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人心的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人心的散文1:最辽阔的人心
文/马德
1
春天。我看见,阳光站在对面建筑的屋瓦上。
我不动,它亦不动。我一嗓子喊过去,它好像挨了一石头,突然蹲伏下来。哗啦啦,流泻成一屋顶的波浪,灰色的,沿着屋瓦,一根曲线,一根曲线地流动。我换一个姿势看它,浪就换一个方向涌过来。
一个上午,我就盯着这一片阳光看。阳光或站着端详默坐在窗口的我,或干脆一个浪接一个浪,跟我玩浪打浪。
我在发呆。它,陪着我发呆。
抽眼回来,像拉回溃散在尘世的千军万马。我拿出手机,写一个短信发给自己,只一句话:有时候,有些寂寥,就是与自己的内心的一场盛大的对话。
2
邻家有猫,叫花儿。有小儿,唤作宝儿。
宝儿家的花儿睡在沙发上,睡相深沉。只是,花儿的一条前腿弯成月牙形,盖在脸上,像是要挡住风,像是要捂住暖。
宝儿扯下沙发罩,盖一块在花儿身上。又扯下一块,盖在花儿脸上。再扯下一块,宝儿左瞅瞅,右看看,不知该盖在哪儿。
宝儿满嘴里,全是话:花儿好好睡,别怕冷,宝儿为你盖。
花儿被扰醒,弓身跳下地。慵懒地站在地板中央的花儿,肚子格外大,花儿的小花儿,该生了吧。
3
那一天,风很大。
菜市场里,一个摊主,正在数钱。他的两根手指紧紧捏着那沓钱,仿佛风随时要从他手里抢走了似的。他面前,绿的黄瓜,紫的茄子,红的西红柿,也个个神经紧张,为他盯着贼头鼠脑的风。
都是些碎钱,但他数得极认真。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他一张张数过的,是所有的艰辛、喜悦和希望。我想说的是,与那些数着银行卡上数字的有钱人相比,只有这些一分一毛数小钱的人,才会数出钱带给一个人的,最原始最本质的快乐吧。
人心的散文2:莫道故人心易变
文/陈姓名人
下午收到一位多年未见老朋友的信息,说:“兄弟常有,而知音不常有”。我看着信息呆了几秒钟,却没有回复,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只是本能地想到一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我们总会在某个时刻回忆初衷,回忆起最初的美好,有时候甚至希望彼此可以回到初见时的状态。但人总是会变的,或好或坏,或高或低,改变的轨迹谁也无法预知,好与坏的标准也无法去评判。至于彼此间的关系,忽近忽远,亦或是分分合合,更是说不清的,所以更加无法去衡量。情感情这种事情是无法去衡量是否改变的,也许只是改变了一种交往方式,却不见得改变了彼此的初衷。就像我和初中朋友,以前上厕所都要同行,如今却已然三十年未见,甚至几乎断了联系,可我仍会在很多时候第一时间想到他们,那么谁又能说我们的感情和关系已经淡了、没了?
关于朋友,每个人心里的定义不同,衡量的标准也不同,然而每个人心里都放着一把尺子。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这把尺子的标准在发生改变,人与人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改变。但是大家还是习惯有朋友,不喜欢独来独往,尤其是现在的人喜欢成天把人脉挂在嘴边,张口闭口就是“我某某朋友”,仿佛没有朋友就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可实际上遇到大事一起扛着上的却不见得有几个。不过人始终是有感情的,朋友中也有一少部分是放在心上的,不过很少称呼他们朋友,而是叫这些人“兄弟”。但是男人天性不细腻,所以兄弟往往只是兄弟,而不是知己。就像老哥说的,兄弟常有而知音不常有,事实上兄弟之中也的确少有是知己的。
但我们却不能因为自己认为重要的人,达不到自己心里所期望的标准就对此报以失望,毕竟情感这种东西永远不能平等,且不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皆是如此,总有个人付出的多一些,有个人得到的多一些。而且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在你任何失落的时候与你分担苦楚,亦不可能随时随地与你共享快乐,能够分担是福分,能够共享是机缘,倘若把这些顺其自然的东西压在朋友的关系上,那么这份关系所承载的显然不是情感而是压力。
或许有时候我们总会感觉,现在的朋友和以前不一样了,变得不再关心,甚至显得有些冷淡。在初遇时彼此相互照顾和关心似乎总是那么适合时宜而且恰到好处,现在却再也找不回当初的那种感觉,仿佛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可其实谁都没有变,只是时间磨平了很多激情。要知道,大家每天都过着平凡的日子,悲伤与快乐也无非是因为那么几类事情,时间久了,分担与共享的内容也自然少了可圈可点的地方,翻来覆去的安慰亦或是赞赏也渐渐少了新鲜的词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时候彼此的情绪也变得不能相互回应,甚至渐渐有了生疏的感觉。但是也要知道,尽管零零碎碎的琐事将一切磨平,但最后剩下的却是彼此互相依赖的习惯,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这就是感情的积累,也是挚交的沉淀。
正如纳兰容若的那首词,“等闲易却故人心,却道古人心易变”。世事变迁固然可以改变故人的心意,但其实往往是我们先以为故人早已见异思迁。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自己在心里对朋友的关系设置了条件,觉得朋友就该相濡以沫,就该相知相依,却似乎忘记了那一场相遇原本来之不易。当然,既然来之不易,自然该相互坚守,如若某天其中一方感觉到了不安或失落,那么另一方也该反省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忽略了这份来之不易的缘分。
“君子之交淡如水”,琐碎的生活不是友情的全部,毕竟“生死与共”也仅是出现在生死之时;“天下知交老更亲”,友情的可贵贵在于信任与坚守,所以更不要轻易说“等闲易却”……
2013.5.4.
