物资匮乏,人们拜年时大都是四斤糕点,我们的地方特产,有三刀、炒唐、桃酥、角蜜,每每想起这些内心深处仍觉温润和香甜,是当时最引人嘴馋的东西。当时的规矩拿来的东西是不能全收下的,二斤糕点要回去一半,叫做“有来有回”。如果是小孩子,还会得到最低两元的压岁钱,小孩子得吃得喝,还得了压岁钱,真是乐不可支,亲戚只图见到亲人,一番热闹,没有失去忙年的意义。关于“有来有回”,那个回的规矩不知何时已经取消,真心拿来的东西怎好意思再拿回去,于是推推攘攘、拉拉扯扯,有时东西撕扯得撒落满地,吓坏了幼小的孩子,非常难堪,这项规矩便在不知不觉中废除。

常有同辈爱聚在一起拜年,一是场面热烈,二是招待方便。我曾见过一次最壮观的场面,那年我十二岁,跟父亲去城北的娜庄看望舅爷,着实感慨一番。舅爷是我们沛县武林中西洋掌派的掌门人,徒子徒孙不计其数,磕头的几十个从院子里排到院子外,舅爷坐在堂屋当门,睿智的目光,捋着胡须,真有大师的气派,让我大开眼界,无比震撼。

关于拜年,唐代诗人苏泂的一首《拜年人》上就有描述:“来车马去拜纷纷,岁岁年年不惮烦……”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表达美好祝愿和感情的一种方式,是团结、兴旺、和谐的象征,虽然繁琐但不可或缺。

老家文章3:春雨中的感动

文/李杰

周末,老家下了年后的第一场春雨,在我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感动,还有感动之余的深深记忆。

周末只要有时间,我都喜欢与妻子、孩子一起,回老家陪陪父母。那个周末也不例外。

星期天的早上,我耐心劝说坚持要跟我们一起下地干活的孩子在家写作业后,便和妻子跟着年迈的母亲到田里干活。那是一片充满希望、很宽广的田野,父老乡亲们三五成群地在土地上播撒着希望,有的在用旋耕机耕地,有的在地膜里往外抠已经长出新苗的早熟玉米,有的扛着锄头往田地里赶……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俨然一幅人勤春早的美丽画卷。

当大家都在忙着干活的时候,一场春雨不期而至。由于近期都没有下雨,所以大家都没带雨具。春雨的忽然到来让大家都有些措手不及,一些人赶紧往家里跑,一些则跑到附近的大棚里避雨。大家在大棚里闲聊着等待雨停,眼睛却一直注视着泼洒在田野里的春雨,都说这是一场及时雨。母亲一直不说话,肯定是担心她晒在院子里的几簸箕菜。

忽然有人指着远处大声说:“快看!那是哪家的娃娃?”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个身穿红色衣服的孩子,在雨里一手撑着伞,另一只手还抱着伞,在崎岖不平的小路上往田里赶,摔倒后又努力站起来,继续往前赶。当那个红色的身影越来越近,看清楚是我的女儿后,我冒着瓢泼大雨冲出大棚……

在雨中,我迎上去,紧紧地把孩子抱在怀中。她一只手撑着雨伞,一只手紧紧地抱住我。猝不及防的春雨温暖着一身早已湿透的我。

回到家后,孩子问我们:“你们猜我除了送伞给你们,还干了什么事情?”我们都说猜不到。孩子说,她正在家里做作业,发现要下雨了,便一个人搬晾菜的簸箕——先把簸箕从凳子上拖到地上,然后再拖到屋里,搬了四个大簸箕嘞。说完,孩子一脸自豪地笑了。

春雨滋润了家乡希望的田野,也滋润了我的心。

老家文章4:父亲的书法人生

文/杨丛

回乡下老家,见村里一户人家正在操办喜事,到家后也不见父亲。我知道,他一定是给人家帮忙去了。

父亲10年前退休。退休前,父亲是市工会宣传干部,因为工作需要,他对书法颇为看重,一有空便临摹名家字帖,用心钻研。一年年下来,父亲的书法大有长进,软硬笔字都写得苍劲自如、质朴方正,还在市里书法大赛中多次获奖。

