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异乡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异乡的文章1:二十年后回故乡
文/李军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转眼二十年过去了,我已从哈佛大学毕业,做了一位名扬四海的科学家。
一天早上,我突然想回故乡——沙河。便坐了我刚发明的超光速太阳能跑车,一分钟直跨太平洋,到了阔别二十年的家乡。一回到家,爸妈便带我来到河边。“哇!”我不禁惊叹到,水中有转换垃圾的机器人,如果有人偷偷地往水里丢垃圾,它就会把垃圾气化,转换为清新空气,太先进了、环保了!
我们又朝着学校走去。刚进校门,两个机器人就站出来,一个说:“欢迎来到我们学校!”另一个说:“Welcometoourschool!”走过一条幽静的小路,我看见一个按钮,便按了下去。我便来到地下第一层。我惊呆了,里面竟然是操场!而且是用橡胶做的操场!听同学们说是为了防止学生摔伤,用高密度的材料做的。
第二层是教室,每张课桌上都镶嵌着一台电脑,电脑是没辐射的,而且比金刚石还要硬一亿倍。老师也不用改作业了,只要在电脑里点改作业,1秒钟就改完,不会改错一题。
第三层有一个“四不像”的机器,听爸爸说才知道是一个转移器,可以在一秒钟瞬间转移到自己家中。看到家乡的这些变化,我惊叹不已。
二十年后的故乡,真是让人大吃一惊,让人难忘!
关于异乡的文章2:异乡之风,他乡之月
文/夜深沉
当你不断开始 又要不断遗忘 难道你不知晓若非不断地出发 你就无法完成一次真正的回归
--题记
异乡之风他乡之月 几乎每晚我都会站在同一条路上驻足仰望着月亮的盈亏,星星的变动,青岛干裂的秋风不断地涌进我的风衣,我享受着它这种顽皮的感觉,总能抚平我紧蹙的额头,吹干我额角的汗滴,那种洒脱与自由总会让我不自由的闭上眼睛,张开双臂,风吹着大衣不遗余力的扯着,而我也在努力地嗅着他乡的月光,且温柔且刚强。靠着海边的夜晚真静,没有亮丽的霓虹,没有骚动的人流,没有世俗的浸染,月亮把月辉洒向起伏的的山头 黑黑的松树之影在远山婆娑,山间村庄的灯火在黑夜闪烁,我听到星星跟月亮的低语,我听到了农家打鼾的鼻声,闭着眼睛我依旧找到了回家的路,在梦里,在风中,在月光下……我坚强的笑着,努力在努力的踏遍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找着故乡的每一位亲人,不管他们在人间还是在天堂,我相信此时此刻我们都在同一个梦里,同一个空间里笑着……
二十二年真是一场纠情的征途,我们从呱呱落地时的啼哭到如今不会轻易展露的泪眼,我们从儿时搀扶的姗姗尓步到如矫健稳重的步伐,我们从亲情之爱羽翼下的呵护到如今依着丰满的翅膀勇敢地飞翔……
我们就这样奔着儿时长大的梦踏着家乡熟悉的土路一步步地走远,一步步的学会思念,一步步的学会体会感悟思考,一步步学会如何去承受孤独去爱,学会如何为人处世,我们慢慢的理解了母亲的唠叨,父亲的沉默,兄弟姐妹的微笑,家是永恒的港,它离我们那么近那么近 在那里没有遗忘只有回归
我们因为爱而变得勇敢,只是我们止不住年轻狂妄的心,我们想要征服一片天空,我们就那么义无反顾的做着浪子,梦想着有天可以满载成功的事业踏上回乡的路,我们知道人世的漂泊会很孤独很无助,远方的牵挂跟思念缕也缕不完,可这就是人生,需要不断的出发不断地回归,为了梦,为了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为此我们不断地相聚又不断地分离,时间就这样悄悄无声息的流逝着,我们从石缝中感慨着岁月的匆匆,我们从记忆中打理着关于他们的一切记忆……
从离开家乡的第一天我就一直想当一位自由自在的流浪者,用我的双脚丈量着我的旅途,用我的双手书写着我的人生,然后可以有个人陪我一起从天涯走到海角,从人间走到天堂,我一直静静地期盼你的到来……不管我走过多少岁月,不管经历多少磨难,远方的你请放慢你的脚步,等等我,我就踏在你走过的路上……
