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文章

请欣赏作家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作家的文章1:沉淀自己的三种方式

文/洞见JAMES

有位作家曾说:“所有人,起初都只是空心人,所谓自我,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全靠书籍、绘画、音乐、电影里他人的生命体验唤出方向,并用自己的经历去充填,渐渐成为实心人。”

从空心人成长为实心人,是一个沉淀的过程。

沉淀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向内探求,在自己的闭环逻辑里,经年累月的积累。

在独处中增值自己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是感觉不到孤独,而是在孤独时也具有生产力。

独处的技能,包括规律作息、阅读学习、处理好亲密关系等。

如果一个人有丰富的内心生活,那么在独处时依然会感到充实,会觉得孤独是一种享受。

其实,独处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而是一个人最好的增值期。

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用一个局外人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内心,慢慢沉淀下来,拥有一种超脱自然的心境。

在独处时,我们会放慢脚步,在观察和思考中看清自己要走的路,沉下心来完善自我。

在繁忙的生活琐事中,不妨留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把外界的喧嚣关在门外,将孤独当作自己的朋友。

当我们在安静中精进学识,在闲暇时陶冶情操,在孤独中修身养性,就能收获成长。

在积极心态中调整自己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

抱怨是放大镜,它会放大我们的负面情绪。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改变自己。

生活给我们每个人的课题,最好的答案就是努力解决问题。逃避、抱怨都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知难而上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当你用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时,哪怕结果并不是自己最满意的,你的努力也是伟大的。

生活本身就充满了挑战,生活是一种上升的过程,在前进的路上我们可能不会每次都顺风顺水,重要的是可以重新站起来。心态决定行动,支撑一个人最强大的动力,就是良好的心态。

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不管什么样的挫折,什么样的困难,总有雨过天晴的一刻。

在岁月中沉淀自己

有位心理学家说,一个人的一生,有两种节奏:一种为生活的节奏,有计划,亦步亦趋,有条不紊;一种为心灵的节奏,不乱方寸,不慕浮华,不随波逐流,内心住着一个沉稳的舵手,再大的风浪也不能奈他何。

水不沉淀不澄澈,心不沉淀事难顺。

坦然接受命运中的起伏坎坷,是一种内心的成熟,更是一种心态的沉淀。

很多时候,现实不会给人选择的余地。与其患得患失,心浮气躁,不如及时整理自己的内心,把一切都当做命运的馈赠,找到其中的乐趣。

有人说,沉淀并不一定与年龄、阅历成正比,但一定是在历练中慢慢形成的。

人生的路上,缺的从来不是目标,而是点点滴滴的积累。

生命因沉淀而厚重,人生因打磨更璀璨。

作家的文章2:愿你既能细嗅蔷薇,又能披荆斩棘

文/徐徐来

有位作家提出了一个概念——反脆弱。他认为,脆弱的反义词不是强韧,而是反脆弱。

比如:一个玻璃杯掉到地上,很容易摔碎,我们说它是脆弱的;一个塑胶球掉在地上完好无损,它是坚固的;但是当我们把一个雪球丢到雪地中,反而有可能越滚越大,它就属于有反脆弱性。

就像生活中,有些人能从冲击中迅速做出反应,在面对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时,他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

有这样一则寓言:

两只小老鼠与两个小矮人在迷宫中找寻奶酪。他们发现了一个奶酪存量很大的仓库,幸福维持了很长时间。

直到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奶酪不见了,两只小老鼠随即去其他地方并找到了更好的奶酪。而两个小矮人不愿意接受眼前的现实,整天郁郁寡欢、怨天尤人。

它们走向截然不同的命运,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反脆弱性。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提高自己的“反脆弱能力”,让自己从挫折中得到成长,而不是一味哀叹和躲避。

一个人如果不具备反脆弱性,那么就很容易被生活牵着鼻子走。没有真正的铁饭碗,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安全感。

反脆弱能力强的人不会害怕波动,遇到困难可以做出改变,找到自己全新的发展方向。

《论语》有言:“君子不器。”

