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自古以来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自古以来文章1:文明美德伴我行
文/阮浩彬
自古以来,文明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值得我们提倡的优良传统。
其实,美德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假如地上有一块香蕉皮,正好旁边有垃圾箱,你把它捡起来丢进垃圾桶里,这是一种美德。如果你没有把它捡起来丢进垃圾箱里,那后来会有多少人摔倒呀!假如一位老爷爷准备过一条车水马龙的马路,你是否应该扶着这位老爷爷慢慢走过这条马路,然后再笑眯眯地对这位老爷爷说一声再见。假如有一天放学的时候忽然下了一场雨,你是否应该把自己的伞分给没有带伞的同学躲一躲,这样,这位同学就会记得你,和你成为好朋友,在你有困难的时候尽力地帮你。假如有一位低年级的小同学摔倒了,你是否会主动去扶他起来。假如一位阿姨的钱包掉了,你是否会把钱包捡起来,然后还给这位阿姨。虽然这些事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却证明了你是一个有文明、有休养、有美德的人。
亲爱的同学们,一个人的美德是大事的细胞,是人生理想的起步,也是人生过程的标准,更是将来能成就大业的开始。让我们共同努力,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吧。
自古以来文章2:品诗话养生
文/黄建如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养生之道”,历代许多文人不仅才情横溢,对养生知识也颇有研究,很多养生之道就散落在他们的诗词歌赋之中。今天,我们品读这些养生诗词,既可以享受文化甘醴,又能获得有益的养生启示。
陆游算得上是“文坛寿星”,虽一生坎坷,却寿至85岁高龄,在当时文人中不多见。直到晚年都背不驼、腿不颤、耳不聋、眼不花,能上山砍柴挑着回来。陆游能获得如此高寿,与他的养生有道是分不开的。
古人认为“养生贵在养心”,一个人要健康长寿,就要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乐观的心态、豁达的心胸。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自号“乐天”,然而生逢乱世,饱受折磨,致使他疾病缠身,到了不惑之年,方知“不得长欢乐”,是“人生不满百”的原因,从而开始注重情志养生,诗云:“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洋溢着诗人正确对待老与病这种客观现实的辩证唯物论观念。
适当的运动,也是一种养生休闲、锻炼身体的好方法。清代诗人袁枚喜爱远游、登山等运动,从锻炼中求得健康和欢乐。他70岁还在安徽、江西、广东、广西、湖南等地游历一圈,一路寻幽访胜。“自觉山水胆足夸,年赴七十走天涯。公然一万三千里,听水听风笑到家。”“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寄情山水,运动健身,加上他心情怡静,乐观无忧,使他成为“一代文星兼寿星”。
养生也要注意适度,“小及”和“过之”均达不到目的。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作的《孙真人卫生歌》中有诗云:“心若太费费则竭,形若太劳劳则怯。神若太伤伤则虚,气若太损损则绝。”从心、神、形、气四个方面强调不可“太过”、“太费”。人体内部心、神、气、形是相互关联、“相因而立”,不可损其一的。“太过”、“太费”了,就会损伤,以全完竭。
另外,在我国博大精深、渊源流传的楹联中,更不乏吟咏养生之道的佳对妙联。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将“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对联,书于客厅以自勉自娱。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厨房门上写的门联是:“青莱萝卜糙米饭,瓦壶井水菊花茶”,道出了饮食清淡有益健康之理。
自古以来文章3:孝在当下且珍惜
文/阿拉坦·苏和
自古以来,孝乃中华美德之首,是情亲浓于水的见证,更是个人品行的标杆。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时下,父母之于儿女,是本能,倾心尽力抚养;而有一些子女之于父母的赡养,往往不是尽义务,而是成了“觉悟”。这很令人反思!
尽孝很难吗?当然不难,难就难在持之以恒。一次尽孝易,一生尽孝难。之所以难,是因为对于生你养你的父母还没有完全接受,包括他们的语言、行为、脾气以及生活方式……更没有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
羊羔尚知跪乳,乌鸦都能反哺,而我们怎么就不能对给你生命、养你长大的父母尽心尽孝呢?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孝,是家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你对父母尽孝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和谐美满;反之,家庭中就会有一根“刺”,如鲠在喉,痛着父母,也痛着自己。
百善孝为先。我们的民族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和秉承文明的民族,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里都流淌着孝和善的基因。静下心来,想想吧——你的生命是谁给予的?