人心的散文3:一个重庆人心中的安徽老家
文/程华
我生于重庆,长于重庆,母亲是地地道道的重庆人。几十年水土养育浸淫,我已具备重庆人全部的秉赋与个性,而骨子里又深植着安徽人粗犷豪放甚至带些野性的基因。因为我的血管里流着的,有一半是父亲的血。
如今年过古稀的父亲生于安徽省利辛县乡下,自小家境贫穷,父母早逝,他全靠他的姐姐也就是我的姑妈一手拉扯长大。听父亲说,他家离学校很远,翻山越岭得走好几个小时。那时候吃的也匮乏,揣几块红薯背一瓶白水就啃上一天。脚上穿的姑妈纳的布鞋磨破了,脚底板磨出血了,父亲就拿一块土布包一包继续翻山越岭。日子过得苦,生活那么难,父亲依旧顽强地生就了高大健实的身板、吃苦乐观的秉性。
高中毕业后,成绩优异的父亲顺利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重庆,在煤炭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其间与母亲相识恋爱结婚,后来有了我和弟弟。
自小我就是听着父亲的安徽口音长大的。其淮北口音有些近似于河南腔,但似乎又夹杂点不太纯正的普通话,母亲戏称其为“南腔北调”。小学同学来我家玩,父亲热忱地捧出当时少见的糖果分给大家,然后牵了大家的小手东拉西扯聊天,小伙伴们并不全都听得懂,又不好意思问,于是常常出现这样有趣的桥段:父亲问“你家里有几个娃呀”,嘴里塞满糖果的同学们你望我我望你,而后一起卖力地将脑袋点得象小鸡啄米。
如此,却并不影响同学们隔三差五跑来分享我母亲做的可口饭菜,然后听父亲操着“南腔北调”讲解挠头的算术题。但凡有客人找上门,一问我的父亲住哪?大人小孩便一齐争先恐后答:“哦哦晓得晓得!就是那个安徽人的家噻,我带你们去找他……”
后来,母亲怀上了弟弟,很多大人神秘兮兮地拉着我说,唉你呀,要失宠了,北方男人重男轻女厉害得很呐!你马上就要吃弟弟吃剩的菜,捡弟弟不要的旧衣裳了!
4岁多的我惶恐极了,在惴惴中迎来了弟弟降生,但一直都没感受到大人们所说的那种“失宠”状态,倒是每当身体羸弱的我生病发烧时,父亲会毫不犹豫“克扣”了弟弟日常与我分享的有限营养品,让母亲做好全部喂给我吃下;我也从没捡过“弟弟不要”的旧衣服,身上穿的都是父亲出差从各地选购的最潮的新衣……
在父亲零散的讲述中,我知道了我的老家山青水秀,数百米就有一条清清的河岔,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勤劳的姑妈经常在河边洗衣服,洗着洗着就会发现一只甲鱼爬上了大石头。我和弟弟被这样的场景深深吸引,一再闹着要回去玩,但父亲总说路途太远,老家条件太差,还是等你们长大了再回去吧。于是,回一趟老家,趟趟那里的清清河水,捉一只爬上河岸的甲鱼,成了我儿时心中最大的念想。
然而,在我20岁那年,姑妈的到来,令我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对于老家的向往。
那年,姑妈终于第一次出远门来到重庆。初到城市,50多年都窝在农村的姑妈显得有些水土不服:出门不敢单独过马路,见生人来家里就躲进里屋,看我打开冰箱取食物,她瞅半天后怯怯地指着问我:“这铁碗柜咋这能呢,吃的放进去就不馊了?”我们请姑妈啃卤鸭掌,她看了看,半信半疑问:“这也能吃?俺老家可都扳(扔)了呢!”为此母亲很心酸,一再责令父亲:“姐姐好命苦啊!一定得多带她出去走走,等她回去的时候,我们再多买些好吃的还有穿的给她带上!”