意思是君子不要像器皿一样自限其用,即我们不要活成一个机械体,要活成一个博学多识的人。

生活中永远都充满着给人带来进步机会的挑战,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要努力从中获益。

只有在不确定性中积极前进获取力量,才能抵抗突如其来的风险。

想法再多不如面对现实,挑战自己,沉淀自己,去迎接生活中每一个挑战。转化思想,重拾原来的坚定,做到每日有所收获。

作为一个普通人,最好的人生哲学就是:踏踏实实工作,作为保障生活强韧的堡垒;认认真真地经营一个爱好,作为反脆弱力去应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

脆弱的事物喜欢一成不变的环境,长期的稳定,反而会让我们失去抗击风险的能力。

生活就是泥沙俱下,鲜花和荆棘并存。我们要愉快地生活,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学会拥抱不确定性,提高自己的“反脆弱能力”。

愿你既能细嗅蔷薇,又能披荆斩棘。

作家的文章3:作家(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区别重要吗)

文/齐健轲

作家(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区别重要吗)

在现代社会里,一个真正成功的作家,你能说得清楚他是传统作家还是网络作家吗?就拿韩寒来说吧,韩寒骂人是用来以炒作,是吸引眼球,是因为写不出作品憋的,而且还有点东施效颦的意思。因为早就有人骂了,而且比韩寒骂的级别高。

记得2009年全国就兴起过一场关于"网络文学是不是主流文学"的大讨论,一时间,各大媒体各位作家争得是沸沸扬扬,莫衷一是,结果呢?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压倒不了谁。传统作家还是写他的传统文学作品,网络作家还是发表他的网络小说,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各有各的拥趸和粉丝,各有各的阵地和沙龙。因为,在这样一个多元化、多彩化的时代,我们既不能逆潮流而动,也不能放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追求,我们既不能否定网络小说的欣欣向荣之势,也不能否认纯文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只是有一点变化我们应该看到,有许多的传统作家也开起了博客、微博,写起了网络文字,有许多的网络作家也出版了纸质书,也加入了作家协会。

2010年掀起巨大风浪的作家声讨百度的活动似乎尘埃落定。在我看来,为这场维权活动赢得道义胜利立下最大功劳的是韩寒。他的两篇博文指挥着舆论的万门大炮,轰开了百度傲慢的高大城墙。可是,我有些担心,韩寒的生花妙笔在唤起大众支持的同时,会带来一些误解。而这些误解可能会伤害到"作家"这个职业的声誉,因而有必要做些澄清。

(北京晨报2011年8月5日)读到一则《传统作家网络作家"结对交友"》的新闻报道:曾经颇有距离甚至隔阂的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近两年来却不断呈现融合趋势。昨天,一场独特的传统作家与网络作家一对一"结对交友"见面会在中国作协举行。包括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周大新在内的18位著名作家、评论家,与天蚕土豆、骷髅精灵等18位年轻的网络作家结成对子,将在今后加强交流,相互启发、学习。近两年,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以中国作协为代表的传统文学界在不断向网络文学敞开大门。

多好的和谐景象啊!多好的融合趋势啊!多好的消除隔阂啊!真正是值得中国作家们高兴!特别值得网络作家们欢呼!更加值得广大文学爱好者们庆幸!然而,我却从这则新闻中没有看出什么值得兴奋的地方,反而读出了悲哀!读出了凄凉!读出了片面!读出了偏见!

要我说,写的都是中国文字,而不是火星文,发表的都是中国文学,而不是外国文学,那么,有必要将传统作家与网络作家孤立起来,产生不应该有的隔阂吗?有必要将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对立起来,产生不应该有的争论吗?