—夜,深沉 2010年11月20日 青岛薛家岛
关于异乡的文章3:在路上,在异乡
文/范海虹
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面对现实,更多的时候我们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拼命工作。那么,不妨为生活按一下“暂停键”,放慢步伐,把自己抛掷在时间和空间的荒原,慢下来,做想做的,哪怕只是暂时的休止,季节性的逃逸。为心灵放个假,认真审视自己走过的路,哪怕是陀螺,也要做只清醒旋转着的陀螺。
没有背包旅行过的人,永远无法了解旅行的全部快乐和真正意义。你有过哪怕一次短暂的背包之旅,就会明白背包族不光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态度。生命是昂贵的,昂贵的生命不能仅仅局限于互窥互视、互猜互损,而应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
远方之外还有远方,我喜爱这样的旅行,喜欢那种经历艰难享受美景的感觉,喜欢在异域他乡体会心灵相通的感觉。路途上的风景之美,痛苦并快乐着是这一生最珍贵的回忆……因为,路途中的人,在走出家门后,对不同于自己的习俗感兴趣,不断寻找那些属于自己文化的东西,总难免以自己的文化为尺度,去衡量所遭遇到的文化间距,这简简单单地一找、一对照,其实就是一种不自觉的文化比较了。
充满甜蜜诱惑的大都市,如万花筒越转越快。外面的人如飞蛾扑火般急速投射进来,旋转着,无法停止,而有那么几个“意外”,把自己抛掷在时空的荒原,慢下来,做想做的,哪怕只是暂时的休止,季节性的逃逸。长期以来,我们都在考虑,究竟应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和态度来生活。我很赞同的一种态度是,应该简单,但是能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这样的生活是一定需要爱的。有时我们会梦想一个地方,它远在天边,近在心里,不知在何处,却已神游无数次。
踩下油门的那一刻,我知道我将开始一段旅途,忘记城市的喧嚣,放下凌乱的思绪。走向远方之前的我,没有交流,没有对话,没有氛围,有的只是常年不辍的阅读和日记,一天天,一页页积累着……读古人笔下的案头山水,然后翱翔,然后排荡。
我在路上,我在异乡,我在我一个人既定的旅程上,像一个从塑料浇铸的城堡里走出的人,看到了满坡的真花真艳真香,真切地怒放在原野。甩开头发、背上行囊,继续上路。
关于异乡的文章4:倾城晨光
文/青衣寡人
忆,异乡的情。
记,相挽的遇。
---题记。
初冬未寒季,落叶呈满天,未渐寒亦不见霜。
我从未见过雪,所以从未觉得自己心灵如雪。 一抹如雪的白,一抹不渲染的空灵。
我想要远走旅行,带上心底里的倾城晨光。想走遍喧嚣红尘,逛遍风花雪月,赏遍阳光雨露,踏遍千山万水,只为追寻那宛如星辰的明眸与天籁般的容音。
因为想得明白,我一直寻觅那未知的霞光。因为想得明白,我亦一直沉醉那晨光的别离。匆匆晨光,我坠入尘埃。匆匆回眸,我游离荼靡花事。
关于异乡的文章5:乳名
文/卢兆盛
在异乡,没有人知道我的乳名,我感到不幸。
我的散发着山野气息的乳名,我的飘溢着泥土芬芳的乳名,是那样令我神往、令我眷恋啊!那是祖母给我取的,一个随意而又严肃的符号,尽管只能在口头发表,但我又怎能淡忘呢?
长大了,长高了,乳名却不知不觉被疏远了。
从那条青石板路走出大山,乳名却带不出去。
于是,走在城市的大街上,再也听不见那一声声热乎乎的乡音的呼唤;而只有在梦里,乳名才是禾叶上那一串串晶莹透明的露珠,才是青瓦上那一缕缕袅袅升起的蓝色的炊烟,才是儿时伙伴的追逐嬉戏,才是母亲的摇篮曲……
哦,在异乡,总有这样一个强烈的祈望时时占据着我的心——什么时候,在陌生的人流中,会有一声熟悉而亲切的乡音呼唤我的乳名?