作为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农田的老太太,姑妈的表现还算合乎逻辑,而真正令我们忿忿不平的,是每到吃饭的时候。
姑妈生性勤快手脚麻利,做得一手好面活儿:馒头、包子、馓子、焦馍……令我等大饱口福,连来家里串门的同事、邻居都沾了光,若干年后说起那些北方美食都还垂涎三尺。
见众人食指大动,姑妈搓着粗糙的双手,把有些花白的头发往耳后捋捋,满脸放光,眼角笑纹舒展,浑身透着一股子自豪劲。然而一到饭点,她立马就变了样,端着碗盛上一点白饭,也不夹菜,兀自就躲进厨房灶脚里去了。我和弟弟赶忙跑去请她上桌,但她死活不从;央她,她还是抱着碗不肯起身。
母亲急了,也跑过来拉她,可她憋红了脸就咬定一句:“俺家里女人都不准上桌的!”最后母亲和我们两姊妹使出吃奶的劲儿,才一起把她连人带碗拖进屋子摁在桌前,强行将饭菜扣在她的碗里,恶狠狠瞪着她一口一口吃下去。
“吃饭事件”引燃了我家除父亲之外3个人的怒火,当医生的母亲更一反贤淑之态,伸手点着父亲鼻尖训斥:“你们老家就是这么‘尊重’妇女的么?你们老家的男人太不像话了!”父亲就讪讪地笑,说不出话来。到重庆多年,父亲除适应了重庆的气候,重庆的饮食口味,还早就适应了这里的风土人情,成了典型的“耙耳朵”。
虽然我没有母亲态度激烈,但姑妈端着碗那忐忑不安的神情已深烙在心灵深处,令我胆寒,心寒,自此再不提起回老家一事。
2006年8月,母亲突发疾病,在西南医院治疗4个多月后去世。父亲一下子老了许多,原本一顿能吃下几碗饭的他什么都吃不下去,身体很快就垮了。夜深,父亲常会给老家打电话,絮絮地给姑妈和侄儿倾诉,大意都是些家里还好,娃娃都乖,姐姐、侄儿别牵挂之类的话。
有一晚,我进父亲房间拿东西。灯一开,我心里被紧紧地揪了一下:父亲孤零零和衣睡着了,眉头紧锁,双眼紧闭,一行未干的泪痕还挂在眼角。
我想唤醒他,叫他脱了外套再睡,可是又不忍心,犹豫再三,我蹑手蹑脚退出了房间。那一刻,我的心在剧烈翻搅。父亲老了,真的老了,属于他的日子越来越少,可作为儿女,我们竟然一次都没有陪他回过老家,那个给了他生命、陪他度过青春时光、留下无数亲情挂牵的地方!我怎能因为早已成为过去的一点旧时习俗,就无视一个老人那份难舍难离的故土深情?!
回一趟老家,看一看年迈的姑妈,看一看父亲在乡下的侄儿侄女们,重新成为我的近年计划。
而儿子的出生、工作任务的繁重,又让我的计划一再搁浅。但我不再反射性地拒绝老家的消息了:姑妈唯一的儿子、我的当民办教师的表哥家盖起了大房子,把姑妈接了过去一起享福;表哥家买了电脑、装了宽带,也能上网冲浪、收发电子邮件了;表哥的一儿一女大学毕业后都去了上海,进了大公司成了骨干,收入比我这个公务员高出许多,如今双双结婚生子,真正融入了国际化大都市……
元旦节前,表哥用手机打电话给我,高兴地说,他快要退休啦,退休后想来重庆看看我们。我兴奋地嘱咐他,一定要带着姑妈一起来,一定!