什么叫文学?文学是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戏曲等等。既然同是艺术作品的范畴,就只有文学体裁之分,并没有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别。既然同是作家的范畴,就只有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剧作家、文学评论家、杂文家等等之分,而没有传统作家与网络作家之别。

只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只要是大众认可的艺术作品,只要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用纸质还是网络作为文学载体有什么区别呢?只要是写出了人们喜欢的文学作品,只要是写出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只要是能受到读者的欢迎,你是传统作家还是网络作家有什么区别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人相轻的不好习惯,那么在现代社会里,我们能不能消除成见,不要人为地区分传统作家与网络作家,让作家们融合互补,相互尊重,互相欣赏,文章为先,能者为师,和谐共处呢?

要说中国文学的出路,应该在文学作品本身的质量,而不在文学载体的区别。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是要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要说作家的出路,应该在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不在发表载体的区别。真正优秀的作家,是那些能够深入生活,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写出震撼人心的好作品的作家。

有了好的文学作品,你还要管他是传统作家还是网络作家做什么呢?你还要管他是发表在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做什么呢?

作家的文章4:飘泊的悄吟

文/北方意静

在春阳的温润里来到作家萧红的青丝冢前,青色的理石碑镶嵌着萧红的雕像,一丝笑意瞥闪在她的眼眸里。白色围墙基坐上的老人和墓穴上嘻戏的孩子叨扰了墓园的宁静,让我心里感到一丝丝的悲凉。

到萧红纪念馆拜谒是我多年的愿望,很想直接感知这位女作家出生地的灵性,在呼兰河的流淌里回望那颗飘泊的灵魂。

呼兰在满语里是“烟囱”的意思,有近三百年的发展历史。在水火交融的时光荏苒里,呼兰名门的宅院保留至今的只有萧红的故居。林立的高楼和纵横的马路与萧红故居八旗式宅院的青砖青瓦在蓝天下被定格成古朴明丽的画面,清明节的肃穆消遁在停泊的汽车和孩子们的喧闹里。

由侧门进入故居的后花园,由雕塑家王松引制作的萧红白色汉白玉坐像迎门而立,一束嫩黄的菊花匍匐在青石的基坐上,在早春的微寒里娇艳四射。苍茫的树木还没有苏醒,褐色的枝桠静寂微醺。

沿修复的厢房、磨房、粉房、马房和厨房一路迤逦,在萧红用过的文具器具里寻觅覆盖的年轮。树木的苍茫追随着萧红望乡的眼神,静寂的沉默涵盖着追思和追忆。

在萧红纪念馆的像片陈列里,我细细端详着萧红的容貌。洒脱自信小鸟依人,顽皮可爱大方端庄,完全看不出生活的跌宕和困窘,特别是在她遗稿的秀丽字迹里,我总能看到一双求知求真的眼睛在眨动。

萧红在与命运的抗争里走出呼兰河畔 ,在对知识的执着里跋涉哈尔滨和北平,在对爱和婚姻的追求里凤凰涅盘,在对人生的完善里竭尽所能。

萧红的一生凄婉悲凉,她用情感和心血把对黑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一字一句的写在《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在血淋淋的笔触里揭示农民的悲惨境遇;在坎坷和悲苦的生活经历中,用柔弱的脊梁担负起流离失所中的困顿和迷茫。

汉白玉的雕像静静的矗立在春光窄泻的后花园,纯净高洁特立独行,黑色基坐上的黄菊花像是一束炽热的希望烧灼着我的眼睛。我悄悄的把一个心愿放在许许的和风里,祈祷在若干年后萧红的骨灰能和她的魂灵一同安放在家乡的青丝冢里,让那颗飘泊的心不再孤独和清冷,让她在饱受生的折磨和病痛后,能在死后魂归呼兰河畔。让流淌的呼兰河水涤荡她身心的伤痛,在肥沃的黑土地上,把她对生活的热爱孕育耕种。

作家的文章5:智者不争,仁者不责

文/洞见·一梨

有位作家讲他一次出差的经历,由于一些原因他所乘坐的航班被取消。情绪一来他随着起哄的人群和机场的工作人员争辩,场面一度陷入混乱。

这时,他身旁的朋友说了句,“这样继续争辩下去,能解决问题吗?”作家恍然大悟,立刻转身冲出去,改签了最近的航班。等他们准备登机时,刚才争辩的人群才开始涌向改签处,可惜的是,已经没有当天的票了。