有一次,一户人家办喜事,到集市没买到喜联,邻居急得团团转。刚退休的父亲听说后,主动揽起写喜联的活计。没想到,喜联一贴出,大家赞不绝口。从此,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大家就找父亲写对联。

一到春节,邻居们都带着大红纸找上门来,请父亲给写春联,父亲也来者不拒。碰上有村民需要“私人定制”,他就即兴创作。那些日子,父亲总是忙忙碌碌,废寝忘食。母亲心疼地劝他歇歇,可父亲很有成就感地说:“书法的价值就体现在这样的日子里。只要人家看得起,就不能愧对人家呀!”

后来,父亲迷上书法装帧,在家里悬挂。串门的村人见了,毫不客气地讨要,父亲爽快地取下送人。一来二去,要字的亲朋多了起来,父亲尽力满足,还不收分文。见父亲出力又出钱,母亲颇有意见:“你收点成本费吧。”父亲不以为然:“他们要的是信任,我送的是情义。一收钱,都变味了!”

这几年,村里很多孩子也学书法,邻居找上门来,请父亲辅导孩子书法,他也笑呵呵地答应。于是一到周末,我家小院又成了书法课课堂,孩子们在父亲的带领下,练习基本部首,学习间架结构,临摹颜体字帖,个个写得有模有样。邻居感激地送来了辅导费,父亲一口拒绝:“乡里乡亲,这么点事还讲钱,就当我和孩子们一道找点乐趣吧!”

当然,父亲无私慷慨,乡邻也情深义重。每逢家里有事,邻居不请自来尽心尽力。父亲没种地,一有新菜上市,邻居便给他送来;村里老人多,我家常有人来访,屋里欢笑声不断。

父亲的书法特长写出了乡邻关系的和谐,也写出了晚年生活的快乐。

老家文章5:童年·香椿树

文/姜桂波

单位在小县城,故而离老家不远,约四十公里不足。但因工作较忙,回老家也不是那么频繁。每次回家母亲都会七碟子八碗地摆弄一桌子饭菜。上周末回家,母亲照例做了不少菜,但考虑到自己不断上升的体重,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母亲笑眯眯地说:“这道菜你准爱吃!”——母亲端来的是腌香椿。

北方的村庄里,穿过三五个胡同,准会看到某家的门口矗立着香椿树,数量倒是不多,一般为一棵,但因栽植时间久远,多比较粗壮。每到谷雨前后,香椿树的嫩芽便发育到了令人心生欢喜的程度,嫩得发紫,香得可爱。我的关于童年的记忆里,香椿树占了很大一部分,旧房子的老院子不大,七八十个平方,但院内颇具小果园的气息,葡萄树、无花果树、樱桃树、石榴树、山楂树都有。东北角有一棵香椿树,比碗口略粗,树皮粗糙不堪,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无人关注,只有春季香椿发芽的时候,母亲才会拿着顶部栓了一把剪树剪刀的杆子,将香椿树刚发的嫩芽连枝带叶一起剪下来,然后择其嫩芽,加几个鸡蛋翻炒,炊烟过后,就出来了“不寻常”的家常菜——“香椿炒鸡蛋”,母亲的这道菜味道堪称一绝,以至于成为了我童年回忆的一部分。后来老房子翻建,老香椿树被移除,但当时父亲将这棵香椿树的一棵幼苗移栽到了院外,十几年过去,现在也已经有碗口粗了。