真正开始了解老家,还源于一个偶然。春节将至,终于联系上了许久不见的朱小茵老师。多年来,身为资深编辑的小茵老师一直视我为忘年知己而倍加扶持,令我感念不已。退休以后,小茵老师似乎大隐隐于市,一朝销声匿迹。而今重逢,神清气爽的她已是《重庆徽商》杂志的主编,堪称实现了从公务员到商业文化传播的华丽转身,其精神面貌的深层改观,令我惊羡万分。
说起这份充满魅力与活力的新岗位,小茵老师眉眼间溢满欣喜,闻知交往多年的我竟是安徽人的后代,小茵老师不禁击节大笑,令我3天内务必交出一篇有关家乡的文章来。
翻阅着杂志,我的眼睛湿润了。他乡遇故知的畅快后,心中涌起前所未有的羞惭。我这个安徽人的后代,到底了解自己老家多少,又为老家做过什么?顶着“包容性极强”的自诩,我这个重庆生重庆长的人,对自己的老家何以一叶障目,不愿意给自己一个了解老家的机会,也不给老家一个展示新貌的平台?
回到家中,迫不及待打开安徽政府信息网细细地看,久久地浏览,一条条新闻一幅幅图片让我热血沸腾:我的老家变了,已不再是从一位乡村老太太身上所折射出的那片穷僻的中原旧土,也不再是视角偏狭的我眼中那个落后的生活模式,变了,她的确是翻天覆地地变了!
我要回家。
相信只有待回到老家,亲眼目睹感受那里的巨变,我才更有资格向所有人发自内心地、充满自豪地宣布:我爱安徽,我爱我的美丽富饶、日新月异的老家。
人心的散文4:拾忆那一缕阳光
文/花落
人心无边,欲望更会穷其一生。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想拥有整个暖阳,或许只是一缕阳光就足够了。
——题记
不知是受暖冬的影响呢呢,还是铜陵江南特有的气候。这里至今只下过一场零星的小雪。无雪,冬日便没有了动人的美丽,有的只是干冷。
近几日,更多了些凛冽的北风,呼啸着穿城而过。于是开始怀念透过窗子洒落身上的阳光,温暖得如情窦初沐的味道,连同倦懒得如冗长诗句般的闲散,在某一个午后,连同耳边的浪漫絮语,一并被写入生命的断章
午后的阳光斜斜的落在阳台上,如此温柔。光透过玻璃投下几许驳斑的影子,有些清寂,还有丝寂静。因为那温暖的感觉是短暂的却也温馨,宜人,最是教人喜欢。冬日的冷,只需午后的一缕阳光,点滴光明的照耀就可以成为一天最美的风景、最好的抚慰。
感觉里,午后总是最闲适的时候,仿若栀子,花开的淡雅迷人,还有些悠远的香气,寂静着我的情怀。于是最喜欢午后这般模样。我喜欢阳光的味道,在冬日的午后,可以灿烂于额前,也可以鲜亮于身后。喜欢一个人的舞台,可以安静的演绎我自己的风采。在这个闲适的周三,两三本自己喜欢的书,茶香在唇语之间,字墨在时光的倒流中,我可以静下心来,面对真实的自我。
人的一生,不需要拥有整个太阳,而我想要的,只是在这个冬日里,能够享受到暖暖的一缕阳光,能够和几个远方的朋友开心的聊聊,知道他们一切安好,在这个寒冷的冬季里感受到一丝温暖。就已足矣。
仿佛感觉自己是真的还小,不够成熟。现在这种单调的生活,颓废的环境,我已经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但我只想能够做我自己,单纯的如一缕暖暖的阳光,不喜欢张扬,只想安静的度过每一天,闲暇时就执笔写下自己的生活印记,不需要华丽的语言,不需要煽情的情节,只想用心的写下去,因为我知道有人会一直在记得我曾经写过的那些明媚,抑或忧伤的文字。在一个人的心中,总有悲伤和失落的冬天,这时,总有一种不够强烈却足以温暖的力量会重新唤起她对未来的憧憬,在天寒地冻中守护着他人的心灯。
静看花落,且听风吟。在温暖的阳光下,将旧事埋藏在心里,和我共同走进那未完成的人生道路。那少年时的梦,越久越真。而我的心,再也没有回程。
人心的散文5:人心
文/陈重
乌云四合,天幕低垂,苍茫荒凉的旷野里,同时出现了两列送葬的队伍。
在人们的视线里,这两支队伍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反差:一支队伍人数众多,里面男女老少各色人等应有尽有,前后长达一公里;另一支队伍只有区区几十人,而且尽是清一色身穿戎装的武警军人。
人数多的那一支队伍声势浩大,极具排场:十六个精壮汉子抬着一具外面漆得精光铮亮的楠木大棺材,人人披麻戴孝,挽联、挽幛、花圈、招魂幡密密麻麻,铺天盖地,真哭的、假哭的、干嚎的、哀叫的……,还有一支数十人的唢呐队,频频奏出凄惨揪心的哀乐,种种声浪混合在一起,惊天动地,声震四野;人数少的那一支队伍只有排头的几个士兵捧着一个普普通通的骨灰盒,抬着一个用树枝扎成的花圈,人人神情哀痛,静默无声。
记者老李下乡采访路过此地,恰巧目睹了眼前的这一幕。职业敏感和好奇心驱使他跟在这两支送葬队伍的后面,亟欲探个究竟。
约莫走出五、六公里开外,墓地到了。墓地坐落在一片半山坡上,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国古代风水学中的最佳地势,这里无不具备。
人数多的那支送葬队伍来到一个豪华大墓面前停下,人数少的那支则在一个规模很小、显得有点寒酸的墓冢前停下。
老李来到豪华大墓那儿,情不自禁地向一个老农模样的人打听道:“老乡,你们给谁送葬啊?”