有人曾说:“在争论中获胜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没有结果的事,一味争论只会自寻烦恼;无关紧要的人,始终强辩只会自我消耗。

浪费的时间,本该交给重要的事;难得的好心情,应该留给值得的人。

事情有轻重缓急,认知分三六九等。

在鸡毛蒜皮的琐碎上争高下,只会拉低格局;与层次不同的人辩输赢,只会浪费口舌。

一笑而过,远比唇枪舌剑更有姿态;心平气和,远比针锋相对更显魅力。

欲成大树,莫与草争;将军有剑,不斩苍蝇。

不知你有没有遇到过这些情况。

孩子磕磕绊绊,有人控诉家长,“连个孩子都看不好,你还有什么用!”

学生屡教不改,老师情绪崩溃,“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工作出现纰漏,上司不分青红皂白,“能干干,不能干就走人!”

一句句指责,是一把把钢刀,说者轻飘飘,听者却心如刀绞。

古语有言:“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凡事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非一味推责,去怪罪他人,发难周遭。

凡事多从自身找找原因,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有一句话说:人的眼睛很容易看到别人出的错,却很难看到自己的后脑勺。

其实,我们苛责他人时,最该问问自己:别人的错误,自己真的不用承担责任吗?他人的过失,自己就能保证不犯吗?

成年人最大的成熟是明白与其挑剔别人,不如警示自我。

曾经看过一段留言,有人说自己今天在电梯里差点儿被廉价香水熏吐了,一瓶大牌香水又不贵,问博主怎么看待这种“穷讲究”的行为。

博主回复道:“一个愿意喷香水的人,说明她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愿意打扮后出门的人,相信对这世界充满温柔的期待。所以,不要干涉别人的选择,也没必要批判他人的生活。”

人生在世,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守住自己的欢喜就好,没必要惊扰他人的幸福。

不随意给人贴标签,不戴有色眼镜看人,不评价,是克制自我的修养,更是兼顾他人的善良。

老话说:“未知全貌,不予评价。”其实,很多时候,即便我们真的知道真相,也没必要大肆声张。

年轻时,我们总以为“语不惊人死不休”才算本事,可年岁渐长就会懂得,守口如瓶,更是修行。

别人的苦,我们可以爱莫能助,但没必要大肆声张;别人的生活,我们可以一知半解,但不该添油加醋;别人的选择,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至少能做到尊重和包容。

知人不评人,知事不声张,给他人以善良,给岁月以慈悲。

愿你我都能明白,眼睛总盯着别人的故事,就会忘记书写自己的精彩。要做自己生命里的主角,而非他人故事的看客。

作家的文章6:白溪关的那九座坟茔

文/茶乡组织(向卫华)

作家高建群在他的一篇题为《扶路遥上山》的文章中,开头就这样写道:“我的手一提起笔来就颤抖,心也窝得难受,几次动笔,都半途而废。”此时,我写这篇文章时,处境与心情同高建群写那篇文章时一样,我明白,我不能很有条理的将这篇文章写出来。

好多年前,我在断龙山乡政府工作的时候,曾多次到过白溪关,这里有个电站,当年修建时是古丈县的重点工程,建成后能发电3750千瓦,对于发展工农业生产,改变山区面貌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县革委会决定连续六年都要从全县抽调三千多名青年民兵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工程建设。工程初建期间,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吃荞糊,住茅棚;施工条件十分险恶,攀绝壁,爬悬崖……但建设者们的热情却十分高涨,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先后有李忠德、包良科、梁必富、向昌顺、鲁邦和、莫清明、田开银、周美英等九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个个沉甸甸的名字,在白溪关的山野里留下了九座坟茔;其中李忠德和包良科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这些人中,年纪最大的是梁必富,五十四岁;其余的都只有二十来岁,连婚都还没有结,真是花一样的芳龄啊,就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孤零零的躺在一抷黄土堆里。这些人都埋到白溪关一个叫巴惹的地方,但是具体埋在哪个地方,那时我就不知道了。我曾问过很多人,想在他们的指点或领路下,去拜谒这些为工程建设而献身的忠骨,可大家并不关心这事,我的心愿也就无法了结。