关于异乡的文章6:落雪
文/洪烛
雪落了下来,异乡和故乡就没有区别。故乡和异乡都有雪。所有的标志性建筑都失去意义,只有雪吸引了人的眼球,只有雪成为此时此刻的重大事件。
雪不知该落向哪里,落向东还是向西,落向南还是落向北,落向一个人还是落向一群人?我也忘掉身在何处,我眼中只有雪,只有雪,不声不响地落着,落了一层又一层。
在异乡,我仿佛看见故乡的雪,仿佛看见落雪的故乡。我是一年又一年看着雪长大的,那时我以为只有故乡才会落雪呢。
今年,雪又下起来,催促我继续成长呢。不管我走到哪里,雪总能找到我。雪是故乡派来的。遥远的故乡以一场雪,表示它并没有忘记我。顺便还提醒我:不要忘记自己在故乡看到的雪景。
关于异乡的文章7:重阳思亲
文/牧牛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年轻时,读这首诗,并没有什么感触。直到母亲去世,这首诗便赋予了另外一层含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独感油然而生。脑海里,为母亲送行的一幕又再次显现:隔着冰凉的铁栅栏,望着推尸车推着母亲越走越远,欲喊无声,欲哭无泪。一切,就像是梦魇。梦魇会醒,母亲却永远的去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凭栏远望,天上那一弯残月,明天还会回来。但是,母亲,你在哪里?此刻,身在故乡的我倒有一种独在异乡的感觉。也许,母亲不在的故乡本来就是异乡吧。
年年重阳,今又重阳。那种少一人的孤独感、凄凉感越发的强烈。
清平乐. 重九忆母
西风残月,已是重阳节。摇动枯枝惊落叶,满腹心事怕揭。
攀高时节逢秋,执尔之手登楼。碧落黄泉太远,茱萸丛中难求。
那一年,母亲带我们去爬山。接近山顶时,有一块陡坡。母亲爬到一半上不去了,伸出手......。此情那景,终身难忘。母亲走后的一段日子里,每每在梦境中浮现。
直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只要提起母亲,心仍然会隐隐作痛。最怕提起母亲,就像去揭那还没有完全结痂的伤疤。
丧母之痛,就是那还没有完全结痂的伤疤。
关于异乡的文章8:乡情百家宴
文/冯敏生
漂泊在异乡的小城,尤其在过年的时候,我十分想念大院里那渐行渐远的百家宴席。
记忆中的百家宴席,时常牵动我袅袅的乡愁。年少时,我所居住的小山村,三面环山,一条清澈的弘农涧河水,静静地从村前流过。全村不足五十余户人家,除了十七八户本地户之外,大都来自四面八方。我家所居住的大院里,共有七八家人。有的来自陕西丹凤,有的来自四川广元,有的来自邻县卢氏,还有的来自豫东开封师院的三名下乡知青。
我们大院子坐北向南,房子是土墙青瓦,矮矮的屋檐下,悬挂着一串串鲜艳的红辣椒。大院里很宽敞,是小孩子玩耍嬉戏的快乐天堂,是青年人唱歌跳舞的俱乐部,也是大人们聊天拉家常的聚集场所。在我们大院里,大家共用一个大院大门,共用一个茅厕,共用老核桃树下的一口古井。院里人虽然口音不同,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但是,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相互理解和尊重,敬老爱幼,互帮互助,其乐融融。倘若哪家率先做好的可口饭菜,就拿出来和院里人一块去分享;倘若哪家遇到一些困难,大家都积极地想方设法地帮助解决。总之,大家相处得亲如一家人。
尤其到了过年的这一天,我们大院人习惯地在宽敞的院子里,摆起来了百家宴席。这“百家宴”,其实只是我们的院里七八家人摆的宴席,是院里有文化的三伯,特意起的名字。有时每家每户人自带食材,大家喜欢聚拢在一起共同去做;有时,各家各户提前在家里做好自家的拿手好菜,一起摆在长条橡木桌子上,共同去分享。大家无论以哪种方式,都想图个热热闹闹,欢乐喜庆。