好衣可以晚几天买,好饭可以下顿吃,但孝不能等,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岁月在渐行渐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孝在当下啊!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吧,否则你会追悔莫及。
自古以来文章4:名家笔下的秋天
文/聂难
自古以来,人们对秋天情有独钟,历代文人墨客抒写秋天的诗词文章浩如烟海。然而,古人眼里的秋天大多是萧瑟、悲凉的。相反,近现代作家眼里的秋天则大多是清新、亮丽和静美的。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堪称现代文学中写秋景散文的典范。“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语便道出了北国之秋的神韵。他“不远千里”辗转到北平,就是“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可见他对故都的秋是多么眷恋。然而“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北国的秋,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就连最平常的事物,如牵牛花、槐树、训鸽和蝉声,在北平高远碧绿的天色之下,也别有意趣。难怪郁达夫发出如此感叹:“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
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先生妙笔生花,寥寥数语就道出了济南秋天的美丽与魅力。老舍还盛情难却,“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这样的秋天,虽然没有春的艳丽,夏的火辣,冬的冰冷,但是如诗一般静美,字里行间全是济南秋天的美丽与魅力,读罢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张晓风在《秋天,秋天》一文中,通过几个记忆片断来描绘她眼中的秋天。开篇便写道“满山的牵牛藤起伏,紫色的小浪花一直冲击到我的窗前才猛然收势”,不免让人神往。在张晓风眼中,秋天的阳光是“耀眼的白,像锡,像许多发光的金属”,秋天更是“坚硬明朗的金属季”,是她深爱的。张晓风对秋天心存迷恋、虔诚和敬畏,同时她也希望,生命恰如这般,“只有一片安静纯朴的白色,只有成熟生命的深沉与严肃,只有梦,像红枫那样热切殷实的梦。”
台湾女作家罗兰在《秋颂》中写道:“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在她的笔下,秋天是素雅、是自然、是闲逸,“澹如秋水,远如秋山”。秋的美,美在“秋林映着落日”,美在“秋日天宇的闲云”,美在“纯净的风”和“明澈的水”。“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留恋。”从秋天的景色风物里,她悟出了生命的规律。阅读《秋颂》,我们可以读出罗兰旷达淡然的人生观。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见,在近现代作家笔下,秋天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多姿多彩,充满诗情画意。
自古以来文章5:教师风采在台下
文/疏秀
自古以来,教育在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者独一无二的角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教育,就没有人类的文明;没有教育,就没有高科技的今天;没有教育,就没有物质极大繁荣、精神极大丰富的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教育也同样经历了萌芽、创立到发展的阶段,每个时期都有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政治文明、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制度。教育本质是教书育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培养,先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培育高素质人的人才。
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实施最重要的的主体之一,教师从一开始就被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事业也是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当今社会,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教育体制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现代教育观逐渐形成。但是,教育目的的根本性没有变,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事业必须为无产阶级政党服务,教育必须与本阶段的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假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学生要充分认识自己、力求全面发展,努力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社会公民,要热爱社会主义事业,要拥护社会主义祖国,同是要具备,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具备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必须优先发展的事业。只有科学的教育,才会培养出科学的人才,只有科学有用的人才,才能发展社会、推动国家进步。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口多、底子雹发展极不平衡的社会问题仍然存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现阶段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是下一个五年规划的经济战略目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个科学的论断,科学技术的载体是人,而且大部分集中于我们青年。科教能兴邦,人才能强国。任何阶段,都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努力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积极社会氛围。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当今教育制度为国家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科技骨干人员、各行各业专家学者,同时也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培育了现代型管理人才。总体来说,教育是成功的、是科学有效的。但是,改革开放步伐不协调、不均衡,各地区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差异、多元化,也造成了教育发展的很多棘手问题。基础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初级、最重要的教育,儿童期、青春期是人生中成长最快的两个时期,身体外形、机体内能发生深刻变化,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基础教育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这种教育制度,是否能为社会培养真正有用人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西部地区很多乡村小学、初中出现了生源不足、教师短缺现象,于是大规模撤点并校制度开始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二十年前制定的基础教育学生就近入学的政策,难以保障。又出现了择校热、择班热,甚至职中热、职高热,教育双轨制开始凸显。