说句实在话,我从内心里崇拜那些敢为天下人先,为正义的事业和他人的幸福而献出生命的人,不管这些人的结局最终如何,也就是说是否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我的心目中,他们的形象都是一样高大的,纯洁的。不能说没有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就不具备革命烈士的素质,而是因为没有某种客观条件。我常想,如果没有那些敢于为正义的事业和他人的幸福而献身的人,我们这个社会将会是什么模样呢?我不敢假设。

今年五月,古丈县老区办约我编一部三十多万字的《古丈革命老区发展史》,把“老区英模”专门作为一章来写,涵括所有民政部门认定的革命烈士和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于是,我想到了白溪关,想到了白溪关的那九座坟茔,我应该去拜谒,把他们的事迹写进这部书里,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了结好多年前的心愿。

怀揣一颗敬畏之情,我们驱车从县城出发,前往白溪关电站。宋波站长和潘大刚主任站在办公楼门口等候我们,寒暄后,听说我们要去拜谒烈士坟墓,面色有些凝重。宋波站长感叹地说:“烈士们等了这么多年,才等到有人来看他们。”说的时候,几欲哽咽。

烈士们埋葬的地方并不远,就在电站大门口,转个大弯,约三百米的地方,公路上坎。然而公路旁边却成了岩场,从痕迹来看,前不久才在这里放过炮,取过料岩。从乱石中爬上坎,有一块台地,大约半亩的面积,四周有十多棵松树和柏树,中间芭茅丛生,显得有些荒凉。刚好是仲夏季节,加上昨天才下过雨,草木葳蕤。宋波站长说,烈士们就埋在这里,共有八座,每年清明节,我们都要组织职工来这里扫墓。我记得应该是九座坟茔,怎么这里只有八座,还有一座呢?宋波站长说,有一座没有埋在这里,而是单独埋在一边,那年修建硫酸厂时,因属于“无主”之坟,将其挖掉了。听到这里,我的心显得有些沉重,接着便是难捱的沉默,随之是一阵隐隐的痛,涌上心头……

此时,清明节才过去两个多月,插在坟头的清明条还在,但每座坟茔上只有一蓬,显然是宋波站长他们扫墓时挂的。清明节给死去的亲人挂亲,是传承几千年的传统习俗,但却是后人给前人挂,晚辈给长辈挂,这也仅限于直系,旁系也仅为外孙给外公、外婆,这好像也是习俗。这些死者中,除了梁必富,其余的连婚都还没有成,又哪来的后人呢?当年轰轰烈烈的死,死得比泰山还重,如今冷冷清清地躺在这里,让人无话可说,欲哭无泪。当然,这些坟墓已经历经四十年的风雨,在没有死者后人修缮仍没有坍塌,仍在艰难地存在着,墓地也没有被他人非法开垦,这完全得益于一代又一代电站人的呵护,这是令人感到欣慰的。

再看这墓地,八座坟墓拥在这里,这就是烈士们安息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叩问灵魂,探寻初心的精神家园?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生怕看花了眼睛,看错了地方。刨开遮掩在墓前的芭茅和青藤,才能看清墓碑。坟墓很简陋,一个用岩石砌的坟包,坟前有一块石碑,上面只写着“XXX同志之墓”,两边刻着籍贯和生卒年月。如此简陋的墓碑,确实有愧于长眠地下的烈士。我想说,这是我平生见到过的最凄凉的烈士墓地。其实,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后人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