香椿的配菜不多,常见的只是香椿炒鸡蛋。童年的时候也没有腌香椿这道菜,因为腌香椿不是单纯的靠盐保存,还需要冷藏,后来有了家里有了冰箱,又因为我在外地上学吃不到新鲜的香椿,母亲才想到了这种保存方法。现在想来,这倒是因为母爱而产生的一种创新。将春天的香椿嫩芽连同嫩梗摘下过水焯一下后,加盐揉搓均匀,放入冰箱冷冻,便可保存数月。盛夏、初秋,亦或是隆冬,均可取出食用,配之以大米粥,便可成为极具健康理念的清淡“晚饭”。

我喜欢吃香椿,不只因为它的美味,书上说,香椿营养丰富,并具有食疗作用,主治外感风寒、风湿痹痛、胃痛等。早在汉朝,香椿便与荔枝一起作为南北两大贡品。苏轼也曾以“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椿木实而叶香可啖”的语句来赞美香椿。另外,香椿的食用期是刚出的嫩芽,无任何农药和污染,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放心菜”。

接过母亲端过来的香椿,我轻挑几片嫩芽,送入嘴中,一阵清香席卷而来。当然不仅是香椿的味道,还有家的味道,童年的味道,母爱的味道。

老家文章6:薄酒一杯话友情

文/人生如水

临时从老家舒兰返回长春,三天内天天与酒为伍,同学酒、朋友酒、同事酒,“酒逢知己千杯少”是大家坐到一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看着这些饮酒如水的同学、朋友、同事,看着他们推杯换盏的豪情,看着他们壮怀不已的激情,对于我这个不胜酒力的人来说真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情绪上的安慰。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在吉煤集团将近六年,除了特殊情况很少出去喝酒,只有一个人例外,就是我的同学,几乎是逢召必到,同是集团中层,鄙人姓马属马,同学姓杨属羊,我负责管理工作,他负责政治工作,过了马年便是羊年,我退休百日,我的同学也将退休,所以近一时期喝酒的机会相对多了一些。

常言道,人际关系酒为媒,不管是老朋友见面,还是新朋友登场,何况老同学乎。 12月15日我们在长的三个同学在长白山宾馆相聚,一瓶国窖(1573),4瓶啤酒,3个小时,畅叙34年同学之情;12月16日,刚刚退休的原单位党委书记来长,老哥们相聚,在长白山小鱼汤小酌一把,喝的不多却整整睡了一下午。12月17日,即将退休的同学来电话,晚上在盛天居小聚,畅叙6年的工作配合,加之老同学18日将举家搬回辽源,心中不舍,影响了喝酒的情绪。

酒真是一个好东西,它可以让你在瞬间把一些事忘的一干二净,当然也可以让你发“狂”,有句话说的好,“酒壮英雄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香烟,那么世界就会纯净得多;假如世界上没有了酒,那么世界就会寂静得多。两个抽烟的人抽着烟说烟话,声音越来越轻,多半是两个人在密谋,两个喝酒的人喝着酒说酒话,声音越来越大,基本上就是两个人忘乎所以了。古人云:酒逢知己千杯少,看上去有一定道理,其实在酒场上本无所谓知己,喝着喝着,就成为知己了。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喝出来的知己,并且越喝越知己,因为在知己的时候也知彼了。

没有酒的世界,或许不会有更多的知己。日本人的一个实验,证实了酒对人际关系非常有促进作用。他们发现,闻到酒香后,人的舒适程度会随之提高,精神也会一起放松,于是,不是朋友的做了朋友,不是兄弟的称了兄弟,虽然有“酒肉朋友”之嫌,毕竟四海之内皆兄弟了。或许失酒肉者失朋友,大致如此。

酒被上升为一种文化来解读已经有很多年头了,到底文化在哪里?是酒的文化,还是喝酒的文化?对于西方人来说,酒是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喝酒才是文化。