老农回答道:“县长呗!”
老李递了一支烟给老农,感慨道:“有这么多人给他送葬,一定是个好官、清官啊!”
老农趁着老李给他点火的当儿,悄声说:“什么好官、清官,县上给我们每人发了10块钱,不来白不来。”
老李“噢”了一声,问道:“那这县长到底怎么样啊?”
老农又是摇头又是皱眉,然后贴近老李的耳根,用细小的声音说:“听说他是死在小姐的床上的。”
老李一愣,还想问点什么,老农朝他诡谲地挤了一下眼睛,赶紧躲开了。
老李抬眼一望,看见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汉子挺着油肚站在那儿,忙走过去和他打招呼:“老乡,您来参加县长的婚礼,您和县长熟吗?”
汉子爽快地回答:“熟啊,老爷子平时对我挺关照的。我们办厂子就是他批的地,是最优惠的价格。”
老李微微一笑:“那您得好好谢谢人家呀!”
汉子“哈哈”笑道:“那还用说吗,如果我们不孝敬他老人家,他凭什么照顾我们呀?你说是不是,兄弟?”
老李拍了拍他的肩膀,算是回答。
汉子向老李递上一支烟,问道:“伙计,你是干什么的?为何打听这个?”
老李坦白说道:“我是记者,今天这个事儿让我纳闷,所以想弄弄清楚。”
汉子点点头,“噢。老伙计啊,我明白了,你想弄清楚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怎么说呢?今天来的这些人,好些人都得过他的好处。有的靠他升了官,有的仗他发了财……在这些人的眼睛里,他当然是好人。哎,您别皱眉头,至少我是这么认为。我送钱给他,他也替我办事了呀,这叫互利互惠,双赢共赢。不错,他又是个贪官,是个大大的坏人,可这同我有什么关系呀!咦,奇了怪了!你看见那个大姑娘了没有。那边那个武警战士就是为了救她而牺牲的。她怎么不去参加救命恩人的葬礼反而来参加这个贪官的葬礼呢?大记者,你赶快去采访她,肯定有新闻价值!”
老李心头一震,随着汉子的指点,他走到那个姑娘的面前。这姑娘大约十八九岁,穿着一身老土布衣服,可模样倒是挺清秀的。老李脸上露出亲切、和善的笑容,压低声音对她说:“小妹妹,我是省报的记者,我可以向你提一个问题吗?”
那姑娘胆怯地望了老李一眼,没有作声。
“小妹妹,你为什么不去那边而要来这边参加葬礼呢?”