二十世纪末,国家实行高校扩招制度,近年来,全国各大职院、师院、大学高等教育机构规模逐年扩张,招录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多。因此,高校毕业生总人数逐年增多也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今年,全国据统计高校毕业生人数总量达到699万人,人数众多、求职越难,因此这个六月毫不夸张的被誉为“最难就业季”.就业程度、失业水平是社会的一把尺子,在这样一个市场化高度发展的国度,就业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民族问题、国家问题。政府也很重视这个问题,今年五月份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即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这也是解决日益凸显的就业问题的一项有效对策。一个国家和地区,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只有四个,就业充分、物价稳定、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其中不任何一项出现了不协调、不均衡,也就意味着社会即将或是已经出现了不协调和不均衡。
教育问题不止这些,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还会出现新问题。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学区房高价卖出、权力寻租等等。问题出现后,我们既不能望而却步,也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能坐视不管。要迅速的寻找到最全面、最有效、最科学、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教师流动制度、房价调控制度、打击权利寻租不法行为等制度,都已经出台,对社会稳定和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是国之根本、大国方略、大政方针。为政之人明治国,为教之人懂教学。为政最可耻的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为教最可怕的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因为前者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后者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耽搁和扭曲。当代教育,就应该用当代的教育观、教育方针、教育思想去引导当代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教育是情感教育,是爱的教育,无爱的教育就是无源之水,不成教育。世界格局多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的社会新潮流,深刻影响着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制度演化,教育观念也随之变化。新时期的老师,不是一支粉笔、一杯热茶、一本教科书;新时期的学生,也不再是一间教室、一个座位、一个笔记本。原始社会时,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所有的教育都是生活教育,宗教和仪式成为主要的形式。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改革,同时也是生活教育的回归。当我们踏出校门走向社会的那一天,才会明白,在学校无论我们多么认真,都才读懂其中的几个章节。于是我们说,社会才是真正的学
自古以来文章6:女人与读书
文/郭敏
自古以来,读书与生活息息相关。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更新,过去的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已有所不同,但一个人,如果你想在这个世界上立足,没有知识是万万不行的。
读书可以使人明目清心,让你视野开阔,让你懂得世间万象。纵观咱们国家五千年文明史,只有文字,才是绵延历史、传承教育的文明史。所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读书的人,心胸豁达,行为儒雅,只有读书的人,才会放眼未来,瞩目天下。而女人读书,更可以变得情清气爽、气质非凡。读书可以使女人高贵,更可以使女人精致。一个读书的女人,即便她不是生得动人心弦、美艳绝仑,但一定有从她身上流露出来的那种别具一格的引力,让你觉得非同一般,我相信,那种气质和美丽,会焕发出比容貌美更胜一筹的惊叹和光彩。
从史上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到命运多舛的蔡文姬;从才情横溢的诗人薛涛,再到素有女史学家之称的班昭;从光芒四射的林徽因,再到盛名才女张爱玲……纵观中国历史几千年,虽然她们也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女人,可她们的名字,谁又敢说,不在历史灼灼皓空中占有一席之地呢?
作为女人,你可以生得不漂亮,但不可以粗俗,你也可以生得粗俗,但不可以无知。无知的女人最可怕。漂亮的女人固然好,可是如果没有内涵,也只能是作为花瓶的作用。一个女人的美好,主要在于外在和内在的相互结合。外在的美,尤于鲜花,可是,再美的鲜花,一旦离开了枝头,生命就枯萎;只有内在的美,它会无时无刻不追随着你,无论你年轻还是年老,变美还是变丑,它都会如影随形、日久弥新!
读书的女人,生活一定顺心如意,因为她懂得凡事不能苛求圆满,大千世界,一切都会随缘,只有顺其自然了,心才不会受苦煎熬;读书的女人,婚姻一定比较美满,因为她知道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两个人相处,只有把心放平了,不要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对待你好的人,你也一定要对他好,知道体贴,懂得进退,婚姻的围城里,没有对错,只有两个人同心同德,婚姻方可圆满;读书的女人,必定懂得孝心感恩,懂得人生在世,衷为善、孝为先,她在生活中应该懂得修心养性、善心如莲。
做个喜欢读书的女人吧,只有在书海中沾染书香的女人,才能遗世独立,清香永久!