我们喝酒当然也讲究酒的档次,但是更讲究的是喝酒的热闹、喝酒的氛围。讲段子、妙语连连、高谈阔论,雅者吟诗赋词,俗者猜拳行令。喝酒不仅是文化,而且对于我们来说,还深藏玄机,它是一把看不见的金钥匙。我们不喝酒的时候,心灵的门虽设而常关,大都趣味淡淡,话锋平平,幽默稍稍,连笑容也有一丝丝的牵强,但是如果酒过三巡,那三巡之酒,对血脉阵阵推波助澜,心灵之门没做严防死守就完全敞开,矜持的表情被脸上的红晕一扫而光,想说就说,这种心灵的推动,不在乎是什么酒、什么礼仪,小烧与茅台齐飞,花雕与洋酒一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喝也!一个乏味的人会变得灵动,一个拘谨的人会变得生动,就好像是上了一堂公共关系学的快餐速成班,与其说这是酒的作用,还不如说这是文化的作用——喝酒的文化。

每每小酌,主人侃侃而谈,频频举杯,嘉宾含笑作答,从容还礼。觥筹交错、此起彼落、尔敬我应、杯起酒空,喧闹的酒桌就像一个人生大舞台,性格豪爽的人对酒当歌,大有舍我其谁的气势;谨慎稳健的人不动声色,其实是后发制人的高手;剩下中性的人则只能左顾右盼,茫然而不知所措。灼热如火、肃若秋霜、深邃如海、古井无波……各具特色的性格在园桌上被包容得如此的完美协调,直使人产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联想。

混沌走过几十个春秋,历尽艰难坎坷之后,品出了生活中的几多酸甜苦辣,也收获了最珍贵的感情、真情和友情,朋友是我人生旅途中一个重要的角色,伴我走过了风风雨雨,让我欢喜让我忧。在顺境中,朋友结识了我们;在逆境中,我们了解了朋友。

美酒虽烈,朋友间兴致更高。试看席间推杯换盏,称兄道弟,追忆往事,兴高采烈,礼尚往来,你来我往,可见古人所称的“酒逢知己千杯少”,图的就是一个好心情,好的心情当然能激发胆量,盘活存量,提升酒量;然而,我又从内心深处感到,在这个美妙的晚上,朋友们都如烂泥一般的醉了,沉醉在那汹涌澎湃的情感海洋……

不会喝酒,不胜酒力,却也酒场奔波几十载,可谓见多识广也。实际我喜欢李白,因为他的诗很棒,我喜欢李白,因为他饮酒豪放。特别喜欢他那首《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题目,内容大多咏唱饮酒放歌之事。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消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将进酒》读之心潮澎湃,意欲推杯换盏。曾几何时,我们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尽管现在人们更习惯于KTV发泄,但那份饮酒后的快意足以让人忘我,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我辈。

酒鬼在一起,千杯也不醉,酒圣到一起,醉死也开胃,亲人见面,喝亲情酒,朋友见面,酌友情酒;岁月流转,离愁别续中放倒一个又一个酒瓶,喜极而泣中让开心的胃翻江倒海。醉酒中有快意,烟雾中带醇美,缭绕中谈人生,兴奋中攀亲情,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

友情,是人生最珍贵的感情之一,古今中外不知多少名人用多少优美的诗句来歌颂与赞美过它,曾经有一位伟人说过:“得不到友情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朋友就是友情的代言人,他们不曾嫌弃任何人与放弃任何人,而用他们那宽大的心去容纳与接受别人,使别人能在他们的身上感受到友谊的温暖、关怀。

无论有过什么,毕竟我们一起携手走过。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还有伤,还有痛,还有梦,还有我!我们在逆境中认识了朋友,认识了他们的伟大。

老家文章7:老家门前的苦楝树

文/邵阳张亦斌

这株苦楝树到底有多大年纪呢?

我曾经很多次这样问母亲。母亲说,不就是一株苦楝树麽,谁记得那麽多!