姑娘低着头抚弄着衣角,还是不回答。
“小妹妹,你放心,我一定替你保密,不会告诉任何人。”
姑娘磨蹭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说道:“大叔,我妈得了绝症,要保住她的命,医生说只有换肾。我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卖光了,可差得好远。实在没有办法,我就去县里乞讨,给我妈筹钱。一天,我在垃圾桶里捡到一个大蛋糕,拿回家打开一看,里面藏着一对金娃娃。我把它拿去卖了,得了10万块钱。就这样,我妈得救了。后来才知道,这个大蛋糕是有人送给范县长的,他不就是我妈的救命恩人吗?所以,所以,我就先来这儿,等会儿再到那边去……”
老李迈着沉重的脚步离开豪华墓地,来到武警战士的墓前,深深地,深深地弯下腰去,鞠了三个躬。
等到老李转过身来,不由惊呆了,给县长送葬的群众已经全部集中到这儿,大家一齐向武警战士的坟墓鞠躬,人人脸上露出深沉的悲痛。
老李的热泪夺眶而出。
人心的散文6:冷漠的现实,温暖的人心
文/粉色de火焰
说实在我并不是那么热爱学习的孩子,但却是一个不怎么愿意在空闲的时候碰课本的我,捧起了语文课本翻开了《善良》那一课。我记得当时年轻的黄思思老师为我们讲述着她对于“善”的理解,十分激昂,我很能感受到老师那颗火热的心。她说,她总是坚信善必能胜恶,善良的人总有人支持着,邪恶的人总是四面楚歌。听了老师的讲述,仿佛心中的音叉被敲响了,那共鸣的声音充满胸膛,似乎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或是一种犹如晨曦之光般的温暖。邪不胜正,这是我们从小在动画片,在平常嬉戏中很早就懂得的道理。我们不做邪恶的人,我们要做善良的人。
或许王蒙先生用他的笔拯温暖了一部分人的寒冷,但终究是杯水车薪,这个社会还是不能改变它冷漠的表情。一次家庭聚餐,姑姑因为道路堵塞而不能准时出席。大家谈到塞车的原因,除了广州这短时间来频繁而毫无计划性地道路修缮外,更在餐桌上引起大家激烈讨论的便是主要原因的跳楼事件。因为有人要跳楼(详细原因还不知道),救援队伍封锁了当下车道,导致车辆排成了长龙。家人的态度几乎都是抱怨,说什么害人害己,扰乱秩序,更严重的似乎盼望着那个人早一点跳下去,好让交通缓解过来。这些让我听得“惊心动魄”的话中,母亲的话让我感到一丝欣慰,她说,现在这么多人寻短见让人说得都麻木了。
确实是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贫穷带来的肉体折磨远远要比精神痛苦要小的多。人类是一种纤细的精神体与坚强的肉体组成的生物,也许从物理上受到更多的痛楚都不怕,但要是从精神出发,也许只是一点点碰撞,都可能让一个人一蹶不振,再要被孤立起来,那就是一种人格的消失。当今社会,这样的“消失”实在太多了。各种大大小小的自杀事件,更有引起整个中国社会关心的富士康的连环跳楼自杀。谁也不会明白当事人的感受,那种恨不得死去也不愿意留在这个社会上的心情,那种背负着巨大精神压力无法超脱的困境,封闭在一个黑暗的空间里独自一人被迫听着恶魔无理的恐怖的怒吼,没有谁来帮助他,更不可能在那黑暗中看到一丝希望的光。若每一个人类都被这黑暗禁锢住了,谁也不愿给予他人温暖,最后谁也做不到了,每一个人都被封闭起来,那这个所谓的“社会”早就名存实亡了。
善,不是毫无用处的。我们始终有一颗善良的心,终究会博得他人的支持与青睐,那是大智慧。而仅仅为了自己,牺牲他人无所谓,那是狭隘的思想。最终的结果还是失败。那些所谓的“现实主义者”,将道德之类的一切抛开,只有能达成目的才是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他们完全不相信什么友情、亲情、爱情,那都是人类互相利用的产物。也许,以他们这样的忠旨能让自己攀登到人类物质文明的顶峰,可最终,他们是孤独的。一个人站在物质的金字塔的顶端,除了他就是他的东西,剩下的日子却不知道如何度过好了。人类不可能真正孤独地生活下去,善良的人永远不会孤独,因为他们总有一颗牵挂着他人的心。丑恶的人断绝了他人与自己心灵的羁绊,最后却在那孤寂的黑暗中默默死去。多么可笑,多么可悲。