自古以来文章7:乱读书不如不读书
文/毛向北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提倡“开卷有益”,他们认为,读比不读强一万倍,只要开卷,多少能够获得收获,这样想,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对,于是乎,大家一气乱读,见书便读,这样的结果是,有人的确成了大家,成了博学多才之士,也有人因此走上犯罪道路,最终锒铛入狱。
笔者以为,乱读书不如不读书。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名言诗句都是强调读书的好处。恕笔者自大,笔者觉得,这些言语,都应该加上一个前提,那便是读的必须是好书好诗,倘若是淫秽黑暗的内容,怎么可能读出那么高的水平与境界呢?答案不言自明。
乱读书不如不读书。不读书,只可能知识匮乏,没有学问,那总比读一些坏书要强,一个人如果因为乱读书,思想变得肮脏,心灵变得阴暗,那是相当危险的,也是于社会不利的。
毛泽东读书,喜欢批判着阅读,好的东西摘记下来,糟粕进行批点,并不全盘吸收。鲁迅一生读书四千多册,他也强调读书要取其精华,学以致用。
人生在世,应当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乱读书不如不读书,读书还是要有所选择,胡乱读书的结果可能是赔了时间,又浪费了精力,最终一无所获。作家王火说,人的生命有限,而书的数量无限,不能用有限的生命来读无限的书,应当用有限的生命来选读有限的好书。其言是何其精辟!
乱读书不如不读书,读书之前要冷静,要仔细鉴别,只有读对了书,才可能学有所得。
自古以来文章8:醉情山水
文/xiaomai1230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迁客骚人,皆以山水寄怀,寓情于景,是向往的,渴盼的。而我亦生活在这山水之中,浓墨重彩的山水之画,就这样铺展在我面前。这山,这水,这山水一色,恰是上天之物落入凡间。我不敢说我比古时的文人多了多少柔情,但此时此刻,我是很幸运的。
水,是玉罗衫,是青衣带,似云中仙。
南方乡间的水俯拾皆是:从田间流过,小沟淌过,从横交错的水道四通八达。但就是这平淡无奇的水,也让我觉得不同凡响——它流动,带着长长的身影。从远方过来,它发出声响,使得吃水的水牛兴奋地摇起尾巴来。“叮咚,叮咚……”它和着鼓点,鼓着腮帮子,唱着唱着,这样过来了。那富有节奏的水声,摇摆了水草,鼓动了鱼,就连水底螺狮都翻滚起来。啊!不可置信的是,我的发丝也随之起舞。原来是风来了!风抚动着水面,一次又一次,吹起层层水纹,煽动水快点流。可是水却不急,还是慢慢地,还是叮咚叮咚着,一声一声,敲打我的心。我的心脏跟着咚咚咚的,有雄厚的低音。
水啊!你这样奔流不息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到前方去。”我听见它这样回答我。我仿佛突然顿悟,微微地笑了。我看到我在水中的倒影,笑着同水一起奔向远方,奔向未来。我跟着它,跟着它,看它千般变化;太阳也跟着它,将阳光轻柔地倾进湖底,照亮水的心。亮了!水的心一片透明,澄澈的,静静地反射着阳光,又回以太阳以凌凌波光,安慰着孤独一人的太阳。太阳害羞了,用白云遮住它的身体。光依然穿透云层,照得水中的水草咯吱咯吱地叫着。
水草自在逍遥,每天只需要一点阳光就满足了;水草们既可以长在水底,也可以浮在水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决定水草没有追求,可它们却用曼妙的舞姿告诉我:“这里就是我的舞台。”我看着它们,猛然发现,就连云也喜欢这水:云用它轻纱一样的身子贴近水面,我看它贴着了,伸手去捞,什么也没有。云也同溪水笑着,笑起满脸的皱纹,笼罩着水面。我顺着水走,走到山的面前。
山,是绿的精灵,是大地之神,似盘中螺。
我眼前的山,青葱翠绿,呈现给我它最好的芳华。山送来它阵阵的清风,摇动了,山间的树叶,树叶沙沙作响,像发簪一样。山间的风,裹挟着花生地的香味,茶树的香味,野花的香味,诱惑着我,使我一步步深入它的内心。由于我对山怀着敬意,我的脚步既轻且慢,不知不觉,远处的天边落下层层的红霞。待到我登上山顶,周遭的整片天空已霞光满面,就连山顶的碧绿树在这样的晚霞里也镀上红光,闪烁着,跳动着,像希望。
山不同于水。山,它稳重,沉着,只默默守护这一方,毫无怨言。在我行进的过程中,听见山风呼啸,仿佛是川端康成的山音,但那不是死亡,而是呼唤,山的呼唤。我是山的孩子,吃着它的露水长大,从此,便与山筋脉相连。
星辰初上,我要离开了。山不言语,它默默注视着我,像一座灯塔,像一尊佛像。我虔诚的回望它,就像往常一样,看着山更加深邃,梦更加遥远,流水仍不停歇。