但是,果园里的桔子树、桃子树、板栗树、梨子树是哪一年栽的,母亲记得一清二楚,甚至连当初栽树时的具体细节都清清楚楚。母亲记性这麽好,为什麽会记不住苦楝树的年纪呢?这个疑问一直在我童年的脑海里转悠好几年。

从我记事起,那株苦楝树就长得很高大,浓浓的树荫下,是我们小把戏的舞台。大家最爱的是苦楝树的果实——苦楝子。未成熟的苦楝子一串串挂在树上,青碧、圆溜、光滑,是弹弓少年的锺爱之物。那时的弹弓是苦楝树的枝桠做的,方法极其简单,只需折一段枝桠,在枝桠的两端缠上橡皮筋,便大功告成。苦楝子是天然的子弹。弹弓少年们手脚并用,爬上苦楝树,将苦楝子装满衣袋裤袋,算是装备齐全了,於是分为两队对战。一时间,弹雨纷飞,弹弓少年们的欢笑声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晚霞,直到大人们喊他们回家吃饭了,大家才罢战,约定时间再开战。

苦楝树也开花,只不过它是慢性子,花开得较晚,等桃花梨花柑橘花开过了,苦楝树才像酝酿了很久似的,慢悠悠地开出淡淡的紫色的小花朵。苦楝花的花期倘若天气晴好,那些紫色的小精灵随微微春风飘飘洒洒,给比苦楝树矮小的梨树、桔树披上一层薄薄的衣衫;倘若不凑巧遇上绵绵春雨,那些紫色的小花随雨融入大地,不留些许痕迹。纵是如此毫不起眼的小花,照样走进名家大师们的笔下。王安石的《钟山晚步》有云:“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

“始梅花,终楝花。”苦楝花在二十四番花信风中排在最後,到了楝树开花,一个春天的斑斓,一个季节的热闹,也将悄然收场,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

苦楝树名副其实,不仅苦楝子苦,连树皮都苦。也许就是这个缘故吧,它不像桔子树、桃子树等水果树那样遭虫子频频光顾。苦楝树极少遭虫,因而材质很好,是做犁架、水车叶等农具的上好材料。虽然苦楝树的用途广,但老百姓都不栽苦楝树。苦楝树的繁衍,完全得益於鸟雀。苦楝子虽然苦,却是鸟雀们喜爱的食物。苦楝子成熟後,鸟雀们便聚在苦楝树上啄食。有了鸟雀们的啄食,苦楝子的果核便随鸟雀的粪便散落四方。一到春季,果核便破土而出,迎着春风春雨成长。

老百姓不栽苦楝树的主要原因,大概是因为它的名字中含有一个“苦”字,不中听,寓意不佳吧。记得我的一个远房婶娘当年家境不好,便怪罪屋门口的苦楝树,硬逼着丈夫把那棵树给砍了,栽上杨梅树、桔子树。苦楝树砍了,婶娘的家境并没有因此好转,直到十几年後改革开放了,她家才过上好日子。

现在每次回家,我总要到那株苦楝树下看看,坐坐,聆听少年时代散落在这里的欢笑声,抚摸春风秋雨在这里刻下的痕迹,思考着童年时的那个疑问,这株苦楝树到底多大年纪了呢?

我不再问母亲这个问题了。我也知晓母亲为什麽不记得苦楝树年纪的原因了——苦楝树是贱树,不用人栽,谁还记得它是哪一年长出来的呢?

是的,苦楝树的确是贱,没人为它施肥,没人为它浇水,甚至没人正眼看过它一眼,但它依然顽强地生长在故乡的那片土地上,一年又一年。

老家文章8:平凡人生

文/胡云学

上周的一天,留守在老家的母亲打来电话,说隔壁87岁的王长富大爷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了,就这样走完了他平凡的一生。

家住望谟县打易镇山坪村高赖组的王长富老人,是笔者的隔壁邻居,我小时候常常到他家,听他讲关于自己的故事。他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命运在他儿时的道路上设下人生的第一道坎,让他经历生活的苦难与艰辛。