尽管现实是无情的,人心却可以温暖这个冷冷的世界。如果人人都能燃烧着这份善的火焰,再寒冷的冰都能被消融,再黑暗也能被照亮。我没有可以改变每一个人的伟大,更不可能改变这个还是冷冷的世界,但我能做到的是坚持着我自己心中的一份善,愿我的星星火焰,能给这个社会一丝温暖。
人心的散文7:冬日读书暖人心
文/艾里香
寒冷的冬天,很少出门,守在家中,书便成了最好的陪伴。因为读书,浮躁的心很容易静下来;因为读书,寒冷的冬天便多了一份温馨。书香暖冬,能让思想在梦幻中尽情舒展,能让平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冬日读书,头脑清静,利于冷静思考,适合读一些具有人文内涵的书。寒夜斜倚床头,尽心地品味周作人的清淡平和,鲁迅的讽刺简练,梁实秋的细腻亲切,张爱玲的典雅飘逸,贾平凹的随意与匠心,余秋雨的博世与天然,还可以感受海明威的冷峻,伏尔泰的咏叹……由文字带来的煦暖气息穿透力很强,足以抵挡鼻息之间空气的寒凉。读这些书,犹如喝一口浓浓的热咖啡,很苦,却温暖了心田。
冬日读书,是一种美丽的意境,更是一种难得的心情。冬天,人的气色更旺,正是抓紧读书的好时候。读卡耐基,能遇事心胸豁达,做内心强大的自己;读《正能量》,能排除负面情绪,心灵更加平静。作家叶灵凤在《书斋趣味》中说:“在这冬季的深夜,放下了窗帘,封了炉火,在沉静的灯光下,靠在椅子上翻着白天买来的新书的心情,我是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为自己搜寻着新的伴侣。”“冬读”的心情是愉快的,让人的脑筋更加灵光,从而获得启悟,产生新的灵感。
冬日读书,让单调的季节变得有滋有味。坐在温暖的屋子里,沉醉在书中描绘的世界里。从古读今,从国内读到国外,在这门功课里自得其乐。作家钱歌川在《冬天的情调》中说,大雪天到外面去看过一回雪景,回家来扫清身上的积雪,吃过晚饭,关起门从容地来读禁书,这是金圣叹所赞美的人生一乐。读痛快书,养浩然气,有书相伴,有滋有味。储蓄冬日,阅读心灵,会让人更加自信。面对冬日的寒冷,读书让文字温暖人心。
古人常说:“雪夜闭门读禁书。”读书的时候,常有雪花飘落,让人觉得妙不可言。那些梨花般的雪花,在窗外制造着春天的假象,而手中的一本书,却让我体验了,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比阅读更舒恬、更真实、更惬意……倘若,再有一两片雪花,从窗缝里挤进来,刚想逮它,却化掉了,如蝴蝶的隐身。把书本轻轻合上,双目微闭,一丝倦意袭来,再看两页吧,待我未把那两页看完,书却“啪嗒”掉在了地上,不管它了,身子一歪,呼呼睡去,多美的滋味!
冬日读书暖人心。冬日闲暇之余,常沏一壶淡茶,手拿着一本百读不厌、每次重读总有新收获的好书,就这样,开始一段美妙的旅行。冬日有书香为伴,会让我的心里充满阳光,和煦而温暖,惬意而幸福。有书读的冬天,真好!
人心的散文8:人心,人性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都说人之初,性本善,可是走入社会之后,才发现什么是人性,现在自私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为了让自已的利益得到升华,就会不折手段的得到他们想要的。在官场,能有几个是清官,总有一部分是贪官污吏,只是贪多贪少罢了!在职场,总会有人来个一个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每个人就像是带着面具一样,在不同的人眼前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情场也有不少人,总是会利用情感,索要自已的利益,最后也就是分道扬镳了!人性的可怕和黑暗,让善良变得难得,所以一直在说要珍惜眼前人。
人心是什么样的,现在也是说不清的,因为现在这个社会的压力很大,有工作上的,也有生活上的,所以在心理上也是难以平衡的。不过有一句话,就是人善而欺天不欺,社会这个大染缸,有时会让人学会成长,学会成熟,也学会了伪装,学会了八面玲珑,这就是一种磨练吧,也许这就是人生,我们吃一堑长一智的在摸爬滚打中学会了做人的真谛!