空气有些凝固了,刚好给我一个思考的空隙。于是,我想到,有时我爬山,看到那些耗资十几万、几十万的装饰十分奢侈豪华的“活人墓”,便会不屑一顾地从侧面走过去,然后边走边想,这些豪华的“活人墓”会迅速地在风雨中消失,让一个人结束,原因就在于用来修建“活人墓”的钱来路不明,常说“人在做,天在看”,会遭到报应的;还有,人都还没有死,就自己给自己修建陵墓,树碑立传,真是诗人臧克家说的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不过是一堆行尸走肉。反而那些简陋墓碑的坟墓,那墓碑上的籍贯和名字则常常把我的思绪扯得很远很远,告诉我,这些人的来路和去路;告诉我,为了让我让他人幸福的活着,他们已经而走得很远了;告诉我,在那遥远的村寨,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拄着一根拐杖站在院子里向这里张望着,老人会看到我那双无泪的眼睛。

缓缓的,轻轻的,左绕了三圈,右绕了三圈,然后又沿墓地四周绕了一大圈,一一看完八座坟墓后,我沉思着,这里完全可以修建一个烈士陵园,作为一个红色教育基地。这里的地是现成的,与村民不存在“土地纠纷”,当时安葬这些烈士的时候,农村的土地还没有承包到户;这里离公路很近,修建时不存在二次搬运;离电站办公区也很近,便于管理。当我把的建议说出来后,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接着便是叹息,资金从哪里来呢?于是我又感到十分茫然。我只是一个工薪阶层,一个月的工资刚好养家糊口;否则,我一定会拿出一笔资金来。此时,我觉得自己的这颗心像腌泡在苦海里。这时,一缕缕阳光穿过树缝,像一件斑斓的彩衣洒落在墓地里,我抬头凝望这一缕缕从遥远的天国飘来的阳光,等着启示。逝者已随风而去,我们享受他们给我们的福荫,我们可以长歌当哭,可是在长歌当哭之时,我们又能或者准备为逝者做些什么呢?

敬礼,白溪关的这九座坟茔,这世界上最凄凉的,同时也是最伟大的墓地。

我们回到电后,我又在电站档案室里翻阅了一些资料,只翻得李忠德、包良科和梁必富的相关档案,尽管只有可怜巴巴的几页泛黄的纸,但毕竟还有一点文字记载,从这些材料中可以遥想当年修建电站时条件是多么的艰难啊!其他六人的资料暂时没有翻得,不禁让人产生许多遗憾。不过,我从宋波站长的讲述中,粗略地了解到了这些人的死因,除了李忠德和包良科两烈士在志书和党史上有简单的记载外,有的死于在水中施工,有的死于到山里砍柴火,有的死于在工地上背水泥……尽管死因不同,但死的意义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工程建设早日完工,都是为了尽快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为了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离开电站,坐在车上,我不知道我在想些什么,同车的人问我,多愁善感的我也只是东一句西一句的回答,使人不得要领。此时,我想起了好多年前读过的一篇文章,文章写道:“记得托尔斯泰走到晚年的时候,环顾四周,能与他同行的人已经不多了,于是他感到一种刻骨铭心的独孤。”虽然我还没有进入到托尔斯泰的那个晚年,但是我也开始有了孤独感,我常常不停地追问自己,这个世上,像我这样有悲悯之心的人还有么?今后的路,我将与谁同行呢?但我不会伤感,我会依然孤独地前行,一直到走不动的那一天,因为陪伴我前行的有我的思想。

就在车子经过“墓地”的时候,我再一次凝眸那里,我看到良心和人品在这个崇尚物质、娱乐至死的当下被权贵和金钱绑架了,良心和人品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这让我想起了一篇题为《将士忠骨无人问,戏子屁事天下知》的网络文章。此时,我看到死者正站在高处,嘲笑这个他们已经看不懂的世界,嘲笑这个他们曾经献出生命的世界。我想,如果死者真有在天之灵的话,大约会后悔当年自己的选择,“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倒不如贪生怕死、苟延残喘地活着,说不定还能造出个“官二代”“富二代”什么的。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的人虽已远去,但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那些烈士,这个道理谁都懂得,可是真正能落实到言行中的,这个世界上还有几个人?我一遍又一遍地不停地追问自己。