王大爷出生在一个贫寒家庭,11岁那年,父亲突然身患重病医治无效去世,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其母身患疾病,不能干重活,这对于本来就贫穷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小小年纪的他,瘦弱的身躯从此就要扛起养家糊口的生活重担。他在苦难面前从容面对,以顽强的毅力,支撑起了一个家。他一边照顾母亲,一边跟着大人学犁田打耙、插秧收稻。难以想象,王大爷在一个正需要上学读书、长身体的年龄,却不得不同大人一样干繁重的农活。

民国时期,王大爷家的田地都是租来种的,粮食交租后所剩无几,母子俩的生活年年青黄不接。一天,寨子上来了一名卖盐的小商贩。王大爷偶然听到盐商说卖盐巴能赚钱,但是走村串户卖盐非常辛苦。为了不让母亲断粮,他果断决定不再租田种粮,背起背箩跟着这位盐商踏上了贩卖食盐的路,那年他才13岁。进购食盐的地点是紫云县城,往返要走两天两夜的山路。当时还没有公路,人烟稀少,有时孤身一人翻山越岭,行走在山间小道,沿途草木丛生,土匪猖獗。途中饿了就拿出家里带来的红薯、炒熟的包谷等干粮充饥,渴了喝山泉水,天黑了只能露宿荒郊野外。进购食盐回来的途中,王大爷小小的身躯要背70多斤盐巴,当时的艰辛与不易是可想而知的。

途中遇土匪强盗抢劫是常有的事。据王大爷生前讲述,有一次他去紫云进货,回来的途中,天已漆黑,恰巧经过一个村寨,他就靠近人家准备露宿。他从来不去人家寄宿,不想麻烦人家,靠近村寨露宿目的是遇到麻烦事,好靠村民们救援。刚准备休息时,突然冒出四个手持棍棒的彪形大汉,向他冲了过来,准备洗劫他的盐巴及财物,当时他惊呆了。为了保住盐巴和生命,他取出随身带着的防身马刀与歹徒进行顽强搏斗,并高喊“救命”。他的喊声惊动了寨子里的村民,几十户村民纷纷前来营救,由于村民的及时营救,他才得以保住食盐和生命。冒着生命危险保住的盐巴拿到寨子的市场变卖,除去本钱,还可以盈利几个铜钱,当时的几文铜钱节省着用,能够买他母子俩两个礼拜的口粮。

王大爷小时候是一个非常懂事、孝顺的孩子。有一年临近年关,为了让母亲跟其他家一样有肉吃,他打听到远方的一个亲戚家年猪大,要卖一点。于是他冒着鹅毛大雪,迎着刺骨的寒风,长途跋涉到20多里远的亲戚家买肉过年。他的这番孝心感动了亲戚,他买3斤,亲戚多给了他一点,这让他非常感激,一辈子念念不忘,经常教导子孙们要学会感恩。每次去紫云进食盐,他都不忘给母亲买好吃的和穿的,他成为寨上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在王大爷辛勤经营下,生活渐渐好起来了,家里也有了些闲钱。18岁那年,正准备为他说媒娶妻的母亲突然病情恶化离开人世,生活一下没有了主心骨。但他还是化悲痛为力量,打起精神、挺起胸膛乐观地走下去。

生活所迫让王大爷一直坚持走村串户卖盐巴10多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安居乐业,有了自己的土地,食盐由国家统购统销,王大爷弃商回家务农,靠勤劳的双手持家立业、养儿育女。他一生有5个子女,当时,因医疗条件落后,唯一的儿子早年病死,三个女孩相继出嫁,小女儿招上门女婿,身前跟小女儿家过,四代同堂。一家人对王大爷非常孝顺,不让他干活,他还不高兴。80高龄依旧用一颗不服老的心对待生活,放牛、割马草、找柴、劈柴、洗衣、煮饭、喂猪,与儿孙们争着干。他说,干活锻炼身体。农闲时节,王大爷爱喝点小酒,舒筋活血,直至走完他的一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