如今,我已远行,看不见山,也望不到水。无情的时间将我和它们推远,只有心底的乡愁常在,山一样的,屹立着的,水一般的,常在的,乡愁。
自古以来文章9:好环境,人类永恒的健康
文/钱怡悦
自古以来,健康一直都是全世界关注的话题。不仅是自身的健康,还有食品健康,可这两年,人们面对日趋恶劣的生活环境,又开始把目光放在环境健康上了。
前几个星期,雾霾席卷了中国大部分地区。我们往往一出门,眼前就是白茫茫的一片,对于电影情节来说,这应该是很唯美的一幅场面吧。可是,我们都知道,这雾霾是“美中藏毒”的。就拿1952年的伦敦毒雾来说,就使4000多人丧生。当然,我们的雾霾比伦敦毒雾危害要小,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不可忽视。有环保专家分析,雾霾很可能取代吸烟成为肺癌的头号致病“杀手”,也就是说如果雾霾再这样一发不可收拾地严重下去,我们在外面呼吸一下就等于吸了一口香烟。近年来,人们各种疾病的发病率都在增长,凶手就是空气污染。
悲哀的是,指挥这场雾霾事件的幕后元凶,不是别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多年以来,一座座山清水秀的村庄转眼就变成了拔地参天的高楼;一片片葱郁繁密的森林转眼就变成了无边无垠的沙漠;一条条清澈见底的溪流转眼就变成了干涸裂开的荒地……人们在获得利益的时候,有谁想过大自然的身上已是伤痕累累。人类不断地想从自然中获得更巨大的利益,总是想方设法地从大自然中“榨”出金灿灿的“黄金”,得到所谓的财富。甚至,更有人以此作为毕生的追求。
两年前,我看了一部灾难题材的电影,叫《后天》。片中,冰雹、龙卷风等灾难恐怖地袭击了全球,它们把人类建造的房屋、高楼、各种公园都摧毁成一堆堆毫无价值的废墟。试问,我们能保证这一切只是电影里的虚构情节吗?显然不能,在灾难面前,人类只能是弱者。我们不可能改变灾难,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把自己从利益的泥潭里拉出来。
只要人类少浪费一桶水,就能还自然一个湖泊;只要人类少用一张纸,就能还自然一片森林;只要人类少建一座工厂,就能还自然一片草地……只要我们真诚地对待自然,自然就能还我们平静、和谐、健康。让我们牢记:好环境,人类永恒的健康。
自古以来文章10:桂花金
文/刘绍义
自古以来,桂花就是秋天的象征。特别是中秋前后,银蟾秋皎,波光醉人,金风送爽,桂花十里飘香,沁人心脾。
早在《山海经》中就有“招摇之山,其上有桂”的记载,说明我国桂花栽培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红楼梦》中多次写到桂花,在三十四回中,袭人看时,只见两个玻璃小瓶,却有三寸大小,上面螺丝银盖,鹅黄笺上写着“木犀清露”,那一个写着“玫瑰清露”。这里的“木犀清露”就是桂花蒸馏的香液。“木犀”是桂花的别名,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云:“木犀花江浙多有之,清芬沤郁,余花所不及也。湖南人呼九里香,江东曰岩桂,浙人曰木犀,以木纹理如犀也。”
不过,桂花确实没有多少“艳色惊群木”,相反,桂花还很难入画。桂树叶茂干粗,花形又小又碎,无论功夫多深都难以画得传神,所以翰墨中的桂花多以枝叶相衬,才能耐得品嚼,韵味无穷。但诗歌就不同了,桂花之态,桂花之香,甚至桂花之落姿,都能让诗人心旷神怡,激情难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诗把我们带到一个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李清照在《摊破浣溪沙》写金桂一词中说:“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她认为梅花、丁香虽也飘香,但其姿态却远远不及桂花脱俗。“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这才是桂花的真实写照。
“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桂花的传奇还反映在那迷人的落花上。杜牧《金谷园》诗:“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清风拂过,暗香浮动,那悠悠飘落的桂花宛如夜空中的繁星那样静美,那样璀璨……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香依然,魂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