写于2019年6月

地址:湖南省古丈县委党史研究室

作家的文章7:做自己的观众

文/刘建忠

作家马德说:“当别人的观众,不如做自己的观众”。

这话虽短,道理却深。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天,尽管我们都在演绎着自己的人生,却偏偏就有一些人更习惯于将目光盯着别人:某某出名了,有多少粉丝,能红火多久;谁谁发财了,开什么样的好车,住什么样的别墅;哪个高官又落马了,贪了多少,有几个情人……这些人一边津津乐道一边乐此不疲地刷着朋友圈,生活一片闹哄哄!

其实,别人出名,和你又有多少关系;谁谁暴富,不会分你半毛;哪个官员落马,与你毫不相干。生活仍在继续,地球照样运转。关注这些,无非就是满足一点所谓的好奇心理,除了在茶余饭后增添一点点谈资外,并不就能证明你有多优雅有多高深。到最后,当目光收回的一刹那,留下的不过是鸡毛一地,叹息一声!

与其在围观别人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不如在过好自己的日子里回归本真。我见过一对小夫妻,他们每天早出晚归,靠卖小菜为生,寒来暑往,风来雨去,他们没有怨怼生活,他们更无暇顾及这个世界上每天究竟发生了什么。尽管他们挣钱不多,但他们却异常开心。每天收入多少,支出多少,他们都会一一记录在一个揉得皱巴巴的笔记本上。他们心无旁骛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做着自己的观众,所有对生活的信心和对未来的憧憬都汇聚成了他们的这个“幸福账本”……

每天黄昏,我去散步,总会碰到这样一位中年人,他把一台年代久远的老式录音机放在河滨公园的花台上,然后伴着有节奏的音乐不停地跑来跑去。没有人去注意到他,也没有人去为他喝彩。但他脸上飞扬的笑容分明告诉我,他的内心是快乐的,生活的舞台上,他并不孤独。因为,他就是自己的歌者,他就是自己的观众!

很欣赏马德说过的一句话:喜欢看热闹,其实是人生荒芜的表现。你在看人,人在看你。别人有多好玩,你就有多好笑。因此,要做好自己的观众,有时候还真的不容易。这需要岁月的沉淀,需要你放下浮躁和俗念,需要大智若愚的淡然和气定神闲的坦然。面对喧嚣的俗世,放空禁不住诱惑的大脑,放开容易被任何事物吸引的眼睛,放淡什么都想聊两句八卦的嘴巴,静下心来好好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才是生活的本真。

放弃别人的戏,演好自己的剧。没有必要把精力和时间都浪费在那些所谓的“热闹”上,繁华落尽,曲终人散,最终都只会归于平淡。

世界那么吵,不凑热闹也挺好。当别人的观众,还是做自己的“演员”,抉择的权利就在你的手中!

作家的文章8:我的作家梦

文/陆云

我有一个梦想,那个声音总在我的耳边回荡,那就是长大后去当一名作家。

尽管我现在的写作水平还不算好,尽管这个梦想离我很遥远,但我不会放弃这个梦想,不会丧失信心,因为我相信,只有像蜗牛一样一步一步爬上葡萄架,才会吃到香甜可口的葡萄。只有经历过跌倒才能爬起来,只有经历过挫折和困难,才能走向自己的梦想。

以前,每当我买上一本作文书或是小说,总会先看一看作者是谁,然后就情不自禁地羡慕起来,是他们让小学生有了学习的内容;是他们使我们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是他们让我们拥有了崭新的明天,因此,我想成为一位作家,让人们的文化得到更大的提高,更大的发展。

每个人有了自己的梦想,才会有充满意义的生活。每个人都有梦,我有梦,他有梦,中国更有梦,我的梦就是做一名作家。

大家都在看