有一年,我们大院里的百家宴席,令我终生难忘。记得那天,村子对面山峦上的积雪开始消融,冬日暖暖的阳光照耀在我们大院里。大红灯笼,格外耀眼,火红的春联,分外醒目。台阶上的一台收音机,播放着《百鸟朝凤》喜庆的乐曲。男女老少,穿新衣,戴花帽,喜气洋洋,整个大院里,洋溢着节日欢乐的浓浓气氛。瞧,一盘盘诱人的饭菜端上来了。三爷香气扑鼻的“红烧肉”,三伯金黄酥脆的“爆炒柴鸡”、印盒伯滑嫩爽口的“米粉肉”,四娘的“牛肉豆腐煲”,社子哥家乡四川的“麻辣火锅”,还有来自豫东知青的绝活“二黄”,其实就是干炸炒面,配以炒鸡蛋、番茄酱等之类的汤汁。就在百家宴席上众多的拿手菜中,要数父亲做的“砂锅炖肉”了。父亲年轻时是村里村外有名的厨师,如果那家有红白喜事,那儿就有父亲忙碌的身影。我看见父亲在做“砂锅炖肉”时,首先精心挑选好肥瘦适宜的五花肉,用刀切成薄片;接着,在铁锅里将葵花籽油加热后,放些姜丝、大茴、花椒、干辣椒炝锅,再将五花肉片过油干煸,加些冰糖、料酒、酱油上色,之后起锅;其次,父亲在炭火上架起一只瓦蓝瓦蓝的大砂锅,倒满热水,放进酱红色的五花肉、熟猪油、白萝卜、黑木耳、平菇、干蕨菜、粉条等,配一些五香作料进行清炖。炭火很旺,砂锅里五花肉炖的“咕嘟咕嘟”作响,香气缭绕。最后起锅时,父亲还要在上面撒些绿色的葱花、香菜等。
百家宴席上的饭菜上齐了,七碟八碗,盆盆罐罐,香味弥漫,丰盛可观。就在每次开席之前,总由德高望重的三伯致新年贺词,然后围在桌旁的男女老少三十多口人,共同举杯喝年酒,祝福美好的新年。开席了,大伙们纷纷品尝着美味佳肴,开怀畅饮,欢声笑语。我们小孩们吃饱喝足后,就在大院的角落里放炮仗,打陀螺,荡秋千,做游戏。大人们在桌旁,畅所欲言,憧憬着美好未来。有时大家兴致正浓时,三伯的板胡,印盒伯的二胡,小鱼哥的三弦,几位知青大哥的口琴、手风琴,倒是派上了用场,组成了一支小乐队。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社子哥演唱的《智取威虎山》杨子荣的京剧选段,引蓉姐表演的《红灯记》李铁梅的豫剧选段,把整个百家宴席浓厚的氛围,推向新的高潮。一桌百家宴席,把大家的心灵和情感紧紧地融为一体,邻里之间浓浓的亲情和友情,不时地在蓝天下荡漾、延展。
关于异乡的文章9:流浪
文/顾继万
流浪的人在异乡用流浪这种方式将自己的性格改造的又硬又坚强。
从离开家乡的那一刻起,流浪的人就注定要全部的担当起为自己和家人做梦的责任。流浪的人也无可选择的担当起为自己和家人做梦的责任。流浪的人也无可选择的用这种方式鼓励自己与别人去成为可能永远也不能成为的人。
流浪的人有时以为自己在一次次灵与肉的大碰撞之后,实现了背叛了家乡的梦想------痛定思痛,流浪的人真切的发现走自己的路,却是走在别人的土地上;说自己的话,却包围在陌生的方言中。流浪的人终于明白:有一种东西永远也无法改变,有一个地方永远也无法离开。
流浪的人有时一般从春天和村庄出发,他流浪的方向总是城市,而他每夜的梦又总是弯向遥远的村庄。
流浪的人在南方掬起大片大片的阳光,享受每一个日子带给自己的快乐与痛苦,流浪的人兜里装满了很多很多的故事,月夜捏在掌心,全是自己抑或别人的影子。
流浪的人来到陌生的城市,有时会恍恍惚惚觉得自己在这里已经很久很久了,似乎比一辈子更久远,流浪的人便认定自己前世是一匹鼻子朝天的野狼,追逐鹿经过这里。当夜滑入深腹,流浪的人便用轻微的鼻息歌唱,歌声乍听像风,再听似雨-----风风雨雨,隐现流浪人一律前倾的身影。
流浪的人生就是这样;在居住的家乡渴望远方,置身异乡又怀念狗吠鸡鸣的家乡。所以,流浪的人无法肯定自己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是不是快乐。
子规曰:田园将芜,胡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