人性是善是恶,是自私还是无私,现在的好人不好当,没有当初的雷锋精神,却出现不少的志愿者,好人好事需要宣传发扬,坏势力就要去打击。在这个黑与白之间也有不少的灰色地带。人都是自私的,所以人和人之间也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无论从工作还是生活,每个人都是自已的主角,可是人生的戏怎样去演好它,你是好人,还是坏人,只有别人和自已知道。
一生总会有些不开心,可能你伤害了别人,或者别人伤害了你,哭过笑过,就过去了。就在一刻我们学会了长大,遇到不同的人,学会了正确的三观,只是大家的性格不同,想法不同,不过也有雪中送炭的,危难中见真情的。在一个家庭中,也有互帮互助的,中国人的文化素质在提高,虽然生活质量上去了,可是我们的心灵却是空虚的,我们需要爱,只有爱才可以温暖整个世界,不要把爱给利用了,这样太可耻了,所谓的人渣,就是人品出现了问题,而且是人神共愤的。
只有经历了一些事情,吃了亏,或者破财消灾,以后会有更好的出现,人生就得随缘,因为事实无常,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人心和人性,有善有恶,不过这个世界终究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相信好人好报,恶有恶报,只是时辰未到而已。
都说了船到桥头自然直,可能这就是一种阅历,我们从一张白张变成不同的作品,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的角度看问题,都是不同的。
好了,聊到这吧,看看大家的想法吧!
人心的散文9:心灵的洒脱
文/陈泽闻
假设把人心比作一个容器,心便成了一个能装能载,具有物理特性的器皿。只是这个容器在人的观念里,其装载量无法用重量和容积来计量。其容积虽无细致的径积,但可大可小,大时横可以无边,竖不见底,止于无量;小则无立锥之地。能载之重量,虽不可称量,但却能经天纬地。
曾记否孔老夫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夫子的心能装天载地,何其大焉。遥想周公瑾当年,其心大可统三军,胸怀天下;心小时竟因“既生瑜何生亮”而活活气死,心里竟然容不了一个人。心小大真实差之甚殊。孔老夫子心能装天载地,其情条畅通达,不亦乐乎。周公瑾心量狭不容人,胸气不畅,凝结于心,无乐惟苦,郁郁而亡。解剖学的结论是:正常人的心脏与自己的拳头大小相当,那么点小东西能装载什么。说心能装能载,是以其物理性喻人之识能包能容,心者识也。
人之识具有放大功用。比方一个人正在阅历痛苦的情境,这情境环绕在他的心头,一遍一遍地思,反反复复想,串习成性,经过心识的加工,就会越变越大。本来起先就像点一样的事,多一遍思想,就会从另一处扯起一根线与这个点粘结在一同,点线相连又多了一根想的头绪,头绪越多,想法越多,由点而线由线而团,越来越大,充溢“心房”,心就会变得狭隘。装满了,就会有负重感,或堵塞了的不流通感。有负重感就会长吁短叹,有堵塞感就会无精打采,烦人烦事。凡此等等,心似乎又有了物理性状,心灵的空间被填充物塞满了。当然,人对自己喜欢情境,同样会被心之识放大。欢欣的情境被放大,培育起来的是人的贪心和傲气。金钱美女,良辰美景,不贪者有几人啊!春风自得之时处之若素者又有几多呢,恐怕只需人中龙凤了!无论喜欢的情境还是痛苦的情境,只需被心识放大,心灵的空间就会被不时的填充,填的越多,壅塞感和繁重感就越严重,就会成为烦恼,让身心受苦。
人之识又具有紧缩功用。比方一个人正在阅历突如其来的痛苦,这痛苦在别人看来是过不去的坎子。但他不患得患失,不前展后延,从结成团的痛苦中,理出的头绪,一点一点去处置。如剥茧抽丝,如融冰。事情一点点地处置,问题一点点地变小,直到事情被彻底处置。这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用强大的心力把痛苦给紧缩了,给塞满痛苦的心灵腾出空间。事情一点点被处置,心里灵的空间越来越大,心便由重而轻,由塞而空,于是心悦情暢。同理,好的情境同样能被紧缩。好的情境被紧缩,紧缩的是人的贪心和傲气。面对金钱美女,辉煌成就,淡之如水,贪心从何而生,傲气从何而来啊!无贪心无傲骄,苦又从何而来?
或许是生活较以前安泰之故,修心养性成了好多人口边的话题。我们常听人评价别人说“人淡如菊”,“心若止水”,“处世不惊”等,都是对人心性和处世态度的描画。最近一段时间对修心做过思索:修心的目的是让人心安然。让心安然的过程,是一个丢弃的过程。说穿了,修心就是把内心的烦恼去掉,给塞满烦恼的心灵腾出空间,让心条暢通达的过程。心的空间越大,人心就越安。佛门里讲究看破、放下,看破是把烦恼打回原形,认识烦恼由心而生,实则空无;放下实则是放下原本空无的“我”和“我所”,放下缘我而生的贪爱和瞋恨。无我之境,是成仙成圣之人能及的止境,非普通人所能企及。然,若能汲取其中的营养,定是普通人修心,至于安泰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